发布时间:2022-08-03 11:48: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浅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随着金融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曾经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产生过积极影响的存贷比已不在适应监管要求。外资银行在没有存贷比监管指标下,始终坚持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三性平衡”原则,开展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探讨取消存贷比后资产负债管理的新思路,对化解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
【关键词】存贷比 外资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该草案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这意味着,已有20年历史的银行业信贷投放监管工具存贷比将终结。
一、存贷比取消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一)促使银行加大综合化经营力度
存贷比指标监管决定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扩张必须以存款增长为基础,限制了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范围和规模。在金融新常态下,取消存贷比,可以增强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避免特定监管指标对业务的干扰,并在实践中探索建立职能合理、功能齐全、责权利统一、管理流程和机制运行顺畅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
(二)促使银行负债更有弹性,缓解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现象
没有存贷比的行政约束,在兼顾安全与成本的前提下,银行可以更加自由地在银行间、金融债券、存款之间选择负债类型,同时投资多元化,有利缓解短存长贷现象。
(三)缓解银行冲时点压力,有利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的形成
取消存贷比考核,银行将放弃之前在月末、季末、年末时点高利吸储,进行的一系列市场扭曲操作,存款搬家现象也将减少甚至消失。银行将更加重视成本收益,探索建立FTP机制,精确测算流动性成本,避免出现利率倒挂异常现象。
(四)银行信贷规模将扩大,不良贷款率有加大风险
取消存贷比会释放出大量的资金,直接刺激了银行的放贷冲动。银行将这些资金投放到市场,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没有得到提升的前提下,信贷规模的大扩张,可能导致过剩产能等低效产业获取更多贷款,将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上升,影响银行资产负债的健康可持续管理。
(五)促使银行存款波动加大,引发市场资金利率大幅波动取消75%的存贷比监管红线
银行存款将不再如之前那么稳定,各个时期的存款平均波动幅度将有所上升。
二、无存贷比监管下,外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一)多元化经营,平衡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题中之意是在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原则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实际经营中,由于风险的滞后性,往往会出现注重短期盈利而忽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行为。外资银行自始至终坚持在流动性和安全性前提下获取盈利的稳健经营理念,在巩固核心存款的同时,扩大资金来源渠道,生息资产多元化,创新发展中间业务。
(二)资产证券化发展成熟,资产负债期限较匹配
资产证券化是国外金融体系资产负债期限管理的创新工具,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资产负债期限实现转换,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外资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最主要基础资产是住房抵押贷款,通过发展,基础资产扩展至应收账款类资产如信用卡应收款、汽车消费贷款以及保费收入等收费类资产。银行通过将长期资金打包出售,缩短了资产期限,提高了对高流动性负债的偿付能力,提高了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度。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精确计量和分摊流动性成本
外资银行建立了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价格变化,避免内部套利、全行统一使用的FTP曲线,能精确计算流动性成本并进行分摊。流动性成本能够在FTP中得到充分反映。完善的FTP机制有利于银行合理衡量存款的成本以及贷款的机会成本,避免不理性的拉存和放贷行为。
(四)审慎、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外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风险管理,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科学地评估、分析和监测风险,进而控制风险。外资银行实行严格的“审贷分离”授信制度,贷款审批业务由独立的没有指标任务的授信分析员逐级进行分析审批,与前端的销售人员不存在利益亲属关系,有效控制了贷款风险。
三、对策建议
(一)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拓展多元化营业收入
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积极拓展多元化营业收入,提高中间收入所占比重。虽然近几年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不断提高,但截至2014年末,该比率还是低于25%,这与外资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将是利率市场化后,决定商业银行利润和市场地位的分水岭。中间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收益,但不承担利率风险。要通过资源倾斜和管理政策引导,大力发展理财、资产托管、私人银行、贵金属融资融货等中间业务,这也是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手段。
(二)资产证券化和融资证券化,化解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难题
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盘活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增强其流动性。我国目前只对公司类贷款进行了资产证券化,对于占比较大的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尚属空白。我国银行可以借鉴美国银行的经验,以贷款未来现金流作为支撑发行债券,并根据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设计出不同证券化产品,如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抵押债务凭证(CDO)等,形成了一个证券买卖的二级市场,实现期限转换,分散和转移风险。
(三)完善资产负债价格形成,对流动性成本进行精确计量和分摊
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依据使用资金的业务领域类型来制定结构合理的FTP政策,进一步提高存贷款FTP市场化程度,合理反映存款市场的价格趋势。从系统建设、数据累积等前瞻性工作入手,统筹规划研究和推动流动性成本的精确计量和分摊工作,以进一步提高FTP精细化的“指挥棒”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品定价管理机制,夯实定价管理的组织、人才基础,健全利率定价的决策组织,建立产品定价授权体系,制定产品定价政策、定价模型和定价标准。从提高基础数据质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贷款定价模型,优化模型应用,尽快健全并完善基于风险溢价的产品定价模式。
(四)深化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控制贷款风险
银行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严格执行“审贷分离”的授信程序,有效控制贷款规模,最大程度避免贷款流向“两高一剩”产业。同时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避免存款波动过多影响市场资金利率,增强银行的风险管控和抵御风险能力。
【摘 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农村商业银行也受到冲击,规模增速回落,利差收窄,风控压力增大。本文以安徽省A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下文简称:农商行)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对策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趋缓,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信用风险加剧。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同业竞争加剧,利率风险增大。在此大背景下,农商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将日益凸显,资产负债管理将越来越受重视。农商行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的构建尚处于规划阶段,在经济新常态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如何制定应对策略,如何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确保农商行进一步发展,是摆在农商行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安徽省A农商行为例,对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二、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商行发展面临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无论是优化资产负债管理、调整盈利模式,还是防范风险,都将对农商行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不断适应经济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是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和完善的趋势。
(一)农商行过度依赖被动负债,主动负债份额较少,负债成本增加,经营风险加剧
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银行负债主要来源是吸收存款,其中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大部分。近三年,样本银行存款占负债的比例高达90%以上,农商行被动负债过度依赖存款。同业负债、同业存单、金融债等主动负债占比较低。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商行的被动负债将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付息成本增加。利率上浮和存款定期化都将使得银行业存款成本上升,都将对银行的盈利带来潜在的威胁。二是储户容易受外界影响,出现挤兑现象。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居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敏感度上升,一旦发生市场波动或政策波动,存款负债流动性增大和经营风险加剧。
(二)信贷资产比重较大,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较差,其中流动资金贷款占贷款的比重偏小,固定资产贷款占贷款的比重偏大,资产分配不合理,资产的安全性较低,资产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重点还是放在存款、贷款和票据等业务上,不能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真正将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农商行不良贷款总额波动性增长,2014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4%,与全国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比,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高。
(三)银行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张,营业收入增幅较小,盈利能力较差
图1和图2相比较可以看出,农商行资产总额不断增加,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增长速度在2011年下降,2012年之后增长速度又持续上升;但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在2012-2013年仍然持续下降,2014-2015年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资产结构不合理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农商行信贷资产比重较大,非信贷资产比重较小;可能存在存款和贷款期限错配。
三、优化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一)负债进行精细化管理,负债结构合理调整
农商行在坚持存款业务作为主要负债来源的同时,适时开拓非传统业务来增加负债,平衡传统业务与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将存款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模式即“核心负债+主动负债”。储蓄存款作为存款业务的核心,为更好地发展储蓄业务,一方面要通过营销和增值服务的传统手段进行维护,也可以采取优化网点布局和提升服务水平的措施;另一方面,在强抓传统存款核心负债业务的同时,强力推进理财存款,配置非银行存款,强化主动负债理念,畅通主动负债渠道,创新负债工具,实施主动负债管理。从稳定负债构成、分散负债来源、强化主动负债、控制负债成本着手,通过实施资产匹配负债方式,真正提高负债的质量,合理调整负债结构。
(二)资产进行多样化布局,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由负债决定资产逐步转变为资产拉动负债,其重心将逐步向资产端迁移。要盘活存量资产,用好增量,积极研究资产投向,优化资产结构,形成以信贷业务为主,债券、同业投资、票据业务为辅,逐步由以信贷资产为主向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的转变,并不断提升非信贷资产的占比,理财资产为补充的多样化资产布局。具体包括:一是做实传统信贷业务。农商行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传统优势。二是做强债券投资业务。灵活进行债券配置和交易操作,提高债券业务综合收益率。三是做大理财业务。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满足理财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为目标,搭建种类丰富、风格稳健的理财产品线。四是做活证券化资产。立足于“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将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成为减少资本约束压力、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和优化收入结构的重要途径。
(三)优化利率定价,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拥有利率自主定价权。我国农商行利率定价管理机制不成熟,管理体系不完善,存款定价能力比较薄弱,农商行迫于压力,可能会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以达到增加和稳定存款的目的,银行潜在风险增加。这就要求农商行进行科学定价,精细的核算成本费用,较成熟的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进行管理。农商行应构建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由高级管理层及其下属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建立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利用FTP工具通过价格指导因素引导业务部门主动调整新增业务的期限结构。
(四)转变传统盈利模式,创新发展中间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和金融改革深入的大背景下,农商行仅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已不合理。农商行应合理匹配资产负债,实施资产、负债、资本和表外业务创新,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农商行业务种类较少,在兼顾传统业务的同时,急需优化中间业务、开拓创新型业务,如大力拓展投资银行、资产管理、托管等轻资产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同时积极推进多元化经营,通过交叉销售,提高综合性收益。此外,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农商行应做到:一是细化发展中间业务,将各项产品进行细分。二是避免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应坚持中间业务原创型和再创型,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使得银行的盈利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金融开放领域的逐步扩大,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模式、方法和手段都已难以适应新常态、新形势下发展的要求。本文就商业银行在新形势、新常态下如何搭建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 银行 应用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持续下行、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存款增长趋势性放缓、监管政策逐渐严格等多重考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在银行内部具有“纲举目张”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积极构建银行发展新模式,建立健全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迫在眉睫。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及演进
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目标是考虑利率、流动性约束、汇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未来变化及其可能产生的银行,以银行的资产、负债及其机构的形式产生银行的经营策略,其通过缺口分析、存续期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多种分析工具,以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双重目标。
从西方银行发展轨迹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大致可以分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三个阶段。目前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坐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期限错配、资产负债管理不够全面等弊端,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经营理念和体制机制问题等深层次原因,实务操作中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功能缺失和FTP机制欠完善是直接原因。
(一)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资金运用方面一是贷款证券化运用不普及,可自由流通的二级市场尚未完善,影响资产组合结构调整,并增加了流动性风险,二是资金投向于信贷资产比重过高,非信贷业务拓展空间受限。在资金来源方面,负债被动增长,结构单一,需进一步提高负债业务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敏感性,通过负债主动管理配置相关资产。
(二)期限错配
随着银行间存款竞争日益激烈和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增长,负债有短期化趋势,客户存款在同业间游走逐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资产管理不全面
一是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落后,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往往侧重对过去已发生经营结果的静态分析,缺乏前瞻性的研判及“三性“平衡的临界点分析和动态调整,系统化程度低,大量依赖于手工统计,技术手段落后,二是资产负债管理范围不够全面,资产管理侧重信贷资产,对非信贷资产缺乏有效管理;未将表外业务纳入统一管理范围,未能很好解决如何提高表内外业务的协同配合能力等问题。
三、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
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策略选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确定“三性”选择偏好,以战略决定配置,以配置驱动发展,要求银行对资金来源进行统筹和主动性管理,对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进行全面的、动态的计划、匹配、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数量模型计量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并将风险量化为成本,以提出资本分配的解决方案,战略性、前瞻性地引导各业务条线主动收缩和扩张。
四、搭建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举措
(一)准确计量并防范流动性风险
实务操作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日常流动性管理,非预期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结构性风险管理三部分,其中:
第一,日常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完善资金头寸管理,合理地安排、调配、运用资金以保证流动性;,可借助的工具是资金头寸管理系统,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境下的隔日及一周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第二,结构性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缺口、情景模拟)、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工具,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结构,对投资和融资进行合理布局,减少由于期限错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景下的一年以内流动性缺口。
第三,非预期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风险限额、压力测试、流动性储备及应急计划等工具,测试银行在危机情况下,是否有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危机对银行的冲击,并制定危机的应对措施和计划,银行需重点关注压力情境下的一月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二)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如今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已经走到了关键时点,银行经营思路亟需创新与变革,必须建立以“资本为中心”的表内外统筹管理模式,强化资本刚性约束,在服从资本支撑能力前提下,加强资产主动配置,理顺价值传导机制,把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表内资产组合管理的核心依据,资产配置的视角要从信贷市场拓展至整个金融市场,打通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边界,实现表内外统筹。建立收益、风险、资本相结合的资本考核体系,实现由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过渡。
(三)建立差异化定价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利率定价管理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紧跟市场价格变化,灵活动态调整全行定价策略。发挥价格引导作用,调整客户结构和产品业务结构。在资金同质下建立统一的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实现全行负债管理一盘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降低负债成本为目标,以流动性安全为底线的全面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差异化自主定价,做好客户分类管理,设定相应的准入标准,深度挖潜,不断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
(四)搭建基于利率市场化的ALM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系统化程度较低,部分银行甚至未搭建ALM系统,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要求银行ALM系统能动态监控相关数据,提升对流动性风险及利率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能力,系统内生成所需的标准及客制化报表,增强管理细度和指导性,提高管理效率,按项目需求完成相关客户行为模型分析,深化对不同情况下客户行为的认识,提高数据和分析的精确度,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及预见力。
随着外部经济增速下行、互联网金融崛起、利率市场化深度推进、监管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同业竞争不断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现有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管理理念认识不深、获利能力逐渐下降、管理部门功能缺失、管理决策流程不畅和定价能力薄弱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银行经营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亟须跳出传统思维管理模式,尽快转变资产负债管理理念,推进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型,引领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合理调整,保证业务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主要问题
(一)资产负债管理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在现有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下,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尚未运用利率风险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资本管理等工具。在资金运作管理上,各资金运用部门只管运用,很少考虑资金数量、资本约束、成本及期限结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也很少关注资金能否及时得到有效充分运用,资产负债管理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
(二)把握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弱。
近两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利差空间不断收窄,存款增速呈下降之势,融资需求平稳,资产投入保持适度增长,势必会造成流动性压力显著上升,或者盈利水平的大幅下降。如出现这种情况,农村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较弱的把握能力可能难以应对风险的发生。
(三)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不够全面,甚至存在部分功能缺失现象。
一是同业负债的主动管理偏弱,部分农村商业银行高效的同业业务决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二是缺乏对非信贷资产的有效管理,很难做到统一的非信贷资产运用总量和节奏安排;三是对表外资产负债的统一管理滞后;四是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不具有资本管理功能,无法真正建立起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四)信息系统的支撑力度不够,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支撑业务经营力度还不够深入,未能做到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归类,也未能做到全资产负债表下所有项目的配置、监测和分析评估功能。
(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还未到位。
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在绩效考核中经济利润考核占比逐步扩大,但对支行、客户经理的考核还是以规模增量、资产质量为主,在经济利润考核中对资金的内部转移计价主要以期限划分,未考虑具体业务产品条线,缺少对资产、负债各业务产品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调控。
二、农村商业银行推进资产负债管理战略转型的对策措施
(一)构建职能合理、功能齐全、责权利统一、管理流程和机制运行顺畅的资产负债管理条线。
在组织架构形式上,农村商业银行可建立董事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资产负债管理部等“三级”管理运行模式。在管理范围和机制运行上,一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对象应涵盖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表内和表外产品。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全额资金管控的基础上,对全行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二是建立高效的资产负债运行决策机制,梳理管理流程,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形成统一的资产负债和资本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流动性情况和资本占用状况,制定资产配置计划和资本配置方案,使前台业务发展同时具有流动性和资本的约束,更好地发挥资产负债管理对开展具体业务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定价制度。
建立科学、完善的定价机制是农村商业银行提高定价能力的重要基础,以价值回报为中心统筹管理表内外定价。重点实施以经济利润和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客户综合贡献评价模型,提高资产与负债业务、表内与表外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管制与市场化业务之间定价的协调性。在存款利率的确定上,银行应深入分析资金的供需状况、资金成本和客户情况,根据期限结构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在贷款利率的确定上,银行应参考存款利率、宏观经济运行、行业发展以及客户自身风险,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利率优惠、提前还款以及违约概率等因素来确定贷款利率。
(三)树立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的稳健经营理念。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不同经营时期确定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性”的摆布偏好,在战略引领、战略落地的基础上,形成资产负债管理政策。要对资产负债配置进行深入分析,围绕整体经营策略,把握资产负债项目中的利润增长点以及潜在增长点,弄清资本及其他资源的耗费点,进而提出优化资产负债项目的可行方案,逐步把较高收益而较低资本消耗的项目置换进来,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新路子。
(四)构建资本与资产负债组合联动的统筹管理模式。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对占用不同经济资本的资产负债进行总量和结构上的优化,资产负债管理首先必须强调资本约束,资产配置不但要考虑流动性约束,更要考虑资本约束。应通过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协调资本约束与业务增长之间的关系,提高经济资本回报水平,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五)优化考核评价机制,以引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一是强化对基层经营机构以存定贷的考核要求,尤其要加强对超过贷款控制计划或增量存贷比计划机构的管理。二是绩效考核体系应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加大信贷资产收益率和存款成本率等效益型指标的考核权重。三是加强对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指标的考核。既要引领支行重视发展核心储蓄存款,合理控制市场化存款规模,也要通过分摊流动性成本等方式,抑制支行为追求利润盲目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的冲动。四是加大对非信贷资产规模和收益率的考核,引导支行合理、适度发展非信贷资产业务。
(六)开发应用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商业银行对利率及流动性风险的管控、资产负债的配置、现金流分析、模型的应用均需要系统的支持;推进差异化的利率定价机制、各类成本细项的计量以及客户综合贡献度的衡量,更需要良好的数据支撑;高效和精密的管理决策也依赖及时和准确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其信息系统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要与银行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能够很好地匹配,适合本单位特点的订制化尤为重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进入增长动力切换、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这样的发展对我国银行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资产管理为重中之重。所以在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下,不断去研究和不断重视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展望性、高效性和专业性,让商业银行焕发出新的动力,实现我国的经济金融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本文主要从新常态的内涵出发,分析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并论述对此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一词最早源自2009年初在美国举行的“探讨危机后美国各个经济领域复苏和发展新模式”的论坛,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罗格斯和总裁埃利安,在发言中用“New Normal”一词来形容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可能遭受的缓慢且痛苦的恢复过程。
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首次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阐述,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经济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的趋势与挑战
(一)经济增速回落,银行业规模增速回稳
银行资产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规模的增长。新常态下,受经济放缓、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多重因素的冲击,银行业资产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也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中高速增长。2014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4.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个百分点。以往银行业发展“水涨船高”的便利条件已经不再具备,增长速度回稳将成为银行业的一种长期趋势。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银行信贷的投向
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过去“粗放式”发展方式逐步转化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这个过程中,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将经历去产能周期,将逐渐被一些新兴产业所取代,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等行业。这些新型产业将会逐渐成为银行信贷资源的投向重点。
(三)信用风险加大,不良贷款率上涨
新常态之下,一些传统的制造企业,如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金融制品业等工业,受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甚至面临关停的压力。由此造成生产能力出现相对甚至绝对过剩,致使企业还贷困难,进而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严重下降,典型表现就是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升”。截至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426亿元,已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25%,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今后一段时间,“两高一剩”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继续扩大,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承受更大压力。
(四)互联网金融加大了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打破传统银行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更大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支付结算方面,据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的第三方支付总额有80767亿元,同比增长50.3%。投资理财方面,2013年5月上线的余额宝,仅用短短一年多时间,管理资产规模接近6000亿元,客户数量突破1亿。
(五)利差逐渐收窄,传统存贷业务利润率下降
自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拉开序幕。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不再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提升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盈利能力受到巨大冲击。国外金融改革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必然伴随着存贷款利差收窄的现象。2015年以来,我国央行已经实施五次降息。可以预见,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利差将进一步收窄,传统存贷业务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存贷业务市场的竞争也转变为价格的竞争,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对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及时地认识到问题的严峻,第一时间做出改变,开放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增加了非利息的收入。但这种创新的意识,还是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三、经济常态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建议
面对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商业银行必须摒除以往的旧思维,改革以往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更加注重资产负债的精细化管理。
(一)合理安排负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确保资产和负债之间在总量、价格和期限上匹配。一是合理安排各项存款的比例,调整负债的期限结构,使不同期限的负债与相应期限的资产保持大体上的一致,确保资产最大限度发挥效益,减小负债偿还风险。二是丰富负债种类,扩大金融债券业务。各种存款属于被动型负债,该负债在资金来源中比重过高,将不可避免的影响银行负债的稳定和灵活调整。而各种金融债券的发行可以增加资金来源的稳定,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是被动型负债的有益补充。
(二)盘活信贷资金,优化贷款投向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存量规模已经很大,2015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已达99.35万亿元。但传统行业多,新型行业少,流转速度慢,信贷资金沉淀现象严重。一是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要通过加强贷款期限管理、推进信贷资产流转等多种手段,加速贷款流转,提高贷款效益,尤其重点关注产能过剩、低端落后、效益低下的企业中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调整贷款投向。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小微、“三农”等,要加强信贷投放力度。要加大消费信贷的比重,除个人按揭贷款之外,拓展其他消费信贷领域,提高零售客户的比重。
(三)积极探索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一是要争取重组不良资产。对已出现不良的企业,商业银行应根据企业是否符合国家新兴行业战略发展方向,产品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区别对待。如果企业数据新兴行业,产品及技术具备核心竞争力,具备盈利的能力,就不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抽离贷款,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企业改制、兼并与重组。在重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掌握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为债务企业提供债务重组和债转股服务,为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和搭桥贷款服务,促进不良资产的重组和转化。二是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各省陆续成立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渠道,探索不良贷款批量化、市场化处置的有效机制。比如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不良资产整体打包,委托一家信托公司,利用信托公司的特殊人脉优势和信托功能对债权予以清收。
(四)加强表外业务创新
表外业务不列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影响银行当期损益。与传统存贷款业务相比,表外业务具有成本低、风险小、规避资本管制、增加银行利润、转移和分散风险等优势。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要在风险可控、合规经营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增加业务品种,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如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网络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种代收费、代保管、保险等业务;利用商业银行的信息和信用优势,大力开展对客户的各种信息与信用咨询业务;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国有资本重组的历史机遇,发展理财顾问业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会计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