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4 05:15: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惟一方法是不断而卓有成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基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和技术创新相关性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公司治理;技术创新;所有权;董事会;经营者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离发达国家创新所具有的现代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企业缺乏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系统运行机制,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软件设施,即企业制度――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
根据掌握的文献看,学术界有关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尚不多见。对其进行研究散见于各类技术创新和公司治理的研究中,因此,本文先对公司治理内涵进行剖析,然后将公司治理中的因素和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性进行文献综述。
1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最早的概念源于西方。其英文原文(Corporate Governance)国内也翻译成“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等,也有海外华人译为“公司督导机制”,这些概念的含义并无根本差异,意思是一致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所有权(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配置的制度性安排。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首先表现为一系列规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成文或有形的行为规则与程序。OECD在《公司治理原则》中指出:“公司治理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这种制度安排规定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和职能,以及其行使职能的合法途径,包括:董事会必须代表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监督经理人员,并负责向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披露经营状况,经理人员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具体经营,不能违背股东利益等。由此可见,公司治理中3个重要的因数是: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
2 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关系
Tylecote和Conesa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的经验数据中发现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高度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指出各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与部门专业化优势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是Tylecote和Conesa的研究是基于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定性分析得到的,这种理论分析远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方法,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对美英公司治理模式和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对于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优劣一直争论不休,直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日本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停滞,似乎表明了英美模式是较优的。我国学者华锦阳(2002),通过分析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各方面影响,指出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框架,对企业的技术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传用。并指出只有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并将其变革纳入与技术创新协调进行的轨道,才能推动技术创新,进而推进国企改革进程和企业绩效的提高。而徐金发和刘翌(2002)认为企业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企业经营者持股水平的提高、具有强烈支持企业创新意愿的机构投资者的引入、董事会规模的缩小、外部董事数量的增加、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立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责分离都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3 公司治理因素与技术创新综述
本文通过公司治理中3个重要因素: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简要的综述。
3.1 所有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所有权属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所有权属性是指企业所有者是公有还是私有,目前理论界的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私人股相比于国有股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Margolis(1999)通过对美国能源产业R&D投入的研究发现,由于该产业中R&D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造成该产业中技术创新的所有权模糊,以致技术创新投资的长期低回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私有化更加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可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增加私人股份,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Madden和Savage,1999)。因为,私人投资的R&D比政府投资的R&D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性更强(Liddle,1997)。从我国国有企业所有制发展来看,经历了由国家控股的国有制形式到国家和私人集体控股和私人控股的股份制形式。但很多企业的产权还是不明晰,虽然我国政府多年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收效不大,产权结构的一体化还是重要原因,因为高度集中于政府的所有权形式,使企业自身的创新收益权和创新资源自配权未得到明确界定,导致企业动力的不定(刘三林等,2000和夏冬,2003)。产权优化(包括所有权结构调整)和产权激励是解决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缺乏的重要举措(张旭升,1998和萧延高,2001)。
(2)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股权结构表现为大股东持股水平和经营者持股水平。股东和经营者对企业技术创新收益的关注重点不一样。经营者关注于公司的短期收益,不愿意进行R&D投入,而股东关注于企业的长期投资收益。因为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会给经理带来工作的不安全感,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而这不同于股东,股东可以通过不同的股票组合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Baysinger、Kosnik和Turk,1995)。根据委托理论,当所有这和经营者利益目标更趋于一致时,管理层会提高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反之,股东和经营者之间不适当的关系将导致企业短视行为,将对技术创新产生限制作用。大股东可以通过监督经营者的行为,限制管理层牺牲股东利益,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来增强市场运行的有效性(Shlerifer和Vishny,1996)。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有正面影响(Hosono、Tomiyama和Miyagawa,2004)。但,在不同的国家影响力并不一样。Lee和O'neil(2003)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不同行业(汽车、化工、通信、计算机、电子、制药和能源)公司的研究发现,由于文化和治理模式不同,所有权结构与企业技术性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美国和日本的公司中有所不同,在美国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研销比正相关,但在日本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研销比没有关系。
3.2 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众多因素中,最高管理层(即经营者)是技术创新强有力的支持中的一个最要的因素(Nakahara,1997)。企业家的具体工具是创新,即他们借以利用变化作为一种新的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机会的手段(德鲁克,1989)。但是任何创新活动都是有风险的,在一项有关企业引入新产品的实证研究显示,成功的概念小于20%(Crowford,1997)。同时,经营者具有风险偏好性,这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着关键的影响作用(Daniel,2000)。如果经营者属于风险厌恶者,则会减少高风险性的技术创新投入(Hill和Snell,1988)。在一定条件下,经营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不仅取决于其胆识以及掌握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经营者的激励。根据委托理论,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越一致,经营者就越有动力为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努力工作,从而会提高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因此,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势必会影响其技术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对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杨建君,2007)。设计和实施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促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尽可能一致是保证经营者努力工作的关键,也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Hoffman和Hegarty,1993)。激励经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经营者持股水平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徐金发、刘翌,2002)。Zahra等学者(2000)对中等规模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发现,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显著相关。
从经营者自身的角度出发,经营者的工作能力会影响其对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经营者杰出的工作能力和对技术创新机会的敏锐嗅觉对企业的产品创新非常重要(夏冬,2003)。经营者的工作态度与产品创新正相关(Gary,1998)。
综上所述,企业家的创新决定是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权利的综合反映,而创新能力的发挥又受到创新动力和权力的影响(杨建君,2002)。
3.3 董事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董事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将董事会规模分为小规模和大规模。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表现为有不同背景、经历以及专业知识的人士进入董事会(Judge et al.,1992)。董事会规模的大小会对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理论界有3种观点:①根据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对于一定规模的公司而言,过大的董事会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因为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使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在董事会能不更好地实现互补,有利于在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吸收不同的意见,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②Yermack(1996)和Zahara(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绩效及创新活动是负相关性。相对于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来说,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通常是更多样化,更容易发生争论和没有凝聚力,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可能更容易应对飞速变化的环境(Lipton和Lorsch,1992)。他们还指出董事会通过监控能力发挥作用,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但由此带来的成本超过了其所带来的收益,比如:缓慢的决策制定速度和对分享风险的偏离。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还会使董事会产生搭便车的动机,这种情况在技术创新项目成败对董事实际损益影响并不大的条件下更为明显。董事会规模缩小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刘翌,2002)。③董事会的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Yermack,1996),及当董事会规模扩大时,对技术创新水平不断增加,当董事会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最高,随后,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企业技术创新呈下降趋势。
(2)董事会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根据董事会人员是否在企业任职的情况,董事会结构分为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内部的董事是指在企业内担任一定职位的董事。外部董事是指不在企业任职的董事,他们与公司无潜在的利益冲突,也成为独立董事。2001年,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规定上市公司在2002年6月30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2003年6月30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至此,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数量的增加,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立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刘翌,2000)。John&Zahra(1991)认为,企业总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运营,通过引入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董事,企业可以有效地处理这种不确定性,帮助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化解面临的各种危机,增加企业组织的生存可能性,配置更多的资源于创新活动和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关系。
(3)两职合一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领导权结构指的是董事和总经理的两职合一的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Wright et al.(1996)认为,问题的存在导致经营者主要关心个人财富、职位安全、权力威望以及个人效用最大化,因而会严重影响和削弱他们对创新的追求。董事和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就会导致公司在重大决策时产生利益冲突(Morris,1964)。如果通过对经营者实行股权、股票期权以及其他与当期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安排可以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可有效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Jensen and Meckling,1976)。如果总经理担任董事长,他对技术创新的态度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杨建君,2002)。所以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绩效的提高(Zahara et al.,2000)。
4 简要评述
公司治理和技术创新都已经形成独立的理论,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处于探讨阶段。本文从所有权、董事会和经营者这三个主要方面大致概括了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的一
些观点和争论,当然相关的话题远不止这些。比如公司治理中的资本结构、公司规模、机构投资者、企业的多元化水平、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等都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有学者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研究公司治理。如杨瑞龙等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了一个网络化的外部环境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指出技术创新活动激发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会产生新的价格关系,并由此可能带来产权关系的重新调整。
已有研究的不足表现在:(1)我国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基本处于理论阶段,有实证的文献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国外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不多,可供借鉴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相当有限;二是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搜集相当困难。有些数据的获得要通过对企业问卷调查能获得,而问卷调查的可回收性低,相当多的文献是中国统计年鉴等对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宏观研究,或者通过上市公司年报等对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微观研究。(2)已有的文献来看,它们或揭示了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在某些方面的内在联系,或提出了一个启发性极强的研究框架或建议等。忽略了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研究。公司治理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行为以及他们所导致的企业绩效情况,这三方面的如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全方位的考虑公司治理和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因素。
摘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国有控股比例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显著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显著正相关,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优化治理结构的建议以提升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医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国际医药产业竞争的加剧,如何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作为一种企业制度安排,毫无疑问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委托理论和激励理论,研究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二是关于股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主要研究了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三是董事会治理方式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如何,现有的文献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缺乏对该问题的实证分析,特别是关于对医药产业的实证分析。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2010―2014年147家医药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股权集中度
关于股权结构的研究主要分为股权集中度的研究和股权性质的研究,本文将研究医药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Shlerifer(1997)研究认为,股权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大股东监控能力的提升,使得管理者注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Yafeh & Yosha(2003)的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研发投入呈负相关关系。靳洁(2011)通过研究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现生物医药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越大则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越小。杨德伟(2011)通过研究中小板上市公司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研发投入呈“倒U型”关系。由于选取的指标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导致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当前我国医药上市仍然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仅为4.3%,可见投资者没有看到研发带来的潜在的巨大收益,大股东为了规避高投入的风险,通过技术引进和研发外包的方式规避风险,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假设1: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技术创新能力负相关
1.2股权性质
现有研究主要从是否有国有控股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性质和非国有性质。不同的大股东由于其监督动力和监督能力的差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有不同影响。国有股东由于经营目标多元化、产权主体虚置、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加之技术创新的专业性、复杂性以及非程序性特征,导致国有股东及其人的监督动力和监督能力的不足,易形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人控制会带来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杨建军(2007)的研究发现国有股比例越高越不利于技术创新。任海云(2010)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不利于企业研发投入。
假设2:我国医药上市国有控股比例的提高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1.3董事会结构
董事会的职责是协调各方面的相关利益,并对关系进行有效地控制,董事会代表股东的利益对经营者进行决策控制。因此,如何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Zahra et al.(2000)通过分析美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对于中等规模的企业而言,董事长与总经理职权分离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独立董事的引入可以很好地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一般都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问题,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创新机会,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质量。此外,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假设3:我国医药上市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正相关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名录,收集2010―2014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医药上市公司数据,截止2014年底沪深两市共有147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剔除ST公司和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共得到667条有效数据。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各上市公司的年报。
2.2变量设定
(1)因变量。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投入和产出指标两大类。从投入角度看,可选取的指标有科研人员投入,资金投入;从产出角度看,可选取的指标有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额等。本文选择研发投入强度(innov,研发金额除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大,技术创新活动越活跃,越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解释变量。根据上述的研究假设,本文采用如下的解释变量,采用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fstock)来衡量股权集中度,国家控股和国有机构持股的比例之和衡量国有控股比例(gov),以独立董事比例(ind,独立董事数量与董事会总人数之比)来检验假设3。
(3)控制变量。此外,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控制其他对技术创新能力有影响的变量。由于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故将其纳入控制变量,本文使用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1nasset)来衡量;由于医药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稳定的现金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经营绩效较差的企业很难获得融资。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不利于企业获得稳定的现金流,本文将资产负债率(debt)也作为控制变量。此外,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良好的基础环境,经济发达的地区拥有良好的激励政策和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服务,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本文将各医药上市公司所在省份的人均GDP(lnpgdp)纳入到控制变量,衡量地区差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3实证分析
3.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进行实证检验之前,本文检测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由该表可以得出各变量详细的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等数据。在667个观测值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均值是4.29%。在667条数据中,其中国有控股的数据有84条,占12.6%,表明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的占少数。
3.2共线性检验
表2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从相关系数表中,可以发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很小。此外,在进行回归之前,本文分别进行了共线性检验,所有模型中的方差膨胀因子值(VIF)值均在1―5范围内,表明没有出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3单变量分析
根据是否含有国有持股比例将数据分为两类,其中含有国有持股的有84条,不含有国有持股的有583条,并对样本进行T检验以考察国有股权性质对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国有持股的样本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均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高于国有持股的样本组。
3.4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4。模型1分析了控制变量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影响,可见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以资产负债率衡量的经验绩效与技术创新能力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地区差异与技术创新能力不存在相关关系。模型2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引入股权集中度,股权集中度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股权集中度越高越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假设1得到验证。模型3中进一步将国有持股比例纳入模型中进行回归,股权集中度的系数没有太大变化,国有持股比例的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国有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弱,与假设2一致。模型4将所有变量纳入模型进行回归,股权集中度和国有持股比例的系数没有太大变化,独立董事比例的系数为正,在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独立董事比例越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假设3得到验证。
4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沪深两市的147家医药上市公司连续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发发现股权集中度和国有持股比例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独立董事比例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企业规模和经营状况对技术创新能力也有现状影响,企业规模越大,经验状况越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弱。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的建议:
(1)优化股权结构。医药上市公司要改变股权高度集中的现状,股权的高度集中,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机构投资分散股权集中度,同时降低国家持股比例,充分利用市场资源,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完善董事会结构。进一步提升独立董事的数量,独立董事能够为医药上市公司的创新战略提供全方位的分析,有利于企业的决策,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
(3)拓宽融资渠道。当前大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更容易筹集资金,但是对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外部资金支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多渠道的融资环境,改善关于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大对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府补助。
摘要:近些年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已成为热点。本文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经营者、负债结构四个方面对目前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勾画出当前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公司治理;创新;技术创新
0 引言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保持的根本途径。企业不进行创新就只能停滞不前,坐以待毙。因此企业如何把握创新机遇,适时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技术创新战略决策的制定、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的实施等各个环节都在公司治理的统筹下,公司治理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Tylecote和Conesa(1999),我国学者华锦阳(2002),王昌林(2004)等都指出了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董事会
从董事会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董事会结构,二是董事会规模,三是董事会与总经理职位的兼任情况。
1.1 董事会结构 董事有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外部董事制度是主要在英美等国家实行的单一董事会制度,由公司外部人员担任公司董事,并在董事会中占据主要比例和主导地位。Robert E. Hoskisson,Michael A. Hitt,Richard A. Johnson,Wayne Grossman(2001)认为外部董事有利于外部创新;徐金发和刘翌(2002),冯根福,温军(2008)研究发现外部董事制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外部董事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董事成员与经理人员的身份重叠和角色冲突,保证董事会独立于管理层进行公司决策和价值判断,更好地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促进技术创新的实施。
1.2 董事会规模 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对于技术创新并不是单方面促进或阻碍作用。Van(1993)认为股权的适度集中易使所有者控制董事会,选择能力更强的经营者,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决策和实施。Yermack(1996);Zahra等(2000);陈隆,张宗益,杨雪松(2005);冯根福,温军(2008);张扬(2009)都证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董事会规模呈现出“U”字型的关系,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这些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扩大,有助于董事会内关于技术创新知识的互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当其扩大到某一规模时,技术创新效率达到最高,此后继续扩大,势必导致董事会成员冗余,决策效率低,对技术创新起相反作用。
1.3 两职兼任 英美两国企业大多数都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的模式。陈隆,张宗益,杨雪松(2005);张扬(2009)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促进作用。徐金发,刘翌(2002)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正面的影响。研究表明我们并不能确定那种方式最优,不同的企业情况也不同。两职分离的话,董事会在决策制定上起主导作用,经理层负责执行,由于存在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董事会与经理层不能很好的沟通,经理层可能会在公司治理和经营过程中占据支配地位,导致董事会并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而有的国家的企业并没有严格区分,董事会主席由总经理担任,这种两职合一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贯彻执行,但如果只关注短期见效快,风险低的项目,可能会削弱公司的长期价值。
2 股权结构
Liddie(1997)认为,私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有更高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效率。王怀宇(2006)研究发现在国有股比例小于30%和大于60%时,国有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无显著的相关性,而在30%-60%区间国有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正相关。Hosono,Tomiyama和Miyagawa (2004)通过对日本制造业的实证分析,得出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R&D强度有正的影响。Baysinger, Kosnik & Turk(1991);Hansen & Hill(1991);Kochhar & David(1996);Philippe Aghion, John Van Reenen and Luigi Zingales(2009)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所有权能够促进企业对于创新的投资。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股权性质,股东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作用,一方面由于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必然为企业长远发展考虑,而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因此引入机构投资者,会督促董事会选择长期的,高风险和高投入的技术创新项目,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3 经营者
Hoffman和Hegarty(1993)指出企业治理结构通过影响经营者对创新的态度,进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Zollo等(2009);Mario Minoja, Maurizio Zollo and Vittorio Coda(2010)证明经营者与股东对于创新认识的一致程度影响技术创新。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对经营者实行股权、股票期权以及其他与当期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能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Zahra等(2000)关于中等规模企业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经理的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显著正相关。夏冬(2003)认为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关心以及经营者的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都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公司治理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从狭义上来说,是为了解决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经营者是技术创新顺利实施的重要角色,经营者对于技术创新的认知以及经营者所具备的能力对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有重要作用,因此,经营者的能力,经验以及对于经营者的有效激励是与企业技术创新成正相关关系的。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励经营者,就会导致经营者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从而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4 负债结构
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除上述的几个方面外,有的学者还提到了企业的负债结构。技术创新本身特征决定了企业如果选择技术创新项目,必须源源不断地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负债水平高的企业其资金运用收到很大的约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刘斌,岑露(2004)从契约动因的角度,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对R&D费用有显著的负影响。王怀宇(2006)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与技术创新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资产负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约束较弱。但是短期负债率对企业技术创新有负的影响,而长期负债率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正的影响。于骥,宋海霞(2009)也是这样认为的。分析来看,经营者由于短期负债的压力,若无法偿还,经营者则面临职业风险,因此,短期负债相对会抑制经营者进行创新。而长期负债需要企业具备长期的盈利能力,从而促进经营者选择对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项目。
5 结束语
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给企业重新认识和组织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探索,很多企业已经着手考虑如何通过公司治理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很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者主要分析了公司治理内部治理机制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而外部治理机制很少涉及。不同的企业内部治理的方式和效果是不同的,相同的治理方式对于不同的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对于外部治理机制来说,同一产业或行业企业面临的产品市场,接管市场等环境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研究外部治理机制不仅对于单个企业,对于整个行业,产业的技术创新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注意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分析,还需积极地进行实证探索和分析。最重要的引起企业对于公司治理机制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视,寻找适合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以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