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与城市发展探讨

大学生就业与城市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22-08-10 09:11: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大学生就业与城市发展探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就业与城市发展探讨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8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仍旧是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发表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文献,这对我们研究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阅读发现,这些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与人力资本相联系,分析和论证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实现就业和就业质量影响的作用。而受到社会观念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影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更倾向于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大城市就业,这使得城市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拉大。陈斌开教授在《人力资本和中国城市住房价格》一文的研究中提到并初步论证了人力资本是房价上涨等城市消费水平增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就业地点的偏好与城市的经济水平生成了螺旋上升的互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整理,进行案例研究与数据分析来探究大学生就业去向对城市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尝试对大学生自身的人力资本与城市发展资本建立联系,探究人力资本流入的作用并对该影响发展机制做出探讨与演化,尝试做出引导合理就业、促进充分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2大学生的情况概述

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增速放缓的经济新形态下,人力“活资本”能进行投资使用、不断增值,凸显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就业地点还是期望就业地点,大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的比例呈现下降的态势,而对于二线城市,尤其发达地区二线城市的偏好得到强化。但是根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66.7%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点时,依旧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10.3%的大学生则选择国外和内地的省会城市。

2.1大学生就业情况概述

以山东省为例,作为生源大省2017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达到60.68万人,截至2017年底有57.17万应届生落实工作,就业率为94.22%;就择业地来看学生就业的地域流向以省内为主,达到78.02%,这几乎与2017年毕业生的生源地比例一致,其中有35.1%进入济南和青岛就业,约占省内就业一半;选择出省的毕业生达到20.2%,其中的绝大多数择业地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以山东大学为例,毕业生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签约就业的比例分别为86.26%、5.99%、6.24%、1.52%,在山东省和其他省份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2.20%和47.80%。山东省是毕业生签约就业人数最多的省份,总体上有3541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比例分别是44.28%、55.31%、73.73%。毕业生签约人数在200人以上的省份依次还有:北京市(616人)、广东省(422人)、江苏省(409人)、上海市(251人)、浙江省(208人)。从全国来看,山东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人数超过50人的地市级以上城市有22个(山东省内10个,省外12个),共就业5301人,占签约毕业生的78.15%。12个省外城市依次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杭州市、苏州市、武汉市、郑州市、成都市、合肥市。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趋于合理,但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比较近三年来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流向数据,在山东省就业的比例虽然一直最高,但已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区就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在沿海重点省市就业比例保持稳定,到其他省份就业的比例也稳中有升。可见,大学生就业更倾向于发达地区,以北上广为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群辐射,形成差异化的分布。

2.2成因分析

根据问卷数据,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是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薪资待遇在整体上与发展水平相对应,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能供给的待遇也不同。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也是在选择就业地点时要考虑的因素,但都低于经济相关因素的影响。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大的城市是各国青年就业的普遍行为,我国受高等教育大学生对城市的偏好尤为突出。一方面我国城乡和城市间发展水平差距的存在,根据智联招聘2017年秋季招聘数据库的监测统计分析,北京在2017年秋招中平均薪酬为9900元,排名第一;其后是上海和深圳,分别为9365元和8666元,三者平均高出排名第二十的无锡约75%个百分点。同时各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差距大,在我们的访谈中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城市生活更便捷且出于对以后子女教育等的会考虑选择一个更留先进发达的城市。在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计更偏向于城市,就此培养出的人力资本是城市专用型人力资本。计算机、经济学商科和语言学等常见学科都为面向城市就业,突出表现的是计算机专业,作为技术性强、创新性强、面向服务型的产业,只有聚集在经济发达、资金充足、产业链完善的大城市才有不断更新换代的活力和血液。即产业有集群效应。而在经济较弱的乡镇和中小城市难以实现与高等教育水平相对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大学生对大城市的就业意愿具有合理性。

3城市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3.1城市人力资本的增长机制

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增速放缓的经济新形态下,人力“活资本”能进行投资使用、不断增值,凸显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代表着更高的劳动效率。人力资本本身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通过实践可以转化成实际的产出,对劳动者而言是薪资、奖金津贴等;对企业可以是生产产出。企业生产越来越注重创造创新性的因素,这不是一种规范化的操作流程,需要灵活的人的因素的介入。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往往能利用自己知识技能的积累更好地在变动的环境中转化为实际产出。

3.2作用机制探讨

在陈斌凯教授的研究中发现城市人力资本增长与房价增长的吻合。对比数据可以发现,人口中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每增加1%,将伴随着城市住房价格4.6%-7.9%的上涨。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和居所的城市偏好,这直接作用于对住房的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聚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刺激生产和消费的提高,这些都促进了城市化,也增高住房价格。城市间是存在人力资本的分化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更多的高资本水平劳动力流入大城市,但相比美国而言却没有相应的低水平劳动力流入与之形成互补。其中的原因可以追寻到我国的户籍制度,北上广城市普遍有较高的落户门槛,对于低水平的劳动力很难在这些城市落户,进而以换取社会福利体系的成本为代价放弃大城市的机会成本而回归中小城市。户籍制度也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城市吸收人才的高素质。出于大学生对发达城市的追捧,最优质的人力资本往往流入大城市,高度密集的人力资本加快城市化,在刺激消费和服务时拉动了物价和房价,使得城市生活成本加高,尤其不利于后来大学生的新加入。且在人才过度流入时城市无法消耗,产生人才外溢,激烈的竞争驱赶人才,使得部分劳动者携带人力资本回归中小城市并为之带来相对先进的人力资本。

3.3人口流动模式探讨

通过双向选择机制的大学生流入增加了城市的人力资本,在竞争与合作的城市环境中人才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得到增长,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外溢。高人力资本的聚集会引发更高的资本水平,城市生活的物价上涨,最直接的就是房价的体现。高成本的生活使部分人才被排挤在外,携带已经增值的人力资本回到中小城市,这对中小城市而言尚属于高端资本,可以与当地的人力资本互动,增进城市人力资本,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4政策建议

4.1更有前瞻性的专业设计

我国高校在专业的设计上会倾向于面向社会热门产业,如随经济金融的发展各高校的商学院和经管专业扩招,但是专业的设置和产业发展不能保证同步匹配,高校需要至少四年的培养期,不同类型的人才不能做到“现用现取”,专业的设计要有高瞻远瞩性,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布局。在现代化农业、小城镇规划建设等专业上做出引导支持。

4.2健全城市吸引人才的能力

对尚缺乏人才吸引力的城市而言,首先完整的产业链能够促进城市的人才积累。其次,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发展“绿水青山”的生态宜居城市。需要进行产业链整合,依附自己的资源禀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核心发展方向,引进恰当适宜的人才。培育靠能力而非走关系的全民意识,建立健全更高效透明的竞争机制,政府部门的服务更公平化和高效化,为人才提供可发展的环境。对人力资本饱和外溢的城市而言,要活化运用引入的人力资本,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刺激创新发展,跟进产业升级,形成城市发展和人力资本增长的良性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