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英语智慧教育构建体系探析

大学英语智慧教育构建体系探析

发布时间:2022-09-30 09:23: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大学英语智慧教育构建体系探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英语智慧教育构建体系探析

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英语课堂,促进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现代大学英语智慧教育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一、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英语情境,凸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能够让他们自由自在的进行交际,传统的课堂只呈现单纯的文字和声音,没有真实的场景,这样的课堂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太过枯燥无味、缺乏兴趣。而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通过智慧教育形式,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口语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西文化对比上,可以利用智慧教育模式,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平台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许多丰富的教学资源,优秀的课件、资料等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借助共享资源,实现相互学习和借鉴,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学习交流,教师可以取其精华,有选择的加工和利用这些资源,融合为自己的东西,并加以传承下去。

二、运用多元化和多维度的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确保学生轻松学习

(一)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平台可以提供可靠保障而丰富的学习资源

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认知。多层次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能调动学生多样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声音、图文并茂等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能力来感知新学内容,使学生有图可循,有景可入,加深理解,以求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听、说、玩的过程中无意识、潜移默化的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听、说、读的技能,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设“视、听、说”练习新组合,强化师生互动

通过智慧教育技术创新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利用声音、视频等巧妙创设“视、听、说”练习新组合,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提高了口语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听、说”新组合,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口语水平和会话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意识。学生通过“视、听、说”组合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英语课堂的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智慧教育模式

(一)微课教学突出时短效高优势,提高学生感知与思考积极性

所谓的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体裁,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活动的某一特殊过程,它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借助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所以微课教学对于中大学英语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合适的教学时间。微课课程内容不宜多,时间也不要长。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控制在3-5分钟为宜,二是要凸显某一个点的教学内容,微课内容的重点不在求“量”,而应该重“质”,三是微课程设计要精美,制作要简便,能捕捉“眼球”,吸引大学生为宜。当然,微课教学一般是选择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够掌握的知识点制作微课,而在此想抓住中大学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点就比较难把握,难在实践和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语言意识。

(二)微语音互动提供师生对话

途径,随时随地实现交流互动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创设符合各年龄段学生兴趣的英语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在课后乃至各种场合说英语用英语的意识。微语音互动就是利用QQ语音、微信语音,在课外课后,学生随时与英语教师进行关于英语学科语言、口语、会话交流的一种方式,这是当前最为直接、简便的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微语音互动的关键是学生的热爱(师生对话,随时随地)。信息技术下的师生互动。这种方式是建立在教师利用自己的时间,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授业解惑的一种形式,在课后课外,随时直接与英语教师用英语对话,教师从语言、语法、口语等多维角度,对学生做出纠正,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提高了大学生的口语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智慧教育技术整合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变革,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而学生则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让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让信息技术下多元、多维、多层次的大学英语创新教学进步发展,形成“新课新法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