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6 08:16: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中的新质控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发展过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采取何种质控措施,实现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提升,是各所医院在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质控措施的实施质量,直接关系着医疗质量水平,只有确保质控措施的切实有效,才能够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有效保障。新质控措施的实施可促使医务人员思想、行动的一致性,从源头上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1.1新医疗质控方式
1.1.1成立院科二级质控以外的独立质控小组
由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在医务科、各个科室内抽取一名骨干成员作为质控小组组员。质控小组主要负责检查日常查房、院级质控中的问题,针对查出的问题以文字、影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并进行整理汇总,制作出多媒体,为月底的医疗质控总结做准备。
1.1.2制备专门的质控记录本
临床各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每人制备一本质控记录本,由质控小组记录当事人在医疗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要求当事人进行确认并签字。
1.2新医疗质控途径
1.2.1质控沟通签字
在质控检查工作中,针对检查出的问题、整改措施需要将其记录在质控本上。随后医务科会在24h内与当事人取得联系,进行沟通,在当事人签字确认后,为后期的质控提供备用资料,预留证据。
1.2.2复查质控问题
针对质控检查中的各类问题,在公布后的1周内责令整改。医务科组织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确保整改工作执行到位,发挥医院质控小组的作用与意义。
1.2.3定期召开会议
针对质控小组检查出的问题,需要在每月定期召开全院职工人员总结大会,将前期制作、保存下的原始资料,以多媒体的形式曝光整改措施,促使参会人员可直观感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此确保医院质控工作的有序开展。新型质控体系流程主要包括:独立质控小组—质控问题记录在本—医务科与当事人在24h内进行沟通—医务科提出整改意见—月末质控召开总结分析会议—进行全院通报—进入下一个周期。
1.2.4全院通报问题
每月月度质控总结会议结束后,针对深入分析总结出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院通报,按照医院相关规定,适当给予处罚,实现巩固检查成效的目的。某医院2016年期间在质控措施的应用中,医疗纠纷赔偿占比从原本的0.22下降至0.01。
1.3新医疗质控效果
某医院从2008年开始采用质控体系,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医疗质控中的问题,但通报批评、问题处理采取的是传统处理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质控体系内存在着很多问题,通过强化与相关部门与负责人员的沟通、限令整改、深入分析、总结整改措施、反复强调等措施,促使医疗人员从思想、行动上认知存在的问题,强化检查,以此提升医院基础医疗水平,确保质控体系发挥其该有的作用。近几年,随着不断完善与创新质控体系,有效杜绝了纠纷、赔偿事故的发生率,降低了各类医疗事故发生的几率,为医院的稳步发现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采取新型的质控措施,可在医院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中发挥其该有的作用,提升医院质控水平,减少医疗投诉与医患事故,从源头降低纠纷发生率、事故赔偿率。
2新质控背景下基础医疗质量管理方式改进
从上述分析阐述可得知,医院管理者需要合理、科学应用管理方式,制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发展战略,规范各类管理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医院需要明确基础质量要素,重视基础,重视制度、质量、技术、安全管理,凸显出新质控措施的效果与作用。
2.1制定管理政策,突显质量意识
员工质量行为主要取决于领导,医院在质量管理中主要取决于政策。医院内部的管理政策,需要突显出决策层的质量管理意识,促使基础医疗工作朝着数量规模型发展,转变质量效益。决策层需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在制定管理政策中,需要鼓励经济创收,改进基础医疗服务质量,加大基础医疗质量重视程度,高度定位基础性医疗质量管理。管理者需要正确处理规模数量、内涵质量的关系:①规模数量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必须要确保两者的均衡性。②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促使基础性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从量到质的变化。管理层需要将基础性质量要素纳入到管理范围内,科学、合理地规划医床比、药费比,不断优化医师结构,引进新技术、新业务等,强化医务人员素质考评。医院需要明确医院考评、科室衡量几项重要指标,采取循序渐进的质量管理方式,以此确保基础性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医院需要完善考核体系,在医疗质量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建设年度评奖,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以此实现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2.2强化培训教育,提升操作质量
医务人员在制度学习中,需要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强化对初级、中级医疗人员,基础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医疗制度的培训、教育。在工作中,必须要确保病历书写的规范性,加大各类培训教育,强化科室主任培训教育,解决医疗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强化医院质量控制。实践证明,科主任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科水平。只有确保科主任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操作能力,才能够确保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医院必须要增强科主任的质量管控意识,提升科主任质量管控能力,充分调动科主任质量管控积极性。例如:科主任在检查工作中,需要按照“严查、严纠、严打”的开展原则,依据实际情况开展检查,并建设及时反馈机制,加大各个科室的整改。
2.3落实制度规范,提升执行质量
严格落实医疗规章制度,提升基础医疗质量。在日常检查中将核心医疗制度融入其中,依据会诊、三级查房,健全医嘱制度,规范病历书写、查对制度,强化质量管理。量化科室、个人质量考评中,制度本身存在着很强的刚性,医院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人性化管理方式。在出现质量管理问题的情况下,先查看制度是否落实、接着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若是发现科室并没有落实相关制度,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针对违反制度现象,为避免工作缺陷存在,需要完善、创新质量管理机制,以此确保质量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2.4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管理能力
医院与职能科室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属于重点环节,医院职能科室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院性的质量管理规划,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健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确保制度、机制、体系的有效落实,检查各个科级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缺陷,确保上下的有效协调,针对各类质量管理中的问题,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基础医疗质量管理,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促使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形成,坚持不懈,落实各项工作。不管是在何种阶段,均始终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杜绝外界因素对质量管理制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还需要发挥出质控小组、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发挥出医务科的职能作用,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创造性,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比如:定期考核、定期质量分析等,建设长效、常态质量管理机制,强化各个科室的协调,提升管理效率与水平。
2.5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使用,在实践应用中能够显著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确保医院工作流程的清晰。全面质量管理旨在解决医院不良事件、制度、流程、行政值班等问题,通过强化病例质量检查,考核制度落实情况,现场检查等全面提升医院的质量控制。依据相关要求开展考核工作,各个医疗科室的分数=管理部门巡视分数+行政值班分数+定期现场检查分数+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数+业务查房分数+投诉分数。依据最终分数,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此确保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在各项工作开展中,需要坚持“质量建院、科技强院”的方针,强化新质控措施的应用。重点抓学科、创新机制、强化育人,重视建设发展,以此实现基础医疗质量的提升,提供优质深化服务,促使医院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在质控管理工作中,医院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从各个方面入手,切实发挥出新质控对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推动医院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