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4 09:26: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浅析文化产业下的观念更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以往的文化概念,本身就有反思和深省的意思,但到了文化产业,则意味着市场优先,追求一种普遍的满足感,强调批量化生产,与文化的原有含义背道而驰,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称其为“文化工业”。可无论是出于对文化产业的批评还是为了研究的目的,这些观念的冲突使人们逐渐认清文化产业的本质,更好地促进了产业发展,这也是人类的认知不断向深入发展的例证。中国是一个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的国家,面临着许多制度上、观念上的阻碍,打破原有的藩篱,需要观念上的更新。
一、尊重人性是最起码的选择
人性可以理解为人类的天性。天性意味着人所共有,我们必须予以尊重。违背这种“天性”,则意味着扭曲,意味着不尊重人性。在教育上,年幼的孩子活泼好动,那就尽量地创造情境,鼓励孩子“玩中学”,这就是尊重人性。中国文化产业一个怪异之处就是青少年是它的主流消费群体,而这个群体却不是社会的主要收入群体,而其针对他们的产品品位却让社会精英们感觉到迷茫而困惑。青少年虽然收入不强,但背后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六个钱包”支撑者,这些支撑者收入稳定,实力雄厚。青少年的消费依靠他们的给予,体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而这种给予,无论怎么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但确实是人性在发挥着作用。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强,思维敏锐,富于想象,认知旺盛,有直观的形象思维,有很强的感觉能力。青少年与其关注产品,莫不如更关注产品带给自己的感觉。感觉在青少年消费的文化中已经变成一个很主要的东西,产品必须要给他们提供一种感觉,感觉与时俱进,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文化产业相关商品和服务就能越容易引起他们之间的共鸣。我们以往过多地关注文化的政治功能和教育作用,但脱离人性的文化产品是虚伪和空洞的。我们的文化产品顺应人性,才能改造人性,才能让人爱惜真善美。
二、有文化地做有文化的产品
“有文化地做”指的是对工作的思考和价值判断。这意味着工作是一种天职,每个人从事的职业,从天职的意义上看都是神圣的。天职的观念使德国人能够认真负责,静下心来安安稳稳做好本职工作,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良好的口碑。做文化产业,同样也需要人文关怀和终极思考,文化产业工作者,更要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有文化地做”要求做事的起点和态度是人文的,可以确定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义和利有效结合起立,“天职”就是很好的借鉴。有文化的产品指的是文化是产品的终点。乔布斯时期苹果的产品色彩简单,造型简约。他把禅宗文化深刻地融入产品的设计当中,达成了文化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有文化的产品就像给产品赋予了灵魂,能够同消费者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文化产业的文化是大众文化,但是文化产业绝不是简单地迎合大众,它的产品最终要有价值表达,要有所宣扬,有所贬斥,能够激起人性的共鸣,这也是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三、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也是价值的判定标准
人类社会从刀耕火种发展到今天的星空遨游,依靠的是人类独特的创新才能。创新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是文化产业的生存基础,这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最突出的特点。文化产业可以大规模的生产,但它只能集中在一个较短时间内,长时间的重复必是产业取死之道。文化产业必须立足创意、着眼创新。其他产业也需要创新,但相比文化产业从市场压力来看,没有那么迫切。创新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是永恒的主题。创新也是价值的判定标准,意思是在没有创新的背景下,价值的焦点是规模扩张型的“价值复印”,它提供了价值,但并不足以使企业超越市场。有了创新,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甚至超越消费者想象的价值,这也意味着重新诠释现有市场或者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苹果手机通过技术的推进,将电脑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智能手机市场,淘汰了原有的以诺基亚为代表的传统手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苹果不仅提供的是一种技术,更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新的娱乐生活方式。文化产业的价值判定必须以是否创新为标准,否则必然得不到良好的效益。
四、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今天的科技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人类可以说已经完全生活在数字化、互联网化的世界中,如果说文化是当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科技已成为当代文化生活方式的核心。人类发明了科技,同时,科技也在不断地改变人类本身。正如技术哲学家阿诺德•盖伦在《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中所言,“技术的日新月异告别了那种宁静的常规社会,打破了那种稳定的制度,步入了一个节奏快、变化大的现代社会,而人类的精神、思想、伦理等都将在这种未定型的社会中逼迫迎接这一巨大挑战”。生存还是毁灭,依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但同时,依靠于科技的进步解决不了现代人类社会秩序感和稳定性的不足。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既要有哲学上的思考同时也有文化市场的广泛需要,文化产业机遇并存。相对于人本身来说,无论是先进的科技,还是古老的文化都是手段,最终都要服务于人性需求的满足上,都落实于产业状态中,如腾讯通过技术满足了人类社交需求,解决了人的社会性问题;百度满足了人类的信息需要,解决了人类认知提升的问题。发展到今天,所有的问题都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问题。文化产业内容为王,它的内容,特别是它的价值观脱离不了这个时代科技的影响,同时又要超脱于时代,方能显现它的价值。所以,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影响文化产业的创作内容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内容驱动科技的进步,同时对这种进步进行反思和警醒并以产业的方式表达出来。文化产业从其规模和影响来看,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这种趋势必然导致赋予它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多。那么挑战的意义就在于,文化引领和反思的方向是否正确,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能否成功,最终实现社会成功,产业成功。
五、强化消费者的主体体验
体验是什么?体验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一种存在的感觉,是作为人与他人一种情感的共鸣。体验可以让人沉浸其中,让人暂时逃离现实的无奈,让压力可以释放,让情感可以飞扬,暂时做一回美梦,获得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现在人类的技术可以为这种体验提供各种可能,以往的信息单项输出,转变为互动、共享,注重体验,未来的文化产业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是使消费者(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经济供给物之中,通过体验而受益、通过体验而获得消费价值。企业把每一位消费者都看作独特的个人,为他制造一种幻觉,满足他的个性化体验需要,并且,这种体验是独一无二。所以,体验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种服务,同时也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体验经济具有非生产性。它生产的不是可触摸的物品,而是通过产品使消费者意识中产生的一种美好感觉,成本低;短周期性,一次体验可以以小时或者以分钟为单位,见效快;互动性,消费者以自己的身心状态全程与筹划事件者互动,消费的同时,消费者彼此之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进行即时互动,形成网络传播,传播范围广泛;不可替代性,消费者需求的是个性化的感受,彼此之间的体验不会完全相同,消费体验独特而深刻。经济价值的高附加性。同样的咖啡在家和在星巴克喝,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也使咖啡附加了更多的文化价值。体验经济时代需要文化产业做到,要以体验为基础,有代入感,进行内容的开发;要重视互动手段的设计,并触动消费者内在的情感和情绪;要以延伸产品的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要以个性、人文及意象塑造方式,取得消费者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程慧.浅析体验经济的发展及其在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应用[J].经济师,2016(9):28-31.
[2]肖怀德.十大文化科技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未来将诞生新兴的文化服务业态[N],互联网文档资源,2017.
[3]陈少峰,陈晓燕.基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商业模式构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64-69.
作者:李兴家 单位:中共香坊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