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31 02:12: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的战略性思想,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恰恰高等教育就是为整个经济社会提供创新创业性人才的重要支撑。因此,高等院校当中,想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方向进行转变,那么就需要秉承相关发展理念的主要思想,在“双创”教育视域下,对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根据问题,结合实践,就创业教育的路径提出切实可行性的建议。
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我国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也开始不断地从高消耗、低产出、低循环的生产方式,向着创新创业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进行延伸。从目前的形势上看,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创新在就业创业过程的重要性。这个时候,不少高校开始秉承相关发展理念的主要思想,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1]。另外,还存在部分的高校,围绕中国政策的支持,进行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升级。换句话说,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和高校转型发展双重压力下,以创新与实践为基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接着,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在国家、社会及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付诸实践。贯彻落实“众创空间”“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2]。把握市场经济与互联网的契合点,形成高技术、高服务、高产出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尝试孵化到大胆投资的过程,着重探索了众创空间的一般模式与规律。但是,从目前的形势上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应用型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培养计划,以此来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相关理论性概述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述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就是一种类型的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灵活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并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应用。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也开始不断的转变。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上看,主要,第一,一线的生产工作。第二,是以一线的生产目标和工作任务为标准。第三,一线生产实践的相互结合。从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上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求知欲望[3]。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具备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自我的意识和思想当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另外,还需要在学校、自身以及市场等要素的综合性探究过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的人才培育体系。在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品质、能力等内容延伸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审视
(一)创新创业理念模糊,与专业教育不匹配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全国应用型的大学都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并借助“双创”教育的引导,成蔚然之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部分的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仍然存在一些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另外,对于学生的能力也是不能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位。传统方式上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填鸭式的教育过程,这样长久下去,就会远离“双创”教育的方向与目标,最终造成创新创业目标变得更加模糊。
(二)师资结构单一化,缺乏专业化师资
近几年来,应用型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的时候,师资力量还处于不足的状态。另外,师资结构单一,以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融合较少[5],这样长久下去,很容易就会造成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或者是教师能力欠缺的问题出现。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不少教师在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上,展现了不够深入的现象。仅仅局限于理论性的讲解,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这样时间一长,创新创业教育就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基础上,而不能继续有效地深入下去。
(三)人才培养观念滞后,与社会企业互通较少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深化,应用型大学的数量也开始不断增多起来。虽然不少学校也开始跟风,但仅仅是片面地追求大格局,忽视了学校的内涵提升与学校的质量提升。应用型大学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尝试。例如:邀请企业导师宣讲或是构建“互联网+”创新赛事等互动[6]。但是,在这样集中的活动当中,很容易出现与国内社会需求脱轨现象。换句话说,就是创新创业人才与当地的经济并不能达成一致,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很容易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另外,高校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很多人流动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显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人才培养平台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较晚,针对于创新创业当中的隐匿性和延迟性的特点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把握。培养怎么样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进行定位,缺少标准化的评价标准。接着,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连贯不起来的问题。部分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缺失创新资金或者是场地,导致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科学的定位或者是系统性的教学实践方式[7]。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究策略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先理清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创新能力意识。在统一思想的过程中,需要和学校一起进行系统性的明确和统一。协同发展,改革深化,全员建设,贯穿理念。另外,高校还必须打破传统壁垒,增强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创新指标量化,构建监测反馈数据,对学生、对学校、对企业进行三级指标的构建。抽取相关三方数据,实施细致的分析,最终利用这些数据,反哺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定位。地方性的高校应该坚持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原则,在市场的需求下,合理的进行分配,完成实践实训教育和行业企业的相互结合。
(二)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育质量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性的教育,不仅需要注意教育方式的构建,还需要注重学科专业的有效构建,对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第一,在教学的方式上,地方性的高校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等,都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二,地方性的高校需要在课程的内容上进行下功夫,这些课程需要面向的是企业,也需要面向的是市场。只有在产教研一体化的课程实践过程中,明确创新创业的目标,这样才能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展现较强的协同性与实践性、共享性。另外,还需要地方性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相互沟通,实现协同发展[8]。第三,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延伸实践资源平台的构建。学校也需要创新人才教育的质量,整合资源,加大实验室或者是实验场地的整合力度。例如: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构建等。另外,还需要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从本质上,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三)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全面协同推进多方共建
从长远的角度看,学校进行创新创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还需要打通校园与社会外部的联通。秉承相关发展理念的主要思想,构筑以高校为核心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培养教育模式。第一,需要高校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发挥政府的作用,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进一步延伸。第二,需要完善学校的保障制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构建创新资助资金与奖励资金,激发师生创业实践和发展。例如:众创空间的构建与发展,大学生创新园区的构建与发展,创业孵化地的构建与发展等。第三,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另外,还需要在“进企业工厂,进政府单位,进科研基地”的原则下,实现“双管齐下”的教学队伍构建与实施。第四,地方性的高校,还需要完成校内外的协同发展,引发学生兴趣,在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构建产教融合创新服务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成果共享互惠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第一,需要高校转变对应的思想理念,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与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内容产生市场联动。第二,需要在“三位一体”——政府、高校、市场共同体格局当中,统筹规划,制定产教融合创新的目标方向。实现多学科、多领域资源的整合共享,打造校企合作的联动服务体系。第三,需要在产教研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激励评价制度,实现校企合作下的创新成果分享。在评价时,需要构建多角度和多维度的产出,打造信息数据一体化工程,通过抓取、筛选、分析,完成利益成果共享互惠。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例分析
这里以XX学院为例,探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构建措施。XX学院是:第一,以育人为核心,理性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院的教育方针为“坚持工程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职业型的创业者”。另外,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育人的核心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展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第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协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XX学院当中的交通工程系,就与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开发了“旺工淡学”的教学模式建设和“理实化一”的课程体系建设。另外,学生也可以在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包岗包生产链的过程中,真正的体现到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的发散。在这期间,XX学院学生立足实践,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共同35篇,专利45个。第三,以创业课程为载体,传递创新创业知识。XX学院坚持“三化”原则(任务课程化、任务工作化、过程系统化)和“五会”标准(会开发项目、会集体讨论、会团队合作、会陈述报告、会评估取舍)。另外,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创业基础》课程。第四,以体认式教育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或者意识。例如:XX学院就是在“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基础上,实施一条主线、双基双技、立足双情、实践第一的原则[9]。例如:2018年的第三学期,就可以通过专业实践的方式,获得440万元创新创业津贴。学生组建创业团队153个,获得专利授权90项,获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项。第五,完善学生考核制度,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比赛、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等。
六、总结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地方性的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的战略性部署,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深化改革,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紧密联系企业与社会。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功能性当中,协调发展,最终更好地为地方性经济的延伸做好准备,实现人才的转型与培养,完成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肖晗,朱民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1):57-59.
[2]祁丽,苏佳萍,林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3):101-103.
[3]梁坤伦.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4):127-128.
[4]肖利平,邓代强,赵艺璇.混合教学模式运用在大创课程上的优势[J].教育现代化,2017(33):221-222.
[5]王先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探讨[J].高教学刊,2018(20).
[6]王桂莲.实现国际化创新企业创业人才的“全链条”培养[J].商场现代化,2017(3):247-248.
[7]冯卫梅.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6(3):66.
[8]李越恒,张彦忠.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3):64-68.
[9]高思峰.大棋局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路径及价值[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8-103.
作者:范峻彤 单位:唐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