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职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逆向规划

高职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逆向规划

发布时间:2022-10-03 11:36: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高职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逆向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职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逆向规划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虽形成初期相应体系,但在设置课程目标时较多采用“顺向培养”,从而出现定位不准确的现象,“逆向”规划则更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即“市场所需—量身定制—如何培养—如何评价”,将课程目标与早教市场紧密结合,为市场输送专业人才。

关键词:OBE;早期教育;课程目标;逆向规划

OBE理念亦称为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是一套“基于结果”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结果比方式和实践更重要,如果教育结构、教育课程不能培养学生特定的能力,那么它们就要被重建。[1]从OBE视角分析,早期教育专业的学习成果产出应具备可操作性,并细化技能要求。课程目标须早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须先于教学内容制定。

1当前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现状

1.1培养目标较清晰,课程目标匹配度不高

当前,湖南省所开设早期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依据知识体系而制订,缺乏对人才培养技能的支撑。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的普遍定位是开展“短、快、精”的培养模式,以构建学生专业素质为基础,培养其实践能力,突出“基础硬、技能精、能力强”的目标。然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匹配度不高,课程目标定位不精准,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目标的核心诉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首先,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对早教机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不到位,如0~3岁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区别于3~6岁幼儿的,应侧重亲子活动课程的构建和蒙台梭利敏感期思想的运用,而这部分知识与技能在早教专业的课程目标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我国早期教育政策出台较晚,在规章制度、发展模式、市场运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严重缺乏方向性指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教机构仅仅凭借简单的工商注册,就取得开办资质,以企业化、市场化方式运作,同时利用国际化注明课程和品牌的神秘招牌,各显神通。”[2]其次,专业课程目标研究深度不够,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存在拼凑现象,许多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直接对标学前教育专业,忽略了早期和学前之间的区别,在课程目标定位上不清晰,也未构建院校自身的特色早教课程。最后,课程目标描述空泛,对早教机构工作人员典型性工作任务的分析不到位,对专业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平衡点把握不到位。从纵向结构来看,“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三者层层细化,即使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定义清晰,但具体执行的课程目标定位不精准,也会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的结果无法与早教市场契合。

1.2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不完善,成果导向不显著

由于早期教育为新兴专业,在行业发展规章制度、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非常欠缺,对于人才培养的成果导向性不够凸显,所以在构建课程目标和评级体系时,应准确调查市场现状,结合典型性任务分析,注重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多维度进行。在进行课程和评价体系建构时,绝大部分职业院校都采用“顺向”规划,流程为“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如何评价人—作用于市场”;而实际上,在许多专业领域只有“逆向规划,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才输出的价值,通过“市场所需—量身定制—如何培养—如何评价”的流程,实行反向类推。早教市场的真实需求应当是专业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元素。高职院校所培育的学子最终要回归到市场根本,而“逆向”规划则能更好地以成果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所需人才。成果导向是许多早教专业未能真正根植到课程目标中的核心要素,以最终考评成果进行倒推,才能真正解决早期教育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发展早期教育专业过程中因忽略成果导向的重要性而存在评价体系建构不完善的现象,具体包括:(1)评价主体单一化。高职院校重视对所培育学子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检测和诊断,却忽略了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中还应包括早教机构、政府、家长、第三方机构及学生自己;(2)学生学业考核重理论轻实践。在技能操作上受限,注重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考核不到位,高校培养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初衷就是要作用于0~3岁婴幼儿市场服务,技能是重中之重,他们最终能否在早教领域大展拳脚、服务于早教市场,就是高校早期教育专业要考评的核心要点。

2“逆向规划”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内容与途径

2.1优化课程目标,明确制定依据

纵观早期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在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程度的脱节,高职院校更多地倾向于从学校视角去培养一个优质的早教人才,而这批早教专业的学生最终需要通过早教市场进行综合考评,即不仅要进行专业理论的考核,更要考查其操作技能。就如同一台主机的两个端口,一端为学校,另一端则是早教市场,要检查从输入到产出能否准确匹配。因此,要优化课程目标,先要明确制定依据,其基本分为以下层面的来源:第一,源自早教机构。早教机构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是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设置的重要源头,三维目标的制定无法脱离此项要求,高职院校要与早教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并对职业岗位进行过程性分析,明确对优质早教人才的考评标准,进行反向内推,来设置相关课程目标,以发挥成果导向作用。第二,源自早期教育领域相关政策和发展指南。在早期教育新兴专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这一背景下,国家所提出行业内相关引导政策是课程目标设置的重要指标,权威专家的学术前沿研究及市场调研数据也要融入课程目标设置。第三,源自对早期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需求。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还要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其明晰职业定向性,了解在读学生的现状及毕业生工作实际情况和诉求并进行分析,来审视专业课程目标的制定。早期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依据应与早教市场紧密相连,通过对早教机构管理人员、保育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岗位实际需求,并结合之前高职院校针对早期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目标进行校对和调整,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重构专业课程目标中的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

2.2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加重技能实操的考核占比

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基于能力的教育和基于成果的教育模式的探索。[3]早期教育专业为教育部审批国控专业,专业招生人数和开设规模在高职扩招和托育服务政策的引导下呈现递增趋势,可见国家层面支持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4]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设置应结合三个层面的要求:“知识方面要求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要求能独立设计、验证和实现;素质方面要求通过系统培养,提高综合科研素质。”[5]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而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因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的特性,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有所区别。以OBE理念为指导思想的课程目标设计应满足四个原则,其中第一项原则就是清晰聚焦原则,这项原则意味着课程计划者和教师必须明确地聚焦于“他们希望学生最终成功地做什么”。[6]在设置早期教育课程目标时要能清晰聚焦,结合早教机构岗位典型性任务分析,让学生了解保育人员的职责需求。OBE理念的课程改革首先就是要明晰专业课程目标,然后进行“逆向规划”,依据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重构课程目标。基于OBE理念对课程技能目标进行重构,结合对早教机构的调研,保障课程目标清晰聚焦,使卫生与保健技能更加具体化。根据保育人员典型性任务分析,保育员的工作具有双向性,一是为0~3岁婴幼儿提供专业育婴和保育服务;二是面向家长,向其讲解育婴知识,教授科学育儿方法。

2.3改进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课程反馈机制

本文以成果为导向,探析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多维度、多元化评价,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类型、评价标准等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的重点应与市场相连,课程改革也应与早教机构的人才需求相结合,评价的落脚点要实现“针对性培养、专业化成才”;专业化成才需要培养早教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理论功底、敬业精神;而针对性培养则要同步市场需求,提升操作技能、沟通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反思能力等。在设置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把知识、技能、素质三维目标量化出对应指标,来响应成果导向的初衷。评价体系是检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核心,为保障学生能达标技能考核点要求,应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实操、课程开发等途径,从理论制定到具体落实,需不断改进,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更可以测评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功底,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基于OBE理念的早期教育专业从课程目标设置到学习成果的呈现,为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与早教市场的精准契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整合,并要保持与早教机构及专业学生的双项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实际情况,从而通过反馈机制及时解决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保持与市场同步、与学生同频。

3结语

OBE是成果导向原理,因此在进行课程目标设置时需“逆向规划”,结合早教市场和毕业生反馈完善课程目标的改革,以保障早期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早教机构岗位实际需求所相对应,实现无缝衔接。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性改进,融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到人才输出环节进行双项反馈。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所需达到的学习目标,知识——熟记0~3岁婴幼儿照护与养育的专业理论、方法;能力——掌握婴幼儿日常照护的相关技能,能与家长良好沟通;素质——能通过对婴幼儿的照护,产生对早教领域的热爱,增强职业认同感。此外,为更好地达成优质早教人才输出成果,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加重能力目标的权重,因此,可以将目标比例设置为:“知识目标”占比30%,“能力目标”占比40%,“素质目标”占比30%。在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只有结合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即以应用型为主,倡导早教机构及毕业生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教学闭环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袁文芳 刘璐 单位: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