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9 14:57: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高校科技成果和创新创业服务融合机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有效推进,社会和国家对于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来讲,其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后明确了高校科技成果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融合机制建设的主要思路,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高校科技成果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融合机制建设的主要方式途径及经验。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融合机制
众所周知,在当前社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是构建创新国家的关键所在,也是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深入开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培养出大量高素质、高水平、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是现阶段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即基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培养具有自主意识、高尚道德品质、扎实综合素养的高素质、高层次优秀人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通常高校会整合合作企业、社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等多方力量,使得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精神,为其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必须深入分析现阶段创新创业教学理论存在的不足以及实践教学的短板,利用科技成果合理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以及质量,同时进一步迎合高校改革的实际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其对国家的发展动能转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能够切实推动社会发展的提质增效。
一、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一定的认同度
教学理念是高校教学的初衷体现,也是推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内生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步阶段,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经济压力不断增加,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更注重薪酬待遇、工作的稳定性,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认知相悖,甚至基于现实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导致高校及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具体而言,有的高校虽然根据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就业指导,但这仅仅是为学生就业发展进行短暂的充电,没有将其贯彻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对其有所忽略,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国家、院校的发展紧密联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政策难以有效贯彻落实
近年来,国家为了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重要举措,提出了多项具体的改革意见、改革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但从整体上来看,创新创业教学制度缺乏完整性、连贯性,导致整体实践效果不佳,尤其是部分高校空喊口号,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贯彻落实的配套措施进行合理设计、有效完善,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部分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自己为主体所开展的独立活动,忽略了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也没有整合多元主体,共同推动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现阶段,虽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鼓励高校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但没有基于现实需求对政府部门、合作企业、高校进行合理划分,导致每一个社会主体无法正确看待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也不明确自身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久而久之,国家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根本无法有效贯彻落实,实施难度较大。与此同时,不同地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大不相同,政策制度实施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政策之间的协调整合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创新创业教学发展受限,甚至部分高校面临着创新创业教育走不出校园的尴尬局面。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通常是采用专题讲座、选修课程设计、教学竞赛、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但从整体上来看没有实现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有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表面,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可操作性,只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传递讲授,但却与学生的专业特征学科内容相脱节;另一方面,有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着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水平,忽略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由此可见,大多数高校在目前仍然无法正确处理短期教育与长期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创新创业教学过于功利化,脱离了现实需求。
(四)缺乏丰富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步阶段,在教学资源、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上与其他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或多或少也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一方面,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现实需求建立起高素质、高水平、综合能力突出的专业型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教师是一切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关键,但目前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创业教学的整体效果,必须以专门的实践平台教学场所为基础,但大多数高校教学配套场地设备严重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实践,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指导、价值引领等多项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二、高校科技成果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融合机制建设的主要思路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创新,高校可以构建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双重四元主体模型,换而言之,四元主体是指政府部门、合作企业、社会科技组织、学生家庭,以此作为支持主体,同时搭建起高素质、高水平、综合能力突出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革新优化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以科研转化平台为基础和抓手,切实推动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开展,并且将上述四个内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具体而言,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主体来讲,第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大力倡导鼓励高校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根据现实需求出台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可行性的政策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对于合作企业来讲,其应当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对象,为了完成转化工作,企业应当与高校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实验实训基地、科研转化基地,通过这样的方式凸显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利用实践教学指导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积极的科研意识,紧密围绕企业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多元能力。第三,针对社会科技组织来讲,企业应当积极渗透融入到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实践中,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切实高效的服务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挥自身的价值作用,为当代社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第四,学生家长是其最好的老师,家庭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基础。家长必须正确看待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后期成长发展起到的重要现实意义,在生活和学习中关心学生、鼓励学生,使其自觉主动的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上述提到的关键要素我们也可以做如下分析:第一,对于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来讲,高校要转变自身传统滞后的理念认知,重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等方面入手分析,引导教师切实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此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也应当对外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科研技术骨干人才、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中的专家学者进入高校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教学中,可以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定期进入高校开展讲座活动,和学生分享自身的创业经验。第二,对于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建设而言,应当充分立足于教学目标任务,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同时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切实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水平,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渐养成创造性思维。第三,对于科研转化平台的建设来讲,高校应当与时俱进,对现有的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进行有效的探究尝试,以此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不断拓宽转化渠道途径。第四,对于科研项目来讲,高校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试验、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结题验收的整个环节及过程中,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整个流程、环节步骤,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巩固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为自身后期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助力。
三、高校科技成果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融合机制建设的主要方式途径及经验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融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流程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目前部分高校基于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试验、研究开发到最终的结题验收都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相应的知识产权服务,在必要的时候申请相关的专利,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协助相关的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前期的检索信息分析,以此深入探究项目现阶段的技术难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明确科研重点工作。高校要深入分析了国家现阶段对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结合当地的行业发展趋势,立足于院校本身的优势学科,以现阶段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作为核心和前提,科学合理的进行专利布局,同时针对一些较为核心的技术第一时间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从发明专利、设计专利等方面入手,有效构建出高效的专利保护系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管是在法律上还是技术上都实现了全方位保护,以此实现专利培养的目标任务。不管是上述科研的哪一个环节,高校都应当鼓励在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最初的试验研发、成果展示到后期的小试、中试、产业示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科研素养,同时高校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探究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使得学生结合技术需求积极主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也可以利用高校开设的多元化选修课程,例如,创新创业公选课、知识产权课程,培养出学科交叉型创新优秀人才,更好地实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目标。
(二)切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首先,针对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而言,部分高校要结合现实发展的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设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对知识产权、科研运行、成果转化等工作进行全面把控,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成果管理、资产管理、法律工作等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体系,针对成果转化中遇到的重大事项要求政府、高校、企业的重要领导班子共同参与,从而做出正确决策。另外,要进一步明确成果转化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及人员职能,基于成果报告、知识产权保护、资产管理等相应的工作,明确主要责任人并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工作中,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靠的支持。其次,针对创新创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来讲,高校应当与时俱进,全面贯彻落实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理念机制,各个部门之间要秉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和宗旨,有效协作、共同配合,实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工作有序开展。针对知识产权决策而言,要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牵头,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对转化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梳理完善,只有反复实践,经过一定的积累才能建立起健全完善、科学高效的资产管理创新创业机制。最后,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度的建设,高校应当充分立足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实施方案,结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具体内涵价值,进一步明确社会群体的职责与权利,制定出分工明确的管理机制,同时全面贯彻三全改革,利用全新的政策理念为创新创业教学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高校也必须深入总结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经验,积极学习当前社会中成功的做法,根据当地发展的现实要求从工作体系、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和指导。
(三)加大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力度
高校在创设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时要充分立足于当地市场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行业发展的具体趋势规律,紧密围绕产业布局,深入分析当地的重点行业领域,同时结合院校发展的特色优势、科研平台以及高水平教师团队积极组织开展专利培育。具体而言,对于院校中的工科专业来讲,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结合重点项目的具体内容、实践要求成立应用成果研发团队,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专利的有效挖掘,科学布局,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相应的助力。高校必须以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根本目标,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学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同时构建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价机制,对技术发展、知识产权分布情况、专利权人的优势不足、行业空白点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分析,加强高校的人才引进,真正意义上实现专利数量、质量的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成为双一流高校。
(四)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重要核心,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当与思政教学、专业教学、体育教学紧密联系,切实推动当代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要渗透融入到五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中,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夯实基础。一方面,高校应当强化产教与科教的有效融合,基于当前社会中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革新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社会及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搭建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技能竞赛、成果孵化等内容紧密联系,创设大学生创业园、科研实验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开放共享的实训机会,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政策制度,鼓励高校中的师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部分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科研实验室等创业孵化器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社会中的创业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指导和帮助,使得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团队能够得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逐渐凸显出个性化。同时,高校也应当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国家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竞赛中,例如,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 + 大学创新创业竞赛等,深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通过竞赛活动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作者:孙唯 杨天宇 孙宏帅 单位:中航大(天津)科技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