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谈高职院校幸福密码在线课程开发建设

谈高职院校幸福密码在线课程开发建设

发布时间:2022-10-11 09:39: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谈高职院校幸福密码在线课程开发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谈高职院校幸福密码在线课程开发建设

摘要:幸福密码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各专业在校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通识课,立足于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终身幸福感提升,在建设过程中面向本校学生、其他院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并能实现自主在线学习及线上线下课程的相互转化。塑造学生接纳自我、悦纳自我的良好品质,使其适应大学生活,提升幸福指数。本课程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知识点按1∶1设置,既相对独立又层层递进的知识点框架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思政元素巧妙地覆盖每个知识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幸福密码在线课程;心理素养;心理健康教育

0引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的相关精神,按照《辽宁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施方案》提出的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建成一批满足辽宁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具有辽宁特色、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要求,以给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更加多样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基本目标,结合高职学生幸福感现状,进行幸福密码在线精品课程开发建设与研究。

1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当人们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时,很可能会危害其心理健康。幸福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紧密关联,是大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小异等[1]以516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被试,研究得出结论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刘芳等[2]运用问卷法和实验法,以随机选取的109名大学生为研究被试,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结论:外显幸福感预测外显心理健康,内隐幸福感预测内隐心理健康。何树华等[3]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SCL-90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可以作为彼此的预测因素。幸福感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构建积极心理、悦纳自我、增强抗压抗挫能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升择业就业能力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提升对幸福的觉察力、创造力、感受力是大学生心理素养培育的必要途径。幸福密码在线课程开发建设与研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架构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必将为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助力。一般认为,幸福感的构成成分应包括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0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具有物质幸福。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其精神幸福必须和物质幸福和谐统一,才会具有真正的幸福。既往在心理健康课程、心理个案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和认知经常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的体验。开发建设幸福密码在线课程,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境界,使其在成长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促进成长;另一方面,网络课程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其特殊的优势,尤其是经历疫情防控,国家、各省市都非常重视线上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线上精品课建设持续展开。课程团队通过打造幸福密码课程,探索和开发促进学生终身幸福感提升的课程资源,打造全新学习空间,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交互体验技术等全面融入幸福课程教学,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通道,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4]。随着现代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高职大学生更加青睐网络资源,在线课程开发建设与研究,促使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积累,为学生打造出更为灵活的学习载体,使其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持[5]。建设共建共享、动态更新的在线课程,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幸福密码在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创新性地融合课程内容中内隐的思政元素,可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以学生为本,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为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拓宽途径。

2课程开发建设与研究

2.1课程框架的构建

2.1.1课程开发建设的目标

幸福感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和全面素质提升不可或缺,对幸福感的充分内省能力、觉察影响幸福的因素、提升幸福生活的创造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终身幸福指数。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识别影响自身幸福感的陷阱和误区,并能掌握与幸福相关的影响因素,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觉察幸福,创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幸福人生。课程从第一模块“幸福乱码——识别影响幸福感的误区”、第二模块“发现幸福密码——影响幸福的相关因素”、第三模块“创造我的幸福密码——活出本色”三个模块任务进行驱动,依托智慧树平台搭建课程框架,上传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幸福密码在线课程开发与建设。前期面向本院学生开放,建设全部完成后面向社会开放,保证教学不受时间及物理空间的限制,学生自主完成线上学习,并满足线上与线下课程相互转化的学习体验。直面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消极情感体验,揭开影响幸福感的诸多因素的神秘面纱,引导学生无畏创伤、悦纳自我、发挥优势,以积极心态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为学生终身发展保驾护航,提升幸福感。

2.1.2课程框架的基本构成

在课程结构上,课程从“识别影响幸福感的误区”“影响幸福的相关因素”“创造自己的幸福”三个模块出发进行开发建设,紧贴每个驱动模块对应提出五个与学生幸福感紧密相关、科学合理的教学项目,再将每个项目拆解为3~4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讲授8~15分钟,打造出规范、科学、特色的“模块—项目—知识点”的课程架构,共设计54个理论讲授知识点,且逐一对应一个实践知识点到相应的理论讲授知识点,同步匹配设计54个的实践知识点,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1科学配比。课程架构如图1所示。

2.1.3课程框架的相关要素

1)课程问卷的编制。设计编制课程问卷,调查前测、中测、后测各一次:前测用于评估大学生幸福现状及对课程的需求和期待,从而为课程内容设计奠定基础;中测设计幸福调查问卷(长辈篇),通过分析、分享问卷数据,使学生了解年龄差异、社会角色差异的因素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认知,为学生打开理解幸福的更多视角;后测用于对课程效果的评估,为课程的总结改进提供数据帮助。2)对应每个知识点布置理论知识作业题及实践体验作业题,作为知识点巩固、幸福感体验提升和考核的依据。3)设计相应关于幸福的互动讨论话题,促进生生和师生间的互动与分享,实时关注学生状态与心理需求,并且计入考核比例依据。4)建设课程题库,便于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与评价。

2.1.4“两线索”的贯穿

线索1:问卷调查串联起整个课程体系。从课前的学生幸福现状摸底及课程需求出发,到课中的多视角打开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与觉察,再到课后的课程效果评估及收集建议、意见改进课程,做到以生为本,根据学生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前、中、后三个问卷连接总体的课程脉络,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与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被全面激发。线索2:从模块一项目一“幸福不简单”出发讲起,到模块三项目五回归到“幸福其实很简单”结束课程,形成一个闭环的课程结构。内容设计前后呼应,引发学生思索、体验与行动。

2.2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2.2.1立德树人,思政元素巧妙覆盖每个知识点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贯穿多样化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通过讲解和讨论,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关系;通过讲解压力与动力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保持身心健康合一,利己利他,奉献社会,稳定幸福的婚姻,等等,都不仅仅是自己的幸福,更关乎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振兴,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积跬步而达千里。此外,在课程最后的总结阶段,对全部内容进行升华,明确关于爱与被爱的范畴,鼓励学生奋斗拼搏,积极面对挫折与危机等,激励学生做心胸开阔的大爱之人,实现在幸福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目标。

2.2.2教学方法丰富多元

课程开发与建设以充分的学情分析为基础,针对高职大学生理论基础水平有差异,对幸福的理解、感知和判断或懵懂或有偏差,对幸福感获得的愿望和动机较强,学习与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好奇心强、厌理论、喜讨论、动手能力强,实践活动参与性高,适合理论教学、案例讨论、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学情特点,在课程设计中融合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列举若干源自学生学习、生活的经典案例进行剖析,通过教学案例切入,讲解积极心理学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和意向对话治疗、表达艺术治疗等心理治疗技术;引入虚拟仿真交互式动画、情境动画演示等全新手段,采用话题讨论、情境模拟、技能操作、沙盘体验、绘画分析、心灵图卡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建成一门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兼而有之,又浸染人间烟火气的幸福课程。

2.2.3信息技术全面融入课程体系

54个理论知识点与54个实践知识点一一对应,教学视频、教案、课件、实践操作指南、课后作业、测试、题库全覆盖;设计开发交互式动画软件三个,分布并服务于三个模块,专业性、趣味性、互动性强,具备很强的交互体验感及推广价值;设计开发情境式动画两个,服务于特殊情境的技能操作,动画设计生动有趣,实用性高,可推广行强;应用问卷星、手机APP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以课程平台为载体,将丰富多样的教学视频、教学动画、交互式动画、课件、教案、互动话题、作业、测试、问卷调查等内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有效融合在一起;设计制作直观、生动、有趣的课程宣传片,保证学生对课程性质及内容有直观的认知。

2.3课程的考核及评价

2.3.1评价目标

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实践技能点掌握程度、教学资源学习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度、幸福感的实践体验度和感受力为本课程综合评价目标,以过程考核为评价重点,采取平台统计和学生自评相结合,这样利于实现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或评价转换[7]。

2.3.2评价机制

考核方式为考查。考核标准:出勤(40%)+课堂讨论(15%)+测验(15%)+作业(20%)+考试(15%)。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制记分:分数≥90分为优秀,90分>分数≥75分为良好,75分>分数≥60分为及格,分数<60分为不及格。考核时间:课程结束后一周内,由任课教师和主考部门评定成绩、填报、审核及录入成绩等。课程评价机制如表1所示。

2.4课程团队的组建

本课程拥有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其中,专业教师均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且具有多年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和学生指导工作阅历;团队主讲教师优势互补,均为“双师型”教师,均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为更全面、更有效地了解企业需求,引入企业专家加盟课程团队,职称结构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年龄结构为中青年结合。主讲团队中三人教龄达到15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两名年轻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行为特征、认知体系有很好的了解与把握,适应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需求。本教学团队教师教学风格和谐统一又各具特色,团队中教师均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过相关奖项。通过每一个亲和温暖、有爱共情、娓娓道来的瞬间,实现屏幕两端零距离的学习、互动与参与体验,与学生一道揭开幸福的神秘面纱。

3课程未来建设计划

继续开发建设更科学、生动、规范的教学视频,规范课程练习与作业,进一步建设课程题库,开发幸福密码教材。课程教学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逐步面向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和社会免费开放,让更多的学习群体学会理解幸福、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并为高职院校、社会学习者、相关机构提供课程认证及学分认证服务。在课程开放与运行期间,每年根据外部环境和学生需求,与时俱进,保持持续更新。未来五年内将持续更新课程资源、讨论分享题目、作业等,服务计划每年运行一轮次,根据学生的需求,每年保持20%的更新,创新技术手段。建立一支主讲教师为主体、平台运行服务团队作保障的分工合理的教学运行服务团队。

作者:李侠 邓晨曦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