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4 15:15: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实践浅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为保障教师教育质量体系建设,规范师范类专业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提出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1]。特殊教育本科师范生是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资源教师的主要来源,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事业教师队伍的素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有了大幅增长,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所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师范本科专业,极大缓解了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不足。与此同时,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也面临内涵式发展的新问题。如何推进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特殊教育本科师范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教育心理学是特殊教育本科师范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特殊教育师范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熟练掌握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本文以特殊教育师范本科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分析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改革教学模式,以期对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实践有所助益。
一、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及对课程改革的要求
专业认证常被高校用来检测教育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2]。师范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反映了当前国际教育趋势,在实践上有助于引导和强化高校师范专业进行内涵建设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生中心理念及其对课程改革的要求
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SC),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具体来说,要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在培养目标上,围绕毕业要求和从业后的能力设定,各种支持条件包括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保障措施和制度等,都要以毕业要求为目标导向。就师范专业认证而言,实现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包括主动学习、深层学习和理解,学生学习责任感增强、自主感增加,教师和学生相互依赖、相互尊重,对教与学过程进行持续性的反思[3]。
(二)产出导向理念及其对课程改革的要求
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OBE),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师范生学习效果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更要看学生学习成果,建立基于证据的“产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就师范专业认证而言,需要设置合理的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方式,使学生成果评价标准多样化,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三)持续改进理念及其对课程改革的要求
持续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CQI),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全方位意味着从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等方面对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全过程意味着从教学设计、实施与优化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监控、评价与改进。
二、专业认证背景下特殊教育师范生“教育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固化,学生中心地位薄弱
“教育心理学”是特殊教育本科师范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学时为32学时,其中包括24学时的理论和8学时的实操。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模式基本以理论知识讲授与小组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完成。在理论学习上,为了完成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学生心理四大方面内容,常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学生在面临具体实践中的问题时,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造成“学用分离”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上,通常以小组项目式报告为手段,从小组内推出一名学生作为试讲者,导致主讲学生能力突出,有些学生则存在“搭便车”的情况,偏离了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二)重复性内容多,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在特殊教育师范生人才培养中,“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均在大一开设,“教育心理学”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智力发展、语言发展、不同心理学流派等内容在授课内容上有所重复。另外,学生认为学习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对今后特殊教育教学和个案干预帮助不大,上课缺乏主动性,抱着上课就是为了拿学分的想法,对课程本身缺乏兴趣,偏离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理念。
(三)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准确评价学生能力
在课程评价上,学生成绩包括过程性学业成绩和终结性学业成绩。根据学校规定,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考勤、合作学习和期中考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给分,占比40%;终结性学业成绩以纸质闭卷作答方式进行考核,占比60%。过程性考核比较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容易受到主观情感的影响;期末考试因受到出题形式、数量、题型的限制,内容常以“应知应会”的知识考核为主,有些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考出好成绩,并且考完就忘,偏离了“产出导向”的理念。
三、对分课堂在特殊教育师范生“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实践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授课,另一半时间分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4],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获得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控制权,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考核上,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符合“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
(一)研究对象
以某地方师范院校特殊教育本科大二两个班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分组的方法,确定A班(共40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34人)为实验组,B班(共39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33人)为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对分课堂方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方式教学。授课教师、教材均相同。
(二)研究设计
采用单因素前后测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对分课堂教学,因变量为教学效果,测量方式为试题库随机考试。
(三)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前测试卷和后测试卷,以及课堂评价。前后测成绩采用问卷星发放题库试题,学生提交后直接获得成绩分数。课堂评价问卷采用自编对分课堂教学评价问卷,共28题,包括个人背景信息和学习效果评价内容。其中4题为开放题,其余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量表,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值从1到5,分值越高,表示评价越好。
(四)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课程开始前三周共6课时,两班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为教育心理学概论、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第3周课程结束前对两班学生进行前测。随后10周共20课时,实验组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全部授课结束后,采用问卷星发放题库试题的方式进行后测。同时,实验组班级进行教学评价问卷的填写。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采用隔堂对分的方式,每周的2个学时中,学生先对上周1学时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问题解答,第二堂课教师对新内容进行重难点讲解,学生课下对新内容进行消化吸收,用“亮考帮”形式完成课后作业,并在对分易公众号上完成作业上传。教师在下周上课前同样在对分易公众号平台批改作业,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针对性解答。
(五)研究结果
在学生成绩的前后测方面,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授课三周后,两班学生成绩无显著差异(见表1),表示两组学生在实验前的成绩是同质的,可以开展下一步的分组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后进行后测,结果显示,两班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实施对分课堂的实验组班级成绩显著高于实施传统教学的对照组班级,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效果更好。
四、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学生教学评价分析
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发放对分课堂教学评价问卷,部分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80%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模式中关于精讲、独学、作业、讨论、答疑等选择“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尤其是在选项1和选项4,学生选择“比较同意”以上的比例分别高达87.5%和75%。表明课堂精讲环节对学生课后复习起到了基础作用,同时,对学生把学习落实到平时而不是期末突击的考核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另外,在“如果选修其他课程,同时提供对分课堂和传统课堂,你会如何选择”选项中,85%的学生选择对分课堂。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对课程评价较高,并且喜欢对分课堂胜于传统课堂。在“你认为对分课堂可否推广至其他课程”选项中,77.5%以上的学生选择比较可行。选择不能推广的原因主要是需视课程具体目标和内容而定,有些难度太大的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先备知识而定。
五、专业认证背景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总体而言,在专业认证背景下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对“教育心理学”课程进行改革,能够打破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符合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可以在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推广。但需要注意三点:第一,教师的讲授环节不能少,甚至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倒逼教师高度凝练授课内容,做好授课环节的准备工作。第二,讨论环节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对分课堂质量的高低。教师可以通过随机分组、组内学生互评、教师及时点评等方式,让每个学生积极发言,最终走向自主学习。第三,课后复习内化的环节,学生“亮考帮”的作业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需要通过“对分易”意见反馈、微信群答疑、定时检查、作业时间节点等方式,来监控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确保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反思和自我反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A/OL].(2017-10-26)[2021-06-28].
[2]杨国萍,毕海普.“双一流”语境下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使命与挑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16-19.
[3]刘海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欧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J].教育研究,2017,38(12):119-128.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作者:杨洁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