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01 10:50: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篇1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展,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但是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习惯于以自身为主导,对信息技术的理论性知识进行解读,却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的实际表现以及学习状况。这是影响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锻炼和培养。面对现阶段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教师应当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以协作学习为导向,推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一、协作学习视角下推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对协作学习缺乏重视

当前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中,没有真正考虑到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协作学习浪费了正常的教学时间安排,从而导致协作学习活动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由于对协作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一味地强调说教,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导致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无法落到实处。

(二)协作学习中分组缺乏合理性

分组分工是协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是现阶段许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对小组划分的严谨性,通常只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分工,而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需求。这样一来学生很难真正处于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解决问题时无法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还有许多教师只是按照座位次序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而没有真正考虑到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和协调性,这样一来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很难真正凭借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协作学习的整体氛围难以得到有效营造。

二、协作学习视角下推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教师协作学习活动组织能力

教师是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了协作学习的推广情况。为了有效发挥协作学习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价值,教师应当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积极学习协作学习的相关理念,并且将协助学习活动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紧密关联在一起,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表现出的积极性,通过教师自身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更好地提高协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能力。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关注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一方面基于网上的教研机制,推动校内的师资互动和交流,将协作学习放在首位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校内资源整合,并且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高职院校还应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到校指导工作,根据协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及本校的办学情况,对协作学习模式做出进一步的优化,从而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确保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基于学情合理划分学习团队

划分学习团队是高职信息技术课程中写作学习,顺利落实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对学习团队成员的有效调整和优化,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尽可能地突出学习团队不可替代的教育辅助效果。教师作为协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在分组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确保小组成员之间能够有效协调和互补,为协助学习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

1.尊重学生主观意愿

学生是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主体,在协作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学习小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组成员之间具有更强的默契和配合度,从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任学生,而是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了解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自我反思。首先思考自己能为团队带来什么,同时也要思考团队协作对个人学习的积极作用,在学生具备一定自我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分组的目标。在教师的有效推动下,学生能够及时转变学习观念,并且结合自身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需求,主动与他人交往,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

2.对学生分组做出动态调整

在学生自行分组的基础和前提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动态性的分组调整,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在协作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小组合作能够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让协作学习发挥应有的效果。但是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和统筹能力,既要考虑到学生在写作学习中表现出的探究欲望,同时也要从学情的角度出发,对小组成员作出相应的调整,尽可能地实现组内的协调与互补。教师应当将性格内向的学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小组协作学习的氛围更加活跃,避免所有组员都不爱说话而导致协作学习死气沉沉。从信息技术素养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通过帮扶结对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且在有效的协作活动影响下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三)基于任务驱动提高协作学习针对性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是协作学习活动有效落实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统筹能力,能够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项目,并通过对小组成员的有效教育和指导,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服务驱动是协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应当作为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引路人,通过设置任务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并以此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获得深刻的认知感悟,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不断调整和转变学习态度。

1.结合学生学习基础控制任务难易度

为了突出任务驱动教学的价值,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对任务的合理设置,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对任务难度的有效把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并且做到主动解决学习问题,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锻炼和培养。但是在设置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思考如何让任务变得生动有趣,从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出发,思考如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任务的整体难易度,确保任务驱动得到全面落实。教师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任务不宜难度过高,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问题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态度。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难度同样不宜过低,避免学生轻易完成任务后产生自负心理。除了由教师提出协作学习任务外,还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相关意见和反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相关要求,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相关的写作学习项目,在对教材中的项目内容进行加工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任务难易度得到有效调整。在明确清晰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快速调整学习状态,并且始终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共同完成任务。

2.创设教学情境突出学习任务的特点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当关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指导,在采用协作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对已经设计好的任务进行深刻的解读,既要关注任务本身的基础性需求,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突出任务的趣味性和真实性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并且在主动分析和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教师设置的任务应当具有较强的协同性和互补性,在任务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资源向学生展示任务的主要内容,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要点,并且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指导时,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既要从学情出发对情境化的内容进行来源,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着手,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情境体验。根据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教师应当对情境化活动作出适当调整,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设备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官冲击,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出学习任务的相关主题,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任务探究的高度热情,并且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实际融合。在充分关注高职学生成长背景的情况下,教师应当设置具有较强生活利益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明确学习任务,重点让学生能够快速调整学习状态,并且主动制定相关的实践策略。

3.教师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项目

有效了解和观察学生在协作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且以项目参与者的角度对相关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既能够在课堂上有效维护纪律,同时也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表现和需求快去调整活动的组织思路。这就意味着这是需要具备更强的统筹和协调能力,既要关注学生在个体成长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在解决学习问题时做出的整体反馈,尽可能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管,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并且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与高职学生相处时,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只是以普通参与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学生在探究任务遇到问题时,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指引学生凭借独立思考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面对学生在项目学习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学习特点,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作出全面的教育和指导,这样一来学生能够真正有效的优化实践流程,并且在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同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够发生直接转变,为了有效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教师可以适当地减少发言次数,而是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协作学习。

4.搭建项目成果展示的学习平台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协作学习应当是协作与竞争并存的,为此这是应当为学生搭建项目学习的成果展示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对协作学习的形式作出适当调整,一方面保留协作学习良好的氛围,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在协作学习中的实际状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观念和学习特点,对相关学习活动作出进一步的调整,以小组比拼的方式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并且在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上,让学生形成良性竞争,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及时地调整学习状态,并且为了集体荣誉而深入地探究知识。高职信息技术课程中包含着平面设计方面的知识点,为此教师可以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平面设计比赛,要求学生按照特定的主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平面设计,并且以作品为评价依据,实现小组之间的有效竞争。在教师的有效推动和指引下,学生能够真正为了小组荣誉而不断探索知识,并且在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同时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感悟。

(四)基于协作学习活动优化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活动是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基于协作学习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在协助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能够以科学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快速调整学习状态,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写作学习,并且适应协作学习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深入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表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评价的标准,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从学生思维以及创造力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确保评价活动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1.关注协作学习过程表现,实施激励教育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以过程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且结合激励教育的相关要求,对评价活动做出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学习特征,在评价活动中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自信心。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协作学习中的学习表现,采用鼓励和赞美的语言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并且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实际上高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微薄,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被他人否定,因此许多高职学生自身内心较为敏感。在开展评价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并且对学生进行激励式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正确看待自我,并且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对信息技术课程高度的学习热情。

2.建立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科学严谨的评价活动应当具有多元主体的特点,教师在对协作学习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强调自身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同时也要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让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对多元主体的评价机制意味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整体表现,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要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调整学习观念。第三协作学习活动本身是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并且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在相互评价时,学生能够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且学习优点,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反思。在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同时,小组团队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相互赞美,共同进步。综上所述,基于协作学习视角开展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推动高职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培养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以行之有效的协作活动为平台,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作者:闫卫刚 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篇2

移动通信课程是我国本科教育院校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教学中具有专业性强、内容零散且繁杂等特点[1]。随着中国5G时代的到来,与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相关的内容发生了更新,如何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适应此门课程、精准把握教学的质量,成了现阶段教学的重点。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支撑下,三网融合政策逐步落实,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建设已相对完善,产业链基本健全,为了辅助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运营商加大了人才的引进力度,并增加了每年在高校招聘的人才规模。但是由于移动网络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而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的移动通信系统又是一个高精度和复杂的系统,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对于人才的要求逐年提升[2]。就职于技术岗位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懂得对社会发展形势的洞察,可以及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变更动向对运营商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给予决策支持与帮助。为了满足学生的毕业发展需要,优化高校对此门课程的现有教学模式,此次研究将以信息技术环境作为研究背景,以移动通信课程为例,对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展开探讨,优选高质量教学手段,将互联网作为载体,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具备信息化思维。

1教学改革要求

高校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才就业率,提升毕业学生与社会优质就业岗位的匹配成功率,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前,高校应明确并正确认知社会发展对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就职提出的要求。人才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其个人具备知识的广度与掌握技术的深度,可以作为评价人才综合能力的指标。在人才经过系统化与专业化的教学指导后,应当基于职业发展角度,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项调整。因此,下述将从两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进行分析。其一,教学改革要遵循信息化原则,所有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当符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使用计算机教育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此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其二,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要严格遵循“合需求”“浅理论”“宽基础”“重应用”等原则。即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行为应符合人才可持续发展需求,满足人才全面发展与顺利就业要求[3]。同时,由于移动通信课程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合理压缩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并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拓宽基础知识的教学路径,使学生掌握与移动通信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体系。此外,在教学中应注意将社会发展形势与行业发展趋向为导向,尤其在实践教学中,高校应注意与合作单位或移动通信运营商之间的信息交互,将需求作为导向,致力于培养专项性人才,并在优化或整改教学内容时,实现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保证改革优化方向标准。

2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2.1教学手段缺少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

移动通信课程是一门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下衍生的专业课程,因此,该课程相关的教学手段与信息化行业息息相关。但在深化讨论与研究课程教学时发现,该课程的教学手段不仅存在单一性问题,也由于缺少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导致教学工作实施一直无法达到既定的效果[4]。教学手段缺少信息化技术支撑的问题主要有5点,分别是教学手段单一、固化,教学缺少信息化技术手段,演示设备结构简单,演示内容通常为调试,学习方法多为观看、观察。该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将导致的结果可以总结为两点:其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现代的信息化技术脱节,仍沿用老旧的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等不高;其二是教学融入信息化技术,改变教学模式,由仅通过观察式学习,变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力。高校倘若仍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教育工作,不仅会出现人才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问题,也会出现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环境的现象,最终只会在行业人才高速更新下被淘汰。

2.2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一致性

移动通信专业教学内容应当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无论是从前端建设,或是终端运营,都应当随着社会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发生变化。尤其在5G通信时代,逐步淘汰部分以4G作为前沿的知识。但由于大规模更改教学内容与支撑教材工作量较大,高校一直未能落实此项工作的执行,导致高校移动通信专业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问题[5]。甚至在一部分教材中,未涉及与移动通信应用环境相关的内容,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重理论的现象十分严重,此种现象导致了高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学生无法通过学习掌握行业发展方向,更无法通过学习具备前沿技术与知识。

3教学改革路径

依据上述信息技术环境下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和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模式现状,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扩充、基于线上教学App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手段创新和基于信息技术开发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虚拟实验室,下文进行详细阐述。

3.1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扩充

移动通信课程是一门内容复杂、知识点琐碎的课程,为了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使更多学生学习,可引入数字多媒体技术,生动化表达课本中具有抽象性含义的内容[6]。例如,移动通信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理论文字叙述内容,此外,还涉及大篇幅的通信计算、移动流量表格、流程图、原理框图等,倘若在教学中,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会浪费大量学习时间,也会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但此种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都可以得到解决,教师可以在课前采用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将书本内容扫描至计算机,提取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简化大篇幅理论知识,采用演示教学的方式,提高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讲授移动通信CDMA场景切换方面内容时,可以采用制作PPT、Flash动画等方式,对场景切换进行现场模拟,操作“软切换”与“硬切换”,使学生更加直接地体验到两种切换方式的不足。例如,教师在演示移动通信操作台接续流程时,可以在课堂中随机选择生活中的通话实例,将实例配以解释性的语言,并使用大屏幕,将其以动画的形式在课堂上播放,通过此种方式,可以使抽象性知识变得生动化与形象化,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激发或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在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3.2基于线上教学App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手段创新

开发线上教学App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主要教学成果,为了满足学生的泛在化学习需求,教师应在教学前,进行线上教学App与移动教学终端的选择。本文教学选择的App为“任我学”,学生需要通过注册个人身份信息的方式,从终端登录学习后台,进入学习操作界面进行学习。

4结束语

针对移动通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扩充、基于线上教学App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手段创新、基于信息技术开发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虚拟实验室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实现对高校现有教育工作模式给予优化建设意见,为现代化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解决人才存在的质量差、优质岗位匹配能力弱等方面问题。

作者:李诺薇 邹维科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篇3

机械制图是中职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机械技术功底,同时还要具备出色的绘图能力、识图能力与读图能力,对学生的抽象思维与空间思维都有较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中,机械制图课程多以平面展示教学为主,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多媒体动态演示,仍然无法摆脱课程资源稀缺、理论与实操脱轨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立足课程改革背景,对机械制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展开分析。

1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机械制图教学特征

1.1人机交互———精准投放课程资源

所谓人机交互即指人与设备之间的互动,在生产制造领域中,常常用来表示利用人工智能将详细的工作数据呈现出来,以便于人们了解机器当前的工作状况。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与设备之间的互动则体现在计算机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掌握上[1]。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学习资料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分享给学生,由学生独立观看、学习,并按照课件中的资料提示进行相关操作或是习题演练。而在这一过程中,系统完整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包括观看课件时长、测试成果统计、错题资源整合等,以此作为分析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数据样本,并自动生成图表资料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人机交互过程提供的信息,教师可以充分掌握班级真实学情,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在智能系统的辅助下,还能快速在数据库海量信息中索引契合学生需求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集成图形、试题库等数字化资源,并将其打包发送给学生,从而进一步保证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1.2数据集成———统计整理学习生产资料

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规定、正投影基础、基本几何体、平面图形、组合体、机件表达方法、零件图、装配图等相关知识[2]。目前,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更契合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标准。但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依旧存在着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即知识内容理论性过强,但与现实工作岗位衔接不够紧密,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例如,教材给出的一些零件示意图样中,往往会详细标注零件的尺寸、工艺要求、设计方案,却忽略了详细地为学生介绍该零件通常被应用于哪些设备之中,以及其具体的作用,这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习平台收录的资料中不仅有完整的理论内容,同时还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系统搜集岗位中的生产资料、工作任务,不仅能够有效拓充学生知识视野,同时还能根据学生自身需求汲取知识养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为其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专业的升级与发展。

1.3机器学习———实现任务引领教学

现代化信息技术强调机器与人一同进步,也就是通过系统平台保留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掌握学生当前的学习进度,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自动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3]。例如在当前部分项目化课程安排中,教师常会结合真实的企业生产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专项突破,以此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但因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学生在进行课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许多障碍,甚至产生无从下手的困惑。此时系统平台能根据学生日常的资料索引记录,自动推送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资料文献或视频图样,以此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引,并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效率。在智能技术支持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有助于拓充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

2关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建设思考

2.1依循岗位需求拓充教学资源

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强调学科全面向职业岗位靠拢。基于这一根本发展目标,目前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不仅需要重点融合职业技能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同时还要关注与学生发展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及思想观念教育,进而有效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专业教师需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在资源整合方面的特长,配合教材内容适当拓展课外学习资料,如行业发展前景、国内外技术创新、专业领域突破等,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发展观念,并增强其对工作岗位的深度了解,助力学生取得更好的发展。

2.2实现教学材料的数字化建设

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通过熟练解读图形语言,了解机械配件的设计原理,最终形成熟练制图的能力[4]。而利用数字化的课程资源不仅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展示图样信息,还能详细为学生分解制图过程,使学生可以深入掌握操作的每一个细节,对提升教学效率具有显著意义。除此之外,在数字化课程资源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教材中的学习资料进行搜索,并将自身关于知识的一些想法或问题记录下来,有利于灵活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更契合课程改革的教育特征。因此,教师应当加快教材的数字化建设,以此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2.3依托智能APP与纸质教材互动

通过现代智能APP软件,教师可以推送作业内容、课程订阅、课件视频、资料分享等在线教学数据,更为关键的是能实现移动终端与传统知识教材间的即时互动,使信息技术真正意义上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例如通过SolidWorks应用软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模型图片制作成三维立体模型,并自动生成与之关联的二维码。随后将模型储存在教学平台数据库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要更为全面地了解模型细节,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该图片各个方位的三维投影,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资料拓展或细节剖析等,不仅有效拓展了教材容量,也使信息化教学特征更加明显[5]。

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

3.1全面调整教学结构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鲜明特征,在于能够实现人与机器顺畅互动,这一点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既是进步升级的体现,同样也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契机。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正确把握这一特点,依旧沿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使信息化教学更加偏向于“展示”,而不能体现其构建、统计、精准的技术优势。因此想要真正实现课程改革,教师不仅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思考,更要关注与之特点相符的配套课程模式,完整地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育人功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赋予其全新的发展观念。以“平面切割回转曲面体”教学为例,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中,大多通过动态演示为学生呈现不同角度的切割对曲面体三视图及截交线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直观但是却略显刻板,缺少对学生空间想象思维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建立其对图形的感性认知[6]。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分享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SolidWorks等制图软件来调整图片中的模型参数,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图形截面与线条之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确保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的基础内容进行初步了解,通过在线试题测验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回归线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围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并空余出更多的教学时间来为学生延伸该项技术在现实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更加贴近,完整地发挥出信息技术优势,更好地引领学生了解专业技术。

3.2联系企业工作岗位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促使职业院校进行改革的不仅是技术设备的升级进步,同时还包括发展理念与市场需求的快速调整。因此对于中职机械制图教师来说,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其教学内容的设置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更要加强对现实工作岗位的深入思考,结合职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打造健全的能力体系,确保其获得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除了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企业来承接一些相对基础的制图工作项目,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工作性质与能力标准,有意识地提高其专业技能[7]。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智能教学平台作为依托,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构图设计师为学生开展线上教学,使学生不断了解新的机械技术,并适时提出一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该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生产技术,并使其接受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确保学生的各项能力围绕企业用人需求和职业实践获取和养成。

3.3设计实训操作项目

课程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包括引领学生的发展观念,使其意识层面逐渐富有创造力、想象力、自驱力,成长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进取型优秀人才。为此,教师应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为学生不断创造实训操作机会,并鼓励学生将一些有关专业的新颖想法大胆表现出来。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搭建的智慧交流场所,而非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渠道[8]。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视野转移至本专业以外的层面。如与数控加工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在线交流,通过不一样的视角来了解机械制图的原理及生产功能。同时可以通过与其他专业学生交流,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来独立开展一些设计尝试,并通过跨专业整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绘图技巧,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校内的专业比拼活动,使教学内容不再是重复单调的讲解、练习。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总结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材调整与课程模式进行了思考分析。希望能够以此助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张艳玲 单位: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篇4

利用信息化教学是现阶段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这样能够实现现代化教学,有效促进整体工作质量的提高。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帮助,使得整体教学质量得以改善,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对科学教材内容的学习变得更加具有兴趣,使得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从而能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质效课堂,让科学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有效。那么如何才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创新开展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工作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时变得更加具有活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是对教材中的科学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虽然这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会因为此种教学方法缺乏新意,从而感觉到疲乏,无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甚至还会让学生出现很大的抵触情绪,不利于科学课程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更加需要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材高度融合,这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可以具有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二)强化科学教学改革

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工作实现创新,这样才能够促进整体教学工作的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还应该对自身所具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同时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来进行课堂的教学融合,这样才能够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还应该具备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这样才能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的科学教学工作中,让学生能够参与到信息化课堂之中,从而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在小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讲,其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理解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欠缺,而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让教学工作变得更加高效,有效实现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一)打造翻转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更加需要注重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重视,这样才能够有效满足课改要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小学科学翻转课堂的打造工作,这可以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小学科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其在学习新知识时,会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因此,教师更加需要通过微课的教学工作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感受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将小学科学的教材重点内容进行凝练。教师还应该控制好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要求其长度控制在5—8分钟之间,这样才能够发挥微课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课程《谁能传播声音》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教材内容来进行微课视频教学的录制工作,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微课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对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因为微课视频的时间比较短,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精力集中,会获得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可以确保课堂教学节奏,打造高效科学课堂。在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教师尽量不要对学生进行干预,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微课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来进行问题的回答。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回顾课程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闹钟铃响,那么它的声音是怎样进入到我们耳朵中的呢?宇宙中没有空气,那么就没有传播介质,宇航员在太空中如何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当教师提出相关问题之后,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做出课堂回答,这样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AR技术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来说,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AR技术的应用。通过该种技术可以对教学环境进行一定的仿真工作,从而能够创设虚拟性的情境,让学生可以融入其中,获得非常好的效果。AR技术不仅能够进行一定的光线渲染,还可以通过音效来对教学情境进行强化,从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小学科学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时变得更加具有高效性。通过场景的模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还能够让学生对基本的科学知识进行全面了解,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来进行科学内容的学习,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使用AR技术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且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堂思考,这会获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此种方法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更加需要利用AR技术来实现与学生和教材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学习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课程《太阳家》时,教师就可以应用AR技术来做好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教师利用这样的模型来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太阳系。教师还能够指导学生来进行模型的制作,这样让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去了解太阳系,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利用模型让学生全面掌握太阳系结构,了解各个形体的大小和位置,这有助于小学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实施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客教育工作来进行学生课堂角色的转变。原来学生是课程知识的学习者,而通过创客教育,学生成为了科学知识的创造者。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科学探究工作中变得更加具有主动性,享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知识学习的意义。教师更加需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开放学习空间,这样能够培养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更加需要注重创客教育的实施,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课程《今天的天气》时,为了可以让学生发挥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特别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对天气的资料进行网络搜索。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天气的不同类型进行了解,并且明确人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天气预测的,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利用此种方法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客教育,让学生设计和制造雨量筒。通过此种作业布置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进行学生制作成果的展示,同时做好评价工作,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说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和促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打造慕课课堂

教师也可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运用慕课教学的方式,这样能够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生的培养。这能够有效实现科学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让学生可以利用科学的视角观察世界。慕课指的是一种可以利用网络去进行集体观看的网络课程,此种方法能够突破课堂人数的限制,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那么通过慕课资源的打造,教师能够做好教学资源分类工作,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设计,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为学生提供最为合适的学习方案,促进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课程《认识水》时,教师就能够根据教材内容来做好慕课资源的整合工作。教师需要提前进行相关资源的搜索和整合工作,并且将资源上传到学校的慕课平台中,这样能够在课上进行教学视频的展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慕课的观看和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信息化平台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这样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明确学生在学习中还具有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推送,这样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的薄弱之处进行小学科学知识的查漏补缺,从而教师能够通过慕课帮助学生夯实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日后学习能力。对于学科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针对其推送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内容。例如,水是否有颜色、水是否有味道、水的状态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而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推送一些更为复杂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路,实现小学科学知识的拓展。

(五)运用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其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开展教学工作,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教师可以通过电子教材的设计来实现线上教学,电子书包还可以做好人机交互工作,具有一定的教学优点,可以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变得更加感兴趣。例如,在学习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课程《声音的产生》时,教师需要做好教材内容的分析工作,并且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电子教材的制作。教学资源内容的形式有很多种,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字内容,还具有视频、图片等相关教学元素,这样能够让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通过终端系统的相关功能来进行字体的放大和缩小,还能够进行教学视频的播放、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控制,这会方便学生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方式来进行学科知识的预习和复习工作,这能够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不仅能够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还能够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小学科学创新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加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进行一定的教学,这样才能够获得比较高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进行信息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这样才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更加需要让学生参与到信息化教学课堂之中,这样能够强化学生对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作者:李帅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威海高新区神道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