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2-11-01 11:23: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篇1

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降低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应当要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充足的重视,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促使农村经济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1.1有助于改善农民经济收入

当下为了进一步缓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重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才可以有效地带动消费和生产,促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另外,当下农民教育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农村经济发展对改善农村教育现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才能够确保农村教育稳定发展,进而进一步强化农民的文化水平,为农村规模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同时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与劳动力参与到农村建设中,促使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1.2有助于扩大产业规模

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是尽快达成农村产业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现状,构建一个生活水平高、生态环境好及产业发达的农村,必然离不开核心产业快速发展,构建更大、更完善的产业规模,强化农产品品质,在农村农副产品营销与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促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能够很好地解决当下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进一步降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提高农村人民的幸福指数,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2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2.1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

第一,现阶段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异依然十分明显,许多农村的青年人都选择外出务工,选择在城市工作与定居,造成当下农村区域的人口主要以老年人与儿童为主,这部分人群文化水平不高,身体素质较弱,难以进行高负荷的农业生产,并且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小农思想,不能够有效接受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对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有较大影响。此外,许多农村地区的高学历人员不看好农村经济发展,在学业完成后大部分都进入到城市工作。第二,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相脱离,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面临显著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并且我国农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同产品品质差别较大,同时部分产品还达不到农产品无公害检测标准,不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此外,现阶段农产品在生产与销售环节中价格不稳定,对经济困难人群的消费产生不良影响。第三,一直以来我国城乡都是分属于不同的结构,抑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农村区域发展,并制定了许多针对性的政策,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政策与规划都进入到城市,导致农村区域没有较多可用资源。此外,当下农村与农民没有接受过现代化培育,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加显著。

2.2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发展不具备较好的生态环境

在重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没有获得同步提升,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在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时不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地运用,对农村区域的土地及水资源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导致农村居住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越来越小,再加上农民没有掌握正确的生产方式,造成土壤品质越来越低,出现许多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土地肥力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不利于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同时也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农民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理念,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与焚烧,同时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对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农民不具备良好的绿色发展思维,仅看重经济发展,未充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即便获得了一些成效,改善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然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浪费资源、损害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是不利于农村经济长久健康发展的。这种缺乏科学性、粗放型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显然和我国大力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相分离。

3基于乡村振兴视域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3.1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发展

第一,积极转变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模式。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应当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利用新的发展思维来优化农业经济架构,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群体收入水平。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在出口上也面临一定的问题,质量问题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应当要创新与优化现阶段农业生产模式,不断改善农产品的生产品质。第二,建立健全的土地保障体系。当下我国农村地区土地应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要求政府有关单位规划可行方案,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的土地保障体系,同时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让农民能够正确认识当代农业生产模式,避免浪费与损坏等问题的反复出现。此外,加强农村田地改造,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强化农村经济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第三,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激发农业市场的活力。为了更好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强化农业生产效率与效果,还需要构建健全的生产管理体制。另外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完善农业建设基础设施,以此为前提创设健全的匹配体制,增强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活力,尽早达成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3.2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当下我国许多区域的农村都存在明显的人才流失现象,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中,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制度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依托于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薪资福利水平等手段培养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第一,农村地区应当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与学习,教导其慢慢接受新技术、新理念,推动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强化农村农民总体素质水平,培养其掌握一定的现代化劳动技巧,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第二,积极倡导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专业技术人才回乡发展,将掌握的现代化农业知识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和当地农民一起共同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第三,促使基层农村领导班子朝向年轻化发展。现阶段,一些农村区域的领导人员工作效率不高,总体素质水平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为民服务的意识,为此农村区域需要重视优秀人才引进,不断提高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第四,农业类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人才资源储备不足的问题时,还应当要充分发挥农业类学校的育人作用。农业类学校应当要与本区域农村建立密切的联系,深入了解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特征与状况,以此为基础改进学校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内容,有条件的农业类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领悟,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3确保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构建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在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需要重点关注生态效益,不可以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宣传工作,让农民群体能够充分了解与把握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进一步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要充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设定专项支持资金,督促农村贯彻落实污水处理、垃圾科学分类等工作,为农村引入现代化、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农药与化肥是农村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当要确保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将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融入其中。不仅要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2者之间能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紧密融合绿色、环保理念的基础之上,促使农村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农民收入增高、产业兴旺的核心所在。针对当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相关单位应当要基于产业化发展视域,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作者:李琳 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篇2

一、资源贫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生产力不断提高,促进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农村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出现资源贫乏的问题,限制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农村农耕土地收益较少。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许多土地污染越来越严重,农村可耕地面积逐渐变少。土地耕作在比较大的规模下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农村地区还是以小农经济模式为主,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其次,资金有限。农村主要是小规模生产,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光靠农民生产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量扶持与资金投入,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方面的支出逐渐减少,转而向精神文化方面消费,农产品在人们的消费构架中占比较少,使得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减少。最后,农村劳动力质量不高。因传统思想在农村地区还是普遍存在的,而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也不高,其知识和技能都普遍较低,使得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生产和农作方式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而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还是以传统手把手教学,使得农民知识水平低、缺乏创新。

二、文化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价值

第一,文化资源是丰富且易获得的资源。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依赖于文化的发展,文化资源相较于自然资源来说,资源丰富不说还比较容易获得,很好地弥补了自然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减少的情况。这主要是文化资源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文化资源具有共享性。文化资源是指每个人都有使用和拥有文化知识且不会减少他人的使用和拥有的机会,不会受到非人为约束。文化资源的共享性才能使优秀的历史文化在共享中得以传承,又能让新时代文化在共享中获得进步与发展。其次,文化资源非消耗性。自然资源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被消耗,而文化资源不但不会减少或消失,还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积累增加,文化资源可以反复使用,且其价值不是一次就能完全体现出来的。最后,文化资源可再生性。文化资源跟自然资源不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积累沉淀下来,也是社会发展经过不断开发、创新的特殊资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除去自然资源的贫乏,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文化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资源是农村地区特有的其具有差异性的资源,有助于农村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第二,先进的文化资源可以改变思想观念。由于农村地区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和意识形态都比较陈旧,所以改变农村居民的思想,让他们学会先进的知识、先进的技术,逐渐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利用新知识与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收益,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农村人们更新思想观念并改变其精神面貌,还可以促使着农民不断接受新事物,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和完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教育进步,使农村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三,农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农村地区发展需要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促使文化旅游产业的形成,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要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产业,使文化资源同文化内容生产结合一起,建设成为文化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带动特色文化发展成地方特色产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文化、生态和农村的有机融合,而且有助于彰显乡村文化产业的个性和特色。

作者:郑润萍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篇3

一、“三社”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针对相同类型或生产属性趋近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经营服务的参与者、利用者和提供者,主动联合、自主管理、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互助型经济组织。这里提到的合作社特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农民为抵御风险选择抱团、合作,组建的与传统的社区组织有很大不同的新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1982年,在安徽天长县界牌镇,我国第一个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水产研究会创办。随后,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这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各省各地涌现,掀开了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新帷幕。

(二)供销社的发展

供销社是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之初,是沟通农民和政府、联结城乡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农村商品流通流转的关键渠道。这种经济组织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199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明确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正式明确了供销社的宗旨、作用、性质,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其综合改革试点列入工作要点,带动了全国供销系统的涅槃重生,全国基层供销社的网点逐步开始恢复。

(三)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最早是由农民入股组成,主要为入股农民提供融资便利、金融保障性服务的金融组织,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银行、专业银行服务职能及覆盖区域的重要补充,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城乡结合区域,面向农民、农户筹集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农村“三农”经济发展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务。

(四)以“三位一体”改革为重点的“三社融合”模式发展实践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均在围绕此项工作开展探索性实践,其中,以浙江、重庆、贵州等地最为典型。2021年6月,中央农办、全国供销总社、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四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3年上半年,打造一批拥有引领示范意义的“三位一体”试点单位,加快构建出区域性信用、生产、供销“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服务平台,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多努力。

二、在乡村振兴中实施“三社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三社融合”,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是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过去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的需求,要通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体制机制上破解“三农”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瓶颈和难题,充分发挥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的“本土”优势,借助“三社”与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机制优势”,打造以农民为主体、以“三社融合”为载体的新型合作经济架构,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真正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推进“三社融合”,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社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够高效整合资源,充分借助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优势、供销社的商品流通优势、信用社的资金融通便利,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线”;另一方面通过生产、供销、信用三种服务功能的协同发展,促进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在产业间形成良性互动和渗透,实现跨界集约配置,畅通涉农资金和资源的落地渠道,从根本上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三)推进“三社融合”,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是加快“三社”转型发展的需要

1.“三社”各自独立发展是适应传统农业发展的旧有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合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服务对象和主要发展空间是重叠一致的,但长期以来彼此间缺少系统、高效的对接联动机制,处于各自独立经营、各自独立发展并自成独立系统的状态。

2.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三社”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

我国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三社”自身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和制约因素正在日益暴露。因此,“三社”各自的发展,迫切需要打破既有发展模式,探索和拓展一种互通互融、互促互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综合发展模式。

3.“三社融合”发展模式为“三社”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提供了新机遇“三社融合”的过程,能够活跃农村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农村市场产业融合,打造县乡产业链、经济圈创造条件,这对做大市场、做活客户、做优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在乡村振兴中实施“三社融合”的优势条件

(一)深化“三农”改革为“三社融合”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

从全国范围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偏低,这些问题对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迫切需求,但换个角度来看,也对加快探索实施生产、供销、信用“三社融合”,不断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强了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十四五”发展战略为“三社融合”提供了发展良机

进入“十四五”新时期,我国对第一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和规划依然保持稳定,可预见全国范围内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将不断出台,这势必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提供舞台,势必需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供销社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及农资设备等支持,也势必会推动“三社”之间加深联系、强化合作、做好协同,以更加有机的方式、更加紧密的融通,加快彼此间的融合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1+1+1>3”的更多选择。

(三)“三社”各自良好发展为“三社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农村生产合作社、供销社、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农村生产合作社方面,各地通过设立合作发展基金、培育壮大专项资金等形式,帮助广大农民扩大生产、探索合作经营模式。在供销社改革方面,各地供销联社坚持市场运作、区别对接、分类施策的原则,积极改造升级基层供销社,大力推进供销社与专业合作社的深度融合、横向联合、资源整合,取得了很多实践成效。在农村信用社改制化险方面,各省政府督促各级政府主动履行属地责任,积极帮助招商引资、募集发起人、消化历史包袱、化解存量金融风险,各省农村信用社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绩持续向好、服务质量和资产质量显著提高。

四、在乡村振兴中实施“三社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市场化运行协作机制

在探索“三社融合”的过程中,目前尚未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尚未建立起市场化运行协作机制,处于初期探索、各自为战的阶段,亟待明确牵头责任单位,探索建立推动此项工作开展的责任主体和市场主体,是对现有各类合作组织进行整合,还是成立一个领导统筹“三社”合作的新机构,目前在学术界和实践中仍存在分歧,需要省政府层面多做权衡,结合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进行抉择。

(二)缺乏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因为“三社”目前缺乏联合协作对接机制,彼此之间相对分散,缺乏统筹协调主体,因此在推进合作、调动积极性、整合资源要素方面,均存在考核激励机制缺失、合作推进动力不足等实际问题。

(三)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推进“三社融合”的过程,必然涉及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制度和机制的突破,必然涉及各方管理权责、经济利益、发展利益的平衡。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作为各级地方政府要统筹指导各方,加快探索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四)缺乏健全的风险补偿机制农业生产属于高风险、低产出的行业,使得农户、企业、金融机构等涉农投资的风险系数偏高。因此要长远推进“三位一体”改革、实现“三社融合”,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例如,浙江安吉县政府在推进“三社融合”发展过程中,就创新推出财政间接风险补偿模式。

五、在乡村振兴中实施“三社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三社”各自的功能作用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充分发挥匹配要素、组织生产、完善管理、提升效率、精准定位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借助“三社融合”的有利契机,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融合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接纽带,不断提升农户参与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转型。作为供销社,要立足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加快由单一流通服务向农业社会全程化服务转变。加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端的主动对接力度,全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做优,建立更科学、更市场化的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形成复合型、有规模、可持续的为农惠农服务体系,推动自身发展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发挥县级法人灵活的体制优势,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农业产业发展的精准金融对接,不断拓展县域金融服务领域;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系统等方面的精准对接,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渠道、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合联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

(二)坚持初期由政府主导,并逐步向市场化

迈进的框架设计推进“三社融合”的初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以政府牵头的“三社融合”领导组,由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三方共同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构建起日常联络对接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战略协同,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三社融合”工作。同时,在省、市、县三级,层层设立“推进三社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领导组,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鼓励各地结合区域实际进行创新探索,在基层实践中持续完善合作机制。

(三)坚持与农村各方面改革统筹推进

推进“三社融合”,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是深化农村经济合作机制改革的重大契机,要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当前涉及农村的各方面改革一体推进、协同推进。一是要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同步推进,二是要与农村产权改革同步推进,三是要与城镇化改革同步推进。要摸索跨区域规模化以及跨领域一体化等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探索多样化、多渠道、多维度的农业产业及涉农产业升级路径。

(四)坚持共享共赢共荣的发展理念

“三社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是“合作”,要实现长远、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利益相关方权责利匹配的关系,绝不能单纯以行政手段强制干预,要在机制建设、合作对接、利益分配的各个环节,秉持共享共赢共荣的发展理念,妥善处理好政府、“三社”、农户、客户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明确“三社”之间不是谁领导谁,而是相互独立;要明确“三社”之间不是谁合并谁,而是相互支撑;要明确“三社”之间不是谁依赖谁,而是相互促进;要统一思想共识,健全合作机制;要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协同机制;要建设共享式、开放式、兼容式的信息平台,完善彼此之间的协同服务机制。搭建起包含人才培训、信息关联、技术分享、线上授信等各方面信息,能够提供全流程对应关联的协同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率,畅通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供更新、更优、更快的综合服务。

作者:韩晓东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篇4

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与发展作为贯彻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需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循序渐进等原则。通过充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情况,合理制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策略,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把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支持。

一、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应用发展背景

乡村作为我国粮食产地,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后盾,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并开始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各区域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地理位置较差、基础设施不全、资金实力薄弱,技术化程度低的乡村,与占据诸多优势资源的城市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为了保证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发展乡村经济提上日程。通过充分结合当前乡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振兴乡村所面临的问题,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深入贯彻和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将会成为振兴乡村工作中的关键一环。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及作用

乡村振兴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其实施价值和效用毋庸置疑。特别是各级政府应深入解读落实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将“有效治理”理念落实到位,进一步强化对“三农”问题的管理,以帮助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其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感。本质上来说,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对农村各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使农村物质基础得到巩固与夯实,以此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集体经济的助力下,农村基础设施能得以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能得以完善,为农民的物质生活提供更多保障;二是有利于拓宽农民收入空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乡村经济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薄弱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与治理,将其与城市经济发展进行有机融合,使其产生更多、更大的价值效益。特别是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增产增收作为主要攻坚点。通过精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损耗和降低生产成本能有效拓宽农村收益空间;三是有助于解决农民就业和创业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特点,特别是在完善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布局和带动第二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能为农民就业和创业提供更多机会,丰富农民增收途径,从而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与规划,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下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就现实而言,在具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基层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重视度不高。如某些乡村领导思想滞后、过于保守,没有抓住时代机遇,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未能使农村集体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道路;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模较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再加上可调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有限,不能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效支持;三是产业单一,缺乏特色,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地理环境和资源相似,发展上存在明显的同质化情况,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同时管理方式和方法不够合理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四是人才保障不足。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基层干部作为主要力量,其专业素质和能力构建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而这部分人员稀缺,且在岗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足,不能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一)重视资源,走可持续道路

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坚持走健康可持续道路。特别是农业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需要得到合理、充分地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经济成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资源在持续减少,特别是在“包产到户”政策的要求下,很多农村共有资源被个人承包,致使农村资源开发与利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受农村地理位置较差、交通运输不够便利、现代化技术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农业资源转换成高品质成果的水平低,与时代发展趋势和现实发展需要不符。基于此,为了加强和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与发展,应将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充分认识本村的农业生产资源优劣势,又要对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开发和科学性的调配,以此提高资源利用率,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更大的社会价值。特别是要以优化和改良机械化水平为立足点,依托机械化操作提高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度。如充分结合本村经济发展情况、人与自然生态和谐性,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员管理技术,科学开发渔场资源、林业等资源,进一步挖掘这些资源的经济价值,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二)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

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来说,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充分认识本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分布及结构、机械化水平等内容。在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及加强管理的基础上,精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建设适合各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从而收获更多的效益和价值。首先,依据本村实际情况做好项目规划工作。通过加强对农村共有资产的盘点,严格遵循以户为单位的原则,以此提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发展思路和项目策略。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其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需求为基础,构建新型的合作组织关系。在思想上,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宣传,让广大农民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树立大局观、发展观,积极跟着党的步伐走,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在技术上,积极促成信息化、机械化的全覆盖,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作用,进一步提高资源开发率和利用率。在模式上,拓展农村经济项目,促成优秀企业与种植户和养殖户的合作,充分发挥调研、生产、销售一体化作用,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三)精准帮扶,为发展提供助力

为了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帮扶力度。通过积极制定帮扶政策和改善帮扶方式,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与动力。在此过程中,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者、推进者及落实者,应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合理科学地设计集体经济建设方案。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战略内涵,明确当地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对如何组织集体经济、如何经营管理集体经济等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设计,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同时在充分认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约束问题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与帮扶,让更多的设计、资金、技术及人才快速进入农村集体经济相应领域,使之发挥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输入能量。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与发展经济扶持过程中,注重加强路径的创新与探索,深入分析不同的集体环境、产业链及项目情况,对各个运行环节进行精准把控,对存在的弱点环节加大资金的注入力度,以确保每一笔帮扶款项都能用在刀刃上。此外,积极改进和创新扶持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争取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寻一条健康、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这样一来,既能减少政府的扶持压力,又能增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四)树立品牌,壮大规模化经营

就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而言,规模小、同质化情况日益严重,这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甚至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绊脚石。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必须要注重树立品牌,壮大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作为整合农业技术、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前提,需要得到高度重视。首先,为提高规模化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当地政府应结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等情况,全面优化和改善集体土地,大力开发成片资源,集中打造农业产品品牌,进一步推进集体经济规模化。其次,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应有效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为挖掘自身特色提供支持,以赋予农业产品全新的内涵。特别是要从本地经济、文化及自然特征等角度找寻特色点,对品牌进行培育与包装,防止走同质化发展路线,造成盲目竞争的恶性后果。通过对各村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构建统一、和谐、相辅相成的产业链条才能确保集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培育和树立品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当地优秀企业的合作交流,充分借助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此为品牌的形成、包装及推广提供助力支持,从而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

(五)加强监管,完善发展体系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思想指导和政策支持,其体系建设需要得到健全与完善,并且要有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宏观策略要求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得到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各项工作有序、稳定地运行,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提供保障。首先,结合本地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构建合理科学的资产增值机制。通过达到集体资产顺利运用、管理规则及发展章程完善的目的,使资产增值所带来的效益得到合理分配,确保农民从中受益。其次,在进行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时,应建立严明的管理制度,针对各项工作责任及权限进行精细划分,使每个部门及人员都能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和内容。特别是要采用“责任追究制”,对没有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及人员进行追责,以端正各部门及人员的工作态度。配合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集体经济各项工作能够被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最后,在经营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诚信”原则。通过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依托,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同时也要保证诚信生产与经营的高效性、持续性及安全性,并以此为基础和前提,积极探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六)培育人才,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更新换代,人才在各行各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持。只有引进和培育人才,打造一支现代化、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基于此,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必须要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首先,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问题。通过积极拓宽人才选拔路径和渠道,培育有素质、有能力、有经验的管理者,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如可从各乡镇经营大户或是致富带头人中选出一些人担任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者,或是依托“三支一扶”政策和加大资金投入从外界引进人才。其次,结合本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积极培育本土人才队伍。如可从两委领导班子入手,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外出深造学习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为把舵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此外,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体,他们也需要发挥重要的价值作用。只有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农业技术,才能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广大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将他们快速培养成新型农民。通过加大农业知识和技术宣传,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活动,耐心培育农民知识和技术,使他们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农业技术和素养,以此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需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与发展。通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模式,加强指导和帮扶,壮大规模化经营,加强监督与管理,以及建立人才队伍,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

作者:史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