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2 13:41: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林木种苗是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碳汇增量的基础,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基础[2],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最基本、最核心的生产资料。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历史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林木种苗生产工作者将扛起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担当”。
“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是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林木种植生产技术,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容器育苗等苗木生产技术和我国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生产技术[3]。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以专业知识承载思政内容,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自觉性。
2“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
2.1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由于专业课的渗透性和灵活性,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政治教育具有更多优势。但目前多数专业课教师没有系统学习思政理论,课程思政知识短缺,对于如何挖掘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如何推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如何把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等问题无从下手。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能否落地落实,能否见功见效[4]。因此,专业课教师应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教育理念,既要在专业领域的学识、学术上引领学生发展,也要在信仰追求、修德、修身上率先垂范。另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速度和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获取知识的内容更加碎片化、获取知识的速度更加高效化[5]。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补充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教学技能、提升个人修养,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求知、求善、求真。
2.2建设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不同的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实质不同,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融入”思政元素,也不能“强行植入”思政内容,而应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挖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在林业发展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扎根林区、甘于奉献的林业工作者。在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讲授过程中,建设典型课程思政案例,注重模范示范引导,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服务现代林业、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林爱林、强林兴林的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共有13个教学单元,针对具体教学主题进行思政教学的设计,将爱国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在林业生产工作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充分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例如,在种子品质检验教学单元的讲解中,告知学生播种前的林木种子品质检验工作可以有效帮助林农避免因种子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启发学生理解该教学单元的学习目标,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助力林业生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增强学生加强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敬业精神。
2.3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把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课堂教案编写、教学课件制作各个方面,贯穿于授课、小组讨论、实操练习、课后养护等各个环节。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线上+线下”的“教学空间混合”“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时间混合”“理论讲解+动画展示+投屏演示”的“教学方式混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为课程思政提供载体,让教师在授课时有更多时间、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注意力回到课堂与课程中,从而提升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课程思政打下坚实的课程基础。教学中,通过细化专业知识点和思政点,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2.4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
为保证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实施,需构建科学配套的教学评价机制。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明确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标,尤其是可以以评价机制为依据,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确保协同育人目标的达成[6]。首先,在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画龙点睛+故事式”“专题嵌入+讨论式”“元素化合+情景式”等实施手段确保课中德育元素的有效融入,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其实,要完善课程考评机制,要在小组讨论、实操练习、随堂测试、课程考试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政考核。通过布置任务,学生主动思考、分组讨论、制定方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操练习环节,开展分组实践、互评成果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职业精神和主动担当、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随堂测试中开通抢答功能,提高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课程考试的理论试题中加入思政内容,如思考:为推动新时期我国林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做,培养学生科学育苗、精益求精、勇担责任的职业精神。另外,利用本课程使用的在线泛雅平台完善课程考评机制。增加课程思政评价指标,量化课程考核体系(见表3),通过平台数据信息,及时了解课程思政实际效果,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推进。
3“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成效
3.1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由于涉林工作的艰苦性和服务对象的艰苦性[7],使得林业技术专业部分学生对专业认同感较低,对林业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8],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融入与种苗生产、绿化造林等相关的国家、地方发展战略、重大决策及规划纲要,促使学生从发展政策的角度正确认识所学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学林、爱林、护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如在良种选育教学单元,通过带领同学们学习《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让同学们明白河南省培育良种壮苗的重要意义和急迫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将林业生产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以“时代楷模”“英雄事迹”“道德模范人物”“典型案例”等形式融入教学课程中,将林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引导学生牢记林业人的初心与使命,培养学生积极投身林业建设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在播种育苗教学的单元,给学生分享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视频更直观地感受“一棵树”到“一片林”“沙漠变林海”的林业奇迹,学习攻坚克难、矢志不渝的塞罕坝精神,激发学生不怕吃苦、科学育苗的决心,增强学生精益求精、熟练掌握育苗技术的信心。
3.3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把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同“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育。在“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的实验、育苗等教学环节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将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品行和增强意志的教育阵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如在扦插育苗教学单元中,不但有熟练掌握扦插育苗技术的精益求精、不怕吃苦的技能指标要求,还加入了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等素质考核指标。在嫁接育苗教学单元,为同学们分享农民随叫随到的“高级顾问”“活雷锋”新乡获嘉县退休老林业人张庆连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不忘初心、默默奉献、服务基层的职业精神。
3.4增强学生生态文明自觉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9]。在课程某些关键内容的教学环节,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如在苗木抚育教学环节,将“减农药、减化肥,增效益,两减一增”等国家政策和绿色防控理念引入苗木除草、施肥和病虫害的抚育管理中,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科学育苗的自觉性。
作者:周亚爽 曹玲 单位:河南林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