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职院校育心育德模式与体德兼进整合

高职院校育心育德模式与体德兼进整合

发布时间:2022-11-24 11:59: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高职院校育心育德模式与体德兼进整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职院校育心育德模式与体德兼进整合

一直以来,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采取了育心与育德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需求的人才更加趋向于全面化,为此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方式。在育心与育德并行的条件下,将体育育人整合到原有的教学方式中,从而使学生的体质、品质与素质做到同步提升。

1高校育心育德融合模式构建现状

1.1高校育心育德工作的根本要求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必须将育心育德教育根植于人的主观意识中,在高校教育中需要两个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分析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并且用自己的授课方式与独特的教学魅力去激励、感化学生,让其切实感受到教师的激情,使其自身受到激励,发自真心地去汲取知识。如果没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势必会影响到价值认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正确的奋斗方向,久而久之就会带来各种心理问题,如不敢面对挫折,对学习生活缺乏希望,觉得人生之路十分渺茫,这种情况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导干预。只有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深度融合,使二者做到同频共振,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1]。

1.2高校育心育德工作模式构建的困境

如今很多高校的育心育德工作存在现实分离情况,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隶属于不同的院系,各部门通常都各行其是,缺乏沟通交流,协调性较差,使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存在明显的割裂状况[2]。虽然各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还是很难兼顾全体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通常都有较新的方式与教育原则,并且配有成熟的政策条例。但是,在心理教育上却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学校层面只是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事务繁忙,很难顾及每一位学生心理的变化,学校现有的育心模式很难满足正常的学生心理教育要求。此外,各大高校都比较注重德育的形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诸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层出不穷。相比之下,育心工作的形式就十分单一,或者说并没有在育德工作中注入育心的内容。育德工作无法关注到学生心理与精神层面的需求,个人情感无处排解与宣泄,长此以往负面消极情绪堆积,造成学生心理的扭曲,也限制了高校育心育德融合模式的良好建立。另外,部分高校缺乏育心育德工作的基础支持,一些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状态。而学生普遍对于心理咨询机构有偏见,认为咨询对象都是心理疾病患者,这种传统的育心模式在高校无法顺利开展,进一步影响了与育德教育的融合。

2“体德兼进”新模式的必要性

2.1体育育人的本质和作用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但如今“90后”危机以及焦虑症、抑郁症、猝死等现象层出不穷[3],这种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教育的缺失,在毕业生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没有将身体与心理素质培养完善,这都会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后感到疲惫、崩溃、恐惧。所以在育人育德的大背景下,育体的融入势在必行。体育育人包含了“育体”与“育德”两个方面,其中“育体”主要是指学生的身体发展,而“育德”则是指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价值已成为学界共识[4]。2016年在学校体育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初步确定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基本内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运动能力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掌握1~2项体育技能是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外在要求;健康行为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3个层面,这种三维健康观是培养体育素质的内在要求;而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体育不同于别的科目,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会坚持不懈的奋斗,不断突破自我,这样有助于团队意识与拼搏意识的树立。另外,体育通过身体各部分的配合,来实现动作的精准完成,这样有利于人体的全面发展,增强个人体质。长期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最大摄氧量与肺通气量,增强心血管机能与循环系统能力,有利于人体形态的塑造,通过锻炼,矫正不良体姿。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体育项目都有不同的竞赛规则,通过体育比赛可以促使学生遵守规则,增强个人的适应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总而言之,体育育人主要在学生的生理培养与心理培养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已经趋向于成熟,可以选择各种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通过锻炼,有助于提高心肺耐力,增强体质。此外,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采取针对性的运动方式,给超重、肥胖的学生选择一些可以快速燃烧脂肪的有氧运动,对较为瘦弱的学生可以建议多参加一些增肌的静力性运动。体育对于学生生理发育的益处显而易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大学生的心理成熟较晚,很难稳定地控制好个人情绪,运动是一种最理想的宣泄情绪的方式,并且长时间的体育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2.2体育育人的价值归属

体育育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智育、美育、德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几个方面。体育与德育一直以来在教育过程中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体育育人存在的独特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完成一项具有竞争性的体育运动时,参与者在潜意识中就激发出一种敢于挑战、勇于拼搏的精神;在篮球、排球、足球等需要多人配合的运动中,团队协作意识会自然形成;当体育运动出现在各大比赛场上时,要求树立一种公平公正的意识。此外,闲暇时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根本保障后,群众就会更加注重文化修养和精神诉求,这种时代背景下就会诞生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反映社会现实,并且力求传递正能量,这就是文艺育德的方式。不仅仅是艺术,每门学科除实现学科领域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育价值外,还要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的教育价值。体育不仅教会了学生各项运动知识、技能、方法,还教会他们用身体去感知自然、感悟世界、体会人生,实现了生命层面的“体德”。

3“体德兼进”新模式的可行性

3.1体育教师的育体方式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体育课不仅承担了强健体魄的使命,更加肩负着精神文明传承的重任,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一大难题。首先要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末期,此时他们力求摆脱家长、教师对他们的束缚与干涉,情绪较易产生波动。不仅如此,自尊心也有所增强,可能会因为无法达到预期值而产生怀疑自己的自卑心理,所以针对这样的学生要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多样性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激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传授的方法,注重与学生的配合、沟通,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性教学。另外,还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让体育与健康教育完美融合,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

3.2通过育体实现育人

人的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构成的,只有三者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构成完善的人格。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个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融入学生集体,参与学生的各项运动,教会他们在玩中学,懂得思考,传达理解尊重、团结互助的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体育运动的开展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与培养体育道德素质,学校在体育项目的设置上应该多增加一些团队性项目,让人人都参与进来,增强个人参与感,使他们融入整个集体;还可以举办一些分组对抗的项目,激发他们昂扬的斗志,学会相互配合,在竞赛中共同进步。通过体育锻炼来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实现了教育无痕,效果格外显著[5]。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体育项目中的长跑,长跑是一项既考查心肺耐力又锻炼心理耐力的运动,通过这项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更加活跃的气氛,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丰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使学生更加健康并且富有活力。

4“体德兼进”新模式的实现策略

4.1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

人的一生一般要经历3个发展时期,即生长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目的的体育锻炼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体育知识,或是掌握几项体育技能,最重要的是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也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能让学生在学校里通过体育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当学生步入社会后,也会自发地进行体育锻炼。故而创造这种体育氛围,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成功与喜悦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4.2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的体质状况、性格、学习能力、心理承受力、运动能力、注意力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用同样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显然是不合理的,例如那些接受能力强热爱体育的学生,只需要稍加引导他们就能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而对于那些本不喜爱体育运动,或是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采用统一标准,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消极的情绪,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今后与人交往的能力,这种自卑感有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所以对于这种学生教师应该寻找不同的突破口,使他们能渐渐感受体育的魅力,自发地爱上某项运动。可以将体育理论与运动技能紧密结合,探索最适合学生心理的运动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达到科学运动的目的。其实无论作为哪门科目的教师,都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体育技能,进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4.3正确处理育人、育心、育德、育体间的关系

学习知识是育人的重要途径,知识的学习要围绕人的发展进行。育体其实涵盖了育人、育心、育德三方面的要求,学校体育在教书层面的要求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与健身方法,而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前提下,育人才是学校体育的本质。而育人又包括了育心与育德,教师作为教书的主体,总是会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思想去影响学生,并且教师个人的品德、修养、个性等个人因素往往也会对学生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情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用体育来育德也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正确处理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发展、品德培育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体育学科中有关于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育德的价值[6]。

4.4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各种运动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载体。学校体育可开展项目多样的体育二课堂,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参与,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

4.5全面提升教师师德水平

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素质教育实施的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师德,是职业岗位与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7]。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体育职业素养与终身教育的精神,并且要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良好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其次要不断鞭策自己,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利用体育学科的优势,深入研究体育健身的价值,能够更有效地服务学生和大众;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正确处理好体育竞赛中的各项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使自己从单纯技术型教师向实践理论型教师转型。最后要善于捕捉体育教学中的育德时机,发挥整体成效,最终实现四位一体高校教育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杨秋莲.高校育心育德融合模式的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4):59-60.

[2]武超,何育民.“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内涵、困境与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10):22-23.

[3]高君,郑丽.“育德育才育体育美”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教育现代化,2019(4):120-122.

[4]邵天逸.“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J].体育学刊,2017(4):63-67.

[5]徐正旭,龚正伟.体育何以让“立德树人”成为可能[J].体育学刊,2019(11):49-55.

[6]曾良,马元方,谢峰,等.“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8):149-154.

[7]徐立新.“课程思政”的教师实践理念与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15):311-314.

作者:孙千力 刘会平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