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微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微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2022-11-30 17:59: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微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微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播媒介微型化日益凸显,出现了以微信、微博等为表征的微媒体,具有表现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活泼多样、传播速度快捷的特点,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使用频率、使用时间都在大学生媒介接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和路径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

1微媒体的现实意义

微媒体,主要指由多个独立发布点所组成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介,采用文字、音视频、图像等方法实现资讯互动的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就是微媒体的典型代表。也正是因为微媒体具有及时快捷的传播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简单快捷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受到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在一份有263名在校大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中,微信(94.68%)、QQ(82.13%)、抖音(52.85%)是大学生常用的微媒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道,“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21.0%,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19.5%”[1]。以上可见,学生群体,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群体,是网民中微媒体使用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微媒体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信息获取等便利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的视域,“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快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的通道,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进入新时代,基于微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传播的创新性研究和探索,对于提升其时效性和实效性,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微媒体的特点

微媒体有诸多特点,例如终端的“迷你性”、内容的碎片化、传播的即时性、主体大众化、资源海量性、沟通交互性等。本文拟从其表现形态的多样化、信息资源的碎片化、传播互动的协同性,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2.1微媒体表现形态的多样化特点

微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具有表现形态的多样化特点。在终端平台建设上,诸如微信、微博、QQ、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在传播形式上,又呈现为“微小说”“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形式。在交往形式上表现为“微表情”“微时代”“微关怀”“微公益”“微公告”等手段。在大学生“人手一机”的生活境遇中,微媒体既是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形态,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便捷、即时和个性化的微文化,深刻影响和改变着青年群体的思考方式和交流方式”[3]。

2.2微媒体信息资源的碎片化特点

“信息的繁杂和庞大,促使人们需要仔细分类和甄别……导致信息的阅读和传播都比较零散,时间分割更加琐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社会关系都被瓦解为一个个零散的内容和群体”[2]。作为微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多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短小精悍的“轻内容”“微方式”的碎片化方式呈现,让学生更直观、生动、便捷地进行学习。信息的碎片化,带来了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媒体碎片化、交往碎片化等。在当前信息资源大爆炸的时代,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普遍现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研究、探索、适应、创新的趋势。

2.3微媒体传播互动的协同性特点

相较于以往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微媒体传播是基于互联网双向及多向的互动式传播,协同性是互联网产生后的交往特点,在微媒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人人皆是传播者,人人皆是受众;人人都是学习者,人人都是发布者”“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协同传播方式”[4]。在微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互动中,传统传播者与受众融为一体,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界限逐渐模糊,大学生既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生产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多节点”“共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微媒体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微媒体提供有效的平台、丰富的资源、学习的创新等优势,开辟了新路径、打造了新模式。但是,微媒体的特征同样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它。

3.1微媒体表现形态的多样化会导致大学生“沉迷网络”

微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态,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交友等诸多方面。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发挥微媒体的教育学习功能,而是更多地利用微媒体进行休闲娱乐,具有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对于微媒体缺乏自主管理能力,缺乏时间观念,甚至沉溺于微媒体的传播内容不能自拔,一大批大学生成为“低头族”“熬夜族”,甚至课堂上也频繁刷手机,购物、打游戏、刷抖音等。这种“网络沉溺”助长了大学生对于手游、动漫、微视频、微电影等表现形态的过度自由、放纵的使用与认可,成为大学生被新兴媒体“奴役”的“异化现象”。“面对繁杂的信息,往往不知所措、迷茫困惑”[5],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2微媒体信息资源的碎片化会导致大学生“浅层思维”

微媒体上的碎片化内容,会导致大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呈现“浅层思维”的特征。在大学生的微媒体接触与使用中,“海量的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眼球……逐渐形成停留在浅层信息上而无法深入分析的思维方式,追求信息的‘一手占有’而忽视对信息的理性甄别和批判思考”[5],一定程度上给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其一,“浅层思维”导致大学生缺乏批判能力,容易轻信媒体信息,被微媒体的不良信息及其发布者“带节奏”,丧失本身的主体性;其二,由于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实质与实践问题不愿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碎片化的娱乐休闲中,追求“瞬间的感性的快感”,满足于表面上的获得而不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这种不求甚解的思维方式会大大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境界,给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课题与挑战。

3.3微媒体传播互动的协同性会导致大学生“舆论极化”

微媒体传播互动的协同性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交往与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每个人既可以成为忠实的收听者,还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发布者”[2]。但是,这种协同性如果管理不当,会造成对于某些热点问题的不当言论无序、快速传播,造成“一呼百应”的“蝴蝶效应”,从而形成媒体、校园舆论的“极化现象”。有些大学生在微媒体上充当“键盘侠”的角色,缺乏对于媒体传播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微媒体上制作和发布不理性的声音,从而产生“舆论漩涡”,产生“焦点事件”,借助微媒体随时随地快速传播,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4微媒体视野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微时代”、利用“微传播”,积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把握话语权,只有充分利用好微媒体的优势,整合微媒体平台、加强团体建设、丰富教育资源等,通过“微言微语”,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微话题”,才能适应“微教育”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1整合微媒体平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随着微媒体的快速发展,各高校也积极响应,从学校、职能部门,到院系、班团都创建了各类微媒体账号,用于开展相关工作。因此,为了更加高效地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对不同微媒体平台进行整合,进行一体化建设。无论是校级层面还是院系级层面,可以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QQ等微媒体平台及相关专业性教育平台进行融合,将教学、管理、服务、专业知识、意识形态工作嵌入其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一站式服务。同时,创新体制机制,“破除不利于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体制机制障碍”[7],对微媒体平台、微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监管,形成对大学生微媒体接触与使用的全场域管理,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与教育。

4.2提倡团队协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开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微媒体在高校的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还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熟悉流行的网络用语。只有这样,才能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引发学生的共鸣,启迪学生的思想,从而进行价值观引领。一是基于微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团队”建设,高校中的党委、共青团干部、学生工作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等,都必须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形成高校“全方位”合力,整合“大团队”建设,分别对基于微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履行“把关人”“引导者”与“服务者”的角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二是基于微媒体的学生组织的“小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作为“自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和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朋辈群体影响力,鼓励大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塑造以大学生团队为基础的“微力量”,制作基于微媒体的文化产品与教育节目,例如“微电影”“微动漫”“微视频”等。大学生在团队组织的“自媒体”建设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既实现了自我教育,又锻炼了协作能力,在“学、思、践、悟”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3丰富教育资源,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微媒体”的“碎片化信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积极利用、科学整合、理性引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开展,大学生整体思维、深层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构建“互嵌化”机制。利用“微媒体”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环境对于“碎片化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整合。把“碎片化”的信息资源通过“一课多维”“多屏呈现”的方式,并通过多种链接方式“互通互联”,将“信息碎片”通过“互相嵌入”“资源拼图”“查缺补漏”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科学“灌输”,形成完整、深刻的认知,继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二是注重“一体化”建设。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教师主导性与大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在重视课堂教学等“主渠道”的同时,加强分时段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拓展,践行混合式教育、智慧教育的理念。让大学生使用“微媒体”进行“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的每一个时段,进入课堂、家庭、社区、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落实到党政领导、教师、辅导员、家长、社会组织的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岗位。通过“三全”建设,实现“大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生活场景中都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包括微媒体的“微传播场景”,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拓展和丰富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2-01-07].

[2]刘秉亚.“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3]马云霞.“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4]徐阔.“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

[5]李亚青,周燕,王静.“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

作者:姚海生 曹海涛 樊海涛 单位: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