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5 13:32: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多媒体融合语文教学内涵及模式构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正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图片、视频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然要求。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运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更多地趋向于图方便、赶时髦,满足于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停留于对知识的“简单呈现”,热衷于对程序的“快乐游走”,忽视了语言咀嚼,淡化了思维培养,忘却了互动对话……诸如这些种种问题让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的“语文味”。基于现状,从“本色语文”出发,探索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正是应对时代挑战、促进教法革新、实现语文归真的需要。
“本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何谓“本色语文”?杨再隋教授指出,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1]黄厚江先生认为,“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这三个层面的内涵阐释基本是围绕学科任务、学科规律、学科价值展开的。[2]为此,“本色语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做语文应该做的事,让课堂教学保有语文的本来面貌、原有品质,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多媒体融合本色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要以语文学习为核心,以多媒体技术为介质,直观展示教学资料和信息,将更多有效的学习资源融入课程内容,凸显课堂之本,彰显语文之色,在真实、本味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多媒体融合本色语文教学的课堂特征
“融合”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对学习资源进行精心选用、创造处理,实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运用。其课堂特征如下:
1.学生在“场”,教学立场重“本”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本色语文课堂的“基点”。教师讲授的精彩不是真的精彩,学生的正向成长才是真的精彩;单纯的知识习得不是教学的全部,多元的体验表达才是教学的实质。运用多媒体融合语文教学,一切教学设计都应顺应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路径,创设真切的教学情境,选择适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自觉地学习。
2.教师在“位”,目标所向重“真”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导,是本色语文课堂的“视点”。多媒体融合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厘清师者的原有站位。课前预设要立于“生本”,猜学生所需,想学生所难;敞师者胸怀,听学生声音;对话分享要位于“其中”,以教师之思唤学生之维,以教师之智启学生之慧。
3.语用在“轨”,学习历程重“活”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初心,是本色语文课堂的“力点”。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深悉学生语言学习特点,关注语言学习体验,找准语用教学核心,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在常态化的语言实践中,增强语言积累,丰富读写体验,促进所学语言的内化,实现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发展、双提升。
4.生活在“线”,课堂习得重“实”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是本色语文课堂的“原点”。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教学要基于教材、融入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多媒体营造的与生活场景相符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于生活中展开语文学习,在语文中获得生活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搭建互动平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可以从教学时段、教学环节、教学课型三个方面入手,以相应的教学模式达成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实现趣中学、悟中得。
1.统整“三时段”,全视角进行融合
一节语文课如果以教学时段为依据,可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多媒体融合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全视角,紧扣这三个时段,促进师生之间的联动教学,具体见图1。
(1)用于课前,助“备”与“预”共长。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课前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前期准备上。从“备”来看,传统的纸笔备课方式,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受其自身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低微且很难实现共享。建立多媒体备课资源库,可以帮助教师通过网络检索、信息查找等方式,搜集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快速地进行导学案编写、课件设计、微课制作、作业设计等教学准备。就“预”而言,微课、导学案在教学前的积极运用,使学生预习不再是单纯地读读课文、圈圈字词、写写词义,也不再受到时空的障碍,以在线方式相互连接,学生在家也能得到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从而进行有效的前置性学习。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翻转”了语文课堂,师生在课前准备中得以共同成长。
(2)用于课中,促“教”与“学”交互。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体,对语文学习来说,二者不可或缺。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重视师生交流,进行互动式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合理运用多媒体,提出适切的学习任务,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丰富优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践探索,与同学、教师展开对话与交流,轻松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完成自主学习思维的构建。在多媒体的支撑下,语文课堂学习从“单一”走向“立体”,师生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
(3)用于课后,使“固”与“拓”同步。课后学习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点”,以往只是用作业练习予以替代。多媒体融合语文课后学习,在关注“学会”的同时注重了“会学”,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建构。作业在呈现方式上,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紧扣学习内容设计适量的书面练习,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并及时对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在常态化的学习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线上展示学习成果,实现学生全面又个性的发展。
2.贯连“三环节”,全流程进行融合
“教、学、评”是教学推进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建构的重要因素。构建“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语文课堂生态,需要教师发挥多媒体技术导教、导学、导评的作用,引导师生深度行走,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有效发生(见图2)。
(1)为“教”给予支持,让教师教得生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促使教师自觉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手段、方式,推动自身专业成长。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首位,积极运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深度处理,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创建丰富的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课堂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提高,师生互动更为便捷、频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效果。
(2)为“学”搭建支架,让学生学得主动。学生的学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多媒体的介入,直观的音、画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就有了,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也就成为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语文学习变得有意思、真快乐。在多媒体技术的助力下,学生沉浸式接触教材,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情感,与作者心心相通、情感共鸣;又适度超越文本,进行拓展性学习,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得到满足。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言语思维也变得具象起来,轻松地掌握了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能力也更强。
(3)为“评”提供支撑,让课堂评得灵动。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常态课堂评价的单一、滞后问题,课堂上及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点对点”地进行学习评价,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评价的精准性、实用性也大大增强。同时,多媒体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利用直观的视频示范、标准明示,组织学生对标反思、点评,不断完善学习评价方式,学生的参与热度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教学评价的参与面更广、作用力更强。
3.浸透“三课型”,全模块进行融合
语文课有着不同的课型,识字课、阅读课、表达课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三类。教好语文课,要在关注课型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多校化的多媒体运用策略,丰富教学形式,生成课堂精彩(见图3)。
(1)识字课上呈现规律,传承汉字文化。识字与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统编语文教材单独设置了识字课,识字量也比较大,要求学生牢固识记字形、准确认读字音、掌握正确写法。在调查中发现,低段学生识记基础不够扎实,理解能力有所欠缺,要达到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技术使识字教学化繁为简、变枯燥为有趣,生动的视听资源能多感官刺激学生,抓住学生的识字注意力,直观渗透识字方法,在主动识字中体验到识字的快乐。考虑到汉字是文化的积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遵从汉字的字理,制作课件或微课将汉字文化带入课堂,直观展示汉字演变历程,形象解构汉字组成,了解造字本义,感受汉字魅力。在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设计以摘果子、过山车、猜灯谜等为主题的识字游戏,在场景式的闯关活动中巩固识字成果,精准掌握学生的识字情况,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识字效率。对于汉字的书写指导,在日常观课中发现,多数教师的范写不够规范、书写过程较为空泛,多媒体的动态书写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全面演示汉字的字音、笔画、笔顺,学生通过观察便能掌握关键笔画、间架结构、笔顺规则,此时再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发现汉字书写的规律,学生写起字来就会更加规范、美观。
(2)阅读课上展现过程,咀嚼语言内涵。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清晰展现阅读过程,在对话中咀嚼语言文字,习得阅读方法,获得真切体验,提升阅读素养。一是铺设快乐阅读。课前组织学生网络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教学中依托这些资料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让文字会说话、成画面,寓教于乐中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二是引发思辨阅读。有效的阅读一定要触及学生的思维,教师采用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深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力,多角度理解阅读文本内容,继而促进自主学习的优化。三是增强互动阅读。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紧扣难点问题引导交流分享,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呈现学生的阅读体悟,交流理解上的困惑,教学过程也在师生积极互动中得以优化。四是拓展张力阅读。围绕语文要素,多媒体链接相应的文本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构,展开积极的广度阅读,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宽广,阅读方法在读中不断内化,阅读教学也更具价值。
(3)表达课上重现场景,生成言语智慧。语文表达课包含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在日常表达课上,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语言干巴巴的、缺少鲜活感,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关注他们的表达需求,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替代学生学习。多媒体在表达课上的融合运用,可从动机、情境、表述、思维四个方面介入,对学生表达进行有效指引,用“真场景”唤醒“真体验”,以“真体验”生发“真智慧”。一是在兴趣激发中乐表达。利用多媒体再现故事性、生活性的场景,教学之初就把学生带入交际、写作、探究内容之中,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意愿,发自内心地想表达。二是在情境创设中会表达。表达是在特定环境里进行的言语行动,表达课的教学需要这种“特定情境”,否则如空中楼阁一般。这就要求教师指导表达时,将教材设置的一些情景用视频方式呈现,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符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言语生成的过程,生发真实的情感。三是学法指导中善表达。表述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师要从其语用本质出发,摒弃一贯的说教、灌输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实例,让学生“亲身经历”,在自我实践中悟得方法并加以内化。四是在思维激活中显个性。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一种思想表达、思维创造的过程,为避免“千人一面”,可适时运用多媒体启迪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即时反馈表达信息,引发不同感受与体验的碰撞。这样学生的语言才会“生长”,能力才能提高,最终实现“言思共赢”,写出来的文章才富有个性。[3]综上所述,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融合运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主体,观照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植,用“动态”眼光审视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的平衡度,不断提高融合的适切性与达成度,彰显语文课堂原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1):10-13.
[2]陈荣龙.本色语文:不是本质界定而是理念界定[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8(4):40-42.
[3]秦斌.运用多媒体构建小学习作教学高效课堂[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7/8):92-94.
作者:秦斌 单位:池州市东至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