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浅析

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浅析

发布时间:2022-12-06 10:08: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浅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浅析

互联网下思政教育篇1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教育者应该主动遵循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新路径。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新要求

(一)时代性

“互联网+”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有时代性。如今的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热衷于网络社交平台,学习、购物、生活、出行几乎都依赖网络和手机。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信息载体。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教师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媒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强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要清晰认识当代大学生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学时代话语的研究框架,形成时代话语体系。”[3]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时代话语解读当下社会新闻热点问题,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二)亲和力

亲和力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有“温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认知习惯及对思政课程的期待。教学过程是互动式思想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亲切交流和有效互动。教师的话语有亲和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通俗易懂地讲出来,深入浅出,让学生容易接受,愿意听下去,对教师教学的亲和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针对性

大学阶段是青年思想活跃的时期,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情况,聚焦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激励学生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接受活动是在其自身需要下进行的。”[4]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学生自身的需求,因材施教,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理论素养不足,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够

目前,“一部分教师的理论功底不扎实,能力与课程需要不相符。还有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不强,专业知识水平不够”[5]。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照读教材上的内容,不会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对教材上的理论观点进行阐述。这样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时间久了会感觉课堂比较枯燥。一些教师在上课时会运用丰富饱满的材料、生动鲜活的案例,但是由于自身的理论水平不足,导致给学生讲解案例时往往流于表面,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无法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层次的理论解读,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这样的课堂具有趣味性,但是没有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论知识体系。

(二)教师媒介素养不高,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思政课教师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教师的能力与素养的高低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当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倾向。一类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不太愿意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这部分思政课教师内心比较排斥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形式相对形式单一。他们对超星学习通、中国慕课、雨课堂等平台了解和应用较少,也不太愿意做出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另一类教师则非常崇尚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愿意更新教学理念,积极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但他们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过度使用新媒体技术[6],如上课照读PPT,长时间播放视频,完全让学生在线上平台自学,这样会导致教学形式泛网络化。这些教师由于过度依赖新媒体,一旦遇到教室多媒体故障便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三)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课堂整体参与度不够

目前,很多大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课堂整体参与度不够。高校思政课课堂出现“低头族”,即教师在讲台上认真讲课,学生在下边玩手机,师生间缺少有效互动。[7]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导致教育主体间沟通相对较少,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容易出现迷茫的状态,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一些教师把学生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缺乏与学生的协商与沟通。线上课学生课程参与度不高,学习内驱力不强。在线上课中,学生主要观看微课视频和完成课后习题,缺少师生互动。[8]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呈现出碎片化、快餐化的状态,这对其思维方式会产生很大影响,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内容更新相对滞后

一方面,教学平台的建设不够完善,资源互动共享平台尚未完全搭建起来。[9]很多高校的线上教育平台局限于学校内部使用,并不能与外界共享教学资源。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网络平台、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10]。例如,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卡顿、闪退、无法打开网页或链接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的体验感下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线上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数字化内容更新相对滞后。不少线上教学平台的案例和视频资源较少,仅对课本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讲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足,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11]同时,由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具有周期性,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拍摄,这就制约了在线开放课程的更新速度,导致内容更新相对滞后,不能紧密联系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例,时效性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实践路径

(一)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使之透彻把握教学内容

一方面,高校要落实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是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教育部推进建设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上有教案、课件、讲义、案例等优质教学资源,高校可以组织思政课教师依托该平台进行集体备课。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云端”同备一堂课、“手拉手”集体备课、教指委专家“在线问诊”等线上集体备课活动。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每周五在网上学习“周末理论大讲堂”,通过学习名师大家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学院还要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线下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教师针对本学期的授课内容、教学教法、学情等进行集中研讨。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备课时要密切结合大学生专业背景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积极回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其中,教学案例引用要恰当,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利用本地鲜活的素材,举好例子、讲好故事,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提升教师媒介素养,促进其教学创新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端正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态度。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专家来开展信息化教学专题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能力,并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超星学习通App、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等平台进行教学,不断提升平台应用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教师要适应“00后”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特性,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在教学艺术上,注重创新理论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亲和力。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不断丰富和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关注教育部推荐的优质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利用学习强国App等平台,充分发掘其中的思政素材用于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以“抗疫”“四史”“冬奥会”等为学习主题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

(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努力实现师生同频共振

一方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程,它具有明确的思想性、系统的理论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通过学生的自学并不能完全把握课程的精髓,需要由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讲授,倡导教师主导下的师生互动。”[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发挥自身的教学魅力,使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冷冰冰”的独角戏,而是有“温度”的师生互动的思政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12]。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关注学生的多层次复杂需求,提高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思政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参与感和获得感。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这样有利于开创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教学平台建设,及时更新内容资源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思政课优质资源互动共享平台。“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力提升工程的制度化、常态化建设。”[5]高校要重视组建思政教师团队,优化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搭建思政课优质资源互动共享的平台。学校层面要积极建设网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校领导上讲台,新时代先进人物、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整合校内校外育人资源,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加强在线教学平台建设,不断丰富教学资源。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思政课教学平台,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鼓励思政课名师开设微信公众号,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精准服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思政教师团队和技术人员来维护教学平台,定期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从而真正体现在线平台学习的丰富性、即时性、交互性。

作者:刘佳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篇2

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人们主要表达渠道,其中微博、微信以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互动与反馈及时等优势迅速培养起大量忠实用户。高校大学生作为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双微”平台这一产物恰好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但这种新型传播方式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高校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好“双微”这一新生事物,使高校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从整个意识领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一、高校利用“双微”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双微”平台的种种优势,这一平台的用户群体不断庞大,据调查,“双微”这一新媒体在高校中的使用率最高。但由于平台信息良莠不齐,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容易被某些内容所误导,因此高校必须利用“双微”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中,做好正确、及时的引导工作。

(一)颠覆填鸭式教学,优化教育环境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受到强烈冲击,这种灌输性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特点难以展现,易引起学生抵触。同时教师多进行信息的单向式传播,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互动很少,只是一种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在“双微”平台中,其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一平台的教育方式恰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从根源上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同时单方面灌输模式被打破,师生利用平台形式的多样化进行交流互动,学生感官得到全方位刺激。在这样丰富多变的思政课堂中,不仅学生的兴趣在一次次互动中被有效激发,由内而外的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空间拓宽到了网络环境,学生受尊重和平等的感觉逐步提高,增强了信息的接受度,从而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二)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拓宽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但传统模式下课堂为单一阵地,这种方式下不仅信息的承载量受到了限制,而且会让学生对内容感到枯燥无味,仅仅依靠传统载体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而“双微”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型载体,不受时空限制,将大量内容通过平台发布,使各类优质的信息资源借助平台深入课堂,教师和学生根据需求利用搜索引擎进行资料收集,信息选择空间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相对于课本这类固定的传统载体,“双微”平台这一网络载体顺应了当前社会的教育现状,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内容,同时满足了高校群体对于不同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实现真正的差异化培养。

二、高校在“双微”平台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微时代”的到来是对媒介生态环境的创新与发展,而“双微”平台作为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传播载体,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中开展教育工作重要的工作平台之一。高校顺应时代要求纷纷创建本校微博与公众号,供本校及外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不仅能够为本校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学校也在讨论中获得热度,实现宣传效果。

(一)学生使用率高、认可度高

据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微信账号,并且开通了个人微博,每天平均使用微博时间超过了1小时,微信相对于微博使用频率较高。高校学生通常使用微博用于关注时事热点、了解最新社会咨询、分享个人生活等用途,个人微信主要用于即时通讯。多数高校大学生对于利用“双微”平台推进思政工作表示认同,超过半数大学生认为高校建立“双微”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互动性不强

虽然“双微”平台的使用率较高,但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官方帐户所发布的内容互动性并不高,其评论、转发、点赞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导致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不显著。而在教师方面,利用平台开展思政工作的频率也相对较低,微信也仅仅是作为师生之间安排日常事务的辅助工具。多数老师担忧网络平台中信息的庞杂性容易误导学生,与学生观点产生分歧,对教育工作造成阻碍,因此更倾向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现实生活中去进行。

三、高校建设“双微”平台中遇到的现实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他各项教育工作的基础,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将“双微”平台建设融入其中,发挥其作用。现如今大部分高校都已利用“双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让学生关注众多官方微博与公众号,也并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原封不动搬到网上,而是让“双微”平台作为一个载体承载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因此在这一尝试和探索过程中伴随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传统教育者权威性不足

高校利用“双微”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大学生通过多渠道进行信息接收与传递,在保证自身学习新知识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多次裂变式传播,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一举措为他们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平台,满足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对于传统的教育者来说,“双微”平台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传播的主体地位。相比于教师在传统课堂中传授的有限信息以及学习内容的固定化来说,“双微”平台承载的大量优质资源是传统的教育所无可比拟的,学生更愿意通过“双微”平台进行知识与信息的接受与传递,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可选择性与多样性。因此在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中,学生对教育者的学习依附性逐渐降低,不仅使传统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被“双微”平台所撼动,同时也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二)“碎片化”传播信息无法充分满足工作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顺利进行,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然而“双微”平台一般为了用户的阅读体验,都会有平台本身的字数限制,使读者利用少量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例如微博发布的字数限制上限为140字符,而微信公众号日常所推送的文章也通常以扁平、简单的内容为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本身要求资源优化整合,“双微”平台碎片化特性使得原本已经分裂的、碎片化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整合,这就使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产生不便。虽然这些信息传播平台在技术的推动下已经进行了不断地革新,但与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相比,单调的文字本就缺乏表情、肢体动作的沟通,何况是仅仅使这些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网络资源。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形成信息接收片面化的思维方式,仅靠碎片化的信息做出判断,这不仅对其思辨能力的正确培养是一个挑战,而且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网络负面信息影响舆论引导,监管难度增加

“双微”平台由于自身的海量性与庞杂性,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在满足不同需求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产生了挑战。从新媒体发展至今,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不断被弱化,任何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将其进行传输,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的裂变式传播。在“双微”平台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舆论引导,高校在面对某些带有话题的舆论事件时,经过“双微”平台内信息的加工渲染,一些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考虑问题比较激进、价值观有待提高的高校大学生很容易在这种变幻莫测的舆论风向中迷失自己。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极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后果,不仅使大学生的群体情绪受到影响,同时增加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难度。

四、高校利用“双微平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在明确高校建设“双微”平台中遇到的现实困境之后,便需要着手解决并克服这些难题,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传统走向创新、走向智能,逐步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

(一)创新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合力

在“微时代”下,“双微”平台内的海量优质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元化,学生可以在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为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必须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平台优势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确保传统教育者在“双微”平台建设中的权威性。第一,课堂为主,平台为辅。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课堂为主阵地,在立足书本的基础上利用“双微”平台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探讨,借助网络平台的有效交互,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题开展讨论,其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变得更为生动有趣。第二,密切关注,平等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利用平台的自由性与开放性,及时了解学生发布的信息,并予以密切关注,以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洞察学生思想变化,帮助学生排解压力,释疑解惑,以此来推进后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挖掘技术优势,整合碎片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否进行了有效、系统化的优化整合,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以往为迎合用户碎片化阅读形式发布的单一、简短的信息在内容方面缺乏有效整合,其方向性、目的性都受到了极大挑战,最终导致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因此高校应当转变视角,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看作是一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产品”,在具备这种“产品”的眼光中改变以往的工作态度,将“双微”平台内的相同功能进行合并,尤其是官方所推广的平台,做到让学生“一键登录、查阅所有”,进一步扩大平台优势。

(三)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正确引导价值观念

“双微”平台运行于大数据背景下,对于信息的发布有很大的自主性,在其发挥优势的同时负面信息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近年来各类虚假信息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被舆论所煽动,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双微”平台的监管力度,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首先,建立机构,严格筛选平台信息。高校应建立“双微”平台的运行机构,维护平台的正常运营和维护,对平台采取严格的管制机制。其次,及时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校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点关注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教育与引导,传播正面信息,提高学生看待信息的广度与深度。最后,舆论导向必须正确,弘扬社会主旋律,同时密切关注学生情绪,营造高校大学生正确使用“双微”平台的良好氛围。五、结语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双微”平台作为移动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成为了信息传播与言论发布的重要平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思想认知习惯。现代高校必须相应地进行开拓创新,将“双微”平台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平台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在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缺陷,在强化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刘书良

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篇3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现代大学生的竞争环境愈发严峻,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与社会观,这也是目前各大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目标与工作内容。除此以外,如今已经处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这种新奇的观念与理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给高校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1]。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正确重视互联网技术,从而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了解,对其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一)互联网对高校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时,势必会引入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知识传播的主体,从根源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高校教师在教学时紧紧发挥引导性作用,充分保证了高校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保证了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高校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与思政教育有关的知识。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学生学习的热情,使高校学生可以理解更多的思政教育知识。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增加了学生获取学习资源和信息的方式,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高校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明显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搜索信息和资源的方式也显得更加智能化,为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高校教师可以从多元化的内容、多维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2]。不仅如此,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弥补高校教师思政教育内容的不足,帮助高校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知识进行更好地掌握。

(二)互联网对高校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渠道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多的便利。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运用互联网技术,虽然可以有效地发挥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获取信息与资源的渠道,但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因素,具体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消极影响。首先,明显降低了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的效用。当高校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时,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降低了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性。但是,高校教师在运用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知识讲解时,通常都是运用口头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高校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将自己对思政知识的理解融入整个课堂之中。准确地说高校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就已经将思政内容的核心知识进行了提取,学生只需要对其进行理解与记忆就可以了。反而在课堂中引入互联网技术以后,虽然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教师却不能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展开及时的检查,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无法得到确切保障。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下,虽然信息内容多元化,但是却无法保证这些信息的质量。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或者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获得更加多元的信息,使原本的思政知识变得更加丰富,但是这些思政知识也存在鱼龙混杂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地保证这些思政知识的质量。有时候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得的思政知识,常常会夹杂一些其他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严重违反了思政教育目标,从而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3]。

二、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时存在的不足

(一)难以全面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校学生的交流渠道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高校学生除了与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进行交流以外,他们还会运用互联网技术接触社会,体验与校园生活不同的感觉。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电子设备和网络交流平台应运而生,使得高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这些电子设备和平台上面,完全无暇于学习而且互联网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力非常小,但影响力却极大,久而久之,高校思政教师就不能将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进行掌握,使得高校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无法高效地开展。

(二)弱化了高校教师教育的主导性

如今,很多新兴、热门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被高校学生熟练掌握,使得学生获取与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学生在网上冲浪的主动性也变得更加强烈。但是在高校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使用新兴互联网技术时并不如学生,这就导致了高校教师在对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时,教师则处于被动或者落后的情况。而且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思政教师所讲解的很多思想知识或者理念,已经被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得,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除此以外,因为高校教师在应用互联网技术时还不够熟练,在讲解思政知识的过程中只是以教材内容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也无法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

(三)高校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无法得到有的监督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出现,使得信息输送的速度更加快捷、迅速,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需要运用自己的手机就可以接收各种信息,可是这些信息的来源、安全性和真实性都无法保证,一旦高校学生接触的信息是不良信息,就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好的影响,使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状况。虽然高校正在加大力度对学生加强思政教育,但是依旧无法对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监管,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认知能力辨别这些信息。但是我国高校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环境都处于封闭状态,对社会中的各个现象并不能进行全面的认识,而且高校学生本身的自制力和思想觉悟还比较低,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就给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三、在互联网时代下,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措施

(一)培养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是主要的负责人和支撑力量。因此,想要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就必须结合时代的背景,培养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想要对高校学生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全面地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实施有效的措施,采取针对性的思政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思政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还能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思政教师要强化自己理论知识的学习。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其他的知识性学习不同,思政教育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那么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思政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并且在进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性,使学生对思政知识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5]。最后,思政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提升教育方式。思政教师带队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将自己的教学特色展现出来,在教学时多举例论证从而丰富思政知识的内容。思政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时与学生一起关注当下比较热点的问题,充分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之中。除此以外,思政教师还应该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加深自己对学生的了解。

(二)加大力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优化思想教育的环境

我国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去的成绩,更加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完善。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已经在自己的网站上推出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并且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平台。但是,目前高校所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仍然存在内容空洞、宣传力度较小的问题。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首先,高校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网站时,可以利用师生共同管理的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一方面让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印象,使其更好地消化和掌握思想政治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加入可以增加网站的管理人员,使思想教育宣传网站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保证了网站的正常运营。其次,除了让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宣传网站的搭建外,高校还可以积极地利用公众号、抖音号、微博等一些新兴信息技术吸引学生,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的载体,让学生在观看手机、观看各种信息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高校思政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实时的互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专业性和实效性。最后,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一些官方媒体进行深入的交流,如人民网、求是网等,并且高校还可以在自己的思想政治宣传平台中推出特色的政治专栏,从而充实学生的政治生活。

(三)强化网络监管,创设良好的监督环境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互联网中的信息鱼龙混杂,掺杂着很多不良的信息,一旦有学生接受这些不良的信息,就有可能给学生的思想造成不利的影响。因而,高校网络环境一直是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高校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必须对自己的网络环境进行监督管理,净化高校的网络环境。当下社会上时时刻刻在发生很多热点问题,但是高校学生的思想非常单纯,对网上那些虚假的信息辨别能力较低,同时高校的学生又非常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非常渴望获得其他人的认可,这就使得一些高校学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和诱导,从而扭曲了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6]。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与高校相关的信息平台,捕捉这些信息中的不良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高校必须采取一些手段,优化自身的网络环境。高校可以采取一些信息技术对自身的网络环境进行监管,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甄别。其次,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如若看到不良的信息,必须坚决抵制,从而巩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更深的认识。四、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加快,各种思想政治观念也得到了交流与碰撞。面对变化莫测、晦暗不明的互联网环境,高校必须正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分析互联网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和积极影响,并且也要分析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这样才可以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保证学生具备纯洁的思想政治观。

参考文献:

[1]牛鹏举.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才智,2022(10):45-48.

[2]高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及党建协同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8):89-90.

[3]李建.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7):120-122.

[4]常斯维.“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心理素养的研究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0):101-103.

[5]夏丽.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2):23-24.

[6]占海文.互联网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2):65-66.

作者:康健 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