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6 10:26: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时刻关注国家时政动态,适时把握育人契机,与日常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通过各种公开方式、公共场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通过含蓄、隐蔽的形式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方向,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深度挖掘新媒体的育人功能,优化育人资源,营造育人情境,净化育人环境,进而实现隐性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同向育人。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具有明确的教育内容、实施方案和教育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将教育者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加以隐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道德素养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育人理念、思维方式、多维视角对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地规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实践存在进行研究,而不是从方法、课程或资源等单一方面的研究”[3],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藏性
从教育过程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藏性。高校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含蓄的教育形式,深入发掘社会实践活动蕴含的育人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而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实现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的稳步提升,使更多的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不断提升政治素养。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性
从教育形式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间接性。高校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爱国主义要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将思想政治育人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中,其教育形式不是公开的、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内隐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性有助于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缓解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通过含蓄的教学方法、柔和的教育形式、间接的育人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展现出“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浸润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更具感染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决定了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持续性,高校要长期引导大学生参与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持续受到思想熏陶和精神洗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特性,通过丰富、灵活的教育方式将育人元素融入育人活动中,使大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得到升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高校在探寻教育载体时需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差异性,以便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综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以巧妙的方式融入教育活动中。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明确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恰当的活动内容为载体,以“润物无声”的形式为手段,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目的,通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性的深度认知,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思想政治育人的时间和空间,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便捷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4]。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拓宽了教育路径。新媒体育人资源为高校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基础,新媒体教育路径为营造隐性思想政治育人情境提供载体。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应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大力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夯实基础。
(一)依托新媒体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随着“三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的广泛使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已经与新媒体相互交融。高校必须跟紧时代步伐,利用新媒体的育人功能,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首先,依托新媒体平台,发掘微博、微信、微视频中符合时代气息且具有代表性的信息,梳理、甄别其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将之有机融入不同类型的育人活动中,充实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次,及时梳理学校的政策信息和校园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实践活动信息,并将之上传至校园的各类微信群、QQ群等,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最后,从学习、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挖掘学校的优秀人物事迹,并将有关事迹拍摄成宣传片,上传到学校的新媒体网络,通过榜样效应影响到更多的师生,起到以点带面的育人效果。总之,依托新媒体平台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
(二)依托新媒体营造隐性思想政治育人情境
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多维度地传播与渲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营造良好的隐性思想政治育人情境。首先,以红色历史为切入点,梳理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与大型纪录片中的精彩片段,剪辑出多部视频作品,并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例如,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持续播放相关的视频作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焕发大学生的拼搏精神,使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以校园文化为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校园人文景观相融合,使大学生立体化地感受校园的文化氛围,接受教育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孕育浓厚的家国情怀。
(三)依托新媒体净化隐性思想政治育人环境
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能够更自由地展现自我,在网络互动与交流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的。高校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宣扬积极向上的言论和行为,及时扼止不正当的言行举止。高校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建立网络舆情监管机构。首先,机构专职成员由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实现师生共监共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净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净化自身。其次,机构设置监管和反馈两个渠道。监管渠道由机构成员负责,进行日常网络舆情监管;反馈渠道由广大师生组成,在校师生均有权限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反映网络中的不当言论,有效扩大监管范围,对师生起到警示作用。最后,依据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使学生受到正面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隐性思想政治育人环境的净化可以保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运行。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的核心工作。高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现实状况,灵活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新媒体视域下,应通过梳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的优势,以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基础,以营造隐性思想政治育人情境为手段,以净化隐性思想政治育人环境为保障,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深入探索,丰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助力。
作者:左娟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2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以新媒体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有效性。将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相结合,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极大程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传播的影响
(一)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
区别于“多媒体+课堂教学”形式,新媒体教学已经不是单纯地将教学内容以PPT或者图片形式进行播放,而是形式更加多样化,可以在多个平台进行新媒体教学,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比如思政课教师能够将所要讲授的内容直接发送到微信平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思政课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信息融合能力,能够将众多的思政信息进行融合。思政课教师只依靠教材内容应对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诉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将当下热点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同时应重点关注热点信息的导入,拓宽思政课教学话题,满足学生对时事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现实问题。
(三)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新颖多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运用新媒体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融入课堂,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思政课依靠讲授、图片或者视频方式进行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通过新媒体的特有资源,例如建立相关的微信交流群,通过微信平台迅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内容,思政课教师能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课教学。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度。虽然新媒体是“后起之辈”,却在悄然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客观上推动着高校思政课程的发展。当前,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结合还存在诸多问题,这是新媒体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程的主要瓶颈。
(一)新媒体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欠缺
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多样的表达方式易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相比于传统的思政教育,基于新媒体的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仍略显不足,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政课。在繁重的教学任务面前,教师还要适应基于新媒体的新型教学方式,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导致新媒体资源的运用只停留在表面。长此以往,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另外,当前思政课程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程度较低,这极大地限制了新媒体信息的应用和完善,无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传播。目前,思想政治教师大多以公开课的形式与全校学生进行交流,课后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较少,无法及时触及学生内心深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课程在新媒体应用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二)新媒体的应用效果未达预期
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初心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思政课程的发展,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管新媒体的运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以新媒体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遇到了一些阻碍。首先,新媒体具有将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特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较低,很难达到课程的要求。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而不是单纯地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强调思政教育的本质,优化培育体系,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引导和价值引领。从长远来看,单纯依靠新媒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无法完全实现的。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但学生难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次,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虽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但是新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难以确定信息的准确性。新媒体的应用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从更深层次影响大学生“三观”的树立,进而影响其思想政治理念的形成。互联网应用的冲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停留于教材,而要关注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在新媒体应用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得相对宽泛,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力量和功效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网络技术的便利等特点,导致“新媒体+思想政治教学”缺少传统课堂的实际代入感,使学生无法有效分清虚拟与现实。
(三)新媒体运用技术不过关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在努力学习和应用新媒体技术,但当前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已经具备较高的水平,这导致思政课教师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时难以真正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要想在未来的思政教学课程中更好地应用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政新媒体应用水平。
(四)未能形成新媒体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局面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多数仍采用传统手段,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以信息媒体教育为辅。如果在思政课中加大新媒体的使用力度,积极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课堂活力将大大增加。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思政教学不是对立的,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首先,新媒体虽然具有较多的优势,但教学过程中仍需借助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媒体若脱离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指导,将会使学生迷失方向。只有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课程充分融合,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思政教学。其次,高校思政课要与时俱进,选择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辅助,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与学生进行交流。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政课教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发挥合力,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氛围缺陷。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
(一)增强新媒体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1.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建设合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理和集合。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打造新媒体资源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高校辅导员接触学生机会较多,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个性化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引领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侧重理论性和思辨。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或者学生工作部门要搭建新媒体平台,使师生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对于共性的学生热点问题,思政课理论教师可在课堂上或者讲座中进行系统讲授,提升学生的理论自觉。
2.思想政治教育要入驻新媒体领域,使媒体迸发出新的教育合力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快速,资源获得轻松,但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障碍。因此,使新媒体迸发出新的教育合力,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将传统教学形式与新媒体相结合;二是促进各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要积极主动开辟新媒体阵地,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入驻,积极发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增强思想教育的时效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遣队”。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整合能力
高校要提供培训和交流平台,促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应用新媒体元素,拓展思政范围,构建“大思政”氛围,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年教师对新鲜事物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好奇心,有动力学习新鲜事物,高校应给予足够的帮助和鼓励,使其成为应用新媒体的主力。
(三)新媒体与传统教学进行优势互补
1.加强社会、高校与家庭间的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下,高校需要与学生家长、社会大众进行深度交流。高校家校互动平台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此平台的建构需要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基础信息。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多个主体之间的沟通,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搜集及信息安排,实现信息化平台的有效性建设。
2.应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大思政”资源库高校的思政课授课部门一般是马列主义学院或者思政课公共教育部,要组织教研活动及集体备课等,促进授课教师的交流。特别是新媒体的使用和资源的搜集,要做到共享。新媒体的资源散落在各种网站和视频平台、公众号当中,教师在平时的浏览过程中积累了若干适合青年学生的新媒体资源。教师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共同进步,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四、结语
如何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网络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更新迭代,使得新媒体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探索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作者:江筱曦 吕云婷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物理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3
多元性等优势促使生产、运营、教育、娱乐等领域不断创新与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又为进一步优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基于此,高职院校结合新型育人需求,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对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各科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人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媒体的理解
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而言,其不应将新媒体简单地理解为新时代催生的新兴产物。从广义上来讲,新媒体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脱离于报刊、电视、广播、户外媒体这四种主流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形式(媒体技术),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第五类媒体。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上来说,新媒体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交流、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新型教学手段,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等优势。但同时基于新媒体信息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需要强化对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的认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和平台的构建工作[1],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教学平台正确开展思想政治学习。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首先,新媒体技术有助于拓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途径。当前,新媒体相关技术及其平台能够全面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碎片化时间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需求,已经成为学生课余主动吸收知识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可以帮助思政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乘坐公交、课余等碎片化时间主动吸收思想政治知识[2]。同时,新媒体平台能够满足思政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需求。其次,新媒体技术能够进一步丰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满足了00后高职院校学生愈发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当在思想政治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他们期望能够与教师沟通互动,并在短时间内获取正确答案,凭借新媒体交互技术和公共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加深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通过新媒体技术,能有效整合思政教学资源,及时掌握学生思政学习动态,进一步增强思政教学实效。可见,新媒体技术能很好地满足师生的教与学的需求,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师生互动效率,这也是传统教学观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所无法企及的[3]。再次,新媒体技术能够改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产出者与传播者,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凸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与课堂主导者,通过新媒体技术,教师能够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丰富教学素材,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素养。最后,新媒体技术能够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新媒体相关技术及其平台能够有效扩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增强教学互动效果。一方面,思政教师通过新媒体教学设备及其技术、平台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活跃度,使学生以更主动、积极的心态开展思想政治学习。另一方面,思政教师通过QQ、微信、哔哩哔哩、知乎等新媒体平台,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地覆盖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加深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认知程度,增强思想政治学习效果。此外,通过新媒体技术,学生能够主动与思政教师沟通交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4]。
(二)挑战
首先,新媒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第二课堂的导向性、可控制性形成威胁。文章所指的第二课堂是除了传统教学的广泛教学空间。如果说基于教学材料、教学大纲,在固定的时间点、固定的区域范围内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为第一课堂,那么第二课堂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学生接触思想政治知识的一切空间、活动等。例如,张贴思政知识宣传海报的运动场、食堂,具有科普性质的思政新闻节目,具有思政教育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新时代,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式更多元化,但在检索、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也可能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具备较好的接受能力,且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受到集体生活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从众心理,自主思维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这会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和可控性形成一定威胁[5]。其次,新媒体对既往教学活动的单向性灌输教学提出了挑战。在新时代,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既可以就自身思想问题与生活困难寻求帮助,也可以为他人提供学业、生活上的意见与帮助。学生可以通过社交群与朋友圈展开自助式的思想政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效果远远要高于传统的单向性灌输教学方式。最后,新媒体对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时代,面对各种新媒体信息,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需要具备信息筛选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转换能力等新媒体素养。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在持续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已经成为广大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教学体系构建
(一)构建思路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科学性、合理性为原则,以育人目标为基础,以学生的就业与升学发展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突出思想政治课堂立德树人的价值,运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持续发展型、高端素质型、技术复合型人才,并利用新媒体教学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向第二课堂、学生群体、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延伸,最终构建文化熏陶、统一管理、协同教育、多元共生的教学体系[6]。
(二)架构分析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需要以高职院校党委组织、领导为决策层,基于整体教学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引导社科部、专业教研室、学生工作部、宣传部、就业指导中心等各部门依照相关决策,持续稳定、有目标、有规律地开展相关工作,将正确的思想政治教学主张与新型教学思想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专业教育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等,并协同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宣传工作人员和思政教师等共同促进教学载体融合,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应结合宣传海报和学校官方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平台,融入正确的思想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此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还需要完善下一步的思想政治教学决策与目标计划,充分发挥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形成更健全、独立的人格,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7]。
(三)构建依据及教学作用
第一,多种措施协同管理。根据整体性教学原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不仅要依赖各种教学因素,还要依赖各种教学因素的整体性、关联性与逻辑性,并在对这些因素抉择的过程中形成所得大于所失的正和博弈格局,以及所得小于所知的负和博弈格局。而构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有助于促进多元教学思想、教育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优势、组织优势,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第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根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要应用哔哩哔哩、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互动,为高职院校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其思想问题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应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和宿舍文化等活动为主阵地,全方位渗透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与行为习惯。同时,基于共生理论,不同的生命体在共存的环境中需要依照某种共生模式进行相互促进与发展,进而形成特殊的生存关系。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应做到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兴教学模式相互发展,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升级、变革,最终形成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多元共生关系[8]。
(四)运行机制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建立教师分工合作、协同共进的运行机制。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要在高职院校领导决策层的统一管理下做好顶层设计,制订统一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联合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监督与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其中职能部门以及学生干部、教师、院系主任等要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中肩负各自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例如,宣传部门负责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以及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把关与培养工作;院系主任担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新媒体教学等学生思想政治活动的管理责任。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基于同一目标分工合作,最终形成相辅相成、协同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此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还需要积极联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体育教师等教职工,以学生思政认知水平、综合素养等为共同指标,对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方案、活动计划进行调整。例如,高职院校对大一新生开展全方位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循序渐进、注重细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培养大一新生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与学习生活习惯;对大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强化创新教育,指导学生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对大三学生突出培养职业教育及实践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地融入各种实践教学活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落实分层式的教学工作,能使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其发展现状、年龄心智等相契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以及职业能力。
(五)反馈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具备强大的发展动力,包括学生层面的内在驱动力和教师、教职工等教学工作者层面的外在推动力。从学生层面来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认知、生活背景、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制订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指导方案,满足其特殊化需求,增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知识的内在动力。从教学工作者层面来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借助人才引进、奖励机制等各项措施激发教学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的健康运转。例如,线上教学可以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与线上教学方法,提升新媒体素养,从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思政教师需要充分认识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等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积极作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创新构建思路、优化运行与反馈机制等方法,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雄.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07):61-63.
[2]徐蒙蒙.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五年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探索[J].成才,2022(13):28-29.
[3]张宏,檀祝平.近十年我国高职思政课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纾困建议[J].教育与职业,2022(13):91-96.
[4]李虹,时美英.守正创新原则下高职思政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与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2):83-85.
[5]张洪芝.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及进路[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2):101-103.
[6]蒋飞云,刘梦婷.高职思政课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3):65-69.
[7]沈凤铭.警察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育人价值与路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14):15-17.
[8]冯鹤.思考司法高职院校警事体育,塑造人民警察人格[J].现代职业教育,2019(36):160-162.
作者:郭琳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