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食堂安全问题思考

高校食堂安全问题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06 11:30: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高校食堂安全问题思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食堂安全问题思考

高校食堂安全问题篇1

引言

高校食堂是除教室之外又一大师生高度聚集的场所,每天实际供餐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接近上万人,所以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师生正常学习、工作、身体健康等多个方面产生直接影响。近几年,我国大部分高校食堂在服务、管理、经营机制等方面基本达标,食品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但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食品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从而容易引发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有必要对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展开深入研究,从而助推高校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

一、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点

(一)食品原材料管理

对于食品来讲,其本身具备着较强的生鲜性、易腐性以及加工特异性等诸多特点,这使得食品实际制作时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其中食品原材料管理是重点环节之一,不但要求相关采购人员要切实结合高校食堂各类食品原料、辅料制作的实际用量开展适宜和适量的采购工作,同时在采购过程中还需要对产品的具体质量、性价比开展深入分析和判断。在原材料到货后,还需要及时做好相关检查工作,并结合各类原材料的存储要求等进行科学合理的保管,避免腐烂、变质等。而整个管理工作中,相关采购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经验是否良好和丰富,对食品原材料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1]。

(二)食堂员工管理

食堂员工属于各类食物制作以及卫生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以上两项工作的实际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员工管理属于高校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一个关键要点。如果食堂员工存在着安全意识差、专业素质与能力不够高、有关食品安全和卫生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较少等问题,则很容易留下各类食品安全隐患。此外如果食堂员工自身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容易出现食物生产加工不严谨、操作不规范以及卫生安全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进而导致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要想切实做好食堂员工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制度建设以及培训教育等多种途径来对食堂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提高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成效[2]。

(三)食品加工管理

由于高校师生就餐人数相对较多,而且就餐时间一般比较统一,所以会导致食堂的食品加工量往往非常大,再加上加工时间紧促,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大部分食物在实际加工时往往会需要涉及到较多的人工操作,这个过程中,原材料不新鲜或者是已然腐烂但未能及时发现和去除、加工人员未对食材开展提前检验便直接使用、相应食材尚未完全熟透便出锅、加工人员未洗手带有细菌等,都非常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所以食品加工管理属于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的监管,方可避免食品安全问题。

二、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原材料欠缺严格的审查控制

食品原材料属于高校食堂工作的一个重要关口,如果未能把好这个入口关,那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在食堂食品原材料方面仍然欠缺较为严格的审查控制工作,进而导致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3]。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本身未能给予食品原材料的质量高度重视,进而导致审查机构以及制度还有人员配置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进而严重影响审查控制成效。

2、由于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相关审查监管人员也未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未能切实将审查控制工作落实到位。近几年高校在校人数开始不断增加,但是高校食堂未能及时进行扩建,无法有效容纳更多的师生就餐,从而导致后期管理以及食堂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为有效缓解这种压力,部分高校开始出现盲目引进“以包代管”模式,从而导致少数本身并不具备开展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者是个人参与到了高校食堂工作中,导致食堂食品原材料的采购模式出现较为混乱的问题。如为了降低成本,未能执行原材料的统一采购;受利益驱使私自采购变质、混有异物或者是掺假掺杂的原材料等。而校方由于过于依赖“以包代管”模式,往往很少对原材料的采购开展审查工作,进而留下了食品安全隐患。

(二)食品加工流程包含安全隐患

现阶段高校食品加工流程中涉及到的安全隐患,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冷冻方法不当或者是加工方法不当,导致食品变色、变味以及变质等质量问题;食堂人员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实际加工的食物出现了交叉污染问题;进入夏季食堂内部防蝇措施不适宜。除此之外,也存在着冷冻熟食实际上并未彻底解冻便进行加热食用的安全隐患;部分堂口为了节省成本将回收后的食品通过再次加工开展二次销售;部分存放食品的冰箱,往往生熟容器混用,进而容易导致食物原材、成品以及半成品等出现交叉污染等相关问题。

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改进措施

(一)健全食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检测规范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成效,应注重打造一套较为科学、系统以及全面细致的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质量安全检测规范体系,这是保证高校食堂食品安全质量的关键举措。对此高校应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自身食堂工作实际情况,对食品原材质量安全检测规范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包括但不限于食材选购、运输、到货、存储等多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针对每一个环节以及细节制定具体的检测要求,明确相应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以及检测标准等,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原材料流入学校食堂。例如:在食品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学校可以借助招投标的方式有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此严格筛选具备合法资质的供应商。借助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切实保证食品原材的实际采购质量,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食材的采购成本。此外招投标模式还可以保证食品原材进货查验制度得以确切落实,可在招投标过程中对供应商的自身市场信誉、营业执照以及经营许可证等多个方面开展严格有效的审查工作,确保选取到大品牌以及大基地供应的优质食品原材。借助打造优质供应商数据库的方式,优选合作伙伴,以此形成稳定良好的供应关系,有助于切实保证食品原材的质量;对于承包商采购的食品原材,高校还应该委派专职人员负责开展检验检测工作,避免承包商为了追求利益以次充好;在食品原材到货以及入库前,还应该开展详细的检验检测工作,严格检查其是否存在腐烂变质以及携带病菌等相关问题。食品原材在实际运输过程中,需要严格审查配送车辆,要保证做到专车专用,同时车辆必须保持干净卫生,对于冷冻品以及半成品、净菜等食材必须要借助冷藏车进行配送,而且在实际运输前后必须开展严格有效的清洗、消毒工作。定期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对库存原材料开展存量以及实际情况方面的检查工作,以此避免出现临期、过期还有性状变差等相关问题[5]。

(二)落实配套性的餐具及其他物品消毒清洗工作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餐具及其他物品消毒清洗工作属于一个重点内容,此项工作开展的是否科学有效,可以对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成效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为提高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有必要落实配套性的餐具及其他物品消毒清洗工作,以此推动消毒清洗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做法如下:

1、对于餐具以及炊具等在使用完毕后,必须要及时开展清洗工作,每餐次需要对使用后的可以接触直接入口的相关餐用具开展严格的清洗工作,然后再借助高温等方式进行消毒。完成消毒作业后的餐具需要合理地放置在相对较为密闭的保洁设施当中或者是餐具消毒设备当中。

2、对于食品处理区、师生就餐场所(一般包括食堂的墙面、地面、各类设施设备以及用具还有操作台和水龙头等等)开展规范化的清洁以及消毒作业。

3、对于学校食堂内外环境以及餐桌椅需要坚持每天开展仔细全面的消毒工作,并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食堂内部空气流通,也可以借助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来达到这一目的。

4、对于食堂公共卫生间需要做好通风以及消毒工作,并且需要进一步提高频次。

5、对于专间以及专用操作区等需要借助紫外线灯等设备开展严格的消毒工作。

6、食堂当中必须配备以及配齐一系列洗手消毒设施,同时还需要张贴洗手消毒方法的相关标识。选用的相应洗涤剂或者是消毒剂等必须要满足有关标准及要求。

7、尽可能地不使用公共餐具,建议广大师生自备餐具,并且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三)严格规范高校食堂的食品加工环节

为提高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高校应注重严格规范高校食堂的食品加工环节,可以结合防疫要求以及食堂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食品加工环节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尽可能地细化制度内容,确保加工环节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指导和管控。具体规范内容一般包括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新鲜以及洁净的原材料开展食品加工制作,不得加工或者是使用已经腐败变质以及感官性存在异常的相应食品和原材料。在实际清洗以及切配一系列食品和原材料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腐败变质、可疑被污染或者是存在污秽不洁问题等,需要及时进行剔除、清洗或者是另作处理。

2、所有加工食品必须要保证熟透,对于需要熟制加工的相应大块食品,一般其中心温度需要控制在800℃以上。

3、在实际加工青菜过程中,必须要先开展清洗作业,然后借助盐水浸泡30分钟,在经过开水焯过之后,方可进行热炒。

4、高校应严格要求食堂人员依照食材食品的实际贮存条件以及温度要求,切实做到分区、分架以及分类存放,同时还需要做到离墙离地存放,尽可能地避免食物及食材长时间裸露。

5、对于成品以及半成品的存放需要覆盖保鲜膜或者是借助密闭容器等进行存放,对于冷藏冷冻需要有明显标志以及显示温度等。结语综上所述,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对学校的稳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对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足够重视,并采取合理措施不断优化改良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文章分别从打造质量安全检测规范体系、做好餐具及其他物品消毒清洗工作、规范食品加工环节等方面,提出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优化策略,以此助推高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高校稳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作者:杨钟 单位:三亚学院

高校食堂安全问题篇2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在保证食材安全的大前提下尽力改善饮食搭配,为学生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笔者认为可从食堂卫生、食材质量、菜品价格等方面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并针对一些食堂承包方或档口经营者存在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认知偏差进行思想矫正,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隐患,为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高职院校食堂管理特点和重要性

1.1职院校食堂管理特点

高职院校食堂管理涉及设备、设施、资金和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且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加工和售卖环节。因此,高职院校中的食堂管理属于一种整合性的资源管理,针对人、财、物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周密计划、强力指挥、综合协调等一些手段,保证食堂饭菜的安全性、营养性、经济性,进一步满足广大师生的生活需求。食堂的日常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职食堂的消费群体主要由师生构成,学生占据主要部分,服务对象较为稳定,就餐时间也有一定规律性。学生思维活跃,在消费观念上呈现一定个性化,对高质量特色创新型食品有一定追求,但因缺乏经济实力和对市场的全面了解,有时会对食堂服务产生负面情绪。如2022年1月广西某校因学生食堂饭菜中常发现虫子等异物,引发学生网上投诉,对学校声誉产生不良影响。

(2)食堂安全管理特殊性。高职院校食堂面对校园特定环境和区域,在经营方法、时间、管理成本及人员配备等方面和市面街边餐饮企业有明显区别,因学生用餐时间集中,若出现食物中毒等情况会产生严重后果。必须从食品生产的源头入手,加强对生产环节的严格要求和规范性操作[1]。例如,2021年9月湖南某职业中专部分学生陆续出现腹痛、呕吐、发烧等症状,经调查,确认该疾病系由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并确定该校食堂员工张某为传染源。

(3)食堂服务的公益性。高职院校食堂的场地、附属设施等都属于国家固定资产,基本采用自营和外包方式提供服务,外包方式仅收取承包管理费,和社会餐饮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具有公益服务属性。公益性被破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2014年11月广东某学校部分学生因不满饭堂价格贵等原因,在宿舍以扔垃圾、起哄等形式进行抗议。

1.2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高职院校食堂属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这是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较大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忽视食堂食品安全会严重影响师生在饮食方面的健康发展,甚至发生严重的食堂食物安全事故,因此提高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水平较为迫切。

2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及管理问题现状分析

2.1缺乏高素质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中后勤服务全部为社会化,食堂用工大多属临时聘用人员,普遍学历不高,缺乏专业技能支撑,福利待遇一般,人员流动性较大,为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带来风险。同时,食堂管理人员学历水平方面也参差不齐,管理能力亟待提高,需从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回炉改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3]。

2.2缺乏与服务对象的有效沟通

现阶段高职院校食堂管理过程中,食堂与服务对象之间沟通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不能针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高效地解决,缺少对广大师生饮食习惯方面数据信息的提炼分析,不能及时调整菜品,师生只能被动地在食堂购买食物。一些学生对学校食堂运行情况缺乏全面了解,经常会对食堂菜品及服务提出抱怨,如不好吃、饭菜贵和不卫生等,对食堂饭菜质量评价不够客观。众口难调,食堂管理方和师生之间沟通不畅,不能针对性地推出师生喜欢的食品,造成因师生不爱吃导致的饭菜浪费。

2.3缺乏智能监管设备

高职院校食堂管理人员在面对多家食堂、多个售卖窗口、多种菜肴等情形下行使监督职权时,受人力、物力有限等因素制约,监管难以面面俱到。2019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注重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智慧监管,提高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据笔者了解,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成食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大平台,也缺乏智能食品监管设备和系统,导致难以对食堂采购加工制作售卖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无法回溯食物制作各工序,难以发现食物究竟在什么环节出现问题,不利于事后调查和定责追责。

3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及管理问题对策

3.1规范第三方管理机制,落实标准化管理建设

针对餐饮企业的进入、监管和退出等设置科学的管理机制,致力于对企业经营行为强化监督,从根本上加强对食堂食品质量的管理。针对管理优化可从采购、储存、加工、人员管理和餐饮销售等方面入手,深入掌握餐饮内部管理问题,做到发展和监督评价的共同进步[4]。①构建标准化的食堂管理,加强硬件的建设力度,为师生营造高质量的就餐环境;进一步细化优化食堂管理标准,为师生提供优质就餐服务。②落实食堂细节管理,引导餐饮外包方和食堂商家构建经营管理细节,如落实“6T管理观念”,遵循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和天天改进的工作方法,从制度上减少食品安全隐患。③加强食堂经营管理准入制度,对投资方全方面进行考察,涉及技术水平、资金能力和资质信誉等,尤其是健康卫生的整体情况[5]。在和食堂经营者签订合同时,要明确规定工作设施、用餐环境和食品质量等,制定相关责任义务。

3.2创新食堂安全管理,完善食品卫生监督

结合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加工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可通过分段式监管减少食品安全隐患:①日常中采用反复巡查方式,晨检时管理人员及时交流,及时反馈回复学生建议;②做好每天抽查工作,其中包含对材料的检查、留样和凉菜加工环节,以及从记录、检查和处理情况多方面入手。③完善每天餐食售卖时间,并对其中的菜品进行留样,关注工作人员服务情况,做好学生建议的收集、处置工作[6]。④强化食堂内部监管,如加强从业人员管理,详细记录健康监测数据,留存台账备查;加强采购管理,对食堂使用量较大的米、面、肉和油等重点采购食材进行强化验收管理和抽样调查;规范留样操作,准确记录留样时间、品种和数量以及处理记录;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从事食堂监管、采购、留样和凉拌菜加工等人员,要求其具备丰富的食品安全专业知识。

3.3积极增加智能化设备,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要积极探索食堂智能化监管,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实施智慧监管。例如,2020年成都市双流区8所学校启动了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暨校园“智慧食堂”项目,学校食堂管理员可通过学校端口进行人员、库存、菜品等各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接收系统监测预警、定期进行自查自纠、接收并完成监管端下达的整改项目,实现高效智能化管理;通过授权的家长可通过家长端实时查看食堂加工操作过程,线上反馈对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实现加工过程可视化、信息公开透明化。

3.4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预警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年龄不大,校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不能将全部责任都归根到经营者,学生自身缺乏卫生常识也是原因之一。作为院校管理方,有必要通过自身教育优势,以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以及班队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食品健康知识,也可通过知识竞赛等方式为师生传递预防食物中毒相关知识,提高师生防病和自我保护能力[7]。同时要加强预警研判,针对可能会发生的食品风险主动与公安、工商和质检及卫生等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与就近医院加强互动,定期开展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演练,提高院校应急处置能力。

3.5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落实安全监管工作

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培训管理,提升安全素养。压实食品监管工作责任,从食品安全控制的第一道关原料采购进行严格要求,特别是采购米面、粮油、蔬菜和肉等食材,要严格关注商家的经营资质,对有关产品进行质量检验[8]。同时也要注重储存环节,根据不同的原材料选择相匹配的储存设备,做好台账记录。完成餐食制作后,按要求对食物采样留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积极处置。

4结语

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中必须重视食堂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强化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执行,深化食品卫生安全硬件建设,持续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有效预防院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高职院校整体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

作者:刘保成 单位: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

高校食堂安全问题篇3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1],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食堂安全管理是众多高校后勤的工作重心。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校的后勤工作开始由体制化向社会化运营迈进[2]。在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背景下,研究高校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立并完善一整套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高校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于维护校园秩序、确保高校师生饮食安全至关重要。高校食堂消费人群特殊,供应体量庞大,运营管理复杂,社会影响面广,因此对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食堂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

高校食堂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食品安全。据统计,约有1/3的高校师生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3-4]。在各地高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是细菌性食物中毒[5]。细菌性食物中毒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腐败变质的食品被再加工后销售给用餐的师生,从而引发食物中毒现象。②由于食材的加工时间不够或加工方法不当引起的化学性中毒也是食物中毒的元凶之一,如未完全煮熟的豆角或浸泡时间过长的木耳等。③原材料本身含有毒素,如发芽的土豆、鲜黄花菜和一些野生菌类等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④原材料清洗和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的成品饭菜中有头发、昆虫等异物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都可能会引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

2.1设施条件

部分高校食堂由于投入使用的时间过长,存在整体建筑结构不合理和硬件设备老化、缺失与功能配备不齐全等情况。限于建筑空间和结构的原因,部分食堂没有专门的原材料储存区、粗加工区和操作区,使食材在不同处理阶段都处于被污染的风险中,对于食材的加工储藏等环节的安全性都是极大的挑战。个别食堂的排油烟、污水等设施老化,更加大了食材污染的风险。

2.2原材料供应渠道

食品原料的供应是食品安全的首要环节,购入的食品原材料不新鲜或不合格会直接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由于利益驱动,部分供货商会以次充好,私自供应未成熟、腐败变质甚至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过期或无明确生产厂家的预包装食品和来源不明的肉类等。

2.3食堂从业者

高校扩招的步伐使后勤服务模式的社会化和商业化成为必然,将食堂窗口对外承包给个人或企业也是改革的必经之路[6]。但过度要求食堂承包者以让利的方式供给师生低价的饭菜,可能会出现承包者通过购入低质量甚至不合格的食品原材料或偷售隔夜饭菜等不良做法以降低成本的现象。因此,如何平衡承包者追逐利润的本质和高校食堂的公益性间的矛盾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此外,由于餐饮业门槛较低且工作时间长,工作人员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卫生习惯差和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而高校食堂工作的高强度和高要求使从业人员流动更加频繁。

2.4食堂管理人员与管理措施

高校食堂的管理人员作为食品安全的管理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负有重要责任。缺乏必要的培训使部分高校的食堂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意识不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高校甚至不配备专门的校方管理团队,而是全权委托承包食堂的餐饮公司。随高校内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的食品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大,相应的食品安全检查制度就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而部分高校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如缺乏饭菜留样制度,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无法追本溯源查漏补缺;缺乏严格的登记和台账制度,导致索证索票困难,无法保证商品的安全性;专业食堂管理人员的缺失,导致很多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没法下沉落实,空有制度而无人实施,致使食品安全事件频发[7]。

2.5高校监管力度

相对于科研和教学而言,部分高校对于后勤部门尤其是食堂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制订强有力的食堂管理制度,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没有完善的监管措施,对部分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管理人员不能做到有效监管[8]。部分高校制订的饭菜价格多年不变,对飞涨的物价视而不见,极大压缩了承包者的利润空间,也会增加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而对食堂工作进展宣传力度不足也增加了师生对食堂食品安全的担忧和焦虑。

3应对措施

3.1改进食堂设施和布局

食堂的设施和布局情况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充足的加工、操作和储藏区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①相关管理人员要做到科学布局、专间专用和杜绝混用,有效防止食品与原材料之间出现互相污染的风险。②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标准构建标准化的低温储藏环境,高温消毒环境和高效安全的排烟排污环境可以有效降低食品的二次污染风险。③对布局明显不合理的空间和设施按照最新标准进行改建,保证改建后可满足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需要。

3.2加强供货渠道和原材料的管理

食品的原材料是食品加工安全的第一关,因此食堂的供货渠道一定要透明,供应商需由高校公开审核招标;供应商供应的所有商品品类必须提供有关部门开具的完整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建立三级验收制度,对日常供应的所有商品每批次随货提供完整的票据,经由供应商自查、食堂管理人员和承包人员分别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供应;构建对每日所进食品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的完整登记制度,如实登记产品的名称、数量、厂家以及保质期等内容[9]。

3.3食堂从业者的管理

由于市场化的逐步加深,学校食堂的社会化进程是不可逆的,高校需顺应发展引进社会竞争机制,依据法律法规制订完整有效的承包合同并公开透明地进行招标,对竞标成功者及其员工进行岗前培训,邀请食品安全卫生与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不定期地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普法教育;所有从业人员上岗前需提供有效的健康证,确保所有在岗人员没有传染性疾病;严格晨检制度,做到病患不得上岗;随时检查工作区域,要求从业人员在食品清洗、加工、制售和储存等过程中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制度,不佩戴饰品、手机等未经消毒的个人物品进行操作,杜绝污染源;要求承包者遵守食堂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不偷工减料、不加工违规食品、不私自涨价、不恶意竞争以及不售隔夜菜等;管理人员依据签订合同的奖惩机制对所有承包者进行定期考评,对不合格承包者进行整治甚至清退。

3.4食堂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和管理措施

食堂的管理人员作为高校食品安全的直接管理者,负有重大的责任。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就餐时间集中,备餐时间长,卫生要求高,高校食堂具有高强度工作性质,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长远超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因此应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薪资福利待遇等,以此吸引高学历年轻化人才,为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学习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提升管理水平;制订相关考核制度,使管理人员对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时刻保持警惕。此外,还要加强对食品留样、食品添加剂使用、晨检、厨具餐具消毒、消防安全和后厨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等日常记录的检查;通过视频监控、现场检查等多方面的监管手段增强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根据当前师生生活习惯保留,如留言簿、管理员工作电话和办公室位置等传统意见反馈方式的同时,开通各类新媒体意见反馈通道并及时对发生的情况予以反馈。

3.5加强高校监管力度和政策支持

高校人口密度大,每日需要供给的食物量很大,轻微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①作为食堂的载体,高校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制订有力的管理制度,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关制度对食堂进行有效管理,防止出现管理人员浑水摸鱼甚至谋取私利的情况。②由于高校食堂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10],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高效食堂运营管理方面的帮扶力度和政策性支持,如提高部分肉类和反季节蔬菜等高价原材料的财政补贴;同时通过各种活动或课程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鼓励学生参与到食堂的日常监管中。

3.6探索与时俱进的改良方式

在这个数字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学生对餐饮的需求逐渐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高校可在保障食堂公益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解决师生日益增长的饮食多样性需求和低利润高工作强度情况下食堂承包者求稳不敢创新之间的矛盾。高校可通过对食堂就餐区域的改建和装潢,营造食堂个性化和舒适化的就餐氛围;通过就餐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用餐喜好和规律,提供多元化服务,在确保安全和营养的前提下鼓励食堂承包者推出符合师生需求的新菜品,提高竞争能力;还可根据教育部、商务部和农业部共同颁布的《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11]直接将高校农产品采购对接各农村合作社,减少采购环节原材料被污染的概率,同时降低采购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食堂作为公益性的餐饮保障,是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重难点,是师生得以健康学习和生活的坚实后盾,也是正常科研和教学的前提条件,应该给予极大的重视。在当前形势下,高校食堂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多样,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应当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再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应对措施寻求最优解。只有保证食堂的正常运转才能符合广大师生最根本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祖未希.酒店餐饮中食品安全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探究[J].鄂州大学学报,2020,27(2):59-60.

[2]杨舒影.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3]马春梅,潘存喜.试论学校食堂中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J].食品界,2022(3):103-105.

[4]张淑红.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现状调查[J].食品安全导刊,2017(22):64-66.

[5]张云轩,运立媛.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9):18-21.

[6]杜镶.高校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14-215.

[7]王斯亮.高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8]杜殿虎.论高校食品安全机制优化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92-193.

[9]王栋梁.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4(3):116.

[10]冯涛.对高校食堂大宗物资采购入围方式的探讨[J].中国政府采购,2021(9):36-38.

[11]方莉.高校食堂管理现状及改善策略:评《标准化食堂建设》[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11):3729-3730.

作者:杨致远 单位:河西学院基本建设与后勤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