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6 11:19: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初中美术教育范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应具备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通过美术课程,教师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教师思考和关注的焦点。尹少淳指出,教师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具备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情境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起初,李吉林在语文情境教学实验中探索情境教学。江苏省特级教师冯卫东更细致地定义了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状态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1]。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是一种和谐、高效的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有效的情感体验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部分初中学生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不重视美术课堂学习。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功的美术课堂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所以情境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尤为重要。一位德国学者有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将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盐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于汤,才能被人咽下;知识需要融入情境,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2]5-6。情境教学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它能够引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快乐而富有美感。情境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初中美术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教师需要根据美术教学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新颖、有趣、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情境可以安排在课堂开始、课堂之中、课堂结尾的各个环节,教师应尽可能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以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优化学习效果。
1.任务情境,驱动学习动力
任务情境是指在课堂开始为学生营造的接近现实生活中任务的情境,它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大情境”,以“大情境”驱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明确美术知识的意义和用途,感悟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以《亲切的使者》一课为例,笔者以“学校秋季运动会征集吉祥物”渲染任务情境:首先播放征集令短视频、运动会组图,之后定格于《广饶县实验中学秋季运动会吉祥物征集海报》,接着播放征集活动视频。学生认真盯着屏幕,十分专注与好奇。接下来,笔者说:“今天的美术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每班选送5份作品参加全校作品评比,希望你的作品能够胜出哦!”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郭传宝的《手绘线条图像》一课设计了任务情境:“同学们,9月1日是我们开学的日子,我们也迎来了新一届学生。同学们应该还记得刚入学时,对校园充满了好奇和迷茫,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们都不熟悉。今天,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为新一届学生做一个不用讲解的向导。”接下来,学生围绕这个“大情境”展开学习,在合作中探究美术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任务情境要依据教学内容和生活问题设计,重在秉承“以用促学”的理念,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同时要凸显任务情境的真实性、课堂实施的可操作性,围绕任务目标,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当然,创设良好的任务情境相对困难,需要教师持续思考和深入研究。
2.图像情境,奠定图像识读基础
图像情境包括了图片、画图、挂图、录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王大根曾指出,当今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尤为重要。在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中,图像识读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视觉素养。图像识读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图像情境的创设。吕柯奕的《赋予材料以生命》一课,运用了大量精彩的图像情境总结不同材料的删减、组合、添加的制作方法以及形状、材质、色彩的不同创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由于整幅作品尺幅较大,细节放大后会看不清。所以,笔者选择重点欣赏的画面,将其放大之后再连接起来,以移动的形式让学生欣赏。这样学生不仅看清了细节,而且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核心素养背景下图像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更加重视对图像的选择和运用。一些美术教师搜集了大量图片,用幻灯片一张张播放,这种形式缺乏师生互动探究,部分学生在欣赏中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些美术教师准备了许多视频给学生观看,学生虽然投入,但耗时过长。部分教师以技法类微课视频替代教师的课堂示范或者学生的自主探究,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精心选择并合理使用图像,以达到利用图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通常,图像情境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3.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所需,有目的地将新知识以问题形式设置在有趣的场景、故事等情境中(提倡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达成教学目标。美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解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明确美术学习“要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对知识、技能进行选择和获取”[3]。开展好情境教学的关键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计好问题,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至关重要。《亲切的使者》一课引导学生分析吉祥物的设计原则,笔者先就“冰墩墩”“雪容融”的设计展开分析。如果教师直接提问“冰墩墩和雪容融是怎样设计的,体现了哪些设计原则”,则问题过大且过于笼统,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思考的方向。笔者在上课时设计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选择熊猫和灯笼原型来进行设计?哪些地方的设计体现了冬奥会的特点?你还发现了哪些精彩的设计细节?”先让学生尝试总结吉祥物的设计原则。这些问题十分具体,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熊猫是中国国宝,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冰墩墩’的冰晶外壳、‘雪容融’面部的雪块以及吉祥物的名字等都体现了冬奥会的特点(图1)”,从而总结出吉祥物设计的地域性、主题性原则。随后,笔者让学生了解“海宝”拟人和夸张的设计手法。笔者多次修改问题设计,从最初的“‘海宝’是怎样设计的”到“从汉字到‘海宝’的形象做了哪些改变”,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海宝”的设计形象。除了添加人的五官表情,“人”字的大胆夸张与变形使“海宝”的整体形象具有拟人化的特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设计问题情境,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和学生的整体情况巧妙设计、反复斟酌。教师要在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教师要不断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方法,优化问题设计,发挥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价值。
4.文化情境,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4]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教学,还要重视文化的渗透。在“欣赏•评述”类课程中,文化情境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具体包含作者生平、艺术流派、作品的历史背景等。只有借助这些文化情境,教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2]25-26。如,在欣赏朱耷的作品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朱耷的生平,进而深入理解其作品中白眼向人的鸟和鱼的独特、夸张的造型(图2),深刻感悟其作品中表达的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又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西班牙内战时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轰炸的史实、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艺术风格等,否则学生难以深入赏析作品。在技法性较强的课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文化元素,创设文化情境,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以《纸板的联想——座椅设计》一课为例,教师不能只围绕剪刻、折叠、卷曲等制作技法展开教学,而应增加对椅子文化的解读。笔者为学生展示《北齐校书图》中对床的描绘,阐述椅子的起源,让学生欣赏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对椅子的描绘,介绍明代官帽椅、清代太师椅和现代座椅,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椅子的特色,进而对椅子文化形成深入的理解。尹少淳在《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中指出:“要谈人的素养,离开了文化空间是不可思议的,换句话说,只有好的文化空间,才能濡化出好的素养。”[5]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创设文化情境,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5.实物情境,助推感知表现热情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将实物引入美术课堂。《土与火的艺术》一课,笔者准备了几个不同特色的陶艺作品,以此引导学生分析陶器的成型和装饰方法。《亲切的使者》一课,笔者准备了“福娃”“海宝”“冰墩墩”“雪容融”实物,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更好地感知吉祥物的特点。《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笔者准备了写生灯、球体,让学生直观感受灯光照射在球体上形成的不同光影变化。《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一课,笔者准备了纸质的模型、石头以及太空泥等,学生在欣赏优美的园林艺术之后,分组合作开展园林的布局设计。学生热情高涨,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操作起来并不难,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准备,从而发挥美术教育的价值。
6.音乐情境,激发美术学习灵感
音乐情境是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二者同为重要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情感和魅力。把音乐融入美术课堂,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结合,能够渲染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当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时,配上一曲婉转的《高山流水》,可以让学生突破认知的局限,提升感知能力;当学生创作风景画作品时,配上一曲舒缓的《绿色花园》,可以让学生放飞想象,激发创作灵感。音乐还可以用于课堂导入和新知学习环节。在《弘扬真善美》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赏析油画《夯歌》,笔者先为学生播放民乐《打夯号子》,借助音乐帮助学生理解年轻姑娘打夯时的场景,感受她们的青春活力和喜悦之情。在学习《色彩的情感》时,针对不同色调的画面,教师可以播放不同的乐曲,引导学生感知红色、黄色的暖色调对应的轻快的旋律、高亢的音调,蓝色、紫色的冷色调对应的舒缓的旋律、低沉的音调。艺术是相通的,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巧用音乐的力量创设情境,可以让优美的音乐和美术作品中美的意境、形象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热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素养。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情境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深入领会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积极探索情境教学的设计方法,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只要设计得当,情境教学将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积极的价值和独特的作用。
作者:王秀军 单位: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实验中学
初中美术教育篇2
传统文化是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通常会在美术课堂上渗透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如花鸟画、吉祥图案、苏绣等,以此加深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升。传统文化可以清晰展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特征、艺术风格。传统文化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绘画技巧的传授,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在此情况下,部分学生的审美感知存在一些缺陷,很难通过绘画过程认知美[1]。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策略,这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数之不尽的文化瑰宝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理念,传统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极具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将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从整体上看,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这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另一方面,这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艺术素养[2]。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创新不仅体现在时代发展上,而且在教育领域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美术课堂中,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文化营养,进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本质上看,传统文化和美术教育存在紧密的关联,教师必须积极探索相关方法和路径,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存在的问题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延续至今。虽然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一些教师并未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对绘画技巧的传授上,以致部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高[3]。下面笔者结合经验,谈一谈如何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
1.受以往教育模式的影响
一些学生不重视美术课程,且部分学校美术课程的课时安排也不多。学生忙于学习文化课,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机会学习美术。这样一来,美术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学生难以接触到美术课程内容,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也受到影响。
2.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
当前,各行各业都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挑战。近年来,多元文化影响了一些青少年的思维。因此,有必要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3.部分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当前,一些教师对于初中美术教学、传统文化元素了解不多,在教学中只讲授课本中的美术知识与技巧,难以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以致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三、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策略从上述内容可知,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积极在美术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内容密切相关。
1.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很早就已出现。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美术大家,他们都在美术领域拥有极高的造诣,其创作的美术作品及其体现的精神至今仍有非常高的价值,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等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4]。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接触传统文化,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传统美术作品、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美术大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感受作品传递的思想、情感,并掌握其中运用的创作技巧,这样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了解就会更为深刻,从而发现作品体现的文化魅力。学生带着对美术的欣赏态度学习,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5]。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这是一件不朽的美术杰作,在艺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设备与学生一同欣赏这幅作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风景,感受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从而真正走入画家的内心,感受他想要传达的思想。此时,情境创设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笔者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仿佛置身于画中,发现了传统美术蕴含的文化之美。传统文化元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美术的热爱,使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美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在美术教育中开设国画课程
如果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则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适当加大传统文化元素在美术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如,开设国画课程,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国画是一种传统绘画形式,很多流传至今的画作起着见证历史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国画,接触并了解传统文化[6]。由此可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设国画课程很有必要。在开设国画课程的同时,教师还要全方面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这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术是一门充满了趣味性的课程,在开始讲课之前,教师要使学生对国画产生兴趣。如,在《感受春光,了解春天》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用的图片大部分为国画,并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有关当代名家国画的视频内容。学生通过视频欣赏国画,对国画充满兴趣,增强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与传播者的信心[7]。
3.积极转变对传统文化的观念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对传承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特别是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样才会在内心重视这项工作,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有效的方法,促进美术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同时,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坚持与时俱进的同时,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要求,从传统文化之中挖掘美术元素,并将其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能力相结合,为学生展现异彩纷呈的传统美术知识[8]。其次,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初中生经过了小学的学习,加之身体各项机能的发育,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审美习惯以及兴趣爱好。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最后,教师应积极提升专业素养。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教师必须具备识别、甄选的能力,挑选出具有教学意义的传统文化元素,再将其和美术教学融合,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起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初中美术课堂中,更好地通过美术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枯燥,部分教师以传授绘画技法、讲解课本内容为主,部分学生把美术课当作“休息课”。这样的课堂难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难以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为了加快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进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前的“师本理念”转变为现在的“生本理念”,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9]。如,在《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将传统文化领域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以及剪纸艺术等渗透并融合,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并给予其积极有效的评价。如此才是符合生本理念的做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把课上、课下的教学内容结合,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技巧,表现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如,教师可以绘制梅兰竹菊的图样,介绍为何它们被称为“四君子”,让学生了解为何古代艺术家会被“四君子”折服。
5.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在初中美术课堂中非常关键,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时,要时刻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将美术基础知识教学与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相互融合,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呈现知识内容,以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从而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传统美术作品,如传统手工艺品、剪纸艺术作品以及陶瓷艺术作品等,并在此基础上制作PPT,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在学生欣赏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其介绍一些作品,引导其了解作品背后隐含的知识和内涵,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课下学习,引导其在课下关注美术作品,在杂志、网络上搜集喜欢的美术作品并制成美术日记,在美术日记中解释为何喜欢这些美术作品,定期在美术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教师可以在每周末或每月初了解学生搜集的传统美术作品,掌握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了解情况,并且依据其兴趣与关注点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编写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将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合的目的。
6.引入名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编排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相比小学生,初中生的思考能力与想象力都更为成熟,教师如果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并与学生一同欣赏,加强师生互动,将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能加深其对于文化的感知和了解。如,在《线材造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引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图片,让学生从线条造型之中感受艺术的美。“鸟巢”的外观造型像摇篮,充满希望。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自主欣赏、思考留了充足的时间,然后提前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绳子,带领其创作中国结,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线材的种种变化。通过这堂课,学生的艺术视野得到了拓展,艺术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动手表现心中的艺术创想,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提升了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7.结语
在素质教育理念盛行的今天,美术教育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为传统文化与学校教学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对美术技巧的讲解,忽视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文化认识,在课堂上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好地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总之,初中美术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拥有丰富的美术知识,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美术课堂结合,为学生展现出丰富的课堂内容,最终帮助学生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王莉 单位:江苏徐州市睢宁县新城区实验学校
初中美术教育篇3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根据美术专业特点、社会需要和美术课程教育的特点提炼出的。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课堂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一般而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并实施的关键点[1]。
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方面,其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加强绘画基础知识教学,而且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重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实践能力、创造力、探究能力及对美的认识与表达能力,帮助其建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运用核心素养理念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
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核心素养理念,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培养其鉴赏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初中美术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术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以此培养其艺术情操与审美素养[2]。学生对图形的认知、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均与其美术专业素养密切相关。当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后,其便可以更好地发现生活之美,从而陶冶情操。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作用并非仅限于美术专业素养,其对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核心素养理念,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对学生的日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3.强化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代教学的重心,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育和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而且要利用美术课堂开展思政教育,把德育内容合理地渗透美术课堂,实现加强思政教育的目的。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对人文知识的教学是运用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环节,这与思政教育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必须对此给予高度关注。通过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渗透人文知识的目的。在教学情境创造过程中,提问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通过生动、富有趣味性的提问,教师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如,教师可以选择“乐于助人”的主题让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展示相关主题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将思政教育与美术教学深度结合,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现阶段初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初中美术教学中,部分美术教师和学生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度不足。受以往教学思维的影响,一些教师没有充分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侧重于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创作技巧的讲解,忽视对美术作品背后深刻内涵的讲解,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度不足,没有积极开展关于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活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创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水平。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固化,导致教学氛围沉闷,这影响了一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其难以充分发挥自主性。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不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核心素养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策略
1.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图像识读素养
美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体现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和社会风貌。一般情况下,美术作品反映的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主流思想,具备独特的意义和特点。换言之,当代美术作品受到当前背景下文化的影响,具备独特的时代价值。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掌握作品的艺术特征。如,在《各具特色的欧美美术作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了解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美术的特征,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2.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让学生学会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教学的重点。如:教师可通过解读凡•高作品(图1、2、3、4)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以线造型,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开展校园写生,让学生根据对凡•高作品的解读,运用水粉、水彩等表现自己眼中的校园。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构思、创作理解风景写生中近景、中景、远景的空间关系,运用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创作中,学生将通过图像识读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美术表现素养。教师应该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加强核心素养理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强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如,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讲述童话故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故事中的特定场景。同时,教师要在学生作画时合理引导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
3.重视临摹与欣赏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
不论是美术教学还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都要以临摹和鉴赏为基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对美术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临摹和鉴赏则是提高学生基本认识的关键。在选择临摹和鉴赏的作品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理念挑选优秀的作品,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临摹和鉴赏作品的能力。如,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知的漫画,让学生在熟知故事的前提下临摹、赏析漫画。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了解必要的美术基本技法,充分感知美术作品蕴含的真、善、美。此外,合理的教学评价对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调整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科学的评价方法,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以实现更高效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学结果,而且要从学生的日常表现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注意方法,不能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而应以整体发展的视野看待学生的创作。评价的核心在于,注意评价学生的创作过程,而不能单纯评价其创作成果。
4.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素养
美术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美术教师应立足教学,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3]。如,在《土与火的艺术》一课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拼接事先准备好的陶瓷碎片,让学生体验修复文物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陶瓷艺术的美。这样的活动设置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判断素养,加深了学生对陶瓷文化的理解,可促使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5.激励学生自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作潜力,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独立创作,通过实践挖掘其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教师应该强化美术课堂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尽可能地以具体的、可视化的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师可在课堂上简要讲解剪纸艺术,或在简单介绍基本的剪纸技法后,让学生开展剪纸创作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主动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于剪纸的图形,并探究将图形发展为剪纸作品的具体过程。通过采用这些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合理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专业技能。
6.结语
文章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美术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审美的快乐,让学生能够展示自我、不断提高。同时,教师也应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丽.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初中美术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9(9):54.
[2]沈秀敏.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初中美术教学[J].北方文学,2019(12):222.
[3]陈清华.绘画中的发展成长——浅论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23):204.
作者:刘庆昶 单位:睢宁县沙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