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供应链下食品安全探讨

供应链下食品安全探讨

发布时间:2022-12-14 11:09: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供应链下食品安全探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供应链下食品安全探讨

供应链食品安全篇1

近年来,“绝育黄瓜、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猪肉、地沟油”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在媒体与政府的关注与监督下,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但毒生姜、铬大米、有毒有害物质添加等事件仍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损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严重威胁了消费者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阻碍了食品相关企业的发展,扰乱了市场秩序,恶化了投资环境,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事关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大问题,因此对其研究与治理不容轻视。本文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分析,从供应链视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一、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上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一)农产品供应链本身问题

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安全保障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以下问题。

1.供应链的横向分散性。农产品供应链存在横向分散性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产业链横向联合的一种形式,是社员为满足共同的文化、社会、经济等需求,而自愿结合的自治团体。但合作社且面临农民保守传统思想、合作社人才短缺及治理机制不完善、立法落后等障碍,在我国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的落后及不规范发展,更增加了供应链横向分散性。

2.纵向不集中。供应链纵向不集中,各环节联系不紧密。农产品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经销商、经纪人等中介组织本身规模较小,其收购对象一般为大量的分散农户,且无专业的设备与人员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认证与检测,而是凭外观判定等级来支付价格,在此种农产品流通模式下,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条质量安全无保障,且不利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责任溯源。供应链条结构松散,无法实现高效运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断裂”风险。

3.信息传导机制不健全。供应链中信息平台的不健全甚至缺失,加之农产品的“经验品”属性,食品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消费者在没有食品质量信号情况下,处于信息劣势的局面,可能无法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真实的判断,极易使食品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现象;食品加工厂商极易造成道德风险,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能够获得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极少,且食品加工厂商的行为无法被消费者观察到。再加上外部监督力度不大及惩罚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食品加工厂商很容易在短期可见利润和投机心理驱使下,制造假冒伪劣食品,或采用不良技术降低成本,甚至危及消费者健康及生命。

(二)农产品供应各环节中存在问题

第一,在生产环节,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具有分散性的小规模生产状态,农民安全意识较差、生产者组织的缺乏、没有相关生产者的自律机制以及有效的外部监督缺失,容易产生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问题;第二,加工环节尤其深加工环节中,由于其加工工艺的复杂性及较低市场准入制度和惩罚力度,公司很容易在利益驱使下为了获得短期利润而违反相关法规。据统计,该环节是整个食品供应链中质量安全问题出现较多,是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第三,在储运环节,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多为自营形式,农产品专业物流组织不多;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要形式,没有形成连贯的冷链物流,专业的物流设施设备更是欠缺。因此,该环节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尤其易腐烂及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的食品。第四,在批发环节,市场准入制度较低,流通粗放、标准化程度低,相关质量检验装置的设置形同虚设,市场监管不足。第五,零售环节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威胁。

(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是解决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质量安全标准,以此作为判断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依据。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可操作的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体系,为质量安全的实现提供可行路径。

(四)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

缺失。在事故频发的食品市场,政府没有颁布相关的奖惩政策,未在实践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没有严厉地处罚食品安全事件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没有做到及时奖励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者及企业。奖惩机制的缺失,对经济主体而言,有失公平;对农产品市场而言,则可能面临更多的质量问题。

二、供应链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控制对策

(一)产业链控制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利用供应链管理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经验,根据我国情况发展科学的先进的供应链模式,并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供应链的横向联合及纵向集中。

1.农产品供应链横向联合。制定有关合作社法律法规,明确合作社的地位、规划其发展、规定其经营运行规则,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问题。宣传并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为合作社吸引资金、技术及人才并制定科学管理体系,促成产业链横向联合。建立了生产组织,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多,并提高农民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的科学生产,有利于农业发展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

2.农产品供应链纵向集中。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建立健全信誉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健全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了供应链各环节中经济主体的利益,对其形成激励作用,加强供应链之间的联系;健全的信誉机制容易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促成经济主体间的重复博弈,从而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纵向的集中性,保障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3.信息平台。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平台的建设,运用当今先进科学的物联网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消费等全过程进行覆盖,使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生产者、中间商、销售者及消费者相互间信息对称。如小尾羊的“家庭牧场”可以使消费者在网站认购羔羊,并对其从养殖、加工、销售到餐桌进行全程追溯,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消费途径。

(二)农产品供应环节控制

在生产环节,较多的依靠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将大量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组织及科学管理,且为了合作社的集体利益,成员之间相互监督,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加工环节中,可应用质量安全体系标准对加工农产品进行检测,并依靠政府奖惩机制对加工企业进行管理;在储运环节,加强专业物流及冷链物流建设,减少储运环节食品的污染与浪费;在批发环节,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提高农产品批发行业集中度,为安全农产品供给提供保障;零售环节中,企业可在较大范围内发展连锁经营,对农产品品牌、供货、质检、统一配送进行约束、监管,更好地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

准的现代化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加快建设农产品物联网体系,形成高效监督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监督模式。收集、监管供应链各环节中全程的质量安全信息,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并为农产品安全信息提供查询功能,真正实现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现代化监管。

(四)政府加强监管并设立科

学奖惩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消费者健康、三农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加强监管力度,设立公平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违反规定制造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主体,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对于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经济主体给予适当的奖励与鼓励。总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系列复杂的系统问题,从供应链视角入手,在大的格局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问题的关键所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提供思路与方法。

作者:刘凡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供应链下食品安全篇2

近些年来我国大范围爆发的“毒奶”事件使得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再次得到关注,因此,需要从了解乳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入手,从源头上解决乳品质量安全问题。本文立足当前的乳品供应链背景,在分析研究基于供应链的乳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保障供应链下的乳品质量安全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目前,我国乳品供应链主要包括四大部分

分别为原奶供应、收购原奶并进行乳制品加工处理、乳品流通与销售以及最终的乳品消费。在此过程中涉及饲料供应商、奶牛养殖户等众多主体,其不仅完整地组成了乳品供应链,同时,也对乳品质量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分析供应链下的乳品质量安全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性,解决当前乳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供应链下的乳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2.1原奶供应在原奶供应环节

当中,会影响乳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奶牛饲料及奶牛的饲养管理、原奶的储存运输以及人工操作。而如果奶牛饲料当中本身含有重金属物质等,奶牛在食用之后不仅影响自身机体健康,同时,也极易使得原奶出现质量问题。在挤奶和储存等过程中,如果挤奶工人操作不当,或是原奶运输保存温度未能严格控制在0~4℃,则均有可能导致原奶内出现大量微生物而影响其品质。

2.2乳品加工

在乳品加工环节中,影响乳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检测技术、设备维护以及生产加工工艺等。如果原奶在收购之后未能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测,则不合格奶源必然会影响最终的乳品质量。另外,乳品加工和生产过程中,所选择的包装材料、产品配方等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乳品质量安全。

2.3流通销售

温度、湿度等存放环境对乳品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巴氏鲜奶和酸牛奶的储存温度需要控制在0~4℃以及-1~3℃,否则会影响乳品质量。此外,如果运输乳品的车辆内部环境恶劣,如车内有虫卵等,尤其是对于低温乳制品而言未能将其及时放置在专门的冷柜中,并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则均会影响乳品的质量安全。2.4控,则均会影响乳品的质量安全。乳品消费消费者在选购乳品的过程中如果选购了超过保质期的乳品,或是存在过度膨胀、有异味等乳品,其在食用时也会对自身机体健康产生相应影响。而考虑到乳品本身的特殊性,对于部分特殊群体如孕妇、乳糖不耐受等人群,在食用过量乳品后也容易出现相应问题。因此,需要消费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挑选乳制品并形成良好的食用习惯,才能有效防止出现因食用乳制品而导致的健康问题。3保障供应链下乳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保障原奶供应质量

在保障供应链下乳品质量安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原奶具有较高的供应质量,通过严格管控奶牛饲料,并结合实际情况为每一头奶牛建立相应的成长档案,对其疾病防疫、用药等各项信息进行实时记录,从而可以随时把控奶牛的生产动态。在挤奶时则通过配置标准化、机械化的专用挤奶间,在保障环境洁净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并对原奶质量进行定期检测,以有效防止不合格原奶进入后续生产流通等环节。

3.2提高乳企生产质量

乳企在生产加工原奶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大对奶制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和关注力度,一方面其需要通过积极使用包括抗生素检测仪等在内的专业设备,实时对原奶质量进行安全检测,确保其各项质量指标与相关标准要求相符。另一方面,乳企也需要保障生产工艺流程与GMP药物生产环境标准相符,对奶制品进行全程无菌化生产加工,并利用现有各项技术资源建立起能够覆盖整个乳制品生产加工流程的监督管控系统,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对乳品的全程严密监控。

3.3建立完善检验体系

我国也需要积极立足乳品供应链,建立起完善的HACCP体系,将乳品包装材料等作为关键安全控制点,依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严格监控。政府等相关部门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应有职能,在积极加大对各乳企乳品生产和成品质量检验力度之余,联合生产商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完善产品追溯和责任认定等机制,对生产加工有毒有害乳品的企业以及相关负责人依法进行严厉惩处,从而有效促进乳品供应链的长效发展。3.4认真挑选合格乳品消费者在挑选乳品时也需要注意检查乳品的保质期、包装完好程度等,并尽量选择知名大品牌乳制品,同时,当发现乳品存在过度膨胀等问题时则应当拒绝选购。乳品在打开之后最好能够立即饮用完毕,尽量不食用过夜奶,通过养成良好的食用习惯并加大对乳品食用安全的关注力度,从而避免出现乳品安全风险。

4结语

本文站在乳品供应链的角度对乳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在原奶供应、乳品加工以及销售流通和乳品消费环节中,饲料、原奶运输与储存等各种因素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乳品质量安全。因此,建议我国切实保障原奶供应质量,并加强对乳企生产的全过程严格监督管理,积极构建完善的检验体系,以此有效确保乳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能够食用安全放心的乳制品。

作者:栾稳稳 单位: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

供应链下食品安全篇3

一、引言

食品供应包括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机会主义,引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并将风险传播给其他成员,严重时会引发大规模社会危机。保险作为重要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金融工具,不仅有利于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散,保障供求双方利益,还有利于向市场提供正面信号,改变逆向选择所带来的市场稀薄和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研究有谢敏等人(2002)通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分析,认为食品质量安全有负外部效应。对供应链上的风险传播机制的研究有李善良,朱道立(2005)论述了供应链有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传递机制,李晓英(2003)则从系统结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Grossman(1981)认为可通过信誉机制形成一个独特的高质量高价格市场均衡而不需要通过政府来解决食品的质量安全。Shapiro(1983)研究了无限重复博弈情况下企业的质量声誉形成机制,认为如果能够确保维持高质量而带来的未来收益,企业就不愿意榨取其声誉。与以上的研究工作略有不同,本文以食品供应链为背景,分析并总结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上食品供应商、保险公司、顾客、政府等对食品质量安全保险的需求动机与需求特点,并根据这些实际需求,提出再保险、公益保险等食品质量安全保险的模式,为有效防范和分散食品供应链上风险起到参考作用。

三、食品质量保险的需求分析

食品质量风险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从供应链角度来看,首先是最终消费者,其次零售商需要应对诉讼和赔偿,市场声誉受到影响,再次是食品供应商,特别在供应商具有多个网点和规模化经营的情况下。最后风险还将加剧食品供应链结构的不稳定,最终减少消费者的社会福利。将食品质量风险定义为食品质量的不确定带来供应链上各个主体损失和收益的不确定。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可分为工艺、道德、政治、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从这些因素的角度考虑,综合实际案例,食品质量风险存在爆发性、高危性、后验性等特征。

1.食品消费者质量保险需求分析

由于食品供应链环节多、流程长,消费者之间对供应商信誉的传播和认证需要很高成本。同时由于国民收入水平相差大,政府在收集处理和发布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时难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食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多来源性也使追溯需要花费相对较大的成本,因此消费者购买保险以降低自身风险成为可供采取的策略。通过建立与保险公司的契约关系以明确法律关系,消费者可节省信息收集和检验的成本,将部分风险转而由食品质量保险代替,实际降低了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要求,另外还节约了消费教育的开支。

2.食品供应商的质量保险需求分析

供应商愿意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流程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但并非所有的新技术与新工艺流程都能确保绝对安全。食品属于典型的后检验型产品,食品质量问题带来的危害并不一定在当时显现,存在未知风险使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此外,供应商为避免不确定需求带来的缺货风险,往往持有过多库存,而大量库存和需求的不确定性使食品库存损耗增加,供应商为挽回损失,将过期食品进行销售。在缺乏保险的情况下,供应商因为未知的风险和收益,不敢投入过多的投资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会降低供应链上的整体竞争实力。保险公司可通过信息的披露,了解到食品供应商内部情况,从而获得对称信息。供应商产品保险可分为,为自身损失所购买的保险和为消费者损失所购买的保险。前一类保险定义为在出现市场不利的情况下,供应商可从保险中获得赔偿,从而保证供应商不会因为食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破产。后一类产品保险定义为在出现市场不利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从保险中获得赔偿,从而保证了消费者的信心和供应商拓展市场的可行性。产品保险可节省供应商信誉成本,将部分风险转而由产品保险代替,实际降低了供应商开发风险,增加了消费者需求,从而节约了市场拓展的费用。四、食品质量保险需求分析的结论

1.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需求分析

由于食品供应链涉及到的供应商数量众多,保险公司如统一进行保险销售业务,将极大的增加自身的风险,当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时,可能存在保险公司无力支付赔偿,导致社会消费信心波动。保险公司出于自身稳定发展与保险市场信誉需要,将承接的保单分散转移,在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水平一致的情况下,将保单拆分为若干再保险保单分散到金融系统中。有如下步骤:

(1)保险公司委托第三方信息公司了解目标食品供应链的具体结构与成员组成;

(2)保险公司从多条供应链集合当中挑选出符合预期风险水平与预期收益水平的供应链;

(3)食品供应链上主导厂商根据其他企业反馈的信息强度,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主导厂商有优先理赔权,保险公司保留追溯权利;

(4)由大型保险公司出面承揽该主要供应链的相关保险,并形成一个独立的保险业务公司,由该公司将保险业务再通过二次招标,分配给其他再保险公司。保险市场可分为自由市场、寡头市场与垄断市场。在我国,几家大的保险公司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信誉。通过对整条供应链的保险销售,垄断保险公司可通过资产多元化组合来保障资本的增殖和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如下图所表示:垄断公司在销售保险后,将保单分拆为多个再保单,销售给其他较小的再保险公司,除可分散风险之外,还能够根据需要调整风险与费用之间的组合,提高保险销售收益,带动保险多级市场的繁荣。

2.国家参与的公益保险

由于存在国民收入的不均衡,一些区域出现投保率低、风险大、回报低的情况,保险公司作为独立经济体,不愿意投入过多保险,或者在赔偿金方面有所限制,造成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出现未被保险覆盖到的区域。特别在供应链的原料提供商环节和末端的国际贸易环节中,由于存在多方面因素,在保险公司不愿意参与的领域内,需要由国家政府参与,建立公益保险以弥补保险的功能缺失,以保障供应链的整体运行。公益保险公司代替私人保险公司在广大农村、边区、西部待开发地区等区域建立赔偿机制,确保当地消费者享有最低可接受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将食品质量保险作为公共物品提供。公益保险可分为直接公益保险和间接公益保险,前者由政府建立公益保险公司,从财政中拨款形成保险基金,随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市场将逐渐移交给保险公司。间接公益保险由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对保险公司进行补贴,或者购买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保单,形成保险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随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增加,逐渐减少补贴,直到形成由保险公司完全供应的市场。

五、结论

实践证明,向食品消费市场传播正面信息,建立食品供应商信誉和顾客信心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保险作为重要的工具即有这一作用。以食品供应链为背景,分析并总结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和特征,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上食品供应商、保险公司、消费者、政府等对食品质量安全保险的需求动机与需求特点,并根据这些实际需求,提出再保险、公益保险等食品质量安全保险的模式,为促进食品供应商在面对不确定性风险和存在食品逆向选择的情况下,提高经营水平,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我国食品质量水平,有效防范和分散食品供应链上风险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01.

[2]李善良,朱道立.逆向信息和道德风险下的供应链线性激励契约研究(英文)[J].运筹学学报,2005,02.

[3]李晓英,陈维政.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3,09.

作者:刘春平单位:银川能源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