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研究3篇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研究3篇

发布时间:2022-12-27 10:55: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研究3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研究3篇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篇1

0引言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很早就开设了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课程,且组建了对应的教师队伍,在早期教学中培养了大量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但是,随着这些人才进入学前舞蹈教育工作岗位后,人们很快发现早期教学所培育人才始终存在综合素质上的缺陷,没有很好地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与舞蹈技能衔接在一起,致命学前舞蹈教育工作表现不足。针对这一点,对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培育重点

1.1专业素质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因此专业素质是该专业人才培育的重点。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能力、舞蹈技能。本文对这两点进行分析,论证其重要性。

1.1.1学前教育专业能力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进入该专业进行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在进入社会时能在该专业领域中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即如果学生通过学习,充分掌握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实践方法等,则代表学生有能力担任学前教育工作;如果学生在专业理论或实践方法上存在任意缺陷,则说明学生能力不足,难以胜任相关工作。

1.1.2舞蹈技能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在工作岗位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教授舞蹈,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初步梳理舞蹈概念、开发学前儿童舞蹈兴趣等,因此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这也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如果学生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中掌握了学前舞蹈技能,就代表学生可以在工作中有作为,但如果没有掌握学前舞蹈技能,则在工作中并不能展示学前舞蹈教学内容。

1.2综合素质

专业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学前教育专业能力与舞蹈技能,因此两项专业素质是集中在学生身上的,需要在后续工作中有综合体现。这时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就必须让学生将两项专业素质融会贯通,这就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体现。即假设学生在工作当中舞蹈技能突出,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薄弱,就很难让学前儿童更快、更好地掌握舞蹈技能,说明学生综合素质不足;学生学前专业能力突出,舞蹈技能薄弱,则在教学中很难给予儿童丰富的学习内容与环境,容易遇到工作瓶颈。由此可见,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培育必须重视综合素质,这是该专业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要点。

2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问题

2.1教学统一化特征明显

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中存在明显的统一化特征,教师面对所有学生,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会导致学生之间出现学习水平差距,且这种差距会越拉越大,甚至使某些学生出现消极的学习态度或抵触情绪,可见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提升。统一化教学特征在传统教学中就存在,在表面上似乎遵从了“公平公正”的教学原则,但事实上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学习能力间的差异。每个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动作记忆能力等并不相同,因此不同学生在学习相同知识时所耗费的时间也不相同,这时在统一化教学框架中,如果教师教学进度等较快,则能力偏弱的学生就容易跟不上教学工作的节奏,上一阶段的知识还未理解透彻就要学习下一阶段的知识,这样自然会出现学习质量上的问题;而如果一味放缓教学进度,又会导致能力较强的学生不适应,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由此可见,统一化的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并不能全面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对这种现象进行治理、改革[1]。

2.2教学模式缺陷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模式上都存在缺陷,主要采用传统模式来开展相关工作。这种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有太强的主动性,代表学生主观能动性并未充分发挥,只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来开展学习行为即可。这种表现会造成多方面的问题,如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机械化”的学习习惯,容易使学生滋生负面情绪,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使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难以完全落实,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2.3教学管理方式粗放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理论教育主要负责教导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舞蹈技能概念与要点等;实践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模拟、舞蹈技能训练等。在这两个教学组成部分中,教师必须做好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以保障学生能依照正确路线去学习与实践。而根据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管理工作表现可知,很多教师在管理方式上都比较粗放,只负责传递理论,不关注学生是否对理论理解透彻,且在实践教育中会采用强制性手段要求学生完成自己布置的模拟教育任务与训练计划。这种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方式确实具备一定的管理作用,但更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负面情绪,对教师及教学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可见该管理方式应当得到治理[2]。

3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3.1了解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水平,构建精准教学体系

从问题表现上可知,统一化的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不可取,需要进行改革,这时就建议高职院校以“精准教学”概念为方向开展改革工作。精准教学概念主要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互动,必须在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某个教学阶段完成之后应当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理解透彻,并评估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水平,如果发现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则要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应当接近),针对各小组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此举就成功构建了精准教学体系。该体系能够全面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缩小学生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上的差距,可以作为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思路。

3.2采用引导教学模式,做好引导教学工作

针对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模式缺陷问题,现代教育领域普遍提倡使用引导教学模式来进行改革。该模式被定义为一种柔性教学模式,过程中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教师为引导者与组织者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而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升。同时,因为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学习时不会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太多压迫,学生不会出现太多的负面情绪,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见,引导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治理传统教学模式缺陷,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此外,在引导教学模式基础上,教师应当做好引导教学工作,此举是为了充分发挥该模式的功能,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直白的阐述教学内容,应当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引导作用的问题,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堂模拟活动,如向学生提出“面对学前儿童进行舞蹈教学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此类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深入探讨问题本质,更快、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如果学生通过思考并不能对问题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模拟,通过模拟推动学生思维发散,有助于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质量提升。

3.3教学管理方式柔性化,全面满足学生需求与欲望

在引导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应当继续使用粗放、强制的教学管理方式,否则会打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建议教师采用柔性教学管理方式。柔性教学管理方式主要以学生需求与欲望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根据需求与欲望进行编制,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再利用兴趣驱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确保学生学习方向正确,由此即可起到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3.4活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课堂首先,虽然传统课堂存在主动限制因素,但其不可取代,这是课堂教学改革中需注意的要点。其次,在传统课堂基础上,建议高职院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课堂,该课堂主要以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为基础,可以在课外时间突破传统课堂限制,满足学生在课外时间的学习需求与欲望。即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使用网络设备来进行教学与学习互动,教师可以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某舞蹈技巧以多媒体形式发送给学生,学生跟随教师发送信息进行自学即可,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以保障其学习不会遇到阻碍。

4结束语

对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该专业教学重点、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思路。通过文中思路,能够让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变得更加完善,消除现存问题影响,促使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提升,可起到提高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基数、素质水平的作用。

作者:王碧琼 单位:吉安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篇2

舞蹈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幼儿艺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设置中存在许多问题,舞蹈课程设置存在目标不明确、结构不合理、系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必须结合幼儿舞蹈教育实际要求进行改革,提升舞蹈教育质量。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发展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教育积极性,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进行教育辅导;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舞蹈教学是该专业必修课,培养学生弹唱、跳、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开发幼儿智力,目前舞蹈课程艺术教育核心课程日益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等问题。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学前教育舞蹈课程重视不足。一些院校因办学条件等原因限制,将三年制教学改为两年制;一些学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种类繁多,削减了舞蹈课程教学时间。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课程安排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舞蹈课程教学效果。幼儿舞蹈基本课程构成包括舞蹈训练、艺术鉴赏等部分,部分高职院校幼儿舞蹈教学对舞蹈训练内容重视,却忽视艺术鉴赏等理论课程的教学,造成学生舞蹈基础能力较强,但舞蹈鉴赏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出现。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原则

1.教学内容实用性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大致可分为舞蹈基训、民族舞蹈与幼儿舞蹈,幼儿舞蹈是其中的重点,舞蹈基训与民间舞蹈贯穿幼儿舞蹈教学中。要将学前舞蹈教学内容定位于宽基础,学生应通过舞蹈课程了解学习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等各类舞种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学习舞蹈语汇时适当降低艺术要求,用职业的应用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充实学前舞蹈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舞蹈艺术时代性受到人们的欢迎,学前教育舞蹈需要了解代表时代潮流的舞蹈形式,如流行的街舞、肚皮舞等舞蹈。结合时代性的舞蹈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的舞蹈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鲜的舞蹈融入幼儿舞蹈创编表演中,实现幼儿舞蹈的观赏性与时代性结合。

2.教学方法适宜性

学前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必备能力。舞蹈教学方法要确保适应幼儿舞蹈教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舞蹈基础薄弱。高中起点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前大部分没有舞蹈基础,少部分学生之前在一些校外舞蹈培训机构中仅受过基础的培训,仅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技能。要想在高职学前教育三年的教学时间内掌握系统的舞蹈知识技能,培养优秀的舞蹈素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舞蹈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各种舞蹈知识技巧,教师必须根据学前教育特点改革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轻因材施教。要改变以往面向全体学生统一教学的做法,通过提炼不同舞蹈风格元素进行点式示范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克服因课时不足导致的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动作进行自我练习、配对练习等训练方式。考核中强调队形的组织变化,如藏族舞蹈的小颤元素动律结合,结合队形变化组成小型儿童舞蹈。

3.教学要求多样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并非仅表现为单一的舞蹈技能。在幼儿教学中没有专门的舞蹈课,更多的是与其他舞蹈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坚持教学多样性的原则。只有将学习舞蹈的精神应用到其他学科才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学会表演,学会将舞蹈能力应用在其他幼儿课程活动设计中,可以使学生的舞蹈能力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变化。学会表演是学生积累舞蹈动作,锻炼活动能力的基础阶段,对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具有承起作用。要将舞蹈表演的实践锻炼作为舞蹈教学的重点。从临场的应变到现场的表现,学生将在实践反思的循环学习中不断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多样性教学表现为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时并非都具有很强的肢体表现力,对肢体表现力不强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舞蹈语汇口头讲述教学辅导,提高学生的动作指导能力。学生的作业回课分为动作回课与讲评回课,对肢体表现力较差的学生要有意识地使其进行讲评回课。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

1.明确舞蹈教学培养目标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主要作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舞蹈课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掌握幼儿舞蹈教学方法及舞蹈创编的规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是综合性强的专业课程,幼师的工作相比中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前教育对象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对幼师而言,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重要。需要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贴合幼儿的生活。教师应深入幼儿园,与舞蹈教师共同研究,引进幼儿园舞蹈课程的新内容充实教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奠定科学基础。舞蹈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舞蹈能使学生具备开展幼儿艺术表演的能力。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才能有利于幼儿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水平决定高职学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学生优秀的素质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持,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存在课程比例失调等问题,舞蹈课程改革十分迫切。要对舞蹈课程进行规划整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舞蹈必须课增加为每周4节课,分为民间舞蹈,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将民间舞蹈缩减为4个民族;一年级开设形态训练与民间舞蹈,二年级开设幼儿舞蹈表演创编,实践课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完成,使学生达到会表演、会教学的要求。“会演”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舞蹈表演能力,教师要用优美的舞姿吸引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用舞蹈艺术感染幼儿。教师优美的舞蹈表演,能够增加与幼儿的亲切感,不会舞蹈表演的教师不是合格的幼师。“会教学”要求幼师具有幼儿舞蹈教学能力,舞蹈教学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教会幼儿基本的舞蹈知识,发展幼儿对舞蹈艺术的感受力,陶冶其性情,幼儿舞蹈教学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3.建立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新模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长期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适合高职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舞蹈训练的学生,过于简单生硬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被动的学习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结合实际操作,借鉴其他舞蹈教学经验,创新“认知—比较—评价—试教”的舞蹈教学模式。舞蹈欣赏课要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多次感性认知,从对舞蹈不感兴趣,到对舞蹈认知喜爱,愿意从事幼教职业。要想了解舞蹈就必须让学生亲身体会,通过舞蹈练习用心体会舞蹈。正确的动作非一次模仿就能完成,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完成,在教师帮助下反复练习,课后同学相互练习。将自己的舞蹈动作与其他同学教师的舞蹈动作比较,找出不规范的动作及时矫正,提高对舞蹈的感悟力。综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教育师资的重要阵地,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存在结构不合理、目标不准确等问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要体现师范生与教育的特点,以培养出具有广泛基础舞蹈素质的幼儿舞蹈教育者为目标,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更加科学,满足幼儿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者:洪小培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篇3

前言

舞蹈课程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将舞蹈技能传授作为教学重点,关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文件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工作需要全面提高岗位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现状,关注学生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尤其是在舞蹈教学工作中,需要构建舞蹈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将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巧妙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对实践应用的重视,不断提升学生舞蹈教学实践能力。

一、明确课程构建目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作为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课,以训练学生形体气质和幼儿园教师艺术素养为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是有规范性要求的传承各舞种基础知识;二是以舞蹈训练为手段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三是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达到对身体塑形、优美舞姿的诠释,为在幼儿园能够承担舞蹈兴趣小组教学任务做铺垫,更为幼儿园教师舞蹈艺术素养及幼儿舞蹈普及做贡献。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基于工作的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同等重要。教师在创建舞蹈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突出舞蹈实践教学的“职业性”,立足于学前教育岗位要求,将学习融入工作流程中。在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以及教学技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品质

打造“有灵魂的大学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育人实效。课堂教学不是单纯乏味的信息传递,而是以教人做人为内核,以育人成人为根本,以价值引导为蕴含的多彩育人实践。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师德灵魂”,是育人为本的首要要求。就舞蹈教学而言,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舞蹈知识与技能学习活动时,需要立足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不断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行为处事能力。

(二)培养学生舞蹈综合技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根据岗位需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舞蹈综合技能。舞蹈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身体基本姿态的训练,培养舞蹈相关的素质能力,让学生明了表演舞的场地平面、空间、方位,了解芭蕾舞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和脚位,以及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能够对接岗位工作进行幼儿舞蹈的创编,能够通过舞蹈培训和教学提高舞蹈对象欣赏美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创建舞蹈教学体系时,需要将综合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已学舞蹈知识与技能处理职业岗位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此,学生在舞蹈课程学习时,若仅学习专业知识,必然无法满足专业技能的实际需求,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合作性学习意识、探究性学习意识与创新性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在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将职业活动为导向,将学前教师岗位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将培养学前教育岗位所需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作为落脚点,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

(一)基础教学内容

基础教学内容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学生只有拥有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表演能力,才能够为后期幼儿舞蹈创编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教师需要遵循学科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岗位需求,从身体软开度训练、舞步舞姿协调训练分别着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具有基础性的舞蹈技能的练习活动。例如一年级学生通过芭蕾基本手位、脚位的训练,让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体态,修塑身体不良形态的同时养成的身体直立感。

(二)提升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内容是在基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突出专业特色,从古典舞、民间舞蹈、健身操、爵士舞蹈以及精品剧目分别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舞蹈素材,为学生创编舞蹈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料。例如二年级学生通过藏、汉、蒙、维、傣、彝、苗各民族小剧目舞蹈的训练学习,强化民族舞蹈的认识,提高民族舞蹈表演能力,还可以融入动作和队形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三)创编教学内容

创编教学内容是培养学期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素材,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从幼儿园晨间操、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的创编六个视角着手,创编具有童趣性、夸张性、灵活性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学前儿童创编技能。

三、综合课程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创建教学评价机制时,需要教师冲破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束缚,从综合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创建具有发展性、过程性与整体性的评价体系。

(一)知识与技能评价

知识与技能评价主要以“考试”的形式开展,通过笔试、面试,对学生舞蹈专业知识与实践表演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与判断。“笔试”测评主要以考察学生舞蹈理论知识为主,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与片面性;“面试”测评主要以考察学生舞蹈表演技能为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全面性。

(二)过程与方法评价

过程与方法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小组互评”“自我评价”三种形式开展。教师、学生分别从舞蹈学习过程、所运用的舞蹈学习方法开展教学评价活动,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后的学习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意识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虽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是不同的评价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使教学评价具有整体性,让学生能够对个人思想意识有一个清晰、全面地认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创建舞蹈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学期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根据学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舞蹈课程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评价机制,保证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提升舞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前教育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陆珊珊.刍议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

作者:徐丽蓉 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