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3 08:44: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新工科下课程思政研究3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引言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学会如何立身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将希望寄托在大学生身上,要求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同时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到“三观”正确,整体提高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教育体系中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做到全方位育人。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一)让教育回归本质和初心,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并将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所有课堂都是将育人和传授知识两方面结合到一起,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可以得到全面教育,回归了教育初心及其本质,教师也能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
(二)加强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要
构建新兴工科与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是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融入课程思政,由此可以培养出新兴工程领域的科技人才,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做深入的探索,使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三)满足学生成长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才真正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此,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前提是要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三观”正确,并积极引导他们肩负起历史使命,更要有担当。一直以来,专业教师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将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作为重点,却忽视了“育人”工作。不断地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实质,将它们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去,为学生们今后的成长和专业学习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四)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将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用专业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达到专业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体的专业课程思政设计方面,需要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进行合理的挖掘,并在专业课程内容里将其合理地融入进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发展这两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道德素质为根本目标。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对思政教育和传授知识两者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处理,以往所采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摒弃,从而自然地融合思政教育和传授知识这两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仅如此,与学生多一些互动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可以引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在教学环节中将行为规范教育和道德素养正确地融入,使学生从根本上做到知行合一。建立的考评体系既要具有合理性又要具有科学性,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最终培养出具有“新工科”和“工匠精神”的人才。
二、工科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工科不同于人文社科所具有的立场导向,工科普遍是基于自然认知,掌握和应用“技”是教学过程的突出问题。所以,对比人文社科来说,工科课程的思政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下几方面。
(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不同频不共振
长期以来,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专业课教师的优势,但是在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层面上还是不够的,同时也有待于改进思政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讲授专业知识过渡到讲授思政内容不够自然,过于呆板、生硬;教授思政内容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无法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思政课程就显得既空洞又乏味。
(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其侧重点,由此就使思政教育被彻底弱化,思政教育的实践仍在表面上停留,思政教育的目的难以达到。
(三)学生的知行脱节
学生在思政课上存在着动机不纯的问题,他们将最终目的认定为是获取学分,所以忽视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外,也有思政学习脱离行为规范的问题存在,没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升华为学习、生活上的行为准则。
(四)考试评价体系过于简单
通常来说,专业课程的考评体系一直是沿袭以往的考评方法,按一定的比例简单地计算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最终的成绩就此得出。但是这种考评体系导致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根本不能做出反映,而且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变化也得不到体现[2]。
(五)“思政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这种误区的原因就是“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与课程被彻底割裂。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课程思政内容的基本要求,思政内容可以选用课程内容的背景知识,教师对这些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挖掘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引申课程的知识点也可以得出思政内容,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深化课程知识。
三、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做法
对工科来说,不管是新工科还是提出了课程思政都是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课程思政在新工科中可成为“新”的一方面:新工科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思想素质,能够结合起这种思想素质与专业素养的教育方法,便是新工科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最佳方式,该方式也能够高效、全面地培养新工科高素质人才。基于新工科背景,增加课程思政后,也提高了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思想教育
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专业教师应该有效融合起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对育人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从中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育人要素提炼出来,确定“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总目标,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思想育人,同时还要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深化改革,强化思政,协调发展
新工科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各高校也开始大力实施各项工科改革工作,并确保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高校课程思政的职责是立德树人,这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思政教育方式。在新工科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我国工科的现状、国际前沿技术等,加强统筹分析高校的现有资源,工科发展方向的确定应结合国家行业的实际需求,深化教育改革,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品德的“四有”青年,从而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高校要把握好改革方向,遵循自身的优势以及学生的特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提升;通过对教师素养的培养,使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加强交流,专业课程思政小组顺利形成,对新工科教学改革中的思政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挖掘。例如,教师的实践教学应该是多方位的,从实践教学点到地区规划再到国家调控、国际形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大局观;开展教学试点,因专业不同、学生不同,所以也要采取不同措施,建立评价机制,并在评价体系当中纳入课程思政,确保改革氛围良好,达到一致的目标,顺应国家政策和发展形势,使各方都能得到协调发展[3]。
(三)构建学理逻辑维度
首先,迭代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所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都是根植其上、规定其向、表征其质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应该把握高校育人规律,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思想道德素质都得到不断提升。其次,有必要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确保能做到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应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使内容更加丰富,从“假大空”转变成“真细实”,重视模拟与设置生活情境,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打造一个立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再次,优化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以结构转型为重点,基于“新工科”背景,必须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着手,课堂的灌输形式转变成课堂对话形式、封闭课堂转变为开放课堂、知识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师生双重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发挥;二是有效地结合起课程思政和工科课程,达到育人目的。企业要考虑学生的诉求去开展调研活动,并收集课程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集中研讨这些问题,梳理好问题清单,最后就可以确定出教学专题,共同开展课程设计和嵌入式实践教学,重点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进行优化。
(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贯穿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全方位育人
必须要重视教学中的所有环节,抓牢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比如,思政教育也可以进入到课程小结阶段,希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最后转化为能力。教师应将思政点讲给学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最后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合一观,由此就引出了知行合一的内涵;比如对设置的题目展开讨论:应选择怎样的串级控制系统的副变量来组成副回路?选择距离主变量较远使副回路短捷,促进副回路的快调作用得到提高?还是与主变量距离更近,使副回路包含更多的次要干扰,进而优化副回路的先调作用?该问题比较复杂,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很多思政内容由此就被引申出来。
(五)增强价值引领,明确育人目标
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课程思政教学与新工科有着一致的目标———培养优秀的接班人,掌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又有爱国主义精神。新工科专业结构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加强创新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要不断地探索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点。教师做到将自己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彻底摒弃,最后形成一个全新理念,融合思政教学与工程教育于一体,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中的新兴技术,比如“互联网+”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授课时渗透思政教育因素,引领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模式与专业规划有更全面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形成大局观,真正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要建立起思政小组,并且全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工作,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通过慕课等方式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一起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除上述之外,要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并与新工科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立出新型的教师评价模式。目前,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分成专业教学、思政教学两大部分,采取的教学评价方式为教师个人评价、课堂效果评价、学生反馈等,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主要利用的方法包括实践、考察或竞赛。相较而言,思政教育是隐形教学,它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单一性的考查方式是无法做出准确评价的。高校和教师应该坚持以培养结果为根本出发点,树立明确的目标,能充分地发挥每位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达到全方位的育人要求,努力培养优秀的人才[4]。结束语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科技水平在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新工科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工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只有思想才能决定行动,而学习知识的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塑造,从而让学生对社会发展历程有更好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大局观,使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所以,新工科的建设要以开展思政教育为基础,先育德再育人,紧密结合起课堂与思政两部分。在新工科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价值引领与传授专业知识两方面相结合,充分地发挥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这项工程是系统的、长期的,虽道阻且长,但未来可期。
作者:佟一璇 陈宗芳 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篇2
随着中国部署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制造业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优质制造”,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新工科理念为人才培养提出新思路,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把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2]。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也进一步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3]。因此,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承担起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积极探索与实践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尤为重要。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通过挖掘具有共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二学生,他们经过大一阶段的学习已具备制图、识图的基本能力,了解道路方面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充满活力,是一群喜欢动手实践,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但是他们也具有自身的不足:数理基础薄弱,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没有工程经验,空间想象力不够;学习主动性不高。通过发挥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握好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道、启人以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学习需要多看规范,多绘图,多联系,学习的过程即工匠精神养成的过程。针对烦琐的计算过程和严格的设计标准,学生在设计和计算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深度融合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讲授过程,并将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教学过程,把家国情怀融入课程各方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继而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4-5]。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道路工程的行业发展现状和规划以及工程建设实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其爱国热情和大国自信,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和信念。第二,道路勘测工作是公路设计的基础,为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和资料,必须深入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考虑公路设计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通过外业勘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第三,道路线形设计有较多的计算和绘图工作,学生掌握道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必须具备进行路线设计的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通过结合具体工程设计实例,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路线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勇于探究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第四,通过引入珠港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和无数建设者的光辉事迹,土木人在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造过程中彰显的中国奇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培养科学规范、严谨求实、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追求,激励其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融入课程思政,以课程知识点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梳理和分解教学内容,结合课程内容选取教学模块,并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思政育人的具体内容和融入方法及手段,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课程设计见下表。四、课程思政实现方式及载体途径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6]。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如下几点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利用在线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道路勘测设计在线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在线开放课程,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手段,梳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通过一个完整具体的某段公路路线设计项目,把选线与定线、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各部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涵盖几乎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达到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在超星教学平台上上传课程基础知识资源,如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设计、课程PPT、教学微视频等;拓展性知识资源,如在线测试习题、动画、图片库、参考教材等;课外延伸资源,如工程案例、规范、仿真视频等,体现在线资源的多样性和多维性。比如,在学习路线设计时,播放与教学内容契合度较高的思政内容珠港澳大桥设计相关视频,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又让学生更加明晰专业发展的走向与坐标,对职业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课堂面授阶段,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师需进行精心设计。首先检查课前学习情况,对基础知识回顾强化。上课前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或闯关练习的方法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可以按照课程知识点顺序,重在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由易到难进行设计)。为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可精讲知识点,复杂知识点教师总结,普通知识点可由学生总结。为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探究的方式对实际工程中的难点进行讨论。例如,选择难度适中的工程,以扬州大新公路为例,选取其中某一段进行纵断面设计。通过实操训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会职业的荣誉感,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课程思政过程成为滋养学生创新精神、夯实创新底蕴、塑造创新品格的过程,以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课后巩固阶段,教师就重难点等知识或课程相关的结合工程实践的知识拓展方面与学生在讨论区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实时点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超星平台资料库中上传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相关的最新规范和工程实例,方便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自主探究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对培养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并对培养他们在入职时就具备强烈的工匠意识、优秀的工匠品质、良好的工匠技术具有关键作用。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途径协调育人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道路勘测设计的技能,设置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阶段,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课程分组设计、实操训练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设计时根据地形图认真查看图纸,根据规范标准来进行公路路线设计,从而养成遵守各种规范标准的习惯,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严格、敬业、精益、专注的工作作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间互助协作完成任务,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难点,通过难点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能正确看待人生发展中的逆境,培养其不畏艰难、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7]。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与企业生活紧密接触,对本专业和行业有感性认识,且能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融入社会,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在整个实习阶段,指导教师通过微信、电话、QQ等各种方式联系实习学生或实地走访,关心学生思想和岗位实习现状,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可以实时指导,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
(三)创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优良环境
深入挖掘、提炼所教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修订课程标准,完善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探索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方法,切实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形成人人都是思政教师、门门都是思政课程的全员育人共识。推进文化校园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一批集党团活动、学术交流、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团文化、志愿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园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符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实践教育体系[8-9]。五、结语从道路勘测设计的课程实践中发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无缝链接,课程思政的巧妙融入,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作者:沙爱敏 尹继明 仝小芳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篇3
一、引言
基于工业4.0发展环境下的工程教育是实现工程创新人才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决定新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和变革程度及世界产业新格局的重要环节。“新工科”改革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积极响应,符合针对科技快速发展环境下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以培养能够应对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挑战的工程创新人才,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课程思政”,是指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1],明确了高校各类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应当承担的功能定位[2]。教育部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中提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3]“课程思政”的育德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专业自信、钻研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具有共同目标。以“课程思政”理念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4]。新工科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特征,认清“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并避免实施过程中已经发现的误区,准确判断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实施路径,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进、课程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改革和发展思路。
二、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特征
基于“新工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环境、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师资结构和学生特点,“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具有以下特征。
(1)培养实施全面性。新工科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肩负培养能够应对新全球环境挑战的工程技术人才,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体系是实现“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必然路径。高校各部门和教学单位应该形成通力合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措施的有效实施。
(2)培养体系相融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需要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同步吸收专业知识和实现思想升华,实现工科专业协同育人效果最优化。
(3)培养理念前瞻性。“课程思政”将学术前沿、科技发展的思想政治元素和工匠精神、专业报国的使命担当融入工科专业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专业前沿的认知深度[5],建立工程创新人才的专业自信度、忠诚度和使命感,树立学生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的坚定信念。
三、“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在高校工程教育中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基于“课程思政”工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元素挖掘和实践路径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逐渐提升,优秀研究成果凸显。但是,在新工科“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理解误区和实施问题。
(1)思想重视程度不足。“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的课程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主体责任落实不明,不同高校“课程思政”主管部门不一致,对教学改革的顶层系统设计不够,在部门和基层学院之间的职责目标和信息传递不一致,使专业教师疲于应付各部门重复性任务,分散教学精力和教改热情。高校工科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更加专注于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但是对思想引导和价值观教育不系统、不深入、不重视,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够,缺乏工程创新人才传道受业解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6],专业教学在“课程思政”中承担的责任认知被弱化。
(2)概念认识深度不足。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对改革概念认识深度不足。“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名教师、一门课程、一套教学设计可以达到,而是需要构建全员、全课程、全过程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营造育人氛围,整体促进“课程思政”概念深入全教育环节。将“课程思政”建设任务落在单独教师和单门课程上,不能实现“课程思政”培养氛围和合力,造成教师教学改革方向不具体、“课程思政”融入方法不明确、教学改革成果牵强等政策与落实发生“两张皮”现象。
(3)“课程思政”实施方法牵强。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理解尚不到位、但教学改革目标高和时间紧的问题。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初期会出现政策文件未充分理解即仓促开展教改实践、本课程育人方法不足和问题反思不深入、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工科专业教学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其次,为了完成“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在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中过量加入思想政治案例、生硬建立联系,造成课程建设的强行融入,未能在整体专业教学中达到隐性融合的目的[6]。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中过度使用教学技巧,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加入“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显得较为突兀,平添专业教师工作量,改革成效甚微。在未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建设意义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际建设造成“两张皮”,取得的教育改革成果也较为牵强。
(4)考评体系尚未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是长期过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是潜移默化形式,其考评指标不适合量化。例如,“课程思政”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所占比例、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随即产生的思想政治育人效果、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元素数量和环节数量等量化指标,在“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效考评制剂中无法彰显[2]。另外,“课程思政”改革应由教务部门、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并且由多部门协同制定考评细则,避免因部门职责和着眼点不一致而造成资源内耗。“课程思政”评价专家组不能完全由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或普通教授专家组成,缺乏“课程思政”政策理解和实战经验,评价机制有偏差。“课程思政”建设考评体系不合理、不专业和不健全,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推进和导向,影响工科专业教师实施改革的动力和积极性,影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最终成效。
四、“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为了实现“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和实现育人目标,需要针对工科专业建设背景、教师队伍和学生结构特征以及现阶段出现的理解误区和实施问题,提出精准实践路径。
(1)强化高校顶层设计,完善建设制度。首先,加强高校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设目标、建设意义和重要性,基于高校定位和学科优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和实施路径,让工科专业教师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和发展方向,消除实施误区,快速进入教学改革状态,高效率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路径设计。其次,明确高校主要负责管理部门,管理体系扁平化。要避免各部门都要抓,但没有主要负责部门的情况。防止部门责任和关注点不同和重复安排工作,过度分散专业教师精力。学校各部门和教学学院形成完整“课程思政”管理系统[4],明确各处室及科室的管理内容。简化管理部门,调整管理流程扁平化,实现“课程思政”政策措施的高效制定和传达。
(2)依托支部建设,突出组织优势。教师党支部建设既为“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供有效载体和实施途径,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以党建为引领,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党支部日常党建活动有机融合,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大会、组织生活会等开展集中研讨和实施,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7]。依托党支部和教研室的优秀师资力量,举办基于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交流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学生接受程度、教学方式方法等难点和痛点,深度讨论和实施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实践环节设计,将建设思路和先进经验向每一位教师推广。
(3)改进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秉承“创新不离其宗”的理念,在实践中选择有效、简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实景式、沉浸式、情景式专业教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融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和评价机制。组建具有专业背景的资深校内外专家组成制度评审组,及时学习和传达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精神,紧密围绕教育核心目标和提出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导向和对不同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有效建议。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持续提升人才培养内涵建设。
(4)因材施教,促进多层次多阶段育人效果。本科生和硕士生对工程专业和社会价值的认知程度不同,培养方式和目标也有所差异,因此对各层次学生和个培养环节均需精准施教融入“课程思政”。例如,本科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专业认知较为浅显,“课程思政”元素要准确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研究生培养是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导师指导三位一体,专业认知较深入,在参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同时不断提升对工程项目的责任感,因此不但要将前沿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元素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德育意识,还要在学术研究和工程项目执行中实践[8]。
(5)推进全过程培养,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课程思政”需要营造沉浸式培养环境,贯穿理论与实践培养全过程。以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等形式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第一课堂;以工程实践、沉浸式参观体验、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竞赛等形式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第二课堂。例如,建立基于工程专业实践主题的调研活动、组建科普宣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展会志愿服务、用专业知识为服务乡村传统手工业探寻推广路径、探寻节能减排的生态环保新工艺等,让学生将专业知识深度融入生活和实践,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城市治理提供切实可行解决方案,实现社会价值。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提升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全员深层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意识,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9]。
五、结语
通过分析“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特征,认为“课程思政”实践尚存在思想重视程度不足、概念认识深度不足、实施方法牵强、考评体系尚未健全的问题。现阶段,工科专业发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强化高校顶层设计,完善建设制度;依托支部建设,突出组织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因材施教,促进各学习阶段育人效果;推进全过程培养,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有效建设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影,黄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平台协同创新体系”的创建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6-8.
[2]罗薇.“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庆社会科学,2018,211(6):37-40.
[3]教育部高教司.“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4]李雪萍,马发亮.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170):73-75.
[5]于美,李卫平,邢雅兰.以解决复杂问题为牵引的课程思政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12):114-116.
[6]张春明,刘云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6):504-507.
[7]吴宝海,沈扬,徐冉.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61-62+5.
[8]赵研,王金梅,田雨晨.新势态下研究生线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1):130-133+8.
[9]陈志国,刘鑫,陈灿芬,等.课程思政引领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36):77-78.
作者:阎若思 张维 崔赞梅 吴蕾 刘伟娜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 宣传部河北科技大学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