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篇

发布时间:2023-01-04 14:27: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1

随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总体质量。为更好保持高校思政教育优势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做好对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思路分析,优化高校新时期思政教育实践机制,则成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持续开展的核心关键。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实际教育途径较为单一,大学生获取教育资源信息的渠道较少,使思政教育实践能在短期内实现教育成果产出。新时期网络媒体的发展,则丰富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路径,新媒体网络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也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部分阻碍。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入侵及意识形态渗透的时代背景下,做好舆论教育引导及思想安全教育防范,则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围绕新时期教育发展趋势的改变,科学地做好系统性教育优化,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各个环节与各项内容,能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另外,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创新,必须具备可持续推进的基本特点。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能随时做好教育发展环境评估,并科学地探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在部分教育问题产生之前做好教育防范,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与有效性。

(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适应能力

近年来,革新高校思政教育思想,提升思政教师的教育互动能力,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开展,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路线。之所以从加强教师教育能力及优化思政教育路径的角度开展教育创新,主要目的在于更好提升思政教育适应能力,确保思政教育能在各类不同环境下,均发挥积极的思政教育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也需要围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适应能力做好科学规划,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培养大学生思政学习自觉性及自主性,使大学生群体能更好配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是在推进高校教育思想改革的基础上,为高校思政教育推陈出新夯实基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探索能力,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形成多位一体协同推进基本结构。进而,更好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优势,弥补传统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不足及教育内容缺失。

(三)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新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教育培养思路的转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应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科学地调整教育切入点,并在实现思政教育长效化推进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政教育突破口,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进能摆脱传统教育结构的束缚,进一步围绕多管齐下的教育思路开展教育实践。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则恰好是基于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面向更多领域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探索,力图在各个不同教育领域及教育层面,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使思政教育能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各个方面均能有所提升。改变传统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被动开展教育探索的状况,使高校思政教育能牢牢掌握教育创新发展主动权。以此,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水平开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困境及难点

(一)高校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估

科学地做好思政教育评估,分析高校当前阶段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并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了解思政教育基本需求,是新时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有效性的关键。然而,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改良方面,盲目针对教育新理念及教育新思想进行引入,未能在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好教育资源倾斜,使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流于形式,相关教育工作的推进,难以为思政教育实践提供支持。久而久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则失去本质意义。例如,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创新方面,一味地突出对教育新元素的运用,但在教育实践方面,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思政教育实践模式。教师及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问题评估方面,未能针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反而,将教育问题归咎于大学生学习配合度不高。最终,使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成为一纸空谈。

(二)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意识滞后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前瞻性与先进性,确保高校能先于时代发展,制定部分思政教育问题解决预案,提升高校对思政教育风险的防范能力。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却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教育意识滞后问题,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良,虽然针对部分教育理念进行革新,但高校思政教育制度及思政教育考核机制,仍然是以较为传统的积分制作为主要形式。之所以,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产生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对于思政教育改良的理解并不透彻,未能基于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推进开展教育部分,而是在加强对部分教育理念的创新之后,采取一种三不管的教育模式,放任思政教育实践野蛮生长。这一策略的运用,不仅增加教师的教育压力,同时,也降低大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使大学生对思政学习实践长期抱有消极心理状态,难以在思政教育实践方面保持一定自主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能力不足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新媒体发展对于思政教育冲击尤为严重。通过新媒体途径开阔大学生视野,对于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而言,实际上具有一定教育帮助。但部分不良媒体的错误引导,则加深我国大学生阶层分化,使大学生阶层对立情绪日益严重,其个人思想也面向极端化发展。所以,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应针对加强对新媒体发展环境的了解,深入研究部分新媒体网络文化形成、发展历史,明确新媒体发展对于大学生实际影响,通过让教师深入新媒体网络环境,加强教师自身的教育感受能力。从而,运用教师的感同身受推进思政教育实践。然而,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却未能将拉近教师与学生思政教育关系及加强思政教师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了解,作为主要的教育改革方面,而是一味地强调对闭门造车教育理念的运用。最终,使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改良方面,仅仅对教育形式及教育方法进行优化,教育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进一步降低高校思政教育渗透能力[2]。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路及实践机制

(一)建立双向的高校思政教育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思政教育评估体系,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科学对策,也是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改良优势的重中之重。为此,高校应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建立双向教育评价体系。教师方面,应由思政教师与高校党组织、党支部牵头,开展思政教育问题研讨,分析各个阶段、各个流程及各个环节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并统一对相关问题进行汇总,明确高校新时期思政教育主体方向、主体目标。围绕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需求,制定教育问题应对方案。学生方面,高校应建立教育问题反馈渠道,从学生视角加强对部分教育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学生问题反馈或相关建议,虽然存在建议不成熟的问题,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要群体,其学习感受能力相对更强。因此,学生方面的教育建议同样存在较高的参考价值。通过教师、学生双向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高校能更为客观地对思政教育问题进行了解,提升高校对思政教育问题的整合能力,使高校后续阶段思政教育改良,能基于当前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合理地做好多个方面的教育调整与教育优化。以此,为未来打造具有良好思政教育氛围的教学新环境提供有力支撑[3]。

(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开展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开展,是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重要目标,对于更好推进教育实践机制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对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改革并非单一对部分思政教育元素的运用及思政教育方法进行优化,而是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实践改革及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等多个方面,实现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思路的全面性改良,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更好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新需求。首先,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实践改革,应从加强思政教师教育培训的角度,将新时期部分思政教育新概念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帮助思政教师加强对不同思政教育技巧的掌握,使思政教师能自主化地开展教育实践改革创新。例如,基于新媒体发展与大学生开展线上教学互动,调动大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帮助大学生营造良好线上思政学习氛围。其次,在教育方法创新及教育结构优化方面,高校应在思政教育规划的阶段,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采用对比法进行思政教育实践。譬如,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于西方教育模式尤为向往。高校则可通过建立西式教育、中式教育两种不同教育实践课堂,由学生自行开展学习对比。我国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中式教育,短时间内势必无法适应西式教育环境。此时,大学生将在教育实践中对西方文化渗透予以拒斥。这一教育过程,将为高校未来阶段思政教育实践的开展打下良好群众基础。所以,采用教育对比法开展教育创新,有助于更好提升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充分深化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实践。

(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互动能力与问题探究能力

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加强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引导,让教师能走入大学生精神世界,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通过加强新媒体平台的思政教育实践互动,使大学生能秉承更好心态参与思政学习实践。进而,解决高校思政教育渗透能力不足问题。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围绕加强教师与学生教育沟通、深化教师对新媒体网络环境的探究、研究等开展教育布局。提升教师对新媒体发展了解,帮助教师基于大学生学习需求,科学地做好阶段性的教育任务规划,保证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充分契合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需求。除此之外,高校应围绕新时期网络媒体发展,定期开展思政教育研讨,分析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影响,明确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基本困局及发展问题,使高校思政教育能从问题探究的角度,更好制定科学的问题解决策略。随着高校对思政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的增强及教师对大学生精神世界了解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可以围绕新时期建立思政教育新体系,开展长期性的教育实践规划。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工作能围绕社会发展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有序做好各个不同阶段的教育规划[4]。

(四)打造线上思政教育实践平台

打造线上的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可以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大学生思政教育配合度不高问题,虽然或多或少受大学生自身学习意志及学习能力的影响,但高校教育氛围不佳及教育问题的频出,同样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高校应围绕思政教育改良思路的分析,打造线上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将部分思政教育内容面向线上教育实践进行转移,利用对线上教育资源的整合及线上思政教育环境的营造,激发大学生思政学习的猎奇心理,并从加强线上思政教育辅助能力及建立线上自主学习模式两个层面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加强线上思政教育辅助,是指面向线下的思政教育实践,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使线上思政教育能承担课程知识预习与线下课程教学内容补充的功能,完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线上自主学习模式,则是针对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考核机制,培养大学生思政学习的自主意识,运用优质线上思政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实践提供帮助。以此,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实际有效性。

(五)调整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策略

上文的思政教育改良难点及思政教育线上实践平台的打造,均对高校思政教育考核有所提及。其中,高校思政教育考核作为了解学生学习不足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实际的教育引导作用,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的开展,能为大学生思政学习提供多方面参考。但传统模式的积分制,实际上无法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进行全面反馈,仅能对大学生知识记忆力进行评价。所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策略的调整至关重要,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另外,为更好配合高校线上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针对思政教育考核结构进行拆分,采用线上、线下双向考核机制,则有助于更好发挥高校线上思政教育优势,进一步为高校线上思政教育实践的开展做好充分铺垫。对此,高校应在思政教育考核的优化方面,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学习问题,作为主要考核方向,并在重点区域要求大学生写出自身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教师则可结合大学生对学习看法的分析,更好为未来阶段思政教育规划进行参考,提升教师对大学生思政学习问题的掌握能力。使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推进,能更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总体质量[5]。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改变,使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能成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推动力。高校必须在充分明确新时期思政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对思政教育改良思路的调整,并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机制,使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更好地满足高等人才教育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作者:杜茜 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2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之一,一直是常看常新的时代课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如何“树”人、教育人根本在于学生的思想引领,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价值认知,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领路人,他可以是学生的思想导师,开展思想引领教育、推进党团发展建设、保障学生安全稳定;他可以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学业进步、带领学生参赛获奖;他可以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谈心谈话;他还可以是学生的职业辅导师,帮助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学生职业技能。辅导员在学生眼里兼顾着多重身份,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1]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是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面对信息多元化的现状,每个人都在变与不变的动态中持续接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00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了辅导员的中坚力量和骨干,时代在发展,思想在变化,如何与大学生面对面深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共同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持续开展、逐步向好的过程性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辅导员在学生不断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辅导员作为行为主体的重要职能,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脚踏实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2]

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现状

(一)新时代提出新要求

、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和外界不同声音的影响,思想观念容易发生变化,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许在网络上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大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思想不同、性格不同、认知不同,而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

(二)思政教育要求更专业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分为教学与活动两部分,但思政课程类型单一,思政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同时由于高校的辅导员仍旧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限制,难以突破这一局限性,无法与学生展开更好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不足。[3]辅导员作为个体,入职前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学习着不同的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也参差不齐,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高校会定期组织辅导员培训、交流等活动,目的是为了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改变“为教学而教学”的观念,应该实现与学生真诚互动、家校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新矩阵。[4]

(三)信息化带来新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00”后大学生缺乏吸引力,[5]他们从小生活在信息充斥的网络空间,他们感受的是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享受的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累累硕果。他们好奇、质疑、情感细腻,专注思考,他们具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与数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适应与探索能力、创新与创造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讲授,对学生来说过于单一、注重逻辑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虽然科学合理,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仍旧与信息化时代的语境脱离,学生无法找到实践的意义,简单的教育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创新性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6]

三、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路径

“路径”通常指工作方式,“优化路径”顾名思义是更好、更高质量的开展工作。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其核心实质就是教育要回归本位、高校要回归本位,辅导员要回归本位,把思政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7]笔者基于在学生处的多年工作经验和工作实际出发,阐述如何创新性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推动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体系,实现全员育人。要重点关注辅导员与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支队伍建设,形成优势互补,共青团干部帮助辅导员更好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团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帮助辅导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多点发力、形成合力、共同育人。要充分发挥专兼职团干部在联系、引领、教育学生方面的优势,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取长补短,把思政育人贯穿于理想信念、组织建设、校园活动等各项工作中,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级目标,将思政教育的广泛性和学生个体的多样性统一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与辅导员在教与学一体化的过程中配合好,形成协同效应,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携手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鼓励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式,脚踏实地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课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8]2.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进阶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切入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学生进入大学后,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构建分阶段的育人体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辅导员在一年级要重点关注学生性格、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班级群体、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积极发挥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能,指导学生开展学生教育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二年级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学业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和社会实践、志愿奉献的意义,引导学生报效国家;在三年级重点发挥榜样示范导向,选树典型,成立PL朋辈带头人社团,通过五四表彰等活动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榜样引领体系,学校已有百余名学生陆续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电信奖学金”“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充分挖掘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各类青年典型,引领广大学生争做“六有大学生”;在四年级加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引导学生找到人生意义所在,不断完善思想品格,鼓励学生践行“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毕业宣言,实现个人价值。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实现全方位育人。辅导员要始终聚焦学生需求,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服务学生,营造高雅校园文化,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积极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生活动品牌,使其成为涵养学生心智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辅导员要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举办的“商务文化节”“三亚的冬天”“天涯音乐节”“旅游嘉年华”等多个活动,学生参与度达到100%。根据学生需求定制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体验,及时倾听学生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汇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00问》和《学生工作案例集》,通过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发挥服务学生“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衔接、协同发力的辅导员工作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分层分类建设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针对性、深入性探讨,在长期实践中要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目标、三大教育主题,四大教育平台。

1.树立“感情、认同、信仰”三个层次目标,推进辅导员思政育人工作。、自觉以实际行动践行;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对党团组织的思想认同与政治认同,进一步坚定学生信念;在志愿服务中升华信仰,通过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扶弱助残、环境保护等领域,义务献血、教育扶贫、血脉相连、光明连接等志愿服务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找到人生的真谛,实现信仰的升华。

2.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团认知认同教育”三大教育主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定期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团认知认同教育”为教育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团建活动,形成“一学院一亮点、一支部一特色”,通过主题德育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团中央开展青年大学习”活动,每期讲解时政知识,高校辅导员可以借此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也是对思政网络教育的实践。辅导员要以“青年大学习”为思想引领工作载体,积极动员学生每周网上学习,将三大教育主题贯穿,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让学生真正明白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团认知认同的真正内涵。

3.用好“进支部、进骨干、进网络、进社团”四个工作平台。辅导员要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四个平台更好的发挥作用。思想引领进支部。通过推荐学习材料、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创新文化产品等方式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的走进团支部,让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意义并投身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思想引领进骨干。学生干部可以是普通学生的领航员,在大学,学生干部的影响力持续且深远,打造学生干部培训平台,建立覆盖校-院-班的学生干部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做好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求激发典型示范的领航能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创新。思想引领进网络。不断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打造学生思政新媒体阵地,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想引领特色线上活动,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力求夯实线上思想引领工作阵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理论阐释和现实解读,增强思想引领的覆盖面。[9]思想引领进社团。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通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加入,所以辅导员要充分的运用社团平台,积极关注学生参加的社团,鼓励学生成立理论型社团,通过社团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社群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最大程度化的发挥思想引领实效。例如我校成立海南省首个“作为高校学工队伍中的一员,崇高使命需要我们敢于担当,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奋勇向前。辅导员要强化学生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系统、科学、分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高校辅导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主动作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竞争力,充分挖掘学生“千人千面”特点,展现学生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美好品质。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我们要争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学生工作的热心人、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李静茹 单位:三亚学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3

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教育发展历程中从未明确提出过分众教育这一名词,但采用分众教育这种思维方式来教育学生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这就是现在分众教育的初始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亟需为新时代大学生在思维多元、网络冲击、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做好人际交往、心理适应、情绪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解决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来培养学生和为谁去培养学生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应运而生。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概念阐释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区高校工作者如何通过一些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向大学生施加有特定目的、有系统计划、有具体组织安排的积极影响,促使大学生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预期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所谓分众化是一种动态化的过程和结果,是将原有的整体依据内外在、显隐性、环境变迁等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区分和动态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现实要求。而分众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分”,强调将广义的目标群体进行精确地细分,对受教育者了如指掌,根据“受众”的具体差异,在有针对性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把教育信息与服务有针对性地传授给指定“受众群”的一种模式。分众化是传统教育在分众时代覆盖大众的手段。分众教育能更精准和有效地击中目标“受众”,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新时代新形势下,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将教育资源分众设计并有效重组,制定更符合教育对象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过程中更注重个性发展、深度接纳和持续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工作目标。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元化的,并通过思想内化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政治素养、人格修养、道德品性等的全面塑造。[1]通过采取分众化的教育方式使实施路径更加灵活,培养方式更加精准,教育对象的接受度更高,整个教育过程更顺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教育效果更接地气、更优质。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当代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为当代社会培养更多的全面人才。通过分众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从大学生的客观差异性出发,开展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教育活动,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全面性人才。此外,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完善社会现有形态,也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升自身价值。

三、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发展

(一)新时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动力源

新时代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更具广泛性、开放度、多元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动力源泉。教育资源开放后能够进一步提供教学新动力,信息快速传播、获取方式多元化,能够继续扩展出新思路,数据采集整理及分析研究能够持续提供决策新方案,这种类似思政课分众化教学等创新思政教育的应用模式如雨后春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彼此相互融合,有利于各类优质资源的发掘、组合和应用,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创新。

(二)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出实际要求

新时代新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支持,同时也对其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获得持续化发展。一是坚持新思想铸魂育人。二是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作为我国各高校立身治学之本,作为指导目标,引导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地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学生,并且使其立志将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分众化教育要真正立足教育任务,逐步引领不同类大学生群体走向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发挥聪明才智和能力优势,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中去。三是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新形势下,价值的多元、信息的裂变、新生代的快速成长、新智能媒体的崛起等,既为分众化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时机,也对其良性发展提出了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要坚定政治立场,也要深刻把握环境变迁,着力打造出一支创新型、担当型、奉献型和学习型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同时,思政工作队伍应深入领会学习、贴近时代特征、跟随发展步伐、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内容,逐渐成为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渗透融合发展的行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变得更活、更强、更亮、更硬。[2]

(三)新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供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顺应时代发展、助推社会进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实施效果的检验棒。新时代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教育对象群体,设计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育内容,组织各有千秋的育人模式,既增强了主流精神力量,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教育效果。新时代着眼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分众化教育立志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不同精神追求、不同学习认知、不同交往方式和不同心理状态的优秀社会建设者,他们未来会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才能,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路径

(一)精挖教育对象特征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满足学生的思想、学习、交往等差异化个体需求,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差异教育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与区块链的优势,动态分析学生的活动区域、生活方式、网络浏览习惯、交往人群等,梳理出不同群体的差异、特征和需求,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内驱力,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记录。可以效仿教学中错题库等理论模型,形成大学生个人特征数据库,以此研究制定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同时,教育方案要随着数据库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更新。这种精准有效的分众化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教育的各个环节,他们同教育者一起提出建议,研讨思路,创新方法,调整方案,让教育效果更优化。辅导员可以联合思想政治、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优秀教师,利用大数据将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分层,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在课下空闲时间吸引和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建立分门别类的微信群、钉钉群组、QQ群聊等沟通渠道,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政治和热点新闻,在教师指导下为大学生提供案例分析,积极利用评论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

(二)精细优化教育方法

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培养引领不应该仅局限于思政理论的渗透上,而是以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为依据,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培养目标,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发展目标作为出发点,明确思政教育的方向,创新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充分学习和利用新媒体的好时机,尤其是后疫情时期,可以开设云端青年大学习、云端运动会、与你共读雷锋日记、与新农村书记云对话、居家隔离显厨艺等,必须让线下与云端、显性与隐性教育同频共振,让第二课堂也能走出校园,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能飞入云端。丰富的活动素材会吸引各类大学生群体,不但能突破时空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而且能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如今《跟柯南学科学》《高速列车概论》这样有故事情节、受众熟悉喜爱的课程广受青年学生追捧,学生纷纷提前两个小时进教室坐前排位置,课堂上座无虚席。思政课程亦可以包装成“音乐剧”“纪录片”,例如给理工科学生授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计算机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感受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为喜爱音乐的学生开展思政课程时,可以用歌曲《中法战争歌》让学生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用歌曲《劳工歌》让学生感受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用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感受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的矛盾;在艺术学生的思政课堂上,可以定制创意文化涂鸦作业,用艺术作品表达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精心开展协同育人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路径中,精心开展协同育人,将教育对象、教育工作者、家庭、高校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个体应该积极主动地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一方面,主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网络素养,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明晰人生目标。另一方面,积极投身实践,丰富自身阅历,磨炼精神品质,并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积极创造学生与创业人士、归国华侨、公益志愿者、劳动能手、革命后辈的交流机会,积极表达思想、吸收新理念、形成新思路,这有利于分众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持续开展。家校合力应该成为常态。众所周知,学生精神体系的构建与原生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与家长间应存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如有效互动频率、价值认同度和默契互补能力都关乎教育成败。一方面,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要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摒弃完全依靠学校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同时,家长要挖掘和传承良好的家风及家训,要营造温馨有爱、积极上进的家庭氛围,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并将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学生个体的需要勤与教师进行交流,合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了解原生家庭的整体情况,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五育”情况、突出问题多与家长沟通,双方合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精修学生服务平台

大学生作为各高校的主体,其任务主要是学习,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围绕进一步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而努力。在开展学生管理的实践工作中,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层次的教育管理,就要首先着眼于打造出更系统、更负责的为学生们成长成才提供服务的平台。所以,学校方面必须真正充分认识到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并且努力将教师队伍提升为一支具有高标准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团队。身为一名教师,任何行为举止都将会引起学生们的时刻关注,被学生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影响。高校应吸纳和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补充教学资源,引进一批企业精英、创业人士、岗位能手提升实践效果,打造一批网红爆款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主导网络舆论,从而构建思政教师的梯队化和多元化。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优质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大数据平台,这有利于敏锐地捕捉网络变化并及时进行预判,有利于动态掌握学生个体的变化趋势,促进思政教育的数字化。

参考文献:

[1]王天佐.大学生分众化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137-138.

[2]邹建良.着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政工作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63-64.

作者:苏文捷 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