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9 14:30: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探究3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文献综述
赵镜中教授的一次演讲提出了“群文阅读”这一概念。因为“群文阅读”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所以相关资料有限,本论文的研究仅以国内的相关群文阅读研究为主。因为“群文阅读”提出的时间短,所以不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上,都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并且有关群文阅读的书籍也是寥寥无几。在有关群文阅读的书籍中,较为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的是由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老师编写的《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以及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编写,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查找大量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群文阅读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笔者通过查找发现:群文阅读这一阅读方法在初中及高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将“群文阅读”和“初中古诗词”结合在一起,全网只能搜到3篇。笔者将会从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二、群文阅读的概念
群文阅读并非近几年凭空产生的。日本佐藤学教授曾在《课程评论——走向公共性的重建》中提出“群书阅读”的关键,倡导构建学习共同体。大陆也早有专家进行过类似的实验和研究。都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目标都指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发展。那么,关于群文阅读的概念,代表性观点如下,蒋军晶老师将其概括为: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1]针对较短的单位时间这一限制性条件,蒋军晶老师将其解释为:对较短的单位时间,对“短”没有清晰的条件规定,但是从教学习惯来看,一般指一两个课时。针对议题,蒋军晶老师认为选择这几篇文章的依据就是议题,既可以是人文主题,也可以是作者、体裁、写作风格等,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多元化。多文本就是在群文阅读课上,教学文本至少需要两篇,文本之间关系平等,没有主次之分。从这一方面看,蒋老师把群文阅读看作是语文教学课堂的一部分,强调的是课堂现场所呈现的文本教学。
三、群文阅读理论研究现状
群文阅读的研究由来已久,日本佐藤学教授提出了“群书阅读”概念。佐藤学教授初步展示了群文阅读的原型即“群书阅读”并且将学校和家庭、社会相结合,充分展现阅读教学的多元化[2]。之后赵镜中先生在《从“教课文”到“教阅读”》中提出了群文阅读的描述性的概念即教师要在统整课程的背景下,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初步提出了“群文阅读”这一概念,但并未将其具体化,也并未进行大范围的应用。[3]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2013年在《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对群文阅读的概念进行了更细致的界定,确定群文阅读的概念即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在此之后教师以及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4]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在总结群文阅读理论的基础上又将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进行了区分,便于师生更加了解群文阅读的概念及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浙江教育名师蒋军晶2016年出版的《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介绍了在不同文体中应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和方法。
四、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群文阅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群文阅读的应用研究也大部分局限于小学,初中内容涉及较少。在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应用研究这一部分,更是少之又少,主要围绕议题的确定,文本内容的选择,教学步骤几方面的研究。王雪艳在《群文阅读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运用》中指出古诗词学习的现存问题即“阅读量不够”“重视程度不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提出了运用群文阅读进行古诗词学习时要把握两个方面,分别是把握氛围和萃取文本。[5]在营造氛围方面紧紧抓住佐藤学教授的观点即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便于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有效开展;在萃取文本时主张循序而读更能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习效率。刘瑜2018年在华夏教师第2期84-85页《比较:走向古诗词群文阅读的佳境》中指出群文阅读能够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主题、作者、意象、内容等方面选择并确定比较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组相关的古诗词组块进行比较、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6]文中通过群文阅读的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更加系统的学习古诗词并学会迁移运用,便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深化所学内容和进行拓展迁移。谢丽梅老师2020年在《提高学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初探》中指出提高学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应双管齐下,一个是文本细读,一个是群文阅读[7]。从群文阅读中读相同点能够高效积累古诗词知识,读不同点能进行比较鉴赏,提高古诗词的文本解毒能力。有关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选择方面,蒋军晶老师认为可以将“作家”作为议题,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将“体裁”作为议题,可以了解各种体裁的特点;将“观点”作为议题,便于读者在很多信息中辨别信息的真假,做出自己的判断;将“表达方式”作为议题,可以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效果;将“人文主题”作为议题,可以让读者在这样的群文阅读中思考各种问题;将“阅读策略”作为议题,让读者抓住“矛盾”,进行追问、思考。这样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王雁玲、何立新2017年在语文建设第2期28页《基于问题解决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尝试》中指出议题的提出务必集中、明确,符合学段语文学习目标要求。[8]在此,王雁玲老师将议题的设计更加细化,强调议题应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文章内容的选择也是群文阅读进行的基础。在议题确定后,选取何种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能力以及阅读教育理念。蒋军晶提出各版本教材的互文性做得还不够好,各个单元的互文性都不够强,要求教师在选择文本要增强互文性。对此蒋军晶老师也提出了相关方法增强互文性。王雪艳2017年在《群文阅读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运用》中指出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萃取文本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萃取文本时要明确主题、循序而读和同中求异。在这里,王雪艳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文本进行整合,在教师的教学中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方东流在《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策略》中指出文本的选择可遵循六个原则。方东流指出文本组织可以遵循“1+3+3”其中“1”是组织基础即议题,第一个“3”是刚性原则,第二个“3”是塑性原则[9]。这一文本组织策略中,文本异质为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张慧敏老师2017年在《群文阅读需构建立体选文思维模式》中指出在单元内部进行选文能够提高主题意识,跨年级选文丰富了群文阅读资源,教材外选文能够拓展阅读的广度[10]。以上三点建议为教师进行选文提供了最基本的思路,并且无论如何选文都能提高和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刘瑞生老师在《初中语文课堂群文阅读教学选文策略实践研究》中指出选文要整合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有层次地选取文章;把初中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进行选文。保证选文的多向性、开放性和结构性,采取一定的科学选文策略以保证群文遇到教学的顺利进行[11]。刘瑞生老师在立足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上,又提出了选文要注意文本难易程度和文本数量。群文阅读的成效取决于问题的设置。老师提出怎样的问题就决定了学生怎样的思考。蒋军晶、刘大伟老师在《群文阅读教学:概念、价值及实践路径》中指出有关问题设计的三点要求即:要提解答域宽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孩子有依据的说出自己的观点。[12]文中不仅指出了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为群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提出了建议,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了新路径。高维老师在《基于教学实践理性思考群文阅读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布置学习任务要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但也要减少自己的干预次数。可以设置悬疑性主问题和制定自主阅读任务单[13],这一方法不仅能够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整体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五、相关研究述评
笔者通过对文献综述的研究及梳理可知,群文阅读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相关学者及一线教师尝试在群文阅读领域进行教学,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对于学生来说,群文阅读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教师来说,群文阅能促使教师的职业角色更加多元化;并且群文阅读能够激活教师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教学层面来说,“群文阅读”带给语文教学的价值不可忽视。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无论是从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效果看,“群文阅读”都为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价值,它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挖掘、探索。
作者:王倩丽 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篇2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传统的诗词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其弊端和不足,因此,探寻和创建新型古诗词阅读教学模式的重任便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身上,群文阅读教学因此而生。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近百首古诗词,均匀地分布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涵盖古体诗、近体诗、宋词等多种类型,它们之间既具有相同点,又具有不同点,教师利用它们展开群文阅读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不同古诗词之间的关系,还能有效拓宽他们的诗词阅读范围、增加他们的阅读储备。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具有深远意义。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阐释与主要特征
对群文阅读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笔者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情况,对当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和阐释。赵镜中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并对其进行阐释,他在《从“教课文”到“教阅读”》中简单地将“群文阅读”概括为“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蒋军晶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一书中指出:群文阅读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围绕一个议题,展开多文本阅读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现在得到最多认可的是于泽元的观点,他认为群文阅读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针对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具有相同点的文本进行阅读,并相互讨论,最终达成共识。[1]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笔者认为,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指的是一种围绕特定的议题(一个或多个),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课内外诗词文本,并据此展开深度阅读的“1+X”阅读模式,它旨在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只有准确把握群文阅读教学的特征,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首先,结构化特征。群文阅读不是将几个文本简单地堆叠起来,它需要教师和学生根据同一主题,对不同文本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并将提取到的信息优化和整合为一个结构,利用这一结构进行文本的对比分析和深入解读,将结构中的文本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次,开放性特征。群文阅读的重点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怎样“学”。通常情况下,教师只需利用“1+X”中的“1”,传授学生选文、立意技巧即可。待学生掌握后,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让他们在开放的阅读环境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达成思行合一的教学效果。最后,主动性特征。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具有被动性特征,学生往往在教师的要求下对文本的基础字词和语句等进行解读,存在固化思维,而在群文阅读中,教师会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让他们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主动地发现文本之间的联系,思索文本之间的共性,0132022年8月从而全面体现出群文阅读的价值。
二、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议题、文本组合和环境是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元素,议题的角度是否新颖、选文的质量是否过关、环境感染力的强弱等,都会影响群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维发展、内外联结和优化环境为主要原则,完善古诗词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多元化、拓展化和情境化的语文课堂中,提升诗词阅读的有效性。[2]
(一)多维发展,精选阅读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议题。因此,教师要依据初中生实际的思维特征、教材内容和文体特征等,精选阅读议题,从促进学生多维发展的角度,设定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议题,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他们构建多样化的诗词储备体系。总的来说,群文阅读的议题可以从诗词标题、诗词题材、诗词意象、诗词作者等角度进行选择,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议题选择对应的诗词文本,体现出议题的引领性和导向性特征。角度一:诗词标题。通常情况下,诗词标题凝练了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按照标题的特征和构成要素精选议题,有利于学生轻而易举地发现群文文本的关联性,也能使学生主动地依据标题特征,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寻找在标题上具有相似性的诗词素材。以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为例,从标题的结构特点来看,这首诗是组诗中的其中一篇,对此,教师便可利用这一特征,设定“比较《秋词(其一)》和《秋词(其二)》这两首诗,分析同一标题下,其立意的角度有何不同”的阅读议题,利用标题的同源性和相似性特征,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此外,在议题的选择上,根据本诗的标题,教师还可以将宋代陆游的《秋词》和唐代徐锴的《秋词》等一并纳入群文阅读体系中,让学生围绕着文本标题,解析不同诗词之间的异同点。角度二:诗词题材。初中阶段的古诗词,以爱国、边塞、送别等为主要题材,并集中地分布于教材的各个单元中,具有整体性和单元性相结合的特征。因此,针对同一题材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师在精选议题时可参照单元主题,用同一议题把同一单元中的古诗词串联起来,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深度阅读和学习,继而在高度集中的阅读课堂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以山水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等诗词,以及本单元的单元导语,确定“‘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通过反复诵读诗词,感受诗人笔下秀丽的山川以及诗人所寄托的情怀”的群文阅读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自然山水的雄壮、秀丽之美,进而获得审美体验。角度三:诗词意象。意象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连接诗人和学生之间情感桥梁的关键要素。鉴于意象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可从诗词意象的角度精选群文阅读的议题,构建以意象为中心的群文阅读体系。比如,“月亮”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在群文阅读中,教师可设定“‘月’为古代诗人擅长描写的意象,他们往往通过描写月亮的形状、形态来表达情感,结合诗词说明具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的议题,并据此议题选择文本,从而深度解读“月亮”这一意象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人生哲理。角度四:诗词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经历不同的事情,同一个诗人的创作风格、写作角度等往往会发生较大变化。基于此,教师可以从诗词作者的角度,巧妙地设置群文阅读的议题,以此为线索,让学生对诗人所创作的诗词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加强学生古诗词阅读的深度。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来看,李白和杜甫的诗词作品在古诗词中占较高比重,教师可以将杜甫作为案例,设计“纵观杜甫的诗词作品,品味其在不同人生阶段中的创作风格,了解其时代背景和命运轨迹”的群文阅读议题,让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使他们能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不同情感的写作技巧。在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按照诗词中的意象、标题、作者等基本要素,探寻精选议题的路径,由此选择契合古诗词特征的议题,这样便能够在无形中为群文阅读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文本的内涵。
(二)内外联结,增强选文质量
文本组合是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凸显议题的载体,文本的组合方式和选文的质量对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实际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当前部编版语文教材大多将具有相同人文主题的诗词放在一个单元里,但其关联性不够明显,因此,教师将群文阅读的理念融入诗词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弥补教材编排上存在的缺陷,以严格的文章组合方式,体现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在选文时,教师要遵循内外联结的原则,不能单纯地拘泥于课内或者课外文本,而是要着重考虑诗词文本是否具备矛盾张力、是否具备显而易见的规律等等,从而提高选文的质量。首先,以矛盾冲突为起点,选择群文文本。在群文阅读中,观点相悖、风格迥异的诗词,会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在矛盾和冲突的刺激之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根据“落花”这一意象构建群文阅读体系时,教师可以选择观点相左的诗词文本,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作者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李清照《醉花阴》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林黛玉《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等都表现出了词人悲观消极的情绪,学生将它们作为“落花”意象的群文文本进行对比阅读,能够体味不同文本中同一意象显现的极大的矛盾张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品味诗词的兴趣。其次,以写作手法为起点,选择群文文本。在选文时,教师要关注诗词之间的关联性,不同诗词常有相同的写作手法,教师将写作手法作为联结课内外诗词文本的中心点,有利于学生深度挖掘古诗词的特征。比如,围绕“借用典故”这一写作手法,教师可从课内外联合的角度,选择《赤壁》《泊秦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为群文阅读文本,深度解析诗词中的历史典故,使学生明确其中暗含的嘲讽、警示等情感态度,体味诗词的深刻性,这样的诗词组合,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最后,以内在规律为起点,选择群文文本。教师将具有相同规律的诗词组合起来,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和解读诗词的内在规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也能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诗词的特征和规律,促使他们在对比异同点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诗词的创作规律。比如,在进行“律诗”的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内《唐诗五首》中的《黄鹤楼》《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作为基础,在对比中明确律诗的内在规律为“首联点题、延续首联、转换视角、总结抒情”,待学生明确律诗的内在规律后,教师可将选择群文阅读文本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规律在课外寻求律诗文本。在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围绕矛盾冲突、写作手法和内在规律三个主要角度,引导学生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诗词文本,让他们将诗词内容联结起来,并明确群文阅读的议题。在组合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意识到诗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能通过课内外相联结的方式,扩充自己的诗词储备。
(三)优化环境,提升阅读实效
环境是影响群文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古诗词的群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需求作为创设环境的主要依据,营造契合群文阅读特征的环境,以此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是要创造具备感染力的环境,即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语言引导等方式,将古诗词意象和意境的主要特征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环境的感染和影响下,鉴赏诗词,获得审美感受,增强阅读体验感。例如,在以《使至塞上》为主的边塞题材的群文阅读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象美,教师可以借助动画资源,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烟”“落日”等带有萧条、孤独等特征的意象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动态化的素材,品味其中蕴含的意境美,进而从诗人的视角出发,深入了解边塞战士的生活。二是要创造具备引导性的环境,即教师利用问题教学法,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一直处于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借此深化学生的群文阅读效果。例如,在送别诗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将《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作为群文阅读文本,精心设计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如:
1.同属于送别诗,《渡荆门送别》与其他诗歌之间有哪些异同点?
2.如果你即将与朋友分别,你会选择哪种意象寄寓你内心的情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进行文本对比和分析,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会愈渐高涨,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探索欲望明显增强。而在引导性较强的环境中,学生不会满足于现有的学习成果,他们会在教师的启发下,将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应用于解读其他诗词的过程中,从多元化的角度分析古诗词的背景、意象和创作风格等等。由此,初中生的古诗解析能力会不断提高,这也有利于推动诗词教学的长远发展和稳步前进。
三、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结合实际的诗词阅读教学经验以及上文分析中的结论,笔者认为,古诗词群文阅读应处理好两组关系。一是精读和群读的关系。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十分考验学生的阅读速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精读不重要,恰恰相反,基于古诗词词汇深奥、意蕴深厚等特点,学生对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精读,往往能够挖掘出诗词的深刻内涵和审美意象。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群读和精读之间的关系。二是教读与自读的关系。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对群文阅读理念存在错误理解,他们完全不注重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导致学生出现阅读效率不高、深度不够的情况。教师应正确认识教读和自读之间的联系,在传授学生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群文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教师以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文本为载体,选择多元化的议题,联络课内外诗词文本,优化课堂教学的环境,将群文阅读理念与古诗词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是提升诗词阅读教学水平、增强学生语文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实施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计划时,应分析和研读其概念和特征,并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对阅读教学的方法、技巧等进行创新,让初中生能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从而真正提升阅读实效。
作者:康燕玲 单位: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篇3
古诗词群文阅读是改变原来古诗词教学单一的模式,把学生从“在阅读”引向“学阅读”和“会阅读”。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一般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所选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探析如何挖掘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情趣的策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在高度重视古诗词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审美感受能力是审美主体根据自身艺术修养、生活体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尝试,适时融入古诗词教学,努力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认识诗词,激发兴趣。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能激发不同年龄段人的感情共鸣,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悸动,会让你有高雅的气质,给你的心灵以美的熏陶,给你的内心以甜美的休憩。爱上诗词,浸润灵魂。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妙处及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自然会重视古诗词的学习。为此,从初一进校开始,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爱上诗词”“学好诗词”的主题演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力求让诗词浸润灵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二、在吟诵古诗词群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也称艺术鉴赏力,而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在吟诵中,注意吟诵节奏、重音、音韵等对表达情感的主要作用等技巧指导,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美、家国情怀美、哲理美等。
(一)深情吟诵,陶醉自然美景
在所任教班级开展“每日吟诗一首”活动,提前布置上台吟诵的学生做好准备,根据文人笔下描写得自然景物进行选择,每天语文课前轮流上台吟诵一首诗,说出诗意、情感、写法等,并谈谈自己的感悟。循序渐进,步步推进。随着兴趣的培养,吟诵水平的提高,由吟诵一首诗,过渡到“吟诵群诗”,如“水”“山”“月亮”等。以水为例,那奔流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读了荡气回肠,震撼无比,因为它是那样的变幻多端,那样富有生气。李白笔下的“水”多情而又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笔下的“水”多秀丽清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如画般美丽,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是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鲜活可爱。此外,那些秀岳名山、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这里,尽情地让学生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如诗如画的优美境界中。
(二)在吟诵中,引导学生感受群诗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美
放声高歌,感受家国情怀美。古诗词适宜放声高歌,它能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轻轻吟唱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感受词人借月抒怀,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以及乐观豁达的精神;吟唱李白的《静夜思》,眼前仿佛浮现那充满浓浓思乡之情的李白正在屋内抬头望月;吟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岂能不被诗人的爱国情怀所打动?吟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岂能不被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所震撼!
三、在鉴赏古诗词群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含英咀华受熏陶。数学家苏步青在《苏步青谈如何学语文》中说:“作为中国人,总要先学好中国的语文。中国的语文有特别好的地方。譬如诗歌吧,‘绿水’对‘青山’,‘大漠孤烟直’对‘长河落日圆’,对得多么好!外国的诗虽然也讲究押韵,但没有像中国诗歌这样工整的对偶和平仄的韵律。一个国家总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作为中国人,怎能不爱好并学好本国的语文呢?”
(一)每日必读,日积月累
每日让学生坚持阅读一篇诗词鉴赏性文章。人手一本《唐诗三百首鉴赏》《宋词三百首鉴赏》,从熟悉的唐诗宋词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古诗词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坚持课前演讲、检查督促背诵,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想象,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使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二)摄取消化,活学化用
开展群文阅读鉴赏实践,感知古诗词魅力,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的《送友人》为例,根据“送别”的主题,和“诗情画意”的议题,将《送友人》与《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采用“求同导入”“比异赏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这组群诗中发现它们都选择融入作者情感的意象,构成一种韵味无穷的诗意画面,表达浓浓的离情别意,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满诗情画意,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熏陶。体会五首诗犹如千古绝唱,流传至今的魅力。它们体现了诗人各自不同的情思,再读此诗,虽然时隔千年,但那一幅幅送别的画面却又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不得不感慨诗歌中的诗“情”画“意”之美。
四、在仿写古诗词群文的写作教学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写作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写作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因为“写”是“说、读、听”的深化。
(一)写鉴赏性文章或读后感
在吟诵、鉴赏、背诵古诗词群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议题”,自己选择一组古诗词,进行古诗词群文模仿创作训练,读写结合。最初对古诗词的鉴赏,同学们往往借助于名家的赏析文章,如他们参考《唐诗三百首鉴赏》《宋词三百首鉴赏》。经过半年时间,同学们对古诗词接触多了,特别是班上古诗词爱好者,文章文采飞扬,底蕴深厚,对同学们影响很大。笔者就让同学们学写鉴赏性文章,要求课前写好100-300字左右的诗歌鉴赏文字,在课前三分钟,上台脱稿演讲;有时,笔者选择简单的古诗,要求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写简短的赏析文字。这样,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长期积累,学生对古诗词的悟性提高了,鉴赏和写作水平也很大提高。同学们对古诗词有了兴趣,有了“感觉”。尝试让学生写800字左右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感悟。
(二)再创作或仿写
古诗词群文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在学完古诗词,让大家模仿创作诗歌和童谣。如:致班主任授业传道者,莫负好年华。指路书山引,明灯应海霞。燃烧红烛泪,吐出细蚕纱。化作春泥去,落红更护花。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深入挖掘,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想象中创造美,陶冶情操。总之,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策略探析,能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情感丰富,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人,能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陈乃云 单位:滁州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