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研究3篇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研究3篇

发布时间:2023-01-10 14:46: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研究3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研究3篇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篇1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和人文性色彩。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作家富里迪在《阅读的力量》中指出:“阅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它不仅可以充当一种强大的交流媒介或娱乐资源,而且打开了通向几乎所有重要事物的知识之门。阅读绝不仅仅是读写能力,还涉及解释和想象,它是一种可以用来获得意义的文化素养。”[1]通过阅读所发展的能力,从来就不是单一的,阅读能力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早已有目共睹。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方法,从古诗词的题材、语言、内容、背景、表达情感等不同方面明确群文议题并开展群文阅读,可以有效达成阅读目标。

一、群文阅读概述

群文阅读,简单来说就是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群文议题可以根据作者、写作方法、写作背景、人物特点、写作特点或情感表达等方面来确定,所选择的文本内容应围绕议题组成一个有关联的整体,而不应该是随意搭配。师生围绕着这个议题来开展阅读活动,可以获得比单篇文本阅读更广泛的知识和更深刻的体验[2]。群文阅读的重点不仅在于学生阅读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改变。简单来说,群文阅读是集体建构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通过文本朗读、多篇文本比较、议题讨论和信息整合,让师生之间共同思考,达成共识,强化阅读效果。群文阅读的阅读教学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一篇带多篇”和“单元整组”

“一篇带多篇”是群文阅读最基本的阅读教学形态之一,是以一篇教材文本为核心,整合其他相关主题文章开展阅读活动。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灵活选择阅读材料,加强学生对不同文本中关键信息和内容的提取和概括,帮助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泛读等阅读技巧,加强学生阅读的深度广度。但单纯的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式也存在选择范围相对狭小的局限性,而“单元整组”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培养良好的语感。跟单篇教学相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单元内文章学习的先后顺序,通过教师组织群文阅读,丰富课堂内容,扩大阅读范围,强化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3]。

(二)主题阅读

群文阅读活动除了在课堂内开展,课堂外也是很好的时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堂剩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因为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让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课堂扩展到课下,通过海量阅读来体会文本意义,获得启发和知识,同时通过不同文本比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4]。教师在组织群文阅读活动时,需要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根据不同文本主题内容来把握单元议题,设计和优化教学思路,提高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在主题阅读时,同一主题的多个文本内容之间会有碰撞交融的地方,教师在活动组织时需要进行科学筛选,对不同文本的相同点进行整合,提取群文议题,明确主题内容,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改变阅读碎片化发展的趋向,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二、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教育方式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固化、缺乏创新,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而古诗词在中考中所占比重在不断提高,学生在古诗词考试和问题回答时依赖答题模板,缺乏变通。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和理解,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5]。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和优化,增强师生课堂互动。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整理和归纳,教师自身要广泛阅读古诗词,加强对古诗词内容的研究,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提升。

三、群文阅读在统编版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就需要教师至少有一桶水。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海量阅读,掌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并做到合理取舍,实现有效教学。

(一)明确议题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活动的开展最关键的是要明确议题,在选择议题时要结合语文科目的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及教学情境,对单元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从某一个角度去选择一个合适的议题。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为例,其中共有84首古诗词,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根据题材划分,有边塞诗、送别诗、山水诗等;根据风格划分,有婉约派、豪放派等;根据诗词类型划分,有唐诗、宋词、元曲、乐府民歌等。根据不同的类型划分,议题设计举例如下。第一,以同一题材类型为议题。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题材分类主要包括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赠别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等。按照同一题材类型来设计议题,增强学生对某一种题材类型古诗词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或思想感情的认识[6]。例如,以李商隐《夜雨寄北》、王湾《次北固山下》,以及语文七年级下册崔颢《黄鹤楼》、李白《春游洛城闻笛》等羁旅诗题材类型的古诗词为例,进行文本整合,体会游子在他乡的感受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羁旅诗中常用的意象表达方式,如雁、柳树、夜曲等。再如,在咏史诗中,以杜牧《泊秦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和杜牧《赤壁》等同一题材类型的古诗词整合,把握古诗词中借古讽今的表达手法。第二,按照同一作者作品为议题。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主要收录了杜甫、李白、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各朝代诗人的作品,在确定议题时可以同一作者的作品作为议题,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及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根据诗人的心路历程进行设计。以诗人杜甫为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的诗包括七年级上册的《望岳》、八年级上册的《春望》、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根据诗人杜甫不同阶段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进行分析,把握诗人杜甫的四个关键期。盛唐时期杜甫蓬勃向上的朝气,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气;在仕途不顺时杜甫的写作风格沉郁顿挫,诗中满是对朝廷腐败的讽刺;在目睹“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表达出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的牵挂,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表达出诗人的愁思;在老年时期杜甫漂泊他乡,在诗中尽是孤苦惆怅。教师在设计议题时,可以让学生将杜甫不同时期诗的风格和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对杜甫的诗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其他诗人的群文阅读议题设计同理。第三,根据意象表达设计议题。在古诗词中,意象是一个重要的元素,诗人通过意象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世界上的自然万物联系起来。把握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有助于对古诗词整体基调的把握。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词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枯藤、昏鸦、西风、瘦马等,这些意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惆怅和哀伤的情绪,在秋风萧瑟的景象中融入了游子的心境,表达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初中阶段,古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意象主要是通过植物、鸟兽或自然现象来表达的,如梅花、杨柳、松柏、菊花等植物类,还有乌鸦、寒蝉、沙鸥、鸿雁等鸟兽类,以及月亮、细雨、流水等自然现象。积累古诗词中比较常见的写作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也可以体悟作者在古诗词创作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例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杜甫《月夜忆舍弟》、李白《峨眉山月歌》等诗词中,都用到了月亮这个意象,在不同诗词意境中,月亮通常成为诗人思念家乡、友人,或者表达情感、寄托志向的象征。

(二)设计问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明确议题,还要重视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有效设计也可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该单元内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合理控制问题难度,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层次化解读,对不同教学环节也可以通过问题去进行互动和联系。例如,在以意象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活动中,王维的《使之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都用到了“雁”这一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对“雁”这一意象展开思考,让学生找到这些诗词中的共同点,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雁”来抒发感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来思考问题,把握文章关键点。如果学生在阅读或解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也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让学生由浅及深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课堂集体构建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集体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集体构建是在不确定议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就是师生智慧共享),形成共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而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打破了这一局面,让学生能够真正发挥课堂主动性,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集体构建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古诗词阅读中的心得体会,尽量避免简单的答案,要通过反复讨论的方式来构建文本的意义。教师要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由发挥,必要时给学生学习方向上的引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以边塞诗为主题的群文阅读中,可以整合岑参《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王维《使至塞上》、李贺《雁门太守行》,通过不同文本来领略古诗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去领悟“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去体会“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思乡之情。通过不同文本阅读,比较不同作者在边塞诗中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进而感受古诗词的盛大、雄浑的气象。

四、结语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是对阅读材料的重组和梳理。作为教师,要加强对群文阅读议题的确定,根据古诗词的题材类型、诗人、意象表达等角度来设计议题,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同时通过问题设计来引导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并在教师带领下进行集体构建,让师生达成共识。

作者:何爱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篇2

群文阅读具有类比教学、对比教学的优势,将群文阅读应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情感及写作手法的理解。教师应及时革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找准角度切入群文阅读教学,从根本上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

一、做好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发展语文思维

1.立足诗词作者开展群文阅读,发展诗词认知思维

初中学生人生阅历相对简单,在阅读古诗词时难以透过寥寥数语领略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精选古诗词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让学生在纵向对比阅读中体会作者不同时期的情感状态,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以《己亥杂诗》的教学为例,教师以作者龚自珍构建群文阅读内容,整合《知觉辨》《红婵词》,组织学生阅读,深入体会龚自珍年少有成,创作才华显露时的少年意气;整合《明良论》《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让学生阅读体会龚自珍初入仕途崭露头角的雄心壮志;整合《西郊落花歌》《能令公少年行》《咏史》,让学生阅读体会龚自珍仕途不顺、报国无门之情。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能深入体会古诗词蕴藏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立足诗词意象开展群文阅读,发展抽象思维

意象是古诗词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只有抓住意象,才能够深刻领略古诗词的深刻意蕴。学生形象思维固化,无法抽象地感知意象的“意”。教师可以整合相同意象的古诗词,以群文阅读促单篇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深层含义,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教学为例。根据诗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句展开意象群文阅读。我们可以导入有关重阳节、菊花的诗,如《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残菊》中的“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等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些诗都描述了怎样的景象?你能从中体会怎样的情感?”通过群文阅读使学生对“菊”形成初步认知,感受“菊”的意旨所在。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菊”这一意象的内涵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立足诗词意境开展群文阅读,发展共情思维

教师可以整合相似意境的古诗词,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索作品蕴藏的内在情感,以此发展学生的共情思维。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八月秋高风怒号’‘秋天漠漠向昏黑’‘雨脚如麻未断绝’描述了怎样的景象?从这些景象中你能体会作者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在分析词句的过程中想象八月秋风怒号、大雨倾盆的景象,想象作者困窘的生活状态。接着,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让学生分析“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夜久语声绝,独闻泣幽咽”“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等词句,从而体会作者无限的悲情与渴望战乱结束的济世情怀。通过群文阅读,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二、做好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角度设计,培养关键能力

1.从诗词标题切入群文阅读,培养诗词分析能力

古诗词的标题中蕴藏着许多关键信息,做好标题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效率。通过深度分析、交流讨论,让学生总结不同标题的意旨,促进学生诗词分析能力的发展。以《行路难(其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提出问题:“你能从本诗的标题中获得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对标题进行分析:“本诗是一首说‘难’的诗,可能是作者在旅行期间遇到了障碍,也可能是作者的人生之行遇到了困难。”分析题目后,教师可以展示诗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品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多歧路,今安在”等诗句的内涵,以加深学生对“行路难”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出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让学生分析诗词描述的内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赠诗,可能是作者对席间友人谈话的答谢诗。”教师追问:“具体答谢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可能是友人为迷茫的作者指明奋斗的道路,也可能是友人劝勉、鼓励作者振作精神,以克服眼前的困难。”通过分析标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2.从诗词格律切入群文阅读,培养诗词审美能力

格律是古诗词创作的规则,包括字数、句数、对偶、平仄等方面的格式。教师可结合所学诗词的格律组织群文阅读,通过展示类似的古诗词,组织学生填写群文阅读格律分析表等,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古诗词的结构、押韵特点,让学生在综合分析中感受古诗词的格律之美。以《野望》的教学为例。这首诗与《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的体裁相同,皆是律诗。教师可将这几首诗编为一组,先对《野望》提出问题:“《野望》这首诗一共有几联?《野望》的每一联分别写了什么?”“《野望》的韵脚是什么?”通过提问让学生对《野望》一诗形成初步认知,使其了解《野望》所押的韵是“i”,明确《野望》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所描述的内容。在单篇诗词格律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群文阅读,并提出问题:“律诗一般有几句?”“律诗一般是哪几句押韵?通常压的是什么韵?”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并总结规律,加深学生对律诗文体规律的认识。

三、做好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培养综合素养

读写结合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教师在古诗词群文阅读中组织以读促写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群文阅读中启发诗词创作灵感,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体会情感•二次创作”活动:准备群文阅读材料《江城子密州出猎》《渔家傲•秋思》,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提出问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作者为什么要写‘醉’,换一个别的字怎么样?”“‘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怎样的气氛,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万’是否能改为千?‘万’突出了什么?”“‘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中,‘千骑’描述了怎样的场面?”以问题引领精读,组织学生探索阅读材料中量词的用法,如“千”“万”“八百里”“五十弦”等等,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词的准确含义与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如果你是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在一次醉酒后你会写下怎样的诗篇?如果你是被贬却一心报国的苏轼,你会写下怎样的词句?如果你是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不满的范仲淹,你会有怎样的情绪?写下怎样的词句?”以读促写,让学生充分体会词作者的心境,学习词作者的艺术创作手法,激发其创作情感。这时,学生通过仿写诗词、改写诗歌、撰写作文的形式,替辛弃疾、苏轼、范仲淹表达一心报国的情感,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综上所述,基于古诗词教学的群文阅读可以从诗词作者、诗词意象、诗词意境、诗词格律、诗词主题、诗词创作背景等角度切入,设计系列教学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诗词认知、诗词鉴赏能力。教师要明确群文阅读的议题,设置好群文阅读活动的步骤,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综合能力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作者:杨军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篇3

随着各省部编教材的投入使用,语文学科新课改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整本书阅读”“大单元教学”“群文教学”等代表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因此,本文从“群文阅读”角度谈一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建构模式。群文阅读是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相关联、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其改变了传统单篇阅读的模式,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群文阅读教学建构是实施群文阅读的关键所在,因此一线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建构。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建构现状研究

目前,部编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共84首,镶入单元教学的古诗词有36首,课外古诗词诵读48首。然而,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均采用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诗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无法精准把握和赏析诗歌手法,在理解上存在偏差;由于时代相距甚远,学生对诗歌学习没有兴趣,容易产生陌生感和疏远感;部分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僵化,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部分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诗歌的思想性,而忽略了必要的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想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教师要运用规范化、程式化、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建构模式。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首先,当下部编本教材对古诗文的编排缺乏系统性。七年级的古诗词编排依托于单元教学主题,分散在每个单元现代文后的助读系统中,采用文诗混编形式,不成体系。八年级、九年级增加了古诗文的学习比重,将古诗和文言文编排在一个单元内,每册书安排两个单元的古诗文学习,此外还在中期和末期安排了两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总体而言,编排界限模糊,缺乏系统性,仅适用于学生进行单篇诗词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性建构和阅读视野的拓展,容易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出现片面化、表面化、机械化等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开展群文阅读迫在眉睫。台湾赵镜中教授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第一次提出了“群文”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的阅读量逐步提升,教学成效显著。由此,赵镜中教授提出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概念并描述了群文阅读的具体特征:同一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2]。群文阅读不仅改进了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僵化的现状,还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让学生从学一篇、会一篇文章,到现在会一类文章,促进了学生学习思维的螺旋性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培养积极健康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群文阅读古诗词教学建构

1.整体设计,整合教学

群文阅读强调整体设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里所说的整体设计,是包含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全方位整合。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四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四季美景”为主题,首先让学生熟读古诗,找出每首古诗对应的季节描写,然后再针对找出来的季节进行总绘,从最简单的一篇元曲——《天净沙•秋思》切入教学,这篇文章是描绘冬天景象的,学生要找出其中所对应的景物描绘。学生很快找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景物。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景物描写,学生很快得出写景是为了抒情的。然后教师再次追问: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学生也可以很快回答:抒发的是愁苦、孤寂的思乡悲情。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手法叫作“借景抒情”,正如王国维老先生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发了游子在外漂泊孤寂、愁苦的浓浓乡情。这里学生找到的特殊景物在古诗文中叫作意象。意象就是能够传达丰富意义的象,是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在《天净沙•秋思》中学到的方法,去朗读描写“夏”的古诗,以此类推,训练学生独立学习欣赏诗歌感情的能力。由此可见,整体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同一特点的古诗文有一个整体综合的把握,从而对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整合或者对同样手法的诗歌进行类比。品味意象是解读诗歌感情的关键所在,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意象多角度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感情的方法。这也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一条道路,教师可以从意象着手,对初中古诗词展开群文阅读教学。

2.巧心设计,创新教学

群文阅读指的是用同一议题结合多个文本而进行的探索性教学。议题就是课堂教学讨论的话题,它是群文阅读的中心问题。对教师来说,把握群文阅读教学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必要选择。本文以“战争”议题为例,谈谈如何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圈定战争的时代背景,根据此背景确定好相应的诗人,再去找他们对应的文章。以唐朝为例,部分学生对唐朝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李白、杜甫等人的身上,有些学生对唐朝这段历史有一部分了解,对唐朝怎样由胜转衰也略知一二,但要谈及此中的诗人,学生却说不出来几个。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确定了“安史之乱”这个时代背景,选取了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杜甫的《春望》,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师生共同探讨同一境遇下不同诗人对战争的情怀,从而感悟“战争”这一议题所承载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底蕴,由此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够得到适当的提升。其次,教师要进行恰当的问题设计,合理的问题设计是推动群文阅读的不懈动力。在问题设计方面,教师要提供解答域宽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限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3]。教师要针对不同诗歌的异同点设计不同的提问角度,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针对性,同时每个问题之间都要有层级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内涵。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及教学策略建构。

(1)不同诗人,横向比较

以下几首诗都描写了诗人远赴塞外作战的情形,但诗人的心境却各不相同,诗人究竟想表达什么?又是如何表达的呢?设计目的:对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对“边塞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进一步的体悟,可以感受到不同诗人、不同诗歌所要倾诉的心声,从而明白时代背景对思想感情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同一议题,横向比较

基于以上对“战争”议题的情感分析,我们可以据此总结出“战争”议题的思想感情。设计目的:学生可以根据以上情感分析,对“战争”议题的感情进行分类,进一步感受不同诗人在同一种境遇下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心境,从而提升分析归纳能力。例如,思乡怀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了在外征战的士兵对家乡的思念,“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祈盼和对家乡的思念。再如,渴望建功立业,能够有所作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表达了诗人渴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如,描写大漠风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二十三首其五》)为我们展现了凄冷的边塞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则描绘了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

(3)同一诗人,纵向比较

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诗人杜甫一直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永远是沉郁顿挫的。那么,杜甫有没有不一样的神采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将杜甫早年的诗歌《望岳》与晚年的诗歌《春望》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早年的杜甫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拥有着雄心壮志,但随着国家破败,战争四起,再加上生活颠沛流离,晚年的杜甫十分凄凉,于是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吏”“三别”。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不会过于片面化。学生应当把诗人当成一个整体,去纵观他的一生,这样才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4)学做商女,创新歌唱

诗歌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安排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背诵,但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件无趣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让无趣的诗歌充满灵魂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做商女,把学诗当作一件乐事,吟诵出自己的乐章。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很多音乐教师,总结出《青城山下白素贞》的纯音乐更适合引导学生对节奏进行把握,并在上课时做出了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巩固练习,巧化于心

针对每节课的上课内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对同一类型文章的掌握程度,加强学生对上课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总体水平,使学生将原本浮于表面的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固有的能力,这样能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作用。如何设计问题?设计怎样的问题?这也许是影响一线教师实施群文阅读的主要问题。为此,教师要抓住群文阅读的特点,结合教材的重点内容开展教学,实现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活学活用。例如,开展“月”的意象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展示不同诗人在不同境遇下对“月”这个意象的解读。《宿建德江》中,孟浩然感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夜忆舍弟》中,杜甫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蝶恋花》中,晏殊怅惘道: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教师可以把以上几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月”这个意象的描绘所暗含的不同情怀,然后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当你临窗独坐,会心生怎样的感慨?请在读书角留下你的想法。

参考文献:

[1]王玫,焦春艳.群文阅读视角下古诗词“1+X”教学建模的三大意识[J].中学语文,2021(10):23-25.

[2]赵镜中.教会学生阅读[J].小学语文教学,2011(1):19-21.

[3]刘大伟,蒋军晶.群文阅读教学:概念、价值及实践路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32(1):33-37+123.

作者:尹纯林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