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3篇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3篇

发布时间:2023-01-11 10:09: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3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3篇

机电一体化专业篇1

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发展需要与评价机制进行挂钩,二者之间的立体结合不仅是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径,更是教学方式优化整合的重要手段,将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构建,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环境下,如何清楚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找到教学的不足之处,对教学的质量、水平进行评价,依然成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自我突破,进行综合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这二者的结合,通过这种更加系统的考评机制来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教师的执教能力进行综合提高,最终将机电一体化教学水平进行综合提升。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的必然性

(一)高校进行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于每一个高校来说,教学是否专业,办学是否高质都是外界评价高校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校能够进行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关键。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能够促进某一专业的进步,更能够通过对专业的重塑和水平的提升来提高校方的综合水平,不仅仅能够提升师资力量,还能让学生更加专业,推动整体的进步[1]。因此,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专业进行自我发展,高校进行自我进步的重要举措。

(二)进行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仅会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还会对教师以及学生进行综合立体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通过更加科学灵活的手段来对个体进行评价,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就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进步。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客观因素

评价机制能够对教师自身进行评价,也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评价,这就有利于抓住教师在教学中的缺漏,让教师看清楚自身的短板和缺陷,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这就会让教师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带动下积极的进行自我完善和进步,不断地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提高机电一体化学生的教学质量

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加的契合学生的现状,通过评价机制来让教学更加合理,学生能够在这种机制中获得更好的教学,因此,这也就会直接的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进步,而灵活的评价方式也会促进学生的自我进步,这种综合机制的作用下,学生会获得更好的成长[2]。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评价

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广泛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就业岗位做出正确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要围绕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项目,通过内容的增删、整合等方式,使项目贯穿在教学内容之中。

(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

项目课程教学评价不是单一地评价问题,教学评价是由教学活动、师生发展状态和师生工作绩效三方面构成。开展项目课程教学评价,必须具有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也就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评价的主体分别为学生、同行教师、管理者以及教师自评。高职教育目标具有多元性,因而教学质量评价应该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在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时,可以比照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模式,进行经验的学习,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综合考量,将机电一体化课程评价与第三方评价进行结合,通过这种灵活的评价机制来进行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机电一体化课程学业评价

机电一体化本身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因此在进行评价机制的建立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够仅仅通过卷面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专业度,实践能力的测试和锻炼更为重要。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测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其次,在进行学业评价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将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评价机制的构建。学生的评价不能够拘泥于简单的卷面测评,还需要融入教师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等,让评价机制更加的多元化、立体化。通过这种立体的多元的评价机制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机电一体化教学能够得到新的突破。

三、结语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要想将专业打造的更强,不仅仅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更需要以专业为背景来进行评价机制的建立。将学生、教师、教学都纳入到评价机制下,通过立体、系统的评价机制来对专业进行评价,发现其中的缺陷和短板,进行自我完善和突破,为专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王国强 翟旭军 吴如樵

机电一体化专业篇2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院电气工程系的省级示范专业,自从2006年开办以来,每年的招生人数在我系学生中占到很大比例,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一直很好。但是最近两年来,由于生源减少和市场就业的影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招生也遇到了瓶颈,招生人数连年降低。为了提高专业的吸引力和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需要对本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本文针对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探索,对专业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在当前的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部分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本身与其它专业不同之处和本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只是单纯的设置了机械方面和电气方面的知识,没有将机电一体化中的“机”和“电”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由于师资方面、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实训教学设备的落后和单一,导致很多学生既学了机也学了电,但是既不精通机也不精通电,到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企业技术需求,甚至需要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学生的就业困难。通过对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同时对往届毕业生也进行了网络调查,明确了学院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存在的问题,制订了以企业岗位工作技能需求为知识目标、在教学上以项目教学法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向。经过企业调研和长期的教学实践,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我认为我校目前的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课程分配主要侧重在“电”与“机”这两个方面,并且以电类课程设置为重点,导致机械类方面的课程时间安排不够,也就达不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劳动部技工院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培养标准。其次,机电一体化教学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要求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且贯穿教学全过程。但实际教学中却因设备或师资等方面不足而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理论学习不能和实际结合在一起,学过却不知其用途。我校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将要从事的工作是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如机床设备操作和检修、电气线路的安装、检修和调试等,以及其他机电设备的使用和日常维护保养以及一般故障的检修等工作。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没有得到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培训,进入企业工作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将非常明显,甚至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需要及时更新完善

由于学校对新技术的应用落后于企业的技术改革和创新,因此教学内容的整体设置远远滞后于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设备陈旧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其次,因为我院机电一体怀专业教师整体年龄偏大,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不能融合一体,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及时采用项目教学法或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上也不能深入教学,如在实施《电路拖动安装与检修》这门课的教学中,授课内容仅仅涉及了工作原理的讲解,电路的接线安装和检修,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元件的选择和检修等都是一带而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加强。

3.实训室建设需要加强,实训设备陈旧

我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实习设备近两年虽然增加了很多,但是相比企业技术的发展仍然有些落后,尤其缺乏具有专业特点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设备,如我院电气工程学院在这两年的实训室建设中虽然建设一间机电一体化实训室,但是还是缺乏完整的机电设备和铣床、车床等实训设备,只有钳工实训和液压动实训和电力拖动实训室,PLC实训室等。实训设备的陈旧和不足会影响到机电专业学生的实训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教学水平要想得到提升与进步,就必须拥有优良先进的实训教学设施。

4.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已经基本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但是根据教学需求很多教师还是缺乏专业水平。特别是年轻教师大多毕业后就进入学校工作,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假期的企业实践中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更没有深入市场调研人才需求,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在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标准,完全没有经验。无法在教学中给学生传达正确的专业知识。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发展提高也同样会促进专业的发展,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协调硬件和软件的关系。针对以上不足,我认为我院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改革的思路与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4.1建设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的育人标准应该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一致,在专业建设中也应该遵循这个标准。首先进行市场调研,根据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岗位标准建立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对企业专家的采访和市场调研,首先确定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知识。在企业专家的帮助下,对机电一体化的核心专业课实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者产品为载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而对理论知识的安排上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必需够用为度,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或者把理论知识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用人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学校的考核标准的制定应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保持一致。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以从企业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建立以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从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到教学改革等方方面面坚持使教学内容符合职业能力需求,同时培养方案要体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4.2实训室建设和实训设备的完善

教学场所、设备与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实训室的建设应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根据专业群的需要尽可能建立一体化实训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要建设教学、培训、鉴定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在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教师的企业实践,同时引入企业专家进入学校的实训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动手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实训项目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了老师的首要目标。学校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列入了首批一体化课改专业,教师则根据一体化课改的要求制订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等。在实训教学中多采用分组教学,实训时通过组间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根据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一体化项目教学法,设计和组织综合性实践项目。例如设计开发机器人自动化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实训室等项目教学方案,学习常用的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硬件结构与维护等内容,并根据实际生产线的工作要求进行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的应用能力。

4.4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没有高水平教师就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学生,培养一支胜任机电一体化教学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培养胜任专业教学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对任教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出去学习培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利用假期下厂实习,了解市场的需求、技术的更新等。只有教师水平的提高才能带来教学的改进和提高。综上所述,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的改进。

作者:陈令荣 李强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机电一体化专业篇3

根据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前景来看,目前社会需求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各大高校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全面化、素养化的发展,并且从技能型人才转变成高精尖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企业的高端需求。专业教师将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高职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为高职学生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1.高职机电一体化的教育背景

教师在进行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个实践。通过吸收其他成功的教学经验来达到本校整体目标的实现。贯穿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体系,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准确的运用所学到的技能。把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融为一体。通过教师一体化教学,实现五个转变:实现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多项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场所”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并且把工程师素养,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题,提高学生的素养,确保在校园内有时间对学生进行高职院校中的政治认识。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一些具有目标性,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主义活动[1]。

2.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各大院校可以采用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接受机电一体化的课程改革。通过教育角度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特别是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也要体现出不同的教育模式内容。所以,教育运行的过程当中,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但是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实施,仍然是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变和改革,从而导致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学校进行的教学内容,不能相匹配,而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对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取,导致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当中,企业一般都是安排学生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手工操作内容,而企业所配备的专业师傅,与学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没有做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训和培养。

2.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当中,并不具备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所录用的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都不充足,无法达到实训课程创新的教学要求。虽然企业当中的师傅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但是,对于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实际的教学理论内容掌握都不够了解,无法将实践内容转化为课程教学知识,从而不能做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学。同时,在教育过程当中,师资队伍人才的流失非常严重,很多具有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的教师,通常会被大型企业聘走,从而导致了教育中优秀教师的流失[2]。

3.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职工学校的培养重点

当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中,已经找到该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重点。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教学主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现实性和启发性,从而达到了高效课堂,对于教师在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目标实现上有着重要意义。并且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的基础知识,并且可以实际的操作与运用。不需要对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性探讨,对于这些小部分的方面,相信以改革后的教师授课方式对于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难完成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的涌现,教师要做的需要用新的教学方式去提高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质量,培养走出校门可能很快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3.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改革方向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以后学生在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突出培养“双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战略重点要求,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会。所以,现在教师做的工作就是加强提高一体化专业的研究,改变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跟上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3]。如果一直按照传统教师授课方式,学生所学习的课堂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将会大打折扣。学校的教师将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目标。跟其他教师进行积极的探索,最后找到一条有利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之路。针对专业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形式的不断探索,将提出以下建议:(1)、针对该节课程的内容,教师先在课前提出讨论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将枯燥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进行两人或四人分组讨论,并根据自身的理解与其他同学或专业教师进行简单的交流和汇总。方便学生在机电一体化实训中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2)、课前先由教师调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根据专业知识和自己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开拓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对即将要开展的课程更感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探索欲望。实现理论与实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根据相关专业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以一个讨论会,或者组织同学们设置一个技能大赛,专业知识问答等等有益智的课堂活动和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能在实际操作上加深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也可能尽可能的发挥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并帮助学生补充知识空缺。使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达到高效性[4]。

4.结束语

根据上述文章可得,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逐渐提高,对于职业院校,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水平,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教师在教学上打破了原有的局限,让学生在学校掌握更多的技能与实践经验。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前景坐下了铺垫,进而对职业院校培养出具有高潜力、高素质的人才有着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钱玲玲.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开发与研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0(36):130-131.

[2]方小菊,蒋思中,刘东海.新形势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05):95-98.

[3]张俊,骆富昌,范继宁.以对接世赛项目技术规范为导向的5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课程改革研究[J].职业,2020(24):37-38.

[4]韩文霞.基于德国“双元制”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与研究——浅析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策略[J].内燃机与配件,2020(13):254-255.

作者:刘林林 单位: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