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2 14:35: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古典吉他教学探究3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古典吉他的构造及其指法编排规则
(一)古典吉他的构造
古典吉他的指板特点:从第一品(低音)往第十九品(高音),品格间的间距逐渐缩短(根据音律特点),指板变宽,琴弦张力会随之改变。因此,左手按弦的准确性就会不断地调整。其次,吉他指板上部分相同音高的音,可以在不同的品格上找到,但音色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性,需要演奏者根据音乐的需要来确定音色在吉他指板上的区域,往往在和弦连接或换把技术时有这样的考虑。古典吉他的演奏要求双手的配合是非常密切的,想要达到音色的统一以及力度变化的控制,双手手指需要长期规范化的训练才能实现此目的。
(二)古典吉他的指法常规排版问题
在古典吉他作品中,吉他除了为自身专门谱写的作品外,也有众多其他乐器或交响乐(少数)的作品改编的吉他曲谱。纵观大量的吉他乐谱,多数乐谱的指法标注并不规范或只有部分的指法标注。但学习者在打开吉他乐谱时希望乐谱上的排版最好有以下显示:1.左手指法标注(按弦手指的标注代号)、琴弦标注的代号、横按标注的代号、圆滑音、滑音等。2.右手指法标注(拨弦手指的代号)、扫弦、琶音、泛音、军鼓(特殊演奏方法)、拨奏等等(常规音乐表情术语记号不在此扩展说明)。繁复的标注难免会造成排版的多次校对以及疏漏,所以学习者在学习乐谱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修订因指法排版带给自己演奏上的不确定性的问题。
二、指法安排的规律化及实施规则
(一)吉他指法安排的历史进程
古典吉他指法的标注可以追溯到吉他的“黄金时代”古典主义时期,其吉他演奏和创作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马洛•朱利亚尼等。在他编著的教程中,大量的练习曲标注了明确的双手指法。最具有代表性的练习曲是《右手琶音练习120条》,并树立了古典吉他演奏技巧的规范化标准。吉他技术发展到近代的西班牙吉他演奏家“泰雷嘉”时代,古典吉他的技术基本完善并具备了较为详细的指法标注。在吉他教学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指法标注的规范性是演奏技巧的核心基础,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双手指法的学习规则
古典吉他指法的规律化学习,需要通过吉他名家编写的基本功或练习曲来完成。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基本功的学习,但基本功的学习往往是多数学习者的一道屏障(因为重复性的练习容易导致学习者缺乏持久的专注状态)。纵观诸多吉他演奏家的学习经历不难发现,(一些优秀的吉他演奏家)都非常重视基本功的练习。其练习的目的在于:手指重复训练铸就手指指法的规律性、准确性以及灵活性,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才能获得明确的目的和效果。参看德国AMA音乐出版社出版的Hubert-kaeppel编写的《音乐会用现代吉他演奏》,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分解理论指导依据。当具备了这种指法规律化的学习之后,在面对一首新乐谱时,就需要着手确定指法安排的可行性。多数吉他版本的指法编排,多考虑到的是左手的编排而忽略右手的编排,实际着手编排指法时应同时考虑双手。
(三)双手指法编排的具体实施规则
如何展开对右手的指法标注,首先需要具备一定数量的右手协调性基本功练习(多数教材可见),在这些练习中,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练习时效,在一定的时间内熟悉这一套指法的规律,然后换一组不同的右手指法,依此类推。要清楚练习的目的是在练习中克服自身不适应的指法,通过练习达到适应。其次,不同的指法组合,也在于稳定右手触弦点和发力关节的准确性,通过一定量的学习,自然可以达到音色的统一和发力的有效控制。然后,参照指法编排的规律性,尝试在新乐谱上标记自身已经积累且熟悉的指法安排进行比较和实践,结合乐谱相邻前后小节的音符连续性进行编排。往往相邻的琴弦采用相邻的右手指法交替标记。注意:前后两个音符,同一个指法连续两次拨弦是不合理的(持续性和弦除外),比如:拨奏吉他1弦和2弦音(相邻的琴弦),右手可以采用的指法为:pi指、ma指或im指等等。拨奏吉他1弦和3弦音(中间隔2弦)时,右手可以采用的指法为:pi指、pm指或ia指等,都是为了方便右手手指间自然间距而形成自然的拨弦动作。在一些连续的音阶进行时,常规拨奏习惯会使用右手两个手指交替,但往往在跨弦音阶进行时,可以尝试加入第三个手指,以此改善两个手指在跨弦时的反向顺序。这些在乐谱标记中需要明确地标注出来。其次,左手指法的标注大多来自于就近原则(把位之内的音符),吉他把位包含四个品格之内的所有琴弦音(不包括空弦音),多数体现在和弦式分解音符或把位移动中需要保留的柱式和弦音,是为了避免手指移动造成音与音之间的不连贯。就近原则的目的在于音与音之间的和声效果及连贯性。标注的左手指法就需要考虑这种因素。另外,在音与音之间的音域超过两个八度或以上的连接时,首先考虑利用空弦音进行转换。如果在保持和声或这种空弦音不一定奏效的情况下,就需要重新规划这种转换的合理性,尽量避免手指大的跳跃或移动。例如:在巴洛克音乐风格作品中更多注重保留丰富的和声效果,音符在像音阶似的进行时,跨弦的两个音,需尽量保留前一个音的时值,避免音与音之间不够歌唱性。这时的指法安排若保留跨弦时的两个手指,首先考虑左手其中两个手指扩张的需要,能够保证跨弦指法的松弛和方便,从而获得跨弦进行的连贯性。在演奏分解式的音符时,应尽量保留每一个音符的时值,构成音乐的和声性。在分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改编为吉他作品的版本时,常见的版本多数都保留了旋律线条而忽视了和声色彩。德国吉他演奏家、教育家胡伯特•凯普尔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即:吉他改编原作既要遵循原作,同时还应体现吉他的特点,即和声性(见谱例:无伴奏大提琴组曲1007前奏曲)。装饰音奏法在巴洛克音乐风格中具有标志性的演奏方式,尤其在吉他乐谱上很少在装饰音上方标注演奏提示。实际的弹奏方法是,装饰音多数都在相邻的弦上弹奏,而不是由左手在同一弦上弹奏出来。此时右手常用的指法标注会使用pmia或iapm等指法组合,根据音符需要和右手方便的组合来弹奏。此时,右手四个手指的交替弹奏方法,能够大大提升装饰音的演奏效果,并表现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对于学习者来说,需要强化右手四个手指在相邻两弦上的基本功练习,以此获得必要的演奏能力。
三、指法改编的效果与意义
吉他作品中对于指法的编排,无疑是简化了技术的难度,更加关注双手配合能力的积极性,从而让双手更便于演奏和掌握这门乐器。通过指法的编排,让演奏者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与乐谱之间的紧密联系,使自身技术的发挥和音乐表现融为一体,更好地提高演奏和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及致谢
在学习中完全依赖于所谓“版本”并不是最佳的学习选择,往往更需要发现自身与乐谱的关系,结合自身技术能力实现演奏的自然性和音乐性,才是演奏的唯一途径。借此抛砖引玉,为有识之士提供参考。在此,感谢我的导师——德国吉他演奏家、教育家胡伯特•凯普尔给我在教学和演奏中的启发与指引。
作者:吴兵 单位:深圳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
古典吉他教学篇2
作为典型的有柄弹拨乐器,吉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吉他前身的维卫拉琴和鲁特琴,已在时代的更替下逐渐淡出音乐舞台。而吉他却在多个世纪的演变中,充分地汲取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的艺术思想,演变成为一门专业的乐器学科。值得注意的是,在其较小的琴身体内,不但蕴含着丰富的音色和弦,其声部之复杂更是与体积形成巨大的反差。除此之外,吉他还能灵活地满足独奏、重奏以及合奏等多种表演的需要,所呈现的乐曲表现张力也十分惊人。但是,由于吉他传入中国的时间相对较晚,直至20世纪60年代,国内才开始对其开展认真的研究,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志教授率先创办了北京诚志古典吉他学校,该校也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第一所吉他学校,至此,中国人才真正开始认识吉他。受吉他在中国发展起步较晚的影响,人们至今对吉他的认识还较为浅显,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也不够高,因此,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吉他的教学理念还较为落后,不仅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教学材料也较为单一陈旧,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吉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吉他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在中国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中仍处于非主流阶段,整个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他曾风靡一时,但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并未得到相关领域的关注,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吉他发展水平明显较低。
(一)缺少专业教育体系
目前,吉他专业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较为少见,大部分音乐教师也不具备专业的吉他教学技能。与专业钢琴考生相比,吉他考生不但缺乏规范化的专业动作,在音乐风格的处理上也相差较远。不仅如此,在国内相对落后的吉他传播理念影响下,学生对吉他的学习大都具有盲目性,大部分教师也只注重对学生吉他演奏技能进行指导,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学生的音乐素质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国内在吉他教学课程的设计上还不够成熟,还未形成明确的吉他教学技术体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吉他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较弱,吉他教学师资建设较为落后。在我国,吉他演奏教学的重心大都集中在演奏上,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对作曲家、演奏背景以及演奏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这种在课程设置上的缺陷,不但影响了演奏者对乐曲作品精髓的表达,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吉他的学习兴趣,所呈现的作品也较为平庸,缺乏作曲家真挚的情感表达。受吉他专业性狭窄的影响,其演奏者的音乐素养也不够全面。目前,我国并未将吉他设为独立的专业学科,对吉他人才的培养理念也相对落后,这十分不利于中国吉他艺术的发展。
(二)民族化发展程度不够
想要实现民族化的吉他演奏,便要创作出带有民族韵味的吉他音乐作品,因此,深化吉他的发展是实现其演奏民族化的根本途径。就目前而言,除了对现有曲目进行改编以外,几乎没有作曲家对吉他进行过民族化的音乐创作。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吉他演奏技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强化自身的演奏水平。可以结合压弦法、勾弦法以及平勾法来进行训练。其中,压弦法在吉他的低音弦演奏中十分常见,演奏者在演奏时会通过右手指来垂直触弦,并顺势用力按压弹响,而后手指再转停到下一根弦上。在弹奏旋律部分时,压弦法与勾弦法的对比运用,能够为音乐带来更加强烈的层次感。勾弦法会在右手指甲触弦的基础上,通过演奏者的指关节力量来向掌心勾回,以此来进行发声。实践中,学生会对右手指甲所钩的不同弦位来进行区分,较为常见的有塞戈维亚勾弦法、斜勾法以及平勾法,等等。平勾法是在右手指甲垂直触弦的同时,向掌心进行平勾弦,以此来振动发声。结合上述弹奏技法,弹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还应按照不同的标记符号来进行演奏,如此才能通过不同的触弦力度来展示作品的情感变化。
(三)宣传工作不到位
目前,在我国各类书店、音像店中,罗列着丰富的民谣、弹唱以及电子吉他等方面的影像材料和书籍资料,相比之下,有关吉他领域的资料却十分少见,这与同为世界三大乐器的钢琴和小提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目前,我国的吉他爱好者数量众多,但专业的吉他演奏人员却十分匮乏,具备专业教学水准的教师更是少见。由此可见,吉他在教学的宣传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演奏者要能够深刻地领会吉他的学习意义,而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身到吉他艺术的传播工作当中。不可否认的是,大型比赛的创设能够有效地推动吉他艺术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地方性的吉他比赛,但这些比赛大都缺乏代表性,相关赛制流程也不够规范,很难激发出吉他弹奏者的参赛激情。对此,应不断地拓宽吉他比赛平台,提升我国整体的吉他演奏水准。
二、吉他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演奏形式向合奏、重奏、协奏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吉他的发展史而言,吉他大都以独奏的形式来进行演奏。就目前来看,吉他的合奏表演形式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日本新崛吉他交响乐团便是世界首个吉他交响乐团,该乐团参照交响乐团的高、中、低等声部来进行配置,在当今吉他演奏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吉他合奏团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在集体的合奏中提升演奏技能、激发练琴激情,还能在集体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独奏学习能力,相互交流相互感染,更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品格的有效途径。重奏与协奏这两种演奏形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这两种演奏方式不但能够扩大吉他的音乐影响力,还能切实提升演奏者的专业素质。在我国,由王震先生率先创办的北京爱乐乐团吉他四重奏对吉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吉他协奏也是展示吉他乐器特色的重要演奏手段之一,在经典的吉他协奏作品《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中,吉他在协奏中的魅力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中国作曲家也对吉他协奏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吉他协奏曲《我在罗马》、双吉他协奏曲《西班牙印象》等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但由于吉他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加之演奏技法较为局限、演奏音量较小等原因,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吉他协奏创作的作曲家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应鼓励中国的作曲家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吉他音乐曲目,为中国吉他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吉他应打破原有的独奏模式,向更加丰富的合奏、重奏以及协奏等多元化的演奏方向发展。
(二)吉他的发展应该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
人们通常会利用本民族所特有的艺术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以此来反映当下真实的生活状态,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独具民族韵味。吉他民族化能够帮助吉他艺术更加贴近本民族的日常生活,换言之,我国应在发展吉他的同时,充分地融入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以此来实现吉他的民族化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用吉他来演奏中国风格的音乐,吉他的民族化应具备完善的理论体系,编撰本土的教学教材,同时在教学中融入民族化的演奏技巧,设计出更具民族化的演奏曲目。如此,才能形成中国特色鲜明的吉他艺术。吉他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应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吉他演奏技法的民族化。这并不是要全面地否定吉他现有的演奏技巧,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改良,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民族色彩的演奏技法。二是吉他演奏曲目的民族化。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蕴藏着丰富的音乐素材,继承中华民族精华、发扬中国传统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民族吉他音乐的重要前提。对此,吉他演奏的民族化创作,可以从我国民间经典音乐作品出发,充分地汲取音乐创作所需要的元素,而后再加以改编。我国著名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便是极具借鉴价值的杰出代表。三是吉他教材的民族化。被称为世界三大乐器之一的吉他,在西方有着十分悠久的教育历史。目前,国外大多音乐院校均设有吉他专业,并形成了完备的科学化教学体系。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吉他专业普及率还较低,并未得到国人的重视。现如今,中国吉他演奏教学教材还相对落后,并未形成本民族的吉他教材体系。应形成专业的民族化吉他练习曲集,并积极地运用民族调式中的和声体系,引导学生掌握和声的规律,以系统的吉他民族化教材来强化民族和声的训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我国吉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较于西方专业化的发展水平,我国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就目前而言,吉他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部分授课教师会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进行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学生也很难切身理解吉他音乐的精髓。本文结合我国吉他的教学实际,阐明了我国吉他教学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力求在理论上弥补我国吉他教学领域的不足。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进一步引导授课教师的教学思维,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带动吉他教学的发展。
作者:刘通
古典吉他教学篇3
一、人们对古典吉他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对教学中的影响
古典吉他和钢琴、小提琴一样,是一门严肃的乐器,古典吉他同钢琴、小提琴一道,被称为“世界三大乐器”。古典吉他是一件拥有悠久历史的乐器,关于吉他的最早源头众说纷纭。考古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类似现代古典吉他的乐器是在公元前1400年前,生活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北部古赫梯人城门遗址上的“赫梯吉他”。其8字型内弯的琴体决定了吉他属乐器特有的声音共鸣和特质,这也是吉他最显著的特点。[1]发展到公元1500年,已出现了现代吉他的雏形——四弦复弦吉他。到了20世纪,陆续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古典吉他、民谣吉他、电吉他、夏威夷吉他等现代吉他。由于吉他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吉他受到世界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喜爱。古典吉他在吉他家族中艺术性最高,它的音色细腻而多变,丰富的和声,多声部的演奏能力,使它拥有非凡的表现力。贝多芬、布罗威尔等世界著名音乐家都对古典吉他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所以古典吉他是受艺术界肯定,拥有艺术深度和高层次的乐器。古典吉他的学习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中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吉他所需要的弹奏基本功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弹奏好古典吉他,对古典吉他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好古典吉他,弹奏出好的音乐作品。古典吉他进入中国的时间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央音乐学院的陈志教授率先在国内创办了第一所古典吉他学校——“北京陈志古典吉他学校”。由于陈志教授的这一举措,在这一时期古典吉他才开始逐渐被中国民众所认识。吉他在中国起步晚,在普及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没有一套正规、系统的方法来培训吉他教师,正规教师匮乏,大家凭自己的理解,各教各的,很多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粗陋,使用的教材陈旧,甚至在整个吉他大家族教学方面没有统一规范的体系。这些问题一直延续至今。其次,由于人们缺乏对吉他的正确认识,我们依旧能看到和听到很多关于吉他教学不负责任的标语和宣传口号,比如吉他三月通、吉他速成等等,这无疑将吉他与玩具画等号,而并非将吉他当作正规的乐器教学来对待。最后,在很多吉他教学机构当中,初学者仅仅零星地学习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后,便开始学习吉他的弹奏技巧,由此使音乐本身与乐器演奏完全割裂开来。这样缺乏对音乐本质的正确理解,也缺乏对吉他本身特性的认识,最终吉他沦为一门工具来机械性地演奏,导致吉他教学秩序混乱,教出的学生水平低下,弹奏出的作品体现不出吉他音乐的内涵与所要表达的美。同时学生也苦于无法提高和突破自己的水平。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影响和阻碍了吉他的正常推广和发展,更无法满足广大吉他爱好者的需要。[2]
二、古典吉他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沧桑变化的人类历史长河当中,吉他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陪伴着人类,慰藉着人类的心灵,抒发着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人们对于情感的理解与感受。自古至今的人们学习古典吉他,是人们对这类乐器传达出的美妙的声音的追求与向往。古典吉他教学当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增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综合素养,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懂得美、追求美、充满阳光朝气的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在古典吉他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聆听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风格的曲目,既能感受到拉丁民族的热情和浪漫,也能感受到巴赫严谨音乐的庄严和高雅;既提高了学习者的艺术修养,也丰富了学习者的精神世界。
(二)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在古典吉他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旋律美与意境美,让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产生共鸣,增强学生弹奏技巧与音乐情感的联系,准确把握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乐思,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更深、更准确的理解。
(三)规范古典吉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学习古典吉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古典吉他来演奏古典吉他音乐作品,从而来表现音乐作品当中的内涵。如同任何乐器的学习一样,古典吉他的学习也需要一个规范和严谨的学习程序。除了弹奏的技巧学习,在古典吉他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学习古典吉他的重要环节。在古典吉他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这门乐器,体会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美,在美妙的音符的流淌当中,心灵被音乐所打动,精神被音乐所升华,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每一位音乐教育者的责任。[3]
三、审美教育在古典吉他教育中的应用是必须的和必要的
乐器是演奏音乐作品的媒介,是传达音乐内涵的途径,乐器由演奏者的双手操作来演奏音乐,有的还需要动用口、脚和全身协同完成,这一系列动作首先都需要人的大脑来发号施令,所以说在乐器演奏中,人脑的思考是最为重要的。呈现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需要演奏者不仅不出差错、准确地演奏音符,还需要让被音乐作品赋予情感,这就需要演奏者思考:怎样精准的弹奏才能避免出错,怎么样弹奏,才能表达出音乐作品的美。但非常多的演奏者在练习中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几乎不去思考,而仅仅是肌肉记忆,这样在转换到新环境中演奏时便容易出错,状态不佳,甚至出现大脑空白的情况。所以想真正练习好,弹好吉他,是需要一直保持大脑集中注意力和思考的。在表达细腻温柔的音乐时,动作幅度和力度都要小;而在表达慷慨激昂的音乐时,动作幅度大和力度都要大。因此,要准确地表达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就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用大脑思考,去审视怎样传达音乐作品的美,这一个环节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方式方法,也就是音乐教授过程中的美育环节是必需而且必要的。
(一)在练习过程中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平日的基本功练习当中,要学会带着思考去练习。面对一首新的练习曲,首先要想到,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需要突破和提高哪方面的弹奏技巧?如古典吉他泰雷加音阶练习曲一号,在这首练习曲中出现了大量左手无名指的大跨度换把,由此可见泰雷加在创作这首练习曲时的用意。因此,这就需要练习者将注意力放在克服左手无名指换把这个重点之上。同时,在真正练习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将注意力放在弹奏本身。在每弹下一个动作之前,大脑需要有一定提前的时间,去想象到下一个准确的动作。这样便是用大脑去练琴而不是机械性的重复,真正意义上做到高效率的练琴,也避免了错误的发生和重复。
(二)对音乐的理解要具体、细致
音乐作品当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小节乃至每一个休止符号,都是作曲家精心思考后所要表达的成果。如泰雷加的古典吉他音乐作品《茶花女幻想曲》,这首作品是根据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当中的主题旋律而改编。《茶花女幻想曲》第49小节至53小节,其中的主题元素来源于歌剧《茶花女》第三幕薇奥莉塔•瓦蕾莉在病榻上死之前所出现的旋律,因此只有演奏者准确把握故事情节与悲痛凄凉的感情基调,才能准确的演奏出音乐内涵。如果学生带着一个模糊的理解去弹奏,那么必定呈现出一部情感松散、感情不连贯的音乐作品,从而无法准确地表现出音乐作品想要体现的情感,演奏一首音乐作品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把握乐曲的情感色彩。
(三)重视音乐理论学习,将音乐理论学习始终贯穿
马克思曾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诚然,提高音乐审美的能力需要一双能听懂音乐语言逻辑的“耳朵”,要理解音乐语言的逻辑,只有真正学习好音乐理论知识,才能听懂音乐语言的逻辑,如为什么一首音乐需要用小调而非大调?因为小调在音的组织结构上形成阴郁感;又如为什么不同的音乐要用不同的拍号?除了方便记谱外,不同的拍号也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感觉,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以华尔兹而著名的3/4拍,这些都是音乐语言所要表达的内涵。因此对于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而言,教授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让学生学习好音乐理论知识是必需的课程。
四、总结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整体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为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审美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为切实加强高校美育工作,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教育部在2020年8月专门成立了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此可见,国家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教育工作者、高校美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聆听或演奏古典吉他来体会音乐的美,为学生带来一次次心灵和精神上的感动和享受,在学生的校园生活当中,不但让音乐为他们增添了一份美丽的色彩,同时通过音乐的审美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达到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还可以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危机的发生,最终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价值观、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建设者。参考文献:
[1]孙进根.古典吉他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蒋梵.古典吉他名作演奏指导:萌芽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p20.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DB/OL].2020.
作者:段龙吉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