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的建设3篇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的建设3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0:58: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的建设3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的建设3篇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篇1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即传授道德与道理;所谓“授业”与“解惑”,即讲授专业知识,解答专业疑惑。之所以将“传道”置于“授业”与“解惑”之前,深刻说明立德树人当以道德品质培养为先,人才培养的过程应当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协同推进。顺应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将树人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全过程,使得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不仅可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还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土木工程材料是材料科学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产物,在材料科学与土木工程科学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实用性与学术性两方面特色都很突出的学科,主要关注材料组成及结构特征与其宏观性能、行为的关系,为材料的工程应用和性能优化提供依据。土木工程材料是为了培养土木建筑类学生掌握、理解和应用土木工程材料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该课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品类繁多的工程材料结构与性能,了解工程材料发展历史与趋势,还需学习各种材料性能测试方法以及相应规范标准。当前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不仅要求土木建筑类学生牢固掌握这些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规范认真的工程伦理意识。基于此,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工程材料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遵循正确有效的教育与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与思想道德素养。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映射与融入点

(一)学习工程材料领域光辉发展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介绍土木工程材料发展历史的过程中,突出我国悠久的建筑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例如我国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建立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坐落于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北宋初期建立的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坐落于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开创了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我国商代时期出现的“版筑技术”,可认为是现代钢筋混凝土的雏形。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三合土”建筑材料,由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并可适当掺加糯米汁、动物血等有机物,显著提高胶结材料使用性能。通过学习中华民族在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光辉发展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专业情感。

(二)感知工程材料科技发展,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在介绍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的过程中,通过实例和数据向学生介绍中国科技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猛发展。在科技推动之下,各类新型材料应运而生,并被应用于建筑工程中,提升了工程品质,也改善着人们日常生活。例如,中国高铁以中国速度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港珠湾大桥瞄准一流水平,破解世界难题,刷新历史新篇。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创举背后都是一项项技术难关的攻克和厚积薄发的呈现。通过向学生展示快速发展的工程现状,引导学生感受日新月异的建筑发展,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敬畏之心,让学生理解科学之求真务实之本质与精益求精之“工匠精神”。鼓励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关注科技新动向,利用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强调工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职业操守

国内外大量工程实践证明,材料的选择、生产、使用、检验评定、储运、保管等环节的丝毫失误都可能造成工程质量缺陷,甚至是重要大工程质量事故。而当前关于工程事故、豆腐渣工程的新闻报道时有发生。例如2009年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塌楼事件,2009年津晋高速公路匝道桥通车未满五年发生坍塌事故,2010年上海静安区公寓在节能整治施工过程中发生特大火灾事故,2011年武夷山公馆大桥发生坍塌事故。这些工程事故给人民造成非常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引起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通过工程事故案例的警示作用,融入工程伦理教育。在讲解土木工程材料相关的技术标准时,跟学生强调标准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要熟读标准,养成严格遵守国家、行业或地方各种标准规范的习惯,按照规范做事。比如,在建材力学性能测试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国家以及行业标准进行试验操作,而不能随意更改操作步骤和方法参数。以此逐步增强学生伦理意识和遵循伦理规范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并教导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学生在未来的工程建设岗位中,谨记工程安全重于泰山,切实做好工程材料的规范使用,让工程更好地造福社会。

(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节能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工程材料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意识也对建筑领域产生显著影响。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工程材料发展趋势已成为主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工程实例,展现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在介绍各类节能材料基本性能和特点,以及不同材料的组织结构与其特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拓展工程与科研前沿动态,比如向学生展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混凝土,聚氨酯保温材料,核壳复合结构相变微胶囊等。比如水泥的生产过程耗费大量能源,且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通过将工业废渣利用到水泥混凝土中,不仅可大幅降低水泥使用量,还可有效改善混凝土性能。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未来混凝土及其原材料在生产、开发和应用过程中,还应具有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气废料排放和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危害的特点。通过引用工程统计数据让学生相信,工程材料发展潜力很大,工程材料技术与应用领域仍存在巨大空间,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拓。

三、课程思政实施中教学方法创新

(一)图文并茂展示工程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工程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比如,在教学环节适当引入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让学生直观感受现代化工程生产现状;通过建筑材料选取与使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开展深入调研与学习;引导学生关注重大工程进展以及新型材料研发与应用动态,深入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坚定学以致用的信念。通过视频教学,介绍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强调材料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材料的兴趣和动力。

(二)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本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比如,通过混凝土出现开裂和破坏的特点分析,教导学生运用混凝土性能影响机制分析其原因,并寻求混凝土性能优化措施,在实际案例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三)增加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课后自学获取知识的动力

例如,增加学生展示与演讲环节,布置一些工程材料最新发展动态相关的网络资料搜集与整理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上网检索文献与资料,用读书报告的形式叙述各自掌握的新知识与新理论,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演讲,既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以及口头汇报演讲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四)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实践,开展课程综合设计与实践环节

比如,通过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水泥实验、骨料实验及混凝土实验进行整合与综合设计,以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构件所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实践题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背景,并展开综合实验集训,建立综合渗透的研究性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综合考量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协作,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科学评价标准,进行全面客观综合评价

注重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以及实践环节的表现,在平时成绩中,增加了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小组讨论以及案例设计等方面的分值,更全面考查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学以致用”“创新协作”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旨在向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发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将土木工程材料发展历史与趋势、工程规范与职业道德、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思政元素融入并映射于专业课程教育环节,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并综合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何燕 宋旭艳 季涛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篇2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当代人才培养更是如此。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就决定了高校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专业课程教学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思政突出育人导向,在润物细无声中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搭建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形成学生自然接受、引起情感共鸣并激励产生学习内动力的专业课程授课方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拓展应用,达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3]。基于此,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团队,围绕立德树人和新工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以新工艺、新材料、新工程和行业典型人物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工科背景核心素养共性相结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1“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1.1课程思政建设契机

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在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直接关系到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实施。土木工程材料是建筑结构的物质载体,是时代文明的见证和标志,其性能影响并决定了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法和进度,关系到建筑物的服役环境和建筑寿命。“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培养专业人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低碳意识,熟悉建筑材料低碳绿色发展技术措施,将有利于推进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1.2课程思政方案设计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方案体系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课程思政体系,通过从专业知识体系中提取的思政元素加以整合并形成价值模块,实现思政元素由点到面的串联。通过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低碳意识和专业自信等四个价值模块与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构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的体系架构(见图1),并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大纲、授课课件、教案和实验教学体系。然后,通过课堂讲授、翻转课堂、线上资源、思政案例、讨论研讨、课后作业和实验教学等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通过学生成绩、学生评教、专业认同和同行评价等方式来反馈,并以反馈结果为指导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价值模块和实践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完善,并通过教学大纲、授课课件、教案和思政案例的改进实施达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培养目标。

2“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力求“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知行合一”,在知识传授上,以安全性、实用性、耐久性、经济型和环境影响为评价依据,学习现代建筑工程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在能力培养上,以文献检索、实验教学和网络课程资源为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以直观感性地方式让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配制技术和性能变化特征和规律。在价值引领上,以我国的万里长城、赵州桥、南京古城墙、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和火神山医院等古今经典建筑及其取得的傲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我国建筑史上的名人大家奋斗历程、精益求精和卓越工程等故事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前提下,以讲故事、评时事和重内涵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实现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5]。

2.1厚植家国情怀

专业课程思政要将家国情怀融入到知识传授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为培养国家栋梁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促进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下,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底蕴[6],也强化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家国情怀既是“国既不国,家何能存”、是“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像人物再青”、是“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也是微观层面的人生观与宏观层面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融合,更是“小我”与“大我”的有机契合。土木工程材料是直观的、具体的、无处不在的,也是朴实的、雄伟的、生动的、历史的和时代的,其本身就是家国情怀的经典例证和集中体现。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从认知和情境两个层面融入[7]。以万里长城、故宫、赵州桥、南京古城墙、郑韩故城、应县木塔等古迹的材料选择、结构特点和建造方法为经典案例,结合课程知识点以讲历史、讲成就、讲发展、讲故事等外在激励,学生发自内心产生共鸣,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自然升华。在情境层面通过视觉和行为感知,领悟自身发展与社会和国家进步之间的关系。此外,在理论知识传授时也会结合网络视频、线上资源、学术报告、建筑材料研究前沿讲座以及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国家归属感和民族优越感。

2.2感悟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工匠精神,不代表多高的学历,或是多高的技术水平,而是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好,千人匠心,于平凡中创造出不凡。在讲授过程中,从新工艺、新材料、新工程和行业典范等方面融入。如近六十年来,为了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方法和低碳发展的要求,科研工作者和建筑人通过日复一日地努力,土木工程材料的承载能力、工作性、耐久性、装饰性和经济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性能,经历了从片面强化到日臻完善的发展历程。土木工程材料的研制、发展和应用影响并决定了现代建筑的设计方法、建造过程、居住舒适性和使用寿命。土木工程材料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大国“工匠”在不同岗位上的坚持与创新。再如混凝土材料科学领域的宗师泰斗黄蕴元先生和吴中伟院士、金属材料研究和应用领域的资深院士涂铭旌先生、道桥建设专家茅以升院士、桥隧领域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专家、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林鸣院士等专家学者毕生的不懈探索,他们的功绩也镌刻在中国建筑业发展的里程碑上。还有默默无闻地从事建筑行业的工程师和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用一刀一锤锻造出一个个温馨的家园,抑或是惊人的世界奇观。有的或许做出了备受瞩目的成就,有的或许还在蛰伏努力、尚待挖掘,但每一份份坚持,每一份热爱,每一份探索,都是工匠精神。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传达“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鼓励学生们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这些都无形中激发学生们产生内动力、追求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2.3树立低碳理念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8]。土木工程材料是建筑物的物质基础,也是世界上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多的一种材料。2021年度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5.9%,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其中,建筑材料生产阶段能耗和碳排放量分别占比22.8%和28.0%[9]。在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如何承担起行业和社会责任,是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者和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因此,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常用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应用范围的同时关注其环境影响,注重建筑材料绿色低碳发展、实施途径和研究前沿及其对建筑业可持续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低碳环保理念的自然融入。建筑材料生产周期短,通过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建筑垃圾和使用绿色胶凝材料,在“进口”和“出口”上减少资源和能量消耗,推广新型低碳结构体系和高性能材料是实现建筑材料“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基于此,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展示传统建筑材料环境影响相关图片、权威机构的总结报告和绿色低碳发展途径及绿色建筑经典案例,促使学生从感官认识到思想意识上逐步形成建立低碳意识。如在讲授水泥和建筑钢材生产和应用时,通过原材料照片、生产工艺简介和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数据等资料汇总,强调自然资源和能量消耗带来的资源匮乏和碳排放问题;在讲授混凝土的原材料组成和配合比设计时,注重矿物掺合料和再生骨料对混凝土及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影响;讲授砌筑材料时,借助烧结黏土砖的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实景图片或虚拟生产视频阐明墙体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引出绿色建筑的概念,进而让学生理解建筑材料的低碳绿色发展,是实现建筑业“双碳”目标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环节。

2.4增强专业自信

课程思政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从而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拔节孕穗期”为当代大学生增添鲜明的政治底色[10]。以价值引导为重点,助力当代大学生长骨气、强意志;以创新培养为核心,助力当代大学生长底气、增本领;以中国速度、中国制造、重大工程所凝结的中国工程人取得伟大成就为基础,助力当代大学生提心气、增强专业自信。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学科前沿,把最具创新性理论和应用实例带进课堂,融入并阐述传统知识,勇于攻克“卡脖子”问题,抓住学生的眼球,保证课程思政和知识体系常讲常新、常抓常新;跟上时代、贴近学生,用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的成效,展现课程思政的魅力。在建筑工程领域,港珠澳大桥、火神山医院和新方舟宾馆充分体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凝聚了中国智慧,也代表了中国精神。港珠澳大桥缩短工期超过两年提前竣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最具挑战性的跨海桥梁工程。火神山医院,总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仅历时十天,建造施工全程直播,这就是中国速度,这也是我国工程人为战胜新冠疫情提交的一份傲人答卷。新方舟宾馆高30层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建筑,建筑材料均采用预制方式,仅施工360小时建成,而且整座大楼均隔音隔热,可抵御9级地震,中国工程人获得“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建造者”新头衔。对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凡亲身经历的人都会感受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正深入人心,特别是对四个自信有了进一步的体会[11],并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图片、视频和新闻评论的线上资源进行专题讨论,以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不管是建筑工程的设计者、决策者、管理者或者是普普通通的工作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土木人专业素养和探索精神,学生的专业自信无形中提高。

3结语

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是教师,建筑类专业课教师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落实立德树人,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为国家培养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低碳意识、专业自信的高素质建筑类人才,为实现我国建筑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作者:刘俊霞 杨飞 夏晓敏 海然 单位:中原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篇3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校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对提高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及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等方面已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成绩。但是,目前在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专业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系等方面,仍然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在依据课程大纲要求,结合专业知识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方面,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两张皮”现象。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教师的行为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同向同行,以达到协同育人效果,仍需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本文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建设,就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原则与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理念与融入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内在关系、在课程更高行为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课程团队提出的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凝练与“四有”好老师要求有机融合,加强教师行为示范,达到立德树人目的。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了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有效达成,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课程内容精研、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守正、教师行为示范有机融合,探索出了五条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此经验对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借鉴作用。

1.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根据课程内容,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课程内容自然有机融合,科学合理地扩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导致的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两张皮现象。

2.精研授课内容。教学团队集体研讨课程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授课技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生动性及启迪性。

3.创新授课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结合MOOC课程建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增强授课的逻辑性,环环相扣,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坚持课堂守正。教师授课过程中要讲纪律,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在课堂上要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价值引领。5.强化行为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强调师者仁心、师者公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四大思维理念

课程团队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紧密结合“土木工程材料”大纲和专业知识内容,按照以下四大思维理念,挖掘该课程思政元素。

1.底线思维。本课程涉及大量工程建设标准,在教学中除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标准外,更要践行标准、敬畏标准,进而加强遵纪守法道德观念教育。

2.发展思维。许多土木工程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都涉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及固废利用。在教学中强调将“五大发展理念”与相关课程内容自然有机融合。

3.创新思维。土木工程材料中许多新技术、新产品的成功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工程造价、提高了工程质量。在教学中强调要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4.创业思维。在新技术、新产品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中,许多前辈不畏艰辛、做出了巨大贡献。可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弘扬行业前辈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爱国情怀。

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情况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应用,涉及许多材料质量控制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从课程所涉及的行业、国家、国际、历史等角度出发,结合本课程涵盖的主要材料(水泥、石灰、石膏、骨料、矿物掺合料、化学外加剂、混凝土、砂浆、砌体材料、钢材、木材、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等),将该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现实工程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工程伦理与课程内容自然有机地结合,按照四大思维理念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做到章章有思政、堂堂有思政。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大纲要求和专业知识点讲授,形成了该课程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的融入点,下面分章对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简要叙述。

1.绪论部分。“木土工程材料”课程涉及大量的标准规范,各级各类标准规范是建筑、土木及建材行业加强管理的重要依据。正确使用标准对确保工程质量至关重要,通过标准规范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强化底线思维教育。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主要为培养学生践行标准、敬畏标准,加强遵纪守法教育。

2.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主要介绍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能和用途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内在关系。土木工程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及耐久等基本性质与材料的制备、应用之间也存在着必然联系。要求学生要用普遍联系的思维去学习材料四大要素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维能力。

3.无机胶凝材料。在本章水泥生产工艺的讲授中,介绍我校徐德龙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对提高水泥质量和节能减排所做的贡献,强调自主研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前辈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爱国情怀。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4.骨料和矿物掺合料。骨料和矿物掺合料这一章针对天然骨料过度开发和固体废弃物堆存与填埋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各种尾矿作为混凝土骨料、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大宗固体废弃物(冶金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在土木工程材料中的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土木工程材料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以及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增强学生节约自然资源、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

5.化学外加剂。化学外加剂中萘系等高效减水剂由于技术性能的局限性,越来越不能满足高强度、高耐久性混凝土工程的需要。新一代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具有性能优异、绿色环保等优点,倍受国内外关注。二十多年前我国花高昂价格从国外进口聚羧酸减水剂以满足水工大坝、高铁等重要混凝土工程需要。在此情况下,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辛,勇于创新,最终研发出了性能优异的产品,实现了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国产化,大幅度降低了该种减水剂成本,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工程造价。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6.混凝土。本章内容量多,课程思政目标分为以下几项:(1)学习前辈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混凝土的制备和性能讲授中,我国吴中伟院士、孙伟院士等前辈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中不畏艰辛、不言放弃,为我国混凝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弘扬行业前辈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以及大局观和长远发展观。在混凝土强度的讲授中,强调混凝土强度对工程的结构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在混凝土耐久性的讲授中,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加强对学生大局观和长远发展观意识的培养。(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作风。从事土木工程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的技术人员,经常要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培养学生乐于到生产施工一线的吃苦耐劳精神,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

7.砌筑材料。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1)介绍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的建筑材料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介绍西汉时形成的“秦砖汉瓦”,以及这一时期砌筑材料和砖结构、砖木结构体系的辉煌历史。结合西安城墙、大雁塔所用砌筑材料,介绍传统建筑材料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特点,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这些砌筑材料的智慧,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烧结砖大量占用土地资源,且能耗较大,应限制烧结砖的生产与使用,合理利用非耗地的地方资源(如页岩、煤矸石等)生产烧结砖;更要大力研发、推广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免烧砖和砌块,以及各种轻质、高强、多功能、大尺寸的装配式新型墙体材料。结合以上内容的讲授,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8.钢材。钢材这一章凝练了高强钢、高耐蚀钢的自主成功研发及在我国重点工程的使用案例,强调自主创新对行业发展和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强调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9.木材。木材这一章结合木材性质的讲授,从利用木材的边角废料生产各种人造板材出发,强调木材的有效利用和综合利用对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保护森林资源,重视木材的有效利用、综合利用意识。

10.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这一章在沥青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制和性能讲授中,从废弃沥青路面的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出发,强调废弃沥青混凝土的回收利用对保护石化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强调沥青混凝土的绿色发展理念。

四、讨论与结论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技能要求更高。教师要投入更多精力到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业务,弄懂弄精所授课程内容,扩大自身知识面,做到“予人一瓢,自身一桶”;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授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动性和吸引力。教师把课讲正确、讲精彩,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课程思政质量的前提。

2.对教师的行为世范要求更高。课程思政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提高课程教学的育人目的。《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比如不按时上下课,随意调课停课,总是对学生疾言厉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得再好,先进事迹讲得再多,也很难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3.对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要求更高。要精心凝练,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不仅是强化课程育人,而且要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要具有互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鹤,石瑛,金翔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2]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3]彭红军.高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1(5):1-3.

[4]范依依.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会计学教学探索[J].理论观察,2020(9):171-173.

[5]潘玲颖,何建佳,樊怡箐.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课程为例[J].教学革新,2020(22):55-56+59.

作者:何廷树 史琛 胡延燕 伍勇华 宋学锋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