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0:38: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探究3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地理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相对复杂,包括地形、地貌、地图等诸多方面,如若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能帮助教学结合图像分析内容,向学生呈现生动、直观、有趣、形象的地理内容,促使学生高效学习、主动探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地理教学质量。
一、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以图导学是初中地理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像或图片等方式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地区地貌、地形等地理信息,对学生知识运用水平和读图分析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开放性
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中,获取地理图像的方法有很多,并且图像能充分展现教材内容和课外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换言之,学生可以放弃教材中的部分知识,多了解其他内容,也可以对教材中的全部知识进行学习,优化学习效果。如针对“高原地貌”的讲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高原地貌的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高原地势,并结合图像内容产生新奇的问题,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激发学习潜能。
(二)综合性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不仅能反映基础技能和知识,还能通过正确解读地图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地图的运用,学生需要先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认知地图中标注的对象,最后解读地图,其中,认知标注对象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可以说,地图的运用就是考核学生对综合性知识学习的成效。
(三)基础性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能通过图形的方式呈现地理知识,结合图形进行多样化教学,让学生在图形中习得地理知识、领略大好河山,提高课堂的主动参与性。在图形或图像的选用环节,教师既可以采用标准化的教学道具,也可以运用新闻照片、课外书籍、教材参考书等,但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认知和学习兴趣,并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问题,以免超出学生探究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忽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性,那么教学活动就容易与学生的认知范围相脱离,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效率。
二、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和路径
(一)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知识具有繁杂性、综合性、抽象性特点,单纯依赖于文字的阐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学生对“图”的知识形式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巧妙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通过地理图形的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比如,讲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直观呈现关于南方和北方地区在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代表性图片,并设计问题:为何北方和南方地区会出现图片中的差异?为何南方地区以水稻等农作物为主,而北方则以玉米和小麦为主呢?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南北方的差异性。然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展示图片,如东北黑龙江的冰雪场景和海南的沙滩景色图片,继续提问:在同样的时期,为何北方与南方表现的气候特征如此不同?让学生借助图片来回答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2.优化地理空间概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知识,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知识盲点,欠缺空间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结合地图设计小游戏,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如针对“陆地和海洋”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地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填写相应的板块,先为学生提供3~5分钟的记忆时间,然后随机抽取几位学生填写空白,利用加分的方式奖励获胜者。如此一来,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能准确把握四大洋与七大洲的位置、名称、轮廓与特征,增强地理空间概念。
3.锻炼地理思维能力
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地理和图片等,旨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深化理解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或插图,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能力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地图的分析和观察中丰富学习经验,培养思考能力,发展地理素养。比如,针对“土地资源”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直观感受草原、平原、山地等方面的分布和土地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思考问题:不同土地在利用方式的层面有何差异?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教材图片进行回答,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示当地的相关地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当地城市用地的规划思路,这样有利于深化生活实际与地理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锻炼地理思维能力。
4.满足德育需求
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说,学生通过长期看地图,能充分了解和感知我国丰富的资源、辽阔的疆域,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插图都是对世界各地域文化风俗、环境特征、资源特点的有效展现,学生在学习中能客观看待多元文化,树立全球意识。可以说,相较于传统的德育模式,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地图的载体作用,显著增强德育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路径
1.以图导学,巧妙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起始环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注意力的集中有重要作用。地图是对地理空间信息和数据的记录,初中地理教师借助地图展开新课导入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化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故教师要以地图为基础进行新课导入与教学任务的巧妙设计,动态体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过程。换言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又要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地图中的“明示信息”,进而有机联系教材内容与地图信息,促使学生在无形中掌握新知识,更好地推动新课导入。以“辽阔的疆域”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知识分布特征的干扰,虽能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大致位置等信息,但无法精准记住这些信息。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以图导学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借助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记忆,如我国最东、最北、最西、最南的省份分别是什么省份,这些省份的简称分别是什么?利用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关键的信息知识和逻辑链条,促使学生有条理地连接所学知识,并在学生构建的线条中适当穿插其他内容的讲授,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链,为后续的有序学习打好基础。
2.以图导学,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果教师在地理教学环节仍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从内心厌倦地理课程学习,造成学习质量的降低。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利用以图导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以“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关于西双版纳的场景图,让学生对西双版纳地区的环境特点、位置优势、景观特征、资源优势有初步了解,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自己当作西双版纳的居民,向外地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位置和资源优势。当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西双版纳的环境图片,结合学生所看的环境图片介绍西双版纳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西双版纳资源优势和位置优势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活跃地理课堂,还能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以图导学,组织探究活动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地理图片进行探究活动,活跃课堂互动氛围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获得自主学习发展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善用图片设计和引导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以便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以“海陆的变迁”为例,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1)带领学生观看海陆分布图,并提出相关问题:最近发生的海陆大变迁在何时?叫什么?海陆变迁最初是什么样?具体的路径如何?(2)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如有必要可借助网络搜索相关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思维导图,对讨论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回答上述问题。(3)派小组代表上台阐述本组的答案,通过图片的方式演示海陆变迁的轨迹,拓展教材内容,进而实现课堂知识内容的深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以图导学,展开课程总结
地图中涉及的地理知识较多,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地图,以地图为引线进行课程总结。有些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较为匮乏,需要借助地图理解地图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故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地图的绘制,即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内容绘制平面地图,在回忆中深入理解新知识。以“中国的行政区划”为例,该课涉及较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在具体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以地图为引线,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自主解读地图,通过线索记忆法和分类记忆法来绘制地图。为了方便和深化记忆,学生可以将地图中各省的形状形象化,如黑龙江省如同一只天鹅、河南省宛如一只燕鱼等。当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后,教师结合地图的内容来总结此堂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预留出充足的课堂时间,要求学生凭借记忆对图中各省的大致轮廓进行绘画或者是设置具有开放性、启发性的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
综上所述,以图导学是实施乐趣智学地理的新举措,需要初中地理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以学导图教学模式来巧妙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加强重点解析、组织探究活动、展开课程总结,从而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地理知识,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作者:杨永彦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初级中学
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篇2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地形地貌、气候温度降水、大陆海洋分布等内容,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相关知识,以图片引导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当下众多地理课堂优先选择的教学引导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该教学模式中却会出现各种教学障碍,因此本文对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进而提出进一步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初中地理与以图导学教学概述
初中地理作为初中生的辅助学科,其内容便使地理教材和相关图册中包含着大量的地图、剖面图、示意图、景观图、遥感图等图像,这些涵盖大量地理信息的图像系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并掌握地理相关知识点,因此图像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而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则是用各种图片信息提出地理问题或者引导地理知识讲解,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但在地理教学以图导学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教学障碍。首先教师对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掌握并不充分,教师仍保持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图形与地理教材的联系并不紧密,课堂教学效率较差;由于对图形信息的教学引导不够充分,学生在课堂中缺少地理学习兴趣;缺少以图导学的基础设备等问题。
二、提升以图导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对以图导学模式的运用
为增强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教师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更加完善的引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努力理解掌握以图导学的内涵并积极实现以图创境、以图探究、以图巩固等教学环节。例如,教师首先可以先通过各类文献的阅读、名师讲解等明确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对初中地理教学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将以图导学的特点与自身教学习惯、学生实际学习方式相结合,进而进一步展开针对性的地理教学策略研究。在具体实施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以图创境,在讲解我国地形地貌分布状况时将我国地形地貌图形等作为情景创设的教学素材利用投影仪等进行展示,在课程开始展示图片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观察我国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的分布位置,寻找我国四大盆地、著名山脉的地理位置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地理兴趣进而推进之后的地理知识教学。在以图探索过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提出相应的地理问题如欧洲地理气候的分布现状,之后给学生分享相关的欧洲地理状况图片如反应气候的降水图片、干旱图片等,让学生用地理图形自行观察并总结欧洲气候状况。在以图巩固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图片任务,在详细讲解我国地形分布后布置相关地理图片试题,如安徽省地形状况自主分布,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图片巩固相关地形的知识点。
(二)将地理知识与教学用途相衔接
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下,需要注重地理知识与教学图形系统的结合程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图片素材,让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开始进行地理教学时需要先对课本进行通读,依据不同章节的地理内容寻找相对应的教学图片素材。教师在讲解大陆板块分布的章节时,需要选择最直接反应当下大洋与大洲的分布情况的图片,让学生在最开始便明确世界现阶段板块分布状况。在此章节同样需要讲解地壳板块的移动状况,教师便可以利用动态图片将红海扩大与地中海面积缩小状况进行模拟,模拟喜马拉雅山形成、地壳板块移动导致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让学生虽然身处教室也能够切实感受到板块移动的状况。
(三)组织各类趣味地理教学活动
兴趣是一切学习、工作的良好开始,因此在以图导学的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利用地理图片素材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组织各类趣味活动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阶段性地理知识复习时,可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其主要比赛形式便是根据图片进行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如选择一个山地的图片,参赛学生需要根据图片分析出山地的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状况以及植被生长分布状况并且判断其所在的具体位置。通过图片带动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够既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
三、总结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从地理学科层面助力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加强对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使用,将地理教材的相关知识与课上使用的图片等进行充分结合,组织各类地理趣味活动充分发挥图形图片的作用,引入新型教学设备助力以图导学等措施来充分营造地理学习氛围,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张文隆 单位:通渭县义岗中学
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篇3
以图导学,指的是在讲解地理知识期间,通过图像作为载体,将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同画面结合在一起,使其更直观、具体、形象地表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深刻记忆。以下简要针对初中地理以图导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成长奠定基础。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的重要性
对于地理科目来讲,图像是其重要的符号之一,人们能够从图像中解读到大量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理教学来讲,图像与理论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其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及想象力等,是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的重要途径。图像是地理科目内除文字以外最关键的内容,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课程教学期间,如果缺少图像教学,则知识点很难让学生理解清楚,也无法使学生形成深刻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转变自身观念,以图导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图导学的前期准备内容
(1)实物图。在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入缩小比例的小实物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
(2)挂画。这种方法是地理课程教学期间较为常用的一种传统方法。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可以为学生播放多媒体图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3)教师画图。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应精心设定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图导学,将较为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简单、形象的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三、以图导学的具体教学措施
(1)为学生创建教学氛围。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应为学生创建灵活轻松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纬线和经线”知识点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地球各个地区景象的纪录片,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好胜心,之后再引入知识点教学,这样做就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夯实基础。
(2)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教师不仅需要利用图像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同时还需要巧妙设定疑问,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疑问:对气候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它们都是怎样影响气候的?通过类似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索。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定疑问时,需要同地理图画结合在一起,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要适中,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自行简单地总结而获取知识。这就要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3)分组讨论,互相绘画地理图像。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知识点时,就可以将学生们划分成若干小组,互相讨论,绘制出各个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各个小组选出较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总之,对于地理课程来讲,图像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其能够将地理知识中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帮助学生理解。作为初中地理老师,应转变自身观念,以图导学进行课程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艳.“以图导学”的地理教学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王声平.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作者:赵霭霞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