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1:44: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量巨大且复杂多变,多元压力时刻挑战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巨大压力形成反差的是当代大学生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耐挫折能力较低、自我认知不准确、适应能力有待提高成了贴在大学生身上的“新标签”[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迫切要求高校展开路径探索、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拓宽教育教学途径,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与其它课程相比,地位仍然较低。一方面,从学校角度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基础工具学科,对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未产生显著效果,不能像专业学科一样为学校带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从根本上提升理工科院校的办学质量[2]。因此,高校普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高,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完善教学设施、打造精品课程。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心理问题个体的差异度高,即便对心理健康课程授课内容能够很好消化吸收,也能从某一方面获得共鸣,但师资力量薄弱,不能针对每一位同学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学生未能及时求助,因此众多心理问题未能得到良好解决。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高水平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配备普遍不足。为了达到要求的师生配比,很多高校不得不从思政教师、辅导员中抽调一部分力量,扩充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虽然心理教育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但是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书本的知识点上,并不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学生具体的实际问题,也不能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洞悉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进行有效引导。师资力量的局限还直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水平参差不齐,内容不够深入,无法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兴趣[3]。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还是以课堂讲授和课后讲座的形式开展。单一的、缺乏新鲜感的教育形式使学生融入感和体验感较低,未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大规模教学场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无力感,尝试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趣味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心态。但是由于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有限、学生心理活动缺乏专业指导、宣传方式单一等方面的原因,教育效果并不理想[4]。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心理问题广义上是指所有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按严重程度,分为:(1)心理困扰:暂时性、偶发性、特定情景;(2)心理障碍;(3)心理疾病。心理困扰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婚恋问题以及各种应急问题等[5]。

(一)学业问题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加之个人不良学习生活习惯,自制力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业以外的事情上,产生厌学心理,挂科严重,从而面临不能正常毕业的压力。

(二)人际关系问题与情绪问题

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民族,不同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师生、同学关系,对外界的不适应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眼界较窄,对世界的认识较为片面。有的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较低,一旦遇到喜事,就会立即激动;而遇到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失去理智,因一时冲动而犯罪。长期的情绪起伏,会造成学生抑郁、焦虑、强迫和自卑等心理。

(三)恋爱问题

恋爱问题一般包括单相思、失恋等引起的学业问题、报复心理等[2]。大学生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是性心理发展仍未成熟稳定,情绪体验较为敏感,情感阅历不够丰富,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好恋爱中的问题,易引发失望、迷茫、沮丧等负面心理,甚至会产生自残、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四)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过高或过低地自我评价使他们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有过高自我评价的学生,眼高手低、急功近利,存在一定侥幸心理。面对自身不足,过低自我评价的学生,不能扬长避短、发挥长处,屡次碰壁后自尊心受损,容易自暴自弃或者厌恶社会。除此之外,还有原生家庭问题、适应问题、发展问题、危机问题、网络成瘾问题、时间管理问题等多类心理问题[6]。

三、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问题的方法及路径研究

(一)高校应该建立健全详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心理状态基础数据

1.定期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

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存有一定潜伏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是学生长期处于压抑、愤懑的环境之下,心中的疑惑和不快无法得到解决和倾诉,最终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大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在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要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专属的心理健康数据档案。这些数据要交给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同学进行深度了解,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7]。

2.及时干预和辅导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部分高校在对新生进行完心理健康数据测试之后,都只将数据收集起来,并未对其进行实际的分析,观察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这种心理健康数据调查的方式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在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之后,对于存在心理问题或是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要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进行评估,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若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学校也应该与学生单独进行沟通,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及时取得联系,引导学生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学校还应该安排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

(二)高校应该丰富心理健康互动平台,提升调查的深度

1.提供多种心理交流平台

现在,很多新媒体平台都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大学生非常喜欢在这些多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对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要适应这种变化,更要抓住这一机会,开通线上调查与交流渠道,丰富心理健康咨询的方式。如QQ、微信公众号、微博、心理咨询热线等[8]。这些线上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渠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因为“面子问题”不好意思跟老师进行交流的弊端[9-10]。

2.融合发展措施,加深认同感

线上咨询时,学生可以不用近距离和心理咨询人员接触,会更全面地或毫无保留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问题,提升与咨询人员之间的交流深度,以便学校更客观、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工作流程和内容。而且线上咨询和干预,还能很好地保护学生隐私,留有一定私密心理空间,维护校内正常交流、学习、生活渠道,特别是对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都面临着毕业找工作,若是因此影响了学生的前途,那么今后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打击。因此,线上咨询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安全感。

(三)高校应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心理辅导质量

1.普及心理健康课程

很多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设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这一措施对于引导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开展这门课程的经验,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互动,多为学生传输一些自测心理健康水平的小技能,并且引导学生合理释放压力,多与自己信任的老师或者同学交流,遇到困难及时寻求帮助。

2.开展心理健康互动活动

为了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支持学生自主成立心理社团,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座谈或交流。在社团活动中,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工作是各个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只有保证了学生们正常的心理发展,才能为学生其它方面综合发展提供保证,才能维持校园和谐稳定。

作者:马宏魁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2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如何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健护航,可以通过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及时性的心理健康服务.以往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以后,面临新的环境,他们会出现不同以往的行为表现,这些反映了大学生的内心活动.究其原因,行为模式的改变可能来自于外部的环境,也可能来自于内心的主观体验,尤其是消极的内心评价,环境的改变和内心消极的主观体验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不同严重程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良好表现以及未来的个人发展.因此,准确而快速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长效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基于心理测评结果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以健康合理的方式提升心理成熟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西学院2017、2018、2019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2017年参测人数5025人(男生1747,女生3278);2018年参测人数5081人(男生1684,女生3397);2019年参测人数5002人(男生1812,女生3190),本文以2017年、2018年、2019年的测评结果为依据进行分析.

1.2测试工具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河西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症状自评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慌、偏执与精神病性共9个项目.1.3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主要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2.1大学生心理测评结果分析

为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和提高心理疾病预防与干预工作,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分别对河西学院2017年、2018年、2019年入校的15108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测评结果显示:M2017总分=143.59,SD=40.18;M2018总分=139.80,SD=41.22;M2019总分=142.44,SD=43.01(见表1).2017年心理良好学生占比93.30%,不健康学生占比5.36%,未测学生占比1.34%;2018年心理良好学生占比92.64%,不健康学生占比6.51%,未测学生占比0.85%;2019年心理良好学生占比92.10%,不健康学生占比6.91%,未测学生占比0.99%.依据测评结果,心理咨询中心对心理不健康和未参加测评的学生进行了一对一心理约谈,筛选出红色预警的学生.一对一约谈会排查出因为乱答、别人替答,隐藏真实情况等原因造成不正确的测评结果的学生,其中2017年红色预警学生占比0.56%,2018年红色预警学生占比0.71%,2019年红色预警学生占比1.34%(见图1).分析近三年的测评结果发现,心理良好的学生占比出现下降的趋势,不健康学生占比及红色预警学生出现增长的趋势.在日常的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中发现,不健康学生大部分存在的是教育性、发展性问题,比如难以适应新环境、与新朋友交往不良、对新学习生活困惑等,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者个体咨询缓解心理问题;而经过一对一约谈筛选出红色预警这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成长经历对其影响较大,这部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难以通过自我调整的方式控制情绪、缓解心理问题,需要长期追踪关注、个体咨询或转介,时刻掌握其心理动态.

2.2大学生心理测评结果的性别比例分析

在测评大学生中,2017年女生占比65.23%,男生占比34.77%;2018年女生占比66.86%,男生占比33.14%;2019年女生占比63.77%,男生占比36.23%.红色预警学生性别占比中,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近三年的占比均达到70%以上(见图2).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因为本次测评是以河西学院为例,从总体的测评性别分布中就可以看出,女生占比大于男生,这是河西学院男女生比例的真实现状;另一方面,依据女性发展的独特性,女性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敏感、多疑、回避、自卑等,结合测评结果以及女性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全面了解女性发展的特点,在处理大学女生心理问题的时候,结合其独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调整心理状态.

2.3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分析数据发现,在大学生的心理测评中,近三年红色预警的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因子上得分均比较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红色预警学生躯体化现象较为明显,常常会伴随着有头痛、头晕、无力、胸闷、发抖、胃口不好、食欲下降等躯体症状,随着躯体症状的转变,会引起个体其他因子明显变化,比如,强迫思维、强迫动作,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见图3).其中强迫是因为个体经常性的会出现某种想法或者经常性、反复性的动作,这类学生常常会因为这些思维、动作刺激使自己内心困扰,社会功能下降;人际关系敏感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会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会过度解读外界的信息刺激,常见的场合就是学生宿舍,与宿舍成员容易产生矛盾、争吵;抑郁值是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数据分析发现,红色预警的学生抑郁值已经达到了中度,这类学生社会功能有所下降,学习动机减弱,睡眠出现问题,对事物失去兴趣,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出现消极的评价,自我否定,无力感体验较强,严重影响在校的生活,有些学生甚至无法继续学习,出现退学、休学等情况.红色预警的学生在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也会出现相关的症状.

3大学生心理问题症状干预建议

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建议:

3.1大学生躯体化症状干预建议

当个体出现躯体化症状,首先应该先去医院检查,依据检查结果排除器质性病变(生理疾病),然后采取自我干预措施缓解躯体化症状.

3.1.1适度规律的运动锻炼.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有利于身体健康,还可以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体育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好,这可能与其经常运动锻炼有关.

3.1.2接纳体验情绪.大学生要学会接纳自己,体验情绪,合理地释放情绪.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管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都是个体情绪的一部分.

3.2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干预建议

3.2.1体验人际交往中的积极感受.如果你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并不是无可置疑的,也许你要换一种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想法,体验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体验.例如,当个体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这种情况是实际出现还是自己猜测想象的呢”“我这样的想法有充分的依据吗?”“是不是我消极的想法加重了呢?”“这种情况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理解方式呢?”等.

3.2.2多次练习人际交往.体验人际交往带来的积极体验,你会发现很多让你感到紧张不安的情景在多次尝试练习中逐渐缓解.

3.3大学生强迫症状干预建议

3.3.1个体要接受自己强迫的想法或行为.如若有强迫思维或想法,个体首先要学会接纳.

3.3.2可以采用改变认知,达到改变思维,从而改变行为缓解强迫.

3.3.3“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坚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把过多的专注力放在强迫思维、强迫动作上面.

3.4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干预建议

3.4.1深度呼吸法.临床研究表明,呼吸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很有用.在你面临紧张不安的情绪时,不要想怎样逃避,做几下深呼吸,继续去做你要做的事情.

3.4.2合理认知.临床研究表明,焦虑、抑郁个体容易出现错误逻辑:个体会过高地估计不好事情出现的可能性和过分灾难化地想象事情出现的结果,导致不良情绪产生,因此个体要学会合理认知事件本事.

3.5大学生敌对干预建议

3.5.1练习表达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多表达、多沟通.

3.5.2反思自己.当你的目标没有达到、别人的语言刺激让你出现暴躁的情绪甚至暴躁行为的时候可以想想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好.

3.6大学生恐怖干预建议

3.6.1尝试着调整呼吸,尽量先使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

3.6.2尝试着系统脱敏,面对恐惧不逃避,不要为了不恰当的恐惧放弃自己本来要做、应该要做、想要做的事情.

3.7大学生偏执和精神病性干预建议

这部分学生经过咨询面谈后转介专业医院,有专业医生诊断、治疗,后期有需要可配合心理咨询进行干预.当然,结合不同症状进行自我干预的方法可以有效调节情绪,缓解症状.但是,当个体的情绪、症状长时间得不到自我调整,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和学习时,建议大学生积极求助专业人员,比如学校心理咨询专业老师、医院心理卫生科的大夫等,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4展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会影响其成长,还会阻碍其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能力.在后期的追踪关注中,通过个体咨询,了解其问题发生的机制,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效的理论方式.

作者:白丽娟 王欢 单位: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3

就业压力、集体生活的不适应性、个人情感问题、众多因素和复杂的外部环境最后都会转换为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在缺乏有效调节和疏导的情况下,极易使大学生患上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目前,高校都制定了大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机制,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时代形势及大学生特点来做出相应改变。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因素

1.1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大学生是最熟悉互联网技术的群体,互联网除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质量之外,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上存在着一些消极、阴暗、极端的交友群,高校学生价值观尚未成熟,这些信息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1.2个人理想信念缺失

高校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建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然而,有的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较为严重,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由这些不良心理所引发的校园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扰乱了校园的学习风气。

1.3社交功能障碍

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开始进行集体生活,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生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社交能力要求不高,大多数学生也只是专注于基础文化知识。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有严重社交功能障碍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生活。若缺乏必要的转变和良好的引导,学生很难有效融入到集体生活中。高校所发生的恶性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同学之间因为交流不畅或生活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1.4个人生活情感的极端化

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地区,彼此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学生也都处在一个身心成长的过程,需要在精神上和情感上得到慰藉。由于个人生活和情感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时常发生,比如家庭经济拮据,在与人交往中较为自卑,还有些学生过于看中物质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虚荣心,在生活中盲目攀比,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追求物质财富。对于个人情感来说,校园恋爱属于正常范畴,但极端的情感问题就会对两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比如意志消沉,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还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2大学生心理教育策略分析

2.1设置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从制度上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设置规范的大学生心理教学课程。目前,某些高校只针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教学形式也是十分简单,以大型讲座的形式来呈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只能使学生对心理学有一个简单的学科认识。高校要建立学科化的心理教学课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生摆脱负面和消极心理的影响。高校还要开展心理教育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可以涉及恋爱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鼓励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2.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从学生入学就开始进行,全面掌握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将这些具体工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随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更新,记录学生每学期每年的心理变化以及家庭或个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主动发现学生可能诱发的心理问题。

2.3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除了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还应该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涉及校园生活、人生观和恋爱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开设以就业、职业、婚姻等为主题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可以开展学生之间的心理辅导活动,比如通过班级会议、集体文化娱乐活动来增加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2.4增加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除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利用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并设置相应权限,使网络咨询平台能够保证学生的隐私,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或情绪疏导。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送和心理学相关的文章、视频和优秀影视剧,使学生在日常娱乐的同时提升思想意识和自我疏导能力。网络的信息内容服务十分丰富,学生遇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搜索来进行咨询和处理。教师要能够有效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要通过网络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维玮.基于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2):127-128.

[2]刘琼.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思考[J].青年时代,2018,(17):172,174.

[3]江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教学刊,2018,(06):144-146.

[4]艾波,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28.

[5]刁佳玺,罗子懿,文雯,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5):23-25.

[6]付文静,柳晓阳,辛昊.“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新西部,2020,504(05):152,157.

[7]帖晓瑛,韩文强,王建军.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探析[J].心理月刊,2020,(02):59.

[8]杜召辉.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及工作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124-125.

[9]陈雪飞.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MOOC教学策略初探———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9,107(05):128-130.

[10]梁玮,陈媛媛.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03(30):260.

作者:高歌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