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3 09:03: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与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国有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出台,自1955年5月至今,从国家层面发布的“减负”专门文件已近10份[1]。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减负,各学科各阶段教师积极响应政策,纷纷探究,寻找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逐渐演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等一系列措施。由此看出,国家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工作上,态度坚决,刻不容缓。
一、课外作业布置和反馈的必要性
中小学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一种自然延伸,其或适度补充课堂所学,或灵活拓展课堂所知,或将课堂所学于生活和社会情境中进行实践应用。同时,课外作业也是学校对学生课外学习的一种指导,旨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合理安排课外生活。课外作业还是家校联系的一种纽带,有利于促进家校共育共同体的形成[2]。
(一)作业布置的必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首先,知识内容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后作业中巩固、思考,将未曾掌握的或掌握不牢靠的知识点及时补上,加深印象,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其次,学生思维上,可与相近的学科知识点联系起来思考,运用于实践及生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迁移;再次,创造力上,学生可通过已学知识的巩固思考,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创新,产生新点子,提升创造能力,塑造创造性思维。
(二)作业反馈的必要性
没有反馈的作业布置,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中失去方向的航船。一是学习内容方面,没有明确的指导,学生不能明确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数学是线性科目,前面知识是基础,在后续学习中,很可能影响孩子学习效果。二是学生所用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没有明确评判,长此以往,学生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三是学习意识方面,如果教师布置了课外作业,但缺乏及时检查,对于那些不自律的学生,会产生“做和不做,没什么差别”的想法,从而打消了做作业的积极性。
二、双减政策对课外作业带来的冲击
“双减”政策对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出了五条建议﹐分别是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以及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全方位理解并实施作业减负。“双减”政策的落地,更能让教育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针对小学数学学科,所谓“学习负担过重”是指传统的“题海战术”“千篇一律抄写概念”“重复做已掌握的知识习题”等。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等要求,分至数学上的时间随之减少,“压量”“压时”成为两个重点词,“压量”不是随意减少作业的数量,是将那些实用性差,不能达到巩固目的的作业酌量减少;“压时”也不是催促学生完成作业,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囫囵吞枣”,达不到真正的学习目标。怎样做到高效,这才是设置课外作业的难点所在。
作业设计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生动地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常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相同,但课后作业的设置却因教师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是常规的重复做练习题还是课外作业多样化,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都是不同的。于“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措施也相应有所调整。
(一)内容分层,保证作业针对性
作业量上,宽严适度。因书面做作业时间限制,作业量要合适。例如,遇到章节结束单元复习、章节知识整理(思维导图),设计内容面广,所用时间可能超过20分钟,数学老师与其它科目老师沟通,如,当数学作业稍多时,语文作业相应减少一些,等章节结束,后面再适量减少。作业内容,设计层次。之前的书面作业多数是口算本、课后习题、同步练习册、思维拓展题,偶尔有试卷练习。“双减”之下作业要高效分层,例如口算本,没必要每个同学都做。对于计算能力强、知识点已经掌握的学生,一周做两页即可;对于思维较强、基础扎实的同学,其没必要做基础题型,他们的作业可以更侧重于做思维题,提升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锻炼学生发散思维。
(二)形式多样,提高作业趣味性
教师在进行作业内容设计时不仅要注意探究性,确保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渐进性,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认知兴趣、完成热情与求知动机。学生完成作业任务需要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认知跨越,因而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需要学生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的大力支持才能完成[3]。例如,在北师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章《圆柱和圆锥》中,因课本知识V锥=1/3V柱(等底等高),可设置作业为:请自己用卡纸制作或者购买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细沙去装一装(如果是塑料模具,也可以装水,更精确),看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否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呢?反过来,再看看圆柱装的沙是否可以装三次圆锥?同时,可把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记录下来,猜想一下,等底时,当圆柱和圆锥高成什么关系时,两者体积就一样呢?且可动手试试看(这也是在这一章解决问题时常见的题型)。
(三)联系生活,增强作业实践性
数学中,选择题和解决问题题型设置的情境都是来源于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数学中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师设置作业应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增强学生直观性,避免太过抽象让学生不能理解或者产生“学这个有什么用”的疑惑。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小数乘法》中有一节涉及“阶梯收费”知识点,其家庭作业中可设置这样一题:春夏交接,家庭用电量也逐渐上涨,本市50千瓦时内单价0.52元/千瓦时,超过50千瓦时的部分单价0.62元/千瓦时,超过100千瓦时的部分0.82元/千瓦时,请同学们回家统计本月家庭所用电量,编制成应用题,并帮助爸爸妈妈计算出本月所需缴纳的电费。这种半开放式的问题,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实践性。
(四)整合资源,力争作业创造性
英国著名哲学家米尔曾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创造力是人类世界前进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创造力,那人类每天将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一样。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创造力最佳时间。作业活动,就是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体探究过程,是学生借助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究之间构建信息通道的生命认知过程[4]。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圆》中,探讨圆的面积公式,是在学习了圆周率π、圆周长公式C=πd或2πr之后,书本上是将圆分成若干块扇形然后拼成近似长方形,根据拼成后的长方形长与宽和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而得出面积,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家庭作业可设置为:请同学们回家制作一个圆,然后剪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扇形,8、16、32,或者更多,然后拼成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这样,学生可能会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尽量提高题型设置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锻炼创造思维。
四、作业反馈的策略
高质量的作业可以为学习效果“添砖加瓦”。但是,再好的作业如果缺少教师的评判,其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意义。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情感态度有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公平地做出评价,即数学课外作业应体现双向性。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一)及时批改,反馈确保示范性
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外作业情况,会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来影响学生。显性方面:作业情况能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程度。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能及时明确自己不足,进行修改,对于优秀一面,继续发扬,提高其自信心。隐形方面: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做事情积极,不拖拉,会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加拿大著名教育家罗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会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习惯,然后学习内化成自己的技能或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重大影响。
(二)指向明确,反馈突出引导性
作业反馈需体现指导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一些有指导性的建议,将自己的认知心得、探究方法、思考角度都一一传授给学生,以此辅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高效的思维习惯与认知习惯[5]。例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章《认识方程》中,“解决问题”书写格式与以前的算术方法有很大不同,要写“解、设、列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等,许多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忘记一两个点,此时,教师须明确指出孩子错误的地方,并标上评语,如,“答案不写单位”“等号对齐”“等号一边不能单独出现未知数,另一边无未知数”这种要求,并限期改正。方程是高年级、初中数学,甚至物理、化学学科常用的解答手段,如果不从小养成正确书写格式,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困扰。
(三)发现优点,反馈体现赏识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闪光点。“良言一句三冬暖”。作为教师,要努力发现孩子作业中的闪光点,多加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例如,有的学生成绩虽然不突出,但是她书写非常漂亮,横平竖直、等号对齐,老师可夸其做作业很认真,书写工整,可在结尾盖一个“书写工整”的小印章;有的孩子“解决问题”类题目因综合性强,得分率不高,但是他的口算、计算能力强,基本没有算错的题,老师可夸他心思缜密,盖上“计算小能手”的印章;有的学生成绩平平,每一个板块相当,没有特别突出之处,老师可找出他是否比以前进步了,然后盖上“进步之星”小印章。
(四)注重差异,反馈增进多元化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以及自主能力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整齐划一,即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针对不同习惯和性格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批改模式。例如,对于主动性强、自律性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让他先作为“小老师”批改同小组同学的作业,最后老师检查一遍,这样可以锻炼这一部分孩子的判断能力,同时增强孩子自信心;对于“屡教不改”、不认真、自律性差的学生,可让他中午自习时到办公室,老师当着面批改,让其清楚知道自己错误地方,纠正习惯和态度;对于学困生,对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能做基础题和中等题目,思维拓展类的题目,如果有兴趣就做一做,但是不做强制要求。
五、结束语
“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不仅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同时也是改革教育环境的契机。教师应该秉承“双减”政策的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有效、有趣地设计课外作业,同时要及时、准确、多元化给予课外作业反馈,让学生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达到真正的“减负增效”,促进教育生态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江苏省教育厅官网,齐鲁网,等.国家“减负”政策回顾及各地实践[J].广西教育,2018(20):10.
[2]胡庆芳.“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及标准建构[J].基础教育课程,2021(24):4-8.
[3]杨培明.“双减”助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江苏教育,2021(62):33-36.
[4]王婷婷.“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传奇故事,2021(11):71-72.
[5]刘雪红.基于“双减”背景简析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方法[J].小学生(上旬刊),2022(2):34-36.
[6]陈丽铭.“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2022(24):106-108.
作者:蔡俐蓉 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