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08: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新课标的在线学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新课标对“在线学习”内容模块的要求
新课标中的“素养表现”是教学的起点,“学业质量”是教学的终点,教师研读“学业质量描述”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阶段性教学的最终要求。教师在设计新的学习案例时可以从“学业质量描述”开始分析,首先从整体上了解对应学段学生学习完成后需要达到的学业质量要求,然后根据学业质量要求及学校、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最后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段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案例的活动目标。三年级的课程内容模块之一是“在线学习”,该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利用在线方式获取学习资源,使用数字化工具组织数据,合理选择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清晰地表达观——以“绘制校园植物生态地图”教学为例信息科技新课标指引下的跨学科在线学习文|胡登涛赵振红点或者预测结果”(学业质量描述)[1]。笔者认为,学生“利用在线方式获取学习资源”最常用的工具是搜索引擎,“使用数字化工具组织数据”最简单的工具是电子表格,“用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最熟悉的方式是画图。笔者基于此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使用搜索引擎、电子表格、画图三种数字化工具参与学习,将新课标要求落实到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三种工具简单实用,笔者以这些工具的应用作为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起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了新课标“科技并重”的理念。新课标提倡以跨学科的方式整合内容模块,“在线学习”对应的跨学科主题为“在线学习小能手”。跨学科主题并不是独立于内容模块存在的,学生参与跨学科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完成内容模块的学习,而且可以在其他学科上获得收益,他们从其他学科获取知识和能力,也有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
二、依据新课标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
笔者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校软硬件情况,设计了“绘制校园植物生态地图”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并按照新课标中“在线学习”内容模块对应的学业质量要求,选择了符合学生特点及生活实际的内容,方便其他教师根据学情替换。笔者设计的案例活动也是对2018泰山版《信息技术小学第1册》第三单元“描绘美丽家园”、第2册第一单元“获取网络信息”和第2册第二单元“管理存储文件”部分章节的整合应用,教材可为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有力支撑。本案例中笔者所述地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图,更接近于分布图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过多解释地图定义。笔者开展主题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科学课程中对植物的认知问题,让学生习得科学知识和方法以便顺利达成主题活动的最终目标。学生绘制校园植物生态地图大有裨益,不仅可以提升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而且可以通过地图传递植物信息,解答全校师生对植物认知的疑问,培养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育人价值
通过一、二年级科学学科的学习,学生在认识植物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进入三年级后应对植物的“身体”有更细致、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借助信息科技的力量,缩短学生学习周期,拓宽学生认知范围,有效解决科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植物的认知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
(二)活动目标
1.能根据实际需求线下或线上获取信息,掌握图片搜索的基本技能(对应素养: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2.能从现实生活分类思维迁移到数字生活分类思维,认识到利用树形结构文件夹管理文件的便利性(对应素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3.能用表格组织数据并用图形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启蒙从模型到视图的转换思维(对应素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4.体会人工智能给在线学习带来的便利性,增强创新意识(对应素养: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5.通过绘制校园植物生态地图,培养并传递热爱校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对应素养:信息社会责任)。
(三)实施过程
1.设置认知冲突,明确活动目标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暑假后校园的变化,按既定路线观赏并认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因为植物上没有悬挂标志,大部分学生说不出这些植物的名称,此时笔者因势利导:“如何方便大家辨别植物?我们可以绘制一幅校园植物生态地图,将校园里的植物名称、位置等信息都标注清楚。这样也有利于人们认识这些植物。”【设计意图】为引导学生辨认身边的植物,教师将搜索引擎作为获取学习资源的首选工具用于教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科学性。新课标倡导真实性学习,在案例活动中笔者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亲历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遵循认知规律,科学分步实施在明确活动目标的基础上,笔者出示绘制好的校园地图,并引导学生思考:要在电子版的校园地图基础上绘制校园植物生态地图,还需要做些什么呢?学生:要将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位置等信息记录下来,上机时将它们绘制到校园地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注名称。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明确任务:搜集植物信息。活动一:通过线下交流的方式搜集植物信息。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按既定路线认识校园中有代表性的花草树木,并分组观察、讨论,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在分组认识植物的过程中,对不认识的植物,学生不禁发问: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在问题驱动下,小组内自发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通过线下交流的方式认识原来不认识的植物。小组互换观察目标,还会增进组间信息交流与分享。笔者根据线下交流情况,引导学生对植物名称、生长位置、形态特征等信息进行记录,对于不知名的留空待查,用简笔画绘制其主要特征以便后期与真实图片比对替换。对学生记录的所有植物,笔者用手机拍照(手机禁止进校园,学生不能自己拍照)留存备查。【设计意图】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具备初步搜集记录数据的能力,这为该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为使记录更规范,笔者提前设计好记录单并下发给学生。通过线下交流与分享,学生可以体验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并认识到线下获取信息存在局限性,激发线上获取信息的动力。活动二:对搜集的植物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笔者将学生安全有序地引导至信息科技实验室(微机室),将所拍摄的植物图片通过共享文件夹或班级QQ群分享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在不同设备间复制文件。笔者引导学生对接收的图片以已知名称进行重命名,并按花、草、树木、蔬菜分类后放到相应文件夹内以便查找使用,最后将数据录入电子表格,对植物信息进行分类汇总(见表1)。文字搜索”功能,搜索植物形态特征、价值等信息,完善表格,对植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笔者引导学生猜想“按图片搜索”功能的实现原理,引出“人工智能”概念,并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应用。学生:类似应用有人脸识别、车牌识别、指纹识别、手势识别、文字识别等。学生能说出语音识别、温度及亮度感知等其他非图像识别方式,表明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笔者适时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意人脸、指纹等信息与身份证号、手机号一样都属于个人隐私,不能随意分享。【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做中学”和“用中学”,掌握在线学习的基本技能,并进一步培养规范记录数据的科学态度,感受信息科技给在线学习带来的便利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拓展思考,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增强了学习信息科技的兴趣,提高了信息安全意识。活动四:绘制校园植物生态地图。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完成校园植物生态地图的绘制。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电子校园地图基础上修改、添加,也可以选用自己擅用的工具重新绘制以便后期优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手绘,后期再改成在电子地图上操作。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地图有哪些优点?对于地图的绘制,学生可在课余时间或周末完成,在规定时间前完成作品并生成图片或其他格式提交给信息科技教师。【设计意图】将抽象的数据(模型)转换为直观生动的图形(视图)是信息科技展示数据的常见方式,也是计算思维的重要体现。学生通过绘制校园植物生态地图将原本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是对前面活动的总结,也是对自身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相较于纸质地图,电子地图更容易修改,可储存的信息量更大,交互性更强。学生通过绘制电子地图,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也会得以提高。表1植物信息分类类别图片名称生长位置形态特征(根、茎、叶、花、果)价值树石榴树教学楼西南小路边干:粗壮直立茎:树干灰褐色叶:长圆形绿色花:红色钟状果:外皮红色观赏食用药用花【设计意图】在获取零散无序的数据后,学生使用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体验用数字化工具处理信息的便利性,通过表格清晰呈现数据关系,使探究方向更明确。笔者通过上述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能力。在创建多级文件夹时,笔者对树形目录结构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树形结构的目录有利于查找和管理数据,激发学生的计算思维。活动三:通过线上搜索的方式搜集植物信息。学生对植物信息分类整理,梳理出哪些植物还不知道名称,哪些植物虽然已经知道名称但其形态特征、有哪些价值等信息还不清楚。基于前面的活动认知,学生自然而然进行线上搜索。笔者适时介绍百度“按图片搜索”功能,引导学生对未知名植物进行识别;让学生使用“按3.迭代优化设计,实现信息传递信息科技教师搜集学生作品,从科学性、实用性、交互性、信息容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发现作品闪光点。教师给制作严谨、精美、交互性强的作品作者充分的展示机会,让他们谈制作过程及心得以启发他人,给所有学生再次修改的机会,以实现作品的迭代优化。信息科技教师将学生作品推送给科学教师(可作为科学实践作业),从科学的角度对学生作品进行把关并给出合理建议,让学生继续完善。笔者选取优秀的作品鼓励学生继续优化,通过校内触摸屏等设备进行展示,吸引其他年级师生观摩学习,了解校园内的植物名称、形态特征、地理位置,建立电子地图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设计意图】作品的迭代优化需要学生不断思考与探索,仅靠课上时间是不够的。学生能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优化自己的作品是教师希望看到的。在离开课堂自主优化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东西甚至比课堂上还要多,而他们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
(四)主题设计思路说明
新课标倡导从真实情境出发,遵循认知规律,以小学生的视角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教师在新课标指引下,设计模块3在线学习与生活中的“在线学习”内容,尝试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设计活动过程,注重学生体验性,将知识与素养渗透在主题活动中,达到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目的。同时,这也是使用现有教材按新课标要求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三年级学生缺少一、二年级有意识的融合学习过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信息交流与分享”模块。笔者设计四个活动时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兼顾四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既体现了信息科技学科的科学性,又体现了信息科技学科的技术性。此外,笔者结合“植物的身体”课程设计主题活动。学生观察、交流、搜索的信息均明确指向科学课中的实际需求,获取的数据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体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需求来源于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的理念。该主题活动需要6~8节课完成,宜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键盘、鼠标操作技能后开始,时间大约在10月中旬。为了取得更好的科学课教学收益,科学课相关内容的教学宜与该主题活动同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尝试、体验,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将信息科技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总结
教师采用新课标附录部分给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在线数字气象站”教学,需要用到传感器、无线发射模块等元器件。不同版本的信息科技教材中也有不少开源硬件、3D打印机、机器人等类似的教学内容。这些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有益的,但对很多农村中小学而言仍可望而不可即。笔者设计的主题活动实施起来并不需要学校额外购置软硬件设备,具有普适性。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实现“电脑+互联网”标准配置而更高标准配置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如何深入挖掘现有条件下的信息科技育人价值,探索出一条科学的信息科技育人路线,实现面向全体的能体现教育公平的信息科技育人环境是信息科技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这也正是新课改所追求和期望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胡登涛 赵振红 单位: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