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研究

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0 11:45: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研究

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持续变化,服装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此背景下,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对服装专业的就业问题进行剖析,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是解决服装专业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

1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及结构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毕业之后针对就业而匹配的相关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获得的,为实现自身理想职业而打下基础[1]。当前,就业能力构成要素是多维度的,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专业能力,能够将自身的知识、技能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服装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企业要求的服装生产、设计、创业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独立解决问题、整合资源等相关技能,以及服装设计创新意识,能够更加优质地完成相关工作。(2)就业人格。主要是指学生的个人习惯以及个人意识是否满足职业的要求,包括学生性格、学生智商、情商等方面。当服装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到企业中,能够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同时也能和其他同事一起协作完成,找到自身在团队中的定位,和同事、上级、客户等融洽地相处。(3)社会适应能力。指学生能够适应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职工、从学生到老板的变化,并进行自我调节。服装专业学生进入到社会后,具备足够的社会能力,扮演好服装设计师、制版师、质检员、销售员、时尚博主、创业老板等的社会角色,并且符合社会对个体的相关要求。(4)发展能力。与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较大的关系,体现了学生的工作意向,获取信息能力,对于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结构相当重要。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发展能力决定了学生之后职业生涯的高度,决定了是否能够完成理想的职业目标。这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一个针对性地提升,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学习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才能服装专业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

2供需耦合视角下服装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

2.1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近几年,每年应届毕业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在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076万。2015年,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岗位数量有所下降;同时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智能机器人代替,进一步减少了工作岗位;此外,近年来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具备足够设计创意的专业人才,如高素质的设计师,而不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还有服装设计就业受限于行业分类和地域分别,因此一直集中于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及沿海沿江地区。这导致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逐渐增加。

2.2人才市场供需不匹配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变化,用人单位对于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量相对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高端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服装市场庞大,同时我国纺织行业比较发达,也提供了大量的岗位空缺。服装行业作为传统电商的主要项目,促进了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通过线上占领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中低端服装行业,也产生了服装运营、服装直播等诸多工作岗位,这也给服装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高校教学内容相对保守,不符合当前人才市场的要求。服装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经验等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两者之间不匹配,人才市场供需不匹配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供需耦合视角下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3.1供给侧

从供给侧对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受到学生的个人因素影响,属于学生的主观意愿。对于服装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非专业知识储备以及职业选择心理等三个方面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求职过程中,服装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存水平经过平时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就必须要以专业的服装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因此高校的教育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养[2]。在供给侧,由于学生个人因素占有主体地位,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无法胜任服装专业相关的岗位,尤其是在职业心态上,无法在求职过程中找到适合的岗位。虽然服装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但是部分服装专业大学生对自身整体职业素质要求过高,而部分学生又要求过低,都会对求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供给侧,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服装知识技能、团队工作能力、执行能力等,同时还要具备正确的职业心理,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信心增强,才能促进学生求职能力提升。

3.2需求侧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在校就读期间通过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知识实践而获得的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从而获得满足自身就业需求,同时适应用人单位以及实际社会需求,并在就业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专业能力。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主要体现用人单位的认可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因此从需求侧分析,社会和用人单位是评价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同时受到高校就业政策、国家经济形势、国家政策以及各个单位录取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服装专业学生具有显著的专业特色,对于制约学生就业的外界因素也有相应的专业特征,因此服装专业就业选择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对于用人单位有着一定的限制。因此,高校教育的质量尤为重要,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研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强调培养服装专业学生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4供需耦合视角下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优化对策

4.1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就业难作为当前大学生面对的客观事实,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就业难度。服装专业学生只有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从学生层面来说,强化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培养:(1)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层面。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决定因素,服装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同时,利用毕业设计展、采风、校企合作和实习等机会进行专业技能锻炼。(2)在个人特质层面。服装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通用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情商和智商,逐渐累积工作经验,形成个人特质,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才能在就业竞争中优势最大化。(3)在职业动机层面。服装专业学生职业动机可以分为外显性职业动机和内隐性职业动机。职业动机对于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影响,学生必须要具备正面的职业动机,并能够为职业目标不断努力。(4)在职业认知层面。服装专业学生要对于服装专业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能够规划好职业方向,认识到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学生必须要加强知识、技能的发展,强化专业水平;同时,要丰富信息获得渠道,精心准备个人简历,拓展就业渠道[3]。

4.2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检验标准,需要从自身定位出发,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才培养:(1)加强专业设置。高校要加强市场调研,从人才需求出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社会人才需求预测,主动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在专业设置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专业增减、专业方向调整、专业结构调整,实现人才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匹配,实现供需耦合。(2)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将服装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在社会对服装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及用人标准之上。服装专业教育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合理规划教学活动。深入研究区域经济人才用人需求,发挥自身人才供给优势和责任,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服装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应用翻转课堂、微课和OBE成果导向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让学生具备多样化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尤其是在学生学习实训阶段,是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实际,需要发挥实习实训的作用,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3)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提炼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人才培养考核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协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建立良好实践技能培养方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水平[4]。(4)以就业为导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以帮助学生获取职业技能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就业为导向,持续优化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足够帮助,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型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职场能够熟练地使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要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结合服装专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拥有竞争力。

4.3加强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高校根据教学目标以及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专项培养,结合学生专业对口的产业,建立产业和教育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机制,建立集研究和服务于一体的紧密结构的产业经营实体。产业的建设可以是由学校为主体开办创设的,也可以是学校和相关企业联合开设,使学生能够深入到行业发展的前端,并针对自身不足进行查漏补缺,形成功能更加全面的素养。通过这样的产教融合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技能提升,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和社会更好地接触,了解到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才能让学生能够查漏补缺,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提升专业素养,不断强化就业竞争力。服装专业学生完成学业课程后,需要进行实习实训,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交互,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统筹生产,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当服装专业学生完成实践考核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以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市场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升服装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让服装专业的学生在人才市场更有竞争力。在产教融合机制运行过程中,要对接产业升级,促进专业升级。高校要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发挥地域、产业、行业优势,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教学体系。高校要积极对接优秀的产业,合理地优化服装专业内容,树立精品办学的理念,根据市场需求对服装专业设置、专业内容、教学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此外,高校要发挥技术优势,根据区域内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趋势,打造特色服装专业,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学特色,提升教学水平,强化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5结语

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的背景下,高校从供需耦合视角下对服装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析,从不同多角度进行分析。根据经济发展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服装专业学生提出新的用人需求。学校基于新的用人需求,并结合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供需双方实现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服装专业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耦合匹配。

参考文献:

[1]王峰.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8.

[2]杜福光.供需耦合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GIS专业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5):151-155+160.

[3]袁林.基于供需耦合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智库时代,2019(15):290-291.

[4]杨璐铭,冉诗雅,张同修,等.“新工科”背景下BOPPPS教学法在《革制品设计史论》课程中的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1,31(03):88-92.

作者:扶娟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