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9 06:33: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体育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向少年的过渡阶段,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体育教学作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已经尤为突出。在许多中学的运动会中,学生都积极参与50米,400米,800米,跳远等运动的比赛,在体育竞技中不但提升了身体素质,也培养了勇于拼搏的精神。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课不被学校重视,尤其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许多老师认为文化科占中考比重大,体育科占比重小,而忽视了毕业班的体育课,为了挤出时间让学生冲刺中考,而缩减毕业班体育课。然而体育中考为广州中考必考科目,体育中考成绩足可以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和升学情况,且运动不但能够让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也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在与他人一起配合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沟通能力,在心里产生一种愿意与人交流的亢奋心态,打开了封闭的心理,这种兴奋对人的情绪会产生特殊的陶冶作用,可以侧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育部新出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健康第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了体育教学的目的与目标。我们需要寻找一条师生能够共同沟通与配合的教学途径,顺应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进行相关的素质教育训练,并且在训练的同时能够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
二、当前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现状
1.现在许多初中的体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的依旧是理论讲解,简单动作练习等教学内容,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对新知识、新方法的认识仍处于教学的浅显位置,每节课重复讲解一样的知识,这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部分老师强调学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听从自己的命令,不允许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得到释放,使得课堂气氛枯燥无味,也扼杀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最终让教学缺乏趣味性,使学生失去对体育的兴趣。
3.忽视放松运动及基础知识普及。部分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忽视运动的损伤问题,认为体育课只是简单的基础训练,很少出现运动损伤的现象出现,因此也很少对学生的伤后处理的基础知识进行普及。对于下课之后的放松运动,为了节省时间,一些老师也忽视这一过程,因此容易造成学生的暂时性脑贫血,严重时产生休克的现象。
三、优化体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1.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要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去进行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勇于创新,目标明确,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多去询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在所调查的几个班级的学生中,97%的学生希望能够在课堂中去除一些枯燥无味的基础性教学,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虽然一些基础性训练是务必要求掌握的,但是还有一些本身是属于学生能够容易掌握的动作,尽量减少课上的练习时间。学生对于游戏的兴趣比单一的基础性的练得多,因此顺应学生的要求,我会将一些基础性的练习融入小游戏中去。
2.定期举办小型比赛,培养学生兴趣。光有基础性的体育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一般体育教学中,分课时将基础训练讲解完之后,教师基本不会再回顾过去的知识,但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会在课堂中定期举办小型的比赛,取名“趣味运动会”。在比赛中,我会让学生两人一组夹着球跑50米,提升速度与肢体协调性,然后投掷手球等。这样定期的比赛,能够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提升兴趣,并且能够巩固基础知识。赛后,我会增加对学生进行赛后点评等教学的内容,巩固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3.加强体育运动的科学性。对于以往的一味地体育练习,只会让学生的身心疲惫,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阶段,高强度的练习会让学生疲惫不堪,甚至影响学生学习的状态。在实际训练中我注意结合科学理论知识,注意劳逸结合,让学生身心不再紧张。比如在中长跑这一阶段的教学,因为是极费体力的一项运动,而学生的体力是一定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地为了让学生完成课堂内容而去加大练习强度。学生在经过强度负荷的跑步练习后,肌肉中的乳酸堆积,会直接引起肌肉的机能下降。很多学生由于平时不运动,在每星期的体育课后会肌肉酸痛,两三天内行动不便,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这一情况,将课时尽量分为小的多段时间,在中间休息的5~10分钟时间,带领学生多做一些拉伸运动,让肌肉放松。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渗透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往往会把语言作为反映民族文化的镜子。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因此会存在语言的差别。例如:英语中的lucky dog指幸运儿,old dog指老手,汉语中“狗”常表示贬义,如“狼心狗肺”、“走狗”、“狗仗人势”等。这正说明了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教师除完成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外,要增加英语的文化含量,同时把英语中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跨越中英文化的差异及障碍,有效理解其语言现象。
近年来,我国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越来越重视,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急于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不能很好地传授西方文化,只是抓住课本,把教材中的一些例文、例题进行语法的分析。本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进行了反思。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现状
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语法、词汇的记忆、句型的分析上,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之下,教师也不得不把学生的考分放在第一位,从而无暇顾及西方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三、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
中西方文化差异往往影响学生正确理解英语中的词义、句义、习语等,因此在初中英语中渗透这些文化差异的知识尤为重要。
1.通过地理文化差异渗透文化意识
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各异,因此文化就会有很大差异。如:对于中国人而言,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一般“西风”、“西北风”指的是冬季凛冽的寒风。而英国人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因此对west wind的联想总是暖暖的。因此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相关的地理文化。
2.通过习俗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
(1)中西不同的寒暄问候
西方人一般打招呼都用Hello,Hi,更亲切的可以用“How are you?”,西方的寒暄忌询问对方的私事。而在中国见面常问:“你要去哪?”“多大了?”“结婚了吗?”等,这类的问候常常会引起外国朋友的误解,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问候干涉个人自由。因此,教师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文化补充,将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2)答谢语的不同
“Thank you”在英语中的应用比汉语中的“谢谢”要宽泛很多,不仅用于社交场合,更是家常用语,如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父子之间,只要存在感激就可以用“Thank you”,甚至在拒绝别人提供的方便时也可以用“No,Thank you.”。例如:“A: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B:No,Thank you.”
(3)电话用语
在信息时代,电话是一个重要的日常交际手段。“May I speak to somebody?”“Is that somebody speaking?”是西方人的电话常用语,用“This is...”作为回答。而中国人则常常说“我找某某,你是谁”等。由此可见,学生如若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必将闹出笑话。
语言本身就源自于生活,教师要把这些日常生活用语的差异融入英语教学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摄取文化养分。21世纪是信息时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有关电影,通过观看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从中熟悉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应答方式及内心感情。
四、结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素质,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积极正确传播解释西方国家及其民族文化,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语言中学习文化知识,在文化环境中理解语言知识,从而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会静.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2]黄志华.浅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教法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1,(18).
[3]顾菊华.试论文化渗透与专科英语教学.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8).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我觉得不懂的反思的教师也不是一位好教师。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从踏上岗位到现在,我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渐渐的成长,经常性反思就好比照镜子,你会在这面镜子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会看到他人的长处,这对自身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记得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把教师这个职业想的很简单,上课不就是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吗?我上我的课,学生听我的课,我布置作业,他们做作业,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事与愿违,我上课,就是有学生不听,我布置作业,总有学生不做,考试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为此我很苦恼,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和学生的闲聊,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总是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得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也不想来问我,再加上数学课很枯燥又要动脑筋,使得有的学生不喜欢这门学科。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也在观察那些教育教学有经验的老师,看看他们平时是如何教学,如何与学生相处,渐渐的我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也”,我意识到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以你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然后再让他们喜欢上数学。于是我决定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在空闲时间,我会和学生打乒乓、打羽毛球、一起跳长绳,和学生们一起排练舞蹈,有一次还和男生们下起了象棋。记得有一次放学,我班的几个女生正在为黑板报的构图而冥思苦想,为了让她们早点回家,我说让我来试试,我不假思索,三下五除二就画了一副上海地标建筑外观图,画完了后,只见几个女生目瞪口呆,“张老师你是教数学的,怎么画画也画得这么好!”我知道我的画并不专业,但是我知道这幅并不专业的画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以前的那位只知道教数学的老师不在了,在学生的眼中我是一位和善,兴趣爱好广泛的老师。
虽然学生认可了我,但是数学课还是枯燥的,为了让我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我得扮演出各种角色,有时学学诗朗诵表演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讲解题目,有时学学周立波讲几句小笑话,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有时又会扮成导演,指导学生上讲台讲课,又有的时候变成了裁判,小组竞赛做习题,评判谁做得最快。课堂里不再沉闷,有时有讨论声,有时有笑声,有时又有鼓掌声。
刚才所谈的这些是我在教学情感上的一些反思,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使课堂效益最大化,我也经常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常规工作。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经常会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在我的教学反思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总结经验勤做记录,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会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然后我把那些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记录下来,那些感觉学生掌握得不是好的地方,在第二天以五分钟小测验的形式让学生再次练习,并当堂讲解,这样新知识就能得到很好的巩固。每一次的测验,我也要进行总结,将整张试卷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数据记录以了解整体情况,试卷的难易程度及错误率较高的试题的错误成因也做简单分析记录。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问题设计的策略及反思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又寓于现实,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这一观念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同时说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周来本班的积分统计表(表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失分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观察: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积分
+3
-2
-4
-2
+2
+4
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帮我们班算出这一周的总积分呢?”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能用“抵消”的方法统计出这一周本班的总积分。然后我出了一道算式题:“(+3)+(-2)+(-4)+(-2)=?”发现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算。当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时我便引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后我用表中的数据分成了几种类型,如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等,展开新知学习,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改观。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1)导入的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情境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当然,情境问题的创设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比如,在《函数》一节的教学时,我用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引入,当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我发现学生几乎没有反应,只是偶尔听到:“摩天轮?”“很危险……”本来是一个很典型的函数问题,只因为农村学生对该情境的认识模糊,一时没有进入到虚拟情境中来,导致课堂开端出现“僵局”,也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工作的胜利开展。
2、教学重点、难点处的问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好的问题串可以强化重点与突破难点。例如,《结识抛物线》一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而作图过程又是一个难点问题,要从所画的图像中发现并归纳性质,首先得画出较准确的函数图像。在学生画图像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几种错误画法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根据你画的图像,给自变量x任取一个值,函数y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吗?(2)自变量x的范围是什么?(3)在0
3、例题或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设计
例题教学具有及时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双重功能,随堂练习是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选例题,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例如笔者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已知A(-2, y1)、B(-1, y2)、C(2, y3)三点都在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1)比较y1、y2、y3的大小关系。(2)若D(a,y1)、E(b,y2)、F(c,y3)三点也在反比例函数y=k/x(k>0) 的图像上,其中a0时,反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ay3。”学生B回答:“我们组用特殊值检验得出y2< y10,所以y3>y1>y2。” 学生C回答:“我们组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得到: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得y3>y1>y2。”经过对以上不同做法的比较和鉴别,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中“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有了彻底的理解。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例题或练习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4、在学习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相对欠缺,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对学习结果的反思意识淡薄,自我评价不彻底,做错的题目一错再错。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彻底分析错因,让学生在错题中有反思的机会。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解含有分母的方程时很容易出错,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我设计了如的表格: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
笔者在学习与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听了很多教师的课,参加了数十次的评课活动,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经验,受到很大的启发。诚然,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也存在若干值得反思的问题。
1、片面强调学生的自学忽视教师的讲解。自学就是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自学属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范畴,但新课程并没有要求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自学,也不是要求学生没有目标、没有程序地泛泛看书,更没有要求教师不讲或不分青红皂白地少讲。学生自学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但为了防止学生自学流于形式,抓不住关键,自学没有目的性,教师必须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内容,设计分层递进式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自学,才能取得自学的效果。对于教学的难点、疑点、易混易错点,教师必须讲解,仅靠学生自学是达不到目的。例如,学习《相反数》这一节时,什么是相反数、辨认两个相反数,可以让学生自学,但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和运用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就需要教师讲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自主探索”的学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自学即为接受式探究学习。
2、片面强调探究活动忽视双基的落实。探究就是探讨研究,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但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但并没有要求无论什么知识点的学习都得是探究学习,更没有要求淡化双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有一定思维含量,有一定层次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探究活动,并能通过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如,学习《平方差公式》一节时就可以设计一个发现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先出示四个计算题:(1+2x)(1-2x),(2a+3)(2a-3),(100+1)(100-1),(x-6)(X+3),让学生用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观察、比较计算结果,发现平方差公式。但在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时,就不需要设计探究活动,只需对照公式反复训练就可以达到目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落实了双基。
3、片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习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几节内容时,每一节的重点都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而不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4、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堂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数学课堂;低效;问题;反思;对策
问题一 一味地追求自主探究, 少讲、不讲就是有效吗?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把探究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对促进学生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培养创新意识有明显的作用.但是,新课改中最大的误区之一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以“少讲少练”、“不讲只练”代替“精讲精练”,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不讲或不引导学生学习.如苏科数学八下“三角形中位线”一课:引出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多画几个三角形,同时画出它们的中位线,然后教师让学生测量出每个图形中的一组同位角的度数和一组对边的长度,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下测量结果,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一方面同位角相等,另一方面中位线是第三边的一半.
反思1:在教学中,我们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的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探究,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者”的角色.刚才的案例里,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思维没有积极的展开,学生不明白操作的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操作,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机械的进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思维的主动性没有体现,只是在最后一步对操作的结果有所思考.
对策1:鼓励学生主体参与,教师主导,实现教学实效性.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教师应是参与其中,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结构,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探究”重要,但一定的“精讲精练”还是必须的.教无定法,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题,而且不同的上课时间,授课方式和知识的呈现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并不一定是可取的.
问题二 动辄热热闹闹的合作交流就是“高效课堂”的体现吗?
许多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讨论或交流就叫合作学习.有的教师,刚布置“下面各小组进行讨论”,没有足够时间,就安排各小组汇报结果;还有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优秀生的“包办、独断、一言堂”,其他学生都是他们的“陪衬”;有的合作学习,教师自己暂时从课堂中游离了出来;有的合作交流,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其背后更多的是随意与低效,学生在合作学习这幌子下逃避学习.这说明,我们在对合作学习的本质把握上还存在偏差.
反思2:小组形式的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条件才能称其为合作学习.在我们的一些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次数多,效益低、缺乏实质性.如,组织不力,小组长作用的发挥、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不甚明确等都直接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前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还有的合作,它的内容没有探讨的价值,本不需讨论的问题,也组织起来讨论.合作学习是为了把小组中的不同的思维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因此,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了一定时间的保证,内容没有了一定的难度,讨论就只是一种形式,它已失去了原本的面目,更不会产生合作的效应,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真正养成.
对策2:有效组织,适时运用,发挥合作交流服务性.
解决合作学习低效的方法,先是不能忽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需求的探究.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调动学生本身固有的合作心理需求,要激起合作学习的欲望,更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次,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三是教师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好组织、管理、协调等作用;四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同时加强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指导,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
图1
例 已知:如图1,C为线段AB上一点,ACM 、 CBN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N=BM. 可以探究:(1)点C的位置的变化;(2)等边ACM 、 CBN与线段AB相对位置的变化;(3)三角形图形的变化,如变化为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或变化为等腰三角形等;(4)从有公共顶点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到任意正多边形的旋转变化等.(5)还可以从上述各种情况的组合上进行变化,探究其对题目结论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必须选择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还有,合作要有缓冲时间.数学,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
关键词:体育 教学 反思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决定其整个学习气氛的因素不只是教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安排,还取决于学生是否有自觉的学习行为。虽然学生的学习行为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约束,但这种约束最终都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接受、内化和转为行动的自觉过程才能奏效。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一致性,知、情、意、行发展的不均衡性、心理倾向的差异性,就决定了他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良”行为存在的必然性。
如何处理、如何调整、怎样控制这些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是现阶段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所必须考虑和掌握的教学技能。
一、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不良”行为
(一)对体育课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足,所产生的“不良”行为
在学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初有成果的今天,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被大家,特别是学生所完全了解。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不过是玩耍课,活动活动身体就行了,因而课上聊天、不听讲、只愿意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对其他教学内容动作不积极、敷衍了事、毫无兴趣等“不良”行为就时有发生了。
(二)课堂的组织纪律方面,高中学生常出现的“不良”行为
高中学生,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想法和兴趣倾向,同时在日常行为的自觉性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一部分同学在体育课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组织纪律上的“不良”行为,比如:课堂上爱打闹、小声言语和接话、课上溜号等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甚至不服从指挥与安排,有意迟到、不参加正常教学练习活动等等。
(三)体育课中,学生意志品质引出的“不良”行为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科目存在着很多的特殊性,这也就决定了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喜欢和“恐惧”这两种不同情绪存在。相反体育课也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出同学们的意志品质好与差,比如在意志品质上相对薄弱的学生,会出现训练拖沓、完成动作质量不高、害怕难度较大或者较辛苦耗体力的教学内容、没有勇气去努力尝试新项目、没有竞争意识、缺乏拼博精神,甚至故意偷懒、装病等等。
(四)体育教学中,由思想品行方面导致的“不良”行为体育教学活动,一直以来都伴随着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协调配合的教育活动因素于其中
而现阶段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会出现集体主义观念不强、较为自私;只想个人活动,而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霸用活动器材;歧视体育后进生;不爱劳动(如只想用却不想搬运、还器材),不爱护公物(如不正确使用或遗失器材等)等“不良”行为。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的处理方法
(一)提高同学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加强引导和兴趣转化
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让学生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提高其对体育课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同时教师也要理解人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简单地责备学生,要增强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让学生产生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倾向,有针对地引导,因人而异,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发挥特长,进而将兴趣转移到其他活动中,使其明白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强常规记录统计工作,严格考勤,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
由于体育教学空间相对宽阔,活动内容上也较容易出现异常情况,故体育课堂组织纪律性尤为重要。在任教的最初几年,我的课堂上也时常出现迟到、课上接话等有悖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随后我对上课的出勤、训练的表现等方面加强了管理,并且定期进行记录、统计和公示,慢慢的学生们的纪律观念增强了,教学秩序也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三)多激励、多表扬、多趣味
学生意志品质的好与差,直接决定了体育课堂上的练习效果。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好的意志品质,就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二者相辅相成。课堂上多点儿鼓动性的话语,多采用一些培养意志品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一点儿尝试就给予一份表扬,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另外,尽可能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有趣味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的良好意志品质,切忌用惩罚当法宝的强制性培养教育手段。
(四)针对思想品行方面的“不良”行为,说服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只不过在集体、社会要求与自身需求相冲突时,选择了利己的作法。也就是说主要是道德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上存在了问题。学生既然是班级的一分子,就一定有他对集体的作用。多安排一些相互合作的练习,让他们的价值得以体现,获取集体的认可;或者让只想到个人的同学品尝一下孤独的滋味。对不爱劳动,不爱护公物的人,必须对其作严肃的、适当的教育甚至是批评,促进其转变,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惩罚。总之,在正面教育、严格要求 的同时,要注意情与理的感化,切忌简单粗暴。
摘 要 初中体育教学是锻炼初中学生身体,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教育工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初中整体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完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任务的关键。而有效课堂的构建,除了对教师本身素质要求较高之外,还要求教师把握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情感基础为纽带,以评价为辅助工具,实现对学生的高质量教育。
关键词 初中体育 教学质量 有效课堂 因素 构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前我国教育理念从新为新时代初中体育教学规定了方向,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内外兼优的预备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学质量在初中整体教学质量体系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此外,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仅是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当代初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
一、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一)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距离的远近直观表现为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的默契程度,换而言之,师生之间关系越融洽,则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体育课堂多数是室外教学,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言谈和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双重教学。这起码需要两个基础:一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只有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尊重教师,才能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予以接受,并且按照教师下达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师生之间的了解,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则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下达指标或是开展辅导和培训,学生了解了教师,才能够对教师所传授的信息进行处理,进一步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励、评价的作用,教学目标越明确越精细,教学工作开展得越顺利。由于科学的教学目的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并根据教学目标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作出有利的修改;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师的教学用意,以此对教学活动进行认可和配合。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则造成“无的放矢”的状况,不但加大了体育课堂的随意性,还可能造成教师责任心的缺失。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科学的教学内容能够体现教师的职业水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达成相应阶段自我素质的提高。科学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初中学生的自身特点而定的,它既符合初中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满足青春期初中学生身体机能条件。如果教学内容在制定的过程中发生偏差,不但不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助力,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疲倦、厌烦、无所谓等反应,制约体育教学效果。而体育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手段和程序,初中生尚未形成一定的体育素养,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从基本的知识要点进行辐射式的教学,否则体育教学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二、初中体育教学有效课堂构建思路
(一)牢固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水平
学校应当多开展体育教师交流会,促进体育教师相互学习,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升华,确保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师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运用各种工具或途径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例如:通过网络进行专业培养或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为学生青睐的高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主要是应当贯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全面发展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摸底,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性别、年龄等不同信息,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育教学不是专门的体育锻炼,也不是片面的体育知识传授,而应当是锻炼、培养、教学为一体的肢体运动和心理辅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汲取相应体育知识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其内心世界的良性成长。
(二)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符合全面、适度、具体、明确的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符合《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同时还要充分展现体育科目的特色,确保学生在获得锻炼和培养的同时,还能够尽可能多的学会并能够运用体育知识。科学的教学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效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多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仅仅是机械的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习,缺乏教学活力,制约了教学效果。当代教师应当认识到,精彩的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因此应当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三)加强教学反思,转变评价方式
教学反思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良好的反思习惯和正确的烦死态度有利于教师查找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缺失和漏洞,体育教学的室外教学模式决定了其突况的多样性,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全面、求实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接受考核现实,能够纠正师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错误。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各个阶段进行必要的反思,同时改进和落实既有的评价模式。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应当全力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不断通过学习与自我批评来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明确教学目标,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技能更好地完成新初中体育教学过程。此外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多方配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探索和研究出一套能够不断升华的科学教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沈云峰.新视域下初中体育有效教学之我见[J].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10.11.
[2] 张怀明.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策略思考[J].探索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