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5 21:39: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业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产品符号
产品符号可以理解为一个物质形式或产品的外在表述特征,依据特定的原则而构成,其表现主要指能对人们产生刺激的视觉、触觉直至听觉形象,是由产品的形态、结构、色彩、肌理、装饰、界面、声音甚至是情境等要素构成的。可以是静态,也可以是动态,是一种存在的特种和认知的表达面。
2.产品符号的意义
每个符号都有代表的心理表象和特定意义,也就是指表现出来的内容及其在符号系统中的作用。产品符号意义一般可以认为是人们对产品实体的理解内容,是人们接受上述刺激后形成的心理概念及印象,即产品的语意(价值)。对它的把握,可以是直觉的,也可以是经验或思考的结果,可引起共鸣、情感的激发或行为的反应。
3.产品符号的解释
包括产品符号的制造者(设计师)和接受者(使用者)。这两者必须就产品符号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否则两者之间就无法建立沟通的关系。对产品符号的解释性也是通过设计师和使用者在各自编码中产生的意义所决定的。因此,产品符号的制造者方面对符号的解释如果不能为使用者理解接受,那么这种产品符号就是无效的。
二、产品符号的要素构成
产品符号是一个符号要素构成的系统,是形态、色彩、材质等要素经由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围绕特定的意义结构组合而成,而这些产品的要素,本身也具有特定的符号性意义和研究价值。
1.形态
形态是产品中最具视觉传达力的要素之一,也是产品信息的重要载体。产品形态虽然是审美的创造,丰富多样,但是它们首先都是为了表达产品的功能或其他概念,是一种“特有视觉形式”。因此现代产品或建筑的形态丰富而独特,都是功能、结构、技术、美感等在抽象形态的集中表现。形态作为产品功能的合理存在,并非一种功能只有一种形态对应,如同轿车,同样是代步工具,但是形态却多样。产品的形态也是艺术符号的创造,它在一般美学的特征基础上结合了设计师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解,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意义价值。对于具体产品而言,具有相同特征的形态,带给人的感受往往是类似的;而同类产品的不同形态,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形态的比例关系、运动变化的节奏、制作手段的变化、抽象与具象程度的不同等,都会使人在视觉整体上产生不同的意象和情绪的体验,例如柔和的或阳刚的感觉。形态不仅具有土相性,也具有指示性和象征性意义。产品符号形态也是受人的愿望和行为控制而形成的人为形态,因此其形态价值并不在于它的自然质料,而是它的形式性,即用它来显示传达各种意义。此外,还应注意到,每个形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某种形态常使人产生历史或文化的概念。这种意义概念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约定的关系上的。探讨这些形态的语意,会发现它们背后的广泛的文化内涵。
2.色彩
色彩是产品要素中视觉感受方面最为感性的,变化丰富且感染力强。色彩不仅能够理性地传达某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其以特有的魅力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反应,达到影响人、感染人和使人容易接受的目的。阿恩汤姆在说到色彩时有这样一段论述:“说到表情的作用。色彩却又胜过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都望尘莫及的。”由于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刺激效应,引起不同的视觉经验和心理感觉,并带动不同的情感联想,进而左右人的情感。人们共同的生活体验,带动产生了一些共同的色彩情感。此外,色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为特定的文化象征。产品的色彩通常也成为产生联想、表达功能、传达语意的符号要素,或具有直接的功能指示性,或以色彩结合形态对功能进行暗示,或以色彩制约和诱导使用行为。通过特定的设计色彩,可以表现产品的属性(例如消费电子或机械设备等);建立与环境的关系,突出或融入;与产品的品牌形象建立一致的联系;还可以成为纵横系列中的产品群标示并体现企业的品质。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选择和使用反映了使用主体———人的精神和情感,并折射出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历史性等特定的社会内容。这使得产品中的色彩符号同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的意义,体现象征特性。此外,色彩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意义表达还必须注意到其流行的特性。色彩符号的流行性被认为是“最具心理学特征的时尚表象”,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和要求色彩变化的渴望,极大且极快改变了大家对产品色彩的传统认知和喜好,它更多代表了一种选择,一种趋势,一种走向。
三、产品符号的设计传达模式
产品符号真正的设计过程不可能是一次性单向传达就完全完成的,而是要经过设计师和用户之间多次的反馈和调整,最后才会达到一致的效果。由于产品设计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如果不从传播的整个过程来进行了解,仅仅从以往设计师的部分角度来研究如何进行设计编码的过程,则会备受局限,不利于真正了解产品造型语义有效传播的本质。例如很多后现代设计引发的过度形式化,也正是由于设计师对于用户的解码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用户的反馈是设计的重要一环,设计后期的原型和修改即是使设计取得最佳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方法。产品符号的语境极大地影响了符号的设计和传达效果。如今产品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设计变得更大了,产品设计所关注的视野已经远远超过了产品基本的视觉造型美学或传统的功能使用:一方面设计产品周围环境、市场、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因素,这些关联性因素的介入影响到设计师的思维和用户的接受和评价;另一方面,由于智能产品的大量出现,以屏幕为主的虚拟操作已经成为主要操作行为模式,在极小的视觉空间中改变了传统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原则。
四、装饰的视觉传达
造型是一种物质性的介体,而装饰是附于结构与造型之外的表征性符号。与造型相比,装饰则具有更强烈的表意性。以图案和色彩为例,中国传统器物和建筑在装饰图案和色彩上的表意性最为强烈。装饰受到现代设计近四五十年的打压后,又再度活跃起来。而在后现代多元审美观下,这种装饰,并非为了装饰而装饰,往往通过图像性符号的有意识提炼、加工、变形或重新组合等,来实现对文化性、民族风格、传统工艺和时尚性的较好联想和表达。装饰的手法,并非只停留于表面的装饰,它往往可以通过装饰构件、装饰图案、雕刻、色彩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和隐喻。而装饰的来源也较为广泛,来自传统文化、历史典故、卡通或神话故事、社会时尚等。因而可以表达各种丰富的意义,在重视视觉图像和重情感或消费心理的今天,在现代简洁风格的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上尤为多用。日常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具有意义的产品符号或图形,其中也蕴含着人们的情感体验、生活意义。这些符号以平面装饰的方法进行符号的表达,无疑自然传达出一种生活的感觉,或一种熟悉的使用习惯,或一种久违的情景。五、界面符号的构建界面是最后形成的产品符号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视觉构建涉及产品功能意义的认知并影响具体的操作,影响产品整体的意义以及产品符号的效果,对于当代数字产品而言,更是设计的关键。对于界面符号的形成,原先只是从操作实践出发的可用性和美学的感知,从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开始将美学、造型开发、符号学等知识应用于设计,在造型开发上进一步融合了心理学、符号学、文化研究等理论知识。乌尔姆设计学院相当重视界面指示(标志)功能与符号构建的研究,并指出对界面沟通指示功能始终是设计的重点。与产品造型主要传达形象识别、情感等意义不同的是,界面的符号主要表达实用的功能。因此,这种符号构建的方向必须是使产品的技术功能在视觉上得到正确、恰当的表现,解释其如何进行处理和操作,告诉用户如何去使用产品。在界面符号中,硬件界面符号和软件界面符号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可感知性、可理解性、艺术性、效率、体验性。其中可用性设计中的认知是关键。
1.可感知性
即界面的内容易于察觉,包括产品硬体上涉及功能操作的部分应突出、易于发现,确保界面符号作为前景信息与所在背景或者背景图像画面相分离。要实现“可感知性”最终的就是要充分考虑单一感官的对比或多感官途径的互补。一般的界面主要通过视觉层面的对比加以凸显,而多感官的加入,例如材质的不同感触、光感、振动、声音等与符号视觉的结合与协动,也将减轻单一通道认知的符合,提高用户对界面符号的信息感知能力。
2.可理解性
即界面符号的内容和意义必须可认知、可理解、“直观”。具体指界面符号的内容要被正确地解读,以及相关控件能以可预期的方式作出协同反应。可理解性对于最后的界面实现至关重要,涉及可用性的评价,以往设计师多基于艺术美学,从传统平面设计或广告设计的经验来进行设计,追求视觉美感醒目或夸张效果,而忽视了不管何种界面符号,它们的重点都是“功能性”。例如对于一些手机上网功能符号,尽管图标效果新颖,但要理解如何真正实现此功能却不容易,因违背了“可理解性”而使得这个符号没有价值。
3.效率
即“容易使用”,用户在理解符号及流程的基础上正确实现预期功能与所投入的资源(时间、精力等)的比例。界面符号的认知不仅包括单个符号意义的认知,而且还包括符号系统性的认知,某些具体功能的操作必须经过建立在过程性和顺序性认知基础之上的一系列符号认知理解,虽然没有可用性设计理论的相关性和适用性强,但实际上符号学认知理论与使用的效率密切相关。
4.艺术性
即界面的整体美感。界面符号是产品符号整体表现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配合产品整体的艺术表现。界面符号同样需要注意美感和协调性,这对于用户的认知兴趣和界面吸引力的营造都是必需的。加入创造性元素的界面符号,有时还会成为产品符号的亮点。
5.体验性
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具体可以概述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比较系统地掌握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具备创新能力、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严谨的分析能力、熟练的设计表现能力等核心技术能力,可从事工业产品研发与造型设计、室内外环境与设施设计、产品包装与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方面工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必修课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三个课程平台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与设计知识、技能相关的专业任选课程群构成,包括学科选修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等,具体创新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和专业能力需求来培养专业能力,开设相对应的专业方向课程,使教学设计以人为本,充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发展。按照设计学大方向可开设产品造型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数字媒体设计方向等;也可以只针对工业设计专业进行细化,分别设为汽车造型设计方向、机械类产品设计方向、家具设计方向等,从而培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与工程师沟通,进行产品的创新性设计,具有工程素质、造型能力、市场意识三者协调统一的工业设计人才。
2.整合课程体系,立足学以致用,加强实践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新构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分量。根据本专业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专业实践教学模块:机械类课程设计与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实物模型制作、设计竞赛、毕业实习等模块。
3.丰富选修课程,扩大专业选修课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可以开设“设计管理”“公共设施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模具设计”“产品摄影”“产品营销学”等选修课。
4.增设创新实践学分模块,鼓励学生利用开发第二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大学生竞赛、职业证书考取、创新团队训练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起到推动作用。
5.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考核模式,学生通过经典设计案例研讨发言、市场调查报告分析讲解、个人设计方案演示讲解、产品实物模型制作、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创新能力加分等多种形式形成综合成绩,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学生学习情况。
三、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多样化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手段的主体,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自主体验和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专业大部分课程都应采用多媒体授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演示、实例讲解等教学方法,专业课大多采用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动手制作等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将真实设计比赛和科研项目带入课堂,通过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的渗透、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及时转化、科研团队向教学团队的和谐共生、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互补共用等路径,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程内容,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机制创新
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型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合理的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工业设计专业还可以采用导师制和工作室制,这种教学体制的优势在于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学习的方式是以导师课题或工作室工作内容为中心,辅以相关的讲座。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培养过程创新
为了适合社会需要,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工业设计专业可以采用工学结合“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内进行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生产性实训等,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该模式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优势,根据校内教学条件和实训基地的师资条件以及生产状况,统筹安排教学实施计划,把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划分为“3”和“1”两个阶段。
六、结语
1.1轴承套圈生产车间相互关联考虑因素
轴承加工是比较专业化的大批量生产,产品流程的运输占有很大比重。在整个配套车间的布局安排上以及车间内部各工序之间的产品走向都要合理布局,巧安排,才能减少成品搬运次数和缩短产品的搬运路程。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缩短运转周期,增加效益。从专业轴承套圈生产环节上,车间布局依次为轴承套圈锻造车间(如外包可以不设)、轴承套圈车工车间、热处理车间、轴承套圈磨加工车间。除了依次之间距离最短外,还应注意一个车间的提交和下一个车间的投料对接距离(最短)细节。举例,如两个车间并排放置,车工投料安排在车间的左下,车工提交则要安排在车间的右上,热处理的投料则要安排在左上,去衔接车工的提交。
1.2轴承配套件生产车间布局考虑因素
配套件生产车间工艺与轴承套圈工艺完全不同,可以说是独立的生产单位,因此布局的相联性不大。但作为轴承工业设计来说,它关注的重点不是相互关系。对其考虑重点应为进料道路和场地的宽敞。保持器车间压力机多,冲压件用的板材重而宽。滚动体用的冷拉钢重而长。如果车间位置的进料道路曲折而窄的话,不利于大长车的驶入。
2工艺设计中设备动力线铺设方式考虑因素
2.1设备动力线地埋方式
设备动力线铺设一般为地埋方式,用钢管预埋于地下,然后将动力线穿到设备处,统称地管线。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车间设备安装齐备后,外观整齐化一。缺点是年久失修,地管线容易报废。特别是钢管预埋地下防锈处理不当或者管线露头处防水不好,很容易使电线漏电放炮而报废。另外预埋的地管线,如果所安设备的接线管位置或者功率发生变大的话,那么会给安装带来不便或者作废。
2.2设备动力线架空方式
动力线采用支架架空到设备的方式称为架空方式,这种方式灵活,方便,适用中小型设备安装且工序产品搬运不能使用行车的场所;临时动力线的铺设。缺点是车间外观看起来非常凌乱,不正规。
2.3铜覆铝封闭式母线架空方式
铜覆铝封闭式母线架空方式是新型专业化生产常采用的铺设方式。铜覆铝封闭式母线由专业厂生产,配合插接箱,用整齐化一的支架,即可实现设备动力线的链接。
3磨削液供给方式考虑因素
轴承专业磨削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加工过程中,磨削占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比重。磨削液质量监控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磨削液供给分为分散供给和集中系统供给两种。
3.1分散(单台)供给
每台设备配备一个水箱,用水泵将水箱内的磨削液提供给机床磨削。它的优点是灵活,简便。适用小规模生产。它的缺点是,磨削液的使用周期不易控制。磨削液的温度随着磨削量大或者设备开动时间长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产品加工精度的控制。
3.2集中系统供给
用循环系统对单台设备供给磨削液。适用大规模生产。它的优点磨削液的质量容易保证。而且磨削液的水温不易发生变化,加工精度易于掌握。它的缺点是:1)设备开动率的要求比较高;2)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将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大循环的备用系统在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
4设备空间布局考虑因素
在工艺设计中除了遵循工艺流程的原则外,更应最大限度地增加厂房内的空间利用率,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使设备安装既不能拥挤,又不能浪费宝贵而有限的空间。因此从空间的角度应注意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4.1设备安装空间考虑因素
首先要考虑各种设备操作环境以及必备的空间条件,其次考虑设备安装就位通道是否具备。以上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光考虑节省空间,忽略了设备安装。工艺不能实现设备安装就是失败的设计。而光考虑设备安装顺利,将空间全部布满设备,没有预留区,特别是在制品区、检验区等,完全不可取。总之在遵循工艺流程的原则前提下,去满足设备安装条件,然后才是尽可能的缩小设备的安装区,扩大生产环节其它区域需求。
4.2设备利用空间考虑因素
在设备布局考虑操作空间外,对于需要行车起吊搬运成品的靠墙设备而言,吊车起吊范围是否能够到达,是布局设计特别要注意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工艺设计才是合理的布局。另外行车设计除了遵循行车设计规范外,细节上也应该尽量扩大行车运行范围。例如,有的厂房由于工序要求必须进行隔断,而每个隔断间都要有不同吨位吊车。在设计行车挡块时,不能简单地只在房间区域内设计单台挡块,更应全面考虑,去利用隔壁房间吊车的挡块。即将相邻的都有吊车的隔断墙两边各有一个挡块去掉一个,并把它安放在墙里,两边吊车都能利用这个挡块,既节省材料,又扩大了两边吊车运行范围,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5结语
1.1实践性强
工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自然、环保以及和谐,因此工业设计这项工作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有较强的应用性。
1.2时代感强
应该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工业设计应该有不同的需求。在当前新的形势之下,工业设计的基本需求就是绿色、节能,由此可见,工业设计还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
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设计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工业设计历史较短,发展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经济方面的纠纷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工业设计当中。并且这些企业在工业设计中也确实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他们希望能够通过优化工业设计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
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包括了很多的步骤和环节,例如:产品的设计以及产品的制造等,此外还涉及到了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环节。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主要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实现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这也限制了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此外,虽然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在投入的资金方面还不够充足,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发展缓慢。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虽然在最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工业产品的使用性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产品外观的设计上还有所欠缺。
4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工业设计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如果能够将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的小型企业在生产的技术以及生产的资金投入等方面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机械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上难以取得突破,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为企业的工业设计带来了难度。所以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充分的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适当的调节,从而更好的引导工业企业朝着节能以及环保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可以对中小企业给予一定财政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5结语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的西蒙非莎大学,瑞典于默奥大学,国内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都在开展交互式产品设计的教育,有的还设立交互设计专业或者研究方向。当然国内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不少,但是交互设计多数集中在计算机的专业领域,这可能与人机交互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有关。从人机交互到界面设计再到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和研究慢慢地兴起。随着产品越来越智能信息化,交互设计的兴起,软件芯片开始成为产品的主导地位,伴随软件作为产品成为用户体验的一部分,工业设计师无法再设计出独立于软件使用而可以体验的硬件产品。按下硬件上的一个按钮会引发屏幕显示出图像,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之间缺乏紧密结合的话,用户体验会受到挫折。其次,现在对设计师技能的要求已经超越了仅仅对外观的设计。许多工业设计公司所面对的挑战不再是科技能做什么,而是科技应该做什么。设计师的创造能力扩展到对一些概念进行全新定义的更具战略性角色上面,包括定义这些新产品类型应该是什么样,和预想人们如何使用它们,这种思想或者行为远远在工业设计的理论范畴。
二
从社会的行业上看,目前很多公司在招聘交互设计,需求量相当大,而且从事交互设计工作的人员多数是有工业设计教育背景。有些大型企业有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他们将工业设计人员分在交互设计部门下面,这些说明了,交互设计对产品有必不可少的作用。从原理上看,工业设计的核心原理和交互设计是重合的,工业设计的很多理想理念和工作方法在交互设计中被采用,尤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广义上,工业设计师的责任是定义新产品,使用对象和使用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产品创造出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使生活更加方便。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通过设计产品的形式向使用者传达产品的功能品质等信息,即为一个产品找到其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出适用于用户和目标市场的不同的结构外观和风格,而交互设计却刚好是以用户为中心,做体验化设计。这几方面都证明了交互设计的出现和人们对其的重视使得工业设计从明确实实在在产品本身向着虚拟的系统方式转变。随着这些转变,使得工业设计教育教学中也出现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
三
从现有的工业设计教育方法来看,主要是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入手,研究不同人群对现有产品的需求,由工业设计师针对此需求提出多种设计设想,从这些概念中慢慢形成产品原形,制造完成结测试后投入市场成为商品。整个过程是从满足需求和工程制造的角度进行产品设计。尽管人们使用此产品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但用户在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者完成预期效率的高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此系统方法中导入交互充计的思想方法。交互设计解决问题的核心思路是以产品用户为中心,对用户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行为进行研究和规划,交互设计思想的导入使工业设计系统进行相对应的调整和完善。调整后,基于交互设计思想的工业设计系统,不仅研究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实现产品的功能,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出产品,更关注用户如何更加方便地使用这些产品,得到更好的体验。交互设计思想在工业设计的领域不断深入,其应用不仅在计算机相关的产品领域,交互设计并不只是设计活动中的一个过程,也并不只是关注软件界面设计和网页设计,交互设计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应贯穿在整个工业设计过程之中。为了解决目前人与产品这间在交互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为了人与物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基于交互设计思想的工业设计系统,优化了产品设计部门的人员构成,提出工业设计师,交互设计师与其他设计人员协作共同完成,这为工业设计研发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使产品在投入市后成功率更高,人们也相对应的得到更好的产品用户体验。同传统设计教育的重技巧、经验传授,重感性直觉与灵感产生的培养训练有所不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更加重视知识的背景、创意过程、思维方式、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
学生课堂学习、实训技能的提高都是直接对知识的获取和加工,属于认知活动。认知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积累经验,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同时,元认知活动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心态和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刚刚成人的高校学生,离开了家庭的束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高校的学习平台更为自由和多元化,学生处处面临选择和自我调整。在学习的时候也会下意识地思考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这个学科是否值得去学,遇到问题的时候甚至对自身的学习有所怀疑。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学习的理解或者掌控的程度有一定的感受,或者是有认识这个过程的意识,有目的地调整学习策略,将元认知知识、体验和调整三者的作用发挥出来,对设计教学效果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安排可以从元认知的角度入手,创建一些特殊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二、设计竞赛参与过程中元认知的作用
学生参加设计比赛,首先要面临一个合作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参赛之前需要评估学生是否具备完成该竞赛的能力,是以个体完成还是以小组、团队的方式协同完成。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从创意,到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创意表达、外观设计、材料选择和色彩设计,这个过程能将工业设计各个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参与设计竞赛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提高的过程,包括专业学习能力、基础设计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三大部分,学生调用平时所学参与创造性活动,主动性和自主性比较强,更能反映出元认知方面的问题,教师借助这个机会,可以有计划有方法地引导学生调整元认知策略。在参与设计比赛的过程中,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对设计竞赛主题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而元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学生认知过程的本身。元认知活动对学生参与设计竞赛过程的认知活动进行监督和调节,随时修改计划和策略,使得比赛项目顺利进行下去。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的调节”。换个角度来理解,元认知并不是知识体系,它是思维的活动,对认知活动的认识和调节。这种调节活动通过对个体认知的监测和控制两种基本途径实现。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对认知的监测指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已有的知识和设计思路中的问题和掌握程度的了解和评价;对认知的控制指学生对设计比赛项目活动作出调整的过程。参与设计竞赛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较为集中的元认知情境。参赛团队成员之间一起分析比赛,指定计划,选定设计主题,讨论设计方案都是在建设元认知情境。而教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元认知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他们自己在认知方面的特点。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对自身元认知的控制。学生参加设计比赛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以赛促教”的意义就在于教师借助比赛项目的平台,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状态中,发现学生的元认知特点,调整各个科目的教学方式,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三、创新举措
(一)创建以设计比赛为主题的Workshop,引导学生提高自己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教学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环境,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和学习的方法都在这个环境中展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任务并不只是“授业”,而是将观察和注意力放在发现学生面对学习内容的看法和思路,从而提供给学生一个平台或方向,让他们能够继续思考,调整他们对自己学习内容方法的看法,也就是元认知策略。可以从观察、提问、谈话、针对性问题的解答或者分析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元认知方式和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促使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能力,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清晰意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运用元认知去发展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元认知教学情境下,学生逐步完善这一过程。学生明白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知识体系结构化和充实化的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将设计比赛作为一个小型的Workshop教学方式特点是借助设计比赛的综合性和针对性,以具体的设计案例提供反映真实活动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实践环境下,学生会暴露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对接所产生的问题;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还会产生对知识处理方式的异同,还会发生由于学习态度不同而造成的冲突等等问题,教师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来发现学生在元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灵活教学,并引导学生在情境学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问题”和“情境”是学生自身知识建构过程中比较基础的两个方面。教师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学习需求,产生学习内驱力。教学关键就是这个“问题”,必须是学生自己学习中产生的,足够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以设计比赛为主题的Workshop创设了一种元认知学习情境,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时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教”与“学”这个天平才得以平衡,教学效果要大于直接传授。
(二)遵循体验性原则,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
元认知体验是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情绪和各感官的体验,它可以发生在认知过程的任何一个瞬间或者持续整个认知过程,元认知体验可以影响元认知知识。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体验思维活动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在参加设计比赛的过程中包含着解决问题、知识调用、创造发明等过程,学生在竞赛积极的氛围中不断尝试和运用自己的知识,此刻的元认知体验要比平时作业当中的强烈,这种强烈的体验可以促进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元认知策略。在参赛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设计方案、制图技术、设计思维以及与人合作方面的各种问题,会产生一些消极、焦躁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则是暗示一部分学生在元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他们现有的认知方式不适用,需要创新,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进一步思考。教师如果意识到元认知这一层面,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把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分析抛给学生,引导他们探索自身认知方式的问题,是基于元认知体验的一种教学方式。此刻,元认知体验影响着个体的元认知知识,对个体的认知起到调整的作用,并且刺激认知或元认知策略的产生。
(三)组织学生做阶段性总结和评价,创建合理的评估和反馈
以往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价多数是针对知识和技能展开,比如学生通过参与设计比赛学到了什么知识,哪些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得到提高等等。只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进行评价而不重视元认知知识的提高,在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方面是不利的。那么,在元认知的基础上展开的评价更注重提供反馈的机会。也就是说,评价将成为反馈信息的来源,实现有效调整教学的目的。在参与比赛的分析、讨论环节,草图、方案的评估过程以及最后的设计表达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思维,将元认知方面的观察结果反馈给学生。在知识调用和发展元认知调节的过程中,将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自我评价能力。
四、小结
微课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在1至10分钟之间,这样的时长对于现在习惯了“碎片化”学习形式的学习者是非常合适的。微课对视频质量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有好的内容,只需借助手机等一般的视频设备即可制作。微课舍弃了传统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师形象、学生形象、教室环境等信息,只留下经过微型化、情境化和可视化处理的精华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再冗长。微课所讲解的知识点一般较小,打破了人们习惯的系统化的知识呈现形式。传统的授课方式,包括慕课等形式,往往是将知识系统地进行呈现,动辄数十分钟、数十集地进行录制和播放。微课则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无论知识点有多小,只要适合以网络的形式传播,就可以进行制作,使人学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知识点小,微课可以将其讲解得十分透彻精细。微课所讲解的知识点,既有专业的内容,也有生活的常识和窍门,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非常具体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即使是没有太多专业背景的人也能很快掌握。微课使师生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点等,排除了无关信息的干扰,因而使知识传授更加精准。微课的制作门槛低,只要有基本的互联网知识就可以制作,更有利于广大制作者发挥创造性,创作出有趣的作品。微课作品没有传统课程“正襟危坐”的严肃感,形式多样,更加具有趣味性。
二、微课可以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展了教学维度和知识广度
首先,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等各环节都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一般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课前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预习,但这种要求是被动的,效果也不好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制成微课。借助微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重点、难点,回顾先前所学的知识,唤醒已有经验,介绍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业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往往有很多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授,教师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或者比较不容易掌握的技能点制成微课,穿插在教学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微课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一些知识点、技能点以各种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技能要领,如表现技法课上的手绘辅导、电脑软件课上的工具使用技巧等,只经过一次演示学生往往掌握不了,可以通过微课反复演示,这样既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课后,微课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将主要的知识点制成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达到复习、巩固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的目的,还可以扩展学习和应用。其次,微课不仅从时间、空间、授课对象三个维度上拓展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还能扩大知识的广度。微课使部分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传授,课后、假期等各个时间段,只要有时间,学生就可以利用信息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学习没有了时间上的限制。微课便捷高效的授课方式,使教学不被限定在教室这个空间中进行,将课堂拓展到了教室之外的空间。在专业教学中,由于专业、班级、学校等的不同,很多专业课教学是不能共享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细小的知识点难免有缺漏,微课使授课对象更加广泛,打破了班级、学校甚至专业之间的界限,任何人只要想学,均可以利用微课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知识点。运用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广度。如,教师可以将很多在传统课堂上难以见到的生产工艺和新材料等制造环节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工业设计专业中,除了技能训练,对生产工艺的了解和掌握也十分重要,在这一点上,微课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将这些生产工艺的关键环节制成微课,供学生学习。
三、结语
绿色产品开发,是从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始的,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派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应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应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绿色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的理性,更需要新兴科学和技术的融入,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持久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不应仅限于设计师本身,更应广泛深入公众和消费者,从设计、实施、完善为结构的良性循环将对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树立绿色设计的观念就是要让工业设计师认识到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因为个体的消费动机虽然来于他们的心理需求,但那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却不能不受到社会消费时尚的强烈影响。
关键词:
生态环境绿色产品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
引言:
进入廿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在消耗自然资源、生产制造大量产品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地球日渐变暖、大气严重污染、陆地逐渐减少、水土大量流失、耕地瞬间沙化。我们人类正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速毁坏自身的家园,大自然在不断为人类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连年不断的灾难!以上这些人类共同面临的窘境,已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一股以保护环境、保护有限资源、保护人类身健康为目标的绿色浪潮,正在全球兴起。在这绿色浪潮的带动下,相应的绿色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方法也成为工业设计师们所关注的焦点。
注重绿色设计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产品开发,是从对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始的,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使绿色设计不应仅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应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面对当前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温室效应,资源殆尽,每个地球人都感到生存的危机。
因此,工业设计师作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设计家,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绿色设计的实质就是使产品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并在本质上更接近自然。绿色产品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产品原料和能源的无公害和低消耗。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为人们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隐患。如制造一台个人电脑需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而这些原料大约有一半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例如,用于制造电脑机壳的塑料都含有一层防火的有害制剂。一台电脑显示器中含有约2.5磅的有毒元素铅,如果将淘汰的电脑垃圾掩埋在土壤中,这些玻璃中的铅就会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而现在采用的方法是将它们进行焚化处理,但在焚化过程中,这些原料将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对空气造成污染,最终形成酸雨。鉴于这种现象,目前许多电脑公司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从使用---废弃---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或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的能耗降至最低。最近,IBM公司宣布,该公司新的流水线中,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瑞典的富豪汽车公司,最近也推出一项有关环境政策:该公司生产的所有汽车,从设计到变成废铁回收,都要考虑它对环境的影响,不仅最大限度地关注环境安全,而且关注产品从结构到设计、从生产,使用到最后处理的生命周期,以及购买零部件时,都要选择利于环保和可回收的材料。
提起消灭害虫,人们马上就想到施放农药,喷杀虫剂,可是当喷出大量的化学药剂时,不光杀死了害虫,还污染了环境,并使蔬菜瓜果中残留大量农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害。而荷兰的一家蔬菜公司采用益虫吃害虫的构想:在蔬菜温室大棚内放置一台探测仪,测出该温室内的害虫数量,然后到专门生产益虫的工厂购买数倍于害虫的益虫投入大棚内,害虫寡不敌众,终被益虫一扫而光。这种绝妙的构想真可谓一举数得,既减少了污染(不用化学药剂),又保证了蔬菜瓜果的天然、洁净,而且还发展了一个相关产业-----益虫生产。
树立绿色设计观念重新审视现代设计
以往工业设计最终目标,是针对产品的基本属性:即在完成了该产品应达到的技术、功能、工艺以及市场的目标后,传统的设计目标就算大功告成了。而绿色设计则包含产品从创意构思到制造、使用以及废弃后回收、再生处理的各个过程,也就是包括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考虑产品环境属性的同时,预先考虑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以此作为绿色设计的目标。
树立绿色设计的观念就是要让工业设计师认识到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因为个体的消费动机虽然来自于他们的心理需求,但那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却不能不受到社会消费时尚的强烈影响。
在德国,政府立法规定电视制造企业必须回收自己的电视机方能生产,为此,施奈特电子公司不久前研制出了一种"绿色电视机",其零部件回收率高达90%以上。目前德国30%的商品已成为绿色产品。这得利于该国1977年实施的"蓝天使"计划:对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符合环保要求,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损害的商品,授予"绿色产品"标志。无此标志的商品,在进口时要受到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虽带有明显的贸易歧视,却受到本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认同。而后,西方其他国家甚至包括日本也相继建立了绿色标志认证制度,以保证消费者能识别产品的环保属性,从而也激励企业去生产无公害、低污染的绿色产品。
在日本,许多储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旧木酒桶,以往都被人丢弃或当柴烧,一家具公司偶然发现并加以利用,使这废弃的木酒桶成了家具的上好木材。具体作法是:先将木酒桶拆开,将弯曲的木板条进行热压处理,然后再将压直了的木板条拼成板材,进行抛光,上漆等工艺处理,成了桌、茶几、长椅等家具的面板。利用旧木酒桶做的家具,不仅低降成本35%以上,而且因木酒桶长时间被酒精渗透、浸泡,制造出来的家具竟然从未发生蛀虫现象,这真是歪打正着!
进入新世纪,工业设计师今天所担负的使命,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艰辛,他们必须面对许多新问题: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还应从材料的选择、结构功能、制造过程、包装方式、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诸方面,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应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使材料和部件能够循环使用,把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与环境指数列入同等的设计指标,使更多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进入市场。
工业设计从以往单调的机械化造型转向具有语意化、人性化的造型设计,并力求使造型简洁,设法减少空间、减少材料的浪费和消耗,使产品能耐久和持续使用,绿色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的理性,更需要新兴科学和技术的融入,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不应仅限于设计师本身,更应广泛深入公众和消费者。绿色设计是现代设计师应有的良知和责任。在设计中表达现代与传统的统一,设计与生产的调和,生产与消费的默契,生活与生态的和谐。工业设计师应经常提醒自己:你的设计会不会减少人类带给环境的压力?能否保护自然资源?能否抛弃不切实际的设计?是否是民众真正需要的产品设计?是否能用少量能源而发挥更大的功能,以保护不再生之能源?……
顺应绿色潮流迈向绿色世界
近一个时期以来,回归自然的热浪从西方席卷到东方,且波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生活领域:在饮食方面,现代人热衷于不含农药、化肥的天然绿色食品,连野菜都成了都市人的美味佳肴;使用的食具,也追求粗犷,简朴的木器、陶器,这些大方、又有浓厚人情味的制品成了都市人的新宠;在服饰上,回归自然的风尚更是经久不衰退,轻松、自由、舒适替代了往日的华贵、繁锁;在室内装饰方面,都市人追求简洁、安宁的装饰风格,并用绿色的植物点缀,使家庭生机盎然,豪华、阔气不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家庭气氛,人们期望回到能与自然交融的理想家居中。在建筑方面,对回归自然的呼声更为强烈,现代建筑艺术大多体现人对自然的崇敬。但是,一些所谓的"现代建筑",漠视自然,滥用材料,不仅给城市带来视觉污染,而且破坏生态平衡。在西班牙马德里的一座大型建筑物上,外墙用玻璃幕墙装饰,大片玻璃幕墙将蓝天溶入其中,一群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误将玻璃幕墙作天空,纷纷撞墙折颈而死,大厦底下堆积片死去的鸟儿。
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出现许多新的绿色消费群,而且每年以20%的数量递增。他们在购商品时,拒绝购买受到保护动植物制成的产品。他们不光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商品的环保、回收等一系列的问题,如:纯棉的服装穿着虽然十分舒适,但由于种植棉花需要使用大量的杀虫剂、化肥,所以纯棉的制品也许是破坏环境的非绿色产品。
我国虽然于1993年开始实行绿色标准制度,并制订了严格的绿色标志产品标准,但在某些方面还不尽人意:我国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城市上海,每天都有50万不能回收的快餐盒流放市场,这些白色垃圾掩埋地下200年都不会腐烂,但常年累月与废水、废气等一起充斥我们的空间,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生态环境。目前,在许多城市的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一些大型商场、超市尽量不使用不易分解的塑料袋,而改用布袋或纸袋。合格的绿色产品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全民生态意识、绿色消费群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识到蕴含在产品里生态方面的价值因素,并且从心里乐意接受它们,这就对绿色产品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只有无公害、耙能少的产品方能问世,方能走向市场,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没有发展的潜力。
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实施的绿色标志认证,不仅可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而且也可以促进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正如著名管理学家乔治.温特在其所著《企业与环境》一书所述:"总经理可以不去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来的公司必须善于处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这说明,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绿色产品,谁就拥有发展前景。我们工业设计师如果对这些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或不认真去研究对策,进行预备工作,我们的工业设计将陷于被动的境地。
设计师要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这个利益是指长远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短暂的。或者是顾及到这一面却又忽视另一面,或是当代人受益将来人遭难。目前市场上大量销售的一次性商品,从设计角度来看是可取的,因为它为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利益。但是从"绿色设计"来看,从人类长远的利益考虑,从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考虑,一次性的消费品又是有害的。
多年来人们对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无污染的环境都习已为常。但是,人们眼前的这些生态环境都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虽然造成被污染的河流、有害的空气的因素很多,但我们工业设计师对这环境加速恶化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我们人类经历了从惧怕自然、征服自然、贴近自然与等三个阶段,近年来的工业与设计的变革,人类生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的生存条件与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善,但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遭到极大的破坏。人类除了要面临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外,甚至还得面临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最近频繁出现在国际间的一个新名词——"可持续发展",说明人类能否长久在地球上生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在设计理论界已有人提出"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的原则,试图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以防工业设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防止社会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和人性人情的失落,防止人类异化,让人类过健康的生活。正如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所言:"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