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刊首寄语

刊首寄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06:54: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刊首寄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刊首寄语

第1篇

1、首先打开淘宝APP,登录账号后进入个人页面。

2、然后找到“评价”选项并点击进入。

3、接着用户即可看到自己的买家信用等级。红心代表信用等级最低,皇冠代表信用等级最高。

第2篇

[关键词]现场勘查;手印痕迹检验

中图分类号:D91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15-01

前言

由于每个人的手印痕迹都是不同的,而且在犯罪现场,手印痕迹的出现频率最高,因此手印痕迹作为案件侦破中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现场勘查人员在案发现场一般都运用到手印痕迹。现如今手印痕迹已成为当前案件侦破中主要的侦查手段,对锁定犯罪嫌疑人也非常有帮助。

1 手印痕迹检验对于刑事侦查的重要性

手印检验包括了对指纹、掌纹等能够反映犯罪分子个人信息的痕迹进行的检验,通过对手印的提取、分析、对比可以最大程度地缩小嫌疑人范围,帮助侦查人员迅速侦破案件。手印痕迹检验技术是刑事侦查技术重要组成,也是能够迅速破案的关键技术。首先侦查人员通过提取现场遗留的手印痕迹并且检验,可以得出犯罪嫌疑人的重要信息。当检验人员获取手印上指纹后,可以与数据库指纹信息对比,锁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其次手印检验技术所得出的指纹信息,也可以直接成为犯罪分子定罪的证据。很多犯罪分子在落网后不会主动承认犯罪,此时就需要公安机关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指纹信息就是其中有力的证据。

2 手印痕迹提取方法

当现场勘查人员在案发现场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手印时,现场勘查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手印痕迹进行固定,然后在提取出手印痕迹。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手印痕迹的完整性,让手印痕迹的作用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不断的勘察实践发现,目前经常会用到的提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拍照

这种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侦查人员在案发现场的勘察过程中,如果发现显现程度比较高的手印痕迹,侦查人员就会选择用相机对其进行记录,拍照这种方式可以非常完整清晰的将手印痕迹记录下来,而且记录的还是手印痕迹的初始状态。除了能够保证手印痕迹的清晰度以外,还能够掌握痕迹与周围物体之间的相关联系。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拍照也就成为侦查人员首先采取的提取痕迹方法。

2.2 提取手印痕迹的载体

侦查人员通过对案发现场进行勘察,对犯罪嫌疑人遗留下来的手印进行细致研究,在确定手印确实是犯罪嫌疑人所有,然后在研究能不能采用某种方式方法将手印痕迹进行显现。在这一过程中,侦查人员不仅要注意手印痕迹的完整,而且还要保证手印有一良好的载体,也就是说侦查人员要对印有手印的载体也进行提取。而且在提取载体的时候需要经过相关人员的同意,在检验完毕之后,还要及时的归还载体。

2.3 静电复印

侦查人员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案件的发生周期相对较长,因此侦查人员在对案发现场进行勘察的时候,会发现一部分手印痕迹已经被灰尘盖住,直接用拍照进行提取不是很清晰,而选择载体提取也不是特别方便。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侦查人员就需要用静电复印法来提取手印痕迹。在提取到手印痕迹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拍照固定,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其完整性。

2.4 胶带沾取

由于手印也分显性和隐形,当遇到显性手印的时候,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固定和提取。但是当遇到隐形手印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先将手印显现出来,然后在用胶带沾取手印,这种方法提取的指纹相对来说会更加完整。当用胶带沾取手印痕迹之后,还需要在纸板的反面记录下案发的时间以及原有手印的位置,这样做也是为了方便日后的检验。

3 手印痕迹反差增强方法

一般情况下,勘查人员通过运用胶水等物品,采用熏胶的方式使手印的痕迹慢慢显现出来,通过这种方法,勘查人员获取的手印颜色为白色,勘查人员可以通过拍照等方式对犯罪嫌疑人的手印进行提取。当手印所在的客体表面颜色较浅时,勘查人员可以通过运用反差增强等技术,不断增强手印的原有颜色。

3.1 加碘法

碘属于易挥发的物质,因此,当胶水与碘进行熏胶加热时,勘查人员能够有效对手印痕迹进行热熏,当温度不断升高后,这些物质能够被挥发,当碘的颜色与手印进行结合时,手印痕迹能够显示出淡黄色,勘查人员通过拍照获取的手印较为清晰。

3.2 粉末染色法

当勘查人员运用胶水使手印逐渐显示出来后,勘查人员通过在表面添加与客体不同颜色的粉末,通过撒粉抖显法的方式,使粉末与其混合均匀后,勘查人员应该及时抹去多余的粉末,从而有效增强手印的颜色,在这样的情况下,手印颜色与客体颜色呈现明显的区别。例如:在勘查现场,当“502”胶手印刚刚被熏好时,勘查人员应立即运用黑色磁性粉对显出的手印进行抖显染色,当手印染色环节后,勘查人员可以运用带直接贴附的方式对其进行固定。

3.3 生物染色剂法

染色剂是人们在生物医学实验中,为了提高实验效果的可视性,通过选择合理的染色剂,从而更好地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通常情况下,染色剂依据来源包含两个方面,即天然染色剂、人工合成染色剂。不同的实验需要选择不同的染色剂,同时,同一种染色剂也可以用不同的配方进行调配制成。染色剂常被运用于勘查过程中,例如:手印通过胶水的胶熏方式后,能够不断显现出来,勘查人员应及时运用龙胆紫溶液添加于手印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印慢慢变干,勘查人员应及时运用乙醇将其他的龙胆紫清洗去,手印经过染色后,会显示出紫色,勘查人员能够有效对手印进行拍照提取。

4 手印痕迹减薄技术

在手印经过胶水熏胶之后会逐渐显现出来,而在显现之后还可以通过加热这种方法对手印的痕迹进行减薄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手印上的纹路能够更加清晰。目前加热减薄方法是目前刑侦案件中比较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由于每个人的手上都布满汗腺,因此当人们的手在接触到其他物体的时候,就一定会在物体上留下或多或少的汗腺分泌物,而这些汗腺分泌物中还包含了很多的物质,这些物质会让汗液变得非常黏稠,所以很容易与空气当中的灰尘颗粒进行沾染。也就是说当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如果留在了非吸水性物体表面上的时候,就需要侦查人员采用上述物理手段对其进行指纹鉴定。但是如果当指纹遗留在了吸水性物体表面的时候,侦查人员就需要利用化学物质来检查指纹。由于指纹一旦形成,之后基本上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因此,才可以将指纹当作是刑侦案件侦破的有效证据,通过指纹就可以找寻到犯罪嫌疑人。

5 结语

手印痕迹检验技术是当前刑侦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当前的侦破案件过程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指纹具有实用、准确等特点,所以为侦查、提供了非常多的有利线索。为了有效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稳定,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作为国家机关,要不断提高案件侦破的效率,而提高效率的前提就是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层面。由于手印痕迹检验技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锁定犯罪嫌疑人,因此手印痕迹检验技术对整个案件的侦破都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术语翻译 embodiment 中国知网 接受度

一、引言

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但也是翻译中的难题。关于术语翻译的研究,姜望琪[1]提出了术语翻译的三条标准:准确性、可读性和透明性。侯国金[2]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系统性及可辨性是术语翻译的根本。信娜[3]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对术语翻译进行了定量分析。王媛[4]探讨了科技术语翻译网上语料库建设问题。在陶李春的采访中,张柏然指出:“未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影响我们的翻译,语言服务、本地化技术被提出水面,这里面牵涉的面很广。”综观,术语翻译的研究视角丰富,但标准莫衷一是。本文拟从信息技术视角――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探讨术语翻译的接受度。

二、术语的特点

术语(term)的希腊语词源是Terma,意为“界限”。术语是专业领域内指称概念的词或词组。奥地利著名科学家维斯特根据索绪尔的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思想,提出了术语由语言、语言的符号、意义、意义指称对象四个部分两个层次构成的术语模型。术语具有独特的特点,如准确性、单义性、系统性、简明性、语言正确性、理据性、稳定性、能产性等。单义性指在一个学科领域内,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概念,且一个概念只用同一个术语表达。系统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指特定领域的各个术语必须位于一个明确的层次结构之中,共同构成一个系统;二是涉及多个学科时指称同一个概念的术语要进行协调和统一,由主学科确定,同时考虑副学科的使用习惯。稳定性要求一个术语一旦定名,一般不能轻易更改。这些分类标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术语翻译。但在我们看来,术语的翻译是否为社会所接受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三、术语翻译的接受度

在多大程度上译语被读者所接受,即接受度是术语翻译的重要标准。术语接受度包括学科接受度和学人接受度。借助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术语翻译的接受度可通过选择恰当的参数进行量的评估和比较。

(一)术语翻译的学科接受度

学科接受度可以从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的题目翻译结合文章内容和发表刊物的学科属性进行考察。例如,认知语言学术语“embodiment”,是embody的名词形式,其中em-是前缀en-的变体,常用在以字母b,m,p开头的词前面,具有“使成为”“使处于......状态”的意思,如emboss,empower等。源语embodiment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译语“体验性”、“具身性”和“涉身性”,例如:

例1 Embodied,Cognitive and Dialectical View of Language by Xunzi-Rethinking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The Fifth Paper on Linguistic Embodiment

译文:荀子论语言的体验认知辩证观――语言哲学再思考:语言的体验性(之五)(王寅,2006)

例1中,“embodied”译成“体验的”;“embodiment”译成“体验性”。这是一种意译法,得意忘形,符合术语的简明特性,体现了归化策略。

例2 The Embodiment and Culture of Metaphor

译文:隐喻的具身性与文化性(尹新雅鲁忠义,2015)

例2中,“embodiment”译成“具身性”。这是一种直译法,忠实于原词的字面意义“身体的具体化”,但涵义稍晦涩,体现了异化策略。

例3 Embodiment as Prototyp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yp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Language.

译文:语言涉身性的原型论与语言构造的拓扑变换原理(吕公礼布占廷,2016)

这三种译语,哪一种接受度高?据中国知网的数据,“体验性”的107条精确标题包括语言学(101)和艺术(6)。“具身性”的50条精确标题包括语言学(15)、心理学(21)、哲学(10)和艺术(4)。“涉身性”的22条精确标题包括语言学(10)、心理学(8)和哲学(4)。因此,在语言学领域三种译语并存,但“体验性”占绝对优势;在心理学领域译成“具身性”或“涉身性”,“具身性”更多,但从不译成“体验性”;在哲学领域多译成“具身性”,但从不译成“体验性”;在艺术领域译为“体验性”或“具身性”,但很少译成“涉身性”。根据术语学原理,这种情况下要分清概念的“源”与“流”,心理学是“embodiment”的源学科,故应该与“源”学科译语一致,翻译成“具身性”。但是,“体验性”已经在语言学领域形成了牢固的使用习惯,不容忽视。

(二)术语翻译的学人接受度

术语的最终使用者是人。对术语翻译的评价及认可程度均体现在学人的学术行为中。学人接受度分为学人个体接受度和学人群体接受度。学人个体接受度的设定参数是术语翻译总频数和他引总频数,学人群体接受度的O定参数是刊物的影响因子。我们来考察“embodiment”三种译语的学人接受度。

1.学人个体接受度

学人个体接受度的设定参数是术语翻译总频数和他引总频数。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检索条件,以“主题”并含“embodiment”为第二次检索条件,得出总频数和精确标题频数。所以,检索频数可分为三类:总频数、精确标题频数、文中涉及频数,二者相加之和等于总频数。精确标题译语如上例1-3,文中涉及译语如下例。“Embodiment”的派生形容词“embodied”译为“具身的”,与名词“具身性”一致,例如:

例4 How are feelings embodied?It is central to the current study of neural self.

译文:感受是如何具身的?这个玄奥难解的问题就成为了当前神经自我研究的核心问题。(李恒威,2008)

源语“embodiment”的派生形容~“embodied”译成“涉身的”,与名词“涉身性”一致,例如:

例5 Phenomenology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essence of

embodied cognition and to construct the interaction philosophy.

译文:现象学是理解涉身认知交互本质以及建构相应交互哲学的重要进路。(孟伟,2011)

例6 So this paper proposes Embodied Event Structure Approach,in the hope of remedying these problems.

译文:为此本文提出“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法,以期能弥补它们之不足。(王寅,2009)

例6把“embodied”译为“体验的”,是“体验性”的派生译法。三种译语的检索结果:“体验性”总频数2903条,其中精确标题频数107条、文中涉及频数2796条;“具身性”总频数105条,其中50条精确标题频数,55条文中涉及频数;“涉身性”总频数48条,精确标题频数22条,文中涉及频数26条。从总频数和精确标题频数看,译语“体验性”的学人接受度最高;“具身性”处于第二位;“涉身性”第三。

下面考察三种译语学人个体接受度的另一个参数――他引数。譬如,例句6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他引28次。这只是涉及某一译语单篇论文的他引数,整体评估需要考察每一种译语的总他引数。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和计算结果是:“体验性”,总他引950次;“具身性”,总他引541次;“涉身性”,总他引95次。所以,从他引数来看,“体验性”的接受度最高;“具身性”第二;“涉身性”第三。所以,中国知网显示这三个译语的学人接受度是:“体验性”最高;“具身性”其次;“涉身性”最低。

2.学人群体接受度

我们把学人群体接受度的参数设定为刊物的影响因子,包括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所发表的论文整体被学人群体引用率越高。例如,embodied译成“涉身的”,embodiment译成“涉身性”:

例句7 Embodied Cognition Science and Dimensions of the Embodiment of Language

译文:从涉身认知科学看语言涉身性研究的维度(林克勤姜孟,2011)

例7发表在《外国语》2011年第6期,其复合影响因子1.344,综合影响因子0.776。再如,embodiment译成“具身性”:

例句8 The Mirror Neurons:Neural Biological Evidences for the Embodiment of Cognition

译文:镜像神经元:认知具身性的神经生物学证据(叶浩生,2012)

例8发表在2012年第1期的《心理学探新》,其复合影响因子0.742,综合影响因子0.368。Embodied译成“体验的”,例如:

例句9 The Interpretation of Subjectivity-objectivity by Means of“Embodied

Conceptualization”――An Analysis of 40 English Translations of“Night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译文:认知语言学的“体验的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王寅,2008)

例9发表在2008年第3期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其复合影响因子2.145,综合影响因子1.318。以上三本刊物的双影响因子存在差异,这说明它们发表的论文在学人群体接受的程度不同。为了客观并考虑到代表性和操作性,我们取三种译语的最小精确标题公约数22进行比较。结果是“具身性”的前22本被引刊物(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列)的总复合影响因子最高,达31.826;总综合影响因子也最高,18.993;“体验性”的总复合影响因子和总综合影响因子均位于第二位,分别为25.338和15.564;“涉身性”总双影响因子均处于第三位,分别为13.148和7.373。因此,中国知网数据表明:“具身性”的学人群体接受度最高;“体验性”第二;“涉身性”第三。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术语embodiment目前在语言学领域三个译语“具身性”、“体验性”和“涉身性”并存。根据学科的“源”与“流”术语学原理,这种情况下由主学科确定,所以从理论上讲,源语embodiment应该与心理学领域的译语一致,译成“具身性”。中国知网数据也表明,“具身性”的学人群体接受度是最高的。但是,根据术语的系统性我们不能忽视副学科已然建立的使用习惯,“体验性”在语言学领域拥有稳固的习惯,其学人个体接受度是最高的,这是由其译语语码简洁、涵义透明的特点决定的,故现阶段不宜人为改变。“涉身性”的接受度在三个译语中是最低的,应该逐步摈弃。

参考文献

[1] 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Z].上海翻译,2005(S1):80-84.

[2] 侯国金.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兼评姜望琪[J].上海翻译,2009(2):69-73.

第4篇

手机报被称为带着体温的媒体,用户逐年增长。2005年底,全国手机报用户100万,2007年底超过3000万,2008年底接近5000万,到2009年底付费用户超过8000万,订费收入达40亿元。目前,内蒙古手机媒体市场还比较安静,缺少叫得响的品牌产品,社会期待能有一张好看实用、有个性的手机报激活市场。

手机报:多媒体生态的重要元素

手机报决非可有可无,不仅社会呼唤、读者期待,媒体生态本身也需要不断丰富。当前,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媒体生态关系是并存、互补、融合、创新。多媒体共生共荣,手机报在这个媒体生态圈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手机报在内容上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支持,同时,手机报又弥补了传统媒体在实效性、互动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手机报与传统媒体在功能上是互补的。之前,《北方新报手机报》因其内容完全复制传统媒体内容,时间严重滞后且灵活性差,其互补性无法充分体现,这不适应媒体生态平衡的要求,突破的方向就是提升内容质量,做出个性,做出人脉,做出影响力。因此,在2010年8月份我们进行了全面改版,新版《北方新报手机报》内容更鲜活,新闻结构更加合理,更加厚重,与传统媒体形成互补关系,服务性更强,受到了用户及运营商一致好评,社会反响不错。

纵观全国,传媒产业最明显的趋势是融合,即各媒体边缘融合,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各媒体也不例外。媒体融合能够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有力于集约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形成核心竞争力,促进传媒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全面升级。融合、整合是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次生成,多次”已是业界共识,手机报是多媒体融合的一分子,是未来重要的新闻终端、服务终端,其发展受到业界普遍关注。

并存、互补、融合的结果就是创新。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只有实现多媒体、多渠道,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3G时代,手机报作为拥有年轻用户最多,最受追捧、最流行的媒体,其前景和市场让人充满想象。

手机报:内容制造商必然选择的新的新闻载体

传媒产业是内容产业,传媒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内容、科技、资本和服务。手机媒体是传媒产业链上一个年轻的成员,不仅内容方面更加灵活,同时也符合科技时代媒体多样性要求,3G是手机技术革命,3G为手机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资本影响市场规模,但手机媒体对资本需求不大,品牌和产权是最大的资本;服务决定事业的成败,西方的服务理念是恰到好处,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服务是贴身服务,手机报作为手机媒体的一种形式,完全符合上述属性。

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是一个优质的内容制造商,有能力制造出灿烂的新闻内容,同时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和服务意识,这为手机报提供了天然优良的成长环境。

手机报要好看实用争取与众不同

内容引发社会需求,内容的原创性、差异性、不可替代性既是手机报的生命,也是手机报的个性;手机报如果机械复制传统媒体内容,内容的同质化必然淹没其个性。手机报为读者提供标题式、导读式、快餐式阅读,其“短、频、快”特性决定其信息必须精选,编辑通过梳理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和商业信息,为读者提供好看有用的精彩新闻和实用资讯。

手机报还要充分考虑读者需求的个体差异,在栏目设置上力求灵活有新意,短小精悍,摒弃大而空的框架体系。同时,在娱乐性方面下工夫,在重大事件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保持公信力。

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北方新闻网络公司经营的又一张手机报――内蒙古手机报已经在电信平台上上线,很快将在移动平台上上线。这张手机报在内容规划上做了很大努力,力求收集整合传媒集团所有优质内容,精选精编,做出个性,做出品质,不断制造社会阅读期待。每刊不仅有新闻可供消费,娱乐休闲、服务资讯将更长时间留住读者眼球。这张手机报形式上更加人性化,加入了人性关怀元素。内容上主要亮点是栏目设置充分考虑现代受众的阅读需求及区域特色,更多地关注草根,关注民生,温情地注视社会,既重视新闻时效性和可读性,更重视信息的有用性。大事要事简单发,奇事趣事选择发,信息服务抢先发,独家新闻马上发。内容丰富,有新闻、有资讯、有言论、有互动,休闲娱乐、时尚生活,读者可以轻松找到自己喜欢的板块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这张手机报7个(下转12页)(上接11页)周刊正在尝试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即探索从传播信息向经营信息转变,未来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出售信息。

第5篇

2、沟通心灵,让咨询抚平心灵的褶皱。

3、阳光总在风雨后,快乐总在倾诉中。

4、倾诉一分钟烦恼,享受一小时快乐。

5、舞动心灵,点亮心灯,携手心扉,相约健康。

6、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心灵。

7、嘴角迷人的微笑,心理健康的良药。

8、乐观是健康的前提,健康是幸福的资本。

9、人格中最可爱的因素就是那令人倾心的微笑。

10、带来步履沉重的忧愁。带走心情轻松的快乐。

11、心理健康人人好,身体健康比天高。

12、独自痛苦时,微笑是你最好的心灵鸡汤。

13、生理健康使我们强壮,心理健康使我们豁达。

14、为您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为我们的沟通搭起一座桥。

15、倾诉心中烦恼,享受心灵快乐,体验精彩人生。

16、天上的太阳,照亮全身,心里是太阳,温暖一生。

17、没有天生的自信,只有不断培养的自信。

18、面向阳光,阴影留在身后;面向未来,心事留在过去。

19、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

20、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1、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22、心理健康很重要,老师学生都需要。

23、一忍可以克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24、为心灵打开一扇窗,给自己多一些阳光。

2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6、健康的心灵,为你添上飞翔的翅膀。

27、敞开心怀,给自己一缕阳光,送别人一片天空,包容让世界更美好。

28、化解困惑,把握心海罗盘;自我调试,拥抱幸福生活。

第6篇

推荐理由 架设沟通之桥,缓解病痛之苦。

“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这句话直接体现了聋哑人在与正常人接触时的种种不便。尤其当聋哑人患病,到医院就医时,对于自己的病情就更难表达。为了体验这种不便,记者陪同几位聋哑残疾人来到医院就诊,亲历了他们在与医生沟通上的困难。

今年64岁的刘女士是位聋哑残疾人,由于最近几天感觉不舒服一个人去了医院,但到了医院,如何才能把自己的症状表达清楚,成了一个大难题。当医生开始询问刘女士疼痛感、既往病史等问题时,由于无法沟通,让双方都闹不明白怎么回事。刘女士也很着急,她一边写字一边用手比画着,好在她写得还算清楚,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医生才基本弄清了刘女士的病情。

记者发现,在天津市医院中,能懂得手语的医护人员微乎其微,即使有些医院对医护人员进行了手语培训,但也仅限于日常用语,并集中在窗口服务上。这一点,也得到了天津市聋人协会陈华铭主席的证实。

在陈主席看来,由于懂手语的人太少,聋哑人在很多问题上都遇到过困难。基于这种情况,陈主席建议可以建立一个手语翻译服务中心,将手语比较好且具备翻译能力的人注册,聋哑残疾人若有需求,可以根据距离、时间,派遣其为聋哑残疾人服务。

身有残疾不明说 大学生应聘有“隐情”

推荐理由 尊重提供机遇,平等解开心结。

“咦,你是残疾大学生吗?怎么看起来都好好的。”日前,在上海市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现场招聘会上,记者发现,有不少应聘者看起来“很正常”,一些与常人看起来无异的“隐性残疾”学生表示,如非必要,自己不会明说是残疾人,希望和健全人一样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贺佳音(化名)和妈妈周女士早早来到了招聘会现场。记者从头到尾打量了眼前的这位女孩,并未看出残疾。一旁的周女士解答了记者的疑问。原来小贺8岁时发现听力受损,心疼女儿的周女士没有将小贺送入聋哑学校,而是随健全孩子正常就读。一路走来,同学们都不知道小贺的听力有问题。小贺和妈妈告诉记者,去外头应聘时,由于怕受到歧视,不会透露听力障碍。妈妈也是去年才刚刚为女儿申办了残疾证。

那么用人单位又是如何看待“隐性残疾”这一现象呢?汇金物业公司的人事张女士坦言,作为用人单位,希望应聘者诚信求职,如实地反映自己的身体状况,否则今后万一有问题,一切后果应由其本人负责。上海欣升城建工程有限公司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俞先生也表示,无论外表看得出看不出,希望“隐性残疾”大学生能如实说明自己的情况,否则会对自己不利,因为在合同中有这么一条,如果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的话,公司有权无理由辞退。俞先生透露说,对于企业来说,其实并不拒绝招收残疾员工,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免缴残疾人保障金,另一方面,根据经验残疾员工本身就业欲望强,和健全员工相比较为稳定。

残疾人致信人社部 建议带头招录残疾人

事件回放

在5月15日第二十一次全国助残日到来前夕,由深圳视力二级残疾人杨仁良等发起的一封有763名残疾人签名的建议信被寄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建议行政机关带头履行法定义务,招录不少于1.5%的残疾人。

“国务院制定的《残疾人就业条例》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用人单位都必须招录1.5%的残疾人,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我们残疾人在报考国家公务员时遭遇了很多的限制和排斥。”联名信的发起人之一、上海残疾小伙永清(化名)说。永清大学毕业7年了,他第一次报考公务员时就被招考人员以“身体原因”剥夺了报名资格。2010年他又报考了上海市公务员,也得到了面试的通知,但最后还是因“身体的原因”失去了面试的机会。

建议信写道:“若政府机关能带头招录1.5%的残疾人为工作人员,对引导非政府部门的用人单位招用我们残疾人将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不但能够促进国务院制定的《残疾人就业条例》的落实,对矫正社会对于残疾人‘无能’、‘麻烦’的偏见也将会是一个质的飞跃。”

建议信提出了4条具体建议:各地方人社厅、局设立残疾人公务员数量专项统计并向社会公开相关数据;在公务员中设立残疾人公务员专项岗位;设立时间表,不断提升公务员系统残疾人所占比例的法定标准;修改《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删除其中对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的限制性条款。

焦点快评

助残日前夕,四位残疾人联名致信。这一举动看似“出格”,但却折射出无数残疾人踏入社会时的无奈和沉痛。

也许有人会说,行政机关门槛高,公务员考试有如千军万马争抢独木桥,健全人尚且不易,何况残疾人?但是在讲求竞争、优胜劣汰的逻辑背后,我们更应看到,残疾人同样具有接受教育和得到体面工作的权利与需要,不同领域享受到的权利也许会有多与少的差别,但不决应是有与无的分野。

“平等”一词,我们呼喊多年。但是口头的表达,却依然难以抹平那藏匿于人们心中的那份根深蒂固的偏见。残疾人能否成为一名公务员参与政府管理?这看起来是一个就业的问题,但实际上却在检验着政府的宽容、民众的良知以及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也许解决还有艰难,也许解决还待时日,但是我们却不能无视。

因为,这个社会固然需要效率,但更渴望公平。

呼吁:请给智障人士一个就业机会

推荐理由 融合源于理解,接纳来自包容。

今年33岁的陈欣(化名)家住八一路街道桃山社区,她一直因找工作奔波,然而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智力残疾四级,这一鉴定是她屡次被拒之门外的主要原因。

大连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的主任助理张道善向记者介绍,具有劳动能力的智障人士大多都像陈欣一样怀有强烈的就业愿望,渴望融入社会,证明自己。可现在智障人士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为此,他们举办各种面向残疾人的招聘会,期待改变这种局面,给更多的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可许多企业不愿吸纳残疾人就业。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的确没有合适的岗位;有的则是因为怕担风险,毕竟在大家的印象中,对智障还存在一定的误解。

采访临近尾声,一位智力残疾人告诉记者,自从他找到工作,同为智障的弟弟一直很失落,也急于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他们都有着同样的想法,走出家门,自食其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作为智障人,自己能做的也很多!

上海:门口徘徊不敢进 盲人游园难成行

推荐理由 出行无碍却有碍,本是无忧更添忧。

在全国助残日前夕,上海举办了不少助残活动,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享受美好城市生活。但也有视力障碍者反映,种种不方便阻碍了他们与这个城市亲密接触。记者走访中心城区部分公园时印证了这一点,许多公园只在门前摆设了盲文导览图,园内却无一米盲道,盲人无法单独入园活动。

据了解,上海市区大多数公园都没有铺设盲道。上海市在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时,曾在全市公园推广盲文导览图,但盲道改建涉及诸多问题,市区公园建造年份较早,园中树木也有一定年头,相关部门对园内道路改建较为谨慎,此外资金投入也是一大难题。“盲人很难经常光顾位于市郊的植物园,”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王爱民说,“应该在中心城区公园多为盲人配备无障碍设施,这些公园应具备无障碍性、易识别性、易达到性、可交往性;园内植物选配方面,要选择无刺、无害、有芳香的植物,便于盲人感知;园内无障碍设施方面,要设立盲文标牌与标志、盲人无障碍通道、盲人语音系统等,方便盲人游园。”

重庆:交换人生一小时 亲身体验残疾人

推荐理由 手牵手感知关爱,心比心体会艰辛。

想象一下,如果你失去双臂,要如何吃饭、喝水、上厕所?如果双眼失明,要如何上楼梯、过马路?在第21个全国助残日,重庆市公益志愿者团队发起“交换人生一小时”活动,200多名网友通过微博报名体验。

5月15日下午3点,“交换人生一小时”在重庆沙坪坝沙坪公园进行,“新浪同城公益”微博网友、重庆都市志愿者团队队员报名参加,其中有学生、老师、公司职员、机关工作人员等。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032-03

一、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收入分配无非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环节,生产及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作为社会生产的一个环节,分配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从经济学的发展上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早在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理论为典型代表的时代就被联系了起来,到了20世纪以后一直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关注。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收入分配差别“倒u假设”:收入差别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从那时起,围绕该假设及相关理论的论争从未中断。

(一)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关于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同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决定作用,但也有人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GDP只是影响因素或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世界银行近年来的研究报告也指出,经济增长在减少收入差距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作用,相反,过大的收入差距的确会导致频繁的社会冲突,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学者相关问题的研究中,除上述库兹涅茨的研究外,有影响的还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刘易斯认为,劳动和资本等要素供求失衡引起的要素收入分配的不均等,是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等的基本原因,且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不平等的转折点)与劳动供求的平衡点在时间上正好重合,即在劳动过剩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差别将持续扩大;而当劳动成为稀缺的要素时,收入分配开始缩小。通过这一模型,我们可以认为,应当把积累作为收入分配的核心,通过增加积累率使经济增长予以实现,同时可以认为,经济的高增长最终会使低收入人群体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增长的利益会逐步分配于全社会。其政策性寓意是:政府在工业化初期可以放任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经济增长,经济体系的运行会自发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政府不必为追求公平目标而损失经济增长的效率。

实际上,库茨涅茨也认为收入差距不会无条件地随经济发展而先升后降,收入差距的变化应当会受到一定时期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的影响,与一国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密切相关。这也被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所证实。就我国而言,我国是一个由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转化、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化的转型期国家,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跟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影响因素相比,有其自身的特征。

(二)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一种生产关系形成以后,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收入分配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的推动和拉动实现。从收入对消费和投资的决定性看,不同阶层间的收入状况对居民消费及居民投资,在水平、规模、结构上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1.对消费的影响。在我国,收入分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消费的影响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改革开放前,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影响了居民消费,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阻碍作用。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从一定程度地上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消费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期的收入差距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居民的消费能力,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则未有定论。这也部分印证了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结果。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需求不足,近几年我国居民新增储蓄额一直居高不下和消费需求不断下降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对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的分析,其呈现了“倒二、八”比例分布,即20%的高收入储户拥有80%的储蓄余额,80%的低收入储户仅拥有20%的储蓄余额。这就引起全社会的消费需求不足,形成“生产过剩”。虽然这种简单的分析不足以充分说明消费对生产的贡献率,但是从总体来看,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消费需求及经济总量增长还是会构成一定的影响。

2.对投资的影响。传统的主流经济学从总供给的角度研究分配与增长的关系时认为,劳动剩余和资本不足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有利于储蓄增加和投资增长,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也有学者通过对71个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过高的收入差距会造成一种充满不安定气氛的国内经济、政治环境,从而影响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的计划,最终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在我国,目前存在的高储蓄率转化为投资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投资的盲目,在某些行业、某些产业造成了投资过热,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信贷增长和投资过快,在长期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对市场供给的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派认为,初始收入分配越平等,更多的个人将能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因而经济增长也越高。在模型中引入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假定,通过研究再分配对增长的激励,从而得到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在我国,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人群将对教育投资长期不足,进而影响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在中长期内形成其有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本。

二、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均衡关系的衡量指标

在一个具体的国家中,如果想要了解其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具体起到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关键在于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把握。只有适度的收入差距才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正面效果。在我国现阶段,由于长期“效率第一”的作用,实际上已经走上了一条先积累后分配、先效率后公平的发展路径,而这样的路径显然存在着很强的制度惯性,应当建立一套衡量体系进行测控。

(一)基尼系数

将基尼系数作为测评工具要注意不能将其简单化。在我国,基尼系数的增加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经济转型期某些特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国家,简单套用基尼系数得出的结论具有片面性,可能并不是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这就需

要我们合理选择研究对象,运用国际通行的算法得出客观的结论。

(二)经济增长贡献率

经过上述分析,社会分配通过对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分析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贡献率会发现社会分配是否处于适度状态。一般来说,收入差距的程度要能够保证全社会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并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同时,注意个人收入增长应与国民经济增长,与国家、企业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

(三)社会因素

在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应当采取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原则,充分重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态与社会对于分配不平衡的可承受程度,综合考量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度性。

三、西方国家收入分配调节的政策借鉴

(一)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利用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制定政策目标,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税收政策的制定。其次,注意多税种协调配合调节收入分配。如美国建立了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遗产税、赠与税、个人财产税、个人消费税、社会保障税协调配合的税收调节体系。最后,注重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调节作用。如德国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包括所有取得应税所得的人,包括私人企业和个体企业、自由职业者等,其税收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40%以上。

(二)社会保障政策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均有自身的发展痕迹,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首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称呼不同,但基本包括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等主要部分。而社会保险是主要的制度保障,如美国主要有养老、医疗、失业、残疾工伤与职业病保险等,德国的社会保险则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事故保险和医疗保险四部分。其次,保障范围比较广泛,但保障幅度一般不高。如美国只对社会保险项目提供基本保障,以体现一定的社会共济和再分配原则。德国在失业保险救济方面只提供了最后工作净收入的60%,且最长的领取时间也不超过两年,其他保险也大体如此。最后,各国社会保险均有适合本国的特色。如美国对未成年人及妇女的保护力度较大,而德国更加强调国民参与社会保险的自愿性,对于高收入群体并不强制参加。

(三)反贫困措施

西方各国为了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维护政局稳定,采取了多种财政措施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救助和扶助。首先,各国均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反贫困作为国家任务,通过《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山村振兴法》、《过疏地域振兴特别措施法》等法律实施,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其次,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贫困地区开发。如美国采取专项财政补助、分类补助配合法律的实施进行贫困地区的补贴开发。德国则用资金转移和政策倾斜的方式,每年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3%用于东部地区的建设,同时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拨付补助金和建立基金用以平衡不发达地区的财政。

除上述财政措施外,各西方国家还通过诸如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劳动就业、促进投资等方法调节收入分配,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国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借鉴。

四、我国收入分配调节的政策措施

(一)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快速稳定增长的经济对国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出现差距,社会冲突开始显现的时候,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促进经济增长仍然应当被作为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工作。没有经济增长,就无从谈起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应当注重公平,但是效率也不能匆忙让位,否则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群体会到“不公”。

当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是不断深化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的经济发展应当更为平衡、更有效率,让更多的人能够直接得到改革与发展的收益。当前,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均衡发展、提高市场效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在均衡发展方面,国家要采取倾斜性政策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对行业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应当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尽快予以解决;通过提高市场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避免政治权利对财产分配和收入分配的过分介入,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

(二)建立完善的税收综合调控体系,有效调节现存的收入分配不均衡

税收作为政府的财政手段可以在社会再分配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应当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建立起一个多税种协调配合、实现收入分配全面覆盖的税收调节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在我国,实现税收的上述作用还应当在以下方面作出调整。首先,优化税制结构,通过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不同税种的共同作用,保证税收的综合调节的政策效果,确保调节目标实现。同时,通过财产税和遗产税等税收进一步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其次,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对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进行区别征收,调整税率和累进税率级距,在保证居民基本收入的稳定增长的同时,扩大税基,调节过高的收入类型。在征收对象的确定上,结合我国实际特点,“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收,实现税收公平。最后,还应当加强税收监管,建立信息充分有效的个人收入申报调查制度,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相关税务信息的管理水平,提高征管效率。应当加强税收监督执法,加大违法行为的成本。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社会困难群体的生活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保障对于弱势群体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工作刚刚进入正轨,存在着大量的历史欠账和遗留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保障范围,实现城乡各阶层居民社会保障的公民待遇,同时,完善保险基金的征缴使用制度和保险支付制度,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提高各项保险支付额度,加大保障力度。其次,做好困难群体的扶助工作,提高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保障程度。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特殊困难人群,通过这些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地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在扶贫就业等方面进行特殊扶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第8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看学做评;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34-03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现着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比如,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

几年来,我校在加强高等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着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如针对以工作岗位为平台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1] [2]我们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技能的“看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3]-[5]以适应职业对学生岗位能力的需求。基于工作岗位特点的“看学做评”教学模式,即将岗位实践的项目融入到课程内容中,通过学生到工作岗位(或模拟岗位)看工作技术人员(或指导教师)的讲解与实际操作,然后进行独立操作与训练,最后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比,指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其中,“看学做评”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动手操作训练,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点评,学生也要给予评价。然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操作过程中,有时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状,那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每一位学生的操作与规范讲解不可能都照顾到。

以《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污水处理实训设备、工艺流程与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实训设备仪器操作规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借鉴智能手机开展移动教学的实践,[6]-[9] 我们引入智能手机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智能手机参与辅助教学可行

1.学生特点可行

以我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目前该专业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100%。在使用手机上,这些同学非常青睐手机上网、手机视频以及手机QQ聊天等。这些现象充分表明,当今的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而引入手机参与辅助教学,由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设备条件可行

同样,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每个学生都办理了手机上网流量套餐业务,这为开展智能手机移动学习参与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设备条件。而且,我校校园网已经达到了WIFI全面覆盖,这有助于学生通过网络下载与上传相关的文本、图像和音视频等内容。这也是利用智能手机辅助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

3.教学模式可行

“看学做评”教学模式体现着教学做一体化思想,该教学模式中四个环节看、学、做、评都涉及到智能手机的多种性能,比如拍照工艺流程和设备、录像操作过程、通过QQ平台软件进行评论、上传影像图片资料等。可见“看学做评”教学模式为智能手机的多种性能参与辅助教学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智能手机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1.利用智能手机拍照提高认知水平

针对智能手机具有高分辨率屏幕、百万像素镜头的特点,在“看学做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到实训室或污水处理厂参观,让学生将看到的仪器设备或场景拍摄下来,让学生标明设备名称和使用功能等。学生用电子邮件或QQ平台将照片发送给教师邮箱或上传到群文件,完成教师作业。

教师则通过学生拍摄的照片和文字说明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根据学生提供的照片信息,我们发现个别学生分辨不清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和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两种设备。这样,在课堂讲授中,结合学生提供的照片,教师认真分析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和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区别,同时结合工艺特点给予说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我们结合课程内容,适当布置学生自学内容和课外作业。如,我们要求学生将见到的环境污染情况,尤其水污染状况马上用手机拍摄下来,然后做上标注,写明拍摄时间、地点和污染的现象与可能形成污染的原因。这些针对性的拍照练习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利用智能手机视频功能强化职业技能

“看学做评”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点评,学生也要给与评价。然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操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每一位学生的操作与规范讲解不可能都照顾到。

针对智能手机的视频多媒体功能,我们要求学生将自己操作过程录下来。即两个同学一组,一个边讲解边操作,一个在旁边用智能手机录像。录像完毕后,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或QQ平台转交给教师。教师收到学生的操作视频后,通过观看,找到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在实训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也可以让全班同学共同观看学生的操作视频,共同评价、提出优缺点。比如,结合校内实训室中城市生活污水A2O的工艺流程,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独立操作和讲解。学生在操作录像过程中和录像完毕后,自己都要先回放几遍录像,已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其实,这也正是通过手机视频来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3.利用智能手机QQ软件进行评价辅导

针对学生广泛应用智能手机QQ 软件进行聊天的即时性的特点,我们建立了《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QQ 群。在QQ群内,学生可以对教师布置的某个学生的实训操作过程给予评价。教师则根据学生对操作过程的评价加以引导,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大谈优点,少提缺点的现象,教师则在群内增加了互动环节,对于点评到位的同学要给予表扬,甚至通过发红包来进行激励。

在QQ群内,教师还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加以引导。比如,学生在学习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后,有的同学在QQ群中提问,污水厌氧消化和污泥厌氧消化有何区别时,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大家共同回忆好氧消化和厌氧消化的联系和区别。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新知识,而且还巩固了旧知识。所以,为了更好地答疑与辅导,教师会结合所讲的内容,将有关课件、习题和参考资料等一并上传到共享文件中,以便同学下载学习参考。

三、智能手机参与辅助教学的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智能手机参与辅助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方面具有的无限潜力和重要性。实践表明,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利用多重性能,完善考核体系

引入智能手机参与教学,也使学生的考核体系不断完善,更有助于全面考核。如,通过《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QQ群建立的作业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在群中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而对于没有及时查看作业的同学,通过QQ群签到,我们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做到有效监控每一名学生。在上交作业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下载别的同学的作业,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上交的作业过程也进行了控制,对于上交的作业,我们及时下载删除。这样,通过作业监控起到了测评的公正与公平。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的实训视频录像,也监控了每一个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实训操作。可见,智能手机对于完善考核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3.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情感

智能手机参与辅助教学不仅使学生从日常利用智能手机玩游戏的时光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投入到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QQ群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学生多种的评价方式,如QQ表情中的笑脸、多彩的图片、不同的声音等方式、方法。此外,利用QQ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可以极大地促进网络教学的情感互动,对于培养学生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互联网+”的信息时代,智能手机还有更多的功能将在教学中可以挖掘,例如,微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工具。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中QQ交流平台,开展教学工作,避免部分同学无目的参与。如,为了防止群成员利用群进行与学习无关的交流,教师在吸纳成员时要求实名制,建立QQ 群应用的规章制度等。我们相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软件技术的不断开发和物联网技术的深入研究,智能手机在今后的教学中会不断展示出更强大的威力和能量。

参考文献:

[1]秦俭,崔宝秋.以岗位为平台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锦州师专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8-49.

[2]刘野,崔宝秋.高职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8-160.

[3]赵久妹,王彦,崔宝秋.“看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1(7):23-25.

[4]秦剑,马志远,崔宝秋.化工原理课程中“看学做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101-102.

[5]孙萍,崔宝秋,唐亮.“看学做评”教学模式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中的实践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9):31-32.

[6]缪玲,潘战生,武丽志.2011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23-28.

[7]闫丽静,高俊国.应用型专业基于智能手机移动教学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0):83-86.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