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22 05:08: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第1篇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中学

感受中医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北京市第一四二中学(宏志中学)

追求卓越铸造辉煌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

湖北省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快乐体验飞扬生命激情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

一份富有个性的调查报告

除学习负担以外,还应关注什么?——2011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倾听观屏一代的声音

俄罗斯实施学前教育机构卫生新标准

葡萄牙出台新的学生章程遏制学校违反纪律的行为

日本拟实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

浅谈多元化、开放型校外教育体系的建构

在新课程实验中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班主任有效学习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之思考

浅淡循环大课堂中的班级管理

“懒”教师三部曲

看别人的课,找自己的缺点

学习策略与学生素质主动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勿以成人好恶评判孩子

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抓统筹促均衡扫难点深入推进教育公平——访辽宁省本溪市教育局局长官进伟

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访山东省邹城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屈广喜

当代校长如何走上教育家之路

狠抓“两基”成果巩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借力帮扶机制发展化隆教育

加强农村学校管理的对策思考

校园文化应特色鲜明底蕴丰厚

做一个“六勤”校长

让数学之树根深叶茂(一)——传授知识

优化语文作业还给学生快乐

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的运用

应慎重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动手操作:儿童智慧的源泉

美术教学“五步法”

情感教育下课例诊断与行动改进的研究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

诗歌教学要重视“主问题”设计

养成良好教育习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反思教育习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反思教育习惯”专题研讨会综述

反思教育习惯之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育人因素

教育反思之“我和你”

教育习惯:从“无意识”走向“自觉”——浅谈教师专业成长背景下的教育习惯养成

对语文教学习惯的反思

何谓“好的教学”?——运用教学框架反思和提升教学

教育行业伦理守则

从数字看美国教育

英国中小学电脑“过滤不力”

关于小学男教师的争议

让学校世界一流的10项建议

英国银行向中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性教育,听家长的还是听学校的?

日本的职业高中教育简介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动向

非洲基于教育公平的社区学校运动述评

英国中小学入学政策改革——以家长权利保障为核心

第2篇

一、活动主题:

宣传荣辱共建和谐崇尚科学重视实践

深入企业了解社会体会亲情完善自我

二、主要内容:

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我系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我系学生在家乡就近就便参加分组进行以下社会实践活动:,

(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全国各地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聊学院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开展聊学院寒假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实践活动,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并结合此次调研成果开展关于乡情调查的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我系学生可利用返乡机会,自主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我系(青年学生应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敢面对挑战,把服务地方作为每一位学子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我系专业学科和创新人才优势,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掀起青年学生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热潮。要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奋斗目标,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言献策,要深入调查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开展广泛深入我为家乡献力量的社会调查、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四)以感恩伴我成长,孝心回馈父母为主题的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和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全系学生要合理安排寒期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展家庭亲情教育、礼仪教育活动,学会一项家务小技能,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也可深入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每位经法系学生在春节期间自行组队集中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为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特别是下岗失业青年、贫困学生、农村贫困青年、残疾青年等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办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办团组织的关心和帮助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能力。要从困难群众的实际出发,积极深入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

三、活动方式

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采取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就近就便。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我系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地开展活动。

您可以访问第一()查看更多与本文《年学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相关的文章

2、重点组队。结合实际情况组队,在各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我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优势,深入基层形成示范带头作用。

四、实施步骤

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和动员阶段。

年1月中旬至年1月下旬,我系从整体上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布置和安排,积极动员广大学生投身于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我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宣传教育。

2、具体实施阶段。

年2月上旬至2月下旬,各社会实践个人、团(队)要按照我系的要求,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务实创新,出成果出效益,同时加强实践活动的新闻报道,提高社会效应。

3、总结表彰阶段。

年3月初,我系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于下学期开学后3月10日前将调查报告和实践个人、团(队)总结材料报系团总支,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团(队)、优秀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五(、相关要求

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抓紧抓好。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的领导下,切实把今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动员、有指导,有考评。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就近就便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保证活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

(三)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我系各地区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组织动员学生参与活动。

第3篇

以研究型实践课教学模式对本科生习题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用计算机技术构建统计学教学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数控车床加工非圆曲线用户宏程序的编制

基于CAXA工艺图表软件的课程教学实践

浅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谈数控机床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

教师角色与行为规范研究简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学院一种基于B/S结构的签字实现方案

Banach空间中的单调迭代法及其应用

IP QoS中两种体系结构的分析与比较

WDM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与编写

小议我院公文写作的数字用法

金属导电的微观分析

浅析热工计量中不确定度的评定

教师心理应激源成因简析及其应对

谈谈美国教育的特点和中美文化教育的比较

文化建设线性方程组行处理法贪心和方法

渗碳钢碳浓度分布模型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相容性线性方程组并行迭代解法

趋分析:信息开发与知识服务的对象、方法、产品、市场

简·奥斯丁及其写作特色

政府采购招标中的新动向值得注意

泰特勒的“三原则”和“信、达、雅”的比较

WTO知识产权协议与我国知识产权法修改后的再探讨

孔子德育方法简评

建科学城内学习型社区的几点思考

用数据、评教学、探规律——课堂理论教学调查报告

LCR测量仪的短路、开路和负载校正的方法

第三方控件在Delphi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DirectDraw的C语言编程

基于VBA的实验报告批改助理

留数定理在复积分中的应用

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SQLSERVER事务隔离级别的实验研究

8712ET型网络分析仪检测阻抗的原理

左右脑型学生的分类方法研究

模糊综合评判在设备故障预警专家系统中的应用

UGNX6在5轴加工中的应用

数据区域元素引用铝阳极氧化膜的封闭处理技术

耐压检测改变滤波器特性的机理及其修复的方法

高职高专《机械制图》课程改革设想

建模与仿真中权重的确定方法

如何写好英语演讲稿

论英语教师在交互性课堂中的作用

对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几个问题的探讨

从人类学视角看现代社会礼物交换中的人情因素

羌族传统民居“5·12”震损原因分析与抢救保护措施构建一专多能的高职数控三维CAD教学体系

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电路

Linux的内核修改与内核重新编译

现行条件下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框架设计

基于UG后处理构造器的用户设置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农家书屋运行机制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TK247文献标识码: A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农民的文化惠民工程。目的在于通过在农村建立农民自助读书组织,推动农民开展读书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1农家书屋建设的基本情况

即墨南依崂山,东临黄海,近靠青岛,全市总人口112.93万,共有1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辖设1028个村庄。2011年,即墨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列全国最发达百强县第十四位。

自2008年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以来,即墨市委市政府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使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青岛市下达的建设任务,全市1028个村先后建起了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全市农家书屋配置图书总数达160余万册,平均每家书屋有图书1500册以上,多的达10000余册,图书种类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农业科技、生活休闲等方面的实用图书和青少年读物,其中和农业直接相关的有养殖、种植、园艺等。

2 农家书屋建设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2.1我市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市文广新局自觉履行其作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主导和牵头单位的职责,积极发动各镇(街)文化中心等基层单位运用属地原则,启动“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并与市“农家书屋”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充分沟通,把“农家书屋”工程与文化大院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深入调查,落实建设规划。开展对全市23个镇(街道)的村(社区)级书屋(含图书室、图书馆)建设情况的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按照《即墨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施意见》中的进度规划,确定每年待完成建设的“农家书屋”具体村(社区)名单,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有的放矢。

加大投入,争取财政扶持促发展。为完善农家书屋的配套,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争取财政配套资金500万元,乡镇财政支付配套资金124.5万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实现文化资源的社会共建共享。

重视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与市“农家书屋”协调办各成员单位沟通各时期在建和建成书屋情况,以及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开展送书捐赠和开展读书活动情况。并对部分书屋的建设开展实地调研,听取基层意见,总结经验,促进我市“农家书屋”工作顺利开展。

领会精神,做好业务指导工作。一是根据有关要求要求,建立并完善“农家书屋”工程进度信息报送工作制度;二是及时转发青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指导各科技文化中心按照要求做好相关工作;三是监督好图书配置,使上级配送的每一本图书配送到农家书屋。

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中心书屋计划。为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我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中心农家书屋建设计划,高标准建设农家书屋。即财政投资200万元在全市建设200处中心农家书屋,提升农家书屋的档次和服务水平,真正实现15分钟文化服务圈,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2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我市的农家书屋,已普遍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农家书屋的发展。有村民表示,以前想看本书,买很贵,借还得跑到市图书馆去,很不方便,因此大部分村民农闲时除了打牌和聊天,就闲着没事干。现在村里有了“农家书屋”,不光村民借书、看书方便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也可以到这里来读课外书。农家书屋实实在在成了培养新型农民的“充电”场所。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为了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书屋建立在行政村,由农民自己管理,镇文化中心和市图书馆认真做好辅导,作为书屋建成后的工作重点。目前,我市农家书屋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并且利用“农家书屋”科技图书资料带动种殖、养殖业,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3创建农家书屋畅销运行机制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调查也发现“农家书屋”在运行和管理使用中存在不少问题。

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地方领导缺乏对农家书屋构建和谐社会繁荣农村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没有拨付足够的工作经费,知识敷衍了事,应付检查;有的村干部观念落后,致使书屋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宣传力度不够。农家书屋并没有完全发挥出预期作用,有些地方,人们对农家书屋这个名称还很陌生,对其功能作用更是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够。

管理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淡薄。一是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选拔比较随便,有些人员文化层次较低,还有一些年龄偏大;二是由于村干部兼任,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无法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也不能给予农民指导,削弱了村民看书、借书的积极性;三是由于农家书屋管理员是公益,多数情况下没有额外的补助或收入,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服务意识不强;四是缺乏有效地培训指导,业务工作能力不强。

运转机制不健全,管理员工作经费不到位。农家书屋建设需求与县乡财政困难状况的矛盾较为突出。农家书屋工程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农民享受免费得服务,应由各级财政予以扶持。但桃源县财政困难,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运作经费和各项补充资金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数量与质量,服务体系和服务质量大打折扣,一是管理员工作经费无着落,二是增补文献资料无经费,不少农家书屋不能正常开放,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作用。

重建轻管,服务不到位,严重影响书屋健康发展。现有农家书屋多数属于“一次性”援建的,比较重视初始的建设,缺乏后期的管理与服务。一是在管理上脱节,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手段,县级这一层还有新闻出版局负责组织实施此项工作,到乡镇村就不明确了;二是援建单位在提供服务产品上也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不了解农民的阅读需求,使得农家书屋的藏书缺乏科学性、实用性、普及性和娱乐性,导致借阅量和利用率低。

4农家书屋工程创建的措施和建议

经过四年的建设,我市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农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颇具规模。为巩固建设成果,我们在开展构建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我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

与文化建设考评相结合。“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纳入我市文化建设先进奖考评,要求各村(社区)必须建设有图书(室)馆,对全市各镇街的村和社区现有图书室建设情况开展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农家书屋”建设建设标准进行改造、补充和完善。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们积极探索并建立起一套农家书屋设施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财产登记制度、管理使用制度、人员培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图书借阅、会费收支、图书管理、毁损赔偿等制度得以执行,规范书屋的建档、建卡、分编等具体工作,切实发挥了农家书屋的积极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学用科技、接受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

加强业务人员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业务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我们组织举办了科技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培训班和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有23位文化中心主任和1000多位农家书屋管理员参加了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农家书屋管理员爱岗敬业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村图书室文献信息资料不足、更新慢,尤其是现代信息的搜集不够,资源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这是制约图书室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当前来说,单靠政府财政投资要在短时间内解决是不现实的。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区域之间的差别,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整合各种图书馆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新形势下农家书屋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明天,也一定会为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达斡尔族;文化变迁;田野调查;民族志

在古代很多国家积累了丰富的其他民族的记录――民族志资料。在《说民族学》中认为:“民族学是一门对于民族从事‘记录’与‘比较’的学问”。上世纪60年代,在国外反传统的后现代主义质疑、解构之风兴起,这种学术思潮波及到了国内的学术研究,民族学逐渐脱离了原初的研究主旨,趋向抽象纯思辨性领域发展,研究对象也更加难以把控。面对这种困境,最近几十年不少学者又重新回归学科的原点,力求通过解答一些经典的问题来追求一种更朴实、本真的学术研究。由云南大学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学术团队通力合作完成的《达斡尔族: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哈力村调查》一书就给我们带来了这方面的经验和启示。此项研究是经过调查组深入社区,将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相印证,经过核实而写成,是继50年代国家民委组织进行的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之后,在达斡尔族社会调查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很好地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达斡尔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真实状况。该书的出现对当下达斡尔族研究成果众多,而深入实地调查报告缺失的现状做了一个有益的补充,从应用价值和学科建设上很有意义。

通观全书,作者们以平实流畅的叙述风格,论述了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哈力村的概况与历史沿革、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政治、婚姻家庭、法律、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教育、科技与卫生和等。将达斡尔族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基本面貌进行了完整的呈现,关注到了文化形态中的诸多细节问题,并有所阐释。除了上述内容完备、写作规范之外,这部书还展现了自身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书最明显的特征是以点带面、见微知著。它是以微型的社区作为民族社会的缩影从而去考察整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变迁。当下学术界更注重宏大理论的建构和叙述,具体微观研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次调查研究选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达斡尔族村落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更有利于把握调查的对象。通过作者的观察、记录和描述建立的文化实录,对各类民族志资料进行更清晰的划分和界定,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达斡尔族社会的整体面貌。

其次、注重分析问题,介绍现状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每项调查都有相关的知识背景的介绍,使读者对现有的情况的认识,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进行理解和认知,环环相扣,分析来龙去脉,进而考量社会现象背后发挥作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进而厘清了历史与现状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可以这样说,这本书既有田野调查的素材,又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作为佐证,这使得作者的结构分析成为动态的过程。在资料处理上,则是把田野调查的素材与历史文献资料糅合起来,历史与现实相互诠释,能够让读者对该地区几十年来的社会文化变迁轨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第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深度的描写。以往对达斡尔族的研究多停留利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资料及宏观层面的探讨上,对达斡尔族独特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内涵还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整理。特别是对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达斡尔族社会文化发生了那些新变化还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此项调查研究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书中对达斡尔族独特的文化传统进行了系统记录和研究,为了解达斡尔族社会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最后一点是,书中没有过多的说教论说,都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为例说明问题。如增加了更加形象具体的学生的作文和个体访谈等内容,给被调查者营造出足够的陈述空间,使被调查者的主体感知能够被很好地呈现,易于读者接受并能产生一种直觉的共鸣,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大量统计数据的应用,很有说服力。问卷调查、量化的了解,还有对社区整体面貌的勾画,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主要是通过图片、表格等分类顺序排列出来,一目了然,易于辨认,不仅精简了篇幅,也产生了直观生动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认识和总结,可以看出《达斡尔族: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哈力村调查》是一部真实反映了当代达斡尔族社区文化变迁的民族志著作。该书的作者们大多了解达斡尔族社会文化生活,掌握当地人的语言,而且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既全面真实,又有可读性和时代性,是一部地域、民族特色浓郁的著作,为人们了解几十年来达斡尔族社会文化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本。

第6篇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使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猛增,城市的大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由来入手,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并进而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希望能够对本课题的圆满解决起到些许推动作用。

[关键词]

流动儿童;教育缺失;补偿策略

根据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中国流动人口规模高达2.47亿,占总人口的18%。预计到2025年,我国流动人口将超过3亿。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而随父母打工进城求学的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则多达3500万。在流动的家庭之中,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成为一个大问题。

一、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进行补偿的意义

跟随农民工进城的流动儿童面临着教育、贫困和社会边缘化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心理和职业技能的发展。今天的流动儿童,就是未来所在城市的新市民和劳动力。他们的社会融合问题,关系到所在城市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近年来,对流动儿童问题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与之有关的科研项目也在各部门的资助下相继展开。基于学校层面,在能力范围内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实施弥补性教育,提升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水平,改善我校流动儿童的家庭生存状况,弥补其发展的不足,使其健康成长,更好适应学校教育,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从现状看,流动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一些新生事物面前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低,父母应该是孩子们学习生活上的“第二任”老师,但是许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具体分析而言,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其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较大比例,从家庭人均月收入看,大多数家庭在500元以下。从文化程度看,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大部分为小学及以下,即半数以上的流动儿童父母仅仅完成甚至根本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流动儿童的家庭居住条件狭小简陋,他们大多没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也没有专供学习的场所。这些都是家庭条件、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从成因看,多数流浪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在思想、学习上缺乏严格的要求,这样孩子们往往怕吃苦,贪图安逸,学校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补偿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家庭,还得由家庭、社会、学校合力解决。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流动儿童家庭的家庭环境相对较差,因为家庭的流动性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因此,这类家庭应尽量创造良好的家居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都必须要尊老爱幼,邻里关爱。在家庭中,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尽力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使孩子感觉家长就是自己的朋友,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将“心”掏给家长,跟家长说心里的秘密。家里成员生活要有秩序、有规律,讲究有张有弛,舍得为家庭付出,为孩子付出。使孩子感到家里成员都有各自的责任,并且,都要担负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养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富有责任感的人。通过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就能弥补教育缺失。

(二)学校构建立体教育模式

针对流动儿童家庭的特殊情况,教育部门应立足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引导更多部门广泛参与,切实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化的主体格局。学校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主渠道,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是惟一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起着主要的作用。学校要真正把基础教育作为塑造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启蒙教育,彻底改变那种只重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把法制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设置相应层次的法制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并且把法制教育使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浅显易懂。

(三)强化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建设,给流动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要以社区为依托,以创建青年文明社区为载体,把流动儿童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社区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等组织定期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学生不间断受教育的过程。学校、家庭、社区对流动儿童教育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要加强安全小区建设和物业管理,消除或限制孩子们的不健康行为。

总之,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孩子与家长关系纽带的进一步弱化,致使流动儿童家庭对孩子的控制力日趋减缓。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入手,这是促进儿童初步形成健全人格的第一步,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长应提升自身素质,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并加强学校教育,社会要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最终使孩子形成健康人格,茁壮地成长。

作者:薛栋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芦墅小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经济收入;城市融入

一、农民工的基本概况

(一)农民工的数量及地域分布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2012年初沈阳市共有约135万外来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0.51%。外地来沈阳打工的农民工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沈阳市农民工分布比较集中在和平区的长白、砂山等地区。沈阳市辖区内大约有85.9万农民工,占全部外来人口的94.7%。和平、沈河、皇姑和于洪区四个区的农民工都达到了10万人以上,其中沈河区的农民工达11.0万人,是全市外来农民工最多的一个区。

(二)农民工的来源地

在沈阳市工作的农民工有75万人来自于辽宁省内其他县市(占56%),有32万人来自邻近的黑龙江省(占12%)、吉林省(占8%)和(占4%)。山东(3%)、安徽(3%)、河南(2%)和河北(2%)等省份在沈阳市农民工人数均在2万人以上。四川(1%)、江苏(1%)、浙江(1%)和湖北(1%)在沈阳市的农民工均在1万人以上,来自其他省份的农民工占6%。

(三)农民工的行业分布

沈阳市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22.6%)、批发和零售业(占27.7%)、建筑业(占13.2%)、住宿和餐饮业(占8.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4.5%)。此外,农林牧渔业占6.5%,房地产业占2.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2%,采矿业占0.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5.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0.8%,其它行业占6.4%。

(四)农民工的年龄及学历结构

沈阳市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在14岁及以下人口10.6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7.7%,15~45岁年龄段人口104.0万人,占77.1%,46~59岁年龄段人口15.0万人,占11.2%,60岁及以上人口5.4万人,占4.0%。沈阳市的农民工初中以下学历的人约20万人,占14.8%,初中学历的约60万人,占44.5%,高中学历的有18万人,占13.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37万人,占27.4%。

二、农民工的经济状况

(一)工作时间

沈阳市的农民工大部分都有固定的工作。常年有固定工作的占46.05%,工作不固定但可持续的占25.26%,工作时有时无的占14.87%,有工作就做没工作就在家闲居的占13.82%。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休息日,如餐饮、建筑业实行的是以天为单位计算工资,缺勤一天扣一天工资。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都多于8个小时,每天工作少于8个小时的人仅占少数,每天工作8~10小时的农民工占34%,10~12小时的农民工占28%,12~14小时的占24%,甚至还有些行业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

(二)劳动合同签订

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远远没有达到政府规定的比率。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包工头方式这种非正规的用工方式,使得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于其他多数行业。在沈阳市的农民工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有口头约定的占18%,签了书面合同的占66%,签了书面合同而且有附加条款的占12%,既没签书面合同也无口头约定的占4%。

(三)收入水平

沈阳市农民工从事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收入较低的行业是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制造业,月均收入分别为1583元、1558元和1534元。收入水平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建筑业,人均月均收入分别为2124元和2002元。例如,从2005年至2012年,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上涨六倍到十几倍,平均上涨了十倍。沈阳市餐饮业人员工薪水平排后,在44个行业中排在第34位。餐饮业人员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餐饮行业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城里年轻人不愿意在餐饮行业就业。

个案一:放线员小赵来自辽宁省铁岭市熊官屯乡,初中未毕业。2006年到沈阳建筑工地做放线员学徒,月工资600元。2012年小赵的月工资达到1万元。去掉冬闲5个月,工作7个月小赵能赚到7万多元。

个案二:力工老赵是辽宁省阜新市大巴镇的农民。在2004年力工的日工资30元(同期木工日工资60元,瓦工和架子工日工资50元),而在2012年力工的日工资120元(同期瓦工和木工都以计件算工钱,日工资500元,架子工日工资150元)。

三、农民工的社会状况

(一)农民工的住房情况

在沈阳市大部分农民工都是租房。大约65%的家庭自己租房居住,大约20%的家庭是与他人合租住房。大有约10%的农民工居住在由工作单位提供的简易住房、仓库、锅炉房、收发室等。已购房农民工约占5%,多为年轻人,购买的多是3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大部分农民工的租房面积在24平方米以下。平房每个月租金在150~200元左右,楼房每个月租金在400~500元(一般是两家合租)。多数农民工家庭租住的是郊区等待动迁的平房,房屋狭窄潮湿,周边环境较差。例如,一位来自葫芦岛建昌的木工来沈阳8年了,一家4口住在郊区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冬天没有水,要到别人家去接水吃。

(二)农民工的社会文化生活

农民工大多居住在租金便宜的城郊接合部的农民出租房或者配套设施不全的社区,居住周边缺少公共文化配套,而所在单位有关精神文化生活设施、场所不足,缺少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渠道和机会。在闲暇时间农民工的主要娱乐是打牌、打麻将、喝酒、闲聊、看电视、闲逛,很少有人去公园或参加体育活动和读书看报。为了推进城市农民工的文化建设,新世界会展中心等10家工地成为了首批授牌的农民工文化建设试点工地。推进建筑工地农民工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改变农民工文化交流封闭的问题,还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快速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三)农民工的消费行为

流动性强、薪资低下限制了农民工的消费,教育制度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消费支出比例高,医疗保障制度导致农民工的医疗保健费用增加。农民工普遍形成了低消费理念,特别是有关非物质商品的消费很低。农民工每月的支出主要用于日常消费,消费在吃穿日常用品上的占25%,手机上网的占16%,交通占12%,房租占21%,给家寄钱的占11%,储蓄存款的占15%。一位农民工说,在城市生活花销太大,水煤电都得花钱,还要租房,要想攒点钱,就只能在吃穿上省了。

(四)农民工的社会交往

由于城市农民工处于整体较差的生活状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选择回避必要的社会交往,这种回避不只是简单的足不出户,而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对正常交往需要的忽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时感到拘谨;对自身处境及身份的缺陷感受较为强烈、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不自信、害怕受到忽视与歧视以及对社会群体生活表现出消极心态等。

(五)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缺少法律上的细则规定,很多农民工基本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虽然融入了产业,但没有融入城市,其就业稳定性差,参加社会保险不积极,对参加养老保险在观念和认识上也有误区。截至2012 年5月末,沈阳全市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23998人,比1月份实现净增长8169 人。沈阳市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1%、32%、47%和7%。

四、农民工的心理状况

(一)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动因

大部分进入沈阳的农民工目的性强且集中,因“务工经商”进入沈阳市的占67.5%,有11.6%的人属于“随迁家属”,另有8.4%的人属于投亲靠友。这三部分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87.5%。调查看到,与上一代农民工打工挣钱的单一性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的目的已发生巨大变化,求发展、开眼界成为主流,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属感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人生价值延伸。

(二)农民工对未来的期望

沈阳市农民工对未来的期望各不相同,25.7%的农民工希望将来能掌握一门专业技术,13%的农民工希望能成为城市人,13.6%的农民工则希望能挣很多钱,13.6%的农民工希望自己能当老板,同时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则希望能得到社会和家人朋友的尊重,有的则希望在城里待几年后再回农村等。

(三)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

农民工虽然为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却不为所在城市社区所接受和认同。由于不能享受到与市民平等的待遇,适应能力弱的农民工对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平的现象体会较深,对社会不公平的评价比其他人更消极。调查发现,大部分196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民工,只有很少一部分认为自己是城里人了。而大多数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则认为自己除了没有城市户口外,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四)农民工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

在工作方面,12%的农民工很满意,56%的农民工满意,20%的农民工不满意,12%的农民工很不满意。在生活方面,18%的农民工很满意,61%的农民工满意,15%的农民工不满意,6%的农民工很不满意。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农民工不愿意回答这类问题。

总之,农民工是中国当今社会特有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参差不齐,想法也千奇百怪,而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性。政府、企业和社会要尽力想出现实可行的具体办法改善沈阳市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国家统计局网, 2013-05-27.

第8篇

地方文献的范畴及意义

地方文献是特定区域内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总合,所反映的是特定区域内自然环境的沿革、发展及现状,还包括人文地理、历史、社会经济、地方经济、社会结构、民俗、地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政治、宗教、方言等。而在朝代更迭过程中,地方文献还受到中央集权的屡屡破坏。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沐英在大理文献楼将历史文献典籍付之一炬,使大理地区的历史文化几乎处于“断代”的状态。地方文献的形式又与语言文字有密切的联系。有些民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迅速,文化上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地方文献中以汉字记录的比例也比较大。而有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把本民族的各种历史事件、传说故事、风俗习惯采用各种不同方式记载,有用符号代替的,也有象形、摹仿汉字的。有的民族还用手势、队形及各种表现方式对事件进行反映,有的则以口头形式流传。各民族地方文献形成与发展的差异,必然带来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工作的特殊性,收集范围也不能限制于地方志、人物志、科技史志及本地区发行的一切正式出版物,还应当包括民族地区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记载流传下来的一切能反映民族地区风貌、经济、山川、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资料。按各民族地方文献的形式进行划分,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正规出版物。民族地区由于受社会发展、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的局限,正规出版物的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能与内地相比,但一些地方也有地方志、报刊等,还有出版物中涉及有关民族问题的部分,民族地区政府部门有关法令、材料汇编及外地著作反映民族地区的作品,及各种调查报告等,均属地方文献。二是非正规出版物。非正规出版物是构成民族地方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民族中为了反映某一历史事件,纪念历史人物等各种事件记载的碑刻、石刻,民族自然村的乡规民约碑、人物题记等均可制为拓片、照片进行收集;由于边域纠纷冲突引起,对边疆领土划分、冲突事件进行详细记载的各种抄本、图册;各个民族家庭中、自然村中对各种事件记载的家谱、村谱、户籍册、统计表;至今流传在民族群众中的各种经卷、史诗及各民族采用不同方式对本民族事件记载的各种抄本、稿本;能够为研究民族历史、民间艺术提供一定研究资料的画册、画卷及能够反映某一历史风貌的照片图册;民族中受语言、文字限制,采用各种不同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记载的实物。三是口头流传的“资料”。比如民族地区的民间艺人演唱的传说、叙事诗,曲谱、曲调及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神话、民间故事等。如白族地区口头流传的大本曲,经过记录整理后也是较好的文献资料。有的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地方文献资料着眼于实物资料和口头流传的活资料。

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促进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

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内地而言,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建设要滞后得多。不论是软硬件建设、信息化建设还是员工整体素质都与内地有较大差距。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当然要抓软硬件建设、抓信息化建设、抓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但也可以结合本地区、本民族实际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比如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应用就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一项。因为一个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代表着这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程度,而地方文献又是这一地区风貌的“百科全书”,某些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又是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因此,应当抓实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应用。

首先,明确图书馆承担的任务、服务对象、地方特点。民族图书馆承担着开发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为繁荣本民族各项事业服务的重任。应收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必要的民族档案。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化资源等都应有全面的了解,另外较为重要的一点是全面掌握民族语言。根据民族档案的记载,对本地区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等,按时代或其它形式进行编排,列出一定的采访计划,以本馆的所在地、本馆的性质、服务对象来确定收集重点,以避免盲目性和脱离实际。其次,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用法律形式和地方行政手段来保证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这一措施是收集地方文献的最根本的保证。通过本地区的政府明文进行规定,本地区的各种文献编撰机关、科研、企事业单位应积极主动遵守本地区政府的呈缴制度,让群众了解地方文献对本地区文化科研、生产经济所起到的重要意义,使大家真正体会到呈缴各类出版物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其三,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相对而言难度要大一些。有些资料,一般不为当代人所重视,极易散失,而过后又极少存本,有些散失在单位和个人手中,识者为宝,不识者为草。这就要求在搜集时应坚持“宁宽勿窄,宁宽勿严”的原则。第四,增加横向联系。和当地档案馆、博物馆、文管所等有关单位取得联系,建立搜集地方文献网络。还可加强与外地图书馆、博物馆的联系与协作,交流各种书目索引等。第五,广泛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挖掘地方文献。地方文献资料从古到今大部分都产生在民间,而大部分都是非正式出版物,所以很多文献流落在民间,而散失量很大。因而积极深入民间,挖掘地方文献,对于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第六是对本地区地方文献进行系统调查、建立尽可能完整的地方文献书目。

在征集地方文献的具体方法上。一是搞好宣传、发动,并深入普查和征集。对于国家机关团体,多采用无偿征集方式,必要时付给劳务费;对于个人手中持有的文献可采取收购或以物易物交换等方式,自愿捐献更好,并适当情况下进行奖励,对一时采集不到的原件或重要文件,可复制。对石刻的史料,应立即拓片,并注明出处及时间,民族地区的民歌、歌谣、故事、古代建筑等应进行录音、拍照、整理收藏,对有些特殊的、受时间限制的文献,也可拍照保存。二是召开读者座谈会,发放征集地方文献调查表,争取读者的协助支持,以便提供线索,进行访求和征集。三是做好地方文献截流,防止继续无序流向及散失;图书馆应经常与旧书店、废品收购站、造纸厂进行联系,注意检收有价值的资料。四是与本地区各类型图书馆联合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从中取得交换、征集、访求线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五是制定计划,设置专门机构或确定专人主动搜集;采集人员应具备采购书刊的基本能力,熟悉本地区的历史现状,掌握地方文献资源,具有一定学识水平及辨别能力,更加注重对当代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有了这些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献作为民族地区图书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图书馆在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可谓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在民族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发挥地方文献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对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而言,地方文献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将对民族文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逐渐兴盛起来,地方文献又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地方文献从如下几方面推动民族文化建设:一是为研究民族族源问题服务。有些研究人员一直苦于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资料,只能借助于考古来开展研究工作,但考古发现往往没有文字依据。地方文献资料中的家谱、族谱、村史对这方面有着详细的记载,家谱中记载着家族的变迁,对研究地方民族族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佐证。二是用于研究民族历史人物。地方文献中的碑刻、名人题记中对此就多有记载,如“王崧墓志”对研究云南修志名家王崧的生平就提供了原始资料。三是用于研究民族文化的形成及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例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洱源县西山乡保存的白族民间演唱曲本、谱本、民歌抄本、稿本及流传在民间歌手耳口相传的唱词中,能找到大理国、元、明时期的一些文史资料。而这些史料几乎没有官方传承,因为沐氏统治云南时期已将地方典册和珍贵史料悉数焚毁。大理市喜洲的“山花碑”,文字方面借用汉字记白语,书写采用“三七一五”的形式刻在碑上。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为研究白族民间文学的发生发展,研究民族的历史和语言的发展,民族诗歌的源流和走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四是用于研究民族中的和自然崇拜。在各种传说故事、经卷、神话、叙事长诗、还有部分民间艺人演唱的曲抄本、民歌中,对各时期和自然崇拜的形式都有记载。五是用于研究民族艺术史、音乐史。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南诏国时期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及各个时期的大本曲唱本、吹吹腔谱本及民间艺人口中流传的演唱曲谱,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南诏奉圣乐》则为后人提供了音乐及宗教、政治研究的重要史料。六是用于研究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及指导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如云南大理流传下来的《蛮书》、《南诏野史》、《白国因由》等不仅为后人了解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今人创作文学作品提供了参考依据,比如众所周知的长篇小说《天龙八部》,就参考了大理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而散落在民间的山歌、传说等,也为享誉中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出炉作了重要贡献。再如洱源县境内的《段信苴宝摩崖碑》等白语汉文碑刻,也为研究古代大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建设的推进和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文献将会承担更加重要的职责,图书馆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变得更为直接。

发挥地方文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就民族地区而言,地方文献中彰显的人生观、世界观及等,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显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同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事实上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等思想,在民族地区更深入人心,在文献中多有记载。比如云南大理古代碑刻中的“种松碑”、“护鸟碑”等。而“禁赌碑”则更为直接地对赌博行为进行规劝,起到教化作用。白族大本曲、吹吹腔中,有一部分是宣传伦理道德、忠信仁义、睦友亲邻、扬善惩恶、保护自然、关爱生命、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应当承认其中有一些糟粕,但大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用的。而其它民族地区也同样有一整套的集体规范,这些规范对约束人的行为、遏制人的私欲、民族团结和谐是有益的。而这些传统文献恰恰最能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对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同样起着教育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地方文献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一是专门将地方文献中与现代和谐理念中对接的部分用简明易懂的方式整理出版,供广大干部群众传诵阅读;二是将地方文献中与现代和谐理念相融的歌、舞、乐重新整理编排,供演出之需;三是将散落在民间的叙事诗、民间故事、神话中的精华部分以诗、文、书、画、歌、舞、乐等方式进行再创作,深入工厂、农村、社区、街道巡回演出,寓教于乐,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态观、道德观、伦理观。而图书馆作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单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地方文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是重要的一环,而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室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桥头堡,地方文献更是大有可为。碑铭、刻石、村规民约、民间故事传说、各种山歌、调子、本子曲、戏文、经卷、族谱、家谱、村谱及古建筑的图片文字资料等,都是地方文献的组成部分。如果能重新审视其价值,将这些文献合理利用,在新农村建设中是有重大意义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舍田碑”、“种松碑”、“禁赌碑”、“护鸟碑”及村规民约等,对于规范群众的行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无疑意义重大。而山歌、戏曲、情歌、叙事诗等则可以加工整理、编排演唱,活跃群众文娱生活。至于更为重要的文史资料,则为研究乡村发展提供了线索,其作用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民族地区和广大山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很多群众不懂汉语,对发达地区的思想、观点、生活方式都有陌生感,如果能结合当地实际,以当地的文献资料为蓝本,逐渐对其进行引导、帮助、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积极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是做好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并将图书馆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当发挥地方文献作用,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图书馆建设。

参考文章:青海图书馆《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