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28 07:53: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阅读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阅读教学论文

第1篇

(一)阅读教学模式落后

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关系着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乐于使用传统老旧的教学模式,使得许多高中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会组织学生先通读全文,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之后,在文章主旨的引导下,让学生对阅读文章分段,总结段落大意,回答课后问题。这样的阅读活动,让阅读学习成为了高中学生的负担。学生享受不到阅读学习的乐趣,每一次阅读都会伴随着许多练习。阅读中,教师的讲解过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足,也不利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

(二)阅读教学评价不足

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实施教学评价,关系着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情绪。教师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乐于自主开展语文阅读学习。教师经常发现学生的不足,对学生进行批评,会让学生丧失语文阅读学习动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认为提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督促学生改正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没有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使得课堂中的教导过多,学生没有自我反省的机会。

二、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应用分析

将少教多学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会促进高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更有利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下面,笔者就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几点分析:

(一)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所谓“少教多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去感受文章的意义与其中的情感。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运动的过程,教师不能将自己的阅读观点强加于学生身上,代替学生去阅读。教师要扮演好自己学习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深入到阅读中去,将学生引入正途。教师不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阅读的自由,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而不是让参考答案成为阅读的主人。例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相关字词的讲解,为学生排除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之后,教师给学生十五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去发现问题,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教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学生的信任。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也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发现更多阅读的乐趣以及适合自己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

(二)利用丰富手段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手段的丰富性,有利于高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提高。教师少教,并不是让教师减少教学内容,而是要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阅读知识。在教学改革的今天,许多高效的阅读方法被开发出来。像合作学习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教师利用合作学习法组织高中学生进行阅读学习。通过为学生安排合理的阅读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阅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阅读学习课堂氛围的轻松化与开放化。例如,在讲解《兰亭集序》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每一个小组对文章的基础知识进行开发,通过解决字词难题来了解文章大意,可以利用现代文讲解文章内容。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让学生各自发挥特长,共同进行阅读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不同的阅读学习方法与习惯,也会与同学进行更多的交流,让学生享受阅读学习的过程。

(三)利用科学评价开展阅读教学

少教多学,教师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参与,促进高中学生学习独立性与自觉性的提高。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可以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激励,让高中学生找到阅读学习的成就感,更乐于将精力花费在阅读学习中。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同,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给予学生正面且积极的评价。例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外扩展的内容,让学生对红楼梦的其他选段进行阅读,将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大家进行分享。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成果信息量大小、分享态度以及汉语读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魅力。

三、结语

第2篇

1.关注学生英语学习模式,确定适合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现有的英语水平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模式,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确定适合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针对每个班不同的英语学习的现状,教师要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进行指导。而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学生基本英语学习能力的不同,在这个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要按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师可以将英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划分到A组,将英语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划分到B组,将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划分到C组,对于不同组别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的英语阅读要求,保证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现有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以获取知识的提升。如八年级英语教师在新接班或者是授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将学生进行动态分层。

2.结合教学大纲,确定阅读分层教学的重点难点。

初中英语的教学要实施阅读为中心的教学,不但要重视课文文本的“读前、阅读、读后”三步走模式教学,而且要重视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的学习生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英语阅读学习的主体,不管是在课前自主探究还是在课上交流环节甚至是在课后的课外拓展环节,教师都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到自主学习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在上课之前确定阅读分层教学的重点难点。如在Unit2MyFavouriteSchoolSubject的教学过程中,在授课之前教师就要确定每一个学习层次的分层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问卡了解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学问卡的完成到课堂上的学习都可以按照教学重点难点的要求去做。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教学

1.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升程度。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要关注阅读教学,因材施教,实施阅读分层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英语教学中“读”的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要激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教师要确保英语课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学生原本的阅读能力以及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决定着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程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宏观调控、微观分层的教育教学模式。如在冀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6Acci-dents!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上所设计的阅读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尽量设计适应三个层次的阅读文字理解题或者阅读听力理解题。教师要求A层次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含义,能够找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文章的主体;而对B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事件发生顺序以及事件当中人物的行为,能够理解、推理以及判断故事内核;而C层次学生教师就可以降低阅读要求,让学生达到基本的阅读教学目标即可。在学生回答课堂问题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完成本层次学生有能力完成的文字理解题以及阅读听力理解题。

2.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英语阅读分层教学。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或者课后拓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阅读教学。初中英语阅读涵盖的知识量较多,有些文本知识点也较为散碎。当教师选择口头表述的时候,有些学生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 往往觉得像是听天书一样,但是如果教师选择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就会变得更好。首先,多媒体课件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文本,让学生从相同的阅读文本亦或是不同的阅读文本中寻找到自己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信息。而在教师进行分层指导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出示找到自己需要完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会有目标。如在初中英语冀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2PlantaPlant!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阅读,并通过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的阅读要求进行阅读理解,力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3.阅读训练分层,可以采用合讲合练后分讲分练的方法。

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的时候,可以采用合讲合练然后再分讲分练的方法。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对全班同学提出共同的阅读要求,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能够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当教师合讲合练之后再开展分层次阅读指导,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开始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共同的指导中都获得提升。如在冀教版初中英语第五册LESSON46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优美的歌曲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开展听说读的训练。在刚开始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阅读训练,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在教师有计划的活动组织以及讲解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然后分层次指导学生完成阅读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尽情表现,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建立起自信心。

三、课堂作业以及课后作业进行分层,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1.课堂作业可以进行分层布置。

阅读教学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程度,教师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单纯依赖教师课堂的讲解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布置一定的课堂作业。针对学生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可以选择分层作业的形式,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如在初中英语冀教版九年级下册Unit3PardonMe!的课堂作业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以及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分层次阅读训练。教师针对课堂作业的要求让C层次学生以抄写、朗读、记忆为主;B层次学生在这个基础山通过造句、填空、复述课文等形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A层次学生通过写作、阅读理解训练来巩固所学语言。这样的分层布置阅读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2.课外作业要分层。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布置学生完成课内阅读,还要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初中英语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量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按照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恰当的布置,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指导。对于A类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扩大阅读面,深挖英语深层次的内容,还要能够读懂供本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悟和报纸、杂志。对读不懂的词句可以学习查英文字典以及英文工具书等。对于B类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读懂难易适度的同步阅读教辅资料,而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简单易懂又有兴趣的教材。而针对课内阅读的训练,教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层次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

四、采用合作小组进行阅读训练,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1.采用合作小组进行阅读训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单纯依赖分层教学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按每组四至六人的形式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并选择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阅读小组长。当教师按照不同的阅读层次安排学生进行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阅读训练的时候,组长要加强组织,力争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组长还要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合作交流工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文章资料的“Keywords”以加深学生重点的阅读印象的时候,教师按照不同的阅读训练层次要求布置学生进行阅读,当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阅读训练的时候组长要组织本组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互通有无,教师也要舍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2.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初中英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发现闪光点,肯定学生点滴的进步,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英语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进入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分层,还可以按照学生的阅读愿望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学生的层次要实现动态化,当学生阅读能力进步或者退步的时候,让学生自主进入到相应的层次。

五、结语

第3篇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相对理解和接受者而存在的,正如“一把斧头只有用它来劈东西时,它才作为斧头而存在,否则只是摆在那里的一物,我们完全可以用它来压东西,仿佛是一块石头。”“离开了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桌上的《堂•吉珂德》与摆在桌上的灯没有什么两样,今天的《堂•吉珂德》与一千多年前的《堂•吉珂德》也没什么两样。”因此,离开了特定的审美主体的参与,真正的文本也就不存在了。而我们的文本阅读教学却让学生远离文本,何以发挥文本的作用,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反之,离开了特定的审美客体(文本),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就特定的文本而言,老师和学生都是读者,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文本中去,让他们从中接受熏陶、感染,发挥想象、创造,而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和“教参”那里,正如看风景,如果只看到导游图或导游,没看到风景,那只能是徒劳往返。同时,作为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文学阅读“是读者借助想象创造的一种想象话语,实现文本独特的意义指称,揭示话语背后的隐喻或象征意义。”不同对象的阅读主体在理解和接受文本意义时是不同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史”(鲁迅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此而言,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由此可见,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阅读教学是何等的荒谬,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在这种对文本的冷落和疏离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是何等可悲!从西方接受美学和解释学的理论体系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从文化学角度看,一种教材就是一种文化。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承方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如电子文化、网络文化的出现,但是,纸介文化仍然占有突出的地位。作为纸介文化的代表、缩影、精华的课本,更有着其它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它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心理、品质的全方位的影响上。可以说,几乎任何人的成长都摆脱不了课本文化的影响(尽管一个人的成长不光靠课本)。为了强化这种影响,不论哪个国家,不管哪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课本文化建设。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四书五经”被奉为必读经典就是典型一例。不仅如此,统治者们还非常注重儿童启蒙读本的编写,力求从内容上、形式上优化这种读本,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影响作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足见统治阶级和一些文人学士的良苦用心。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三字经》定为儿童启蒙读物,也告诉我们绝不可低估它的价值。中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也正是针对已有教材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远远不能适应青少年发展的需要,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每过三五年就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一次改编或重构,也正好说明这一点。据说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在写完《战争与和平》后,不想创作了,而转向小学课本的编写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纸介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重铸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我们——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它,抛弃它呢?

众所周知,任何教育学著作论及的对象都离不开老师和学生,教材和教学。老师没有教材无以施教,学生离了教材无从就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教材的教和学。它既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凭借。离开了它,学校将不成其为学校,教学将不成其为教学。据我所知,只有在那场“著名”的文化浩劫中,作为教材的文本才被撕毁、抛弃。然而,那是怎样一个时代呢?那是一个造就“白卷英雄”的时代,那是一个毁灭文化的时代,其教训足以令人警醒。但我必须提请大家注意,我在这里主要说的是一种文本意识的迷失,并非物质形式的毁灭。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呼唤文本意识的回归,并非要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去走脱离实际,轻视实践的老路,更不是要把学生困在书本上,即使想这样做,我也没有这个本事。我的初衷是针对教学实际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忽视文本的现象,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强调文本意识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和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例子”作用,进而实现对文本阅读的超越。

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必须注重两个实际:一是教材(文本)的实际。从内容上讲,每个文本所负载的信息都有一定的认知指向,尽管这种指向不是单一的,并且随着认知对象的区别而有所不同,但它仍然制约着教学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从形式上讲,每种文本都有着内在的特质,其认识规律是不尽相同的,对教和学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二是学生实际。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其区别于其它生命个体的特点,包括知识、经历、理智、情感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关注这种生命个体的区别,因材施教,放飞心灵,张扬个性,达成教学的内在和谐。文本教学的超越就是要在这些既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个性,使教和学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要实现这种超越,我认为,必须树立以下观念。

一、文本阅读的整体观。这个观点并不很新鲜,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在我们许多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往往在实践中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要实现文本教学的超越,必须首先具备这种观念。一方面虽然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是由词和句子组成的,但其意义并不是词和句子的简单相加,它的作用和意义必须从文本整体中认识,换一个语境,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对这种深层意义的把握,更需要从整体话语上去认识。正如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中的“背影”是渗透了父爱和父子之情的文学形象,话语浸染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如果我们仅只理解为人的形象背面,那只能叫做雾里看花,或者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传统文本阅读教学,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乃至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没在冰冷的课文分析之中,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部分的拼凑不见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从根本上违背了文本特质及其阅读规律。

二、文本阅读的感性观。从语言的角度看,文本的每个词语,都有一定的意义,每一个句子都有一定的形式,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对它们的认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感知和积累过程,并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的分析和在黑板上的图解来完成的。文本的阅读必须通过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这是感性认识的第一层次,是理解文本话语意义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感知能力,才能走近文本,走进文本。从话语的角度看,文本中呈现的每个形象(包括物象),都溶注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想象,需要读者全身心的去感受,在二者的互动和碰撞之中,迸发生命的火花,体味生命的律动,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展现作品的意义。这是更高层次的体验和感知。

三、文本阅读的人文观。把文本阅读从工具性、文章学中解放出来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是学生人性、人格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纲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如前所述,课本是纸介文化的精华,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正是屈原那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范仲淹那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博大襟怀,文天祥那永垂青史的民族气概,诸葛亮那鞠躬尽瘁的赤诚态度……在课本中闪烁着熠熠光彩,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民族脊梁。文学即人学,人文之学,它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人的精神品质、思想情操。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使多少人为之感动,一部《青春之歌》有多少人为之激奋,一部《三国演义》又有多少人为之感慨。读曹操的诗歌使人豪迈慷慨,读冰心的散文使人怜爱多情,读鲁迅的小说使人深沉悲凉……文学的熏陶感染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文本的人文观就是要让青少年在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中发展成长。我主张文本阅读的人文精神,首先是要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反对一切可能使他们异化的教学现象,从根本上关怀他们的发展和未来。

四、文本阅读的创造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想象,从而创造出溶注学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新形象,显现作品话语背后的隐喻和寓意。同时,在作品提供的多层次结构框架中,往往隐匿着许多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未定性意蕴空间,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结局到底怎样呢?死了没有?怎么死的呢?这些“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去阐释。西方神学解释家H•奥特认为,这种空白的理解和填充,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真实中最为本真和创性的东西。文本的阅读,就是要驱谴学生的生命原动力去发现,去填补这些“空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注重知识灌输,不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走进社会,成为“书袋子”、“书呆子”,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剧。

五、文本阅读的主体观。首先,文本阅读应该成为阅读主体(学生)的生命需要。许多语文教师常常谈到这样一些现象:语文水平好的学生大都得益于课外;有的课文,学生在课外读得津津有味,一拿到课堂上就提不起兴趣。其实不独中国,国外阅读研究者们早就注意到这些现象。他们把前者叫做“杰克现象”,一个叫杰克的孩子就是突出代表。一位叫卡罗尔的阅读学家把后者形象地概括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研究者们认为,课外阅读是出于阅读主体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不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只为获取信息而读,为实用而读,为兴趣而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而课内阅读不仅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并且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并非出自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兴趣自然也就大减。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就要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引进课堂,使之成为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其次,文本解读应该成为是阅读主体的真实体验。西方现代文论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解读文本应该是读者中心,而不是作者中心、作品中心,更不是教师中心。每一个读者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对作品的解读有着鲜明的个性。

第4篇

在初中生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的开展学生探索。初中生生在开展阅读学习的时候,应该始终以自我生活经验为基础,强化自身审美能力的欣赏,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教师要妥善处理教与学的之间的联系,主要起到引导作用。例如在《背影》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感情转移的方式,给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环境来用心阅读,并且说说作者所描写的“父亲”为何会流泪。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就对作品的感受来讲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们通过沟通与交流能够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深沉的父爱。突破情感思维,增强阅读审美情感的本质就是学生能够结合自我生活实际经历的事件,通过阅读作品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含义。

二、感知审美,重视阅读体验

初中生语文阅读教材中包含着各式各样的美,思想、情感、艺术等。不仅深刻的体验了作品的内容与思想,还通浅析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杨安琴过优美的文字来展示了各种美。例如人物美、自然美、结构美等。

(1)人物美。展现人物的高尚情操,体验作者的审美理想与体验。作者通过外貌、心理、行动等来展示作品人物中的性格与品质。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美的感染,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驱动力。例如詹天佑、白求恩等。他们身上有着光辉的高尚品德,无时不刻的鞭策着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与坚持高尚的品质;

(2)自然美。《济南的冬天》就是表现自然美的典型作品。作者审美对象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在作品出现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所存在的物质,而是包含了作者深刻情感与健康审美情趣的代表,是一种人性化的自然美。其明亮、澎湃、温暖人心,充分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

(3)结构美。阅读作品中的精妙结构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感叹作者的水平。有的作品以时间为序,有的以空间为序;或造势整齐,或对称错杂。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善于发现那些精妙的结构。

三、通过朗读来感受体验

第5篇

[关键词]识字阅读结合各科教学创设环境结合游戏家园联系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幼教专家们都十分关注早期阅读,认为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程度,将会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我国在新《纲要》的内容中,也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书写技能。”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幼儿期间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在学前期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是目前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

幼儿识字活动是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与幼儿口头语言发展密切相联系,尽管学前阶段是以发展口头语言——听、说为主,但在生活中幼儿表现出了一些“认”、“读”的要求,例如,他们通常对周围环境(房间里、书桌上、幼儿园里、书店里等)的书本和文字做出反应,在成人给他们念书、朗诵儿歌时,也会煞有介事地看书上的字,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些接触“认”、“读”的机会,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文字语言的信息,增加对文字语言的兴趣,懂得文字语言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幼儿识字活动虽然是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一部分,属于前识字经验,但与那种正式的、大量的、系统的识字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要求幼儿机械的记忆和认读那些文字,而是在设定的情境中,为幼儿提供文字信息,使幼儿获得识字的经验,解除书面语言的知识、规律和学习的策略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书面语言打下基础。同时,在幼儿园阶段,依据幼儿“脑先发育,动作滞后”的生理特点,识字的目的要明确,那就是为了尽早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让孩子间接地感知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开阔幼儿的视野,为接受开创性素质教育奠定基础。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幼儿识字阅读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将识字阅读与各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在语言教学中开展诗歌、故事教学活动时,我将识字阅读运用在其中来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通过欣赏、跟读、朗读及识字游戏不同重点来进行,使幼儿在形式多样的重复中认读,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语言教学的要求。如:诗歌《眼睛眼睛亮晶晶》,首先,通过和小朋友做“盲人摸鱼”的游戏,使幼儿初步感知眼睛的作用、认识眼睛、怎样保护眼睛等,并出示字卡“眼睛”让幼儿认读;然后通过欣赏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在观察中教师边提问边出示生字卡,如: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幼儿答出眼睛眼睛亮晶晶时,出示字卡“亮晶晶”让幼儿认读;小兔、小猫、黄发妹妹、小朋友的眼睛分别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后分别出示字卡“红”、“绿”、“蓝”、“黑”让幼儿认读。在幼儿初步认识了这些字以后,集体做游戏:拍拍手找一找,Χ字Χ字在哪里?最后请小朋友上来找眼睛,如老师说小兔是什么眼睛,幼儿则上来找出字卡“红的眼睛”等等。就这样,通过各种方法使幼儿在认字的过程中、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会儿歌。

早期识字要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成篇阅读比单独认字更有趣味,通过阅读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识字带给他的乐趣,在趣味中引起他对读书的内在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他对识字的兴趣。在开展《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萝卜回来了》等故事教学时,我会将故事中重复出现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制作成字卡让幼儿认读。同时对诗歌和故事中所出现的幼儿还不认识的文字,我还将故事、诗歌内容用电脑打印,并将字放大粘贴在大图画纸上制作成教学识字挂图,指导幼儿进行指读练习。先由老师阅读,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附之动作和表演让幼儿记忆故事、诗歌,初步掌握诗歌和故事内容后,我教幼儿手指着字,眼看着字,嘴里念着字,脑子记着字,进行指读练习,来丰富和扩展幼儿的识字阅读内容。

另外,我还结合社会、音乐等各科的教学,特别是与音乐课的结合,因为幼儿在识字阅读中大量接触配乐诗朗诵,使幼儿的语感、乐感同步发展。教材中有许多诗歌与幼儿音乐教材相一致,幼儿在识字阅读时就掌握了歌词,学唱时就很容易上口,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也自然地激发了幼儿学习各科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将识字阅读与各种游戏相结合

游戏是幼儿生活有的学习方法,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情绪兴奋,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在识字阅读活动中,要充分注重游戏的参与性。我常常开展“摸箱”游戏来复习巩固所认识的字,并学习组句或一句话。我把所学过的字用硬纸板制成字卡,把字卡放在箱里,幼儿来摸,每摸出一个自己念念是什么字,如“黄”幼儿可说“黄发妹妹的黄”、“黄色的黄”答对了给一个红五星当奖励,答错了,在大家的帮助下重复一遍,也能得到奖励。幼儿都能参与进来,都很兴奋,每次都争着要来表演。我还开展了“小孩小孩真爱玩”、“找朋友”等游戏,在游戏中请小朋友看字词做动作、看句连线、看字涂色来复习巩固汉字。使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的前提下,在玩中丰富他们的知识,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创设识字阅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幼儿的日常生活要与识字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在教室我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识字环境,结合教材中的故事、情节,画出图片贴在墙上,并写上重要的句子,让幼儿在入园、晨间活动、游戏时进行识字阅读。如:在故事《金色的房子》一课教学中,把几个动物画出来,然后将他们的对话写在上面。在教室里,我又布置了识字小火车,将所学过的字粘贴在车厢上,方便幼儿巩固复习。我还为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识字角“天天读句”,将“天天读句”的句子写在上面,如:“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脚印像月牙”等,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自然地接触。每月底还进行一次读书比赛活动等等。这样,通过多种途径,使幼儿认识了许多汉字,久而久之,幼儿知识越来越丰富,阅读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识字阅读兴趣

第6篇

学生对阅读存在心理障碍,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根源就在于词汇量匮乏、语法不牢固。试想,如果学生词汇量丰富,语法掌握牢固,那么阅读文章时就会流利快速,能够读懂读通。但是如果词汇量小,语法也不会,那么阅读时就会障碍重重,读不通、读不懂、读不透,自然就会认为阅读难,就会从心理上排斥,而逐渐对阅读失去信心。由此可见,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对阅读重拾信心,关键就在于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牢固掌握语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快乐阅读。而词汇的丰富与语法的掌握并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成效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词汇与语法的学习不能只是简单枯燥而机械地分析、讲解与记忆,而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展开,以情景会话的形式来让学生在对话中掌握基本的词汇与语法。如学习“Howmuchisit/arethey?Itis/Theyare…”时,教师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展现购物场景,通过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对话来呈现相关的句型与所要学习的单词,让学生认真观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两两一组来展开情景对话。这样学生不是孤立而机械地学习词汇与语法,而是与具体的句子、真实的场景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氛围更活跃,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词汇与语汇的学习置于生动的句子与真实的场景之中,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可以英语思维来展开,能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重拾阅读的信心与勇气。

二、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阅读教学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读前活动(pre-reading),读中活动(while-reading),读后活动(post-reading)。教师要清楚每个环节的目的,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优化阅读教学结构,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文本,从而达到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

(一)读前活动(pre-reading)即新课的导入环节

此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主观意愿,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为此我们要避免单刀直入的教学,而是要为学生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阅读的最佳状态。如利用图片、电子白板等的直观导入,围绕学生所熟悉或感兴趣内容的谈话导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生活导入。

(二)读中活动(while-reading)教学的主体部分

第一次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获取详细的篇章信息,了解生疏的词汇、短语、结构等。第二次阅读,教师要提出细节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认真的阅读与思考,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此部分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与诱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信息。

(三)读后活动(post-reading)

此阶段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掌握、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文章意图层次的理解,对于学生的阅读来说是一次飞跃与提升。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图表等形式来展现文章结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脉络。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来设计丰富的活动,如复述课文、角色扮演等,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与运用能力。

三、增加语言实践量,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课堂阅读时间与素材有限,这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我们要在立足课内,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将阅读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坚持“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的教学理念,增大学生的阅读输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见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运用性输出,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口语水平。

(一)精心选材课外阅读材料丰富

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初中生阅读。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与英语基础、认知水平来选择内容丰富、思想健康、难易相当的阅读材料,如《中学生辅导报》《二十一世纪报》和《英语漫画》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学生才能读得轻松、读得愉悦、读有所获,才能在不断的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学生有效阅读的信心。

(二)分层阅读教学

要向全体,就是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将学生视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群体,这样才能促进实现学生个体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根据好中差不同层次的不同学习需求来布置不同的阅读材料,设计不同的阅读目标,如差生侧重于词汇量小、难度低的简单文章;优生侧重于词汇量大、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中等生介于两者之间。这样的分层阅读更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让学生基于自身基础能够顺利完成。

(三)定期检查

第7篇

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那些新的知识和技能,他们都很乐于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他们感受到不同的人生,体验到不一样的精彩。阅读就像是让学生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旅行,旅途的美好会使学生乐而忘返。因此,阅读同样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喜欢那些有着精美插图的书,看着美丽的图画,听着教师的讲解,他们会很快沉入其中,无法自拔。受年龄影响,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很难直达作品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一些社会情感会逐渐形成,他们会学着去对读物进行评价,或者去点评一下自己的生活。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在帮助学生甄选读物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让学生的心理能够经历从文字过渡到思想、从形式过渡到内容、从部分过渡到整体的过程。有了合适的读物,就可以展开阅读了。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大部分内容都比较浅显,经过诵读就可了解作品中事件所发生的时间、主人公的基本特征,以及主人公的各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等。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通过阅读感受到人生的壮阔、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了个性的差异,我们应该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一)以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性格活泼,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与阅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常用的活动形式有:演讲、讲故事、朗诵诗歌等。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阅读榜样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班上的同学。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开始前五分钟为学生介绍一位名人热爱读书的小故事,或是班上的某位同学在阅读中所取得的成就。这样做,可有效激励学生,使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

(三)向学生讲述阅读的意义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师要多为学生讲述一些名人从书中汲取营养的故事,以便让他们明白阅读的意义。

(四)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小学生的好胜心都很强,也希望付出辛苦后很快能够有所回报。为此,教师可以定期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满足学生的好胜心。有了成就感,学生就会更加努力地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并以此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同。

三、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教师就要适时地教给他们一些阅读方法,让他们由“爱读”到“会读”。我们常用的阅读方法有四种:一是选读法。这种方法基于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书报或篇章的有关部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一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阅读。三是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而是快速浏览。四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标注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四、通过恰当评价激励学生多读书

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手抄报展评”“习作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第8篇

阅读教学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应选择一些充满着童趣、适合儿童阅读的教学资源。让那些描写儿童世界的题材走进课堂,成为学生生活内容的点缀和提升。要放大儿童生活中的细节,让他们从看似平淡的生活小事中读到不一样的故事,有着自己的思考与收获。丰富阅读形式,让情境走近儿童,为阅读教学增加情感的元素,引领儿童在情境中开展主体性阅读、表演活动。《探母》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将军与母亲之间的炽热亲情,感受到将军对生病母亲的体贴,以及母亲对的疼爱。新课伊始,我借助视频介绍了将军的相关故事,再现了人物的英雄形象。然后,又播放了一组歌颂母亲的歌曲渲染气氛,为课堂奠定情感的底色。在分角色朗读时,我扮演母亲,让学生扮演将军。读到“拉着母亲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时,我引领学生想象,“将军可能问了母亲哪些问题呢?”学生蹲下身子,双手握住我的手,眼中充满着关爱,“妈妈,您哪里不舒服呀?”“医生怎么说的?”“您感觉好点儿了吗?”句句问候,传递着母子情深,人物内心情感世界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发展兴趣和培养习惯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允许内容宽泛,保持他们对阅读的新鲜感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也要适当降低阅读的要求,阅读目标过高,容易影响学生的个性阅读,久而久之,当阅读成为负担时,儿童便失去了阅读兴趣。只有在学生爱上阅读后,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阅读指导才是科学合理的。

二、围绕文本悟读,开展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要求别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倡导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培养语感,最终让学生受到阅读的熏陶和教育。低年级语文教学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文本理解、感悟的能力,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根据自我的感知和直觉产生意义阅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和训练的,可以借助于造境导读,想象助读,评价促读等形式。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时,借助范读、领读、自读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然后,师生抓紧重点句子进行品读、演读。“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你能想象出蚂蚁搬食物的场面吗?”孩子们的思维敞开了,“蚂蚁拖着一根大骨头,艰难地匍匐前进。”“很多的蚂蚁,来回穿梭,谁也不偷懒。”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蚂蚁浑身湿透了的样子。”紧接着,老师再让学生读一读:“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孩子们自然重读了“满头大汗”,突出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学生用很吃力的语气进行朗读。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对蚂蚁辛苦劳动的理解和赞誉。阅读理解的过程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是科学分析和直观反应的融合,有时甚至就是直觉印象或臆断。这一过程并不是教师带领学生逐步分析推理而得到的,而是师生悟读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情境产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结果。学生置身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对话,产生心理共鸣,最终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把握。

三、课外阅读延伸,拓展视野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量比较少,缺乏一定的阅读积累,个体之间阅读兴趣发展并不均衡。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坚持开展低年级课外阅读推介活动,一方面借此发展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帮助他们积累名言警句,接触优秀的古诗文;另一方面,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水平。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主题阅读内容,科学适时推荐。比如,学习了《乌鸦喝水》、《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等课文后,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小猪唏哩呼噜》、《鸭子骑车记》等;倡导家校联谊,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父母与孩子同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利用班队闲暇时间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好书漂流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推荐好书,提高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