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宴请函

宴请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10 10:32: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宴请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会议地址:xx市xx区xx路xx号xx大酒店x楼宴会厅

会议时间:15:00

主办方:xxx(xx)有限公司

xxxx贸易有限公司

xxxx年xx月

凭此邀请函领取礼品一份

回 执

我将于xxxx年xx月xx日xx:xx时,准时参加xxx举办的xxxxxx研讨会。

单位名称:

联系人:

第2篇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新的一年正欣怅然向我们走来。红梅烂漫,为我们带来春天的消息;雪花飘洒,为我们送来春天的祝福。在这辞旧迎新的时辰,我们向为学院教育事业展开正在勤奋权益的教职工致以新年的问候,祝福本人:身体安康,权益成功,新年沉着!

一元复苏,万象更新。为修建我院和谐睦氛,促进师生交换,展示我院师生风采,系除夕降临之际,经过主动完满的预备,以“和谐之春”为主题的我院xxxx年师生除夕联欢晚会即将与师生见面。

届时,xx大学副校长、法学院院长张运院士一曲《沁园春 雪》将再次展示北国的风光,祖国山河的壮阔。法学院师生将倾情奉献,用嘹亮、动人的歌声唱响元月和谐的乐章,用粗俗、豪迈的舞姿归结春日的平和。为此,我们特诚意约请您参与此次元旦联欢晚会,相信您的参与必定可以使我们的晚会如虎添翼。现将晚会相关事项函告如下,热切等候您的到来!

时间:12月xx日晚7:00

地点:xx大学xx区大礼堂

第3篇

英文宴会邀请函范文一

(salutation)

today we take as a special pleasure to have your company at our celebration for the opening of ____ (place) branch shop. we hope that we could share this celebration with you a nd invite you to visit our shop to taste some delicious wine.

you are warmly welcomed to visit us on ____ (date), from ____ (time a) to ____ (time b).

if your friends a nd acquaintances also take interest in our products, all of them are welcom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visit.

(complimentary close)

英文宴会邀请函范文二

dear xxx:

i am writing to invite you to join me in xxxx(city name) and to stay with me here for three years until my current course finishes in december 2005. i am also sending you a set of documents, listed below, for you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your application for entry clearance to enter the uk as my dependant.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i can be contacted at the above address. take care. love you

your husband

英文宴会邀请函范文三

(salutation)

please note, however, that we dont assume any legal or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whatever regarding the presence of in china. all expenses of sjourney to/from china, their stay in china as well as health insurance will be borne by their employers.

we send you our kindest regards and best wishes for a pleasant trip. yours sincerely,

general manager signatur

july 29, 2005

英文宴会邀请函范文四

dear sir or madam:

please note, however, that we dont assume any legal or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whatever regarding the presence of ****** in china. all expenses of *****sjourney to/from china, their stay in china as well as health insurance will be borne by their employers.

we send you our kindest regards and best wishes for a pleasant trip. yours sincerely,

general manager signatur

july 29, 2005

xxx, ceo

xxx, vp sales

xxxxxxxx corporation

(address)

progressing in promoting and selling your products. we believe this visit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our future business cooperation.

please use this invitation letter to apply for your visa to china.

第4篇

亲爱的[xx博士]:

[xx大学外文系]特邀请您出席[xxxx年xx月xx日(星期x)早八点在(系会议室)]召开的[学术年会]并作演讲。

正如您所了解的,[x大外文系]对[20世纪的英国文学颇感兴趣]。您对此领域很熟悉,您的见解定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兴趣。

我们将随后把有关细节通知您,但恳请您尽快予以答复,以便作出安排。

第5篇

清中期以后,重实证的乾嘉学风渐兴,学者治经多尊信、归依汉儒经说,贬抑宋学,形成“家家许、郑,人人贾、马”的乾嘉汉学。道咸以降,随着今文经学的兴起,清代“汉学”的概念又为之一变。清末民初,学者多把今、古文经学都纳入汉学范畴。

清代“汉学”的这种流变,正好反映了清代学术主流的时代特征,也为中国现代学术的萌生、发展打开了一道闸门。

清代以来,“汉学”一词使用很广而语义不同。一为彰显于清中期的传统汉学(Han Studies),相对于宋学而言,偏重考据研究,近代学者多沿用此意;一为18世纪以后产生于欧洲的西方汉学,即Sinology,本意为中国学,中译时借用了“汉学”一词,内容包括有关中国的历史、学术、文化和社会等所有研究,不限于考据。清末学者已注意到两者的差异,经学家皮锡瑞指出:日本“所谓‘汉学重兴’者,乃其国人以中国之学为汉学,非中国之所谓‘汉学’,且亦冀幸之词耳,未知将来如何?”(《师伏堂未刊日记》,《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1期)其后,两者在观念、方法上有所借鉴和汲取,但并未浑然一体。事实上,传统汉学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

汉代经学与宋明理学曾为儒学发展的两个高峰,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两大范式。清中期以后的学术主流是汉学,士人治经多归依于汉儒经说,在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方面也呈现出异于前代的学术风尚。关于“汉学”一词的出现,目前学术界的说法有二:多数论著认为“汉学”一词最早见于惠栋的《易汉学》;此外,刘师培曾说,康熙年间的臧琳“树汉学以为帜,陈义渊雅”(《清儒得失论》)。有的论著因此认为臧琳最先把经学研究称作“汉学”。实际上,臧琳和惠栋只是加强了经学领域“唯汉是好”的趋向。“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而且均指两汉时期的学术思想。南宋刘克庄评论汉、魏学术云:“《易》学有二:数也,理也。汉儒如京房、费直诸人,皆舍章句而谈阴阳灾异,往往揆之前圣而不合,推之当世而少验。至王辅嗣出,始研寻经旨,一扫汉学。”(《季父易稿》,《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五)他所谓汉学既指西汉之学,又包括东汉郑玄之学,认为“郑司农区区训诂,不离汉学”(《恕斋读易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十一)。宋人所谓“汉学”多侧重于两汉《易》学。一些学者贬评汉儒以象、数释《易》,而重视王弼以理求《易》,这与宋学背景密切相关。元、明时期,“汉学”不再囿于两汉《易》学,而涉及诸多经学领域。宋末元初的戴表元提到:“秦祸息,汉学兴,传言者杂”(《天原发微序》,《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七)他推重西汉之学,认为“儒者欲求汉学,惟齐鲁诸生训注犹近古哉!”(《急就篇注释补遗自序》,《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七)元、明士人的著述中,“汉学”一词流传不绝。

清代学者逐渐尊信和归依于汉儒经说,“汉学”的价值评判也在实证学风的辉映下发生了根本变化。康熙年间,士人多以“汉人之说”、“两汉之学”指称汉学,这与当时治经不分汉、宋的氛围相关。不过,少数学者已明确崇信两汉经学,而排斥宋儒经解,从而推动了清代汉学的兴起。武进臧琳为诸生30年,生前默默无闻,读经不辍,将心得辑为《经义杂记》30卷。该书无“汉学”之名,却有鲜明的尊汉抑宋倾向,故有“汉学”之实。他自称“考究诸经,深有取于汉人之说,以为去古未远也”(《经义杂记》“题记”,卷一)。臧琳的书未刊行,即受到阎若璩的赞誉,称其“深明两汉之学,既通声音训诂,又雅擅二刘、杨子云之长”(《序》,《经义杂记》“叙录”)。康熙年间,“汉学”在江南学术圈中不再含有宋儒那样的贬义。乾隆九年,惠栋著成《易汉学》8卷,仍着眼于《易》学而论汉学,与宋儒的概念不无相似,但《易汉学》既揭橥汉学的旗帜,又明确排斥宋儒经说,彰显了尊崇汉学的色彩。惠栋为首的吴派学者归依汉儒经说,“汉学”成为其经学体现。稍后,戴震为首的皖派兴起,不单纯“唯汉是好”,而强调求是,但吴、皖学者均重视音韵训诂,由考据以求义理。他们解经、注经多归依于东汉经学,一时形成所谓“家家许、郑,人人贾、马”的局面。

转贴于

乾嘉汉学源出于经学,但不限于经学,还包括子、史、文辞方面的考据研究。清末刘师培云:“或以笃信好古,该汉学之范围。然治汉学者,未必尽用汉儒之说;即用汉儒之说,亦未必用以治汉儒所治之书。是则所谓汉学者,不过用汉儒训故以说经,及用汉儒注书之条例,以治群书耳。”(《近代汉学变迁论》,《刘申叔先生遗书》,第49册)这基本揭示了清代汉学的考据学本质,即以汉儒训诂方法、注书条例以研究群书。梁启超称以吴、皖为中心的乾嘉汉学为“正统派”,“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等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汉学’之目”(《清代学术概论》)。这些论述揭示了汉学蕴含的本质属性。

当然,清代汉学的外延也并非一成不变。乾嘉时期,汉学是指以古文经学为中心的考据研究,其典型体现是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道光以降,随着今文经学的兴起,清代士人的“汉学”概念有所扩展,今文家与古文家的看法不尽一致。一些今文家认为,西汉今文经学才是“真汉学”。常州庄氏今文学被乾嘉学者视为“乾隆间经学之别流”,“世之语汉学者鲜称道之”。而魏源认为,庄氏“所为真汉学者,庶其在是,所异于世之汉学者,庶其在是”(《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魏源集》上册)。清末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更是以“汉学”专指今文经学,攻击古文经学为“新学”,从而为维新变法张目。另一方面,清末一些古文家批评道咸以后的今文经学,而视古文经学为汉学正统。但有的古文家如章太炎虽指斥龚自珍、魏源、邵懿辰等今文家,却认为今文经学更接近汉学本意:“大抵清世经儒,自今文而外,大体与汉儒绝异。不以经术明治乱,故短于风议;不以阴阳断人事,故长于求是。短长虽异,要之皆征其文明。”章氏对“汉学”之名颇持疑议,而将他贬抑的今文学视为汉学。清末民初,一些学者把今、古文经学纳入汉学范畴。今文家皮锡瑞认为,嘉、道年间“西汉今文之学”兴起后,“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学者不特知汉、宋之别,且皆知今、古之分。门径大开,榛芜尽辟”(《经学历史》,中华书局版)。他推崇今文学派,视之为汉学正统。其后,经学史家周予同也认为“汉学”应包括西汉今文学和东汉古文学。他说,纪昀、江藩、阮元等人“所谓‘汉学’是专指东汉古文经学,并不包括西汉今文学。这样,不正是截去经学史的首尾吗?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前序说:‘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皆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这种讥评的话也确有一部分理由。”(《序言》,皮锡瑞《经学历史》)这种看法带有今文家的倾向,但在清末民初的论著中并不罕见。钱穆曾评论陈澧、康有为所谓“孔门四科”之说:“东塾不言经世,又以郑、朱并举,不数西汉,仍不脱乾嘉诸儒牢笼,故不免以劝人读注疏终。康说微近东塾,然舍郑玄而取董仲舒,以西汉议政易东汉之说经,以经世、义理为孔学两干,局度恢张,意趣宏括,实较东塾为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实际上,陈澧虽重视古文经学注疏,但也兼顾义理和经世,只是不像清末今文家那样明显。钱穆代表了现代新儒学的一家之言,在民国学术界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综上可见,清代的汉学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其外延往往因时代和士人的思想、学术差异而有所不同。就语源来看,宋元时期的“汉学”一词本来涵盖两汉经学,清末许多学者包括一些古文家也将今文学归诸汉学。再则,嘉庆以后的今文经学丰富了汉学传统的思想内涵,其中虽有偏差,但程度不同地传承实证学风。故考察清代汉学既涵盖乾嘉古文经学及其流风余韵,又应包括嘉庆以降的今文经学。

清代汉学反映了一代学术主流和趋向,符合清学的基本情形。乾嘉时期,经学盛极,考据子、史书籍虽然也有成就,但总体上不能与经学比肩,而且一些论著带有“以子证经”或“以史证经”的色彩,诸子学、史学考据多少有点经学“附庸”的意味。至道咸以后,考据子书、史地的成就和地位更为凸显。倘若从宽泛的汉学范畴来说,则包括考据子、史在内的汉学至清末仍显勃勃生机,并无衰退之象。即使在经学领域,晚清汉学仍然是值得重视的。

第6篇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情感概念 爱情隐喻 概念化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and English "Love" Metaphor Study

CAO 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emotional metaphor fo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love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earch has found two aspects: First, Chinese and English using many of the same metaphor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love", this is because even people of different races, have some commo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Secondly,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their own unique way of expressing love metaphor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motion concept affected by different modes of thinking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expressed in different languages showing some differences.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emotional concept; love metaphor; conceptualization

0 引言

由于隐喻在语言发展和人类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术界对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看作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直到1980年Lakoff 和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论,隐喻研究才全面进入认知阶段。隐喻,实质上是用一个概念域(来源域)去表述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即两个概念领域之间结构的映现。近些年来,认知语言学界对隐喻在情感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情感概念虽然抽象,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类身体经验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国内很多学者对中英情感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以现代隐喻理论为基础,运用英汉语料,探讨两种语言中“爱情”隐喻的概念系统和表达方式的共性和差异,并试图通过对异同原因的阐释,进一步丰富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相对性问题的研究。

1 英汉“爱情”隐喻的共性

1.1 爱情是统一体(LOVE IS A UNITY)

在爱情隐喻系统中,“统一体” 这个概念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汉语也用“统一体”的概念来隐喻爱情,这样的日常表达俯拾皆是:绝配、天生一对、天成佳偶,等等。这个隐喻是以道家的“阴阳说”为哲学基础的。所谓阴阳,即一切事物和现象内部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1.2 爱情是容器中的液体(LOVE IS A FLUID IN A CONTAINER)

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中,身体或者身体的某个部分经常被赋予容器的结构,而情感则是容器中的液体。如be filled with love,陷入热恋。除了整个身体以外,“心”和“眼睛”也被喻为容器。人们把爱情概念化为“容器中的液体”,就能够很容易地表达爱的深浅程度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英都用这个概念来映射爱情,但汉语更加看重“心”作为容器的作用。这种抽象思维的模式与中华民族内敛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

1.3 爱情是旅程(LOVE IS A JOURNEY)

在此概念隐喻里,爱情被比作旅程,恋爱双方则被比作相伴而行的旅行者。旅途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双方必须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才会维系恋爱的关系;否则只能分道扬镳。这种理解和表述爱情的思维方式,英汉语显示了显著的相似性。

1.4 爱情是战争(LOVE IS WAR)

用战争的概念来理解和体验爱情,充分说明爱情是来之不易的。恋爱中的人被看作战士,异性则被喻为战场或者堡垒,可以被“进攻”、“占领”和“保卫”。交战的双方则是“情敌”。

1.5 爱情是心(LOVE IS HEART)

心脏处于人体的中心位置,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所以中英都把“心”作为构建爱情隐喻的来源域之一:give him my heart; 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

研究表明,抽象情感概念的隐喻理解和表达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植根于人类日常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之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具有共同的身体和物质经验,抽象情感的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式必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共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爱” 在中、西方国家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别,但“爱”的本质和内涵是趋于一致的,因此在爱情概念化的过程中使用了许多相同的来源域。

2 英汉“爱情”隐喻的差异

2.1 与农业有关的爱情隐喻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劳动人民长期积累下来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必然会在思维和语言方面有生动的体现。所以汉语往往把爱情喻为农产品或者农业生活,如:情丝万缕,坠入情网,藕断丝连。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植桑养蚕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汉语许多独一无二的爱情隐喻的来源域,如“桑”、“蚕”、“丝”等人们熟悉的农作物。而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渔业、造船业和海运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我们很少发现英语中与农业有关的爱情隐喻的原因。

2.2 与成对的动植物有关的爱情隐喻

汉语偏爱用“鸳鸯”、“蝴蝶”、“比翼鸟”、“双飞燕”等双栖偶居的小动物或者“连理枝”、“并蒂莲”等成双配对的植物来隐喻相爱的双方。这样的概念隐喻是汉民族对称均衡、好事成双的审美情趣的具体反映,在英语中则极为罕见。鸳鸯是亚洲独有的鸟类。因其“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汉文化的赞颂和推崇,是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象征着爱情的忠贞和永恒。

2.3 与历史典故有关的爱情隐喻

典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沉淀。汉语有许多用历史典故比喻爱情的词句。例如:糟糠之妻不下堂;结发夫妻;秦晋之好;破镜重圆;等等。“糟糠之妻”来源于东汉大臣宋弘拒绝娶湖阳公主为妻的故事。后用“糟糠”指代共患难的妻子。在中国古代,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需各剪下一绺头发,绑在一起表示同心。这就是人们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的缘由。“秦晋之好”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晋两国君主世代联姻的故事。早在西汉年间,人们就用铜镜作为爱情的信物和象征。这些典故流传至今,体现着汉文化的深厚内涵。

3 结论

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但隐喻概念同时也是蕴涵和传承文化的载体。中、英爱情认知模型里的惊人的相似性是基于人类共同的日常体验和感知;而其差异性则是由两个民族独特的思维和文化模式所决定的。情感隐喻的对比研究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更深刻地体会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了解不同种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异同,从而使跨文化交流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第7篇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您好!转眼间,您的孩子即将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孩子进入小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让您的孩子能够充分做好入学准备,体验新的校园学习生活。XX年大班第三次集中幼小衔接活动即将开始,诚挚地邀请您参加。

一、时间:6月7日上午(周四)

二、目的:1、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小学的课堂氛围,增加熟悉感。

2、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做法,一同积极地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

三、内容:小学老师幼小衔接讲座,观摩小学老师进课堂活动、班级家长会

四、具体安排

(一)小学老师幼小衔接讲座

1、时间:9:00——10:00

2、地点:三楼多功能厅

3、备注:大班毕业幼儿家长参加,每个家庭限来一名家长

4、安排:6月7号上午(周四)大三

(二)小学老师进课堂活动

1、时间:10:00——10:35

2、地点:本班教室

3、安排:6月7号上午(周四)大三48人(语文体验课)

第8篇

刘维阳是已故山水画大家刘知白幼子,深厚的家学渊源让他从小便吸取了别人无法企及的画学营养。上世纪70年代初,年幼的维阳与哥哥维时随父母下放到贵州龙里的洗马山区,犹是孩提的他还未谙世事之艰,却在每日随父上山看山写山的经历中获得了与山水亲昵的机会,认识了大自然忽而温馨亲切,忽而疾风骤雨的多变性情,在父亲手不停笔的写山日课中对那一组组奇峰怪石,树色云影产生了感情,也从父亲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面对着自然心音之际的激情与活力。

天资聪颖的刘维阳少年时即喜临砚挥毫,显露出了过人的艺术禀赋:长大后的维阳在父亲每日作画时总是侍立一侧默默用心,并在父亲的指授下对古人山水作了大量临摹。当然,他仍在看山,登山、游山、写山,每年每季,他都会走进山野,在攀越、信步之间一再贴近大自然的心脏。坡上叶红,涧中草碧,嘉果初熟,野卉新发,都被他纳八画中笔下。他像一个细心的采摘者,收掇着大自然的每一个细微呼吸和每一声动人心跳。他珍惜着每一丝画意袭来的时刻,拥紧着每一分不期而至的灵感,在他并不宽敞的书案旁,毗邻着窗外斑驳的阳光或若有若无的月光,轻拈毫管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驱笔运墨之际,功力与灵感相生,才思与理法契合,笔墨与造化相偕;一笔笔的勾斫点染中,他自由而沉静。

刘维阳作山水喜画小景。画幅虽小,却包纳了天地造化间诸多妍丽的景色;状物不多,却蕴含着自然万象中的神气。他的山水小景构图丰富多变,笔墨老辣生动,在古法的严谨之中又透露出画家自己的独到追求。这些尺幅不大的山水小品,从取景布局到用色驱墨,无不意匠独运,老辣精谨,兼有北宗山水的雄奇和南宗山水的气韵。他的构图丰富而多变,匠心自运而毫无雷同,无论山之一角,水之一隅,岩崖掩映,绿树横斜,在他的笔下皆能成可赏之景。尤为可贵的是其状景能简能繁或寥寥数笔,淡墨轻扫,或重山叠翠,笔繁意永,各有可赏。前者如一批山水扇面,往往以半壁苍石、一株老树、几抹江水,便点染出万里江山,后者有《江畔人家》等作,却以迂回环护的山形和斜倚的树木构建支撑画面,或石峰耸翠、植物繁密或山势高峻、巍巍独立,或延绵巍峨、烟云袅袅……山岩的列布,树木的姿态、烟云的显晦表现出了黔南的山色的幽远奇秀,山中小径与林问小屋又令画面平添了几分亲切。

自宋代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之法和后来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补充了”阔远”、“幽远”、”迷远”的山水透视法则以来,各代画家无不力行。刘维阳亦深谙此道,他的画面上灵活地运用古人归纳出的各种透视法则去状景造境,山林相映、山水相接,或平林远岫、或峰险崖陡,或繁或简,气象万千。其作品如《山雨漾潆》之空漾迷远,《林亭寄傲》之素净阔远,《秋山隐逸》之苍茫深远,《谁家林麓近溪湾》之清旷幽远,《松壑幽居》之清奇高远,《秋山图》之雅淡平远,景色殊异而其境俨然、各尽情趣,深得古人造境之神髓。

画家的个性往往在其具体的艺术手法中体现出来。刘维阳山水手法多样,不拘一格,既能精谨细腻,高古雅致,亦能若挥若写、点染自如,皆统一在画意的清雅与意境的清远之中。如《清江水畔》之沉静寥廓,《黔南山色》之苍秀疏淡,《洛阳东风几时来》之潇洒佣傥,《溪声犹带夜来雨》之轻快爽利,《朦胧晓色破初春》,《春泉流香》之文秀娟丽,《雨过溪山》之清润酣畅,既体现出了自然界最为真切的情绪,又透露出了画家自身的画学修养与文化取向。读其画面,便觉其笔法老辣灵动,若树木之交错、山石之叠互、溪流之蜿蜒、云影之缥缈,无不体现出用笔之稳且活与用墨的老练灵动。

色彩运用的丰富自如是刘维阳山水的又一鲜明特征。重染轻渲之间,既继承和发扬了古法,又体现出了贵州当地的风物特色。无论是水天渺远,山色妍好的晴朗天气,抑或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雾中景象,还是碧叶带露、岩崖如洗的雨后新容,皆在色彩的清浓、笔意的转折之间彰显着山野中蓬勃的生命气息。方赏罢嫩柳初发、夭桃才盛、新篁与春草遍布苍石的绚烂春日:又见溪山明净、万树如染的清秋时节,还有夏山之苍翠与冬山之恬淡,无不从色彩的变化之中见出自然景物的四时风貌。饿尔色宁彩净,画面上万彩齐消而墨华缤纷,自然界的诸般丰采皆在浓淡各异、变化不一墨色之中、从画家心灵深处款款流出,令我们在激赏之余再次惊叹中国水墨的魅力。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