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13 08:03: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第1篇

1.1平面艺术设计专业从其培养上的费用来看,要比其它专业高得多,这就使得报考平面艺术的学生的人数受到限制.生源无论是人数还是质量,都在持下降的局势,再加之,有很多报考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具备或是达不到具备的教学要求,其专业素养则大打折扣.并且这种趋势蔓延这个领域,造成了学生无所事事、缺乏想法的局面.而就业前景的不利局面影响着学生从事专业性学习的心态,造成了恶行循环,从而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1.2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仍然采用“重书本理论、轻实践动手”的教学理念,并未适应时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刻板、僵化的教学路数早已局限了学科专业性与长远性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态势使得此专业学习的学生不具备适应性强的技能,且实际的独立动手操作能力也是令人堪忧,这就是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性原因,进而影响了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招聘单位心目中的形象.

1.3平面艺术设计教法中的诟病,使得教学内容间形成了隔阂和分化的状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重点仍然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平面构成”(即:平面构成的要素和平面构成的形式法)这部分内容,但是对于这些理论性的知识没有进行拓展和延伸,也没有进行生活上的实际联系,即:没有注重其实际应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直接导致学生在经过课上知识的专项练习之后,只是会简单应用点、线、面的基本设计内容,但是没有实际的专业性设计能力,即: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不能独立做出一些设计.

2开展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2.1平面艺术设计旨在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说,平面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些毕业生是否能够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从而可以独立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在目前的高校中,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为理论知识和灌输和给与,而不注重实践性教学的设置.那么,这样的毕业生在就业后,由于多掌握专业知识的限制,不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平面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但是,与此相反的是,我国目前高校中的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或者说是毕业生并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平面艺术设计是一个需要随时创新和紧随市场潮流的行业,因此,那些没有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学生只能最终被行业淘汰.所以,各大高校的艺术系应该认识到此专业人才培养的严峻性,大胆和有魄力地开展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改革,这是刻不容缓的.

2.2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各大高校的艺术系应该认识到此专业人才培养的严峻性,去开展相应的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活动,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推动学科不断的发展.只停留在原地,收获不到新鲜的血液,融入不到崭新的活力;同样,当学科内容、教法做出一定的调整与改革后,学科发展就会迎来新的春天.

3平面艺术设计改革

对策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去培养具有现代化技能且可以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专业性人才,这就是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的目标和最终收效.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强调教学方法的改进,以艺术设计的实际应用性为出发点,从培养目标和规模、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改革活动.这种改革活动的目标就是突出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实用性培养.

3.1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国的当今社会具有多元化发展特色,那么,作为社会的一员,其人才的需求也应该具有多元性的,所以,可以说,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就应该是那种复合型人才,而固有的模式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整合,从中发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足.然后,教师就要从基础知识及相关训练为出发点,让学生进行基础性的掌握和运用,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进行思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不断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能够在自由、惬意和舒适的的思维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独立创作.具体到课程上来说,平面构成是学生接触艺术设计的第一门基础课,因此,它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基础性和促进性作用,必须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教师可以从课程的目的、内容的构成等方面要学生进行前期的了解,然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激发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和设计形式.

3.2完善教学理念平面艺术设计是一个创新型的行业,需要平面艺术设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便成了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之一.在当今发展现状下,高校在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时,一定要采取新式的教学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理念和思维模式,消除学生的僵化性思想,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人才.因此,基于对于国外先进理念的学习和借鉴,我国的高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改革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3.2.1对教学形式进行丰富性展开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应该具有多样性,这可以从课堂之上延伸到课堂之外,还可以从书本知识延伸到实际操作,并辅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专家讲座、社团活动等.总之,采取多渠道的方式来拓展和延伸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形式和活动就可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创新.那么,在教学形式丰富的基础上,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学生会积极参与到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性活动中.教学形式的丰富也涉及到教师教学思路创新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教师就要根据平面艺术设计的特点进行自身的调整和优化性整合,使平面艺术课中的基础课真正是为学生服务和打基础,一改往日的,让高校的平面艺术设计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3.2.2优化课程设置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完全掌握其中有关平面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之后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动手操作,真正使学生具备创新性和实用性.那么,根据这一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就要符合新使用性的要求,以达到适合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需要.课程设置可以参照国外相同学科的课程设置方法,完善和修正教学内容,“去粗存真”,把落后的和不适应时展的内容去掉,代之以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根据高校自身情况进行创新,使课程设置得以优化.高校的平面艺术设计课程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不但是基础性知识,如:美术和色彩识、绘图技能和设计等课程,还应该包括相应的实用性设计课程,并将它们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最佳组合,并根据要求进行合理安排一些创新课程,参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时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创性能力.例如,在进行理论课学习的同时一定要辅以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课程,它可以充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在教学中应用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这种优化性和创新性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的多学习一些知识.除此之外在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中,外语课程的设置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增加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3.2.3进行案例分析艺术设计专业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是对学生面对一些典型状作出反应的考验,同样也是学生变相积累经验的一种方法.由于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实施案例教学法,我们要完善和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主要包括,对学生而后教师双方面的学习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完善.课堂表现、书面和口头报告、作业成绩、出勤率等方面都是考核的内容.教师还要通过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切实做到知识和实际操作两方面的要求.

3.2.4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训练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具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所要求的操作能力严重脱节,这就导致学生的毕业后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其根本原因就是实践性课程比例很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从理论性层面进行分析,又要教会学生采用综合性、灵活性多样的表现方式去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涉及的兴趣.给出一个命题,抛开理论的束缚,让学生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设计,检验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已往的传统式教育模式只是注重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层次的操作,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与当今时代的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恰恰相反.那么,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就是最具实效和作用的关键性环节,即:要完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训练,在每个环节做到科学完善.包括对课堂理论知识、课下实践活动、考试综合性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切实做到标准性、规范性、科学性.

3.3优化专业教师的师资资源教学内容而后方法的完善还需要师资方面的落实才能共同起作用,这就是说,教师配置也随之进行合理性调整,以达到最有化配置.合格的专业教师就要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不但更新内容和方法,还要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相关的知识和练习有着重要的理解和掌握,包括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能.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寻找学生之间的共同点,并且发现学生的特色.课堂内的理论内容,要聚有时效性,并且对实践教学有帮助的.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严肃认真,对各个知识点有深入的了解,发挥老师的引导与启发的作用.教师还要发挥指导性作用,让学生在其引导下进行合理、有目的性的实践能力锻炼,提升自己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得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到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来.在强化教学管理和实践操作中,教师将教学目标进行量化,对所有学生进行的量化考核,总结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以考核的方式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4结语

第2篇

如今初中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最困扰语文教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换句话说,如何将语文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并形成稳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提高成绩和持续学习的有力支持。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际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有些知识和技能反复讲授多遍,但是学生在独自练习和考试的时候,依然会感到束手无策。针对这样的现象,应该考虑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入手,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法。赖格卢特曾在1983年主编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式》一书中指出: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的最优途径。当然教学设计也不例外。而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对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十分有效的设计程序。希望借助于这样一种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二、 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模式

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复杂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这一模型的核心为四元教学模式,简称为4C/ID model,也有人翻译成“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式”或“四元素教学设计模式”。它是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冯曼利伯教授与他的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目前,该模式已经被国际培训与教学技术界公认为是最有竞争力的教学设计理论之一,对改进教学效能,聚焦复杂学习,实现学习迁移等均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 复杂学习的含义

复杂学习是为了完成一组综合学习任务,通过综合学习过程形成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荷兰开放大学教育专长研究中心保罗・克什纳教授对这一“能力”作了具体说明。“‘能力’除了包含知识与技能之外,还特别需要考虑策略或情境因素,因此,‘技能娴熟行为’与‘能力胜任行为’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根据他的观点“能力”实际上包含着认知技能和知识,同时还要考虑相应的策略或情境因素。因此“能力”体现的是更为复杂、灵活和高阶的学习行为。面向完整任务的复杂学习正是要形成学习者的这种学习能力。

(二) 四元教学设计模式

“四元”分别指的是:安排完整任务、掌握相关知识、提供程序支持和进行专项操练。

1.面向完整任务

安排完整任务要体现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的排列过程。同一个任务组或任务群的难易程度要一致。对于同一个任务组或任务群,第一个学习任务,教师应给予高支持力度指导,到这一任务组的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撤销所有的支持指导,也就是说最后的一个学习任务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从第一个学习任务到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教师的指导力度逐渐减少,最后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这就是从扶到放的支架作用。

2.呈现相关知能

这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任务中的创生性技能,即形成学习者的学习迁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心理、认知策略、认知反馈三个方面。例如如果运用归纳策略教学,应先提供案例学习和模式示范举例,然后再采取归纳――探究(即指导性发现)或者归纳――讲解的策略掌握一般原理和策略。如果运用演绎策略教学,应先提供一般原理或者策略,然后通过以第一个学习任务为实例进行具体讲解说明。掌握相关知识这一成分仍然是贯穿于全部任务类别中,在学习了一个以上的学习任务之后,学习者应该被给予认知反馈。

3. 提供程序支持

它是为掌握学习任务中再生性技能作准备的,即形成学习者对规则的娴熟掌握能力。主要通过信息呈现、举例、校正来实现。这其中就体现了教师从扶到放的支持作用。及时学习,及时练习,及时校正。

4.安排专项操练

教师安排对掌握规则或方法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同一个学习任务,可以灵活安排练习来达到强化熟练掌握技能的目的。

三、 设计模式在初语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四元教学设计模式与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整合的具体步骤

第一,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重新整合单元教学篇目。将整合后的单元篇目看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群,并对任务群进行排序。

第二,分析这些任务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具体学习目标,预设评估标准。

第三,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取一个篇目进行详细的举例和示范。从高支持力度的教学逐渐过渡到低支持力度的教学。在整个过程中,穿行必要的专项练习。

第四,经过教师的举例或示证,学习者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二)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1.分析课程标准、学情及教材,确定学习任务群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阅读总目标以及七年级上册学习者的具体学习情况分析可知,学习者处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阅读教学内容不宜过难,主要以培养学习兴趣和阅读方法为主。本册书的第四单元主要内容以自然世界科学探索为主。共有五篇课文《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和《山市》。由于《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这样一首诗并不困难,所以这篇课文可以作为一个预习任务,教师补充一些诸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交流感受,这是预备阶段。《看云识天气》和《绿色蝈蝈》主要由教师进行高、中支持力度的指导学习。《月亮上的足迹》和《山市》教师基本放手由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2.确定学习目标、预设评估标准

如何说明一个事物或记录一种现象是任务学习的主要目标。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和归纳方法为辅助目标。确定具体学习目标之后,预设评估标准、制定相应的量规,量规就是一种以二维方式呈现的、含有评价准则和等级说明的评分标准,是一种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工具。”表1是美国教学设计专家马扎诺提出的一个简化的评估量规。根据这个评估量规,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考察学生对文本说明方法的识别与理解的量规(见表2)。

表1 简化的评价量规

表2 考察学生对于文本说明方法的识别与理解的量规

3.针对学习任务,教师举例、示证

教师举例、示证过程采用扶放教学模型。扶放教学模型是从教师承担展示一个任务的所有责任到完全由学习者承担所有任务的责任。学习者通过这种逐渐承担学习责任的过程,会变成更有能力的独立学习者。

扶放教学模式含义如图:

如上图所示,左边的三角形是教师主导,右边的三角形是学生主导,整个过程自上而下分为四个阶段。通过这一过程,最终实现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并获得相应的能力。

根据扶放教学模式《看云识天气》和《绿色蝈蝈》属于模式的第一、第二阶段。以《看云识天气》为例:

学习目标一:作者是如何介绍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的?

教师示证指导:第一段是概述,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然后教师引导学习者寻找文章具有概括性的语句。会发现文章第二段“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随后教师带领学习者分析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的主要内容,发现第三段对应的是第二段提到的“薄云”、“天气晴朗的象征”,第四段、第五段对应的是第二段提到的“低而厚的云”、“阴雨的预兆”这样教师就指导学生发现原来第二段是第三、四、五段的“纲”。通过这样的示证指导,就会在学生的认知图式中形成一个概念,介绍一个事物可以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进行。先总说事物具有的特征,然后再对总说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在举例之后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小结,目的是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形成两个概念和一个技能。两个概念分别是:介绍一个事物要有顺序;要尽量从多个角度介绍一个事物。一个技能是:通过查找关键句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习目标二:掌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师示证指导:分析作者如何说明晴天和雨天的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做表格的方法完成,重点强调晴天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变化,突出雨雪水雹云层的变化:

借助扶放教学逐步完成。完成之后,教师启发学生发现对云的形态描写的比喻句,强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学习者小组合作与独立展示

通过之前教师示证教学,此阶段学习者独立完成另外两个任务《月亮上的足迹》和《山市》。教师只罗列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者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以《月亮上的足迹》为例,可以列出如下问题:(1)试把登月的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进行说明。(2)在说明这一壮举的过程中,作者用的最多的是哪种说明方法,找出一、二个进行解释。可以看出问题(1)的设置是考察学习者是否掌握文章的结构;问题(2)的设置是考察学习者是否掌握了说明方法。这两个问题均与教师示证讲解有着紧密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回答情况,进行必要的反馈。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平面设计课程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27-01

高职院校项目化平面设计教学是当前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化教学要求使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项目化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体现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同时也是高校现代化教育水平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深化,新的教育形式提出具体的教育要求,在平面设计方向如果对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理念如果采取一味的按部就班,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为了加快平面设计类专业的体制的改革,必须要脱离以往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对课程改革的思路不断创新,培养适应新型社会需求的平面设计人才。

平面设计教学项目是建立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是高职院校在平面设计、动漫、文艺等专业方向进行的一项基本学习实践活动,传统课程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力,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发挥的实践过程,本文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中项目化教学方式与平面教学课程设计相结合,对现代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平面设计的项目化教学现状

由于项目化教学过程需要把学生当做是教学任务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素质以及教学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

平面设计教学模式是在项目应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体现在对教学任务的实践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指标下教学任务的完成将情况进行分析。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从开始扩招以来,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多,而项目化平面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小班授课方式,根据学生设计理念的不同类别进行分组研究讨论,但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来看,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即使教师在开展项目化平面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也只能兼顾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无法对平面设计的思维模式以及设计理念具有实践性想法。

除了教师资源的短缺之外,由于项目化教学需要具体的操作和实践环境,就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硬件发展状况来说,还无法达到项目化教学的标准要求,平面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匮乏,平面设计训练的设施器材不够健全,即使在一些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中,由于没有对平面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具体指导标准,在企业项目的制作过程中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脱节,无法模拟真实的生产制作环境对项目教学进行具体的实践。

另外,在开设项目化平面设计教学标准的高职院校中,对于项目化教学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学生不是参与实践的主体,虽然教学活动完全建立在模拟项目生产的环境之中,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成为项目实践的主体作用。在某些方面,平面设计教学甚至过于形式化,一切项目实践的过程步骤都已经拟定完成,教师以及相关资料对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阐述过于全面,因此很难达到平面设计教学中“启发式”引导,不利于学生项目实践独立性的养成。

平面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课程形态,平面设计理念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设计理念具有重要影响,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很少引用立体化思维教学模式,在造型设计过程中,难以把二维的思维模式建立在三维的设计空间中,无法从审美的角度去诠释平面设计的全部含义。

2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的改进思路

首先,应该在项目化教学中了解社会的需求,细化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标准。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根据平面设计人才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方向,针对平面设计公司、广告企业、动漫杂志出版社的人才技能需求,在项目化教学中有目标,分计划地完成平面设计项目化教学的任务目标。项目实践标准需要模拟真实的平面设计工作环境,对不同职位平面设计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平面设计项目化教学更切合工作要求的实际,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在未来工作中能够得到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其次,平面设计教学需要体现现代化教学的标准,平面设计是知识的基本标准,而在真实的平面设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是对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的应用,因此,在平面设计项目教学中,必须增加对于photoshop软件的应用,photoshop是平面设计工作的必要工具,因此在项目实践教学的同时,开设平面设计多媒体教育,加强学生对photoshop软件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平面设计的工具。

第4篇

以中国寒地城市的冰雪景观主题公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因功效学的理论,分析人在户外冰雪景观主题公园中的行为规律、体能消耗及其与冰雪景观互动过程中的持续机能需求。从激发人体抗寒潜能,促进寒地户外景观活动及合理规划冰雪主题公园的视觉、行为动线和活动设施出发,根据游人在冰雪景观主题公园持续的参与行为和人体体能的持续补充需求,提出面向满足人体寒地户外活动体能极限需求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的景观规划策略和能量补充途径,力图为满足寒地户外冰雪景观主题公园的交互设计提供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

寒地 人体机能需求 交互设计 冰雪景观 主题公园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中国分类号:TB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49 - 03

哈尔滨地处寒冷地区,是中国最北部的寒地中心城市,世界四大冰雪活动的举办地之一。自1963年创办中国首届冰灯游园会以来,冰雪文化始终是啥尔滨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内涵…。独特的地域条件不仅使冰雪成为哈尔滨冬季户外活动的主要媒介,还使人们利用冰雪创造的“冰景美境”成为了城市环境塑造的重要景观内容之一。现阶段,“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作为传播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主要的景观媒介,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冰雪景观主题公园之一。

然而,根据调查发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每年固定的开园时间是一年中室外平均温度最低的时段,即每年1月5日开园,至3月初结束,为期约80天。由于公园的面积和规模较大,因此完整的游园时间大约需要4个多小时(以公园内每项冰雪景观设施的游玩次数为1次计算),再加之这一时段夜晚的室外平均最低气温几乎均达到-30℃以下,因此对游览者机体的抗寒能力而言无疑带来了一种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一些来自非寒冷地区的游人,寒冷更是制约他们在公园内进行景观活动的重要因素,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游人在公园驻留、观赏和游玩的时间,也造成了绝大多数游玩者无法充分、全面体验和参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景观活动的遗憾。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旨在借助人因功效学的理论,在调查、分析“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内景观环境设施的体验和参与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寒地室外人体机能消耗、景观行和体能恢复为之间的关系,提出面向人体效能和抗寒潜能激发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景观规划策略和能量补充方法,为寒地户外景观活动和交互设计的研究提供了一点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调研的对象是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活动组成部分之一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啥尔滨冰雪大世界肇始于1999年,每年的占地面积达75平方米以上,是集科技、艺术和文化为一体的、以冰雕雪雕景观和设施为主的大型冰雪景观主题公园,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5届。此次调查的区域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观赏、游玩和休憩部分。

1.2 研究方法

(1)观测法

借助一定的仪器和工具对调查的对象进行状态的观察,包括:数据的动态测量、采集和记录等。在对冰雪景观环境、人的行为和实时户外气温变化及整体景观活动过程的观测中,观测法能够对多种外部因素影响下人体机能各种状态的动态变化进行数字化记录和数据积累。同时,借助观测工具还能够科学地采集到各种行为的持续时间。这种方法已经被用于各种与人体机能相关的人工环境和产品的设计研究中。

(2)访谈法

在对游人的行为和机能进行观测的基础上,通过与寒地冰雪景观主题公园中的游人进行交谈和问询,了解景观使用者真实的心理感受和知觉体验,亦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这一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的研究中,由于室外环境较为寒冷,因此访谈法是最为直接、便捷和可操作的主观感受调查方法之一。

(3)调查分析法

除观测法和访谈询问法外,本研究还借用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景观使用者的需求和愿望,并通过统计学软件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本次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原始的资料。并且,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为设计服务,还是促进公众参与交互设计和设计创新的有效手段之一。

2 研究调查和结果分析

2.1 研究调查

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自然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每年都要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尽管基址不变,但每年一次的调查周期,即每年1月至3月,也为研究增加了难度。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只针对某一年啥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游人进行调查可能出现的随机误差和气候特例,研究者将调查的时间以3个自然年为3个调查周期,即2012年至2014年,将具体的调研时间确定为北京时间晚上18时至21时。将被调查者限定在调查时间内出现在调查区域内游憩的游客,共发放问卷2040份。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对参与此次调查的被调查的年龄和性别进行了限定,其中被调查者的年龄限定在表达能力相对稳定的15至55岁的人群,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区间,将每个年龄区间的被调查者设定为510人。其中,男性255人,女性255人。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32份,有效率为94.7%,符合数据统计分析的标准,能够进入深入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2 结果分析

通过对193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到游客人数与驻留时间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结果显示:1932份有效问卷中,在园内驻留时间为1.5小时以下的为332人;1.5―2小时的为1355人;驻留时间为2小时以上的仅为245人。但是,根据调研,针对对占地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大型冰雪主题公园,全部参与、游览完整体园区仅2小时是不能实现的。因而,其中1687人的行为是:不足2小时就出园离开一定存在迫使其离开的原因。对问卷中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影响游客驻留时间排名前7位的因素。根据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是以冰雪为特色的主题公园,但寒冷的气温依旧是影响人们能否全面进行景观参与活动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发现:其中,无论是直接表述天气寒冷的因素,还是表述排队、迷路等原因导致的游览时间延迟因素,均反映出这些原因造成了游客抗寒能力消耗的加剧。在与调查同时进行的访谈中还发现:大多数游客表示如果身体还能抵抗寒冷的气温,他们仍然希望能够和愿意继续驻留景区游玩。因此能够判定上述影响因素是造成游览不充分的重要原因。

从上述调研得到的结果发现:排除无法预期的自然气候条件因素影响,其中6方面的因素均与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内的人工冰雪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关。因此,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内的娱乐性景观及其对游客抗寒能力的消耗和补充问题进行访谈和调查发现:①设计者在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不仅考虑到冰雪文化和冰雪运动的传承,亦对游客抗寒能力的消耗和补充问题有所思考;②主题公园内单体娱乐性景观能够增加游客(主要指参与到娱乐性景观活动项目中的游客)的运动量,因而具有增强或补充游客抗寒能力的功能;⑧参与娱乐性景观活动的游客的抗寒能力增强和补充的效果并不显著。对调查结果分析后发现,主要的问题集中在3个主要的方面,如图2所示。

3 讨论

3.1 人体抗寒能力与潜能激发

通常情况下,低温环境中人体为了维持体热平衡、防止身体温度急速下降、保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正常,往往会使自身的热能代谢活动大为增加。因为,对普通人来讲,抗寒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多产热,二是少散失。因此,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夜间前往平均气温达到-30℃以下的啥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普遍都会因感到寒冷而引起不适的情况下,增加进食和进行运动是提高产热率、补充抗寒能力的主要方式。其中,增加运动是提高游客抗寒能力和潜能激发的首要条件,而运动产热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热能代谢

在寒冷环境中进行活动的情况下,机体的能量代谢有一小部分转化为外部的功,其他大量的功则以热能的形式保留在体内,以维持机体的热平衡。运动起来的机体除了增加肌肉的代谢产热外,还通过内分泌系统增加了内脏和组织的代谢功能。

(2)减少寒战

在触寒冷时,人体为了减少体热的大量散失,往往通过神经反射,或是汗腺闭塞、皮肤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度增加,不断地出现寒战。然而,在运动时,通过生理调节,使内脏代谢活动增强来增加产热,不必通过寒战的途径去产热,就可以维持机体的热平衡。因而,通过运用尽量使寒战减少或推迟,机体感到寒冷的程度也会减轻,人体的抗寒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具体的运动和寒战出现时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突出的表现是皮肤血管强烈收缩、血液流动显著减慢、皮肤温度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如果不得到及时改善,就会发生冻伤。运动后,这种情况不仅将会被避免,还可以使皮肤血管的功能得以改善,使血管的收缩程度得以减轻,更重要的是局部血液循环能够保持在正常水平,使冷痛感减轻或消失,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具体的运动前后,人体各部分感到寒冷的时间为如表3所示。

由此得到:在进行冰雪景观主题公园的设计时,人体抗寒潜能的激发能够通过交互设计的方式,尽量使游客全身得以充分运用来实现。在具体的规划和设计表现为:在设计和建设的阶段就尽量多地设置游客能够进行互动的节目和活动,增强游客游览过程中的参与性,使游客尽量多地运动起来。在体验运动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增加激发体能,产生对中国,啥尔滨国际冰雪节“零度以下的沸腾”的体验。

3.2 完善规划合理布局

冰雪景观主题公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往往需要交互设计先行,即需在确定园区的主题后,将人因功效学的理念融入总体规划设计之中。然而,在整体布局的规划过程中,引起游客对景区产生浓厚的兴趣亦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注重人体机能和行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布局,积极调动游客主观参与冰雪景观的热情,也是激发人体抗寒潜能,补充体能的有效途径,而交互设计是最好的实践方法。以游览路径为例,游览路径的优化对于减少游客人体机能的消耗来说尤为重要,其不仅能够缩短游客寻找目的地的时间,还能够使游客的参与活动充满猎奇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合理的游览路径,能够避免游客由于经由重复的路线,而产生不必要的体能消耗。对于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来说,合理布局和完善的规划还肩负着使游客更大限度地参与互动、完整观赏的责任。

3.3 设施设置安全体验

通常情况下,游览设施是游玩活动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保障,良好的游览设施不仅能够保障游览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还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根据调查发现,游客对啥尔滨冰雪大世界提供的游览服务及设施评价相对较低。并且,通过对3个自然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园内的导引系统尚无系统完善的设计,且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游客对冰雪景观主题公园的观赏和游览。在调查中,部分游客反映由于入园后看不到明确的参观路线指引,因而无法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特别是当游览了一段时间后,身体已经感到寒冷,想通过运动来缓解寒冷的时候。由于无法很快找到目的地,部分游客由于在寒冷的环境中身体愈发难以抵抗寒冷的侵袭,只好被迫出园。此外,还有一部分游览者在无明确导引系统帮助的情况下,无法控制对某一景点的游玩时间,因而在寒冷和时间的制约下,亦只好被迫出园,当其查询后往往遗憾地发现很多“好景、好玩”的区域还没有游览,因而感到非常地遗憾。

此外,部分娱乐性冰雪景观项目,如240m的速降大滑梯,虽然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喜爱,但由于在高峰期排队等待的时间过长,在调查过程中最长的等待时间达2个小时,因而人无谓地消耗了大量的体能。诚然,比起玩普通冰滑梯一瞬间的刺激和兴奋,漫长的等待往往更增加了人们对它的好奇和渴望。但是,在-30℃以下的寒冷环境中,仅仅是排队就要用上快2个小时,对人体机能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而且是毫无意义的消耗。

经过调查后的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通过改善园区内的设施设置来解决的。完善的设施系统使游客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体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游览路线。同时,通过对户外冰雪运动的参与,调整自己的体能储备,以最好的状态、最多地游玩到自己喜欢的游玩项目,如通过电子显示系统,规避一些娱乐项目排队的高峰期,使人流合理疏散和分配,避免人为地造成游客人体机能的消耗与浪费。此时,游客能够在良好的体能状态下进行有效、安全的冰雪体验,在寒冷的环境中最尽兴地游览。

4 结论

寒冷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但是通过对人体机能的研究,建立冰雪景观主题公园交互设计的模式能够使外部影响因素作用于人体内部机能,使人体机能的消耗得以合理利用和补充,本文在研究中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对调查区域总体布局进行分析,计算游人在园区内游览需要的总时间,同时借助对人体机能的观测发现:游客人园后1.5 -1.8小时需要增加能量,有效的途径是以高热量的餐饮实时补充人体需求的卡路里;游客入园后0.75―1小时即需要参与交互运动进行自我体能恢复,因而冰雪景观的设计要尽量设置互动性强的项目,以激发人体自身的抗寒潜能。

第5篇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基于“学生研究”是前提

说到学生研究,我们当然首先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研究学生学习今天的数学知识,他们过去有什么?今天他们要做什么?明天他们将会去哪里?简单点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新知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的深入了解,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在今天的课堂上将要实施哪些数学学习行为、经历哪些数学活动的通盘考虑,有赖于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新知识以后用今天学习知识去研究掌握更新知识的未雨绸缪的规划。着眼于上述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才能做到有效而不无效,高效而不低效,长效而不短效。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教者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学生经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面积计算的途径:一、通过数方格粗略的计算;二、通过转化的方法总结出计算公式进行实施精确的计算。不仅如此,教师显然也充分了解到:学生即使有了上述的知识和方法基础,但要在今天的课堂上完全自主的迁移过去的方法研究圆面积计算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个全新的挑战,因为圆是曲线圆形,它的面积计算不管是用数方格还是去推导面积公式都与以前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注意设计了合理的、适度的教师示范、引领或暗示行为,从而帮助学生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这样就打破学生学习的瓶颈,推动了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显示了教学设计在追求有效课堂教学中的基石力量。

如果说,过去我们理解“学生研究”更多地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还要关注学生自己的研究。一句话,就是要把“研究”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亲历研究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要做什么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相对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空间;其次,要做的就是相信你的孩子,相信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本节课学生的研究活动看似进行而实际是教师示范,学生成了看客,顶多是一个操作工,而不是真正意义的研究者:一是课程设计本身导致本节课课堂教学容量太大,教师因为瞻前顾后,没能对教材进行大胆在取舍无法提供给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二是教师过份低估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过分估计了学生可能遇到研究的难度。一句话,教师没能在学生研究这方面做适切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方面打了折扣。

二、有效教学设计:科学提炼“核心问题”是关键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美斯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由此可见问题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而“核心问题”则是指中心问题,是教学过程的诸多问题中最具思维价值的、最利于学生思考及最能提示事物本质的问题。核心问题的成功提炼有利于学生清晰学习目标、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发展思考力,以纲举目张之势,推动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地前进。教师怎样才能提炼出数学核心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的重难点,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关键。还是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一节课听下来,与会老师虽然感到课堂容量很大,但课程推进的脉络非常清楚:猜一猜,初步估计圆的面积与半径平方之间的关系;数一数,粗略验证猜想;拼一拼,实现从圆到长方形的转化;算一算,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课堂进行的如此清晰呢?在该备课组的执教反思中,我听出了他们在设计该课时准确提炼出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要知道圆的面积,可以把圆转化为什么?如何转化?转化后又是如何推导出面积公式的?笔者以为,正是教学围绕着这些核心问题进行,才使得学生顺利掌握了圆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并且为学生研究平面圆形面积的方法做了主动的整理、固化,为一类知识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有效教学设计:合理整合教材很重要

第6篇

让课堂洋溢着幸福,构建幸福课堂是我们教师一生的追求。幸福课堂应该是民主自由的,它有个性的张扬和心灵的放飞,它没有居高临下的驯服和奴役;幸福课堂是直面生活的,它有广阔的天地和融入生活的美好境界;幸福课堂是充满智慧的,它有探究发现的启迪和伴随知识共生的智慧生成,它没有纯粹只是知识的填鸭和灌输;幸福课堂是运思创造的,它有奇妙的想像和大胆的生发创造,它没有被压抑的思想枯竭和循规蹈矩。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呢?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学生的“已知”入手构建小学数学的幸福课堂

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我在平日的教学设计中,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清晰地知道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与面积单位,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学生对于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因此在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如:增加辅助线、采用割、补、移等多种方法,使得学生对组合图形计算方法的掌握不会很难。

又例如在讲解《分数》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听说过一些分数,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于是我利用学生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能够理解“物体和图形的一半”这样的说法,跟学生一起通过实践操作明确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且初步了解了平均分的多种方法。

二、从学生的“未知”入手构建小学数学的幸福课堂

学生的“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停留在可以直接感知的思维训练上,要让学生达到不可直接感知的一步,就只有向深层次发展,拓展思路,挖掘教材隐含的未知领域,通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看树木,还要看见森林”,从教材提供的有限信息多方位、深层次引发,进行思维发散,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走上创造性思维的良性循环。例如,我在讲解《几何图形》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从学生的“怎么知”入手构建小学数学的幸福课堂

学生的“怎么知”是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不同的认知风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法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我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第7篇

一、责任到人,自主构思

教研组成员分工合作,自主认领,承担两个单元的章节复习教学设计。每位教师在上课前一个星期接受任务后,成为这一章节复习课的主备人,主备人就要肩负起解决这一章节复习教学设计的主要责任。他必须详细研究课标和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教学设计构思,最后形成课堂设计的书面材料,复印数份,以供小组其他成员参阅、研讨。其他成员的任务就比较轻松机动,只需熟悉课题,对课题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对课题的教学构思有所设想与构思。例如张老师承担《弧长、扇形面积、圆的面积的计算》的主备人后,提供了以下课堂设计的书面材料:

弧长、扇形面积、圆锥侧面积的计算复习。

第一环节:知识复习

1.多媒体出示:如图1,O的半径为9厘米。

教师提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预设:学生回答面积为81π,周长为18π。

【设计目的:复习圆周长和面积公式,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2.多媒体出示图2:在O内截取扇形AOB,∠AOB=120°,则AB的长为______厘米(结果保留π)。

预设:学生回答1:L= ×2×π×9=6π。

学生回答2:L= = =6π。

【板书计算过程,目的是复习弧长公式】

3.多媒体出示扇形AOB的面积是______厘米2(结果保留π)。

预设:(1)S= = =27π。

(2)S= LR= ×6π×9=27π。

【板书,目的是复习两条扇形面积公式】

4.多媒体显示。

【目的是熟练运用几条公式,归纳知二求二】

5.多媒体出示(实物展示)。

若将扇形AOB卷成圆锥,使AO与BO重合,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预设1:让学生回答:扇形的弧长与圆锥底面周长相等,扇形的半径就是圆锥的母线,圆锥的侧面就是扇形。

预设2:求底面半径可能会有两种不同求法:(1)利用周长2πr=6π,所以r=3。(2)利用面积S=πrl=9πr=27π,所以r=3。

求出底面半径之后,进一步求圆锥的高线。

【目的是复习圆锥的两条公式,注意归纳图形中变与不变的问题】

第二环节:应用一

1.已知一圆锥的母线为5cm,底面半径为3cm,则圆锥侧面展开的扇形半径为____cm, 弧长为____cm,侧面积为____cm2;表面积为____cm2;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为____度。

2.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半圆,求:

(1)圆锥母线与底面半径之比。

(2)若圆锥的表面积为75π,求圆锥的母线长l。

【进一步复习理解圆锥与扇形之间转化中的变与不变,前三个空格视情况可让学生口答,第4个空格需追问为什么,归纳全面积公式。在求圆心角度数时,学生可能会用θ= ×360°。教师要予以肯定,然后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圆锥的侧面积已经转化为扇形的“知二求二”问题,目的是暴露圆锥的侧面与扇形互换中的变与不变问题,利用弧长与底面周长的等量关系,或利用扇形的面积与圆锥的侧面积的等量关系来解决,体验变与不变的关系。】

第三环节:知识应用二

如图,把RtABC的斜边放在直线l上,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次,使它转到A`B`C`的位置。若BC=1,∠A=30°。

(1)求点A经过的路线长。

(2)求线段AB所扫过的面积。

(3)你能求线段AC所扫过的面积吗?试试看!

【第(1)、(2)小题让学生用三角板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解决,第(3)小题让学生讨论,上台图画,教师展示图形后让学生讨论解决。】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请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举手回答)

二、互助观课,明确分工

在这一环节中,主备人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接受实践的检验。其他成员分成三组――教师观察组、学生观察组和综合观察组,进行观察记录,要边听边看边想边记。一听:聆听教师的语言、学生的回答,感受课堂的气氛。二看:一看教师的教是否可行和有效,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二看教师是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三记:记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记预设和生成不一致时教师的调控和处理,记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四想:想存在的问题,想解决问题的对策,想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想自己执教时具体的实施方案等。并把主备人的具体设计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反思哪种教学设计可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更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同时在书面材料上做一些记要。

三、深度研讨,条分缕析

在这一环节中,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就每一个环节结合现场采集的素材,进行对话、探讨,加以质疑和补充。大家以欣赏的眼光发现伙伴的优点,以研究的眼光指出伙伴的问题,以解决问题的眼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研组成员对张老师设计的《弧长、扇形面积、圆的面积的计算》中每个环节的研讨如下:

张老师:第一环节的设计呈现形式很好,起点底,有利于全体同学参与,且过渡自然。就是设计的半径都是9厘米,是否换一个数字,比如改为4厘米更恰当。

黄老师:变式一和变式二归纳“知二求二”对学生没有用。我感觉在归纳运用这三条公式时都有R,有R直接求,无R先求R更恰当。弓形这部分的知识你在设计时都没涉及,可在变式后连接AB,求弓形的面积。

翁老师:第5题可这样处理。问:(1)扇形的弧长就是什么?(2)你还能发现什么?从而构建得出扇形和圆锥之间的三组等式。

李老师:在第二环节中,第一题练习设计的顺序很乱,这样学生做的时候很麻烦。可以改为:已知高是4,先求半径,然后求侧面积、表面积,再求展开后的弧长、圆心角。第二题练习求圆锥母线与底面半径之比,学生求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方法的提升。可以改为蚂蚁爬之类的题目,渗透求立体图形的有关问题时将立体图形平面化。

牟老师:学生前面部分的参与度高,后面求圆锥母线与底面半径之比后就不是很好,教师要注意设计题目的合理性,评价这一块还要注意加强。

四、反思调整,再度执教

主备人结合第一次上课的情况及分析结果,重新设计。第二天,同一位教师就同一内容,在平行班进行第二次试教。教研组的其他教师继续观察分析,一起寻找新设计与学生课堂实际获得之间的差距。在共同的分析与探讨中,所有教师一起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善,缩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

五、达成共识,整理上传

在这一环节中,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就每一个环节结合主备人第二次试教的情况,对这一章节的复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设计达成共识。研讨后,上课教师要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吸收集体智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教情和班级的学情,根据实际情况将课前的教学设计加以整理、上传,成为共享资源。例如张老师汲取同伴的意见和建议,修正原有的教学思路,撰写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弧长、扇形面积、圆锥侧面积的计算复习。

第一环节:弧长、扇形面积知识复习

(1)多媒体出示:如图,O的半径为6厘米。

教师提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预设:学生回答面积为36π,周长为12π。

【设计目的:复习圆周长和面积公式,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2)多媒体出示图2:在O内截取扇形AOB,∠AOB=120°,则AB的长为______厘米(结果保留π)。

预设:学生回答1:L= ×2×π×9=4π。

学生回答2:L= = =4π。

【板书计算过程,目的是复习弧长公式。】

(3)多媒体出示:扇形AOB的面积是______厘米2(结果保留π)。

预设:①S= = =12π。

②S= LR= ×4π×6=12π

【板书,目的是复习两条扇形面积公式。】

(4)多媒体显示:

连结AB,S弓形AmB=______厘米(结果保留π)。

【处理方法:先出示变式1,教师提问:你能求出哪些量?预设学生求s和n;再出示变式2:要求L,需要求什么?目的是说明运用公式的关键是R,有R直接求,无R先求R。然后连接AB,目的是复习小于半圆的弓形面积为S弓形=S扇形-S。】

第二环节:知识应用一

如图,把RtA`B`C`的斜边放在直线l上,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次,使它转到A1B1C1的位置。若BC=1,∠A=30°。

(1)求点A经过的路线长。

(2)求线段AB所扫过的面积。

(3)你能求线段AC所扫过的面积吗?试试看!

【第(1)、(2)小题让学生用三角板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解决,第(3)小题让学生讨论,上台画图,教师展示图形后让学生讨论解决。】

第三环节:圆锥知识复习

若将扇形AOB卷成圆锥,使AO与BO重合,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预设1:让学生回答:扇形的弧长与圆锥底面周长相等,扇形的半径就是圆锥的母线,圆锥的侧面就是扇形。

预设2:求底面半径可能会有两种不同求法。(1)利用周长2πr=6π,所以r=3;(2)利用面积S=πrl=9πr=27π,所以r=3。

求出底面半径之后,进一步求圆锥的高线。

【目的是复习圆锥的两条公式,注意归纳图形中变与不变问题。】

第四环节:知识应用二

(1)已知一圆锥的母线为5cm,高线为4cm,则圆锥的底面半径为____cm,侧面积为____cm2,表面积为____cm2; 圆锥侧面展开的扇形半径为____cm,弧长为____cm,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为____度。

【进一步复习理解圆锥与扇形之间转化中的变与不变,前三个空格视情况可让学生口答,第4空格需追问为什么,归纳全面积公式。在求圆心角度数时,学生可能会用:θ= ×360°。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目的是暴露圆锥的侧面与扇形互换中变与不变的问题,利用弧长与底面周长的等量关系,或利用扇形的面积与圆锥的侧面积的等量关系来解决,体验变与不变的关系。】

2.有一个圆锥形的粮堆,其主视图是ABC,且AC=6、BC=4。在粮堆的母线AC的中点D处,有一只老鼠在偷吃粮食,此时小猫正在B处。

(1)它要沿圆锥侧面到达P处捉老鼠,求小猫经过的最短路线的长。

(2)聪明的小猫预计老鼠会逃跑,结果在AB的中点Q处抓到了老鼠,求小猫经过的最短路线的长。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解题过程,在投影机上进行点评。

设计目的:求立体图形的有关问题,通常把立体图形平面化。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请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举手回答)

第8篇

最近在一次赛课中,有两位年轻教师在两位老教师的指导下分别执教了这一内容。但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却大相径庭,反映了不同教学价值的取向。

【片断一】

1.课件先出示一个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请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如果半径是r,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板书:正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r)

正方形的面积=r2

2.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多少倍?你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7

(1)谈话:刚才我们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研究。

(2)课件出示例7第一幅图表,请同学们按照图表的要求数一数,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再在小组里交流。

(3)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

板书: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新教材中增加的,首先利用课件逐步出示一个正方形,以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让学生仔细观察正方形和圆的关系后大胆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多少倍,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数方格”初步验证猜想,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准备,获得的结论与例8推导出来的公式互相印证,加深学生对有关圆形转化方法的体会。)

4.教学例8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究竟圆的面积是圆半径平方的多少倍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2)课件出示例8,出示把一个圆等分成16份、32份的两个圆片,你能不能把它们剪拼成一个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呢?

……

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πr×r

=πr2

S=πr2

【片断二】

1.课件先出示方格图,说明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再以一个正方形的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

2.请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如果半径是r,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课件展示图1)

3.课件展示图2

请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圆的什么有关系?(直径为底,半径为高),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d×r÷2

=2r×r÷2

=r2

4.课件展示图3

师:2个这样的三角形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r2)

5.出示图4

师:圆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r2)

师:图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

(分别是r2的1倍、2倍、4倍)

6.猜想:圆的面积是r2的多少倍?你是怎样想的?

生:圆的面积是r2的2倍多,4倍少。

板书: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思考】

同一本教材,同一组例题,两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却截然不同。教学片断1我们看到执教老师按照教材,先引导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发现圆的面积与以它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近似关系(例7)。再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例8)。安排例7的教学,可使学生从熟悉的“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从而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本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结论与下一道例题中推导出来的公式互相印证,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加深对转化方法的体会。这一过程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不仅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形成。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要先数出三个半径分别是4、3、5厘米的个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是12.5、7.5、19.5平方厘米),然后还要乘以4,求出整个圆的面积。最后还要研究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平方(正方形面积)的关系。其中不满一格的凑成整格,这一方面有的学生因为(多数或少数)半格或一格而争论不休,从而分化了学生研究圆的面积的注意力,导致在例7上花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而导致在例8操作探究花的时间非常少,没有在难点上花过多时间,学生有效注意力分散了,研究的重点转移了,没有达到先前的预设。

而在教学片断2中,可以较清楚地看出它融合了片断1(重视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一定的推理能力。并且在课堂实践活动拓展环节提出: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分成若干个近似三角形,除了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看还能拼成怎样的图形?并试试看你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安排,通过学生丰富且有层次的操作体验,让学生的思维从“再现”向“再造”过渡,从而升华对圆面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