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数学新课标

小学数学新课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01 23:31: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数学新课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27-01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主体

1、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数学教学中,给学习提供一个平台,例如我在上《数学乐园》中,上课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热气球,把学生带到“数学乐园”游玩的情境,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同时,最开始的游戏就去邮局,在邮局送完信后,我卖了一个“关子”,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决定给表现最好的学生进行回信。用这种“回信”的方式给学生以外显的评价,贯穿课堂的始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这个问题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所谓难,就是因为教师们已习惯于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一向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如今我已经认识到教师只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只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9加几”,我让学生在摆小棒时,他们想出了好多方法,如“合在一起全数”,“接着一堆往下数另一堆”,还有的采用“凑十法”,这些方法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3、营造轻松和谐的学校氛围

多年以来,教师们已经习惯了让学生根据自己早已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学习,用自己认为最快捷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他们最惧怕的是学生一旦不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计算,计算速度就不快,计算的准确率就不高,最终影响分数。所以在教学中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并以此来换取大部分人关注的分数。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没有了创造性和自主性。

在计算教学中我努力更新观念,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练习题,努力克制自己,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在《9加几》这一课,学生出现了那么多的算法,比如“数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对于这些想法,要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我一定会生硬地要把学生往“凑十法”上拽,但是当我学习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之后,我明白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是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评价的目的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只关注学习结果。所以面对这么多的算法,我没有急于去否定或肯定。我问:“你喜欢那种方法?”组织他们讨论。在这里,我充分地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这正是新课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呀。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学习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就拿我们一年级教材来说吧:在编排上非常注意体现这一理念,但凡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

2、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的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活背景,是小学数学的一种学习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有很多形式,我觉得可以在课堂上多设计游戏活动、情境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观点。首先,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我们的数学应该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其次,小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因循守旧等各种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课堂高效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能否实现有效提升,随着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与实施,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高效课堂是一种优良的教学境界,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高效的课堂教学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进步,课堂上充满生命活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整个课堂洋溢着温馨与和谐。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实践中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与大家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教师课前吃透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只有在课前“吃透教材”,理清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同时,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全面通读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对教材里的内容及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写意图深入地研究、分析,精心备课,以全局观点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做好准备。

二、重视情境创设,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情境创设,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情境创设中,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不同,因此,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形式。例如,对于中、低年级的儿童,可以选择直观演示、做游戏、讲故事等直观形象的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形式创设,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挥积极主动性,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数学本身的魅力,继而愉悦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中多是以教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教师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在课堂内容和教学任务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小学数学通分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如何比较分数大小不知所措,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灌输概念知识,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法引导学生。比如,可以通过画图法等比较形象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展现,教师在黑板上画两条一样长的线段,把其中一条平均分成9份,表示出它的4份,把另一条线段平均分成7份,表示出它的3份,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这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通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反思,剖析实际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教学预设,每上一节课都需要深入地剖析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生成情况、教师调控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包括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思想方法等,不断分析、总结规律,在反思中学习,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质量。

总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刚.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2011(06).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创新思维;数学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97-0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新课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焦点,提出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相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农村小学由于存在的诸多不足,如硬件设施、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一方面相对滞后,甚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因此,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做好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应立足于农村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当地教育特色,把握课改契机,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建农村数学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标改革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满怀信心的相信他们在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有能力逐步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而学生也比以前活泼、大胆,敢提出老师的错误,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今天的中小学素质就是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无论是从小学数学目标来看,还是从社会对教育、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去思考,目前的教学现状都必须进行改革,必须让课堂教学真正从“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转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轨道上来,使学生不但掌握学习结果,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疑生欲,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问:“王奶奶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心理上便产生了希望了解这一奇怪的愿望,同时也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三、注重作业的创新设置

作业布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咱们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课内课外学习主要以布置作业为主,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出发,作业应当减少重复设置和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题:“姑挂乡修一条长1200米的马路,前3天修了这条路的1/4,照这样的效率,乘下的路还需要多少天才能修完?”(请用多种方法解答)这种题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接替的灵活性、多样性,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由于农村学生大多接触到多种农事农活,甚至帮助父母做过小生意等。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壮大了农村孩子的胆量,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五、诱发灵感,突破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而言之,人贵在创新。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担当起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苏]赞可夫.译者:杜殿坤,余翔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

第4篇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要制定有效目标

对于教学活动方向来说,教育教学目标一直都具有指定性,更加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决定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对于目标进行了一刀切,对于小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进行了忽略,教师也很难实现对于每一名小学生都能够量身制作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但是,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为小学生制定分层目标,这样就可以将总体目标分解成为下限目标、上限目标以及发展目标,这样就能够从小学生自身存在的认知差异这一角度来出发,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差异化设计,从本质上实现了所有小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水平上面取得一定的进展和发展。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要完善教学方法

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教学载体,更加是数学知识教学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工具是粉笔以及黑板,其教学的手段比较单一,这一种单一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已经直接制约了小学数学自身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加对学生自身长久发展产生了制约。因此,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课堂质量效率提升,结合声音以及动画等等,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进行学习的爱好和兴趣,激发小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进而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以及主动参与到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期,并且在美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一直到八十年代的中期,这一段时间之中,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实质性发展。在当前的形势和背景下,合作学习这样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已经被人们应用到了整个世界的小学课堂之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改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自身对于人们的束缚,将小学自身的课堂进行活跃,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小学生在自身小组之中从事数学学习的活动,对小学生进行依托,这一个小组合作性子好已经被人们认为一种课堂教育教学技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和学生之间团结合作,鼓励小学生勇于提出自身的问题,开展一定的讨论工作,从本质上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好的老师,所谓的兴趣就是指学生意识对于一定课题存在的内在倾向性以及内在性选择,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小学数学;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1.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而是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2.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3.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48÷6=(48×0)÷(6×0)=8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6×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第6篇

一、审时度势,明确定位。

传统教育重视知识传授,使课堂成了教师表演舞台,使教学成了教师传授知识主渠道。这洋,师生整天在知识里忙碌,教师成了课堂中心,教的累;学生成了装知识“容器”,学的苦,教与学主次颠倒,课堂效益不言而喻。但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落实三维目标。诚然,教师必须审时度势,明确师生定位,转变师生角色,扬弃“传道、授业、解惑”教法,实现教与学变革,立足课堂研究,成为“研究者教师”。教师要研究课程、研究学生和研究教学情境,努力成为课堂实际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真正课堂主人,渐渐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或促进者,积极走进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心声,根据学生知规律、心理特征和生活需要,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局面,使师生在互相倾听、彼此接受、共同分享中实现共同进步。

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课堂教学是引起学生学习意向和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而精心安排的外部活动,它需要教师设计一些事件,或采取一些措施有效支持学生内部学习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它深刻阐述了教育者引导学习者时要“谆谆教导、诲人不倦”的道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小学数学堂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既要重视“导”,又要特别强调“学”,有效促进“导”与“学”的统一。在实际小学数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导学”,充分利用学校规定的五步教学模式(目标引导、探究巡导、交流示导、达标训导,拓展疏导)进行小组合作式教学,努力改变自己传授知识方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接受知识时,也能形成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特别强调学生的“学”,重视提倡和发展多种多样的学生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使他们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以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我坚持使用自己制作的数学课件,按照学校五步教学模式,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自学,使学生在我事先设置的情境中自主地学习,彼此探究交流,共同分享。这让学生在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矛盾发展中不断地得到进步;这让他们在自我探究领域取得满意成绩,渐渐地实现了他们学习目标。

三、走进课堂,回归生活。

第7篇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 注意练习的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

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 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 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

二、注意练习的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如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把数和运算符号按顺序输入就能得到正确结果。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结果算了出来,他是这样算的:50×6-6。你还有其它算法吗?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试试看,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此类习题让学生设计一、两种方法并不难,设计三、四种则稍有难度。在此基础上,还可再设计出创新性合理方法,使中上等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展示,从而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与之相应的成功体验。

三、注意练习的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

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四、注意练习的开放性

如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要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思路明朗化。当加盐时盐水中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两个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练习,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五、注意练习的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

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更新教法 改变学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从时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中感知,知识的发展和更新与时俱进,要想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新。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知道学到了什么,而且要学会怎样学习。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我通过研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发现他们成绩优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习方法比较科学。而后进生之所以学习困难,大多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学生都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转变观念,更新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学的实质是为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教师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入手。

1.备课:不但备教材,而且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材的方法很多,然而备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却不多。许多老师注意到了自身须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了实验操作应科学规范、熟练,注意到了文字的表达(如板书合理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关注到了学生的管理,但对学生的学的过程却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多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笔记、课后复习、做作业等;要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取决于他对知识的传授,而且取决于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讲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确定的动态生成过程,中间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周到,也可能有“无法预测”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要远远比预想的过程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要利用好瞬间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讲教案。教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味讲究师道尊严,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大打折扣。若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则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师生人格平等、真诚合作、民主的关系,同时要倾听学生的一言一语,留心学生的一举一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及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能使课堂教学更有趣,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另外,教师的课堂提问还应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五花八门的答案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学生的理性认识便在教师的肯定和引导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如果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捕捉。

二、激活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最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陈旧落后的学习方法会降低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么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结合平时的教学谈几点方法。

1.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

有的同学在学习中一味地对知识死记硬背,其结果是一方面知识理解程度和掌握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巩固和应用的作用。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他们不是为了死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以致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而学习,这些都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让学生会说、多说。

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这样有利于及时弥补学生思维过程的不足,对全班学生的学习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自己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说出是与非、多与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是否合理,则不太注意,这样不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见解,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说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长期坚持下去,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把学生推向题海之中。例如口算题,现在已经名不符实,学生解题时多数用笔算代替,动手不动口。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于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不能让数学课变得枯燥无味,让学生望而生厌。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并结合其它教学手段,这样做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要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巧妙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的能力,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方法,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它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就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应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同化,这时就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学会听课。

(1)做好课前准备,包括物质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2)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双边”活动,不要只记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及时做好各种笔记,有选择地记好标记、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