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20 05:43: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考复读政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由于2009年北京市高招本科录取率再创新高,加上又恰逢新旧高考交替,使得原本就已减少的考生在选择复读时格外谨慎,多家复读学校今年面临招生的严冬。
“新高考”影响复读信心
截至7月底,北京最大的复读学校之一新东方铭师堂已有500名学生开始复读,但这个数字仅是去年同期的一半。“之前过于乐观,没料想到家长和考生的观望情绪如此严重。”校长马永刚有些无奈地说。
2008年高考刚结束,高考专家尹宗禹就预言:“2009年北京市高考是大纲版的收官考试,2010年北京高考将实施课程版高考,因此复读市场的真正冬天将发生在2009年6月,那将是一次冷酷无情的洗牌。”
高中新课标从2007年开始使用以来,立即得到了社会上下的广泛关注,其热度一直持续至今。2010年高考,既是对新课改的检验,又是对课外培训机构授课效果的最好验证。面对“新课改”和“新高考”产生的影响,2009年高考,无论应届生还是复读生,背水一战的心态格外明显。因此,早在一年前考生和家长对于复读似乎就变得更为谨慎。
在2009年开始招生前。马永刚曾经表示预计今年受到“新高考”影响,招生情况将一改过去持续增长的态势。预计能维持在去年1000多人的规模。但是,如今招生季过半。他已经无法作出这样的保证。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复读学校,相比往年同期,招生人数减少了一半以上。
根据往年的经验,在成绩出来后的两个星期内,复读学校能完成招生任务的60%至70%,而今年,在任务量不上涨的前提下,大多数老牌复读学校只完成了20%。马永刚介绍,在过去。参加该校暑假试听班的学生。几乎全部会报名,但是今年。虽然试听后叫好声一片,考生和家长却有60%左右始终持观望态度。9月份开学的日期日益临近,马永刚不敢确定之后会不会迎来报名高峰。
“复读一年,到底能不能考上理想大学?”这个问题从复读出现之日起至今,都是每位复读生及其家长不断思考的问题。马永刚表示,今年在客观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复读市场遇冷,与自身“内功”条件不无关系――复读遇冷说明复读市场的培训效果使学生和家长的信心并不很足。2009年高考过后,对北京的复读机构是个挑战,复读市场可能会出现重大转折。但是,业内人士也表示,复读市场肯定会继续存在,但复读机构应该怎么办,办到什么水平,能否适应高考改革的潮流,给家长与学生一定的信心,是复读机构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大主因致人数减少
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的高考考生数量比2008年减少1.7万人,考生总数10万。根据往年情况。复读比例约14%,今年的复读生本应在1.4万人左右。但从目前各复读学校报名情况分析,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的复读生数量将比去年减少50%左右,实际复读人数约为6000至7000人。
考生人数减少、高考录取率再创新高,以及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的“新高考”方案迟迟未公布,三大因素导致今年复读人数的大面积下滑:
原因之政策:新高考方案延迟出台
几乎所有复读学校负责人都认为,2010年启动的新高考是造成今年复读人数大面积下滑的最关键因素。
其实,复读机构也经历了一个从信心满满到谨慎观望的变化历程。马永刚介绍,在其他已经进行过新旧高考转型的省份,都曾出现过复读市场的滑坡,但市场的缩减比例基本都在20%到30%左右。正是这样的数据,造成了北京复读机构前期的信心。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乐观。“尽管我们作了招生说明会,还开办了新课改衔接班等,但我们仍低估了家长的心理状态。”马永刚分析,复读机构一个多月来的宣传新旧高考会实现无缝对接,终究还是抵不过3年来,老师和社会一直营造的“如果这次考不好就完了”的心理暗示。
除了新旧高考更替本身的原因外,主要还在于原计划6月初的2010年高考新方案迟迟没有露面。新方案公布的时间一拖再拖,给老师、家长和考生造成了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
相比老高考,新课程强调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而这部分内容如何在高考中体现,一直是让考生和家长备受煎熬的问题。加上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一方面表示高考会平稳过渡,而有时候又公开建言考生今年复读需慎重,让家长和考生无所适从,只能先保持观望。
原因之录取:高考录取率再创新高
刚刚结束的北京市本科批次录取统计显示,约有近一半的北京考生被本科院校录取,本科录取率再创历史新高。
在本科录取进程中,各批次院校均进行了适量扩招。本科二批及本科三批的补录更是突破性地把分数线降低了20分。“今年二本、三本的大幅降分,一定程度也影响了考生是否复读的决定。”北京最大的复读学校之一精华学校校长李学峰预测,2009年北京高考的录取率很可能突破80%,如此高的录取率,让一些受新高考影响的考生变得不那么挑剔,如果有院校录取,专业也还过得去。大部分考生基本愿意“能走就走”。与其寄希望于还不明朗的政策。还不如趁着有学校录取的时候,自己果断地跳出去。
今年超高的录取率分流了往年一部分非好学校、好专业不上的考生选择重新复读。
原因之考生:考生人数持续减少
最客观的原因当然离不开考生群体本身。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统计。2009年北京市的高考报名总数为100335人,比2008年减少了17771人,降幅达15%。李学峰介绍,本身考生基数就比往年少,即便是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复读人数下降已成定局。“明年北京考生进入大学的几率可能会比今年更高。”李学峰分析,因为明年应届生只有7.6万,复读生不到1万,参加高考的学生总数8万多人。比今年又减少1万多人。高考录取率仍然会维持在高位,这对今年选择复读的考生将是一个有利因素。
复读市场重新洗牌
复读人数急剧减少,北京复读市场面临着重新大洗牌。据悉。北京复读市场最火爆的时候,市值在10亿元左右,但是2009年将减少8亿多元。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人消费2万元左右,按照最高的预期7000人复读,2009年的市值也不会超过1.5亿元。
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有70多家复读机构招生,由于生源减少,暑期结束倒闭了约1/3。虽然2009年刚开始许多复读学校仍在招生。但到目前一些机构已不再打广告,预计暑期结束将只剩下10多家机构。
除了生源减少导致机构倒闭的主要原因外,2008年,教育部出台的“严禁公办高中举办复读
班”的禁令也是加速复读机构大洗牌的一个催化剂。如北京市实验中学、北师大二附中、首师大附中等一些知名公办高中举办的复读班今年已纷纷停办。
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北京市有不到1万名高考复读生,八成集中在北京新东方铭师堂复读学校、北京精华学校、北京新干线学校、人大附中培训中心等10多家复读机构。而2009年复读生人数预计不到5000人,还不够这些知名大机构消化。
虽然总体招生规模减少,但是根据复读机构统计的数据,细分后可以发现有两个群体的报名反而在增加。以新东方铭师堂为例,该校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已经招募到10多人,大部分集中在620至630分间,“没有想到精英班反而成为我们最先成立的班级。”在该校,分数最高的考生是2008年以671分考入北大物理系的学生,他目前重新复读希望考入北大的数学系。马永刚认为,高分的考生独立思考能力强、目标明确,更容易理解新高考的变化,也不会担心新旧更替的影响。
另外一个逆市增长的群体是2010年的应届高三学生,如今铭师堂已经招收了60多名应届生,一半是京籍在外地读书的学生,另外一半是在本地的高三学生。这是因为外地读书的学生没有上过新课标的课程。担心不适应明年的新高考,所以提前报名应试。而在本地的应届考生更是比去年增长50%左右,“现在越来越多,主要是非示范校的学生,希望在最后一年通过更好的师资突击学习。”
“寒流”净化复读市场
复读机构,每年的6、7、8三个月,都要面临一次洗礼。为应对行业严冬局面。目前各大复读机构也在纷纷调整招生策略,寻求新的突破。
往年,精华学校的复读生都集中在高分和成绩中等的考生,学校在招生时预设一个分数线,只有达到这个线的考生才有机会进入该校学习。而今年,这条录取线被取消。
“这么做也是考虑要维持一个招生总量的平衡。”李学峰坦言,取消分数线后。吸引了一部分中高端考生外的学生群体,而高分考生因为认可学校的品牌,并没有出现多大程度的流失。为保证生源质量。学校采取面试的方式,对想来复读的学生进行筛选。目前,该校的招生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尽管行业的严冬给各大复读机构造成暂时的困难,但更多的人从中看到信心。李学峰认为,复读机构重新洗牌对行业规范是个好事,以往各复读机构鱼龙混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经历这次行业大洗牌之后,留下的基本都是学生和家长认可、教学管理规范、有一定竞争力的机构,这有利于学生选择。更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 (山东)刁 博
今年的高校录取,在中国人民大学小语种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布的全国高考提前批次录取分数线中,出现了男女生“同考不同分”的情况。在划分“男女线”的地区,女生最低分数线普遍高于男生,差距最高达五六十分。(见新华网)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公众对高考公平与性别歧视的热议。很多人认为这是在牺牲女性的权益来为男生降低门槛。其实,按照性别来划定分数线的那些专业只是为了满足一些特殊场合对从业者性别的要求,并且男女生的比例也是在考生报考前就已确定,男女分数线不一样只是按照确定的性别比要求产生出的一个普通结果,并不会涉及性别的歧视。
而若是细细分析一下高校划分男女比例的初衷以及以后的培养和就业,就能发现高校设置好男女比例后进行录取是一种进步。
以往人们向往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给了考生公平的感觉。其实这种公平只是在录取工作时的公平,若是放眼以后的培养和工作,这种一刀切的模式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最起码没有考虑新生在性别搭配方面的均衡,也没有考虑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的特点及以后的工作情况对性别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对学生性别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如护理、幼师、航海等也不得已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只招女生或者只招男生。
如今,男护士、男幼师早已被社会认可,这就表明了至少在一部分专业的教学及培养中,男女生有必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搭配。一旦男女招生比例被确定,男女生录取分数线的不一致就很有可能会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一刀切相比较,这种划定了男女比例的招生,在人才培养上更具有针对性,更遵循了教育及男女心理的一般规律。这是一种进步。
高招“吃不饱”意味着什么
■ (湖北)黄 顺
今年高校招生,由于连续四年生源下降,相当一部分高校面临日益严重的“吃不饱”困境,这势必会使一些高校破产倒闭成为现实,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高校招生“吃不饱”,会带来高等教育市场的大洗牌,生源危机将迫使高校由过去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这会对一直没有多大起色的教育改革形成外在的“倒逼”压力。过去一段时间,生源好的时候,高校曾盲目地扩大规模。由于不愁生源,一些高校办学质量虽差,但也能招到学生。这样就使一些高校养成了惰性思想,他们哪有心思去提高教学质量呢?现在不同了,由于生源紧张,那些办学质量差的学校肯定会率先被淘汰,这样就促使高校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否则,只有死路一条。这对学生个人及我国教育事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其次,高校招生“吃不饱”,会促使政府主管部门出台教育政策,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顺势而为。这样,会促使政府主管部门为高校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的环境,并让高校根据社会需要自主设置学科、专业、课程,从而走特色办学之路。政府也可利用高校招生“吃不饱”带来的契机,及时调整各地的招生指标,从而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录取指标均衡。
撤销公办“高四”不能操之过急
■ (新疆)北 方
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市完成公办高考补习学校撤销工作。从今年秋季开学起,高考失利的考生只能选择民办高考复读学校了。(见《齐鲁晚报》)
参加中考后的学生能重读初三。不想上普通高中、民办高中、中职的初三毕业生,因目前成绩不理想,重新参加下一届中考,这种选择就是复读,形式效果等同于高考复读。
中考复读生在择校范围、录取政策与应届生相同。选择复读的学生不存在学籍问题,所有的初三毕业生在领取所在学校的毕业证书后,即宣告初中学籍业已失效,成为空档,下一步等到学生考取高中以后再建立高中学籍。因此,不用担心复读受到学籍的影响。
考生选择复读学校,首先要了解清楚该复读学校是否具有办学资格,以及学校的办学年限,学校的师资力量,中考成绩,环境设施等,以及在社会上积累的口碑、社会信誉度与办学业绩。
(来源:文章屋网 )
父母坚持填报香港大学
2013年7月19日,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刘丽朵发现,自己写于2010年的名为《古顽》的博客文章下多了一条留言:“您好!我是准大一学生。高三一直是北大中文系的梦想激励我的,可是阴差阳错进了香港大学文学院。我最喜欢中文系系庆那本杂志里您这篇文章,一遍遍地读,冒昧地觉得算知音了。有很多思想问题想和您交流,毕竟我还小,不谙世事。很希望读研读博,当老师能回到北大中文系,当您的小小学妹。”
早在刘丁宁刚上高一时,刘丽朵写的《古顽》就让她对北大中文系的生活产生了热切向往。刘丁宁主动联系刘丽朵,见面后,就和她讨论文章里描写的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师生的生活。“她特别理想主义,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的我们,其实也那样理想主义过。”刘丽朵认为,刘丁宁虽然年轻,追求的却是理想中的饱满精神文化。她考虑学什么专业,并不是考虑以后找什么工作,进什么公司,而是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把物质利益什么的看得很轻。本溪市高级中学教务处王主任透露,刘丁宁在父母坚持下填报香港大学,但她自己坚持同时填报了北京大学,只不过由于香港大学提前录取而与北大失之交臂。
本溪市高级中学校长李玉成希望刘丁宁继续留在香港大学学习,不赞成其回来复读,建议她去适应香港大学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状态,坚持一两年就适应了。毕竟香港是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接轨的大都市,接受国际文化是迟早的事情。但他也表示,理解刘丁宁的举动,也尽量为她提供一个学习环境。
只因没有理想可以坚持
刘丁宁一直向往北大。在同时报考了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情况下,由于香港大学可以提前录取,使得她与心目中理想的北大失之交臂。刘丁宁喜欢文学,填报香港大学时,选的也是文学院。刘丁宁向本科就读于北大的香港大学研究生胡光明诉苦,说自己完全听不懂广东话,最重要的是港大的几门课程跟她想象的中国古典文学没有关系。胡光明表示,港大文学院本身就很少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其本科课程设计上缺乏古典文学不足为奇。港大文学院,其学术研究方面,向来着重于西方文艺理论、文艺思潮。这也在根本上与向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刘丁宁的思路相悖。
胡光明透露,香港很多大学基础课程的授课者,都是不属于大学的、具有兼职性质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大多来自香港本地。再加上香港高校本科生中,本地生占绝大部分的比例,广东话授课几乎成了一种必然。在大学的范围内,本科课程里最有香港特色的是导修课,几乎每个课程都有。导修课是一个让学生在助教与老师的帮助下,训练自主学习的好方式。在基本用广东话交流的情况下,就算你再努力学习,对广东话所知依然有限。当周围的交流讨论基本上是没有文字材料的广东话时,她就只能“看着发呆”了。
对于在港大的不适应,刘丁宁也找过她的高中同班同学魏新元倾诉。魏新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那天来找我,说眼睛不好不习惯长时间看电脑。我说你要适应。”魏新元说,在港大,上课、作业、考试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魏新元还劝刘丁宁,没有一个学校完全按照你的想法,你得去适应,日后你去工作,进入社会也离不开电脑。刘丁宁的回答是自己再坚持坚持。刘丁宁在香港不熟悉环境,不熟悉路,也不适应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香港大学没有班级也没有辅导员,每天只有邮件通知上课的地点和时间,即使不去也不会有人管。学生要选什么课,也是自己决定,学校不会干涉。这种自主的环境,让刘丁宁极不适应。
除了学习上的困惑外,香港湿热的气候也让来自东北的刘丁宁备受煎熬。刘丁宁去了不久,就全身长满了疹子。
在教育局领导和上级招办、考办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高考,教育局从实践“三个代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维护政府形象的角度,高度重视高考工作,强化高考的政府行为,严格执行政策、严格程序、强化协调、优化服务,以教育大局为重,出色的完成了高考的学生报名、采集信息、体检、组织考试等工作,耐心指导考生填报志愿,为国家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在年终评比中,根据考试组织实施量化考评细则的评分,我区再次被评为济南市高考组织和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另外,由于我们为考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自学考试报名人数不断增多;自学考试实施精细化管理,严格程序,精心组织,在考务统计中,多次实现“零失误”,受到市考办领导的好评。
成绩的取得是教育局党委正确领导和市招办、考办领导大力的支持的结果,是教育局同仁、各考点的主考和监考教师、考务人员及高中学校校长、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招生办的同志们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二、主要体会和存在的问题
招生办的工作,责任大、政策性强、程序多、手续复杂、精准要求高,再加上各项工作都深受社会和家长关注,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哪怕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失误,都是无法弥补的,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都会影响教育乃至政府的形象,我们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认真学习有关招生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热心为考生服务,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要做好本职工作,仅有一颗热心、有负责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多年来,招生办在教育局领导和市招办、考办的领导下,不断建立和完善三个工作机制:一是明确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即每一项工作,都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都有专人负责,做到三个到位:即“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二是及时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组织每一项工作,都全面分析工作的实际和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制定预防和一旦发生的处置措施;三是实施责任追究制,各项工作都能做到和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对因失误造成的工作损失,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由于以上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才使我们的工作逐步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才能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在高考的成绩比较中,我们一直是以上线率来衡量学校的升学成绩,市教育局是以录取率来衡量学校,由于我区很多学生宁上好专科,不上三批本科,干脆不报三批本科;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安心复读,准备来年高考,劝学生放弃报考三批本科,导致我们的上线率和录取率的差距比较大。这说明我们在组织填报志愿时,对高中学校的要求没有落实,对考生的教育和指导不力。
三、新的一年努力目标
招生办的工作离不开两个词:管理和服务。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管理是执行招生考试的有关政策,落实教育局和市招办、考办各项工作的要求;服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争取做到:大事和小事一样重视、领导和群众一样尊重、生人和熟人一样热情、忙时和闲时一样耐心。也就是做到既严格程序、严格政策、又热情服务,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
2011年年是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年高考,高考的科目设置和内容都有很大变化,我们一定发挥招生办的优势,积极开展新高考的研究,开阔视野、开辟渠道,积极搜集更多、更新的信息,为高中学校的教学和考生服务。
袁龙:18岁,高考361分,放弃复读,现在绵阳外贸学校三农工程机械部学习挖掘机驾驶。
高岚: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已返回广州,准备再赴灾区担任志愿者。
唐高平:46岁,物理老师,2009年执教于高一年级,新学期将带高一升高二,持续更新自己的博客。
罗奇:41岁,生物老师,高三(2)班班主任,正忙着新补习班的事情,没法彻底休息下来。来年可能担任高三补习班班主任,也可能教新的高二,或者两者兼顾,等学校安排。
袁华:27岁,生物老师,高三(5)班班主任,休息中,来年将执教高一。
袁孝伟:18岁,地震中失去右臂,高考成绩不理想,准备复读。
唐高圣:19岁,羌族,高考实考411分,民族加分50分,现正做修路工人,想报考重庆某技术学院。
太多的关注被给予北川中学,太多的期待被寄予北川中学,这座在地震中受害最深的学校,在努力,在焦灼,在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然而正如伤痛不能一时平复,崛起不能一蹴而就,这座普通中学,面对不可抗拒的高考压力时,有力所不逮的无奈,也有难以尽述的烦恼,它需要社会的宽容,更需要外界的平常心。
“也许,人们和我一样把自己内心的期望和需求投射给了这所学校,期望他们一直保持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状态,但其实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究竟承受着怎样的创伤。”
6月25日,高考成绩,奇迹没有出现,北川中学2009届高三最终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上了本科线,只比去年多了9人。
但校长刘亚春已经如释重负:“这9个人就意味着改变,就意味着北川中学在涅重生。”
这是北川中学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震后高三。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的领导者一直力图让这座特殊学校担负起与“世界级名校”相匹配的责任,高考被首当其冲赋予了“正名”的严肃意义。
但校园里,世相繁华却烦扰,悲怆暗流仍涌动。校长刘亚春感慨,未来的日子里,这所学校的关键仍然是“人心的重建”。
分班风波
在2009届高三学生的记忆里,真正的迎考,并非始于总理参加的开学典礼,而是随后进行的“重新分班”。
地震中,该年级有两百多人遇难,许多学生都是从废墟里挖出来的。震后,学校重整过一次班级,9个班合并成了6个,但学生们没想到的是,仅4个月后,进入高三,他们还要面对再一次分离。
“学校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力保一班、二班两个入学基础比较好的班。”年级副组长罗奇说。一、二班成绩较差和“表现调皮”的学生被分了出去,四班、五班则在吸纳分流学生的基础上彻底重组。在地震中失去右臂的学生袁孝伟被分到了五班。
没人愿意接手成绩最差、人员最复杂的五班,最终,刚大学毕业,1982年出生的年轻生物老师袁华临危受命,成了这个班的班主任。
甫经死别的学生们,显然不习惯再次的生离,这被视为地震后“最残酷,也最痛苦”的经历。“有的学生甚至拒绝走进新教室。”袁华说。不断有学生泪如雨下地恳求,希望能重回原来的班级:“只要你让我回去,我会一辈子感激你。”
但除了安抚,老师们也无可奈何。分班之初,一些老师曾提出过反对意见,担心经历过地震的学生之间形成了特殊的情感纽带,轻易打破可能会形成伤害。但最终学校只采纳了“特殊学生应该考虑”的意见,分班照旧。
怀柔政策
高三的作息很快复归紧张,而学生们却迟迟进不了“状态”。“他们大概觉得经过这么大的灾难能活下来就是福了,高考又算什么,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还不是一转眼就没了?”罗奇苦笑。
罗奇接手的二班,原来的班主任在地震中遇难了。学生们一度排斥继任的班主任,甚至让他一度“不敢”踏进教室。
而由各班学生重组而成的五班,让从未有过班主任经验的80后老师袁华头大如斗:“他们的纪律性明显比其他班要差。”
但老师们都没敢“乱世用重典”,而代之以袁华老师眼中的“儒家的怀柔政策”。“中国传统的管理之道是‘外儒内法’,可对这些学生,你只能采取儒术,跟他慢慢磨时间,看谁的脾气好。”“有些学生觉得能坐在教室里,把课上完就已经做得很好了。至于按时完成作业,按时做清洁,按时就寝这些最基本的纪律,他们都感觉很过分,无法接受。”
那段时间,学生陈问奇根本不去上课,天天在大街上晃。严重的时候,内心的自责和无力相纠结,使得这个地震孤儿“想自杀又怕妈妈在天之灵不会原谅”。
最终,这个受伤的灵魂被“心灵花园”辅导站的高岚教授拉了回来。“他其实不是叛逆也不是对抗。他是找不到意义,当所有的一切都跟你没关系的时候,你考上大学又怎么样。这个意义关系没有了。”
“你甚至想象不到他们会为什么而愤怒。”高岚说,一个地震中失去妻儿的老师重新找了女友,学生因为注意到他脸上的笑容而气愤不已。“他们觉得,你怎么可以这么快就遗忘,这么快就笑?不可以。”
高三下学期,在数学老师对全班说了一些“怒其不争”的话后,“忍无可忍”的陈问奇和老师当场顶撞起来,他还愤然去找校长刘亚春告状,并给高岚发了愤怒的短信:“我们被他们遗忘,放弃,还当众贬低我们,侮辱我们,我们还是人,有尊严,需要得到尊重,更需要的是鼓励,这些有吗?”
班主任罗奇找陈问奇谈话,陈问奇说,这是我们内心压抑已久的“积怨”。罗奇却告诉他,这其实是你内心对高考的焦虑。
面对高考,师生在不同的思维逻辑之间,难免龃龉。只是学生们不知道,老师其实也难。
“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黑板上开始出现高考倒计时字样,模拟考试接踵而至,焦虑的情绪开始蔓延。罗奇说,很多学生开始失眠。
尽管在一次学校会议上,校长刘亚春动情地表示,学校以后再不允许开除学生,“地震那么一两分钟,‘开除’了那么多学生”。
但很多老师对此并不认同。罗奇在忍无可忍后,让两个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回家去复习了几天”。只有袁华,面对逃课的学生依旧笑,最多劝说不要再逃课了。
高考结束后,袁华才跟记者说:“只是想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完整的高中。”
“5・12”一周年到来,这又打乱了迎考的节奏。学校在长虹培训中心组织了一场悼念活动。陈问奇没有参加这个活动,他冒着私自离校会扣发高考准考证的风险,去了北川。5月11日,他在自己的QQ空间里贴出了北川县城废墟的照片:“明天妈妈过生日了……明天这个没有出息的孩子就要回来看你了,如果我没有勇气回来的话,请不要怪我,我会去一个安静的地方,远远地,静静地看着你们……”
参加完悼念活动,袁孝伟没有回教室,而是独自在培训中心的湖边坐了一下午。当袁华找到他时,他正盯着失去的臂膀:“一周年,对很多人来说,这个事情已经结束了,但对我来说,却是一辈子的遗憾和伤疤。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袁华眼里,这个身体残疾的孩子一直在证明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和生活。回校一个月后,他就学会了用左手写字。只是偶尔,袁华会在寝室里发现没去上课躺在床上“消沉”了一天的袁孝伟。
“我想地震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种子,种在他们心里面,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是不可能抹去的回忆。”袁华说。
“有坚强也有脆弱”
高考在即,校长刘亚春对今年的成绩已经不再乐观,但他还是鼓励老师说,只要上本科线的人数突破100,他请大家喝酒。
2009年6月8日,高考在长虹培训中心看似平静地结束了。如果说上届高考,语文作文成为了梦魇,那么这一届,理科综合成了他们的滑铁卢。
上一届,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最想说的话”,让很多学生想起了地震。一位名叫赵然的女孩默写了在父亲节写给遇难父亲的信。写完作文,她已经泪如雨下。和许多同学一样,语文考试之后,赵然失去了高考必需的平静心态,发挥失常。
而这一届,直到高考前几天才勉强赶着结束了新课程,尤其是理科综合的学生们甚至来不及复习就匆匆上了考场。一位高三物理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向学生道歉:“我对不起你们。”
之后三天,2009届高三的学生们循规参加了一场心理辅导活动,在现场的欢笑中,以飞纸飞机的形式,将高三的身份和高考的压力传递给了下一届。而下一届高三,是北川中学地震中伤亡最惨重的一个年级。“地震造成的心理影响还会持续。”高岚说,“越往后,可能情况越复杂,面对现实的焦虑越大。”
高考当日,华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卢奇飞来到心灵花园做志愿者。他曾像媒体宣传的那样,对这里充满了符号化的想象,以为到处是“张海迪”,然而几天的接触后,他失望了,他发现这所学校“有坚强也有脆弱”。
6月10日,在五班的毕业聚会上,袁华端着酒杯,郑重说出了他的毕业赠言:“这个社会很复杂,的确很复杂,但不管你们怎么变,我只希望你们内心深处至少能保持一个善良的本性。”当晚,许多学生酩酊大醉,失声痛哭。
永远的北川中学
6月25日零时,网上已经可以查到成绩了。夜晚的板房区虽然不像上一届那样四面哭声,却也有许多人彻夜难眠。傍晚,在寝室躺了一天的袁孝伟告诉前来探视的班主任袁华:他决定复读。
“我支持他的决定,因为他有残疾,以后从上学到工作,都要受很多条件限制,分考得高点,将来的路才可能好走点。”袁华说。
这种忧虑也体现在陈问奇这样的地震孤儿身上。高考前,高岚要去瑞士开会,“非常担心他一滑边就不受控制了”。
成绩出来后,高岚发短信安慰陈问奇,说将来的路她会给他规划好。“高老师说,我更适合国外的教育。”陈问奇看着记者笑。
这个曾经想过自杀的孩子,已经被高岚带着去过了两次广州。见识了大都市的繁华,他却为路边的乞讨者而“心痛”。在QQ空间里他写下了新的梦想:挣很多的钱,去帮助那些穷苦的人。
一心想考军校的袁龙,在体检中没能过心理测试关。考官让他第二天再去,这个孩子倔劲上来,竟没去。等到6月28日,全班要交志愿表了,他似乎又后悔了,但已于事无补,只得说,“算了,无所谓了”。
“我花钱又做了一个心理测试,想了解我的性格弱点,以后改正吧。”他开始反思自己一年的表现,“我性格太暴躁了,总忍不住发脾气。”问及原因,他一阵沉默。“可能还是地震吧,我最好的几个朋友都在地震中遇难了,我觉得特别孤独。”半晌,他轻轻地说。
7月,他在电话里说,已经找到工作了,学开挖掘机,打算将来为灾区的重建做点事。
2009届高三的高考成绩被物理老师唐高平发到了他著名的博客上,遭到了个别网友的质疑:“才5个一本!”唐老师只得回应:“生源的基础不好。”
新的消息是,新一届高一,北川中学的录取分已经大幅提高,绵阳市将保证一部分优质生源到北川中学就读,北川中学还将与一家基金会合作,通过开办有优厚奖励资助的“珍珠班”来吸引整个绵阳的高分优生。
一名北川网友在唐高平的博客上留下了这样的声音:“如果太过于追求上线人数,可能会迷失我们自己的。让每一个北川孩子、每一个羌族孩子上大学,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满足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觉得这才是北川中学最基本的目标。”
再过一年,中国侨联募捐2?郾5亿修建的新北川中学就要建成,校长刘亚春清楚,只要招生制度不改变,北川中学就永远不可能和绵阳中学、南山中学去竞争高考。他希望,未来的北川中学,能够打造国际化的概念,在英语、艺体上走一条特色之路。
我觉得自己应该算是学习的潜力股,即使初中被分在了普通班也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跻身年级前列,虽然不是最前列。我一直相信那个“第10名定律”的存在(“第10名定律”就是某个研究表明班上10名左右的人会有惊人的成就),结果在中考中还真拿到了全县第15名。知道成绩后,我整个人对高中充满了期望。
从初中普通班到高中实验班,最开始,我并不知道这种跨度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甚至,在新的课程开始以后,我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自己浪费了暑假大好的时光。记得初中老师曾经说过,高中很特殊,只要你由于自身原因跟不上课程,就会一直被拖着走。当时老师还举了个例子,说是他以前有个学生,中考的成绩非常好,结果高中三年下来却只考了区区一个二本,连重点的影子都挂不到。以前每次听到这些,我都会想着我不会那样的,只是不幸的是,我偏偏成了那个学生的再版。
实验班的压力的确巨大,被分到这里的同学几乎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很强。因为实验班重视理科,所以学习安排中理科课程占了大部分。我渐渐发现我学得没有别人快,但是进班前三的成绩会让我平静下来――我告诉自己,肯定能掌握!只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高中第一次月考,我的名字意外出现在了成绩单的后列。心情沉重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安慰自己说,还有机会,这只是第一次考试而已。由于老师并没有找我询问缘由,所以等这一次考试的“余波”渐渐平静之后,我又松懈了下来。
现在想起那段时光,还是会觉得它是有多漫长。实验班里连语文课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自己在初中练就的一手好作文底子在高中班级里仿佛怎么也起不了波澜。语文晚自习读优秀作文,很少读到我的,考试时的作文成绩也日渐平淡。我偶尔会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在初中时,我的作文拿过奖,也经常被老师称赞并且在班上被当作范文读。我想也许是自己没有用心写吧,因为平日里的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已经搞得我有些焦头烂额,于是再也无暇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来。
接着一次次的小型测验再一次触动了我。首先给我下马威的就是物理。说实话,跟高中物理比起来,初中物理所学的内容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即使你初中物理次次考满分,到了高中甚至都不能保证你能及格。几次物理测验的不及格让我猝不及防,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学习理科。
高中开始我便被指定为化学课代表,当然是因为进班成绩的缘故。我并没有当课代表的经验,工作不尽如人意。那个时候的化学老师实行“100遍政策”,就是每节课随机抽点一些同学在黑板上写化学方程式,如果错了就是重写100遍交给课代表。于是我做得也许最好的工作就是收这些。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自己重写100遍的次数真的很少,不是因为我不会错,而是因为很少被点到。
等到了第二次月考,我的成绩依然没有起色。这一次,老师终于找我谈话了,不过不是单独谈话。老师对几个人说,你们要不要转去普通班或是文科班?我在心里想,老师果然不再看我进班的成绩了。这之后我开始有些迷茫,不过没有转班的想法。
高二,高中最关键的一年来临,我们换了教室,到了一楼。按照老师的说法,这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也许实验班就是为了学习。高二第二学期,我们彻底甩脱了文科课程,当普通班还在物理化学必修课里挣扎时,我们已经开始学习选修课。课程的进度让我缓不过气,但始终还在坚持着。可是,成绩再也不上去了,即使我一直在努力。慢慢地,我也认命了,心想成绩不好就不好吧,至少自己还身处实验班,在某些普通班依然是前列呢。
另外,我在高二这年还学会了上网。想起第一次同学邀我去网吧的时候,我在门口犹豫了好久,因为我从来都没有去过。最后我还是进去了,在旁边人的指导下开机,登上了同学给我的QQ号。后来再去网吧,我渐渐没了负罪感,开始接触单机游戏,最后学会了网游。
高二发生的许多事情我仍然历历在目,比如去参加物理化学竞赛,都无果而终,我的能力真的不及大多数人了。看到那些进了复赛的同学去外地参加考试,心里有种淡淡的不甘,但很快就消散不见了。
而到了高三,原先的班主任跳槽去了外地,新换了班主任并没有之前的严厉,我们班由此成了最松散的实验班。不久后,我们又由老校区搬到了城郊的新校区。崭新的教室让所有人新奇了好久,教室后面的篮球场地也让人蠢蠢欲动。于是我又开始把精力放在了篮球上来。
在最紧要的最后一年,我除了有一次月考稀里糊涂地考得比较好(其实在班里也不过中等排名而已)之外,成绩再没有过任何起色,我再没考好过。于是,我开始和同学一起逃掉晚自习,去网吧玩游戏。有同学给我鼓励,让我不要再继续下去,我也只是嘴上答应而已。
还记得有一次逃课去打球,终于还是被老师发现了,然后几个人被叫进办公室。老师说要么叫家长,要么保证不再这样,然后把桌椅搬在走廊上,坐一上午。我选择了后者。我那个时候的身份被老师同学定义成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了。而在接下来的那次月考中,跟我一同进办公室的其他几位同学,都考得很好,只有我毫无变化,依然挂在全班的末端。我想着自己是不是已经麻木了?想起以前初中的时候,只要被老师鼓励一下,我下一次月考就会考得更好。而现在,我已经变了。
最终,我很平静地参加完两天的高考。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我还是失落了好久。二本的成绩让我犹犹豫豫地还是选择了去复读。那个夏天的不愉快挥之不去,我看到了我妈眼神里的无奈。结果摆在眼前,我没有和任何人透露我的成绩,没有去什么聚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想着这三年是怎么走过来的。高三逃掉了不知道多少晚自习,那个跟我一起逃课的同学后来“改邪归正”了,竟然考得很好,这让我哑然。
我决心重新来过。我对自己说,既然选择往前走,必然风雨兼程。
复读的日子里,我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我相信自己仍旧有机会,虽然这机会真的只有一次。天气炎热,独自坐在角落里,做着之前做过的题,看着之前背过的知识点,偶尔抬头看看其他人,想着自己也曾经有过一次高考。但是,没人可以夺去你努力的机会,除了你自己。即使经历了前一次高考的失败,我依然在复读的第一次模拟考中考出了很好的名次。我知道,当我放空自己,什么都不去想而每天都埋在题海里时,成功就不会离我远去。
在百度上搜索他们,能轻松获得超过100,000,000个搜索结果。
四川考生黄蛉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仅获8分;周海洋凭借满分作文获三峡大学破格录取;“国学天才”孙见坤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2010年北京高考状元被美国名校拒录……这些高考事件的主人公,都是他们。
他们,就是生于1990年~1999年间的孩子们,民间称之“90后”。
树大招风,媒体开始为90后打上标签,包装成“另一类人”。“非主流”、“脑残”、“火星文”、“拜金”……是大众给90后贴上的概念和定义;压低下巴嘟着嘴唇瞪大眼睛作纯情状,是大家心目中90后经典的“自恋”形象。这,就是社会主流对90后的“主流”印象。但这是否能代表真实的他们?
标签化是误读的先兆。你可以标签化一个人,无法标签化一群人,更无法标签化一代人。
在本专题,我们将以高考为镜,不提供解读,不提供标签,只提供视角。你即将看到的是,有别于“主流”印象的“非主流”90后。
真实的一代人。
60后的高考,是黑暗中的第一道曙光,学海中的第一根救命稻草;70后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脚下的独木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80后的高考,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铁轨,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每一代人的高考,都带着那一代人的“味道”。
90后的高考,会是什么味道?
“神性”的黯淡
“通向考场的那一级级台阶,我是带着‘使命感’迈过去的。心里就一个念头:我终于来到这儿了。”田斌看着窗外,回忆起那个“朝圣”般的日子。2000年,是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第二年,高考人数增加近100万,录取人数激增60万,录取率为史无前例的59%,高考由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演变成相对轻松的1:1对决。尽管如此,对当时仅18岁的田斌来说,“考不上大学”的压力、恐惧和焦虑,还是从黑色7月的第一天起就笼罩着她,把她变成了一张拉满弦的弓,渴望把实力和运气毫无保留地射将出去。
10年后,已经在重庆某中学任教的田斌,在相同的地点,守望着自己的学生完成相同的使命。看着当年自己走过的路,田斌才发现10年时光改变了很多东西。这帮生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孩子们,像他们当年南下求变的父辈一样,大胆、充满活力。田斌的大学师兄曾告诉她,1997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因为不堪重压,在开考前半小时狂吐不止,最后还是班主任给他猛灌了几支藿香正气水才压点进了考场。而田斌眼前的学生们,在开考前半小时,有的穿着拖鞋在溜达,有的在听MP3,更多的则在谋划两天后去哪儿“happy”。
有些事还在发生,只是味道已变。1999年,当田斌所在班级第一次挂起“高考倒计时”牌时,绝大多数同学的目光都躲着它,班主任担心产生负面影响,很快撤掉。当田斌走马上任成为班主任后,体恤地不在班上“倒计时”。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刚上高三的第二天,班上就联名要求“上牌”,理由是能增加紧迫感。“10年前,是想方设法让我们不紧张;10年后,是绞尽脑汁让他们紧张。”
高考是一场“战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顶多是一场“战斗”,而且战斗的氛围很多还是老师为了督促学生而刻意营造的。在多数90后考生眼中,高考是一场很重要的考试,但也仅仅是一场考试而已,不是生死攸关的大局。
新浪网进行了一项名为“90后考生VS60后家长的高考情结”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参与调查的2243名考生和4254名家长中,有42.9%的家长认为高考会对孩子的前途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持相同观点的考生只有28.6%。其实,在家长心里,高考的“神性”也在下降。蒋生连,一位从2000年开始,每年用镜头记录着高考的摄影记者。“2000年,在学校门口等待学生的家长表情凝重,学校周围的空气都被凝固了。今年,很多家长送完孩子会喝茶聊天,有的干脆不去接送。”整个高考考场周围气氛的“缓和”是蒋生连感觉到的最明显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数十年来肩负着的“神圣使命”在逐渐淡化。“如今,如果谁说参加高考很神圣,恐怕会被朋友当作‘怪物’吧?”田斌笑着说。
平均每人25本教辅书
高考褪下了神圣的外衣,不等于90后零压力,更不代表他们不努力。
录取率高、就业率低,是摆在90后考生及其家长面前的一道“数学题”。2010年超过68%的录取率让人喜忧参半(详情请参阅《求学》2010年第9期)。高考是一项“投资”,在异常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这笔以前“只赚不赔”的“好买卖”在悄然变化。“高考不是孩子成功的唯一路径,但却是相对来说最保险、最适合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捷径。”周萌萌(化名)的父亲这样说。
周萌萌就读于广西南宁市某重点中学。2010年12月12日,她恋恋不舍地过完了高二上学期的最后一个双休日。这个双休日还是额外的“恩赐”。这几天教育局的领导来学校视察工作,“横幅挂出来,教辅收起来”是学校的一贯应对措施。从领导来的前三天起,老师就要求他们把暂时用不着的试卷、辅导书等资料藏进抽屉,或是搬回宿舍。周萌萌所在的班级是年级重点班,班上有53个学生,平均每人有25本教辅书。“不住宿的同学就把书藏我们宿舍,本来很空的宿舍一下子挤得要命。”周萌萌抱怨道。唯一值得高兴的是,学校决定双休日全休,结束了本学期无双休的历史。不过即便是双休日,周萌萌仍旧学到凌晨1点才休息。“这是在学校培养的‘优良传统’。”她开玩笑说。
检查工作结束后,在周萌萌和同学的课桌上,堆积成山的书又卷土重来,周末补课也顺理成章地继续。
和时代一起长大
“心情很糟糕。”估分完毕后,吉林松原市高级实验中学的吴思远有点闷闷不乐。这个1992年出生的小姑娘参加了去年的高考。“数学一考完,我就知道不妙了,然后一个劲儿地安慰自己。”吴思远坦言在考试时很紧张,手心的汗擦了又擦。但最紧张的还是估分的时候,“就像自己给自己判刑”。无论结果如何,吴思远都不打算复读。为高考再消耗一年青春是她所不愿的,只是一生唯一一次高考没能正常发挥,让她有些遗憾。
她掏出手机,给朋友打了一通抱怨的电话,最后笑嘻嘻地相约在市中心的KTV“痛快”一晚。无论抱着何种心态参加高考,可以肯定的是,相比当年的70后、80后,现在的90后面对压力时更“淡定”,更能接受现实。“考不好也没辙啊,可能就这命。考都考完了,总不能寻死觅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