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3 15:55: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二数学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教师角色
一、传统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以高考成绩为终极目标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而在高中分科时选择文科的学生在很大比例上是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或是数学学习方法或习惯存在一定的不适的学生,但传统的文科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只就课本知识而教,使得传统高中文科数学教学存在两大弊端。
一是,长期以来文科数学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定势思维和方法影响,尤其是文科数学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进而形成以教师为主体教,学生上课被动接受、下课大量习题练习的基本教学形式。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会使得整个教学变的沉闷化、机械化和格式化,学生的学习缺少生机与兴趣。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使得该科的学习越来越枯燥,很多文科学生到了高二年级的时候甚至放弃数学学习,从而导致了高考成绩的理想,对学生的继续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是,俗话说“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吃够,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吃饱,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吃好”,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其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统一化教学,而没有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真实需要,这导致了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影响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有力提长。
二、新课程下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优势
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从一个讲授者到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实施者的变化,教师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践性、探究性,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取共同协作的方式实现课程目标,使文科学生在数学理论学习、数学思维培养上得到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就是要教师从传统中的“教”转变为新课程下的“导”。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组织学生自己发现学习资源、学习问题;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三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四是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交流,在自己出现错误时要勇于承认错误,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五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做往往可以让数学教学事半功倍。
三、高中文科数学教师角色转变的实例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会面临许多变化,如新内容、新教师、新环境、新班集,这些变化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高中学习。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成绩开始下滑,而且下降的人数以及下降的幅度甚于其他学科。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1.教材容量大
初三教材容量大,概念、性质、法则、定理多,渗透了高中所有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教材内容抽象
高中新增了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要求学生既能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又能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初三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3.教材内容起点高
从整个高一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虽然把立体几何安排在高二,降低了高一上学期学习的难度,但由于函数这一章太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且新教材把命题和充要条件安排在高一数学第一章的内容中,也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造成知识脱节。
4.初高中教材内容难度差距大
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牵制,虽然初高中教材调整了不少内容,但许多教师不敢轻易降低难度,补充了大量的知识,人为地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三、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好初升高数学教学方式的衔接
要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师就要梳理初高中数学知识,了解哪些初中知识是高中数学所需要的,然后在初三数学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在选择数学教学方式时,教师要注意三点:第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第二,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应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好初升高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
1.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做笔记、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顺利渡过衔接阶段。特别在高一的起始阶段,教师更要重视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分析与综合、怎样理解与应用,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该把问题讨论法、自学思考法、类比推理法、假设论证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思考——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中问、学中练、学中思、学中用。
3.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听课,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第三,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后小结和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和解题的关键,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
4.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以分数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学生,是长期以来数学教师评价学生的共同点,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体系的要求与传统评价理念不同,它既要求教师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数学,又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等多种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态发展。
5.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015年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学反思
在去年数学教研组研讨会上,我代表高二数学备课组作了新晃一中2015年高二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研究即《把握学考脉搏,实现高效复习》的报告,主要从分析湖南省2011—2013近三年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卷,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复习轮次时间安排,各轮次各类班级所用复习资料以及应达目标要求,培优补差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经过高二下学期近一个学期的认真备考,2013级学生在2015年的数学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了我校近几年最好的成绩,全年级仅5人不及格,一次性合格率达99.15%,优秀率达49.79%,为本年级完成学考任务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为使我校数学教研教学水平能进一步的提升,我代表高三数学备课组向各位同仁从下面七个方面分析在学考复习中我们所获得的经验,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
第一、年级统筹规划,科学分班为学考复习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保障。高二下学期开学年级按高一年级,高二上学期三个学期的成绩对全年级学生按文理科进行了科学分班,理科分A班2个,B班1个,体育特长班1个,C班2个,一个学考班;文科分一个A班,2个B班,2个艺术特长班,、一个C班,一个学考班,科学分班后,年级给每个层次的班级下达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完成合格率的任务主要由2个学考班,3个艺体班,3个C班后部分学生来承担,完成优秀率的任务主要由3个A班,3个B班来承担。
第二、年级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为年级全体教师全力投入学考复习提供了动力。如学考班一次性合格率达80%,每位任课教师奖励1000元,艺体班一次性合格率达90%,每位任课教师奖励200元,C班一次性合格率达100%,每位任课教师奖励200元,A、B班除完成100%的合格率以外,还要完成年级下达的优秀人数才能得奖励等。
第三、年级学科组之间的协调统一,为数学学考复习提供了时间保证。如年级原安排一个星期的晚自习时间数学只有一个晚上,经我们组老师的积极争取,年级行政结合各学科的学习实际,协调各学科组,给数学增加了2节晚自习,让数学复习在时间上充裕了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会在他们上晚自习的时候协助我们督促学生及时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第四、月考认真细微的科学分析,激发了我们组8位数学教师的斗志。毛翼老师每一次月考后都会对年级每个班各科成绩进行认真细微的统计分析,让全年级每一位教师都明确年级学考成功之关键是数学,如毛翼老师所言“成也数学,败也数学”。因此年级必须统一步调,强抓数学,这使我们全体备课组教师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重大,为了出色的完成任务,我们从教学常规入手,严格要就自己,切实抓好各个教学环节,做到有针对性的高效复习,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辅导,备课组每位教师经常利用中午,第九节自习,晚饭后时间督促学生完成作业,背记知识要点,解答相关问题等,正是我们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学生满意的成绩。
第五、认真开展数学备课组活动,做实集体备课,为数学学考复习指明了方向。在集体备课会上,我们每次解决一个重点章节的复习方案,分享交流各自的复习经验,取长补短,解决凝难困惑,讨论复习建议,优化复习方法,如在一次备课会上,康海明老师提出了周考不搞单元试卷测试,采用综合试卷测试的好建议,使章节复习和滚动全面复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反复出现不断刺激学生,让学生加深印象,在成功克服遗忘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康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备课组命制了12套周考试卷,并有效地进行了使用。
第六、根据《学业水平考试考纲解读》、《考试要求》和年级学生的数学实际水平,有取舍的使用复习试卷。年级征订的复习试卷有几种共二十几套,每一种试卷来了之后,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筛选出适合学考复习的试卷,保证知识点的全面覆盖和试卷的难度,对太难不适合的试卷坚决舍弃掉,不做无用之功。
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也渐渐地进入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最早是由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中提出,它进一步丰富了数学教学模式。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本人尝试将该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二、模式简介
该模式的教学流程:经验触动——数学化理解——多领域渗透——回顾反思。
“经验触动”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与数学文化有关的知识内容,将学生的非形式知识与所学数学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即“围绕主题,激发兴趣”。“数学化理解”是指灵活运用“横向数学化”与“历史发生原理”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前者通过必要的类比与抽象,后者通过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经验特点的教学情境,促进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更深化理解,即“逐步抽象,过程中学”。“多领域渗透”不仅要求教师熟悉当前的数学知识内容,以联系的眼光看待其他数学知识,建立数学系统内部的联系,同时,还应能紧密围绕“核心概念”,建立数学与科学、艺术、生活等数学系统之外领域的紧密联系,即“核心统领,拓展升华”。最后,“回顾反思”主要包括知识回顾、总结、联系、创新、留疑等。
三、案例设计
归纳推理是高中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2—2第二章《推理证明》的起始课。《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学习要求是“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教学建议是2个课时,本课为归纳推理第一课时。
1.具体实施
(1)经验触动——围绕主题,激发兴趣
生活引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推理,例如:
①神探狄仁杰,神探根据证据推断案情;
②考古现场,考古学家根据文物推测遗址年代;
③医生看病,医生根据症状诊断病情;
④卫星气象云图,气象专家根据气象图预测天气。
这些事例中都包含了推理活动,在数学证明中更是离不开推理。那究竟什么是推理呢?
推理实例:
(1)校办老师很热情、胡老师很热情、高二(9)班同学很热情,所以附中所有的人都很热情。
(2)已知数列{an}的前4项,a1=1,a2=5,a3=9,a4=13,所以它的第n项an=4n-3。
观察以上推理,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的话题、数学中已有的知识出发,紧扣主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与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与自然,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2)数学化理解——逐步抽象,过程中学
通过以上三个具体推理实例的共同特征的观察、归纳,最后得到归纳推理的概念和特点。同时,为了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给出以下推理:请判断是否是归纳推理?
(1)麻雀会飞、燕子会飞、鸽子会飞、老鹰会飞,猜想:所有的鸟都会飞。
(2)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数。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数学归纳推理的本质,体验数学形式化定义的形成过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逐步抽象,过程中学”这一特点。
(3)多领域渗透——核心统领,拓展升华
请同学们现身说法,说说身边的归纳推理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中有哪些结论是利用归纳推理得到的?
数学史欣赏:介绍欧拉公式以及大数学家欧拉。同时请同学一起欣赏了几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费马猜想。
反思:这一环节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改以往枯燥单调的形式,结合数学史料,以及小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意识到数学并不是某个文明的产物,而是整个人类的财富,是前辈们在不断地探索、猜想、求证中得到的。这种包含各种文化根源的数学可以让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感受其他文化对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数学与各种文化间的紧密联系。
(4)回顾反思
在数学史欣赏与小游戏中,同学们认识到归纳推理的重要性,以及归纳推理所得结论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认识到数学美与严谨性。
探究作业:让同学们登陆相关网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猜想探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反思:第四环节的回顾反思,不仅是进一步梳理、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将数学作业拓展到课堂之外,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让学生主动地去多了解数学、感受数学。
2.讨论与反思
《归纳推理》本节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也很可能会变成一堂热闹空洞的一节课,所以,要上好本节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执教老师应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渗透,需要老师查阅很多相关知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从学生的角度看,因为教学设计的探究梯度恰当,加上数学历史与文化的渗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参与度也增强,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同学们的感受是:“这节课很有趣”,“感觉老师是在和我们聊数学”,“原来数学没印象里那么枯燥”等等。从课堂氛围看,师生、生生间平等交流,充满着轻松、活泼、民主、自由的气息。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每个同学畅所欲言、积极讨论、独立思考、主动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对策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
二、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数学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新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更是重中之重。反思才能产生变革,变革才能带来发展。
(二)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需要
教师并非本专业知识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备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无法通过他人的给予获得,只有通过教师的亲身教学体验,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和训练才能获得。前段时间听了高二数学《线性规划》一课,课间教师面对学生的沉默并没有作出相应的教学对策调整,仍然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把一个个概念和问题抛出,教师的“博学”与学生的“无知”更加扩大了师生的距离,压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之后所有的问题都如同石沉大海般无人应答,教师犹如滔滔不绝的导游在自说自语。
这堂课引发我的深思:教材这部分大大的体现了数学的有用性,入引导得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但也增加了课堂上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教师在实践情境中不断体验、反思和感悟,在适当的情境下实施适当的教育,这是教学智慧的本质体现。很明显这位教师有着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缺乏的正是对课堂的教学情境及时反思和对策调整的能力。
(三)数学课改实践的要求
“思考该往前走”,是新课改中数学教师自我成长的现实之路。按照新课改理念实施以来,数学教师面临很大的新的挑战,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中,“旧”的消亡出现阵痛,“新”的孕育与产生是否有被“旧”的习惯吞噬的危险?面对新理念,教学方法改进中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发生矛盾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在大班额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如何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调整知识结构?等等。在新课标实施的教学调研中,我听了另一位高一教师一节《充要条件》的课,学生对充要条件的理解不是很清楚,例如: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上课期间我们和同学之间该如何探讨,如何分享我们的个人见解?如何验证我们的见解是正确与否?而对于一个班九十几个人如何获取老师的帮助?等等。说实话课堂上老师有些紧张,总担心学生提出怪异的问题或者自己讲授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不了,教师的智慧和灵活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以为学生只能描述如何探究自己的具体情况,没想到有一名学生并不满足于口头表述,说:“老师我想陈述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并想听听其他同学是如何理解的,行吗?”教师赶紧让他上讲台,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之后还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不?”(逆向思维!太好了!)场面令我感触很深。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超出了教师!
这些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救世主”,最终只有靠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反思,在不断地交流、比较、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对策。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三、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搞好高中数学新课改,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若每当看到有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就急于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会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本校高二年级学生共560人.
调查时间:2011年至2012年.
调查的方式:对高二年级全体同学测试问答,与个别同学进行交流.
二、调查结果
1.大部分学生不会作图,或不想作图,低估了图像的作用
例如,让学生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1)y=x2-2x;(2)y=x(︱x︱-2);(3)y=︱x2-2x︱;(4)y=sin(2x-π4)+1.
从作图的结果来看,90%的学生做对了第(1)小题,第(3)小题有60%的学生做对,而第(2)、(4)小题会做的不到20%.第(2)题不会画的原因是没想到把原题的表达式化为分段函数的表达式;第(4)题不会画的原因之一是描点法没有很好的掌握,更谈不上由正弦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而得了.
2.学生读图的能力不高
如,让学生读这样一个函数模型的图像:汽车经过启动、加速行驶、减速行驶之后停车.若把这一过程中汽车的行驶路程s看做时间t的函数,让学生选适合的图像.从测试结果看做对的不到30%.本题为读图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及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大部分学生选错,原因是没有真正了解函数图像的含义,认识不足,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低,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函数模型,学生重视不够.
3.用图意识淡薄
学生在解答涉及函数图像题时,往往忽视了图像的直观功能,而是凭空想象,导致解题错误.
三、函数教学中的反思与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进行了教学反思:函数教学应从图像让学生自己探究它们的性质、应用,注重作图的功能,通过直观图像解决问题.在今后的函数教学中要注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基本作图方法,提高作图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时,在研究函数的性质之前先要画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利用图像观察归纳出他们的性质.在作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时用的是描点法,在作出对数函数的图像时用的是图形的对称变换得到,便于与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对照.这样加强基本作图方法的培养,在熟悉基本函数图像的基础上,通过图像的变换,灵活作出函数图像,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2.注重读图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材中很多图表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股市走势图、生产统计图等.教学中,让学生能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加强数形结合,重视函数图像的功能
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关函数的图像主要考查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图像的应用;函数的图像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的途径,获得问题结果,检验解答是否正确的重要工具.
(1)“数”中思“形”
例如:解不等式:2x+5>x+1.
解:设y=2x+5,即y2=2(x+52),可看做是以点A(52,0)为顶点,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的上半支.
而函数y=x+1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解方程可求出抛物线上半支与直线交点的横坐标为2,此不等式的解在图像上就是抛物线位于直线上方的部分,故不等式的解集是{x|-52≤x<2}.
(2)“形”中觅“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实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课堂没有很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大致可以分以下三种:
1. 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教师的控制下,主要从书本中学习,传递和接收的主要是教材中的知识信息。常见的有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 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为学习的中心,从活动中学习。
3. 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从研讨中学习,能启发人们进行探索。
现有研究成果着重研究某单一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或应用,没有将三种模式统一起来研究,没有充分发挥各模式优点,没有考虑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教学实际。实际上三种模式,各有所长和不足,在教学中应灵活搭配,并结合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教学实际加以使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由目前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着手,从基础规范入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出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课堂常见课型教学的基本模式。注重情境创设,注重适当活动,注重拓展反思回顾,注重目标检测反馈。本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原则,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现有各种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课堂常见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几种常见数学课型教学模式。用流程图展示各种课型教学模式步骤,并提供应用各种数学课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达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实施一年,从2013年12月开始,至2014年12月结束,期间大致经过了以下两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13.12-2014.2):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提出课题研究计划。
(2)课堂实录的方法与设备的准备。
(3)课题组成员参加相关理论学习,通过调查问卷收聚数据研究现有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课堂常见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4)做好讨论内容的记录,材料的收集。
2. 研究实施阶段(2014.2-2014.12):
(1)研究现有各种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几种常见数学课型教学模式。
(2)通过实践,不断的提出实施的意见和建议,使课题成果真正提升学生学习。
(3)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形成相关材料。
(4)修改方案与完善课题研究。
(5)校内(条件允许可以校际)交流与评价。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几种常见数学课型教学模式。用流程图展示各种课型教学模式步骤,并提供应用各种数学课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四、课题研究成果
根据本课题方案所提出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我们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现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一)理论成果:
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就是要实施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教学。它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起码应有80%以上的学生当堂掌握80%以上的学习内容,否则课堂教学就是没有达标的、无效的。针对目前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本着从基础入手,从规范入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原则,提出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 课堂教学的总体框架。
重学再教 探究研讨 达标检测
2. 常见课型的基本模式。
(1)新授课。导学示标、合作探究、精讲精练、习题训练、拓展提高、达标检测。
(2)复习课。“四段式”:考点解读、典型引路、方法点拨、反馈巩固。
(3)习题课。知识再现、问题展示、拓展引申、训练反馈。
3. 基本模式在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1)总体要求:注重情境创设,注重适当活动,注重拓展反思回顾,注重目标检测反馈。
(2)几种课型的具体运用:
①新授课:创设问题情境 适当交流活动 形成初步知识 典型问题展示 技能训练 形成知识 反思回顾提高 目标检测反馈
说明: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不拘一格”,既可根据数学史料,也可根据生活事例,还可根据相关旧知,尽可能自然生成,不要脱离数学实际、学生实际,讲究实效;学生的活动与交流不能流于形式,假活动不如不活动,活动的时间与活动量要根据反馈的效果进行适当调节,既要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要使学生有数学知识上的收获;目标检测时间宜短,只需抓住本节的一个典型问题即可,也可进行抽样。
②复习课:基础题(含考题)链接 相关知识点或考点再现 典型例题展示 问题拓展引申 技能训练检测反馈 形成知识网络
说明:考题既可是达标题,也可是相关模拟题,应能为巩固、加深相关知识而服务;问题拓展引申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宜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收获。
③习题课:相关知识再现可通过问题引入 典型问题展示 问题拓展引申 技能训练检测 反馈反思回顾再提高可合作交流
说明:问题的拓展引申应侧重于一题多解与一解多题,尽可能形成相关题组,以形成知识链,从而在能力上有所突破;技能训练不能为了训练而训练,应与典型问题展示紧密联系,应是典型问题的补充与巩固,侧重于解决一、两个问题。
(二)实践成果:
1. 课题组负责人吴伟鸿利用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常见课型教学模式,在泉州中远学校开展研讨课《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2. 建立教学案例资源库:利用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课堂常见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几种常见数学课型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案例,有助于该教学模式在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课堂推广。
五、课题研究反思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的问题:
1. 《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常见课型教学模研究》只是给出晋江农村中学高一数学课堂常见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几种常见数学课型教学模式,模式是在晋江农村中学高一年段进行实验及教师教学经验基础上总结得出,为高二和高三数学教学作准备,缺乏权威理论论证。
【关键词】学生思维 问题解决 习题解答 数学教学
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其中,数学问题又以数学习题为主,因此数学习题的解答就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习题教学不同于一般理解中的题海战术,因为题海战术强调的是解题思路的重复,强调的是同一类题型解答的自动化水准的提高,而数学习题作为对实际数学问题的高度抽象,其往往是数学思维的高度结晶,具有无可替代的学习价值。
一、思维基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
表面来看,学生对数学问题或者习题的解决与解答是数学知识运用的结果,可是实际上知识背后更为关键的却是学生的思维。有经验的高中数学教师会经常听到学生说这么一句话,“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解决思路呢?”或者是“我怎样才能想到这样解决问题呢?”这说明高中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已经从知识角度转换到思维角度,而学生感觉到困难的,恰恰是从自己的思维到正确的解题思维之间存在的障碍。而这一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又在于学生对自身的思维基础认识不清或者不能加以充分运用的缘故。
这里可以先看一个例子,在利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计数应用题”时,有这样的一道例题:高二(1)班有30名男生,20名女生,从50名学生中选3名男生,2名女生分别担任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一般情况下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先用排列组合知识确定出30选3和20选2的结果,即C330和C220,然后再以全排列的知识进行分步计算。教学经验表明,学生的思维难点一般在后者,即不大容易想到用全排列的知识去进行分步计算。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笔者对学生思维的调整与理解,发现其原因在于学生的思维当中难以将选出来的3名男生与2名女生进行有效的分工,即无法构成C330C220A55的表达式。而要跨越这一思维障碍,教师则需要在学生已有思维的基础上,认识到分步计数原理背后的数学逻辑关系。
二、教学方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主因素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可是理性地判断这一论断的话,会发现其背离了教学这一基本的认识。既然是教学,那学生的学就离不开教师的教,尤其是对于高中数学这样的需要高度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参与的学科而言,学生的思维往往需要教师的思维作为引导,或者再肯定一点讲,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学生问题解决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
比较教学新手与教学专家的差异可以发现,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或者习题教学一般存在这样的几种情况:
第一种,讲习题解答过程。这是最初级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通过对问题解决步骤的呈现,可以让学生知道一个问题得到怎样的解决。而这往往也容易直接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要的就是知道某题如何解决。如上面的例题中,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结果可由C330C220A55获得(其中可以对两个步骤略作讲解)。
第二种,讲习题分析思路。这是较为高级的教学方式,其一般是从习题本身出发,通过对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梳理,以让学生判断出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哪些子问题的解决。
第三种,讲习题知识网络。在习题解答之后引导学生反思某题的解决用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经验丰富教师的必修课。譬如上面例子中用到的排列知识、组合知识、全排列知识、分步计数知识等,发现它们常常出现在同一问题当中,是让学生丰富自身问题解决经验的重要途径。
第四种,讲习题编制背景。还有一种问题解决的思路常常不被人所重视,一个原因就是该思路往往与习题解答无直接关系,这就是习题编制的背景讲授。这是笔者在一次高级别的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听同行介绍的,该方法强调跳出一道题去看一类题,跳出习题本身去看习题素材以及其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点。这样的问题解决思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拓展到数学知识及应用上。
以上四种教学方式,可以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生成良好的问题解决思维,笔者以为其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当常温常新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