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信息化研究

农业信息化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12 15:22: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信息化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信息化研究

第1篇

农业信息化是根据经济测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论,运用系统分析的思路,利用层次分析法、波拉特法等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由《中国统计年鉴》可知,全国大部分省份农业信息化建设始于2003年,农业信息化研究大多关注全国,中东部经济较发达省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快,而西部省份、尤其是甘肃省的评价研究整体相对滞后。比如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除去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及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检索式为SU=(‘农业信息化’or‘农业信息化指标’)andSU=(‘甘肃省’)检索,有关于甘肃省农业信息化的文献共56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43篇(受基金支持的有2篇),硕士论文8篇。大部分文献仅是对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的研究,而量化分析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或评价研究的仅有5篇。符合省情发展且量化评价研究指导性文献的缺乏,不利于农业信息化推广和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照搬照抄、无序甚至不符合省情的情况。因此,加快建立甘肃省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

2甘肃省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重要依据。使用信息化指标体系,可以定量衡量甘肃省信息化水平,为制定信息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科学、量化依据。按照农业信息化理论和研究方法,确定描述农业信息化环境、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资源及农业信息人力资源等5个指标,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进行评测,建立甘肃省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同时,为保证所得数据的准确性,以指标体系当中的农业信息化贡献率为例,利用数学模型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优化。

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数据来源数据模型建立是以甘肃省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中基准层1中的第一项农业信息化贡献率为例,选取2003-2011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总产出贡献率作为实验数据,统计数据来源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3.2研究方法通过MATLAB运算,利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leastsquaressupportvectorre-gression,下称LSSVR)算法对甘肃省农业信息化贡献率的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农业信息化投入对农业产出贡献的评价精度。3.2.1LSSVR算法LSSVR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选择一非线性映射:Z=φ(x),将n维输入i维输出样本向量从原空间映射到高维线性特征空间F构造最优线性回归函数[2,9-11]:y(x)=w·φ(x)+b(1)式中,w为线性回归系数,b为偏移量,φ(·)为非线性映射函数。为了获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系数w和b,将以下函数最小化:(2)其中,R(w)为结构风险,εi为容许误差,τ为正则化因子,用于控制对超出误差样本的惩罚程度。引入拉格朗日乘子αi解决上述优化问题:其中,αi为拉格朗日乘子,αi≥0。根据优化条件:,,,,分别将(3)式对w、b、εi、αi进行偏导,并消除w、εi,得到线性方程组:(4)采用径向基核函数,,σ>0。所获得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回归函数为:(5)3.2.2粒子群优化LSSVR参数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训练参数的选取对预测结果有较大影响。对此,笔者采用混合智能算法,用粒子群优化算法选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训练参数。粒子群算法是基于群体智能随机优化算法,采用“群体”和“个体”的概念,通过群体间粒子间的合作与竞争产生群体智能指导优化搜索[11]。其基本原理为随机初始化一群粒子,将其中第i个粒子定义为:Xi=(xi1,xi2,…,xim),将粒子i的当前飞行速度定义为:Vi=(vi1,vi2,…,vim),粒子i所经历的最好位置Pi=(pi1,pi2,…,pim)。然后,通过迭代寻找最优解。在每一次迭代中,粒子通过个体极值和全局极值来更新自己。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进化方程可描述为:vij(t+1)=w·vij(t)+c1·r1·(pij(t)-Xij(t))+c2·r2·(pgj(t)-Xij(t))(6)Xij(t+1)=Xij(t)+vij(t+1)(7)(6)式中,w为惯性权值,r1、r2为0与1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c1、c2为加速因子,t为进化迭代数,pij(t)为个体极值,pgj(t)为全局极值。定义的适应度函数(F)为:(8)(8)式中,yi为实际值,为预测值,M为训练数据的数量。3.2.3PSO优化的LSSVR算法(PSO-LSSVR)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回归建模时,核函数参数、正则化因子τ的取值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τ控制对超出误差的样本的惩罚程度(τ>0),反映了支持向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所以、τ的取值非常关键,取值不当会带来很大误差。具体过程略,设计算法实现步骤如下(见图1):3.3农业信息化评价分析甘肃省农业信息化投入量基本呈波浪式增长趋势(见图2),2011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投入量为32.5亿元(表2),在西北五省中排第2位,但是总投入量占全国的0.15%,低于全国平均值的一半。PSO-LSSVR模型评估优化农业信息化贡献率结果见表3。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影响

一、引言

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技术的支持,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就能有助于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在传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就比较缓慢。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一些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应用,信息化的农业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就比较有利。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详细探究,就能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有着积极意义。

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以及特征体现分析

1.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只有在这一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农业的发展改革过程中,加强信息化进程的步伐就比较重要,但从当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改进。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阶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话通信技术的应用,然后到了七八十年代就是对计算机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进步。

而当前则主要是在农业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等诸多层面进行的综合发展。这些方面对农业信息化的进步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整体上还有待完善。在计算机的现代化信息处理的设备性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国的上网用户不断增多,但是在农民上网的数量增速比较缓慢。农业信息网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化,市场信息相对比较少等。在信息网的管理上相对比较分散化,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也相对比较差。这些方面的发展就要能进一步的优化。

2.农业信息化的特征体现分析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鲜明特征。农业信息化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比较突出,也能有效的将生产方式得以有效优化转变,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生产信息资源加以整合,从而就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涉及到的内容相对比较多,在发展的核心方面,主要就是将农业生产的管理信息化,以及作业信息化和社会经济信息化的目标得以实现。在信息化的广泛性以及双重效益的特征层面体现的也比较突出,这些新的特征对促进农业的经济增长就比较有利。

三、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优化策略探究

1.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增长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积极的影响层面表现的比较突出,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的经济增长。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下,就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下,能有效的将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得以有效转变,从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着精细化的模式迈进,这样就能有效的带动农业的经济增长。在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对农民的收入也能增加。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下,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的保障就比较有利。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就要能充分注重科学的措施实施,在科学措施下,才能有助于农业的整体经济的增长。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决策的正确实施比较有利。以往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在生产决策层面主要是通过从业者个人经验进行决策,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在生产决策方面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这就必然会对农民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就能有效的将这些影响最大程度的降低,尤其是对生产中的气候以及土地等进行准确的把握,科学化的指导农业的生产,能将农民和市场间的沟通进行加强,这样就必然会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另外,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能有助于将农业的生产过程科学化的进行。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下,能够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对生产中一些必要的信息加以收集,将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就能有效提高,这对农业的经济增长就比较有利。不仅如此,也能在服务体系的完善层面有着积极意义。

2.农业信息化下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优化策略

为能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的促进,就要充分注重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相应的策略应用下,就能对农业的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第一,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就要充分注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从具体的措施实施层面来看,在交通以及通讯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能得以完善化,通过多样化的传媒网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进行优化,以及在网络宽带和光纤等建设层面加以完善化呈现[3]。不仅如此,也要能在农业信息网络软硬件的更新方面得以重视,将农业数据库及时性的更新。

第二,当地的政府部门等方面要注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政府在这一发展中的职能充分发挥要加强,将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建设得以有效实现。政府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建立专项项目资金,对农业资金加以完善化。以及在信息化的软硬件方面要能得以完善。要能通过激励机制的应用,来进行吸引科研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加强,将农业信息化的技术水平进一步的提高,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农业的良好发展。

第三,注重农业信息化的标准化技术平台的完善建设。这就需要将信息网络的完善目标尽快的完善,将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能进一步加强,建立有着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络,形成农业供求信息集散规模,将信息的成本得以有效降低。要注重对传统媒体建设的加强,将一些数字栏目的农业科学的内容通过传统媒介进行宣传,增强农民的农业信息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将农民的科学素养进行提高,这对农业的经济增长也有着积极作用。

第四,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还要能充分注重相关法律的完善。通过针对性的法律建设,就能有助于农业信息化的安全发展,保障农民在农业信息方面的广泛获得,从而更好的从事农业的经营活动。在法律化的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农业信息化的服务市场的全面建设发展,在相关的法律宣传工作上能进一步加强。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完善,才能将农业的经济水平得以提高。

第五,加强农业经济的增长水平提高,就要能充分注重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从这一层面来说,只要在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层面得到了加强,就能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一些新技术的引导应用,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结合,就能对农业的产业化以及规模化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下,能有效的将农业市场化水平得以有效推动,对农业市场的发展方向能准确的把握,从整体上将农业经济的效益水平加以提高。

第六,为能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就要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大力培养。只有在专业人才的支持下,才能将信息化的技术科学充分的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发展项目,农业的信息化发展也需要专业化团队加以促进,在发展的业务水平层面能得以有效提高。这就要对高水平以及丰富经验的人才引进加以充分重视,将专业化人才的作用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对信息化人才的专项培训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就要能充分的重视专业知识的交流,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也要能注重在当地将科普知识的工作加以完善做好,让一些有着经验的农民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这样就比较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的促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就要能结合实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区发展情况来加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农业的发展是国之根本,只有加强了农业的良好发展,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此次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应用现状以及相关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相关的理论指导下,就能有助于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千里.宿州市埇桥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5(05).

[2]张煜,孙慧.新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5(03).

[3]于雅雯,余国新.农业信息服务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疆784个样本农户的实证调查[J].调研世界,2015(04).

[4]刘子飞,王昌海.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三阶段DEA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7).

[5]杨莲惠.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

[6]单铁辉.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6(07).

第3篇

一,将农业信息化发展作为实现兵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文章以兵团农业信息化为主题,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结合兵团自身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兵团农业信息化进行了分析,并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兵团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找到相应的策略,推动兵团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兵团;农业信息化;体系;对策

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活动和农民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等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各种信息,给农业生产服务的信息技术[1]。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有助于拓宽农业发展的市场,有利于农业劳动者及时有效的了解市场需求动态,便利了政府的市场宏观调控,实现了社会均衡发展,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2-4]。

新疆建设生产兵团(简称兵团)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下设14个师、185个农牧团场,其面积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1/5,是全国农垦最大的垦区之一,故兵团的农业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及中央新疆工作会谈精神,兵团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今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想要发展兵团农业信息化,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目前,兵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取得成效。但由于兵团基础条件及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得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仍存在问题,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借鉴、总结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推动兵团农业信息化向更科学、优化、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1 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在国家和兵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已经发展了30多年,农业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师、团场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兵团的农场遍布全疆,农业信息化应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水平差异大。条件较好的农场和垦区已着手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而条件相对较差的师、团,信息技术应用较少。而已建成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数据库又出现了数量少、质量低的状况,且数据库专业分布不合理,商业化水平低,数据信息过时等现象,所以兵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化的道路还很长。(2)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化的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资金投入应连续。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每年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资金的支持,但对于兵团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因此资金的短缺,造成信息化设备硬件、软件的更新缓慢,信息技术的落后、信息设备的陈旧、信息网络速度较慢,这些基础设施条件的薄弱制约了兵团的信息化发展进程。(3)信息建设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兵团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十分重视,但基层因为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同时,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技术体系不甚了解;没有将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如场体系建设、信用体系构建、政策法规制定等提上日程。造成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发展规模小、地区差异大,数据资源安全性、可靠性低等问题。(4)信息技术研发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是需要精通网络、计算机、专业科学知识的人才,这一人才的缺少恰恰对兵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形成了制约。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业信息研究型人才相对匮乏,研究团队不完整,导致大量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

2 国外农业信息化建设

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对农业信息化成功发展的国家进行经验上的总结,为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日本、法国及德国的信息化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1)美国,采取以政府为主线,构建国家、地区与州的三级农业网络体系的模式发展农业信息化;在财政方面每年对信息化的设备投资达到15亿美元,充分的财政投入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农业部门及统计部门承担农业信息化的智能化、个性化的质量,及时有效地对市场的经营提供指导、决策等服务。(2)日本,主要以政府主导进行农业生产,首先将重点放置在都市综合性的都市农业信息建设;其次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根据系统提供的精确农业生产、运营信息,使生产处于一个高度透明的有序状态;最后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农业经济与技术的共同发展。(3)法国,地方政府帮助农民学会计算机,通过支持培训、装备及活动促进信息网络在当地的发展,以此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建立农业合作社作为法国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民间自发机构,为成员提供了简便的行政手续服务,提供市场产品的信息动态;信息网络及产品制造商,以优惠的价格鼓励农民购买信息设备及产品,以此改善农村信息的基础设施条件。(4)德国,首先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其次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让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深入到农场,为农业信息的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再者建立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广泛地使用的是电子自动控制设备,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生产要素进行自动控制和检测,使德国农业信息化技术走向高度自动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通过上述描述发现,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充分的保障,政府起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数据系统建、信息服务体系,保证农业市场的运营状态高度透明。

3 兵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农业信息化数据库建设。兵团农业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是将兵团各方面分散的信息、数据等收集起来,经过分析整理,最后编号建档,为后续兵团农业信息化科研人员及院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的系统规划、农业整体设计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数据。此外,兵团农业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并不是是单独存在的,它要与中国农业部建立的农业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兵团与中央紧密联合。(2)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宏观上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农业信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兵团各级单位和部门应该投入资金建设公务服务的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经营者提供公务农业信息服务;另一面应让市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引进外资,调动社会力量,实现多元化的农业信息投入体系。(3)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兵团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是为兵团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及信息化的网络环境。兵团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应以科学观发展为指导,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数据库结合农学、经济学、水文学、地质学等学科,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经营和管理等信息进行集成,构建全方位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4)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想要把兵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好,人才队伍是关键。一方面是针对团场职工,团场职工是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将农业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培训和宣传;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对信息化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实现“缺什么,补什么”,让从事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人员也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4 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产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种植方式、管理概念及交易方式,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面对农业信息化的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探索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丽娜.农业信息化基本理论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1):168-173.

[2]吴宝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农业网络信息,2001(11):36-37.

第4篇

1.农业结构的导向作用

由于农村交通的不便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广大农民并没有充分掌握关于农产品所有的需求情况和竞争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农业市场的不对称。具体表现形式是,农户根据以往市场行情过多的生产某一类型的产品,使当年市场上该种产品供远大于求;加之农产品的利润较小,价格控制并不能很好的平衡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浪费,甚至给农户的生活带来负担。如果能够使农户快速获取信息来源,帮助他们合理的选择本年的生产计划,将有效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

2.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持

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农业结构调整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在以往的经验中,比如农业专家决策系统的使用,帮助了农民提前做好种植计划和备选计划,该系统也能根据农户所选的计划给予专业且科学的技术方法的建议,比如除虫、浇灌等。

3.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

由于国家对农产品税收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农业经济水平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也造成了产能过剩的情况。直接导致的问题是,个别种类农产品的“卖难”问题,从而给各农户带来了困境。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可以将农产品以各种方式到达消费者手中,有效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实现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的终端对接。

二、农业信息化可完善我国农业服务体系

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农业信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可成为推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持力量,从各角度提供政策、技术、合作、监督等指导作用和规范化建设。我国今后的农产品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国内的快速发展,更要提高全球的竞争力水平。这就要求,我国农民要对市场的动态具有基本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具有获得信息的能力,朝着国际化农业水平的方向迈进。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这一想法,不仅要提高农民本身的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也要由政府提供一些补助和支持,让这一目标不要半路夭折,从多角度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缩短我国农业向国际接轨的过渡时间,从根本上刺激我国农业经济的收入水平。

三、农业信息化可优化我国农业资源的配置

传统的农业发展具有信息滞后、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而现代农业因为加入了信息化等多方面的技术,可以充分做到以市场经济为指导,高效利用有关发展的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常谈到的资源,比如土地、劳动力和机械等,如果能将他们有效的结合起来,将有利于降低生产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风险,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从产品供应链的链条上出发,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结合起来,实现最优化控制,才能达到1+1+1大于3的佳绩,将农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四、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创新性建议

首先,要建设相关的信息化设备,扩大信息化网络的覆盖,将有效的农业相关信息传达到农户的手里,满足他们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具体说来,这部分的建设包括交通、通讯、邮电等,形式上有电话、网络的遍及,提高光纤与宽带的覆盖度。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要定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检查和更新换代,保证信息传播的持续性。此外,考虑到信息的来源鉴于广播信号等的输入,所以也要加强对媒体传播内容的导向。在技术平台的搭建上,要积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文化交流平台、技术交流平台,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共同开发,打造一个综合的应用信息化平台。

五、结语

第5篇

(一)农业信息化是市场化农业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农业,当市场化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发展信息化的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经济的主体是由产生的“超小型”农户经济,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和各种一体化组织,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在一起,按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得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农业产业化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农业产业化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市场主体的共同利益为纽带,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联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市场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市场连接的纽带,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产前阶段,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性资源,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在产中和产后阶段,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社会化服务的市场行情、农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储存、运输、销售等信息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农业产业化中主导产业具有联动效应。比如主导产业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以其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后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对主导产品需求的增加,由此将增加主导产业产品的销售、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前向关联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导致主导产业生产资料供给量的增加、价格的下降,由此将降低主导产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在主导产业与其前向、后向关联部门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只有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核心――主导产业对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整合,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供应链系统中有效地流动,从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经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整体竞争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山东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 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作用。350家左右龙头企业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200家左右成为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信息渠道广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要特点,它能较好地抵御市场风险,发挥竞争优势,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产品出口的中坚力量。

2 品牌农业发展迅速

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中,山东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充分认识到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制定了实施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名牌战略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在稳定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品牌农业。目前,山东省已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农业品牌,如烟台水果、寿光蔬菜、胶东海珍品等,全省拥有经国家认定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共1600多个,居全国前列,全省注册农产品商标1.8万件。

3 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山东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经营模式:一是以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通过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拳头产品人手,逐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外贸等方面实行一定的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山东农业产业化在部分解决了农业效益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突出体现在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利益调节机制尚未形成,出现产业链条的脱节、断裂现象;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农产品销路不畅,龙头企业严重开工不足: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大量的资源浪费;农业产业化组织成本极高等。新老问题交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没有对农业产业化起到真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平台为龙头。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分割管理,资源利用率不商;二是网络应用水平低,缺乏相关应用软件:三是信息工作队伍不健全,信息工作水平亟待提高;四是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五是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省、市、县各自为战,一方面资金缺乏、发展受限,另一方面低水平开发、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始终存在,没有解决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实现信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应用。

三、山东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宏观领导和统筹规划,培育农业科技市场

强化政府职能,设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由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的规划,督促各级地方

政府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做好农业信息使用者和推广者的培训工作。在研究制定规划时,要考虑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广大商家、业主和农民的开发利用。在培育农业信息市场方面,在政策、体制上理顺关系,加大扶植力度。农业科技信息部门应尽快改变当前较为单一的经营模式,主动开展诸如承接单项委托服务,为固定用户包括农村专业户提供常年专题服务,作为信息中介商以及信息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服务等多种业务形式,促进信息市场健康发展。

(二)更加圆满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大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建立基于多种传媒(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网络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省、地(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的是讲求网站实用性,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要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建设和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产手中,真正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三)加快扫除“最初一公里”的障碍

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构建山东省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并注意根据本省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更新其内容。一是要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要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农业信息库如同大海,应当探索针对农民需求,建立“傻瓜型”信息系统,将经过处理的有用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三是要盘活现有信息资源。要发挥各级各类部门拥有的信息优势,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产业化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四)最大程度地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信息化中的推动力量

目前山东省很多区域正处于农业产业化的起步或成长阶段,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主要的推动力量和组织力量。在龙头企业加农产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大型龙头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较易于实现信息资源与生产资源的密切结合,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它肩负着引领分散的小农户和提高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双重任务。应该尽快把诸如数据挖掘这样的当今世界流行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改善和提高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全面提高。

(五)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快速发展

第6篇

论文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信息获取却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信息建设必经的过程。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提上日程。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出发,以分析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为基础,重点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的实现进行论述。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呈海量化增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也在扩大,导致信息资源量在越来越庞大的同时,分散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网络上一些时效性、准确性差和冗余重复的垃圾信息也容易让人们对网络信息产生焦虑。要想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信息素质一般的农户而言,更是困难。事实上,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又必须及时、精准、有效,这就与他们的获取能力形成了尖锐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整合来化解。

1.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尽可能多的分散于各个角落的资源,通过系统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由信息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审核、,最后通过某一媒介或终端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之前,要先弄清楚几个问题:其一,农业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是农民;其二,农民的信息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三,农民需要正确、有用、及时、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其四,农民需要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方便和安全的。由此可知,在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时,要从用户自身信息获取水平和需求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想中的目的。

1.1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丰富的资源之所以没法通过某一种方式就可以全部访问,除了商家不同和费用攻取等问题外,最主要是他们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格式、技术接口、输出标准等方面的不同,都让我们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却无能为力。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与其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共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方便地使用已经进行了二三次整理和加工的信息资源。因此,标准之于信息资源整合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避免因资源重复建设导致的人、财、物的浪费和损失,让用户可以方便、优惠地访问和获取相关资源。

1.2共建、共享原则

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其实也是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打下基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为了集中一定范围内有限的人、财、物对信息资源进行深人加工、整理,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松散、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等问题,让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1.3信息安全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中的部分数据会涉及到国家秘密、国家安全,需要绝对的安全,但是农业信息资源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开放与安全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开放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能保证用户方便地使用这些信息资源,又要保证这些资源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而保证信息安全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区域的划分、中心数据库的摆放位置、防火墙的利用、加强内部监控与审核、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2.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关键技术分析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网络、数据库中包含的对农业生产和销售有指导作用的无序信息资源进行融合、类聚、重组,形成一个新的资源有机整体,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准确、及时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因此,信息整合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资源整合的步调,需要尽力挖掘新技术服务于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利用。

2.1基于XML的数据描述标准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的标记语言,主要使用文档类型定义(DTD)或者模式(Schema)来描述数据,与描述页面的HTML有相似的式。它可以利用We浏览器进行数据确认,还具备易于生成数据的优点,囚此,它可以在不同的部门和部门内部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利用。如果制定出XML的标准并广泛应用的话,那么不仅是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容易,而且语音数据和动态图像数据这些过去数据库中难以进行处理的数据也能轻松地转换成数据库,这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而言将会前进一大步。再加卜XML独立于平台,有利于跨平台问的信息交流,完全可以充当网际语言,并有希望成为数据和文档交换的标准机制,它所具备的准确表达信息真实内容的特征,不仅可以降低应用程序的负担,也使摺能工具的开发更为便捷:

2.2有关Wel的论述

Intent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卜,而Web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让文本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使用户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在主题的选择上也任意可行。而Web具有的图形化、易于导航、与平台无关、分布式、动态和交互式的特性,让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机制建设、适时更新和与用户互动机制建设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We中的图形化显示功能,可以提供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使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后为农户提供一些非常形象、易懂的信息资源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3有关Wel> Service的论述

Web Service是由“3C”标准组织定义的,采用XML通过UML来接口和应用绑定的软件体系结构,这些定义接口可以被其他软件系统发现,并通过基于XML和IP协议的消息通讯机制集成到不同的应用系统。它是继Web访问之后的新一代资源方法,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交互功育挂。

Web Service完个基于XML(可勿展标记语言),XSDXbIL Schema )等独立于平台、独立于软件供应商的标准,是创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具有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能。通过Web Service不仅能跨越不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防火墙阻碍而进行正常通信工作,还可以将用不同语言写成的,运行在不同平台的各种程序方便地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甚至在软件和数据重用方面也有所成就。Web Service在允许重用代码的同时,可以重用代码背后的数据C当然,Web Service在通过Wel进行互操作或远程调用时的用处更是显而易见。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按照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的指示关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系统化、摺能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当然,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需要标准、法律、安全、机构作为支撑,以保证信息资源整合效果和功能的实现。

3.1农业信息资源的发现、采集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大量分散于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筛选、采集。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丰富多彩的同时,杂乱、无序、冗余的缺点也会显现出来。为了避免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揭示的随意性、无计划性和盲目性,采集网络信息资源也要严格执行一定的标准。结合农业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笔者认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需要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eq \o\ac(,1)1实效性原则。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更新过快、链接的时效性强等特点,需要对录人的站点定期进行跟踪,即时清除陈旧信息和死链接,并随时搜索本学科最新的政策和信息动态。②实用性原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的服务。通过对当前国家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的搜索、加工、整理,让用户在进行农业活动时,跟当前农业的发展和需求形势紧紧相联,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减少因信息获取不全或不正确而导致的经济损失。③高质原则。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农民的信息获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时,遵循高质量的原则,采集一些用户急需的和有用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是该领域全部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高质量也是关键。④内容全面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必须以搜集全面的农业信息资源为原则,不仅要从整体揭示农业发展状况,还要搜集到具体、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搜索范围也要涉及到国内外该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网上动态信自、网络出版物、学术会议、相关标准和专利等途径获取全面的农业信息。

3.2农业信息资源的描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实现关键的一步就是对所采集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深人的加工、整理,重组为优化的信息资源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描述、转换和处理是重头戏。尤其是对信息资源的描述,是决定今后共享和数据质量的关键,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不能仅停留在链接一些相关网站的基础上,还要对这些链接的网站类型、内容、特色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和揭示。因此。应从资源标引深度和信电记录的标准化来考虑信点资貌招合的问题。即要遵循一定的数据描述标准和格式,加强信息资源统一描述和标引的建设。现在国内外通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方法主要是都柏林核心数据(Dohlin Core ),它是专门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而创建的,涵盖了资源的重要检索点、辅助检索点和相关检索点。当然已经如此完善的Dohlin Core标准中也会有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或我们需要重点提示的内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补充,以求更全面地对资源进行描述。

第7篇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各类经济发展模式都开始向信息化与产业化方向不断改革,也正是基于此,本文特以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的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基本概念的论述,了解我国当下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开始由原来的向现代化农业发展逐渐过度,尤其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不断实施,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必须向信息化产业化方向逐渐迈进与改革。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是未来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协调稳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与改革方向。”为此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时代下,要想提高我国综合国力,首先必须实现我国农业的信息产业化改革,唯有将科学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与经济增长模式引入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保证我国国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所需。下面我们就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业信息产业化予以了解与认知。

1、基本概念综述

1.1 农业信息

所谓“农业信息”,其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类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信息资料集合。一般而言,农业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农产品价格及其农贸市场供求信息。不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化农业,市场销售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农产品整体市场供求关系及产品价格直接关乎生产者的实际利益,也影响着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总体走向,此类农业信息又叫农业生产基本信息。

(2)农业劳动力、劳动资料等劳动要素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只有通过对基本的原材料、劳动资料与劳动力等农业要素信息的专业化整合,才能实现其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与规模化。

(3)国家农业宏观政策信息。我国奉行市场调节为主体,国家宏观调控为辅助,其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遵循与重视的根本,尤其在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与政策变动时期,农业经营者更应关注国家相关宏观政策信息,及时调整其生产与经营方向。

(4)农业科技信息。科技信息不但是高科技产业发展核心,同样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一些新兴科技成果若应用于农业生产,常常可以引发某个农业生产的巨大变革。

1.2 农业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在科技信息技术广泛 应用的基础上,对农业信息资源所进行的信息综合采集、汇总整理、优化分析及传播的信息化过程。其目标在于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发展的全面融合,加速农业产业化改造,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效率与市场销售水平,实现农业持续、高速、稳定化发展。结合于农业信息分类类别,农业信息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2.1 农业资源信息化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的巨大需求,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整体环境资源,由南到北,类别差异较大,各省市地方土地土壤特性与产业发展类型也各有不同,例如华中华南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较为肥沃,淡水资源也很多,是我国农业发展与粮食生产的主要集中场所,而西北地区土壤较为贫瘠,相对于南方地区,北方发展更为注重工业化发展。要想实现农业信息产业化,首先必须实现我国各种农业资源与环境数据资料的信息化,借用遥感技术、环境监测技术、GIS定位技术,对我国各类农业资源与环境信息加以确立,并将其以网络的形式共享出来。

1.2.2 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

农业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 如农药、化肥、种子、生产工具等),就目前而言,我国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市场较为混乱,各类资料见的品种、质量与价格差异较大,传统农业生产多以当地农产品供销社与工厂为主要生产资料来源地,对其他地区农产品信息资料了解并不广泛,相对而言,我国各地农产品工厂也苦于难以需找到大量销售客源,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对当前农业市场的生产资料与市场销售现状予以信息化处理,通过大量互联网实时农业生产资料信息的,了解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参考网络信息及时调整生产资料价格,以此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的优化改革。

1.2.3 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

我国国家出台的各类农业政策,不但有助于国家农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而且对于农民自身的销售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加强我国农业政策法规的信息化改革,一方面有助于各省市农民大众对于我国农业政策信息的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国农业信息法制化、规范化的建设,随着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开始向商业化、知识产权化方面改变,为此,有必要对我国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中农业生产者、销售者、管理者等各类信息化主体间的权益加以法制维护与保障。

1.2.4 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

科学技术是国家产业优化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农业发展更是如此,优良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作物品种往往直接关乎农业生产者自身的切实利益。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实现农业信息产业化的标志之一就是要保障农业科研技术与生产间的协调统一,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全国新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及时向农业生产者提供最新、最权威的农业生产科研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

1.3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历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发展环境与时间的不同,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分别为农业信息商品化、农业信息产业化。

1.3.1 农业信息商品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互联网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生产由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效率劳作,向科技化、科学化方向不断改进,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宝贵性,农业信息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社会逐渐出现以满足人们信息资源需求为目的的盈利性农业信息商品与服务,这是农业信息产业化的萌芽与起步。

1.3.2 农业信息产业化

在大量、零散农业信息商品逐渐累积与发展过程中,小范围、单一性农业信息产品开始向集中化、规范化农业信息方向改革,其信息产品的生产也开始向规模型产业化方向不断改进。尤其在当下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过去简单的信息商品开始以互联网络为基础,发展成为集农业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反馈与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集约型知识密集产业。

2、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建设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但整体发展较快,发展趋势较为平稳。其实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正式以系统工程为依托,将电子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工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行列后,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及硬件网络基础设备的不断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开始由商品化向产业化逐渐过度,2010年,在社会各界及政府支持下,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已初见成效。发展至今日,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在数据库资源、信息化网络、精准农业及农业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2014年,应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农业部信息中心逐步加大我国农业经济信息网络的资金投入,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已实现全国各省市农业厅局联网及农业信息集群化改革,完善并建立了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国家农业信息网络数据库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在其影响下,目前我国各省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已建立了局域网,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批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为主体的农业信息类网站,其在网络信息化水平上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2.2 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对互联利用整体发展态势较为良好,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当前我国所具备的农业资源水平尚且难以满足广大农民与企业日益提高的农业信息需求,其信息产业化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大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农业信息资源规范化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建设主体是政府部门及各类农业资源类门户网站,由于其彼此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行业统一规范,其在对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与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各网站所采用的农业信息资源格式的不同,严重阻碍了其信息资源间的相互沟通交流,颇有“各自为政、各圆其说”的意味,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站农业信息资源质量与准确性的局限,还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资源彼此间的共享,造成其资源的严重重复。

2.2.2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提升,然而在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方面,其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受农业信息产业化前期发展及计划经济影响,我国传统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多为政府部门建设并负责运营,其主要用于政府决策,对于农民及企业的指导较少,尤其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规范,当前我国各类农业信息部门各自为政,在网站的基础数据建设方面缺乏综合性、全面性。另外在数据库的建设上,大多数农业信息网站数据库资料仍停留于文献理论资料层面 ,对于数据型、实践型的数据库资料较少,而且网络资料低端数据重复率极高。而且由于相关资金匮乏,在对农业资源数据网站的建设也较为简陋,多数网络资源较为落后,时效性较差,其在信息内容方面难以反映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这严重阻碍了农业信息间的交流,尤其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

2.2.3 农业信息产业化地区发展不平衡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华南、华北地区WWW站点数占全国总站点76.5%,从这一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沿海城市及地区不论是在经济基础还是科研技术水平 上都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由于基础设施差异,南方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在农业信息产业化与服务普及率程度高,在此基础之上,农民能够及时获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国家最新的农业政策,并根据当时农业市场情况,及时调整自身农业生产与经营策略。而在东北、西北地区,大部分农村整体经济水平都不是很高,其信息获取渠道较少。这无形中加剧了我国南北建设间的差异性与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平衡。

2.3 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2.3.1 农业信息产业化意识淡薄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实现应以政府为主导,基层农民与企业共同协调与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部分政府部门及企业在对国家农业信息化的认知上普遍存在偏差,这也是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所在。目前,我国在对农业信息产业化认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忽视我国农村落后现状与科技信息间的客观联系,认为农业的发展与农业信息交流间没有主观上的联系。二是将农业信息化等效为信息技术与设备,其认为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购买计算机设备、铺设网线,建立网站并信息,这两种认知都将农业信息产业化过于片面,其对农业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的本质内涵缺乏必要的认知。

2.3.2 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迟缓

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其管理体制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对农业信息的收集与整合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以我国当下农业生产环节为例,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产中环节多由农业部直接负责管理,而粮食种子购销、农产品后期加工、农资供应等农业产前和产后销售环节由其他农业部委负责管理,整体管理体制缺乏链接性,其农业信息综合性与信息集成性水平较低,难以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这常常会导致大量农业信息的漏损,影响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的改革。

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迟缓性还体现于其规划工作滞后,虽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要加大对农业信息产业化整改力度,然而当前我国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威可惜的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规划章程,这直接导致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建设的盲目性与无序性,重复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象严重,其不但在经济上造成了浪费,还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全面协调有序发展。

2.3.3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然而就目前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改革建设现状而言,我国农业整体机械化水平较低,水利灌溉设施较为落后,大多数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仍依靠于畜力和人力等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其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改革。由于缺失必要的物质资本,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传递载体仍以传统纸质为主,科学化含量低,在对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上更是缺少必要的人才与经验。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常常会出现数据传输网络断层,这种数字鸿沟不但阻滞着我国农业企业与部门间信息化交流,也阻碍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与推广。

3、未来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改革与完善

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我国农业生产与改革,其关键在于对网络信息资源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要想实现农业信息产业化,一方面要重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对其已获得资源的综合管理与利用。

3.1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在电子信息互联网时代,我们应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业信息资源加以整合,首先在农业数据的收集方面,要切实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通过对现有农业实践的总结,建立良好的信息模型,通过对现有农产品销售市场现状的分析探究,发现其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潜在规律,并具体结合国家实际政策方针,以高速度、交互性信息网络为载体,加强基础农民与农业企业间的沟通联系。

3.2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立法工作

为解决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迟缓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通过对农业相关资源开发的立法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一体化改革,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支持农业信息市场交流的规范化。另外,政府还应对农业信息标准予以统一规划,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与管理作用,以此解决各农业生产地区间信息交流障碍。

3.3 开展国际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要想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前列,在农业生产方面,我们必须积极开展与国际间的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认真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长处,利用网络会谈与资料互惠的方式,借鉴其信息产业化模式的同时,将自身优势农业信息资源推广出去,让国际了解我国农业现状,以此提高我国对外农业贸易,将我国农业推广到国际舞台。

4、结论

综合全文论述,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改革仍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而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发展方向所在,也是未来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大势所趋,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同时加强国际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整体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红维,关于农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

[2] 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

[3] 何泳辛,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1,6

第8篇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融入,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在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盘活农村经济,信息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10月1日,《河南省信息化条例》正式施行,河南省应以信息化为契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全面腾飞。

本文在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信息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具体应用。研究中发现我省存在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产品市场需求拉动效应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应建议: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农村市场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保证;信息化与保险功能结合,完善风险规避机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驾护航;政府加强管理,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信息化,加快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农业的发展,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虽得到优化,但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性,我省种植业比重偏高,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偏低,而服务业的比重更低,这使得我们农业发展虽快,但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不利于我省经济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没有形成高效的有利于信息传播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我省处于中原腹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传统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愈行愈远。现阶段亟需建立起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如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通过信息化来建立农村的市场化服务体系,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而且让农民从市场化服务体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二,没有健全的风险规避机制。

当前各个行业早已和保险业实现了合作,而农业的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却被保险业忽视。目前,我省农业生产还无保险业涉足。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起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商业保险机制,使保险与农业相结合,让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导致的损失得到一定补偿。

第三,信息传播受阻,无法得到有效共享。

目前,我省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积重难返,我省科技水平不发达,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严重阻碍了我省信息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不能有效的调整。

2、信息化为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技术,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体制转型。信息化对突破农村落后经济模式起着重要作用。2008年10月1日,《河南省信息化条例》正式施行,我省应该以信息化为契机,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盘活中原的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生产发展。

3、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应用

(1)引入市场机制,依靠信息化来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

将农业结构与市场需求挂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靠信息化来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将农业生产与农业消费联系起来,发挥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政府监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明确政府及相关服务部门的职能定位,从根本上转变对农业的管理方式,完善组织体系,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职能和服务领域。因地制宜,壮大农村集经济组织实力,建立村干部考核与培训制度,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加强对各类合作社组织的培育,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利用现代物流的体系建施,加强对农业管理,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2)信息化与保险功能结合,完善风险规避机制

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保险法,明确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将整个农业保险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农业保险有法可依,为河南省农业保险提供法律保障。利用信息化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规范农业保险合作社和公开招标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农业保险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保险人才队伍。不仅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需要配备专业并且经验丰富的人才,农业风险管理基金会和农业保险合作社也需配备这样的人才。

(3)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信息化利用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普遍增加,对农产品的粗加工产品需求减少,但是对其深加工产品和高品质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都面临新的市场需求,农民只有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并应用新技术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农业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他们才能真正的满足城镇的就业需求,与此同时,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就需要以更少的人数来养活相对更多的人,这也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农民素质提高能信息得到充分利用,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脉,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我省农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实现与城市信息化的融合。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信息利用率。重视对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文化知识素质。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改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娟.河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利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11(6):34-36.

[2]袁璋.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3]段文杰.农业大省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1,2.

[4] 杨卫东.河南农业保险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7).

[5]曹刚.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物流发展[J].现代物流,2010(5):66-67.

[6]单玉丽.台湾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