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4 22:52: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课堂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最新|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公文|
论文搜索:[热门]素质教育写作总结说课计划心得体会教案操行评语
首页>>数学论文>>谈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课堂教学
-
【加入收藏夹】【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闭窗口】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任务仍十分繁重。深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内容对学生加以培育,以适应跨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学科自然不能例外。从当前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说,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开发非智力因素。人们形形、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研究与事实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审美性,如数学语言与解题方法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分式的统一美等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韧劲。
3.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4.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5.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课堂教育过分地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老师代替了,该学生思考的老师讲解了,老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扭曲了教学行为,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才能的发展。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地讲:
1.培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教会方法。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一、激发动机,培养学生思维意向品质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①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②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对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感到枯澡,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如,通过“学号是质数、合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的游戏,使学生形象地领悟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又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把纸筒沿竖向剪开,展示出长方形,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很快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三是通过变换那些用来说明概念的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形成,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作这样的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思维活动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从而灵活地应用一般的原理、原则。例如题组:
(1)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1/5千克,第二次用去这桶油漆的4/5,刚好用完,这桶油漆有多少千克?
(2)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4/5千克,第二次用去这桶油漆的1/5刚好用完。两次一共用去多少千克?
(3)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1/5,第二次用去4/5千克,刚好用完,这桶油漆重多少千克?
这种变换叙述形式的练习,尽管问题叙述不同,但学生通过仔细审题,很快便能理解这几道题的实质都是求这桶漆油的重量,从而培养了积极思维的意向品质。
二、增加含熵信息,提高思维密度
如果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熵)不能消除,这类信息就称为“含熵信息”。学生学习就是接收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思维的是一个信息传递、接收和贮存、加工的过程。因此,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含熵信息,从而提高思维密度。
1.以内部言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思维要求,而且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促进思维的“内化”,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五(1)班现有学生49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3,五(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对这样的应用题,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试着做,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解法。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可以找出多种解法。
解法一:4+3=749×4/7=28(人)……男生
49×3/7=21(人)……女生
解法二:4+3=749÷7=7(人)
7×4=28(人)……男生
7×3=21(人)……女生
(附图{图})
(附图{图})
解法四: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再求男、女生各多少人。
3÷4=3/449÷(1+3/4)=49×4/7=28(人)……男生
28×3/4=21(人)……女生
再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和方法说出来:解法一是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法二是用归一法;解法三是用倍比法;解法四是用分数解。这样的教学,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机会,在“想一想”的过程中,内部言语得到了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以内部言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通常是以语言为载体表现出来。俄罗斯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关于智力形成的学说提到,智力活动始源于物质活动,以语言为中介,内化为“人脑”的内部言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要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也就是从“外化”到“内化”,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不仅发展了内部语言,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三、训练主体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1.纵向延伸。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沟通前后联系,弄清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递进层次结
(附图{图})
1/4,第一次修了多少千米?解答后再纵向延伸: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怎样解答,如果改变题目中的问题,又怎样解答。
2.横向展开。学生解题后,还可以横向展开,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此种方法多适应于练习课与复习课)。例如:“修一条1800米的路,3天修了12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用多少天?”可以这样引导学生:①以1天修的路程数表示效率;②以修1米所用的时间表示效率;③以修120米所用的时间,或以3天修的路程表示效率等方法进行解答。
3.逆向回转,理解结论。训练学生从顺、逆两个方向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例如: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向开出,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比甲车多行1/4,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多少千米?解答之后,再把解题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引导学生逆向编题。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108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1/4,求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显然,这道题的难度要高于前一题。
一节有效的数学教学,结果是教师通过课堂的教与学达到或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两部分组成,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条,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联系交流的场所。只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才能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虽然教学环境、每个教师教学风格和每个学生的基础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课堂教学任务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根据教育家克鲁斯所做的观察研究,与课堂有效教学相关的主要有三大因素,即使教师必须做到的:①充满激情,富有耐心;而不是平淡无情,急躁心烦。②科学严谨,求实认真;而不是毫无准备,漫不经心。③循循善诱,想象丰富;而不是单调乏味,敷衍了事。克鲁斯认为有效课堂教学往往是师生都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投入到工作去,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收获。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①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②挖掘自身情商,能与90后00后学生坦然交流。③夯实自己所教专业知识。④掌握一套有助于学生学生的规律和技巧。新加坡教育家Gotbinathan先生指出: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收获,不然就谈不上课堂教育的成功。
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重要条件
行为学家认为:如果学生通过不断刺激和条件反应从事学习的,就要有所刺激才会表现。教育心理专家通过实验:学习过程是一个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通过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根据上面理论观点以及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经历,觉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几个因素影响:
(一)和谐课堂,寓德于教
课堂是师生一起交流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主要阵地。在这里除了有信息转化过程,也有师生之间浓浓的感情交流的过程。据调查,98%的中学生都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课堂才喜欢这门课程。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玩心较重,上课、听课及课后作业都不能自觉完成;需要老师、家长不断提醒督促;学习上缺乏持续性和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这表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注意情感教育,积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现代的学生民主意识强烈,对学生说风凉话甚至体罚学生将是非常失败的课堂。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充满热情,关心帮助每个学生,到处洋溢着正能量是老师需要的素质。教师每一个友好的动作、充满信任的笑容、每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都可以变为轻松和谐的一节课堂。现代课堂提倡教师三位一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思想教育。教材中也经常有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和优秀人物等,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克服重重困难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如在初中第一节课讲述负数时,强调中国是世界上首先用负数的国家。战国时期李悝在《法经》中已出现使用负数的实例:“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公元3实际世纪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率先给出负数定义。而西方直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贝利在他的《代数学》才给出定义。讲到勾股定理时给学生详细的讲解定理名称的来源,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了好几百年。学生听完这些古代中国数学的伟大成就必然有所触动,可能还会唤醒,激励部分学生,这样将大大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理解教材,提升教研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反复比较,再三斟酌编写出来,它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基本理念,承载着丰富的数学内涵。一线教师只有结合长期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挖掘处理,按照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既要知道教材的表层意思更要理解教材的深层次内涵;教学不是简单的复制教材,而是丰富教材,完善教材。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充足了解,按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利用处理教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老师们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设计一些既能体现教学重点又与当前热门话题相结合就可以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去,学生也将不知不觉无意识的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去,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信息技术,合理利用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形理解能力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也为我们更好地突破课堂教学难点提供了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图形中折叠与展开时,有些初一学生很难想象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很快就理解。再比如:学到轴对称、图形翻折、中心对称图形、位似等这些章节时,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可以直观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概念。
(五)转变观念,科学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评价方案也随着。数学课堂应当对学生的上课参与情况,小组合作探究情况,举手发表观点情况等进行评价。比如数学教学实践制定评价表;此表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自我测评,数学方法等,力争将学生的笔试和动手,动口能力结合起来;将平时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不断调整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想参与,敢合作探究,不怕出错,有效的完成学习内容,最终使数学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三、结语
1、指导学生操作的助学激趣
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总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理解就深刻。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动操作,独立探索,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捧深刻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及余数的实际含义。
2、通过竞赛以助学激趣
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办法。因此,在数学中,要常在小组间、个人间、男女生间开展口算、速算、分析等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教师的一次高分,一句赞美之词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希望,产生神奇的力量,有些甚至影响终生。对于后进生,更应注意给予鼓励,奖其助学所长,让他们也体验到学习的兴趣。
3、通过变式比较以助学激趣
在概念教学中,加强变式训练,可使学生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增强探究知识的新奇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认识平行线时,可出示不同方向的四组平等平行线,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它们都符合在同一平面内且不相交这两个条件,都是平行线。
4、创设情境以助学激趣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两位同学代表两列火车,站于教室前后通道口,另一同学代表中间站站一通道口,让学生演示两列火车相遇的情景,并配以恰当的火车汽笛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条件和含义。
5、通过游戏以助学激趣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法时,可以设计摘苹果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一苹果树,在又红又大的苹果上分别写有不同的算式,树旁画上表示不同结果的各种篮子,让学生将算式与结果对应的平果摘到各自的篮子,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创新教育没有范例可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一种教育改革。而改革就有可能失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吃透《数学课程标准》,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备课上课实践等方面作一些改进,循序渐进,不断反思与总结,这样才能把握创新教育的大方向,不至于漫无目的地喊口号、瞎忙碌。
例如:数学教师关于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的定位,就应以标准为依据。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二、设计问题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问题中探究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能调动学生积极运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又能训练他们用多种方法或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求异思维能力。
例1:有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如工地实施爆破炸山,若导火线长85cm,燃烧速度为0.85cm/s,问点火者能否以4.5m/s的速度跑到500m的安全区。
教师可安排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让学生说出有三种解法。(学生说得不全,教师引导)(1)比较时间;(2)比较路程;(3)比较速度。
例2:一只不透明的袋制子中装有1个白球和2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会出现那些可能的结果?
张华的观点:摸出的球不是白球就是红球,所以摸出白球和摸出红球这两个事件是等可能的。
王鹏的观点:红球有2个,如果给这2个红球编号,那么摸出白球、摸出红球1、摸出红球2这三个事件是等可能的。
你认为谁的说法有道理?
解:一只不透明的袋制子中装有1个白球和2个红球,因为这三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所以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到每一个球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红球有2个,如果把它们编为红球1、红球2,那么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有三种可能的结果:摸出白球,摸出红球1,摸出红球2,并且这三种结果是等可能的。
由上面的分析知道,张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王鹏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进行研究性学习,诱发创新“燃发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具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得解决的学习活动。如在学习一次函数y=kx+b时,当b=0,k≠0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可让学生研究电话费与通话时间的关系。
一、围绕教学重点设计课堂练习
数学教学是分单元进行的,每一单元可划分为几个“知识块”,同一“知识块”的几个教学课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或叫“知识点”。课堂练习就是要围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
例如,教学“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前两课时,重点、难点是试商。新课前的练习应为学习试商方法作知识铺垫,可这样设计: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30×()〈206;2.在里填上〉或〈:32×5150;3.估算:78×8=、206×3=。讲授中的练习要为理解试商方法服务,可这样设计:1.说出试商过程:
附图{图}
2.如果把
附图{图}
中的27看作20来试商,要试几次?如果看作30来试商,要试几次?比较一下,怎样试商简便些。新课后的练习要起到强化试商方法的作用,可这样设计:1.说一说
附图{图}
等题该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2.不用竖式计算,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商几:
附图{图}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8……15,300÷=7……20;4.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附图{图}
二、遵循认知规律设计课堂练习
每堂课的练习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
例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1)口算:1/3+1/3、5/7-2/7、5/11+4/11、3/4-1/4、5/9+2/9、3/8+7/8、b+a/+c/a、a/b-c/b(a、b〉0,a〉c)。(2)笔算:7/18+13/18、13/20-7/20。
2.综合练习:(1)填空:5+7/()/()=1、()/()-2/5=2/5、3/11+()/()=7/11、()/()-1/6=5/6。(2)解方程:1/5+x=4/5、x-7/13=5/13。
3.发展练习:仿照7/11=()+()、7/11=()-(),分别编出5道加法和减法计算题。
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三、根据智能目标设计课堂练习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1.设计联想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如看到“a是b的5/6”,要求学生联想到:(1)a与b的比是5∶6(横向);(2)b与a的比是6∶5(逆向);(3)b是a的11/5倍(横向、逆向);(4)a比b少它的1/6(纵向);(5)b比a多它的1/5(纵向、逆向);(6)a增加它的1/5与b相等(纵向);(7)b减少它的1/6与a相等(纵向)。
2.设计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出示应用题:“一根长64米的铁丝,剪去总长的5/8做了20个周长相等的方框架,余下的还可以做同样的方框架多少个?”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1)用分数应用题解法求解:①20÷5/8-20=12;②64×(1-5/8)÷(64×5/8÷20)=12;③64÷(64×5/8÷20)-20=12;④20÷〔5/8÷(1-5/8)〕=12;⑤20÷(5/8÷1)-20=12;⑥20×〔(1-5/8)÷5/8〕=12;⑦20×(1÷5/8)-20=12。
(2)用比例方法求解:设还可以做x个方框架,得5/8∶20=(1-5/8)∶x。
(3)用工程问题解法求解:①(1-5/8)÷(5/8÷20)=12;②1÷(5/8÷20)-20=12。
[关键词]学习心理高效教学课堂管理高效提问
新课标的颁发,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的价值取向作相应的调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要进一步改变过于以传授知识为主,过于以接受学习为主,过于以学科本位为主的倾向。要进一步关心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差异,关注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探究性”。数学教育者必须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作更全面的了解,对教育过程和数学学科特点作更深入的分析,才有利于调动教学中不同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学习的过程是通过智力活动,以及推动和调控这种智力活动的动力因素来完成的
在数学学习中,一些学生不仅表现得聪明,而且整个学习活动富有进取性,最后能取得优秀成绩;另有一些聪明程度一般,但学习有毅力,善于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对学习充满热情,结果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也有一些学生头脑灵活,但学习热情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克服遇到的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这表明我们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主动性的调动,通过帮组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系统,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发展,学得有成效。简单地说,学了智力活动,还必须有心理因素的介入,才能有效进行。这种心理因素可以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引导和推动智力活动的作用,并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增减其智力能量。它的功能大致有以下三种。
1.激励功能它起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集中,努力程度加强,以一种内驱力保证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整个学习活动得以展开并持久地进行下去。
2.选择功能它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如学习过程回避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3.调控功能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根据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调控学习的行为。如注意什么,忽视什么,强化什么行为,制止什么行为。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决定着我们的教学质量
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
1.教学内容要体现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陈旧、空洞、抽象的知识和理论往往被学生心理排斥和拒绝,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只能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现行的新教材的编写就体现了这一思想,每一章除了最后的研究性课题外,其开篇都有一个章节知识在现实问题中应用的例子。
2.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富于变化的、新奇的、能够引起认知不协调的事物。数学本身就容易使人感到单调,教学过程的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更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合理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期待、困惑、愤悱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热情。如在函数概念教学中,可提问圆是否能作函数的图像,既避免了单一反复地对定义字面的强调,又使学生在问题中更深刻理解概念。
3.教学评价中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
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尊重、成就、自豪等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但要注意:(1)奖励的公正性,不能带上过浓的主观色彩,在奖励过程中过分奖励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2)奖励的多样化,奖励作为积极的强化因素,形式应该多样。如较高的分数、赞扬的评语、亲切的微笑等都构成事实上的奖励;(3)奖励的针对性,对优秀的学生要求可严格一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放宽一些,分情况采用教师直接奖励或来自集体的间接奖励。
一、语言要有准确性
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炼,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
1.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如,长、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人都习惯把它读成“lè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又如,“量的计量”前一个“量”应读“liang”,后一个“量”应读“liáng”。
2.用词要准确。在教学时,尤其是概念教学,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就有可能把原意改变,给学生学习带来麻烦,造成错觉。如,“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果把又字丢掉了,会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因为“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是一种关系;再如,把梯形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使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3.语言要精确。就是说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解题思路的归纳,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都要力求精炼,输出的信息无重复。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归纳为:先确定单位“1”的量,再看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出算式,求出问题。再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以后,怎样判断两种相关量成正比例,可以这样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
二、语言要有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多数比较简单,其中不少内容是描述性的,但内容的编排上仍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如,有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种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足,逻辑性强。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有的教师阐述道:“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这句结论性的话忽略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理由不充足,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
三、语言要有形象性
教师的口头语言要与图象语言相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如教师讲解相遇问题时,一边讲解一边做演示,如图:这是一个活动组合投影片:
甲地乙地
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边说边演示,通过演示,不言而喻,学生便懂了“相向”、“相遇”,问题也便于解决。这样讲解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达到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语言要有启发性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像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