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30 03:45: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强国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制度之一
回顾中国发展历史,能与科技沾上边的除了“四大发明”,还剩下些什么呢?几百年前我们讲“四大发明”,几十年前接着讲“四大发明”,而现在还在讲“四大发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逻辑循环关系?如果从制度层面上思考此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问题决定了科技的落后:第一,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以帝制为核心的,不是以民主为核心的;第二,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以小农为基础的,不是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第三,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是以人的精神封闭为主的。
除上述的制度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造成了中国几千年经济发展迟缓、没有形成科技强国的根本原因之一。从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大部分研究古代科举制度的文献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观点对科举制度是肯定的,当然一般多的是从人才选拔、人才培育、人才政策的角度上。但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内核”是什么?科举制度主要“科举”的又是什么?这种科举方式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空缺自然科学是科举制度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建立,在唐朝完善的。在史学研究中,因为科举制度在隋朝比较短暂,所以一般都以对唐朝的研究为主。从唐朝的科举制度来看,有四个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把科举制度上升为中央政府的核心制度之一,成为国家制度的主要形式;二是规定了科举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也就是文科和武科两种形式;三是建立了操作科举制度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四是全社会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干部选拔制度自然地与科举制度联系起来,并形成某种程度的默契。
在唐朝时期,国家在完善了文武两种科举程序以后,为了鼓励人们读书习武参加科举,国家还规定,凡是科举合格者,国家都要免去其家庭的税赋钱粮和各种征缴,这实际上就使得举子家中大为得利了;同时,朝廷还规定,凡是通过科举而获得功名者,当地政府官吏必须礼待他们,还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这个措施,本来是国家为了鼓励社会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一种政治措施,这样一来,就使得在科举中取得功名者的社会身份大为升值了。
但是很清楚,在这样的科举制度中明显没有自然科学,也就是没有科学技术的地位,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理科和工科。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制度安排呢?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王朝制度理念当中,“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几乎是永恒的真理,所以,对于所有的有志之士来说,“能文能武”是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指标,而不是技能和对自然科学的掌握程度。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隋唐之后的1300多年当中,不论是读书人还是做官的人,不论是农村人还是城市的人,不论是有爵位的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把习文习武作为人生追求“仕途和地位”时最重要的动力和手段。
问题似乎已经很简单了,因为国家的科举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中,任何公民都只能依靠“习文习武”才能有前途,才能有地位,才能有金钱,否则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没有其他的“制度机会”。也正是因为在这种制度当中没有自然科学,没有科学技术,所以,稍微有智商的人都自然地会把人生的全部精力放在“习文习武”上面,而不会与国家的制度和政策背驰而行,更不会去搞什么“科技革命”、“科技创新”之类的了。全社会的“智力”都向“文武”方面“投资”,全社会的能人都向这个方向奋斗,人们的智力全部被这个制度吸引和消耗了。这就是为什么在隋唐之后的1300多年当中,我国的科学技术不能继续得到社会的重视、国家的重视、制度的重视,也是中国没能成为科技强国的真实原因。
可以设想,假设在隋唐时期建立的科举制度中不是文武两科,而是“文科、武科、工科、理科”四科的话,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整个国家的人才自然就会向这四个方向同时“竞争”,而不是只在“文武”两个方面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封建社会发展所以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就都能够得到满足,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的发展都能够得到其所需要的人才保证了。遗憾的是,事实正好与设想相反。
科举制度等同于政治制度 科举制度的安排,除去前文提及的“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原因之外,实际上,这个制度安排主要是为了用制度保证政府官员的选拔和培养,这是一种政治需要。
当然,科举中得到功名的人也并非都能去做官,但是,在科举制度的年代中,朝廷一直高度关怀和干预科举,所以,许多得到了功名的人即使一辈子不做官,他在地方上也是非常荣耀的,自然会有很多的经济补助,也会被很多人崇敬,他们是一个地方的荣誉象征。这样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必然会刺激更多的人涌向“科举”这座独木桥。这样的科举氛围直接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重视虚名而不注重读书人实际能力的社会后遗症,这样的后遗症恐怕仍残留在我们现在的现实社会生活中。
历史上,科举曾经历过一个很长的改革周期。王安石就曾对科举进行过改革,王安石改革有如下几条措施:一是罢取各种科举项目,而独取进士科;二是通过考试和举荐,收取一些学子进入国家官办学校,然后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这些学子中的优秀人员去做官;三是统一科举考试中的行文格式,创造了八股文的前身,即做经学大义文章的“破题、接题、小讲、缴结”的“四股文”格式。严格说来,八股文是一种论文的格式,其本身并无什么问题,这和我们现在写作论文必须遵照一定的格式和规范是一样的。而后来八股文的坏名声,主要是元朝和明朝的科举规定造成的,规定要求学生要按照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而作文,不能是其他范式。八股文的主要格式是:破题(类似于现在论说文的论点)、承题(对论点的详细说明)、起讲(简要的论证思路)、人手(进入论证)、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家从这些关于“八股文”的有关规定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八股文的思维方式是封闭的,没有灵活性和自主空间,学人必须按照这个程式学文章、做文章,这是文章的格式问题;另一方面,八股文的内容和由此引起的全社会对一个人“水平”的评价标准只剩下纯粹的文章和所谓的“诗词歌赋”、“对联条幅”了。由此可见,科举制度中的“文科”也不等同于当今人们所说的文科,它不包括经济学、逻辑学、心理学、系统论和控制论等内
容。诗词歌赋和漂亮的文章,固然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但仅靠“它们”可以解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吗?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精神产品重在“热闹”有趣,而科技产品重在务实有效。
科举制度的非理性问题
从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制度安排、操作机制和社会影响来看,确实存在非理性的问题。我们应该肯定地说,中国在汉朝已经先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而进入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由于中国的自然科学技术十分不发达,中国文明的能量一直不够强大。纵观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自汉朝建立了“太初历法”以后,中国的农牧业生产就完全进入了一个有序的时代,这是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明所无法比拟的。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政治组织结构建设和中国的教育形式建设是紧密相联的,但是这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中的教育和宗教的紧密相关的情况又完全不同。这就是说,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文明的差异,审查两者各自的教育形式和发展脉络,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中国商周时代,当时的教育就已经开始和社会文明中的经济生产及科学技术分离了,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开始与国家政治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的关系开始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一个,就是孔子在春秋末期创造了“有教无类”和重视礼乐的“齐鲁之学”;另一个重大教育标志事件,就是中国在汉景帝时代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有嫡系联系的教育新形式――蜀学。蜀学在与中原文化沟通一致的前提下,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特性。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的系统教育文化体系,实际上主要是由“齐鲁之学”和“蜀学”去代表的。某种程度上讲,齐鲁之学代表了黄河文明的思想文化学统,蜀学则代表了长江文明的思想文化学统。
由于皇权政治对科举的过多干预,使得中国的文化结构存在很矛盾的一面。科举的目的本来是隋唐以来国家打破身份地位和情面实行平等选拔人才的一种政治改革措施,但是,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使得师门关系盛行。这就是说,科举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科举的公平目的往往与科举的内容互相矛盾,并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从世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看,真正对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影响作用的,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古希腊文化思想的传播;还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伽利略首创的实验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追求理性的精神而过于偏重于“实用”。中国古代的天文观察记录举世无双,但是其功能仅仅是为皇家和皇帝预测祸福,而没有人依照记录去探索自然本质,进而去研究天体变化运动的周期性和规律性。追求理性精神的缺失导致“天圆地方”的观念一直延续到近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尽管今天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仍然有其思想性,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并没有像西方人那样从实践上解决这个问题。学以致用固然没错,只是单纯的为用而学仍不全面,还应学以求理,只有这样能产生真正的科技。
总之,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倾向,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更多地热衷于从政、治国、平天下,明显缺乏对自然现象和技术的研究和理性追求。没有大量的知识分子进入自然科学领域,很多发现、发明也就停留在了技术层面,始终上升不到系统理论层面,因此中国也缺少从理论高度论述技术的著作。中国的逻辑学、心理学、控制论、系统论等都很不发达。中国古代的数学水平非常高,但却只重在运用,不重视系统的研究和提升,因此没能延续较高的研究水平,也没能出现如同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样的逻辑性和理论层次极高的著作。
科技战略应该成为国家战略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走过了自己武力扩张和技术促进的历史时代,历史发展到了汉朝,中国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军事、经济、技术侵略扩张性的国家了。但是,在汉朝以后,中国保持和延续了自己在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上的强大扩张能量,这也就是“先礼后兵”的国家扩张战略方针,所以,后来的中国反而是“柔弱战胜了刚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也不断延伸、同化了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甚至影响和同化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在这样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有些东西进步了,也有些东西退步了,教育导向和自然科学就属于退步领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失误和历史过失,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皇权治国思路的大转变。隋唐之后,大多数皇帝的治国思路是以稳定为主、以控制为主、以和谐为主,而不是以发展为主、以进步为主、以创新为主。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政府试图用大量的精神产品来操控人民群众,而这就需要提高精神产品的社会地位,需要重视生产精神产品的人才培养和选拔。这样,所谓的科举制度就自然而然地与“八股文”和诗词歌赋等对接起来了,而它与自然科学和技术开发的关系也就越来越远了。
关键词:初中生;汉字本意;文字品鉴;写作练习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但汉字又是世界上最难书写的文字。独特的方块字形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现在,越来越多地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大环境对母语重视的不足,使得学生不能够准确的运用汉字。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学用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会形成缺损。
为扭转学生对母语的情感越来越淡化的现状,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体现了东方文明特有的思维和文化,希望激发同学热爱汉字,主动学习汉字,准确地书写运用汉字,我们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汉字学用准确性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第一,应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了解初中生的心里特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有序的环境中进行汉字学习,从心理上“亲其师”。其次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一个博览群书的大脑,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规范的粉笔字,一颗善良温暖的心,能够让学生“信其道”。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汉字的学习可以更加形象化,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多样的教学媒体地使用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不因枯燥而从心理上抗拒学习汉字。
第二,让学生从每一个字的来源和演变上认识汉字,理解字义,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要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识别汉字,离不开分析研究汉字最早的字形。比如,自己的“自”这个字,它是象形字,有学生会说它像目,上面带一撇,这一撇可能指的眉毛。按照现在说是目,目指眼睛,这一撇,好像是眉毛,那么这个字的字义就解释不通了。可以让学生看看甲骨文中是“自”,是这样的 ,它实际上像的是人的鼻子。自己的“自”它为什么用鼻子来象形?我们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气,而鼻子是呼吸的器官,所以古人用鼻子来象征自己。这个“自”经历了金文 ,金文大篆 ,小篆 ,最终的字形为“自”。这样就理解了“自”的含义,进而可以理解它的引申义。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理解字义,又看到了字体的演变进而能够记住字形,最后识记字音。
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有时我们了解了一个字的起源就可以理解与之相关的字的意思。比如“而”这个字。它的甲骨文为 ,金文 ,金文大篆为 ,小篆 ,最终字形为 。从它最早的字形我们可以得知“而”的本意指的是胡须。有“而”和“女”构成的字“耍”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知道了,“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留胡子的是男人,用胡子女性,叫耍。同理还有一个由“而”和“寸”构成的“耐”(本字为“Y”)。在古代如果你犯的错不是特别大,就把你胡子给剃了,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这种学习的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汉字的准确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理解汉字起源和演变的识字方法有助于学生准确的理解字义,认准字形进而读准字音。当然,在手机等智能产品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想让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那就需要长期的书法练习了。
第三,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如何准确地将所学的汉字运用于实践呢?我认为可以从字词品析和写作训练两个方面入手。
在我们的常规课堂之外,只要稍加留心,训练的时间就可以安排出来。晨读的时间可以安排学生诵读规定的经典文章或者诗词,并要求学生读完之后能够谈谈文中用词或者用字的精妙性。所选的文章可以是名家诗词散文,也可以是中考必考的古诗文。例如:初一阶段的学生可以安排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繁星春水》或唐宋时期的诗词。读完后让学生就所读的章节中感触较深的词句进行品析,品析可以从语境,情感,修辞角度进行。
在训练之初,可以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入手。例如:《城南旧事》中的段落“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小段话中的“磨”和“冒”两个字把骆驼咀嚼草料的神情与动作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让人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骆驼弓着身子,吃着草,牙齿磨来磨去的情形。作者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出自己对骆驼的喜爱之情。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笼”字的表达效果。两个“笼”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迷蒙冷寂的画面,烘托了朦胧凄凉的气氛,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让学生有了章法可循之后可以把课内课外的名篇都拿来给学生进行品析。
要想让学生在写作中准确运用汉字,首先要有一定的积累。字词的识记,好词好句的摘抄都是很好的方式。在有了一定地积累之后,可以进行规定题目的练习。如雨天景物描写,三步上篮动作描写。力求形容词和动词运用得准确传神。在学生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之后,要求学生为大家讲解自己觉得用的最好的词语及其原因,同时允许其他同学质疑或者提出更好的修改方式。
这样在晨读经典,品评字词,课文品鉴和写作实践的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中,学生汉字使用的准确性会不断地提高。
在“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将其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语言文字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地努力。
参考文献:
[1]百家讲坛-探秘中国汉字-赵世民
[关键词]学习型;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07-01
一、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图书馆
对于加强和改进图书馆的建设、推进图书馆自我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根本宗旨,服务创新是图书馆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图书馆领导必须深刻认识学习、服务和创新,使图书馆能够不断推进服务创新,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开辟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新道路。建设服务型图书馆,是图书馆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的崭新举措。这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的时代呼唤。
(二)建设服务型图书馆
既是保持图书馆的高品质服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的重大现实课题。建设服务型图书馆,是新形势下图书馆馆员与读者关系的新变化,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对服务环境深刻变化及其所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对实现图书馆的建设总目标及其建设路径的准确把握。肩负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站在时代制高点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
图书馆的发展之梦、繁荣之梦、和谐之梦,从“造梦”到“圆梦”的过程需要敬业精神、诚信精神、专业精神、平等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这些职业精神所渗透的文化情怀,是图书馆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位图书馆人的个人服务创新都和图书馆大发展的中国梦相得益彰,实现图书馆和谐发展的中国梦靠服务创新做依托,保持服务创新乐道的情怀尤为重要。
二、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服务型图书馆建设,全方位服务读者
图书馆领导身先士卒,作为服务型图书馆创建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示范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学习新的服务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服务工作水平。注重原则把握和方式创新,努力构建打造服务型图书馆的长效机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把读者服务当成一种境界、一种时尚、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追求。树立“读者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全新的、现代化服务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人找信息”为“信息找人”。不断激发每个馆员的热情,挖掘每个馆员的潜能,将分散在每个馆员头脑中的服务知识、信息和经验整合成图书馆共同的财富,并使之转化为服务开拓创新、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建设服务型图书馆,必须深入读者、方便读者。向读者提供更好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日常工作中积极深入到广大师生读者中去,认真听取他们对于文献信息资源及服务的具体要求并将之作为工作的重要指导依据,千方百计地为每一位读者获得最满意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二)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内容
用微笑服务、体贴服务、完美服务引导读者良好的阅读心理,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提供个性化主动服务,树立信息服务意识,使服务方式逐步从单一的借阅服务向多元化信息服务转变,图书馆员从本馆的大量文献中筛选各类信息,并分门别类汇集整理,及时而有针对性地提供给读者,通过文献深加工而形成“综述”、“述评”、“研究报告”等形式,有助于读者及时了解科研动态。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来优化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加大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数字文献的投资比例,加强全文数据库和文献信息资源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加大计算机自动化网络建设力度,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图书馆把网上的有价值信息资源挖掘转换为本馆的数据库资源,打破时空、条件、数量的限制,使读者可以自由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转变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由“以藏书为轴心”的被动服务模式向“以读者为轴心”的主动服务模式转变。通过编辑专题报道和进行课题咨询等主动为读者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服务,扩大信息服务范围,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图书馆要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服务,提供特色服务、个和网络服务,拓宽了服务领域。
图书馆积极开展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和人性化服务。发挥自身文献量大而专的优势,开发文献资源,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根据读者的需要,设置网络资源导航网站;为某些重点事物开展特色化服务,如为科研项目提供重点服务,为学科带头人提供特别的服务,为教师撰写论文进行参考咨询、科技查新等特殊服务。采用信息推送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选择并传递最重要的信息和服务,并根据需求变化,动态地改变所提供的信息资源。
(四)加强创新型图书馆建设,提升服务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行动 特点 “双服务”价值探析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总书记为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锤炼高尚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在新时期,高校组织、动员、引导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责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研究其特点和价值对推进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可持续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在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1993年,北京大学学生率先组织成立了“爱心社”,引领全国大学生们投身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当中。1994年2月4日,下发了关于“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奉献日行动”的通知,全国兴起了“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做奉献”的热潮。它是一项由发起的、以青年作为活动参与主体的,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与帮助的社会事业。同年6月,、教育部、团中央联合组织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近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年12月4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学生作为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青年,从一开始就成为了青年志愿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指在读的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不为任何物质利益的条件下,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爱心,志愿从事社会公益、社会服务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奉献了自己的智力、知识和爱心,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提高,知识得到运用,素质得到提升,实现了服务自身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即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双服务”价值。
二、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特点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具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外,还有多样性、选择性、区域性、互动性等明显的特点。
(一)多样性
由于高校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特点。既有国家985高校、211高校,也有普通院校;既有本科院校,也有专科院校;既有综合类院校,也有理工、师范、职业技术等专门学校;既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院校。大学生是由受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群体组成,显示出其志愿行动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坚持服务他人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包括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通过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途径,开展学校建设、低碳宣传、法律宣讲、健康义诊、爱心支教、科技支农、企业调研等活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选择性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容具有丰富多彩的生动的实践性。志愿行动把服务与学习相结合,寓科学理论知识于情景实践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价值选择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成才的不同需求,以广泛参与、自愿选择、积极建设、客观评价、注重引导为原则,激发他们在服务中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潜能,服务项目的选择往往是基于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决定,服务时间及服务方式大多也是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
(三)区域性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与地方区域通过合作互动,实现共赢,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地方所属高校和民办高校共2298所,占高校总数的95.39%,更多是为所在地区服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始终坚持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服务自身、服务社会的原则,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区域实际,找准服务项目,开展服务活动。
(四)互动性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服务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明确服务方向和服务任务,在互助互惠中达成共识,表现出大学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在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学生了解社会,奉献了社会,检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互动。
三、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双服务”价值
(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个人价值
2.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前进步伐。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正是公民社会蓬勃发展的基本要素,它们正逐步成为社会事务的主要承担者。俞可平先生就认为:“以政府和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去映照一种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它就能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不足,并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得以实现。”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各项公益性工作,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和政府行政能力之外的社会事业管理空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弱势群体,为公民提供了一条利益诉求表达的途径,为我国公民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转型,出现了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抬头的现象,产生了一定的道德危机和思想滑坡,影响着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新风尚,带动和影响到周围人群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无私奉献,传递爱心,关爱他人,扶贫济困,扶老助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充满人文关怀和信任友爱的现代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力量。
4.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广泛开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社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利益纠纷和利益矛盾。“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规模大、层次高、功能较强的民间社会组织,具有非盈利和民间化特征,在本质上具有社团组织的性质,它在支持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不仅在客观上满足了许多急迫的社会需要,为缓解社会压力、促成社会安定、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福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所显示的精神价值也促成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意义上的志愿精神的共鸣与融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志愿服务在扶贫济困项目、社区建设工作、环境保护事业、大型文体行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相互了解、相互帮扶的中介,使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切实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护。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化解了许多社会隔阂,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培育了新型的市民社会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正能量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营造了人人共建和谐、人人共享和谐的局面。
5.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了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优化。在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中,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优化大学生的资源潜能,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开发大学生资源潜能看,如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行动中,他们通过科学知识技术培训、田间地头亲自指导、编印科普宣传书等途径,使自身的知识得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志愿服务行动转化为接受教育、提升能力的过程。从优化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而且为西部填补了人才短缺的难题。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踊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周长奎同志在2011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010年全国项目办从1070所高校选拔8619名志愿者,加上2008、2009年两年期、三年期服务的志愿者,全国共有近150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全国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志愿服务。把研究生支教团纳入西部计划管理体系,选派729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赴中西部19个省区市的82个贫困县开展志愿服务。”
总之,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倡导的以关爱、互助、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己任,与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培育志愿者以奉献和进步为核心的个体价值观,提倡在志愿、奉献、服务中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培育大学生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梦和中国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5).
[2]肖迪.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实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3]吴信蕾.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9).
[4]王三意.浅析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J].青年探索,2009(4).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12.
[6]黄金飞.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
[7]王兆征.从十四大到十五大[M].党建读物社,1998:245.
[8]郭宇宽.NG0能否破解中国真问题[J].南风窗,2005(6).
[9]周长奎同志在2011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ldjh/tzyld/386393.shtm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12YJA880120);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HB13MK021)
作者简介:
陈新亮(1970― ),男,汉族,河北怀来人,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公共管理硕士,社会科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关键词:招呼语;语言现象;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H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1.引言
日常会面招呼语是指在日常生活会面时经常使用的已格式化的招呼语。日常会面招呼语包含着民族文化或社会因素,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为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本文主要以(1998)的分类标准为基准,对韩中日常会面招呼语进行分类对比。本文为叙述方便用K代表韩国语,C代表汉语。
2.韩中日常会面招呼语对比
(1)一般会面招呼语
[1]K1.K2.?
C.早上好!
[1K1]是以前早晨起床后,地位较低的家人或关系较近的亲戚向地位较高的人打招呼时使用的招呼语。但现在向父母或地位较高的人打招呼时很少使用。此类招呼语一般用于家人之间,是早晨起床后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使用的招呼语。
此外[1K2]也是早上经常使用的招呼语。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打招呼时使用的招呼语,朋友之间或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打招呼时一般用“”。当然,“”并不是仅仅用于早晨的招呼语。
这种招呼语体现出了韩国人对生命的忧虑与担心。这是因为历史上韩国人一直饱受战争之苦,在中国大陆上崛起的强国和日本等总是出兵韩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了6.25战争,之后又爆发了5.16军事革命。所以韩国人心中一直笼罩着不安与忧虑。
[1C]是中国人早上起床后见面后使用的招呼语。但向地位较高的人打招呼时需加上相应的称呼。我们认为“早上好”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招呼语。虽然不知其何时传入中国,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早上好”是英语由“good morning”直译而来。
[2]K.?/
C.你好/您好
(1998)认为“”是日常会面中使用的招呼语。向地位较高的人打招呼时一般使用“”,朋友之间或向地位较低的人打招呼时一般使用“”。其实刚开始是在农村使用的招呼语。如果一天中见面超过两次,则一般不再用“”,一般是用眼神或微笑示意。
汉语中一般用“你好”跟对方打招呼,向地位较高的人打招呼时需用“您好”。“你好/您好”的使用一般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使用频率很高。这与韩国语的“”相似。
“你好”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些学者认为“你好”是外来词,但我们认为“你好”是汉语固有词。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便有如下记载:(1)贾母笑道:“老神仙,你好?”张道士笑道:“托老太太的万福,小道也还健康。”(2)刘老老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阵伤心,说:“老老,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的这么大了!”(第113回,1453)
因此,“你好”在明代已开始使用,当时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并不频繁,因此,我们认为“你好”是固有词,并没有受到外国影响。
2.初次见面招呼语
[3]K1.
K2.
C1.你好/您好!我是/叫XXX。
C2.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
韩国语中的初次见面招呼语可以说已经格式化。认为,韩国的初次见面招呼语很可能受了日本的影响。
近来中国人与初次见面的人打招呼时一般使用[3C1]。有时也会在其后加上“多次听XXX提起过您”等,古代经常使用的“幸会幸会/久仰久仰”等进入近代以后已基本不再使用了。我们认为这与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有关,与西方文化的传入也不无关系。此外,[3C2]“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的使用也日趋频繁,但这不是汉语固有的招呼语,应该是受了日本的影响,由日语直译而来。
3.偶遇招呼语
[4]K.
C.好久不见,最近怎么样?/最近还好吗?/最近忙什么呢?/最近在哪里发财呢?
在韩国,如果很长时间没有见面,见面后一般使用[4K]来打招呼。“”与“”一样,都表现出了韩国对生命的忧虑与不安。近来成为一般的招呼用语。一般来说,向地位较高的人打招呼时使用[4K],如果是朋友之间或向地位较低的人打招呼时一般使用非敬语“”等。
汉语中一般也会说“好久不见”,然后会询问对方的近况,以示对对方的关心。“最近在哪里发财呢?”本来是生意人之间的招呼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上升为常用招呼语的。封建时代一般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特别是读书人一般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他们追求的是“仁”和“义”。
但“”不能直接译为汉语的“过得好吗?”初学汉语的韩国人经常会把韩国语的“”直译为汉语的“过得好吗?”。但中国人见面时一般很少说“过得好吗?”。
但“”与“好久不见”,“”与“最近怎么样”意义相同,可以对译。
[5]K.? C1.出去啊?/去哪儿? C2.吃了吗?
(1998)认为[5K]是在农村广泛使用的招呼语。在农村一般都把村里人当做自己村里的成员,因而关心村里人的去向是十分正常的,但如果在城市,除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间,使用这样的招呼语会引起误会。此时一般使用“”打招呼。
在中国偶遇认识的人时一般使用“出去啊?/去哪儿?”或“吃了吗?”打招呼,而且使用上没有城市农村的限制,以示对对方的关心。“出去啊?/去哪儿?”并不是一定要知道对方要去哪里,而是一句招呼语,并没有强烈的疑问语气。对方可以不回答自己要去哪里。
3.结论
招呼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又不只是语言现象,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因素。中韩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有着频繁的交流。其语言文化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学习韩国语或汉语时,需要准确掌握招呼语的意义及使用,否则会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希望本文能对韩国语或汉语学习者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1998.
[2] ,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 20,2012.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和核心入手,追溯旅游的历史发展,分析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然后探讨旅游文化的发展内涵和功能;最后以西安成阳旅游一体化(旅游同线)为例,回顾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西成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更多浸透了旅游客体的客观历史文化和旅游主体的主观文化以及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媒介相互作用,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一、中西方文化与旅游
(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及核心
1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而来的。据英国文化史学家威廉斯(RaymmondWilliams)考证,在18世纪之前,culture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人的培养过程”。到了19世纪,culture指“各类艺术的总体”和“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MarvinHarris)将其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cttTylor)给文化的定义在西方基本达成共识:“文化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la]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其特征是主体与客体对立,宗教与科学两元。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体现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
2.中国文化。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的《论语·八情》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由此可见,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偏重精神方面,其精神基础是儒家伦理。进一步的引申认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于鬼神合其吉凶。”其特征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宗教与伦理的结合,讲究的是人文主义。从渊源上讲,中国文化是一种巫史传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法等为补充。
(二)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1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轰展性,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文化是旅游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易于满足,但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丝绸之路已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
3.文化是旅游的驱动力。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人的重要驱动力。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按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成为国内旅游的知名品牌。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运用的典型。
4.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据统计,2008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中,文化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二、旅游文化的发展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或旅游目的地)、旅游媒介(直接、间接服务的旅游企业)在旅游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1旅游文化的人文教化与审美功能。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感受美,获得美感,而美就蕴藏在旅游文化的客体之中。旅游者通过游览秀丽的自然景色、凭吊历史文物古迹、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品味他乡的饮食文化,提高审美水平。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许多自然景观中包含了伦理道德意义,自然景观的美丑同人的道德情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游览长江三峡的神女峰时,会被神女对待爱情婚姻至死不渝的态度所感动;畅游黄河,除了感受其浊浪滔天的壮阔水势外,更主要的是被黄河的象征意义—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感染和激励,由此提升了思想境界,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促进消费和增加外汇收人两方面。旅游文化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旅游媒介中。旅游业经营者、从业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服务观念及经营思想等文化素质越优秀,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就越会得到满足,精神上的享受、心理上愉悦必然会强化消费欲望,从而实现消费行为。另外,旅游资源中文化含量与价值的开发,同样会促使旅游消费的增加。外国游客人境旅游,既要进行商品消费,又要求提供劳务服务,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跨国旅游是给国家增加外汇收人的重要途径。
3.旅游文化的文化交流功能。旅游文化具有文化交流功能。文化交流可以增强旅游地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古迹众多,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者登临泰山,会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情;漫游故宫,会发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举世无双之惊叹。旅游文化还可以帮助旅游者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偏见和误解,有力地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以西安咸阳旅游一体化为例
(一)西咸旅游同线的提出
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热点城市和西部核心旅游集散地,年游客接待量占陕西省的90%以上;咸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文物为主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是陕西北线、西线旅游的重要节点。西安的客源优势和咸阳的资源优势为两市的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沈抚同城化”、“广佛同城化”、“京津同城化”和“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提出,2003年元月,西安、咸阳两市旅游局在西安共同签订了“旅游同线”协议,提出了“一接四同”的具体思路(即旅游规划相衔接、旅游市场同开发、旅游产品同体系、旅游环境同整治、旅游服务同网络),标志着西咸旅游一体化的正式启动。
(二)西咸旅游同线取得的成果
六年来,两市的旅游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果。比如,建立两市旅游协商机制,即两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间共同研究、确定一定时期内“旅游同线”工作;实现两市旅游规划对接.邀请对方参与规划的研讨,为编制西咸旅游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建立联合促销机制,如联合赴客源市场进行促销、联合举办了“观《贞观长歌》、游盛唐美景”、“持奥运门票到西、咸半价游”等活动;建立了重大旅游项目协商机制,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建立了两市旅游行业单位联系机制,通过信息互通、培训同搞、市场共作等措施,使两市行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等。
(三)西咸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1.打造西咸旅游统一形象。共同协商确定两市共用的旅游形象、旅游标识、旅游口号等,共同对外宣传,使西安与咸阳成为一个统一的旅游目的地,使西咸旅游成为游客普遍认可的统一体,而不仅仅是两市旅游部门内部的认同。
2.构建两市统一的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由两市共同建立旅游基金,用于西咸同线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的构建。如建立两市同台同号的旅游声讯服务平台、旅游网络咨询平台、在两市广电网络中开设共同的旅游栏目、在两市建立统一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整合两市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推出统一的、两市通用的城市旅游卡等等使西咸旅游合作向深层化、具体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3.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唐、秦文化内涵;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解决现存的整体旅游形象不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晨
4.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从**大亚湾到岭澳一期、二期,从辽宁大连红沿河到**台山,这是中建二局伴随共和国核电产业共同成长之路。
这是一条共和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路,也是中建二局这支“核电劲旅”在学习中适应,在提升中超越之路。这条路,中建二局人踏着共和国前进的节拍走过了22年。
22年风霜雪雨,弹指一挥。流逝的是时光,挥不去的是记忆。这记忆是荣光、是感怀,更是我们今天奋进的力量。
从大亚湾到岭澳一期:在学习中适应
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而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核电站,也是中建二局参与施工的第一座核电站。
20多年前,位于深圳大鹏镇的大亚湾还是一片沉睡的海滩。20年后,这里依旧碧空如洗,海水湛蓝。不同的是,在这片海滩上,已建成我国目前最大的核电基地——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巍然耸立,向世人清晰勾勒出中国核电高起点起步、跨越式发展的画卷。中建二局核电建设的历史就在这片美丽的海湾开始,二局人对核电文化的认知与融合也从大亚湾开始。
在学习中适应,大亚湾核电站给了中建二局这样的机会。1987年,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建二局、法国卡普隆伯纳德公司、日本前田公司共同组建中外合资hccm集团,夺得大亚湾核电站的工程承包权。大亚湾核电站施工管理完全采用国际通行管理模式,在中外合资hccm集团中,外方人员主要负责技术和管理,中建二局所承担的常规岛土建工程主要是在几十名外国专家的管理下进行施工。
“三国四方”的磨合,文化理念的冲突,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碰撞,经过这一工程的洗礼,中建二局不断深化着对核电文化的认知,也不断深化着对现代管理的理解。“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不培训、不进场、不合格、不上岗”、“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依,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当质量与进度发生冲突的时候,进度为质量让路;当质量与成本发生冲突的时候,成本为质量让路”干过大亚湾核电站,严谨精细的核电文化已经渗入二局人的血液中。这也为二局人顺利进入大亚湾的后续工程---岭澳一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核电文化的感悟、对核电土建施工技术的消化、吸收,让中建二局人迅速适应了甲方的管理。在岭澳一期,中建二局使用的技术规范与英国和法国的技术规范已完全接轨,而且在许多地方有所创新。如电站循环水共有4条每条长120余米,截面积25平方米的进出水道,要求每平方厘米在承受0.32zp压力的情况下每100米小时失水量小于45升。在大亚湾核电站施工中,由于混凝土出现有害裂纹,如香港公司进行修补耗资160万港币;而按中建二局编制的施工方案施工,试水一次成功,每100米廊道小时失水量不到10升,且大大地降低了施工成本。
该工程施工结束后,中建二局形成了达10多万字的35篇技术论文,其中5 篇在全国性杂志发表。至此,中建二局实现了由提供劳务为主到完全独立自主施工的历史性转变。
从岭澳二期到大连红沿河:在提升中超越
狠抓职工的培训和素质的提高,大力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建立质保质控体系,并严格实施;推进技术规范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建立核电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建二局人在岭澳二期、大连红沿河的管理套路已日渐成熟,一大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核电建设人才走到历史的前台。
20xx年岭澳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如今,岭澳二期已顺利进入交安阶段。在岭澳二期会议室的橱窗里,整齐地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奖牌:“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北京市学习型班组”、“20xx年度全国质量信的过班组”“20xx年度深圳市建设工会先进项目部”、“20xx年度驻深单位五四红旗团总支部”……一个个熠熠闪光的奖牌告诉我们,中建二局在核电常规岛土建工程领域已得心应手。
刚刚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大连红沿河项目即将迎来施工高峰。在这之前,业主规定的所有里程碑节点,项目部全部按时或提前实现。“想业主所想,急业主所急”是该项目得到甲方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时期,我们与法国方面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现在我们是核电建设的合作伙伴。”一位核电建设分公司老职工深有感触地说。从大亚湾核电站完全跟着学,到现在的独立施工管理,中建二局已成长为中广核集团公司高度信赖的核电队伍。在岭澳二期、大连红沿河的施工现场我们已很难看到外国人的身影。
至此,中建二局的核电建设者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核电站土建施工技术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建二局最值得骄傲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从**台山核岛到常规岛:在跨越中圆梦
20多年沉淀积累,20多年的不懈追求。20xx年,中建二 局人又迎来收获的一年。11月29日,**台山epr核岛项目中标书如约而至,几代二局人进入核岛的梦想一朝梦圆。这意味着,中建二局成功地进入了世界最先进的**台山epr核电站核岛施工领域。也就在这一天,以局核电建设分公司为班底而组建的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
组建核电建设分公司和中建电力是局和总公司为了占领电力高端市场,抢抓核电发展机遇而做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据悉,从20xx年以后,我国将以每年8-10台的速度开工建设核电工程,到2020年,我国运行的机组将达到100台,我国将成为核电强国。对于敢于挑战,勇攀高峰的二局人来说,二局随时准备着。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1-0026-04
引 言
纵观近几年有关科技翻译的论文,很多文章的开头都会用类似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流不断深化”等字眼来描述当今科技翻译日益凸显的重要性。作为研究文章,虽然不乐于过多地模仿与重复,但这种被高频率使用的话语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中国正在朝着科技强国迈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以下简称《报告》)一书中就有详实的数据表明,中国目前不但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出版物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国[1]。科技在外交界和民间的交流都将成为推动科技全球化的主力军。因此,科学报告的翻译也将越来越重要。
科学报告是对科技前沿和科学发展概况的描述,内容既包括硬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包含软科学领域的经济和政策研究。科学报告术语来自各行各业,而且很多是伴着新技术新领域而生的新术语,大多数未被词典收录。术语翻译一向是科技翻译中的最难点,对其研究的成果也相对较少。从中国知网(CNKI)上看,专门研究术语的文章近十年有五百多篇,而研究术语翻译的文章只有一百多篇,2008年前每年不足十篇,近五年逐渐递增,2012年升至32篇,可以说明科技术语的翻译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 科学报告术语的类型
术语是指各学科的专门用语,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每一术语有严格规定的意义。它以明确定义的科学概念为基础,具有单一的理性意义和感性色彩。它是描述和传播科学概念、定义和规律的基本要素。近代以来,我国许多术语是通过翻译提出的。翻译术语要求符合科学性、系统性、专门性、单义性、国际性等原则[2]。
科学报告术语大致可分为硬科学领域术语和软科学领域术语两种,后者居多,术语范围几乎覆盖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两种术语的构成方法均采用了传统的新词造词法,如旧词新用、拼缀、合成、原创等。存在形式分为:单词式,如blockbuster(拳头产品);复合式,如knowledge spillovers(知识溢出);短语式,如capitalandorganizationembedded forms of technology transfer(资本和组织形式的技术转让);缩略式,如R&D(研发)。科技术语翻译研究多是根据术语的构词法分类,从直译、意译和音译等多角度展开。综合各家之言,可以归纳为12种:直译、意译、拆译、还原、释译、音意兼译、象译、创造新词、音译、形译、零翻译和综合翻译法等[3]。术语翻译的标准都围绕着准确、透明、简洁和广泛讨论。但是遵循了这样的翻译方法和标准依然很难保证术语的统一性,因为每个人对抽象概念的把握和运用是有差异的。下面将从《报告》一书中选取各类术语,提出具体的使术语译文和定义规范的方法。
二 科学报告术语翻译策略——行业归化
归化翻译就是译文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目的语读者对外语翻译文本的陌生感[4]。行业归化法就是译文要用业内常用的文体和术语,使他们读起来像业内文章,没有翻译的痕迹。经常听科技研究人员说学英语专业的人翻译的科技文章很费解,一看就是外行人在谈业内知识,其中主要是术语或一些行业常用语翻译的不准确。各行业术语的构成多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逻辑思维多用于理学方面,形象思维多用于文学。英语专业的人一般擅长语言的转换运用,也熟知如何避免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歧义,在翻译过程中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但是受传统语言教育的影响,这种形象思维能力基本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果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科技文章的翻译中,科技术语的理解就成了瓶颈。这也是为什么科技文章的翻译总是不尽如人意,术语翻译总是错漏百出,难以规范的原因。所以,学会运用行业知识并结合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行推理和判断,是保证科技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第一步。下面将分类探讨如何使科学报告术语翻译达到行业归化的标准。
(一)已在业内通用的术语翻译要符合约定俗成
目前科技文章翻译真正能做到符合行业归化的多是国外学成归来的专业人士,他们常用双语撰写本行业文章,翻译起来得心应手。但是外语人才如长期从事某一行业或领域的科技翻译,也会逐渐熟悉相关科技术语的形成规律和翻译标准,译出高质量的文章。对于大部分初入科技翻译领域的人来说,勤奋和虚心的态度是很重要的。首先,对于约定俗成的术语要查相关规范和词典确认其规范译名。这里说的“约定俗成”是指已有业内统一的译名,即使有些新术语可能暂没有被词典收录,也要细查相关论文、网站和行业书籍,找出准确的名称。例如:
原文:India’s share amounts to barely 0.2% of all Triadic patents, a share comparable to that of Brazil (0.1%) and Russia (0.2%).
译文:印度仅占三方专利比重的0.2%,而巴西和俄罗斯则分别为0.1%和0.2%。
该句中的专利术语“Triadic patent”专业词典暂没收录,属于比较新的术语,但在行业内已常用。它指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欧洲专利局和日本专利局登记注册的专利,这些专利一般被认为质量较高。一些书中将其译为“三巨头专利”,最初笔者认为这个译文比较准确,因为在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20个国家中(G20),人们也称欧盟、日本和美国为“三巨头”,但这样翻译是否是约定俗成,唯一规范的呢?通过查看权威部门的常规译法,最后发现中国科技部的相关资料都称其为“三方专利”[5],虽然这个译名容易和“第三方专利”混淆,但是术语一定要符合行业标准,《报告》中采用了这个名称,以确保译名的唯一性。
(二)一词多译的术语认真解读原词
原文:Moreover, not everyone perceives the phenomenon in the same way. Some refer to brain drain, others prefer the term brain st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
译文:此外,每个人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一些人说成是人才外流,另一些人则更喜欢说成是人才吃紧或人才循环。
此句中的“brain drain”和“brain circulation”大家并不陌生,而术语“brain strain”有“人才紧缺”“人才短缺”和“人才吃紧”等不同译法,查阅软科学领域的相关学术文章,这三个术语都常见,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人才短缺”。如果重新考察一下原词“brain strain”的用法和含义,该词多用来形容“大脑压力”。显然此句中借用过来是为了和“brain drain,brain circulation”搭配使用,起到“反复”(repetition)的修辞作用,作者通过“反复”重复同一单词,增强节奏感,使人印象深刻,如果用“shortage of talents” 或“lack of talents”就破坏了句式的美感。另外,从词义上解读,“strain”也不能等同于“shortage”和“lack”,翻译为“吃紧”比较合适,再细读最近中国新闻网和中国经济网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目前业内也频繁使用“人才吃紧”这一术语,于是《报告》中选用了这个译名以符合行业归化。
(三)根据构词法推敲准确译文
原文:The income received by Canadian universities from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almost doubled between 2002 and 2006,while spinoffs from universities grew from 718 in 1999 to 1068 in 2006.
译文:2002年至2006年间加拿大大学将研究成果商业化后所获得的收益几乎翻了一倍,而从大学脱离出去的衍生公司从1999年的718个增加到2006年的1068个。
通过查阅词典、论文和相关文献没有发现“spinoffs”这个术语,最后根据上下文语义和构词法确定这个词是由“spinoff companies”简化生成,因此沿用其行内原标准翻译“衍生公司”这一名称。有意思的是有些术语被应用到句子中作为普通词汇使用,通过隐喻使句子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但如果不先弄清该术语的名称就无法判断其在句中的实际意义。例如:
原文:The “fifarization” of African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working abroad would entitle them by law to return to their home countries if the occasion presented itself and to request permission to participate occasionally in charting the way forward for their country’s development in STI.
译文:参照国际足联的模式,那些在国外工作的非洲科学家和研究员也应依法享有权利,当需要时,返回自己的祖国,并享有偶尔参与祖国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权利。
显然“fifarization”是个新造的词,不但词典里没有,在足球界相关文章里也没有查到。通过看上文和构词法分析,这个词是国际足联的缩写“FIFA”加后缀“ization”构成,因此应翻译成“国际足联化”,然后再根据原文内容,说的是非洲阻止人才外流的方法可以借鉴国际足联的模式,所以该术语在此句中应理解为“参照国际足联的模式”。
三 注意形式相近、意义相远的术语翻译
现代科技术语的构成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非科技术语转化为科技术语;二是利用语言中固有的词和语素,通过构词法或词组构成法创造科技术语。然而正是词义的衍生性和这些灵活多变的构词方式导致译者对一些术语的理解产生偏差,并最终导致拙译甚至误译[6]。要注意如下形式相近、意义相远的术语翻译。
原文:However, it is not only the spread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that has shifted the balance in favour of a more transparent and more level playing field. The growing membership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global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like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flows in trade, invest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ave also sped up access to critical knowledge.
译文:然而,不仅仅是信息与通信技术(ICTs)的推广促成了更加透明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在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方面,以及管理国际知识流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全球组织机构的成员增多和进一步发展也加快了关键知识的获取。
此例句中受“communication”含义的影响,“digit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曾被误译为“电子信息传播技术”,而“电子信息传播技术”的英文应是“information spreading technologies”,非专业翻译人员极易弄错。另外,“critical knowledge”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词,与“common knowledge”相对,也是非专业人士易弄错的术语。
四 结 语
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术语的统一问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学科的顺利发展[7]。科技术语的标准化翻译对科技发展和信息传递以及科技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对于没有被词典收录的新术语的翻译标准暂不统一,但是人们大都同意准确唯一的术语翻译是科技翻译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做到准确唯一,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单从构词法和翻译技巧层面研究术语译法,不足以确定术语译文的唯一性。对于新科技术语的译文,强调其符合行业归化,一是为尽量统一标准,二是为满足业内人士阅读的审美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
[2] 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93.
[3] 文军,李培甲. 航空航天英语术语翻译研究[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3):27-31.
[4] Shuttleworth M,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43-44.
[5] 张梦然. 站在新科技革命的十字路口——写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闭幕之际.科技日报[N].2012-0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