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30 16:13: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学校毕业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

第1篇

问:今年11月将举办首届全省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能否介绍一下大赛的基本情况。

答:2011年―2014年,省职教学会就业与创业工作委员会组织了4次全省职业学校创业大赛,但比赛项目单一,就是商业计划书比赛,规模小,影响不大。2015年全省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是经省教育厅同意并发文,由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省职教学会就业与创业工作委员会协办,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承办。本次大赛在内容、形式上全面创新,包括中、高职组学生分别参加的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毕业生优秀创业成果评选和教师参加的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竞赛。除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竞赛外,其他三个项目个人或团体均可参加。今年大赛组织化程度更高、覆盖面更广,通过校级初赛、市级复赛、省级决赛三级组织形式,全面动员、层层选拔。初步打算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总结、展示我省各地各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成果,加大宣传,广泛发动全省职业学校进一步深化创业教育,全面推进职校生创业实践。

问: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今年初全国两会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式写入2015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引擎的高度。举办创业大赛、深化创业教育,是江苏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新形势、响应国家号召的积极举措。可否具体谈谈相关情况?

答:可以这么理解,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教育在江苏职业学校已开展多年,在全国职业教育界形成了品牌。江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祥地,也是创业创新创优的热土。早在20多年前,在时任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稽裘先生的领导和倡议下,江苏职业教育在全国率先开始了创业教育的积极探索。1998年,经教育部同意,江苏把“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40学时)纳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2000年,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创业教育工作推进会,时任副省长王珉到会讲话。2006年,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创业行动工程的意见》,将职业学校创业教育以知识为主进一步向以实践为主转化推进。泰州市教育局、常州市教育局先后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引进美国NFTE创业教育课程,行政推动,全面部署,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7年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专门成立了就业与创业工作委员会,此后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联合,每年在全省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定期举办职业学校商业计划书比赛,召开创业教育工作研讨会(现场会),征集职业学校创业典型等。2008年至2015年,江苏职业教育共培养创业教育师资816人次。其中获得美国创业指导基金会和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共同颁发的高级创业认证教师资格证书(高级CET)6人、获得创业认证教师资格证书(CET)204人、获得实习创业认证教师资格证书(实习CET)502人。2008年、2010年、2012年我省先后有泰州机电高职校的纪建伟同学、常州卫生高职校的董坪鑫同学、淮安生物工程高职校的刘婷同学荣获全球创业精神大奖并到美国参加颁奖典礼。根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创业课程班级1080个,参与学生42747人。

问:据了解,这几年江苏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都稳定在95%以上,有的学校、有些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订一空。在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还不错的情况下,为什么要面向所有职业学校、职校生开展创业教育?目前高等院校也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中职学生有没有自主创业的必要呢?

答: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一类教育,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年面上统计的中职校毕业生就业率确实不低。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创业教育,我个人理解:首先,创业可以提高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创业是高层次、高境界的就业,它与被动就业的区别在于个体的创造性,就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岗位和事业,创业成功后还为他人创造岗位和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形形、百花齐放的创业可以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不断填补现代服务领域出现的空白。其次,创业可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创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创业者不仅要具备创业的意识和勇气,还要有战略眼光和胆识,有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把握的能力、对创业环境和政策的深入了解以及创业的能力和技巧,要接触了解法律、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创业场所经营等多方面内容。尽管如此,创业并不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专利。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创业的浙江温州人遍布全国各地。被称为“淘宝第一村”的浙江义乌青岩刘村,有淘宝网店超过2000家,年成交额达数十亿元。从青岩刘村起步的淘宝店主,很多是普通村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为资产千万的大网商。创业是一个人眼界、能力和境界不断拓宽、提高的过程,是积极面对问题、理性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第三,创业教育可以培养职校生的积极人生观、主动学习观和创造价值观。实践证明,我们很多职业学校通过创业教育的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和创业项目,把专业学习与学生关心的现实、关注的未来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环境变化、社会需求,实现了“做人”与“做事”、“会学习”与“会做事”的协调统一。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创造财富,更是为了实现个体的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创业理想、创业道德和创业实践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勇于开拓、无私奉献、自尊自信等优秀品质,创业教育也是职业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

第2篇

关键词:双元制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北京市政府于2006年底正式启动“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其中包括“教师国内外研修计划”等重要内容。为此,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教师培训基地按照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组织落实“北京市信息技术类教师德国培训项目”,分别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2月,安排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两个培训团组赴德国培训,并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两个团组的培训均为期4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紧凑、收获颇丰。下面通过回顾培训工作情况,总结主要收获,并联系国内教育教学改革实际谈几点思考与意见。

一、主要收获

1.理解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拥有非常完备的教育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4大类型。按照宪法规定,联邦各州享有文化教育,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隶属于州政府的科教部门管理。

就职业教育而言,德国的职教体系非常复杂,其层次与种类众多,各个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都有严格、规范的具体要求。“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负盛名的一种形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完成“双元制”培训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除“双元制”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例如职业学院,这类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延伸,其专业以经济、技术、社会工作或服务三个领域为主,毕业生主要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和企业的直接需要。职业学院的教师结构包括专业教师、实训教员等。再如专科学校,具体分为企业经济、银行、行政、农业、家政、护理以及手工业和工业师傅学校等,学生部分来自普通中学,部分是已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成人,课程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领域课程。

2.理解“双元制”教育

(1)“双元制”的基本规模

“双元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常在十年义务教育之后,部分初中毕业生可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完成3~4年学徒培训进入企业就业;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文理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还有较少部分由职业学校毕业就业或进入大学。目前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徒的规模约为180万人,分布在360余种职业中。但职业分布表现出不平衡性,其中绝大多数学徒集中在零售、装备制造、公共事业、美容美发、餐饮服务等行业。

(2)“双元制”的专业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实际上就是职业(德语Berufe)。伴随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许多传统的职业逐渐消失,新兴的职业、交叉的职业不断出现,政府和行业协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所培训的职业进行重新界定。“双元制”的职业是由联邦政府在《职业培训条例》中加以规范的,上世纪50年代“双元制”教育的职业为 770余个,到90年代末期减至370个,目前共有90余个职业大类365种职业。

(3)“双元制”的学徒来源

“双元制”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培训教育模式,将其称为“学徒制”更加贴切。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学徒职位,然后再到相应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职业学校的学习资格。

(4)“双元制”的法律基础

“双元制”的成因既有德国传统文化背景,也有德国的法律基础。其中的核心因素还是法律基础。“双元制”的法律基础是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以及联邦各州颁布的学校法。德国是一个在职业准入制度方面管制非常严格的国家,在全德工商协会(IHK)颁布的365种职业中,企业学徒必须取得IH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招收初中毕业的学徒时,必须为其提供为期三年内至三年半的“双元制”教育,即1/3的时间安排到职业学校学习课程,2/3的时间安排在企业实习。

(5)“双元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双元制”教育涉及的主体有学徒、企业、学校和政府。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①企业向社会招收学徒工信息;②学生选择企业并参加企业的选拔,被企业录取之后,与企业签定学徒培训协议,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③企业为学徒安排落实就读的职业学校;④每周1.5~2天在学校学习、3~3.5天在企业实习或培训;⑤学徒在企业实习或培训的费用由企业自己承担,包括少量的学徒工资;⑥学徒免费在职业学校学习,而学校办学经费全部由政府提供。

关于企业和职业学校的隶属关系,前者是市场主体,后者由州政府举办,双方并无直接的产权关系。但在业务关系上,培训企业在“双元制”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州政府则依据职业大类配置若干职业学校,为企业和学徒提供教育服务。

(6)“双元制”课程设置的法规要求

“双元制”的培训教育分为两大部分――在企业的实习培训和在职业学校的课程学习。两个部分的实习培训和课程教学均须遵守政府的相关规定。

学徒在企业进行实习或培训的依据是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其中的《培训框架计划》对学徒在培训企业接受的实习或培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各州政府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的《框架教学计划》,对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具体的课程要求称为“学习领域”(Learnfelder)。

(7)行业协会在“双元制”中的地位

全德工商协会(IHK)在“双元制”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实质性的四大职能:①颁布法规性文件。如学徒培训合同、职业资格考试方案等。②顾问咨询。对企业提供咨询,对学徒提供咨询等。③检查考核。对企业培训条件进行检查,对培训合同进行检查,对企业培训教员情况进行检查,对学徒进行检查等。④监督。对整个“双元制”培训活动进行监督。

(8)“双元制”中的教师队伍情况

“双元制”教育中的教师队伍主要包含企业培训教师与学校教师两方面人员:

①企业培训教师,包括培训顾问与监管人员、培训教员、师傅等,由企业自主聘用。企业培训教师的成长道路大致如下:中学毕业后进入“双元制”教育,毕业后经过4~5年的实践工作,同时通过一定的理论课程学习,参加AEVO教员证书考试、或师傅资格考试,在27岁左右可以取得“双元制”企业培训教师资格。

②学校教师。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身份为公务员,由州政府直接聘用。因此,政府通过严格的资质控制来达到其质量要求。学校教师的成长道路大致如下,中学毕业后进入文理高中,然后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参加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统考主要对知识与技能进行鉴定,之后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见习,再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28岁左右可以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

3.理解“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学习领域”诞生的背景

“行动导向”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中后期“双元制”鼎盛时期,而“学习领域”则是近十余年“双元制”发展的新动向。

上世纪90年代,企业对“双元制”学校课程多有抱怨,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多为“教学材料导向”(而非“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工作存在差距。联邦政府文化教育部(KMK)采纳了企业的意见,对“双元制”职业学校课程进行变革,1996年开始试行“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与原有“课程”的特质差异对比如表1中所示:

表1

(2)“学习领域”的文本结构

“学习领域”是联邦政府委托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开发出的课程纲要。因此,可以认为“学习领域”就是课程,但它并非详细的、具体的课程大纲,而只围绕课程的目标与学习内容等提出的原则意见。学习领域的文本非常简洁,篇幅通常只有一页,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学习领域文本

(3)“学习领域”与“教学计划”

“学习领域”仅就课程的目标与学习内容提出原则意见,属于职业课程的顶层概念。以此为准则,州政府组织力量编制“教学计划”。表2为巴符州政府1997年颁布的“信息与通信”专业“专业信息员”方向的教学计划(学习领域一览表)。

表2

(4)“学习情境”与“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下一层级的概念,是实现学习领域关于课程教学原则意见的具体教学载体,实质上就是该门课程的具体的学习任务。特殊情况下,一门课程可以仅有一项“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是“学习情境”下一层级的概念,它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最小单位。如图2所示。

图2 “学习领域”与“学习单元”关系图

自“学习领域”到“教学计划”,再到“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基本上遵循自顶向下的逻辑链路:从学习领域顶层概念出发,州政府组织安排编制教学计划,职业学校执行其教学计划,并组织团队开发学习情境,链路的终端为教师设计并实施的学习单元。如图3所示。

图3 学习逻辑链路图

4.理解“双元制”的毕业标准

(1)“双元制”的毕业考试

“双元制”的培训教育分为两大部分――在企业的实习培训和在职业学校的课程学习。因此,其毕业考试也分为两个部分,即职业学校组织的学术评价考试和全德工商协会(IHK)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职业学校组织的毕业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试题的基本特征为:①独立性,考察学生独立工作能力;②面向项目,与平时的项目教学法相一致;③整体性,考察整个学习过程的知识与能力。

学徒参加IHK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双元制”毕业考试的关键所在。考试的形式为项目制作,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并提交书面报告,最后还要进行答辩。

(2)政府与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

在“双元制”教育体制下,政府与行业协会(IHK)发挥着主导作用。“双元制”教育与培训的起点的政府颁布的“学习领域”标准;“双元制”教育与培训的终点是行业协会(IHK)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通过规范起点与终点的标准,“双元制”质量完全置于政府与行业的管控之下。

(3)职业资格考试的导向作用

在“双元制”教育与培训的全过程中,学徒通过IHK的职业资格考试是其终极目标,因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行业协会(IHK)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政府颁布的学习领域标准,前者提供非常详细的《IHK资质证书考试指导意见》,而后者往往仅有一页篇幅,内容过于笼统。

5.理解“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前面谈到,“双元制”的起点与终点均由政府与行业协会(IHK)进行管控,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其(享有自的)教学工作便是“学习情境”开发、“学习单元”设计,以及通过“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学习领域”要求的教学内容,实现“学习领域”提出课程目标。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的工作重心就是开发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实施“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

(1)开发“学习情境”

所谓学习情景,就是一项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它是由学校教学团队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要求,并结合学校教学规律的特点,开发出的一项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学习情境的开发应关注以下要素:①与学习领域相关联;②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③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④提出学时的分配方案;⑤给出设施与器材的具体意见。

(2)设计“学习单元”

所谓学习单元,就是一项独立安排的学习活动。它由任课教师自主设计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学习单元的设计重点把握以下原则:①工作过程导向――基于工作任务;②面向问题――以提出问题为起点、解决问题为终点;③结构化――方法与进程的结构化特征;④多样性――兼顾不同的学生需求。

(3)实施“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我们考察的两所职业学校的教师反复强调,学习领域是一种教育哲学,是一个抽象概念,学校和教师必须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

项目教学法是最为普遍的“学做合一”教学模式。项目制作的目的在于:①巩固已有知识;②拓展新知识;③学习职业技能;④学习工作方法;⑤丰富实践体验。

项目任务书的要点包括:①目标;②内容;③分组安排;④进程安排;⑤评分标准。

项目制作完成后,须安排以下考评与反馈:①验收技术指标;②提交书面报告(面向IHK考试标准);③学生口头汇报;④评分;⑤反馈。

二、几点思考

1.职业教育中的政府职能问题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关于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定位,在认识上一直存在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应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和国家举办,向着社会力量办学转变。

通过考察德国职业教育发现,即便在实行市场体制的德国等欧洲国家,举办教育一直是政府最为重大的职能。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亚当•斯密明确指出作为行使“公共权利”的政府的真正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教育正是最典型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税收应当用于何处?在西方发达国家,国防、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是政府财政投入最多的领域。德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学校办学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而且德国的学生是不必缴纳学费的!或许有人会说,德国的“双元制”的费用主要是由企业承担的。这话不假,但需要指明的是,企业之所以承担培训费用,是因为它在为自己的学徒埋单!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企业在捐资助学做善事。

2.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状况问题

由于中国目前实行极为严格的升学选拔制度,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客观上都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学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整个国家的教育资源比较充裕,因此,在受教育的机会方面,学生通常拥有较多的选择权。也就是说,由于客观条件较为优越,学生的主观愿望也就具有更多的现实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就并非都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当然,发达国家之间的情形也略有不同。通常而言,社会福利较高的国家如德国及北欧国家,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要高一些,而如美国和英国,比例则要低一些。

尽管学生可以有较多的教育选择机会,然而,客观上看,进入普通高校的学生与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例如,反映在学术能力方面的差别,反映在整体心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等。因此,即便像“双元制”这样比较成功的教育模式,德国学者也承认,“双元制”与普通教育事实上还是“不等值”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由此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生源相比,在客观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是国内的情况更加突出一些。因此,学生的基本状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特别有做好“三个深入分析”:深入分析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深入分析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有效对策,改善教学工作的效果,改善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3.职业教育中的实训基地问题

在国内,“双元制”最受推崇的就是“企业参与办学”和“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如果我们对“双元制”未做认真的研究,而是用国内的职业院校的办学情况来理解“双元制”的话,往往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德国企业非常支持职业教育,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基地。事实上,德国举办“双元制”的企业并非在支持别的职业院校,而是在支持它自己,因为“双元制”培训的主体正是企业自己,而职业学校则是配角。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企业是“利润中心”,如果没有“利益纽带”连接着学校与企业,任何形式的产学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等都只是水中浮萍,是没有根基的。政府对此也无能为力,学校对此就更难有作为了。

因此,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一要集中力量建设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水平高的校内实训基地。二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可以尝试由学校提供场地、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也可以尝试在企业租用场地、由学校投资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组织实训。

4.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建设问题

德国培训的后半段,重点放在课程教学的考察与剖析上。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双元制、行动导向、学习领域这些顶层概念和教育哲学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具体课程的教学实施。

在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组织架构日趋扁平化的今天,整合与重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是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的一项全新挑战。

(2)贯彻“在学中做”的课程思想。无论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还是项目教学,都应当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落实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3)改进学生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伴随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必须加以改进。要提高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要增强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准确性、可观察性和适应性;在评价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评价非专业能力(通用能力)。

三、结束语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对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特别是职业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已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所证实。世界银行的“教育与社会特别行动组”指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并具备熟练技能的阶层,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新的挑战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成功办学经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通过此次德国考察培训,对于加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启发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寻找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新对策,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盟“亚洲联系”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蒋凯.世界银行关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新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2,6.

第3篇

一、充分认识学分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的成才为核心,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打破统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范围,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分制所要求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比以往的学年制更灵活主动,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更有利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因材施教;学分制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刺激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各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学分制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学分制为核心,积极推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构建一套新机制。

二、学分制改革试点的专业及时间

根据潍教字[2012]17号文件规定:“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机电、计算机、财经三大专业从2012年秋季起正式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因此,凡是开设上述三大专业的学校都要积极稳妥地搞好调整,做好学分制改革试点。对试点专业以外的专业,由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实行学分制。

三、加强学习,搞好宣传

各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全市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吃透潍教字[2012]17号文件精神,学习学分制改革的理论及外地先进的实践经验,做好人员的培训,采取年级大会、广播、宣传栏,特别是通过班主任的宣讲等形式,向学生大力宣传学分制,让学生真正理解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四、制定方案,搞好试点

为确保2012年秋季学分制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各校要充分认识学分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建立健全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为学分制改革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和组织保证。各校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同时,要不断研究教学、社会、生产实际和企业、行业的需要,科学地设置各类课程的学分及考核要求,确定学生毕业的学分规格、培养规格和质量,调整和开发必修和选修课程,制定出适合学分制管理的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各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方案必须经学校教导处审议后交校长签署,报请县教育局审批后执行。

五、严格成绩考核,实行学分互认

对于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学生,必修课程由县教研室统一组织成绩考核,实行教考分离,学生获得的学分由县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会同学校一起评定。选修课的考核由学校自主组织考核评定,学生获取相应的学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符合毕业条件,县教育局按照学分制管理办法报请市教育局验印准予毕业。要实现学分互认。校际之间、学校内部同一大类专业学生转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转专业、未实施学分制的学生转入实施学分制的专业,要依据学生取得的课程成绩转换成相应的学分,允许免修相应的课程。通过学分互认,给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获得多个专业的毕业证书,以进一步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会计专业 就业能力

会计专业是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专业,也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重点专业。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往往成了“老大难”问题。据统计,现在会计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不足5%,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以此来促进中职会计专业的发展,是本文要和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探讨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中职会计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目前会计教育的层次从中职到高职、专本科直至研究生博士,而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是所有层次中最底部的教育层次。许多高薪的财务职位在招聘录用时,往往都设置了专科以上的学历要求。这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首先,就被学历设置的就业门坎挡在了外面。其次,中小企业虽然是中职会计专业就业市场的主要方向,但中小企业多是私营企业,他们多半不愿花时间培养财会人员,往往需要能熟练从事各种会计核算工作,会计职业技术能力较全面,能独挡一面,最好还能帮助业主解决合理避税等现实问题的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财会人员。而目前中职学生毕业时大多只有十八九岁,社会阅历少,而且只是具备会计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需要通过工作实践的历练提升业务能力。所以,就业时,也很难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最后,由于中职学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局限,使得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具体表现为操作能力差、适应性不强、灵活性差、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差等,这些因素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水平。

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策略

如前所述,会计专业每况愈下的就业水平,使得“以就业促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招生数量也逐年减少。如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避免会计专业萎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有效

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从学科派生出来。从课程设置上看,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个结构庞大的学科体系,强调学科的完整与系统。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的“中专”学历教育体制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现在的“中职”教育强调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能教学,因此,要依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变化,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在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时,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作为职业学校,首先,要进行会计职业分类,制定出会计职业标准,并在对会计职业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出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媒体。其次,要结合国家对会计职业的鉴定、考核体系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取得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为学生就业做好硬件准备。另外,职业学校还应积极建立以行业和系统合作编制校本课程的制度,吸收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课程的编制,这样有利于满足企业用工的实际需要。

2.改革会计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更要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要改革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加大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加强学生了解、接触和从事实际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教学使学生被动地学习,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演示教学方式增强直观效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广泛开展交互探讨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性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和理财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体现典型性、生动性、学生的可参与性;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点评案例重难点,从而取得最佳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应建好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会计模拟环境,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对所学理论加以验证,体验解决实践问题的乐趣;在仿真的环境中认识会计工作,掌握会计方法。学生通过模拟实习,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更清楚直观的了解,不仅加深了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会计行业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因此,作为中职学校,应尽快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素质准备。学校要在常规的教学管理中,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并从严要求、正确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新思路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就是通过遵循职业计算机操作的要求,培养职业人才,是他们能够成为社会上各个行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但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老师的教学方法落后、专业性的人才缺乏、教学资金不充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理念的滞后等等,除此以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媒介的应用体系不够完善,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还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很多情况下,学生们知识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但对实践却显得很陌生,这就使得即使他们踏入社会,也很难正真从事于计算机相关岗位。其次,很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都是一样的教学模式,缺乏对教学思路的创新,对学生没有长期的规划。鉴于上述原因,必须从总体上出发,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要,为学生们制定一套切合实际并且有效满足社会的计算机教学方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2.针对现状,提出的相关建议

2.1 从学生自身角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尤其是在女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了解女学生的特殊需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要想积极发挥学生们的学习潜力,首先必须让学生们喜欢上计算机,提升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例如,学校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制定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案,创造学生们自主创新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计算机课堂的乐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主体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老师,他们是教学工作中的传授者,也是使学生们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的方案制定者,因此在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节中,老师们要注重计算实践教学。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从根本上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千方百计的给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着力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2.2 从主体出发,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师生关系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内容,因为老师与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师生关系是各项工作的核心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处理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师生关系,使其和谐,融洽是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可以根据教学中各个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组建设和的教学团队,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有效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以及积极参加计算机实践活动,达到师生间互相努力,互相进步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接受者的位置,从整体上看,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的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喜好,与学生们和谐相处,促进教学工作的的有效。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计算机的理论与实践,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解答及解决。在课下,老师应该与学生加强交流互动,抛开课堂上的各种束缚,彼此成为朋友。

2.3 从学校角度,设定专业化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职业要求,培养出符合企业应用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如果学校只是一意孤行的按照自己固有的教学理念,忽视企业的真正需求,那培养出的人才也就称不上是人才,等学生们毕业,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那只能是荒废了青春,这样的计算机教学是毫无价值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案,发挥学生的潜力。例如,全国著名的计算机教学机构――北大青鸟,它独特的启蒙星教学方法,就是根据市场化规范,对学生进行定制式的教学,最终使每位学生都具备扎实、过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都能够为企业有用的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敢于创新、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教学思路,不断拓宽计算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让教学更加专业化、素质化和职业化。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的几年中,学校既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又要竭尽全力地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让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2.4 实施“校企联合”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得到企业的认可,能够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高水平人才,这既有利于学校办学的动力和热情,也为日后的计算机教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不能孤立于社会和企业而孤立存在,而且职业学校的教学必须和所在专业的企业能够完美对接,也就是“校企联合”。校企的合作,学校负责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企业负责人才的就业安置与职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双赢的结果。在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工作中,要立足“校企联合”的基本要求,使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提高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效益。

3.总结

计算机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新思路,有助于我国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依不拉音・司马义.浅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新思路[J].信息通信,2013,02:150-151.

[2]高菲.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新思路――考证促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6:549.

[3]梅琳.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168.

第6篇

“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当社会上充斥着这样的感叹时,我们却从高职院校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经开始工作了,有的在做人事专员、招聘助理,也有的在做律师助理。”小曹,今年即将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力资源方向)毕业,他根据自己和同学的经验,并不认为现在的工作不好找。

小曹所在的学校,前身是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自2007年恢复自主招生办学权后,成为公办高职院校,每年就业率都达到95%左右,部分专业的就业率达到100%对于这样的学校来说,学生就业,并不是太头疼的事情。在该校,即使是人力资源这样的“常规”专业,也有不错的就业前景,就业岗位与在校生数量比达到3.2:1,也就是一个学生有三个岗位可以挑选。

据该校负责人介绍,作为以民政为特色的高职院校,除传统的“扶老携幼”专业外,学校还开设了物业管理、婚庆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其中,婚庆专业今年的第一批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毕业一年后月薪可以达到万元左右,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鲜明反差。

该校学生处许老师认为,这都得益于学校开设的实用课程,以及贯穿三年学习始终的实训式教育方式:“我们作为职业院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实训室,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大一到大三,都安排了实习。”从大一时参观式的“认知实习”,到大二时参与式的“平行实习”,再到大三独当一面的“顶岗实习”,保证了学以致用,以至于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可以不用再经培训,很快进入职业角色。“我在实训室上过很多招聘模拟课,还参加过两次实习,我们系有十几家实习单位,系里也会经常组织我们去社会上的招聘会观摩。”小曹说。

而小曹和同学今天所具有的就业市场优势,背后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曲折发展历程。

职业教育曲折中发展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启动的工业化项目对熟练工人、半熟练工人和中等技工产生巨大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85年启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性改革,并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在了高中水平上。于是,一些普通高中转变成职业高中,技校和中专的数量也得到增加,更多的学生进入了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这一改革被国际研究者认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随后的形势发展,令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有学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职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如预期那样,成为解决青年失业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于是,更多的资源被重新投入到普通教育中。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高校扩招,更是对这一趋势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生产链条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类企业对受过良好培训的熟练工人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而职业技术院校每年向社会供给的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这一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持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对这种矛盾,国家在最近十几年里,加大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逐步扩大了教育规模,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1996年,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从2012年开始,实施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这被认为是我国政府继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关于近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状,教育部过两份权威报告,一份是于2012年10月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对2002-2012十年间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总结。报告显示,十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达7265万人,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

截至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超过3000万人,初步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

就业方面,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六年95%以上,近三年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87.6%,平均月收入为2171.3元,两者均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约2500元。

另一份报告,是2013年2月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报告主编、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介绍,2011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在校生2205.33万人。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到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的82%,近七成来自西部。

走向完备的职业教育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初级、中级到高级职业学校的教育体系,从办学主体来看,既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院校,甚至在民办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教育集团,如在IT和烹饪教育领域较有知名度的新华教育集团等。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类:

中等专业学校,即“中专”,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三年。传统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

技工学校,即“技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三年为主,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职业高级中学,即“职高”,是在1985年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三年为主。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成人中等职业学校,即“成人中专”,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职业学校,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主要是在职人员)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学制两年或三年。

上述四类学校都属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高职”,提供大专学历层次的职业教育,如天津职业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而无论是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有公办和民办两类办学主体。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已有学者呼吁,应尽快对我国教育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开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升级,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各行业职业技术人才。据悉,已经有学校开始进行前期预研工作。

“新变化”改写“老黄历”

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很多还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中,认为国家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等。而高职毕业生却想告诉公众:这些都是“老黄历”了。比如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假肢矫形器设计与制造这样“冷门”专业的毕业生,三年来保持97%的对口就业率,许多毕业生的薪资“起步价”要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水平。“我们这个专业,不是企业挑学生,而是学生挑企业!”即将从该专业毕业的小宋笑着说。据学校老师介绍,该专业每年毕业生有50人,而用人单位向学校提供的就业岗位则有200个。

许老师说,现在社会公众对于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有一些家长了解到该校开设了家政管理方向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误以为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是去别人家里做保姆。而实际情况是,毕业生从事的往往是家政方面的技能培训或行政管理工作,如2009级毕业生孙静,便进入了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担任培训部行政助理一职。

而小曹,作为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则得到了继续深造本科学历的机会。他认为,自己因为曾经在高职院校就读的经历,而拥有比一般本科生更大的优势:“我在专科时已经达到了锻炼专业能力的目的,那么我再去读本科,提高自己的学历后,我手里的敲门砖就会更厚,我相信这样自己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基本理论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

7.专业思想教育

8.劳动生产教育

9.职业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二)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3.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

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马学平耿学超刘志

第8篇

摘要:在职校生中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职校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来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新的课题,部分职校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各个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加强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各方面提高职校生的就业能力与素质。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校生就业竞争力职业目标

在面对就业的十字路口时,很多职校生都表现的茫然无措,不知何去何从,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职校生在校期间没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自己所应完成的任务,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目标缺乏规划与准备,未能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计划,即职业生涯规划。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对于即将毕业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是仅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就可以顺利实现。如何打造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设置一个全面反映自己未来成长进步的流程,在班级就业辅导中十分重要。因此,需要认清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按照职业生涯的设计流程,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职校生的必修课,使职校生能够在校期间就能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为未来能够在社会大舞台上阔步前行打下良好基础。

一、 充分认清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随即待业,相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却一帆风顺,部分职业还出现过供不应求的状况。但是,深入分析职校生就业的状况,我们能够发现,职校生的就业之路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很多职校生在毕业后立即就业,可是能够坚持在一个工作岗位的却很少,有很大一部分职校生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就业――失业――就业的怪圈。职校生之所以陷入这个怪圈,问题不在于他们自己的能力素质低下,不在于工作岗位缺乏,不在于学校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而是在于职校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深入的认识。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已经陆续被引进到职业学校,并且帮助了大批学生顺利就业,但是很多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上认识还不够。一位职业学校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职业学校学生仅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这只是就业前提,如何引导和规划好毕业中职学生的就业渠道和方向,就必须靠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达成。”很多人仅仅认识到了学生具有一技之长这个就业前提,却忽视了就业渠道和方向。让职校生能够“一帆风顺”顺利就业,并要避免“一波三折”,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就业跟踪和生涯规划,必须要让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要适时帮助学生转变观念,顺应市场变化需求,帮助学生对自身价值进行准确定位,为学生梳理出就业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校学习的技能最终是为了什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二、 认真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充分考虑职校生的特点,顺应社会发展,制定可行的职业生涯路线。一是必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把握社会对职校生人才需求的脉搏,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有现实性和可行性;二是必须要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所学专业是就业的基础,也是就业的前提,是职校生能够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三是必须与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推陈出新,不断创新是各行各业的要求,职校生不能够仅仅满足于自己的一技之长,更要不断开拓视野,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来自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挑战;四是必须要与增强身心健康相结合,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一切规划都会付诸东流,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要不断的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挫折。

三、积极引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