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0 06:02: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仓库管理工作计划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主持人:彭春雨邓瑾
特约专家/邓瑾:南昌航空大学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吴水龙:中国营销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现任职南昌航空大学经管学院
刚刚闭幕的2008北京奥运会,是一场绩效考核的盛会,奖牌就是裁判员在绩效卓越者的考核表上签署的意见。中国运动员取得51金、21银、28铜总共1 00枚奖牌,获得了优异的考核成绩。其实,中国本土企业也无时无刻不在充当裁判,决定将奖牌颁发给哪一位员工,又将哪一位员工罚下场。
绩效考核的目的
比赛可以激发运动员努力训练,争取更好的成绩。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比赛,如果名次评定没有金银铜牌的区别,运动员不会如此竭尽全力,人们所认为的运动极限不会一次次被突破。同样,中外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绩效考核之路,研究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潜力,持续提高绩效水平。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中外企业共同面对的难题。
企业绩效包含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本文讨论的是个人绩效。
对于绩效的概念界定,有多种说法,主流的有三种观点:一是结果论。认为绩效是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工作成绩的记录。二是行为论。认为绩效是与一个人工作的组织或组织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三是素质论。不再认为绩效是对历史的反映,而是强调员工潜力与绩效的关系,关注员工素质,关注未来发展。
绩效考核又称绩效考评、绩效评价,是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
从总体上看,绩效考核是为了达到管理和开发两大目的。管理的目的包括适时奖励、提薪、培训、留任、晋升、调动、解聘等;开发的目的包括提高个人技能、更新员工知识结构、激发创造力,从而实现员工素质的提升、行为的改善和绩效的改进,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绩效考核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励员工按企业需要的方式工作,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本土企业围绕经营目标,正在逐步推进对员工系统全面的绩效考核,一般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突出定量的考核方式。这种考评结果主要用于薪酬、岗位的调整,对促进员工职业发展的帮助明显不够。
绩效考核的模式
绩效考核是指挥棒,具有导向作用。绩效考核考什么,员工就重视什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因此对员工的考核也是复杂多样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员工,其考核模式不尽相同。从考核内容来划分,考核方式主要有工作结果型、行为表现型、素质技能型三种基本模式,三种模式又可以复合出新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更多时候,产出最重要。企业往往关注员工“干出了什么”,而不是“干了什么”。就像篮球比赛,大家关心的是进球的多少。此时,工作结果是绩效考核最主要的内容,以成败论英雄。
这里的“结果”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可衡量的,直接而且直观的,是硬性的,能够用具体的数据或金额表示,如:产量、利润、销售收入、市场份额、开发新客户数量等。
因此,工作结果主导型的绩效考核模式适用于将结果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并且工作性质可量化的人员。比如:对销售人员,用销售业务量来考核;对研发人员,根据开发了多少适销对路的产品来衡量;对一线生产工人,用加工产品的数量来评价。企业对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也下达具体实在、用数字表示的目标,也可采用工作结果主导型的考核。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的文化,对考核模式的选取也有影响。比如:高速发展的企业或行业,强调反应速度、注重灵活、创新工作文化的企业,更容易不问过程,只求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个体无法控制的因素会影响工作结果,如果不予考虑,可能产生不公平的现象。比如,生产工人的产量,可能因设备的新旧程度不同而不同;销售人员的业绩,会因地区销售潜力的差异而有异。
此种考核方式,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考评标准易制定,可操作性强。缺点也同样突出:一是因为只看结果,不问手段,易导致员工短期行为、表面行为,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对员工长期发展不利。比如,生产工人可能会为了增加产出而省去必要的工序。二是管理者无法及时获得员工行为活动信息,不能明确指导员工提高绩效。
[案例]联想研发:“硬指标”论英雄
对于绩效考核的难点――研发部门的考核,联想也力争个性化。联想把研发部门分成研究院和二级研发机构。研究院多从事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以保障联想未来的竞争力,而二级研发机构则多从事产品的更新换代等工作。对二级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员,联想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指标――研发周期和工程化。现在产品的更新换代快,根据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淘汰周期以及联想集团想要得到的业界标准确定研发周期。研发周期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一个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跟上消费者的步伐。而工程化指标则包括研发转化成产品的时间、件数以及一次生产成功率等,是衡量研发成果转化成市场价值的有效手段。当然,除了这两个硬性指标外,客户的满意度也是衡量二级研发机构员工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院的考核指标与二级研发机构大相径庭,专利数是考核研究院的主要指标,同时还有数和国家课题的参与数。
[案例]W公司:功劳胜苦劳
W公司将每年的业务目标,通过目标管理(MBO)这种体系,把公司的整体目标分解到部门,分解到组,然后由组到人。目标管理最基本的是“结果导向”一公司重视功劳,而不看重苦劳,着眼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不在于加班多少,而在于为企业创造了多少利润。
W公司从表单形式上有一个很正规的“三联单”式的MBO计划书,每个员工每月都要与其直接经理沟通,共同确定自己下个月的工作目标(逐项量化),并对上个月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最后形成的这套一式三份的计划书由员工本人、其直接经理和人力资源部各执一份。MBO的评估结果与当月奖金直接挂钩。如果MBO所列的各项目标全部完成,该员工即可得到相当于其基本工资40%的奖金。
另外,员工要对他当月MBO表中所列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做一个小结,附在其MBO计划书之后。这样,就能更具体地了解他做了什么,完成情况怎样,而不只是得到一个抽象的得分数字;也有利于高层经理和人力资源部横向比较各部门人员的业绩。人力资源部给每个员工都建了一个MBO档案,存放其每月的MBo计划书,这样就更便于了
解一个人的成长情况和对公司的贡献。
行为表现型
有许多工作,它的业绩形成在于其过程的正确性或准确性,而结果难以通过量的形式来表现,或者用量来衡量不利于过程质量的控制,或者群体中单个成员的成果难以衡量,此时可以对工作行为表现本身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甚至比对按工作结果进行考核更全面,更准确。
另外,企业还倡导周边绩效行为,即员工自发性或超越职责的行为,比如自愿执行那些职务要求之外的任务;必要时付出额外的努力来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个人感觉不便时也遵循组织的规章和程序;同意、支持并维护组织目标。
对上述情况,可以采用行为表现型的考核,主要考核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相关行为,衡量其行为是否符合企业规范和要求,是否有效,关注的是员工干了什么、如何去干。就像体操比赛,关注的是运动员的动作,该做的动作做得是否到位、不该做的动作有没有做。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绩效难以量化或需要以某种规范行为来工作的员工,一般为基层管理性、事务性、以服务为特征的结构化工作任务,比如售货员、服务员、文秘、一般管理人员、技术服务人员等。发展相对平稳的企业或行业,或强调流程、规范,注重规则的企业,一般也更强调过程。对于难以用行为来衡量的工作,不适合采用此方法,比如产品研究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可以整天沉思,似乎不作为,但他们的确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也许更大的作用。
行为绩效往往难以用具体数字或金额来精确表述,常用频率或次数来描述员工的工作行为,如访问客户人数、客户满意度、员工投诉率等。
该模式的优点是标准容易确定,操作性较强;能及时获得个人活动信息,有助于指导和帮助员工。缺点是过分强调工作的方法和步骤,只重视行为,可能会造成员工只关心做事的方式、过程,“只开花,不结果”;也可能抑制创新。
[案例]仓库管理考核:过程保证质量
某企业仓库保管员岗位职责与考核细则(如下表)
[案例]金地集团:行为体现价值
金地集团单独设置“工作表现考核表”,宣扬公司核心价值观,引导员工的行为。工作表现考核表列出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的五个指标,即严格认真、主动高效、客户意识、团队协作、学结。这张表是员工的行动纲要,它体现的主要是引导职能。公司希望每个员工将价值观融入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中。
素质技能主导型
素质技能对工作业绩影响很大,但它并不是和业绩完全正相关,在素质技能和业绩之间有很重要的中介变量――工作要求和员工的努力方向。当个人素质技能与本职工作相匹配、个人价值导向与企业文化相符、员工努力方向与企业目标一致时,可以带来较高的工作绩效。可以通过考核这根指挥棒,设置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引导员工努力方向。
因此,素质技能主导型的考核主要考察员工在不同境况下表现出来的一些持久稳定的特点,考核他们在工作中发挥、显示出来的能力及拥有技能的程度;关注他们还能做什么,能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评价他们对应于所担任的工作、职务,能力是大还是小,是强还是弱。这种考核主要考察“这个人怎么样”,“能干什么”,“能否干得更好”。像在登山运动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运动员是否具有沉稳坚定的品质、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具有准确判断能力、快速应变能力。
可以用岗位的任职资格作为标准,衡量员工的胜任度。比如品德、态度、依赖性、创造性、沟通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等等。通过考核员工的潜能与适应性,致力于挖掘员工潜在能力,更进一步促进人员与职位匹配。如果不注重人员的选择和配置,可能会忽视一些潜在危险,对企业产生不利甚至有害的影响。
此类考核内容较抽象,是虚而软的,用的是定性的形容词,很难用数字或金额来表述,比如要求服务人员“工作热情主动”,财务人员应该“耐心细致”。适合那些职责领域不清晰,目标任务变化快,工作的非结构化程度高的职业。比如高层管理人员、创新性的项目组成员,也适用于员工的开发与选拔,干部的任用。
素质技能考核有助于发现员工在能力和态度方面的问题,对员工进行长期有效引导。它同样存在不足:考核内容是内在的,不具体,不精确,难以衡量和比较;评价的主观性强,不易公正,难具体掌握,操作性与效度差。该模式较少单独使用,一般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案例]华为员工:综合素质改变命运
华为的干部任职标准,从品德、素质、行为、技能、绩效到经验,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华为否定以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为目的的自由文化,员工在华为改变命运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努力奋斗,二是产生优良的贡献。华为给员工的报酬是以其贡献的大小和任职能力为依据,不会为员工的学历、工龄和职称及内部“公关”做得好支付任何报酬。认知不能作为任职的要素,必须要看态度,要看贡献,要看潜力。干部培养选拔的原则,一是要认同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
华为的干部选拔制度包括职位体系、任职资格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原则、干部的选拔和任用程序、干部的考核。首先要根据任职职位的要求与任职资格标准进行认证,认证的重点是员工的品德、素质和责任结果完成情况。
华为在干部考核过程中不完全重视绩效,因为绩效只能证明你可能会克服被淘汰,不能证明你可以被提拔。关键要看个人行为考核,要综合各种要素来考虑。
三种基本模式的复合
工作结果、行为表现、素质技能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产出是员工行为的结果,有时候,控制了行为才能控制结果:工作结果或产出又可以评估员工行为的有效性;具备了一定特质和技能的人才能完成过程,取得好的结果。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三种基本模式进行组合,使其相互促进、均衡发展,克服过于强调某一方面而产生的负面作用。一般来说,是在着重突出业绩的情况下,兼顾对行为表现、素质技能的要求。
一、复合模式案例
“工作结果+素质技能”型
案例:某公司推行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与人事测评的内容都会围绕着企业所秉承的企业文化观而展开。过去主要是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现在采取的是基于企业文化渗透的企业人员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不仅要对业绩评价,而且要对员工对企业的文化掌握与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达到业绩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企业文化浸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加规范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态度与行为,使得员工的业绩更加理想化,这样更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工作结果+行为表现”型
案例:联想电脑公司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分部门业绩P值考核、员工绩效Q值考核两部分。部门业绩P值考核的目的是通过检查各部门中心工作和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加强公司对各部门工作的
导向性,增强公司整体团队意识,促进员工业绩与部门业绩的有机结合。员工绩效Q值考核是为了帮助员工了解组织目标,对个人进行有效激励,也是组织进行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部门互评,发现组织在工作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民主评议的目的是为考察干部管理业绩和干部选拔、干部培养及干部自我发展等提供参考,帮助干部清醒认识自我,建立透明、健康的干部提升发展机制。部门业绩P值考核每季度进行,员工绩效Q值考核、问卷形式的部门互评和民主评议,每年综合考评一次。
部门业绩P值考核的内容完全是结果导向。员工绩效Q值考核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工作业绩结果导向,占80%,根据直接上级与员工预先商定的目标业绩工作计划或考核指标计划,以“激励指导、公正考评”为原则评价员工个人业绩效果;二是行为表现及能力,这 部分为过程导向,共占20%。根据联想核心文化,按普通员工、各级管理人员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权重。
“工作结果+行为表现+素质技能”型
案例: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岗一表”能力绩效管理模式的设计运用了各种先进方法。比如在能力绩效的评价方面就集成运用了各类评价方法。该企业员工能力绩效管理模式的建立,综合交叉运用了着重评价特征、行为和结果的三类方法。特征法就是评价员工拥有某些特征(比如依赖性、创造性、自主性和领导能力)的程度。在对员工能力的考评管理中,运用了特征法。建立的《职能基准说明书》,针对每个员工工作的不同内容和能力要求,详细地说明了不同员工在从事本职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特征,这种能力特征的要求是与其本职工作的要求相匹配的。行为法遵循一种工作范围的尺度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描述,使得评价者可以比较容易地评判员工在工作范围内的成绩。结果法是以员工的工作结果而不是以特征或行为表现对员工进行评价的,一般认为这种方法更客观,也更容易被员工所接受,但有时要取得每项工作的硬指标结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企业在对员工的“业绩”以及“关键事件”的考评管理中,交叉运用了行为法和结果法。建立了《职务基准说明书》,对每个员工的工作标准进行了递进的行为观察和行为描述,从而对员工的绩效维度和内容加以具体的界定。员工“关键事件”的结果记录则通过重点强调那些能够最好地支持企业目标管理的关键事件而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关键事件可以被用来向员工提供明确的反馈,使员工的未来重大行为得到正面的强化,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绩效。
二、在复合型模式中,工作结果、行为表现、素质技能三种“成分”的比重是随情景变化而变化的
1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同一工作性质的员工,成分比重发生变化。比如,对于销售人员的考核,在初创期,打开销路最重要,一切用销售业绩说话;在成长期,为防止侵蚀企业利益的行为出现,加强销售人员行为的管理和控制,以结果导向为主,同时强化行为;在成熟期,提升销售人员执行销售战略能力、销售能力,考核内容中结果性指标所占权重降低,能力考核的权重增加。
2 同一工作的不同阶段,对同一员工,各成分比重不同。比如:一个分公司经理,以往的业绩考核优秀,被派往一个新的地区开拓市场,第一年的工作是建立队伍、铺设渠道,此时如果考核他的销售业绩,显然是不合适的。应当看到,攻城略地之前,安营扎寨、排兵布阵也是必要的,应以行为考核为主。
3 不同层级的员工,考核的成分比重不同。组织中层级越高的员工,对结果考核越多,行为考核越少。因为随着层级的上升,员工工作的结构化程度逐渐下降,同时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增强。高层经理人员享有比较多的“自由”。
绩效考核的发展趋势
从评价过去转变为注重未来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承载知识和技能的人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绩效考核用过去考核期的业绩和行为,作为现在增加工资、晋升的依据。“以过去时决定现在时”的做法,难以保证在将来仍能激发员工的潜能。企业应该将以素质为基础的员工潜能列入到绩效考核范围,评估的重心从评价员工的历史表现转向发现员工的优势领域,应更重视素质与高绩效之间的关系,使每一个员工与合适的岗位匹配,发挥出不平凡的作用。今后主流的模式将是“以现在时决定将来时”,更关注员工现在具有的技能和潜力,重视对员工能力的发掘,激发创造力,提高员工将来的绩效。绩效评估不再作为“追溯过去”、“评估历史”的工具,而在于关注未来。